梦游天姥吟留别说课稿

2024-08-01 梦游天姥吟留别

  学习目标:把握诗的内容和形式,整体感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强烈的情感,了解诗人独特的艺术气质。

  学习重点:把握诗的内容和形式,整体感悟诗的意境。

  方法:指导学生反复吟诵,以丰富翔实的课外资料填充诗歌的空白。

  学习难点:体会诗人强烈的情感,了解诗人独特的艺术气质。

  方法:人手一份关于李白生平的资料和一组最能体现其创作个性的诗篇,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利用多媒体屏幕投影讲述。

  课堂教学思路:

  一、导入的设计:

  激发学生兴趣,先声夺人。用余光中《寻李白》这首诗中的几行诗托出这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盛唐第一诗人李白,“酒入豪胸,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突出诗人两点:一、承袭浪漫主义风格,学生刚学完10个世纪之前行吟罗江畔的楚地浪漫诗人屈原,所以提及这点,学生很容易对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二、唤起学生对李白这位盛唐诗人的回忆,先不作诗人生平的介绍,特地选择他的《将进酒》诗中的开头的起兴部分“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因为这首诗是学生两年前所学的,印象比较深刻,而且是一首篇幅较长的古风《梦游天姥吟留别》风格非常相近,利于学生一下进入今天所要营造的课堂艺术氛围。然后直接导入课文。导语尽力做到简短精辟。

  二、新课设计:

  对于古诗的学习,特别突出两点:一、反复吟诵;二、学生体悟诗的意境。在课堂上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为学生作参考,与学生共享资料,探讨诗的主旨,体会诗人独特的艺术气质。

  (1)引导学生去读诗歌的题目。

  《梦游天姥吟留别》可以提示学生以下三点:① “吟”;②“留别”;③“梦游天姥”。

  在诗题的解中第一次读诗。

  ①找出“梦游天姥”的诗句。

  ②找出“留别”的诗句。

  ③点出“吟”是一种古诗体。因“吟”是新接触的诗体,所以先不说这是怎么样的一种诗体,让学生在充分了解整一首诗的前提下,再来述,留下这个问题让学生到最后回答。

  学生比较容易找出与“梦游天姥”与“留别”相对应的诗句,把学生的注意力自然而然地引到对诗本身的关注,引导全体学生吟诵整一首诗。第一次吟诵的时候,借助小黑板帮助学生排除字、词音义的障碍,这些字词在课前已布置学生利用工具书作了查考,所以叫一位学生上讲台注一下加点字的音,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2)读诗本身,这是课堂的重点和难点。

  把重点和难点抛给学生,让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把握诗的内容以及诗人的情感。教师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提供越来越丰富翔实的材料,来填充诗歌留下的审美空白。

  设问:诗文哪一行点出了这是一首“梦游诗”?

  答案:“我欲因之梦吴越”

  设问:诗文从哪到哪记叙了整个梦游过程?

  答案:从“我欲因之梦吴越”到“失向来之烟

  A、那么前文为“入梦之缘”(板书,引导学生括)

  既是“入梦之缘”,让学生思考是什么激发了作者的游兴?

  学生可以从找诗文中找到,“瀛洲”“难求”,“天姥”“可睹”,天姥景之奇绝,熟悉李白的诗词有文学基础的学生在此会闪出自己的亮点,想到瀛洲是一座神山,天姥山是道家七十二福地之一,在浙江省天台境内,如果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学生立即会有所反应,或兴奋,或自豪。这时有的学生又易联想到李白一生喜踏访名山名水,所以对李白酝酿此行也就不足为奇了。还未起程,神思却已飞到了几千里之外的浙江。

  释读完这第一部分,让学生齐读一次,再一次随着诗人的心情进入诗的意境。

  B、诗人已游兴盎然,那么他是如何写他梦游的整个过程的呢?(设问)这一部分让学生自由朗读。

  在朗读中我们会发现诗人有游山的路线,对传说中的天姥山展开了自己最丰富的想象。所以让学生去找这些线索。

  ①设问:诗人是沿着哪条路如天姥山的?

  参考:梦游的路线(镜湖-溪-谢公道-天姥山)

  学生可能是第一次听说这条道,而这条道曾经在封建盛世即唐宋时期名一时,今人已很少知道,这就是当时有名的“唐诗之路”,对于这一段历史,作为江浙人,尤其是会稽、州、新昌、天台这一带的学生自然会有很大的兴趣去了解,所以此时教师要真正发挥“术业有专攻”,“闻道在先”的作用,及时对曾经发生在这条道上的故事作适当补充。

  这里接着提到的谢公也是教师需要及时帮助学生了解的内容。谢公为山水诗之祖,当年在永嘉任太守期间特别喜欢这里的山灵水秀,对这一带的山水写下了许多诗,如“暝投中宿,明登天姥岑,高耸入云霓,还期哪可寻”,李白对这位诗人颇为推崇,在他的诗文中曾多次提到他,在他的著名的《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中就曾提及其文章有“建安风骨”,“怀逸兴壮思”。

  诗人“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饱览群书,自然知道这里的文化及掌故,诗人追慕前贤,蹑其踪而来,走上了这座既以天神“姆妈”闻名,又以高雅文化而著称的天姥山,以此加深学生对李白的认识及诗本身的认识。

  ②然后诗人想象天姥山的景色:

  李白自幼喜入名山游,诗人虽然身不入山,对名山奇绝的景色却已能历历在胸,大胆想象,兴至笔至,诗人对天姥山仰慕已久,所以形容此山妙词奇文纷至沓来。诗人根据实地山水获得的印象也好,前人诗词中获得的印象也好,总之,在他的笔下,让我们瞧到了山独有的特色,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诗人梦中的天姥山。

  设问:诗人眼中的天姥山是怎样的呢?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这些所见所闻突出了此山的什么特点?带着这样的思考让学生再一次地朗诵诗歌的第二部分,这时学生一起齐读。

  学生在齐读中很容易找到诗人所写的物:看到——水、海日、岩石、迷花等,听到——清猿长啼、天鸡报晓、岩泉殷殷,这一切让人肃然而立,就在这时,山上忽现奇境,天门中开,仙人下凡,诗人的想象到这里就像撒缰的野马,肆意驰骋,神游八极,这正是李白诗的独特之处,“梦中之梦”,很容易想起他在《将进酒》这首诗中诗人饮至激情处的放声高歌,一位气质非凡的诗人抖显一身浪漫。

  这些一边听学生回答,一边板书。

  再次让学生回到提出的问题:诗人的这些所见所闻突出了此山的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自由回答:在诗人笔下天姥山,奇、绝、险、静、幽,且充满神奇色彩。

  教师引导:梦中之梦将全诗推向了最高潮,让我们一起体会诗人的这一份激情,再一次引导学生朗读“梦游”的整个过程,即朗读“我欲因之梦吴越”起至“仙之人兮列如麻”部分。

  然后简单地把梦醒这一部分在释读中带过,诗人忽然梦醒,恍恍惚惚回过神来,原来还在床上,只觉耳畔身下凉凉的枕席,梦境烟消云散了。

  这一部的教学思路陈述:引导学生了解诗人“梦游”的整个过程,以设问的形式让学生一边朗诵一边思考,教师适当补充文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尽可能让学生成为鉴赏诗歌的主体。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

  ③转入诗歌难点的阅读:

  诗篇最后部分是诗人发出的由衷的感慨,在这里,诗人回到了现实之中,那么诗人对现实有什么看法呢?他现在身在何处?为什么会发出如此感慨呢?这又体现了诗人怎样的艺术形象呢?

  简短的导入,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对诗人所发出的感慨这一部分的阅读。

  对于这一系列问题的认识,教师本人也借助于课外丰富翔实的资料,得出自己的想法,而课堂教学当是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学生和教师在这会儿的差别只在于教师已先走了一步,掌握了这些信息,所以可以尝试着让学生也拥有同样的资料,来解读鉴赏这一部分,所以可以以复印资料的方式把我所掌握的资料发给学生,每人一份,组织他们在课堂上分组讨论,最后教师收拢各组意见,结合自己的认识,利用多媒体的板书展示李白三个时期的诗歌代表作品及生平资料和一生漫游之图,点出此诗的创作背景,总结诗人的艺术形象,体会诗人在这首诗中所体现的思想情感,特别是体会诗人在诗歌的最后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中所积聚的情感。

  ④最后,解决新课一开始留下的一个问题,“吟”是怎样的一种诗歌形式?

  学生在诗中能找出一些:如字数不一,韵不止一个,有时出现对仗等。教师再适当点拨:这样的形式比较自由,恰恰适合了诗人这种不的气质,适于其豪迈气势的抒发,使整首诗在内容与形式上达到了高度的一致。

  总结:“吟”就是这样的一种古诗体,形式比较自由,适合情感的抒发,与我们所学过的“歌”、“行”体相似。

  三、新课总结:

  以全体吟诵的形式结束。教师制作在多媒体上的背景画面与背景音乐是对诗艺术氛围的营造,让学生在悠悠的古典音乐中体会诗的意境。

  四、布置作业

  为巩固所学的诗歌,嘱咐学生抄写小黑板上理出的生字生词,并背诵整首诗。

  同时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对李白的诗创作有整体的了解。为此,特别选择上世纪90年代在中国大陆颇有影响的台湾诗人余光中所写的一首《寻李白》,以阅读题的形式让学生去做。这首诗对有关李白的传说及其气质都有很好的解读。让学生对我国诗歌鼎盛时期留下盛名的一流大诗人李白有一种时空的把握,唤起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梦游天姥吟留别说课稿】相关文章:

《梦游天姥吟留别》说课稿09-15

《梦游天姥吟留别》经典说课稿08-02

梦游天姥吟留别说课稿08-03

梦游天姥吟留别08-16

《梦游天姥吟留别》07-15

梦游天姥吟留别11-16

品读《梦游天姥吟留别》09-27

梦游天姥吟留别注释08-13

改写梦游天姥吟留别05-31

梦游天姥吟留别感情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