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2024-08-27 孟浩然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3、结合课文注释或、词典,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

  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的能力。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古诗,搜集有关描写春天的词语、句子或诗句。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李白写的《赠汪伦》你们还记得吗?我们一起来背一背。很好,孩子们,把后两句有感情的再读一遍。是啊,汪伦送别李白的情谊真的是比那桃花潭水还要深啊。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去感受李白送别友人的真情吧。

  二、解题:

  1、学习题目中的三个生字,齐读课题。

  2、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吗?

  三、初读古诗。

  李白如何描述他和孟浩然分别的情景呢?请大家自由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

  1、学习诗中两个生字。

  2、指名读古诗。指导朗读

  课件范读。

  出示划分好节奏的课件,根据划分好的节奏,自己先学着读一读。

  指名读、教师范读、齐读

  四、理解诗意

  自由的读一读第一、二句,想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1、故人:指老朋友。

  2、西辞?

  “在西边辞行,往东走。”课件出示黄鹤楼和扬州的的位置图。

  3、烟花?形容花开得很繁茂,像浮动的烟雾。烟花三月到底有多美,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课件出示春天的美景),美吗?

  师:在这柳如烟,花似锦的三月李白和孟浩然这对好朋友会做什么?

  刚才我们了解了这两句诗中一些词的含义,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在这柳暗花明的三月,在这莺歌燕舞的三月,本是和好朋友欣赏美景,吟诗作画的好时候,可是老朋友就要离开自己到千里之外的扬州去了,假如你就是李白,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引读

  4、尽管依依不舍,但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孟浩然的船走了,李白回去了吗?你从哪里知道?你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

  诗中哪个词告诉我们小船不见了?

  孤帆什么意思?

  这么大长江上难道真的只有孟浩然的`这条小船吗?为什么诗人却说孤帆呢?

  5、小船在水天相接的地方消失了,李白还久久地伫立江边,望着那滚滚东去的长江水,此时此刻他在想什么呢?

  指名读、引读、齐讲习

  五、感悟诗情

  带着这种感受,这种感情把整首诗读一读。

  指名读、分男女读、全班齐读。

  六、课外拓展

  读得真好,读出了浓浓的惜别之情,老师为你们成为李白的知音而高兴。一年后,李白回忆起当时与孟浩然分别的情景又写下了《江下行》这首诗,我们一起来欣赏:去年下扬州,江送黄鹤楼。眼看帆去远,心逐江水流。真是“人分千里外,情在一送中”,古代诗词里,还有很多关于离别的佳作,请同学们回去后搜集一些描写送别的古诗,用我们今天的学习方法仔细品读。

  教学反思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在这节课上,我利用创设的情境,抓住对重点字词的理解去理解整首诗的大意,把重点落在想象诗歌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上。为此,我制定了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第一个教学目标,就是突破重点字词,理解古诗的大意。第二个目标,就是领会古诗意境,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这也是本首古诗的教学重点。第三个目标,是注重古诗的朗读和积累。为了达成以上的教学目标,我在课前就预先制作了一个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课前搜集了李白与孟浩然、黄鹤楼、广陵等的相关资料,整个教学流程就按照“谈话导入,了解背景,课题质疑、自学释疑,感悟诗境、诵读诗文、拓展学习”来进行。

  一、情景导入,了解背景

  本课教学从李白的《赠汪伦》导入,让学生从诗人感受到朋友送别自己的深厚情谊中迁移到自己送别友人的真情,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课题质疑、自学释疑

  在这一环节中,我充分信任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通过自学,让学生充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训练学生自学和口语表达能力,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根据学生在自学中遇到的困难,我就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何时送”和“怎么送”这两个问题。

  三、学习古诗,体会诗情

  本环节通过学生自由读、听课件范读、齐读、教师范读、划分节奏读等方式,使学生在读中初步理解诗中蕴含的画面与情感。

  在教学中就通过让学生用优美的词句来表现三月的美丽,不但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还训练了语言,促使学生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并之得以活化。同时又辅以课件展示烟花三月的美丽,让学生感到三月的美丽,美得并不空洞,为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奠定了基础。

  在处理“怎么送”这个问题时,我主要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去送别的现场,通过“老朋友的船走远了,看不见了,李白也该回去了吧”比如:“这时长江里只有孟浩然的一条船吗?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呢?”“假如你就是李白,站在黄鹤楼边,心中会想什么?”这三个问题,让学生较深入地感受到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深情厚谊。在解决深层次的疑难后,我再引导学生个性化的朗读最后两句诗句,用自己的情感去诵读古诗,用自己的声音抒发自己的情感,就使孩子们与作者的情感水到渠成地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诵读诗文,感悟诗情

  本环节通过播放配乐、教师引读,使学生用自己的情感去诵读古诗,用自己的声音抒发自己的情感,感悟到诗中所蕴含的浓浓的惜别之情,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五、拓展学习,加强联系

  课中,我安排了李白在一年后所作的《江下行》“去年下扬州,江送黄鹤楼。眼看帆去远,心逐江水流”做为拓展学习,扩大阅读面,加强了课内外的联系,激发学生多积累古诗,让他们通过反复的积累诵读,转化为内在的修养。

  总之,在课堂上,我本着充分相信学生,努力给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给他们自读自悟的机会,争取使学生都“动”起来,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目的。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出现了很多不如人意的的地方,比如:

  1、语言不够精炼,没有经过精雕细作。

  2、节奏显得前松后紧,整体把握不够好。

  3、对于难点的突破,由于时间的关系,现得比较匆忙等。但我相信,随着经验的积累和不断地学习,以上这些不足会逐步得到克服。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2

  古诗教学历来是阅读教学的一大难点,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首先,由于古诗内容的时空跨度太大,学生的生活阅历、知识积累少,很难与诗人的作品产生共鸣;其次,由于古诗的语言风格离学生现有的语感相去甚远,大多数古诗教学仅仅满足于释义和积累背诵;最后,现在的古诗教学模式陈旧。基于以上几点思索,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想在以下几方面做些尝试。

  第一,交流资料,丰富文本。

  在课前预习时,我要求学生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重点指导学生围绕诗歌的相关内容查找有关资料。如:关于黄鹤楼的简介及美丽的传说,诗人李白和孟浩然的友谊故事等。教师要指导学生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有效地筛选、过滤,整理出有价值的信息在课堂上和同学交流,让学生懂得搜集信息对理解古诗的内容是有很大帮助的。同时,学生在大量阅读相关资料时,对诗歌所表达出的意境也有了一些了解。在课堂教学时,学生才会迸发出火花。因此,对资料的查阅和筛选丰富了文本,解决了古诗教学文本单一、难懂的问题。

  第二,了解学情,以学定教。

  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特别是很多学生已经会背这首诗的情况,作为教者该怎样确定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新课程条件下必须思考的问题。因此,在上课开始,老师安排了了解学情、确定重点的环节。这样处理可以节省时间,增加课的容量。

  第三,朗读感悟,体会意境。

  感悟古诗,不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在教学中,老师通过理解诗句意思、交流查阅的资料、教师的范读、引读、媒体课件、结合生活经验去感悟理解诗歌的意境。然后引导学生有感情地去诵读,去体会。在教学中,努力调动各种教学因素,把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的想象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幕幕立体的场景,学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诗人之所感,想诗人之所想,于是,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就会自然生成。

  第四,比照参读,整合悟“法”。

  本次教学设计,教师把两首古诗放在一起教学,其目的很明确,不仅仅是考虑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更重要的是两古诗有内在的联系,它们同是著名的离别诗,而离别的情感表达却有所区别。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精读一首,略读一首,重点放在比较两首诗在表达离别情感上的不同,引导学生了解送别诗的一些特点和规律性的东西。这样设计教学,大大拓展了古诗解读的文化背景,丰富了古诗解读的文化底蕴。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背诵第一首诗。

  2.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自主学习,正确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

  3.通过朗读,想象诗歌描绘的情境,体会两位诗人之间依依惜别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4.在两首古诗对比的学习中,初步了解古代送别诗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准确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的.意境。

  教学资源:挂图 录象片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题意。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共同学习李白送别诗中的经典之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学习之前,老师问一下:会读这首诗的同学请举手,会背的呢?现在老师考考大家,谁来给大家读一读这首诗,谁能背一背呢?既然大多数同学已经会读会背,那么同学们想一想,这节课大家想解决什么问题呢?

  师:对,这节课我们学习的重点就是朗读感悟、了解意境、体会感情。

  师:谁来读一下诗的题目,听老师读一遍,大家齐读课题。通过读诗的题目,我们可以了解到关于诗歌的很多信息,你从题目中知道了哪些信息呢?(送别的地点在黄鹤楼,要去的地方是广陵,是李白送孟浩然),把题目的意思完整地说一遍。 [注意强调“之”。“之”的意思是“去”,这种用法和现代汉语是不一样的。]

  二:交流资料,资源共享。

  师:那么通过查阅资料,你还了解到哪些信息呢?

  学生可能汇报的内容:

  1.关于黄鹤楼的资料:师:百闻不如一见:(播放录像)这就是有着动人传说的黄鹤楼,是中国三大名楼之一,是很多文人墨客喜欢光顾的地方,李白和孟浩然就是在这里分手的,送别的地方多么富有诗意呀。

  2.关于广陵:旧称扬州。广陵在盛唐时期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是当时的第三大城市,有着“雄富冠天下”的美誉。孟浩然要去的就是美丽繁华的扬州,李白多么羡慕呀!

  3.关于黄鹤楼和广陵:出示长江图,标出黄鹤楼和广陵位置。理解“西辞”“下”意思。

  4.关于李白和孟浩然: 师: 李白和孟浩然是志同道合、情趣相投的朋友。李白曾写过:“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的诗句。

  师小结:认真读诗题,可以从中了解到诗歌的很多内容,通过查阅资料,我们知道了更多的知识,这对学习古诗是有很大帮助的。

  三、借助注释,弄懂诗意,赏析佳句,入境悟情。

  师:请同学们默读这首诗,结合书中的注释和手中的资料弄懂每句诗的意思,可以和别人交流一下。

  1、指名读第一句:指名说这句诗的意思。谁再来读读这句诗。你觉得把这句诗的意思读出来了吗?你想想,这黄鹤楼可是两位好朋友经常饮酒做诗的地方,在这里曾留下他们多少美好的回忆啊!而今天却成了两位诗人分别的地方。老朋友要走了,想想该怎么读?带着你的感情去读。听老师读。再指名读,大家一起读这句诗。

  2、指名读第二句诗,你理解“烟花三月”的意思吗?(生可能读书中的解释)你自己是怎么理解的?诗中的三月按我们现在的公历来说是四月份,江南已是暮春时节,百花盛开,万紫千红。这个“烟”字实际上是个比喻,是指繁花似锦的景象,这时的江南,柳絮柳絮随风飘散,远远望去,就像笼罩在烟雾里一样。因此称“烟花三月”,是浩如烟海的美景。另外,“下扬州”是说孟浩然顺流而下,这里的“下”字读的更轻快一些。听老师读“烟花三月下扬”。自己练习读读,再指名读,全班同学齐读这句诗。

  师:这句诗被一位清朝评论家称为“千古丽句”,老师还记得《同一首歌》走进扬州的大型演唱会主题就是这句诗,真是千古名句!

  3.我们把最后两句连起来读,谁来试试?生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谁来讲讲这两句诗的意思。

  (1)品析“碧空尽”和“唯”含义。

  师:三、四两句诗作者描写了一个感人的场面?你体会到了吗?(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渐渐远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孤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看到这样一幅动人的场面,你想说点什么呢?

  (2)师:面对滚滚东去的长江水,李白思潮涌动,多么希望这江水,把深情和祝福带给老朋友啊!这江水不正是李白对老朋友的一片深情吗?所以老师建议把“天际流” 的“流”字读得长一些,师范读。怎么样,感觉到这种情感了吗?自己试试读一读。如果你还感觉不到,请大家看段短片,相信你会找到感觉的。(播放录象)一起读这两句诗。

  4.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1)自由组合练习读。

  (2)展示个性指名读。

  (3)师生互动背诵读。

  四、小结:

  同学们,我们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是在黄鹤楼这样一个美好的地方,在烟花三月这样一个美好的季节送老朋友去繁华而美丽的扬州,这样的离别少一些伤感,多了一些美好。因此,我们可以说李白和孟浩然的离别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李白没有什么悲伤和痛苦,而是多了向往和羡慕。

  五、学习《送元二使安西》,比照感悟。

  师:是不是所有的送别诗表达的主题都是这样富有诗意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学习王维的一首著名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完全由大家自己学要求:1 先读诗 2了解诗的大意 3比较一下这两首诗有什么不同?重点体会两位诗人在送别好朋友时的心情和感受有什么不同?

  (一)学生自学

  (二)学生汇报

  1.指名读这首诗。

  2.说一说诗的大意。拓展:柳:唐代折柳相送的习俗。这首离别诗编入乐府,传唱不衰,即《阳天三叠》。

  3.比较两首诗有什么不同?

  师:在这首诗中,我们看到不同于李白送别好友的时间、地点和背景,王维是在简陋的客栈,在雨后的清晨送别元二去偏僻荒凉的安西,王维有些舍不得老朋友,对老朋友怎能不牵挂。如果说李白对孟浩然的分别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那么,王维和元二的离别是一种深情体贴的离别。

  (三)我们试着把这两首诗连起来读一读。把两种不同的离别之情读出来。1 指名读 2全体齐读。

  六、总结归纳,拓展延伸。

  师:离别诗在唐诗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一定有所收获,希望课后同学们再多找些离别诗来读一读,看有没有新的发现。我们找节课再来交流欣赏。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诗,把握诗的节奏美,理解“西辞”“烟花三月”等词语意思。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2、学生会吟诵,养成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学生会根据吟诵知识吟诵,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难点

  读中悟情,吟中生情。

  教学用具

  课件吟诵音乐

  教学过程

  一、课前播放《赠汪伦》

  听过这首诗,老师的心中有种淡淡的哀伤,这让我不禁想起毕业时与好友分别的场面。在诗人王维的眼中,离别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伤感,那么,在“诗仙”李白的眼中离别又是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同李白一起登上黄鹤楼为好友孟浩然饯行吧!

  板书课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齐读课题。

  二、解诗题,知作者。

  师:读完题目你知道了什么?(请你来说)(谁送谁、在哪里送?“之”的含义、谁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板书:送别李白—————孟浩然)

  介绍李白情况(PPT),讲李白和孟浩然友谊故事。

  (看来搜集资料,是我们理解古诗的一个好方法!)

  三、读诗、诵诗。

  过渡: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场千古送别,去感受那浓浓的离情别意。

  1、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老师范读。

  3、请李然同学读古诗,师评价。

  过渡:古诗有节奏美,谁来划分一下节奏。

  出示古诗(划好节奏)指名朗读,齐读古诗,拍手读古诗。

  四、吟诗(给诗标注平仄。要求:平长仄短,入短韵长。)

  指名两位同学黑板上标(口诀:135不论,246分明。)平声用“—”,仄声用“│”入声字用“!”韵字最长,用长横。(标过纠正对错,手势吟诵,明白依字行腔)

  过渡:老师觉得将古诗标出平仄还不够,要想有感情地吟诵出来,还要理解它的大概意思。(这就是依义行调)请大家借助下面的注释,然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它的大概意思。

  1、学习一、二两句。

  师:谁来说前两句的意思?(生:老朋友在西面的黄鹤楼与我辞别,在三月份烟雾迷漫、繁花似锦的春天去扬州。)

  师:这里的“西辞”你怎么理解?(PPT地图)黄鹤楼在西边,扬州在东边,老朋友辞别西边的'黄鹤楼,去东边的扬州,所以诗人说故人—————————(生接)西辞黄鹤楼。

  孟浩然要在烟花三月前往扬州,三月的扬州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我们一起去看看吧!(播放图片)你们想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美丽的景色?

  柳絮如烟、繁花似锦。

  师:真是太美了,在这千年胜地的黄鹤楼上,在这如诗如画的江南春天,诗人却要与老朋友分别,怎能不让人心酸呢?李白心中除了伤悲,还有更多的话想要说,如果你就是李白,你会对孟浩然说什么呢?

  练习说话:

  生:孟兄,在这繁花似锦的烟花三月,我们本可以在这黄鹤楼上饮酒作诗,可如今你却要离我而去,心中真不是滋味啊?(孟浩然听了又会怎么说呢?)

  生:李兄,不要太过伤感,王勃曾经说过:“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师:是啊!千言万语都难以诉说自己心中的那份离别之痛,带着这种情感再来吟诵这两句诗。

  2、学习三、四两句。

  师:后面这两句诗可以说是千古传诵,其中蕴含的深意你能读明白吗?

  生:孤船的帆影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水浩浩荡荡地向天边流去。

  “孤船”是谁的船?(孟浩然的船)自古长江就是交通要道,江上来来往往的船只有许多,为什么诗人只看到了一只船呢?(因为诗人把所有的注意力和感情都在孟浩然的身上了。)

  师:过境千帆皆不见,心中只有孟浩然,这是多么深厚的友谊啊!谁来吟诵这两句诗。

  师:从你的吟诵中老师听出来了,好友的船虽已消失,但是对孟浩然的(思念、友谊)却没有消失?

  过渡:是啊,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所以在李白的眼中:离别就是“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不舍;

  过渡:同学们眼看孤帆渐渐消逝,李白仍然伫立在江边,久久不忍离去,此时你能用一个词语形容李白的心情吗?(依依不舍、难舍难分、依依惜别)

  师:你能吟诵出这份依依惜别之情吗?(板书:依依惜别)(两名学生吟,师评价。)

  3、手势齐吟全诗。提问吟诵。

  五、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在古代,因为交通的不便,人们一旦分别,相聚就遥遥无期,所以很多的文人墨客都写下了流传千古的送别诗。你们都知道哪些送别诗?

  学生反馈,老师相机出示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用刚才学习吟诵的方法唱出来。

  结束语:同学们,离别是一段情,离别是一首诗,离别是一支歌,古人离别赠诗,我们再来吟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让我们在音乐中感受李白与孟浩然的深情吧。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4

  教材说明:

  这两首诗都是千古传诵的名篇,包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都是送别诗,一首描绘的是诗人告别朋友的情景,一首描绘的是诗人送别朋友的情景,体现了朋友之间深厚的情意。

  古诗语言凝练、准确而形神兼备。课文中的每一首诗都描绘出生动形象的`画面,浸润着诗人真挚的情感。《赠汪伦》一诗展示出一幅离别的画面:诗人乘船正要离开桃花潭的时候,好朋友汪伦深情地长着歌来送行,他踏地为节奏,边走边唱边挥手。这幕送别的情景出乎诗人的意料,使诗人感动不已。《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勾勒的是另一幅送别的画面:柳絮如烟,繁华似锦,黄鹤楼下,长江之畔,诗人目送友人的行舟,久久不愿离去。孤帆渐渐消失于天边,长江之水依然浩浩荡荡滚滚东去。

  教学目标:

  1、学会三个生字“孟、帆、唯”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赠汪伦》。

  3、了解古诗大意,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古诗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大意,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环节:

  一、激趣导入:

  学生交流自己会背的古诗句,喜欢的学生可以跟背。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积累古诗的兴趣,并导入新课。

  二、授新:

  1、出示《赠汪伦》,指读,初步感知诗的内容。

  2、自己练读,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

  3、指读、反馈。全班齐读。

  4、自读自悟、小组讨论交流诗意。(学生先回忆归纳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结合课文注释、、结合插图、查阅背景资料等。)

  5、大组汇报诗意,其他人补充纠正。师相机点拨引导,理解诗意;并贯穿朗读指导,结合自身体验想象人物心情。

  6、练习有感情朗读,感受诗意、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7、指读反馈。

  8、指导、练习背诵;默写。

  9、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用刚才的学法,小组内自学。师巡视指导。发挥学生的主体自主性以及教师的主导作用。

  10、大组汇报。

  三、拓展:

  交流积累此类表达友谊的古诗,如《别董大》,拓展学生的知识积累。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会写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3、理解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4、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重难点】

  目标3。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师:听我的描述猜猜他是谁:他是唐代著名诗人,好饮酒。酒后绝妙的诗词随口成诵,人们盛赞他“斗酒诗百篇”,称他为“诗仙”。

  2、师:真棒!一猜就准!在古代,交通不便,朋友一旦分别就难再见面。所以朋友分别时往往作诗词相赠,以表达彼此的深情厚谊。这种诗被称为送别诗。你们还记得李白的送别诗吗?

  (生答《赠汪伦》。教师叫生齐背。)

  3、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李白送别诗的传世之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屏幕出示全诗。)

  二、解题,介绍背景资料

  1、齐读诗题:

  师:这首诗是李白三十多岁时写的。孟浩然是与他同一时期最著名的诗人之一。李白非常仰慕孟的才华、人品。他在诗中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因此,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请同学们借助注释,想想题目讲的什么意思。

  2、指名讲题目意思:

  相机板书:

  李白 送 孟浩然

  三、初读,理解诗意

  1、师:李白为好友孟浩然送别,心情如何呢?请同学们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看清字形。

  (学生读古诗。)

  2、指一名学生:老师见你读得津津有味,能给大家读读吗?

  (学生读。)

  3、师:真不错!第一次就读得这样好!谁想再读读?

  (2~3名学生读。)

  师:一起来一遍。

  (生齐读全诗。)

  4、大家读得真好!只是每行诗的意思你们明白吗?请你们对照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讲。

  5、首先学习第一、二行诗:

  ⑴ 自由读这两行,找出不理解的字、词。

  (学生质疑。)

  ⑵ 指名讲诗意。

  (2~3名学生讲。教师引导学生把话讲通顺。)

  ⑶ 齐读这两行诗。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讲诗意。

  6、学习三、四行诗。(用学习一、二行的方法进行。)

  7、师:谁能把全诗的意思说一说。

  (1~2名学生讲大意。)

  四、深入理解,感悟诗情

  1、师:大家学得真好!请默读古诗,找出哪两行叙述了李白与孟浩然送别的事情,哪两行写了李白送别时看到的景色?

  2、师:读得真细致。知道他们分别的时间吗?

  (生:烟花三月。)

  师:能描绘一下烟花三月的具体景象吗?

  (学生口头描绘。)

  3、“烟花三月”是美呀!唐代诗人杜牧以一首《江南春》向人们展示了江南春天秀丽的风光。

  出示:

  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⑴ 教师读诗,让学生体会江南美景。

  师:大家想读读吗?

  (学生齐读。)

  ⑵ 老师讲解大意:

  诗中的江南,无边的翠绿映衬着鲜艳的春花,到处莺歌燕舞。临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酒旗在微风中轻轻的飘舞。多么明丽的江南啊!后两行又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朦胧迷离的.江南雨景:一座座楼台被迷蒙的烟雨笼罩着,若影若现,似有似无。多么诗情画意的江南的春啊!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江南的美景吧!

  (生齐读《江南春》。)

  师:是呀,在这千年胜地的黄鹤楼上,在这如诗如画的江南春天,诗人本该和老朋友孟浩然共饮美酒,吟诗作赋。何其美哉!但今天,老朋友却离李白而去。李白的心情会怎么样呢?

  (学生作答。)

  师:诗人在平淡的叙事中,依依惜别之情自然地流露出来。写法太绝了!

  4、后两行诗写景,更是绝妙!来品品吧:

  ⑴ 齐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⑵ 师:“尽”的是什么?不“尽”的又是什么?

  ⑶ 是啊。李白目送着孟浩然走到江边,登上小船;目送着帆船缓缓离岸,渐渐远去,看不见朋友的身影;目送着朋友的小船消失了,只见一片儿白帆;最后连那点儿白色的帆影也不见了。此时,李白离去了吗?(生:没有。)他在干什么?(生:他久久地不愿离去,仍注视着帆影消失的地方。)师:李白看见了什么?(生:滚滚的长江水向天边流去。)

  ⑷ 师:这滚滚流去的仅仅是长江水吗?

  (学生分组讨论。)

  生讨论,汇报。

  ⑸ 对!李白独立江边,久久凝望,他的目光,他的心紧紧与朋友相随。他们真是“人虽分,心相随,情永在。”他们的友谊真是“情深意长”。

  五、朗读并背诵古诗

  1、师:我们已体会了李白与孟浩然的深情厚谊。假如我们现在就站在江边,看着好朋友乘着帆船渐渐远去,心中感慨万千,吟出这首送别诗吧!女同学先来。

  2、这是柔情地相送。男生。

  3、这是豪壮地送别。

  4、一起来吧!

  (能背就背,不能就读。)

  5、配乐齐背这首诗。

  六、拓展,延伸

  1、李白后来又为这次送别写了一首五言诗:

  (《江下行》。)

  江下行

  李白

  去年下扬州,江送黄鹤楼。

  眼望帆去远,心逐江水流。

  师:这首诗非常的直白,就像上面这首诗的注释。来,一起读一读。

  (学生齐读两遍,把诗抄写在书旁。)

  2、老师给你们推荐一首流行歌曲。这首歌的词儿是根据《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改的。听了会帮助你们更深地理解这首古诗。播放吴涤清歌曲《烟花三月》。

  【板书设计】

  目光送

  李白 情深意长 孟浩然

  心相随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重难点:

  1、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过程:

  课前三分钟:欣赏乐曲《送别》,说说自己听懂了什么也可以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激趣导入,整体把握。

  1、谈话激趣,揭示课题,(了解这是一首送别诗。)

  古代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会难,以送行饯别表达深厚的情谊成为一种习俗。因此许多的送别诗被人们广为传诵。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课件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2、师生互动,交流收集到的材料,了解李白、孟浩然两位诗人。

  二、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1、指名拼音较差的学生拼读生字、新词。

  2、指名个别读生字,新词。

  3、观察要写的生字,重点指导“陵”。

  4、学生练习生字的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三、通读诗文,理解大意。

  1、回顾以前学诗句的方法。(如: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等。)

  2、引导学生自主选用以上方法自己先思考古诗的大意再与同桌交流。

  3、全班交流诗的大意。

  三、品读诗句,进入诗境。

  (一)理解第一、二句诗。

  1、请找出第一、二句中的地名,师生互动,明确位置。

  (教师课件出示课件帮助理解。)

  2、图文对照,理解“西辞”。板书:名楼送

  3、抓住“烟花三月”,展开想象。

  (拓展学生思维,想象华美画面。)板书:盛景送

  (二)理解第三、四句诗。

  1、读读这两句,请学生找出用得好的词语谈感受。

  2、重点体会“远影”“尽”“流”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1)算算帆影远去直到尽头大约会用多长时间,谈由此产生的感受。

  (引导体会目送时间之长,情谊之深。)板书:目光送

  (2)想象“尽”了的是什么,无“尽”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情深意更重的挚友情谊。)

  (3)讨论:滚滚东流去的仅仅是一江春水吗?

  (引导体会虽然“多情自古伤别离”,但“人虽分,心相随,情永在”的丰富内涵。)板书:心随送

  四、赏读诗句,深悟诗情。

  1、听范读,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2、师生互读,有感情地背读。

  3、简略欣赏高适的《别董大》。

  (理解高适与董大之间的真挚情感。)

  4、请用一个词或用一句感叹的话来形容一下两位友人的深厚友谊。

  (根据学生发言相机板书。如:情深意长。)

  5、你有特别好的朋友吗,举一个例子,简单说说你们之间的深情厚谊。

  五、总结

  在家里,我们享受着亲情的温暖。走出家门,我们又将感受到友情的快乐。愿大家都能寻找到一位能够交心的朋友,我把自己的祝福借这首《找朋友》送给在座的每位老师与同学们,愿我们与自己的朋友友谊天长地久。

  六、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收集送别诗

  板书: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名楼送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目光送

  唯见长江天际流。 心相送

  反思:

  在教学中注重体会一:烟花三月下扬州——三月的扬州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在这春光明媚的阳春三月,是大家相聚的大好时光,可好友即将远行,分别时的恋恋不舍使人感到忧伤。阳春三月的美景与故人离别时的忧伤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为后面学生的想象做好铺垫。在交流过程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抓住“烟花三月”的传神,来引发学生对春天美景的遐想,联想长江两岸的一片春意,“形真”而“意远”。借着一喜一忧让学生说说、演演临行前,李白的心情如何?又会对孟浩然说些什么?让学生通过感受、理解,再用言语、行动表达内心情感,融理解、感受、运用于一体。

  教学中注重体会二:“带着朋友的.句句叮咛,孟浩然毅然乘船东去,只留下李白一人独自站在江边远望,远望……他望到些什么?”以一个问题为发散点,给学生们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学生可以根据对诗文的理解,从各个方面去思考,感悟,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当学生提到“孤帆”一词时,我马上设疑:“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为什么只见“孤帆”? 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这样用三个带有层次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目的是开启学生思维,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与诗人对话。学生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去理解,去领悟,用自己的语言去沟通,去表达。最后让学生通过朗读把李白的恋恋不舍传递给远方的孟浩然,让他们的友情天长地久,引领学生达到声如耳闻,形如目睹,景如亲临,情同身受的意境,与文章达到共鸣.

  在古诗的教学中,我注重了学生对诗句的理解,情感的提升,但在揭题时,却忽视了对诗题的理解,使部分学生误认为黄鹤楼为一人名,同样的,对于“之”字的理解也过分依赖于书本上的注释,对于此类难理解的字词,教师没有单独提出,引导学生进行理解、掌握。

  古诗教学应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诗中的意境,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促进学生对古诗优美语言的感受、积累、内化。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孩子们用自己想到的方法来进行自主学习,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和积极性,更注重了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把“爱的教育”深深扎根于学生的心灵深处。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机器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收集诗人,黄鹤楼及广陵等有关的资料,做成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的送别诗有哪些?《山中送别》,生齐背。

  2、在古代,由于交通很不方便,朋友分别后就很难再见面了,所以朋友分别时往往作诗词相赠,以表达彼此之间的深情厚谊。这种诗被称为送别诗。(板:送别诗)

  3、请大家打开书本第100页,第20课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这两首诗,都是堪称送别诗中的极品,今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我们以前是怎样学习古诗的呢?(解诗题—知诗人—读诗句—解诗意—入诗境—悟诗情。)(板)

  (一)、解诗题

  1、生一起把课题读一遍吧。这是一首送别诗,题目中就有个“送”字。

  2、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1:从题目中我知道了在黄鹤楼送孟浩然(要求回答完整)

  师:很好,你读懂了送的地点。

  生2:从题目中我知道了李白送孟浩然到广陵。

  师:你能从题目中知道那么多,真不简单呀!

  3、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到广陵)

  (二)、知诗人

  1、谁来说说李白是一个怎样的人?

  李白是唐代诗人、被人们称为诗仙,酒仙、侠客,如果说唐代诗人多如天上的星星,那李白就是其中最亮的一颗,他在文学上的辉煌成就,令后人望尘莫及。

  2、谁来说说孟浩然是一个怎样的人?他也是唐代诗人,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他比李白大12岁,但两人一见而故,成为知己。我们学过他的诗有哪些呢?《春晓》《过故人庄》

  (三)、读诗句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描述了一件什么事?

  2、这首诗里面有五个生字,谁愿意来读?(孟、浩、陵、辞、唯)

  3、齐读生字。

  4、谁能把这首诗读一读。指名读。

  5、出示节奏(七言诗,可以是二二三节,用笔划一划节奏。)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6、师范读,请注意朗读时的节奏。

  7、你也想读读这首诗吗?注意把字音读准确。

  8、学生齐读古诗。

  9、抽读,全体同学当小老师评价,适时鼓励。男、女读。

  10、分组比赛读,要整齐、声音洪亮,读出感情,生互评。

  (四)解诗意

  大有把诗读得这么好,诗句的意思你能读懂吗?其实读懂古诗有个好助手,就是借助书上的注释,我们就可以逐字逐句地读懂古诗,下面请大家借助课后的注释试着弄懂每句诗的意思,不懂的可以同位之间相互讨论。还不懂的可以作记号,等下提出问题。

  1、前两句:“故人”是什么意思?(老朋友),指的是谁?“西辞”是什么意思?这里的“辞”字,你们能给它组个词吗?(告辞、辞别)诗中的“辞”字就是告辞、告别的意思。(组词也是理解字义的一个好方法)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孟浩然要沿长江由西向东顺流而下,告辞时自然要向西,所以说西辞。

  “黄鹤楼”点明了送行的地点,“烟花三月”是什么意思?点明了时间。为什么是下扬州而不是上呢?(因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

  3、在这千年胜地的黄鹤楼上,在这繁花似锦的'三月,诗人本该和老朋友孟浩然共饮美酒,吟诗作赋。是何其的美!但今天,老朋友却离李白而去。心中是多么的依依不舍,请同学们齐读1、2句。

  这两句的意思是?一、二句意思:(古诗有多种翻译法,可以是直译,也可以是意译。)

  ☆(李白)在(西边的)黄鹤楼送别老朋友(孟浩然),在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里,老朋友坐船顺流而下到东边的扬州去。(出示齐读)

  4、老朋友孟浩然的船走了。可是李白还在黄鹤楼上久久地望呀望呀,他在望什么呀?

  生:望那只船

  5、“孤帆”是什么意思?

  6、在唐朝胜世,长江是主要的交通渠道,按理说,江南三月,长江上一定有很多帆船,可李白为什么说是“孤帆”呢?因为此时此刻李白的心里只有孟浩然,所以李白自然只看到孟浩然乘坐的那只帆船。

  6、从这个“孤”字,你还知道了什么?

  这小小的一个“孤”字,就把诗人的离愁别绪表达得淋漓尽致。

  7、当时的李白孤孤单单地站在那里,看呀看呀,一直看到孤帆远影在碧空尽。“尽”是什么的意思?(消失)。孤帆已经消失了,但李白还在那里久久凝望,此时,孤帆虽尽,什么是未尽呢?(他们的友谊、情谊)真是“帆影尽而情不尽”呀!

  8、这是多么深的情谊呀!谁来读读第3句?(请2生读)

  9、齐读第3句。

  10、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此时此刻,李白望着孤帆远去,江水滔滔,心中一定有千言万语想对孟浩然说,拿起你手中的笔,写出李白当时在想些什么?

  出示:故人的船渐渐远去了,李白不禁想:(A,老朋友,我真想陪伴你坐船,将你到广陵;B、好朋友,我真舍不得和你分开啊;C、老朋友,你在他乡一定要过得好好啊)

  11、汇报

  12、这深深的祝福,这依依不舍,这浓浓的情意,就像这滚滚长江之水连绵不断。让我们一起来读读3、4句。(指导读3、4句)

  3、4句诗的意思是:我伫立在江边,目送友人的小舟愈行愈远,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只望见浩浩荡荡的江水流向天际。

  (五)入诗境—悟诗情。

  这首诗前两句叙事,后两句写景,帆影已消失,而诗人李白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将情与景交融在一起,真是余味无穷。从诗句中,诗人送别老朋友时的心情怎样?(恋恋不舍、依依不舍,依依惜别)表现了朋友间真挚的爱。

  三、朗读并背诵古诗。

  (1)李白在默默地看着好朋友孟浩然离去,诗句于是在他心中喷涌而出,一起读古诗。

  (2)人生离别多,多少年以后,当我们和亲朋好友离别的时候,我们依然会满怀深情地吟诵起这首诗。(齐读)

  (3)如果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你一定会想起这两位好朋友---李白和孟浩然。你也一定会想起这一首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4)练习背诵。谁能把这首诗背出来。

  (5)全班背诵。

  四、拓展

  1、黄鹤楼这一别,别出了孟浩然与李白的深情厚谊。时隔一年,李白仍久久不能忘怀,他又为这次送别写下了一首五言诗。出示:

  《江下行》

  李白

  去年下扬州,江送黄鹤楼。

  眼望帆去远,心逐江水流。

  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帆去远,心相随!多么的情深意长呀!

  2、一首诗就是一首歌,老师给你们推荐一首歌曲。这首歌的歌词是根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改写的。听了会帮助你们更深地理解这首古诗。《烟花三月》

  五:练习

  六、作业

  师: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是情。一样的送别,不一样的情怀。课后,你们可以上网查找相关的送别诗,感受古人的情怀,体验友谊带给我们的温暖和感动。

  我们除了读过送虽诗外,你还读过哪些表达人间真情的古诗?(有关母子情,兄弟情,友情等的)《游子吟》,你能给大家背一背吗?

  出示作业:

  1、回家把这首诗背给家长听;

  2、一首古诗就是一首优美的歌,回家找一找由这首古诗改编的歌《烟花三月》听一听。

  七、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地点:黄鹤楼(西)广陵(东)

  人物:李白孟浩然

  时间:烟花三月

  表达情感: 依依惜别

  教学反思:

  在课上学生能积极配合,思路跟得上,但让学生回答得太少老师说得太多,在引导理解上没有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在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上引导不足,导入时间过长,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上能做到多教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对古文的学习兴趣,多让学生说,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在多听的情况下发现不足在加以引导。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读懂诗句,理解诗意。

  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主动积累诗歌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移情换景,想象画面,体验情感。

  读中悟情,读中生情,读中赏文。

  教学过程:

  一、初读古诗

  师:同学们,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别离意味着也许终生都难以再见。多情自古伤离别,在诗人王维的眼中,离别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伤感,在诗人王勃的眼中,离别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乐观,那么,在唐代著名诗人,“诗仙”李白的眼中,离别又是什么呢?

  整体感知古诗意思,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二、读懂诗题

  ⑴黄鹤楼在哪里?

  出示:黄鹤楼背景介绍。

  师:黄鹤楼是天下名胜,是文人墨客流连聚会之所,又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之处。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选择在此辞别,虽是惜别,但更富有诗意。

  ⑵扬州是个怎样的地方?

  出示扬州风光图。

  扬州:美丽的江南城市,是当时最繁华的都会,尤其春天的扬州到处歌舞升平,到处柳絮如烟,繁花似锦。“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⑶体验孟浩然和李白各自的心情读诗题。

  三、读懂诗意

  1、品读“故人西辞黄鹤楼”

  ⑴李白为什么要送孟浩然呢?你从哪里知道的?(理解“故人”)

  ⑵你了解他们之间的交情吗?

  李白和孟浩然是忘年之交。孟浩然本是湖北省人,但常在吴、越、湘等地漫游。李白也喜欢漫游,从27岁到35岁的将近十年的时间里,比较固定地居住在今湖北安陆境内。他听说孟浩然是个大才子,就主动拜访他,孟浩然虽比李白大11岁,但两位才子却因为有着相同的爱好,一见如故,成为知己。

  ⑶带着对“故人”的真挚的`情谊,指导读“故人——西辞——黄鹤楼”。

  2、品读“烟花三月下扬州”

  ⑴出示“烟花三月”

  ①看着这四个字,让你想起了怎样的画面?

  ②什么样的三月叫烟花三月呢?还可以说是什么样的三月?

  ③忆往昔,李白在这柳如烟,花似锦的三月,他会和好朋友做些什么呢?

  ④诵读有关江南三月的优美诗句。

  ⑵品味“下”之精妙

  下扬州的下换成“去”“往”等词语有什么不同?从一个下字你体会到了什么?

  3、品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⑴长江自古以来就是交通要道,江上总是帆船点点,而此时在李白的眼中,为什么只看到一只小船呢?

  ⑵描述送别画面。(播放课件:送别)

  ⑶看了送别场面,有什么话想对李白说?

  四、体验诗情

  文字中最精妙的语言就是诗句,诗是要读的,还要尽可能地读出它的味道。分角色读古诗(配乐:高山流水)

  女同学柔情地送别。(女生齐读。)

  男同学深情地送别。(男生齐读。)

  一起豪壮地送别。(齐读)

  五、拓展延伸

  同学们,古典诗词中的送别之情感人至深,有悲伤,有乐观,有劝慰,有欢快……下面让我们诵读一些送别的佳句,感受古人那浓郁的离别之情。

  出示:

  蜡烛有泪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赠别》唐·杜牧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唐·李白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唐·王勃

  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别离》唐·陆龟蒙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唐高适

  板书: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

  李白 …… 孟浩然

  难舍难分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理解诗意。

  2、有感情地诵读古诗,并背诵。

  3、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体会诗境,训练语言。

  【课前准备】

  1、学生:

  ⑴ 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⑵ 读熟课文。

  2、教师:

  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程序】

  一、揭题、解题

  (2分钟。)

  1、揭题,读题:

  注意“孟(mèng)”的读音及写法。

  2、解题:

  注意黄鹤楼与广陵的位置,、“之”的意思。

  3、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

  (3分钟。)

  ⑴ 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

  ⑵ 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⑶ 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4、理解诗意:

  (15分钟。)

  ⑴ 学生自学古诗:

  (5分钟。)

  自学要求: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和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⑵ 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10分钟。)

  ⑶ 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同2学讲解古诗:

  教师注意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西辞”“尽”。

  5、体会诗境:

  (6分钟。)

  ⑴ 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⑵ 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春吗?为什么?

  ⑶ 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6、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

  7、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8、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9、借助诗境,训练说写:

  (14分钟。)

  引导:孟浩然是李白的老师、兄长、朋友,往日,他们生活上相互照顾,学业上相互帮助,情投意合,感情深厚,此刻分别,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相见,黄鹤楼前两人分别的情景一定非常感人,同学们想象一下,他们的分别时,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会是什么样的表情。我们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要演戏,先要有脚本,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集体合作为这段情景的表演,写一个脚本,脚本要交待清楚事情发生的时间、环境,人们的动作、语言、表情等等。

  10、学习小组合作撰写脚本。

  11、学生自愿或推荐表演,表演后师生共同评议。

  12、根据表演效果,重新修改脚本。

  13、布置作业:

  (1分钟。)

  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爱好,选择完成下面的作业:

  ⑴ 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⑵ 《古诗三首》都写到了春天,说说三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⑶ 搜集并阅读有关友人送别的诗歌,体会诗人的感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10

  【设计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低年级古诗教学应该:“诵读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这就从方法步骤(诵读古诗,理解诗意)与培养目标(获得情感体验,有感情地朗读)两个互相联系、螺旋上升的方面,为低年级古诗教学设定了阶段性目标。我们的重点是培养读诗兴趣,理解诗中的词句,体验作者情感,培养学生语感。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诗人李白在送别朋友孟浩然去扬州时一方面年轻的他一方面向往扬州的繁华一方面又舍不得朋友的离去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是这样做的:导入时,我给学生提醒同学们回忆已知的关于朋友相送的古诗,并说说你喜欢它的原因,由此唤起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古诗的魅力。接着,我给学生读诗的目标是:读准字音。通过各种读诗方式,指导学生把诗词的字音读准,中间插入认读字卡的环节,帮助学生把字音读准,并通过组词练习初步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然后,再读古诗,运用自学方法,理解诗意。在这里,我让同学说说自己不懂的词语,先让学生自己说说求知的方法,再提供给学生三种弄懂自己不明白的诗意的方法:可以边读诗边看插图,再思考;可以查字典和参考书;还可以求助自己班上里的同学和老师。学生们可以通过自读和求助的方法弄懂古诗的意思。再通过师生互动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体验作者情感,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感悟作者当时的情怀,感受诗句韵律的优美。最后,我请同学们自己设计作业,巩固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和体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要求】

  1、认识本课回认字,会写要求的生字。

  2、自读感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培养读诗兴趣,理解诗中的.词句,体验作者情感,培养学生语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你知道哪些关于朋友送别的古诗?

  2、为什么喜欢它?

  3、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关于朋友相送的古诗,生读题目。

  4、解题:

  谁送谁从哪儿出发去哪里?“之”:去的意思。

  5、你知道李白和孟浩然是谁吗?

  6、黄鹤楼在哪儿呢?师生交流,激起同学们对黄鹤楼的向往之情。

  (出示黄鹤楼、广陵的地理图。)

  二、流利地读诗

  1、请大家自由地朗读这首诗,特别注意把注音的生字读准。

  2、认读生字卡片:鹤浩陵辞州孤帆碧惟际每个字读三遍。

  3、跟好同桌一起再读这首诗,把它读流利。

  4、认字组词;结合诗中词语,对比古今词义的不同:

  浩:这里指名字中的一个字;

  陵:古代多用作地名;

  孤:联系孤帆来解释;

  惟:联系惟见来理解。

  5、再读古诗,注意它的停顿。

  6、指名读古诗,生评议;(字音、节奏等);再指名读。

  三、理解诗意

  1、说说哪些词的意思你不懂,师作上记号。

  2、遇到不懂的地方怎么办呢?(生自由说)

  3、师帮助归纳,老师给大家三条求助方法:

  ⑴ 看课文插图,用心思考;

  ⑵ 查学习古诗的工具书;

  ⑶ 求助学习古诗的高手或者求助教室里的老师。

  4、生开始自主学习,老师也和你们一起学习。

  5、指名说说自己的收获,比比谁知道的最多。重点词句教师板书:

  烟花:柳如烟,花似锦。

  三月:阳春三月。

  下:顺流而下。

  碧空:蓝天。

  尽:消失。

  惟见:只看见。

  天际:天边。

  6、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每行诗的意思。

  7、老师与学生交流学习体会:

  老朋友孟浩然辞别了黄鹤楼,在这柳如烟、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坐着船顺流而下去千里之外,繁华的扬州,多想跟老朋友一起去那繁华的扬州城里看看。我站在黄鹤楼上一直看着看着,直到那孤零零的帆影越飘越远,慢慢地消失在蓝天尽头,只看见滚滚长江向天边流去。

  8、老师说的跟同学们讲的有什么不一样呢?

  9、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四、体会意境,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1、想想作者李白此时的心情。

  2、用自己的感受来朗读这首诗。

  3、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加上动作朗诵这首诗。

  指名背,生评议,再指名背,齐背。

  五、拓展赏析

  1、师给出一首送别的诗:

  长江之滨母送别,荆州此去似天涯。

  立志定要学成归,寸草才可抱春晖。

  2、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是讲什么的?

  3、喜欢吗?为什么?

  4、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揭示谜底,是老师自己写的。

  5、师小结:

  生活中美丽风景和难忘的心情都可以用诗表达出来。

  六、布置作业

  1、检测本课生字词,读字组词。

  2、今天你想做什么作业?

  鼓励学生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愿望。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1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养成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难点】学生养成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代的交通和通讯都非常的不方便,离别容易,相见难,所以送行就成了人们表达深情厚谊的一种方式,也成了诗人们争先歌咏的.题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送别诗。(板书标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初读感知

  1.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屏幕出示生字词,学生朗读)

  2.师生互动,交流收集到的材料,了解诗人李白和写作背景。

  3.回顾以前学诗的方法。(如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等)

  4.引导学生自主选用以上方法同桌之间互相说说诗的大意,全班交流诗的大意。

  (作者在黄鹤楼送他的朋友孟浩然去广陵的情景。)

  (三)深入研读

  1.学生思考诗中第一句中的“故人”是指谁?

  2.请找出第一、二句中的地名,师生互动,明确位置。

  (教师板画帮助理解)

  3.图文对照,理解“西辞”是什么意思?

  (武汉在扬州的西边,所以,西辞是西边辞行的意思,就是离开西边,顺江东下到扬州。)

  4.抓住“烟花三月”,展开想象。

  (拓展学生思维,体会“盛世、盛景融名人”的华美画面。)

  5.重点体会“远影、尽、流”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引领体会目送时间之长,情谊之深。)

  (四)巩固提高

  滚滚东去的仅仅是一江春水吗?小组内交流,结合实际生活,谈谈你的理解。

  (引导体会虽然“多情自古伤别离”,但“人虽分,心相随,情永在”的丰富内涵。)

  (五)小结作业

  小结:围绕“朋友间的真挚情谊”做总结。

  作业:谈话激发学下一首诗和继续搜集这一类诗的兴趣。布置预习作业。

  四、教学反思

  首先,小学段的诗词的教学尤其要注重朗读,需要老师采用多种朗读手段,引导学生以读促悟。其次小学课堂应是非常活泼,充满活力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之中,注重情景的创设,让学生寓教于乐,从而乐学、好学。此外,古诗词约义丰,教学时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12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师:这个字念?

  生:故

  师:你能给它组组词吗?

  生:事故 故人 故事

  师:刚才有同学说到故人,你知道故人是什么意思?

  生:老朋友

  师:我们把自己的老朋友称为故人,那么说到朋友,有没有谁想介绍介绍自己的朋友的?

  生自由说,可以从姓名,特点,爱好,等多方面来说。

  师:今天,朱老师也要带大家去认识一对好朋友,让我们上课好吗?

  师:上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一、解诗题

  师:这对好朋友是(课件出示:李白 孟浩然)?

  生:李白 孟浩然

  师:通过昨天的预学,我知道,你们已经对他们有所了解?我们请小先生沈嘉程带我们去了解一下!(小先生沈嘉程交流)

  沈嘉程:通过昨天的预学,我们已经搜集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的一些资料,拿出我们的预导学案,哪个小组的同学想来交流?

  李白的背景。

  孟浩然的背景资料。

  (得根据同学的回答,随机应变,适当评价,如:

  是呀,你们的预学可真充分。你知道的可真多。谢谢你们组的交流。你们组的资料可真全面。)

  总结各小组的发言:

  同学们了解得可真多,据我所知,李白与孟浩然第一次相见时,李白才28岁,而孟浩然40岁左右,两人年纪相差12岁,我们把这样的朋友称为忘年交。李白当时诗名尚小,而孟浩然名声在外。李白专程前往鹿门山谒见浩然,两人习性相投,一见如故。于是,相约来到江夏,游历月余,最后,孟浩然要去广陵,于是二人在黄鹤楼相别。看着好友离去,李白思绪万千,欣然写下千古绝唱《送孟浩然之广陵》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吧!

  1、 读诗题

  师:感谢我们的沈先生,好,谁先来给我们来读课题!

  一生读。

  师:读正确了,孟和陵是后鼻音,让我们一起读!

  2、 解诗题

  师:读了题目,你知道了什么呀?

  自由说:李白送孟浩然 在黄鹤楼

  师:那题目中哪个字表示去?

  生:之

  师:带着理解,让我们再读课题。

  齐读

  师:那么长的题目,我们不妨在地点和人物后面稍作停顿。再来一次!

  齐读

  师:声断气别断,像我这样!(师范读)一口气读完

  生再读。

  二、读古诗

  1、 自由读诗:把诗读正确读流利。

  师:打开书本,自己读一读这首诗,试着把它读通顺读连贯,多读几遍,自己读自己的,开始。(生自由读诗)

  2、 检查交流。

  师:现在,谁来为我们读一读这首诗?(一生读诗)

  读得不准的:正音。(尽量请差一点的学生)正确的:读得真美,正确又流利,还读出了古诗的一些节奏。

  师:让我们合作着试试,我读一句,你们读一句!(师读前一句,生接后一句,师注意在读前一句的时候把古诗的节奏示范出来)

  交换顺利,再读!

  师:同学们,读古诗呀,声音不要太响,想学着老师读一读吗?最后一句,我们试试好吗?(师范读:唯见长江天--际--流--)

  生学习读

  师:有读古诗的感觉了,我们连起来一起试试!(生齐读一遍)

  3、 完成练习。

  师:读了那么多遍,你记住些什么了吗?拿出我们的预导学案,找到当堂打标的部分,我们一起来写一写。(课件出示填字部分)

  师;昨天我们已经通过预学,找了找,学了学你们认为难写的字,这部分我们请小先生王思源来给我们交流。

  同学们,昨天我们已经预学过这些字,那么你们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吗?

  其他同学自由说,可以是孤、帆、唯等任意一个,并适当评价。

  我们组都觉得"辞"字较难写,我们看,辞左窄右宽,在写得时候左右两边要进行穿插,右边的辛的几横要穿插进左边,这样整个字才能变成一个整体。来,再在预学案上端端正正地写两遍,与你昨天预学时写得比一比,有没有进步。

  小老师巡视,在巡视过程中,提醒坐姿:

  我们的某某同学,书写时挺直了腰板,可真精神,瞧瞧他的字也跟他的坐姿一样,精神大气的很。

  师:在我们小先生的提醒下,我们这个辞字写得真漂亮,那辞是什么意思啊?

  生:告别

  师:那西辞呢?

  生说自己的`理解

  师:我们来看他说得对不对,这张图能不能加深你的理解?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地图)

  师:黄鹤楼在?(西边)扬州在(东边)

  师:孟浩然就是要从西边的黄鹤楼出发,沿着长江顺流而下,到东边的扬州,明白了吗?让我们再看着自己填好的诗一起来读(齐读)

  三、想象画面

  1、 想象画面: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2、 交流画面。

  师:同学们,这学古诗不仅要读好,而且要边读边想象,让古诗当中的画面浮现在你的眼前。板书:画面现在再请你默读这一首诗,边读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画面?(生默读)

  a师: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自由说,可适当引导,前一句诗的内容。

  师:你是从哪两句诗看到这个画面的?

  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师:那这故人指的是谁?(孟浩然)

  师:谁也看到了这幅画面,能再具体地说一说当时的情形吗?(生自由说)

  师:在这幅画里除了人之外,还有什么?三月,这个三月是怎样的呢?谁来给我们描绘一下这个三月?(烟花)

  师:可不是我们过年放的烟花,这个烟花是在形容春天?烟花是一副怎样的场景?一个怎样的春天?

  生自由说春天的美景!草翠花开,桃红柳绿,

  师:你是从注释中发现的,结合注释读古诗能把古诗读得更透。谁能把这烟花三月说得再美些?

  生自由说!

  师:真是万紫千红总是春。你看,在你们看到的画面里有人物,有时间,还有那么美的春光,谁来读?(几个学生读)

  b师:这一路诗情画意,风景独好,那么你还看到哪些画面呢?

  后一句诗的交流。

  师:在你想象的画面中,这一只船有什么变化吗?(渐渐消失)

  师:消失在哪里?

  (长江的尽头,天空的尽头)

  师:除了小船的变化外,在画面里你还看到什么?

  (李白)

  师:还有这滚滚?(长江,一泻千里)奔向了哪啊?(天空的尽头)这就是,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有同学还看到李白了,那你看到李白当时的表情了吗?

  (依依不舍,愁眉)眉宇间有离愁,后两句,来读!(一生读)

  师:谁也感受到这离愁了,读。

  师:带着依依不舍,齐读后两句。(齐读)

  师:原来诗中藏着那么多丰富的画面啊,想象着这些画面,(配上音乐)这是一个春光明媚的季节,孟浩然在黄鹤楼与李白辞别,李白他就站在江边目送着他,船远去,李白却久久不愿离开,让我们带着理解,一起吟读!(配乐齐读)

  四、编故事

  1、 质疑问难。

  师:让我们再走近些,你们看,这就是长江,长江是我们古代的黄金水道,每天在这里往来的船只?(很多很多)

  师:那么当你读到这首诗的时候,你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呢?

  生质疑,诗里只有一只船,(孤帆)。

  师:这是为什么?不妨让我们从李白和孟浩然的故事说起怎么样?板书:故事

  2、 创编故事。

  师:话说有一天,李白正在院中吟诗作对,仆人送来书信一封,原来是孟浩然这位故人约自己到黄鹤楼,李白收到信后特别高兴,于是李白如约赶到黄鹤楼,这一玩就玩了一个多月,这一个月来,他们朝夕相处,情意绵绵,完全沉浸在这烟花三月的美景中.(贴故人呵黄鹤楼两张纸片),他们两个在这一个月来,都做了些什么呢?也许就是在这个鲜花盛开的季节,他们来到了?(花园里)一边赏花,一边(作诗),你说的是他们赏花作诗的故事。还有其他同学能来说说他们的其他故事吗?他们又去干了什么?(饮酒谈心的故事)(吟诗作对的故事)这些都是他们难忘的回忆啊,可是此时此刻呢,江边只剩下李白一个人,他看着(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望着孟浩然的船越来越远,但是往事却历历在目,此时此刻,李白的眼前肯定浮现出孟浩然在黄鹤楼边的身影,那时,故人孟浩然会做些什么呢?你能试着改改这句诗吗?

  3、 改写诗句。

  师:来拿起笔,试一试,我们来吟一吟我们自己的诗,从这里开始,没人说一句,开火车。(生读自己改的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作诗 观景 饮酒 赏月 赏花 对诗

  4、 感情诵读。

  师:你们都是小诗人啊,这满满地都是李白当时的回忆,曾经李白与故人作诗王鹤楼,现在只留下李白一个人,孤零零地看着(读诗: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多次重复,读诗。一生读,一生读,齐读。

  师:现在你知道为什么李白只看到孤零零地一只船了吗?(自由说)一个孤字,写尽了李白当时内心的(不舍)。你来读读。一个孤字还道尽了李白当时内心的?(离愁),你来读读。一个孤字诉说着李白与孟浩然的(深厚友情)读读。

  齐读后两句。

  师:真是过尽千帆皆不见。一心奉送孟浩然。让我们一起来!(配乐齐读整首诗)

  师:你们不仅读出了诗人的感受,还有这首古诗的韵味。同学们当古人深深陶醉在这种情感中时,他们会情不自禁地吟唱起来,也许会像我这样(师吟唱)

  师:古诗吟唱没有固定的曲调,也可以这样唱(课件播放吟唱声音),有兴趣的同学也去找找相关资料。

  五、拓诗文

  师:你们知道嘛?这唐代大诗人李白啊,一身云游四方,他豪迈浪漫广交朋友,写下了100多首送别诗,你读过哪些啊?

  1、 拓展古诗。

  一生吟诵《赠汪伦》

  师:这首诗是汪伦用什么在送李白?(踏歌)这叫以歌相送。我们再来看下一首。

  生读诗,分别请三位学生读诗

  师:发现了吗?这是在以什么相送啊?(以酒相送)

  师:再来看我们今天的这首诗,他又是以什么在相送(目送),这是饱含真情的目送,在这么多送别诗里,要数我们今天这首最为出名,广为流传,他被无数的书法爱好者写成了书法作品,你们想欣赏一下吗?

  2、 回扣古诗。

  师:这是楷书,没有标点,从右写到左,出现了繁体,谁会读?

  一生读。

  师:这是篆书,和花一样的字,谁还会读?

  一生读。

  师:这是在扇面上写得行书,谁还会读,男女生合作读,一半一半。

  分工读。

  师:最后一张最难,古诗配画,(音乐响起)字都看不见了,还会读吗?

  齐读。

  师:看来今天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已经在你心里了。今天我们就学到这。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13

  一、课标相关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我非常重视读在古诗教学中的作用,努力在我的课堂里贯彻“以读为本自能读书”的理念,引导学生在读中悟,在读中培养良好的语感,在读中与文本进行有效对话,领会诗句表达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选自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主题为情暖人间中的一篇精读课文,为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这首七言诗描写的是春天里李白送别好友孟浩然时的情景,表达了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景中却包含着一个诗意的情节:帆影已消逝了,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结合本单元的训练意图和本课的内容、特点以及我的学生的学情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了解诗人情况,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从各个方面解读作者。在理解诗句以及重点词语含义的基础上,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学,同伴互助学习,理解诗句的意思。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通过想象和移情体验、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使学生感悟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感受朋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本课情真意切且诗文优美,富于想象的特点,制定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理解,读中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再依据六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把品读诗句,抓关键词理解诗句,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感情作为教学难点。

  (四)教材课型:古诗教学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三、教学方法设计

  (一)教学准备:

  学生:①搜集有关李白以及李白和孟浩然交往的材料。②读熟课文,预习课文。③积累一些有关描写春天和送别的古诗句。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黄鹤楼课件,理解烟花三月的古诗课件,配乐朗读的flash课件。

  (二)教法与学法:

  课堂中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我力图把握一个“情”字,贯穿一个“读”字,在师生互动的学习过程中理解诗意,领悟诗情,培养语感,提高素养。

  四、教学过程:

  (一)导语激趣,解读李白。

  1、同学们,自古人生重离别,自古人生又伤离别。在我们祖国的文化瑰宝——诗词当中,历朝历代的赠别送行的诗文不可胜计,昨天我们学习了一首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让我们感受到了老朋友间的深情厚谊,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堪称送别诗极品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3、解读作者李白。

  这首诗是谁的作品?(李白)了解李白吗?来,介绍一下。

  学生交流自己预习时搜集到的李白的资料。从各个方面去解读李白:预设有的学生搜集有关李白生平的知识,有的介绍李白的作品及艺术特色,有的介绍李白的交友,有的介绍李白的生活情况。

  预设:学生介绍李白时可能会提到李白的作品,教师帮助学生回忆背诵李白的古诗:如《赠汪伦》《望庐山瀑布》《静夜思》《望天门山》……

  过渡:了解了作者,我们来看诗的题目。

  (二)揭题、理解题意

  1、请大家看着题目,静静的想一想,看你能从题目中发现什么?

  预设:学生发现李白送别孟浩然的地点是黄鹤楼。送别的目的地是扬州

  2、课件出示黄鹤楼,老师介绍黄楼楼。

  老师边展示课件,边介绍:黄鹤楼在今湖北省武汉市的黄鹄矶上,自古就享有“天下绝景”的盛誉,它与湖南的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始建与公元223年,高55米,传说为了军事目的而建,孙权为了实现以武治国而昌,(今湖北省武昌市这个名字就是由来于此)遂筑城为守,建楼以瞭望,至唐朝,黄鹤楼的军事性质逐渐演变为著名的名胜景点,历代的文人墨客都到此游览过,并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这更使黄鹤楼的名声大噪。好,百闻不如一见,请欣赏。

  教师边出示自己到黄鹤楼所拍照片制成的课件,边解说黄鹤楼名字的来历及黄鹤楼的美景。

  从题目我们可以知道李白送孟浩然。送别的地点是黄鹤楼,送别的目的地是哪?(广陵即今天的扬州)

  3.教师介绍扬州,主要介绍扬州的美。

  扬州很美,历来以风景秀丽著称,唐代诗人徐凝曾写下这样的诗句“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可见扬州很美。

  4、看着题目,谁来把题目的意思再来讲一讲?

  过渡:读懂诗题,是我们理解古诗的第一步,下面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千年以前的唐朝,去了解诗人所处的历史时代,去体会诗人送别好友的那种真挚感情吧!

  (设计理念: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教学中无论是运用课文中的美去感染学生,还是教师用组织教学的艺术美作用于学生,都要把学生的热情激发出来,让学生将学校规定的功课当作一种礼物来领受。”我所任教的学校是个农村学校,农村的孩子很少出去旅游,生活阅历和见识少,所以对我国壮丽的山河、灿烂的`文化领悟较少。多媒体教学能把教材中的知识展现出来,使学生感受到美的所在,又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从课题入手,整体感知古诗内容,为学习古诗做好了铺垫。)

  (三)自读全诗,读顺读熟

  1、看flash动画,听录音读古诗。

  2、自由的高声的朗读古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3、检查学生朗读情况。

  4、回忆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诗我们读正确,读流利了,现在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习古诗都用到哪些方法?(预设:学生可能要提到;借助注释去理解字词的意思,进而理解诗句的意思;反复诵读古诗,品读语言,诵读情感,美读意境;借助图画去展开想象,理解意境。)

  下面就请同学们运用这些方法来自学古诗,学习过程中有疑惑的地方提出来和同桌商量,如果仍有解决不了的提出来我们一块来解决。

  (四)自学古诗,初知大意。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意。

  2、小组交流,试着讲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同学互相纠正不准确的地方。

  3.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4、 教师梳理学生的疑难问题。

  预设:故人 西辞 烟花三月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的意思

  (设计理念:“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同理,“学无定法,贵在得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五)交流感悟,品读诗句

  理解感悟第一句诗

  1、理解故人:预设:学生会答到故人就是好朋友的意思。你怎么理解好朋友的?有谁了解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关系的?这时教师穿插介绍李白和孟浩然的交往史,使学生深入理解“故人”的意思。

  李白从27岁到35岁的将近十年之间,虽然也到处漫游,但这个时候他比较固定的居住在今湖北省安陆境外,这时他认识了当时著名的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比他大11岁,当时已经诗名满天下,孟浩然本是襄阳人,隐居鹿山门,常在吴、越、湘、闽等地漫游,是个纵情山水间的人。而李白呢也喜欢旅游,俩人志同道合,趣味相投。在写诗方面,孟浩然也算是李白的良师益友。李白从孟浩然那里获益不少,因此李白对孟浩然极为尊敬和推崇。有诗为证:“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2、理解西辞

  出示课件电子地图进行讲解: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孟浩然由西向东,依长江顺流而下,告辞时自然要向西拱手告别。所以西辞的意思就是向西边告辞。

  3、烟花三月:过去人们称为季春或暮春,正是春深四海的季节,在草长花开的季节,空气湿度增大,远望好像一层薄薄的烟雾笼罩着花草树木,烟花指的就是这种景色。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8

  品读“烟花三月”:在烟花三月里,孟浩然去了扬州。此时此刻,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烟花三月的世界?你能用一个四字词语来描述一下自己心中阳春三月的烟花美景吗?

  学生交流描写春天的四字词语。如:百花争艳,山清水秀……

  接下来我们再来感受古代诗人笔下的烟花三月世界:你能否用一句诗句表达所看到的画面吗?

  课件出示一幅幅烟花三月的美景图,教师边放课件边解说,学生说古诗句;柳是春天的使者,(万条垂下绿丝绦)再去黄四娘家看看那儿的花,(千朵万朵压枝低),哗啦啦的流水奏响了春天的音符,小鸭子第一个知道,(竹外桃花三两只,春江水暖鸭先知),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润物细无声),是啊,润物细无声,春天的觉不知不觉就让这个小精灵给吵醒了,(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在去江南看看那儿的春天,(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4、讲讲“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的意思。

  (设计理念:学以致用,是古诗教学的关键。特级教师霍懋征说过,一节好的古诗课至少要有十首以上的古诗展现。在课堂上设计了用“诗句描绘三月扬州的美景”,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对古诗积累的兴趣。)

  5、指导朗读第一句诗

  这样的美景武汉也有,扬州更是有过之无不及,整个长江两岸一路的繁花似景,一路的春意盎然,带给你什么感受,把你的感受送进这句诗句里,练读第一句诗。

  指名读,师评,生评、自评相结合进行评价。

  过渡:在这个春光明媚的阳春三月,本应该和老朋友孟浩然一块去郊游踏青,一块去————————————————————————(指导学生发挥想象补充两个好友在一起的情景),一块去————————————————————————然而两个老朋友却无缘陶醉在这诗情画意的季节,此时的李白只有目送“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理解感悟第二句诗

  1、说说“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句诗的意思。

  2、孟浩然的小船都走远了,李白站在那里还没有离开,再读这句话看你能感受到什么?(预设学生回答:依依惜别,难舍难分,情深意长)

  3.请大家圈出一个最能表达友情深厚的词或字来进行品读。

  预设:学生圈“孤”

  品“孤”

  (1)你怎么理解孤帆这个词语的/?

  (2为什么李白只看到一片孤帆呢?

  预设:(李白只看到孟浩然的船,他的目光只注视着孟浩然的船,说明他们的感情非常深厚。)

  (3)指导朗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想象练读:女生读,男生想象;男生读,女生想象。

  品“远影”

  师:船是古代水上交通工具,它没有现代的汽艇或轮船的速度快,从这个远影中你知道了什么?

  (预设:李白送别孟浩然的时间长,可见两人的感情深)

  品“唯见”

  师:唯见是什么意思?(只见)只看见江水了还不肯离去,为什么?(不舍得)这又是怎样的一种情啊?(依依不舍,难舍难分……)

  是啊,只见滔滔的长江水流呀流,伴君到扬州。可见这个“唯见”道出了李白和孟浩然的感情深。

  4、指导朗读第二句诗

  是啊,李白站在江边,目送孟浩然的小船,他望啊望啊,一直望到————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请一名女同学来读,全体女同学读。

  孟浩然的小船不见了,李白登上了黄鹤楼,他踮起脚尖,不停的望啊望啊,依然是——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指名男同学来读,全体男同学一块来读。

  配乐朗读:同学们让我们用深情的朗读替李白送一程孟浩然吧。

  出示flash动画,在音乐中,小船启动时全班一起读最后一句。

  (六)总结写法:

  人虽分,情永在,诗中虽然未提起友情两个字,但字里行间渗透的情却比这悠悠的江水长,比这滚滚的江水深,比这滔滔的江水远,诗人巧妙的将对好友的一片真情托付与江水,将请与景自然的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设计理念:(语近情遥,含吐不露。是这首诗的特点,李白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值得让学生再三品读!我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穿越时空来到黄鹤楼上,文字符号化为鲜活的画面。在琅琅读书声中,让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诗人的心灵直接交流。这一环节的创设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体会诗情,教学难点不攻自破。)

  (七)作业超市,选择自由。

  1、读一读:阅读李白和孟浩然写的其他诗。

  2、画一画:画出自己想象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画面。

  3、写一写:用诗的语言写一写你与朋友、亲人分别的难舍时刻。

  4、学一学:借助资料自学崔颢写的《黄鹤楼》。

  (设计理念:作业的布置也应有创新,注意拓展本课的知识,还要注意作业要能激发学生做的热情。这样的作业延伸度广,可选性强。)

  五、教学效果预测及反思:

  诗歌教学应是教师携学生之手共同进行的一次审美旅行。诗歌平仄相对的音律美,丰富灵动的形象美,深邃悠远的意境美,决定了它的教学较其他阅读课而言更具有艺术性,承载着更多的美学因素。这节课我就极具强化这种特质,引领学生进行美的享受。

  一美在课件。

  由于我去过黄鹤楼,有一定的经历,所以我对这首古诗描写的意境理解的较透彻,并运用去黄鹤楼拍的照片制作了精美的课件。如:介绍黄鹤楼、黄鹤楼和广陵的位置。理解烟花三月的美景时做了精美的课件,并配上优美而具有启发性的解说词,目的让学生背诵积累的一些春天的古诗句,以诗解诗。幻灯片上,娇艳的花朵,绿茵茵的溪水,可爱的小鸭子,柔润的春雨……把学生带入美丽的阳春三月的世界,尽享春天的美好。还有李白送别情景的动画课件,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做到视听结合,动静结合,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加深了学生对依依惜别之情的感悟。课件配合下的多形式朗读在课堂上掀起了一个高潮,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提高了教学效率:学生参与意识强,调节了课堂气氛;还加深了学生感悟,突出了教学重点,为学生课后语文实践活动的高质量完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美在读悟结合

  古诗教学应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诗中的意境,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促进学生对古诗优美语言的感受、积累、内化。教学中,我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再理解后两句时,让学生找出具体的字、词来品读语言。感悟诗的意境。课堂上流淌的是诗意的语言,涌动的是真实的情感,碰撞的是思维的火花。通过读,让学生自己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语言的美,有效地促进语言的积累。

  三美在评价

  教师的评价语言丰富全面,从知识生成的角度,学生的学习方法,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品质等方面给予学生鼓励,信心,使学生洋溢在一个处处被欣赏的氛围中。

  课后,我最感遗憾的是自己的讲课和学生的阅读感悟时间相当。尽管评价激励手段的运用激发了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变热闹了,但是个别学习能力水平相对较弱的学生没有足够进行深入思考的时间。怎样在今后的课堂上让每个学生的思维都得到有效训练,是我今后要着重探索的问题。

  六、 板书设计:

  孤帆 尽

  黄鹤楼———————————————————————————广陵(情景交融)

  唯见 流

  板书设计说明:

  黄鹤楼是李白送孟浩然的地点,广陵是李白送孟浩然要去的目的地。中间的横线表示滚滚的长江水,而水上有只孤帆越来越远,一直消失在蓝天碧水中,这时李白眼里只有滔滔的长江水,向天边流去。“孤帆”,“尽”,“唯见”,“流”,正是体现李白和孟浩然感情深厚的字眼,把它板出来反复咀嚼品读,进而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所表达的感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做到书写认真、规范。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技能目标

  增强学生理解送别诗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朋友之间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

  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生:课前收集李白的诗歌、生平资料;不理解的字词查查字典,熟读古诗,试着理解诗歌。

  师:课件资料。

  教学课时

  1课时(45分钟)

  教学过程

  课前三分钟:教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生字、词语)。

  一、课前交流,质疑导入

  1你听说过李白吗?你们以前学过他的什么诗?大家背一背李白的诗好不好?(学生背诵李白的诗歌,教师鼓励)

  2你们愿意再学一首李白的诗吗?

  出示课文题目《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齐读课文题目。

  【设计说明】

  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师利用课件播放伴有悠扬的古筝音乐的范读,学生注意听朗读时的节奏。

  2、你也想读读这首诗吗?注意把字音读准确。(指名朗读)

  3、学生齐读古诗,感知诗意。

  4、抽读,全体同学当小老师评价,适时鼓励。

  5、分组比赛读,要整齐、声音洪亮,读出感情,生互评。

  6、反复朗读古诗,结合课文插图,大胆形成自己的理解。

  【设计说明】

  多读是学生了解和学习古诗的一中捷径,在读中感知诗意,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悠扬的背景音乐更能让学生走进古诗的意境。

  三、深入探究,理解诗意

  1学生根据注释理解题目意思、再次了解作者。

  (出示课件中注释及作者生平事迹)

  2全班交流,了解诗意。

  (1)结合课文题目理解“故人”指得是谁?简介孟浩然其人,并阐明他和李白是忘年交,“黄鹤楼”点明了送行的地点,“烟花三月”点明了时间。(课件出示黄鹤楼的图貌和简介)

  (2)反复朗读前两句,结合书上的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

  (学生试着解释意思,先互评后师评)

  ☆在黄鹤楼(李白)送别老朋友(孟浩然)。在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里,朋友坐船顺流而下到扬州去。

  (3)把后两句作为想象意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孤帆”、“唯见”展开送别时意境的想象。

  (学生根据注释和图文,理解意思,展开想象)

  ☆好朋友的船越走越远,渐渐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只有那浩浩荡荡的长江水,滚滚地向天边流去。

  3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意境。

  (1)指导朗读,读出节奏。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生练习朗读,并加上动作。

  (3)闭上眼睛,低吟古诗,边读边想象诗中的景象。

  【设计说明】

  将电教资源和参与式教学融为一体运用在课堂,尤其是在古诗的教学中效果很明显,学生积极主动的`讨论,探究,合作学习,共同进步。

  四、练习背诵,感悟全诗

  1、听课件范读,体会古诗的情绪节奏。

  2、分小组读,分别选出一名同学在音乐伴奏下赛读,在朗读中表达自己的感受。

  3、练习背诵。

  4、感悟全诗(引导学生体会情深意更重的挚友情谊。)

  师问:学习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想说的吗?请用一个词或用一句感叹的话来形容一下两位友人的深厚友谊。

  生答:依依不舍之情,或依依惜别之情,或两人的深情厚谊等等。(教师鼓励与总结)

  5、你有特别好的朋友吗,举一个例子,简单说说你们之间的深情厚谊。

  五、学习本诗歌曲

  (教师播放课件中关于这首诗所谱的歌曲,学生学唱,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设计说明】

  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快乐。

  六、教师总结

  离别是忧,离别是愁,一样的送别,不一样的情怀,我们今天学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通过叙事、写景表现了朋友之间难分难舍、依依惜别之情,四十分钟很快过去了,老师也要和大家说声再见了,让我们一起背诵这首诗,感受感受古人淳朴的情怀,体验深情厚谊带给你我的感动和温暖。

  七、布置作业

  解释这首诗的意思并说说自己读后的体会

  【设计说明】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深化,此作业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的理解这首诗的意思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

  附: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依

  烟花三月下扬州。依

  孤帆远影碧空尽,惜

  唯见长江天际流。别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15

  【设计意图】

  诗的语言的独特性决定了,在教学古诗时,要充分感受诗的语言的魅力。如何挖掘简单的字眼背后的东西,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因此,笔者认为,在解决重点,克服难点的过程中,应该创设诗中的情景,品悟诗中的蕴涵的深情。让古诗教学既充满灵动飘逸、洒脱不羁,又洋溢书画香气,且蕴涵深情,是笔者追求的古诗教学的境界。

  【学习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诗歌语言的魅力。

  2、培养学生多角度欣赏诗的能力。

  3、感悟送别的不舍情结。

  【课前准备】

  收集写送别的诗句。

  【教学流程】

  一、初步感受离别诗的情

  1、唤起对离别的感受:

  过渡:有过与人别离的经历吗?当时的`感受如何?

  2、学习古诗:

  王维的《渭城曲》。

  过渡:古人与友人相别是怎样的感受呢?我们学过一首关于送别的诗,诗是王维写的,诗名叫作《渭城曲》谁来背一背?

  出示: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谈感受:你能感受王维的心情吗?

  3、小结启发:

  离别之际有千言万语,送别总是件难过的事情!

  二、揭示诗题、解题

  过渡:今天我们又要去目睹两个好朋友之间的离别。

  1、出示诗题并读诗题: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解诗题:

  ⑴ 通过读诗题你知道了什么?

  ⑵ 补充介绍“黄鹤楼”、“ 广陵”的知识。

  三、读通诗句,初感诗的意境

  过渡:这首诗到底写了些什么呢?让我们自己去读读!

  1、单个自渎。

  2、正音朗读。

  3、齐读。

  四、再读探索──明诗眼、寻依据

  过渡:通过多次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

  1、交流肯定所学。

  2、小结提示:全文就记述了自己送别孟浩然的情景。

  3、合作探索诗眼:

  过渡:本诗是围绕哪个字写的?并说说自己的理由!

  引导归纳:

  ⑴ 静态:

  ① 送别的时间──烟花三月。

  ② 送别的地点──黄鹤楼。

  ③ 送别的人物──故人(孟浩然)。

  ④ 送别的情景──长江天际流。

  ⑤ 送别的心情──孤。

  ⑶ 动态:

  ① 送别的原因──故人西辞下扬州。

  ② 送别的经过──孤帆远影。

  ③ 送别的结果──长江天际流。

  4、理解感知,配乐读诗句:

  过渡:既然诗是围绕“送”写,那就让我们一起送别这样一位故友,齐读!

  五、炼情品诗意

  1、感受诗中的画意:

  过渡:喜欢这首诗吗?能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吗?

  注意引导诗的美:

  ⑴ 缓缓西辞,随江南下,似乎让你看到了什么?

  ⑵ 烟花是什么季节,她让你又想到了什么?

  ⑶ 孤帆远去,你还能见到什么?

  ⑷ 长江是怎样在天际流的?

  2、感受诗中的情意:

  过渡: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哪里让你感受到了情?

  ⑴ 缓缓西辞,随江南下,那是不舍。

  ⑵ 在烟花中送别,那是无可奈何。

  ⑶ 孤帆远去,那是孤独寂寞。

  ⑷ 长江独自在天际流,那是怅惘,失落。

  注意:可画意先上,然后上情意,(对称结合上),也可边说诗中画意边说情意(结合)。

  六、延伸巩固入诗境

  1、过渡:

  这样的别离,真的让人难过!古诗中有很多“送别”的诗。你找到了吗?

  2、交流:

  ⑴ 自读:

  《别董大》──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⑵ 四人小组,合作研究一首诗,解决这是怎样的别离!

  作业:将古诗改写成现代的散文。

  【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设计02-28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11-22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03-25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03-25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04-10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热】11-16

【热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11-17

【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11-17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热门】11-19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推荐】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