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离不开数不胜数的中国文人,而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也体现了中国文人思想的深邃。可纵观历史,在官场上风生水起的中国文人只在少数,空余报国之志的文人倒是多数。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失意文人相关内容,希望你能喜欢。
我们先来看一首小诗: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春晓》
想必只要是中国人都应该会背这首诗,其语言浅显得如同在说话,但却充满了意趣。在这里我就不翻译了,因为据说唐诗是不可译的,一翻译那就只能破坏意境。
但我们可以在这里就这首诗做个推理。
首先,诗人睡觉睡到自然醒,能够拥有如此良好的睡眠质量,可见其没有公务缠身,也就是说无官一身轻。不比那些做了官的文人,天天都有应酬,天天都去喝酒。刘禹锡说:“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可见他在做官时,这个案牍是天天有的,饭局也不会少。
其次,诗人所住的房子周围有很多鸟,也有很多树,所以才会出现满耳的鸟语,满地的落花。我想这种场景应该只会出现在山上吧!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在山上的一间房子里,诗人睡觉睡到自然醒,醒来后还伸了个大懒腰,一会儿听听鸟语,一会儿又看看落花,既无案牍劳神,也无饭局应酬。这小日子过得那叫一个滋润啊!像极了在山中隐居的一个隐士。
这首诗的作者孟浩然,盛唐时期的著名山水田园诗人,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不错,诗人孟浩然就是个隐士,而且还是个资深隐士。
应该说,孟浩然最初也不想当隐士,要知道在盛唐那个时期,有谁会愿意在一个山上度此一生呢?尤其是像孟先生这样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人,那就更不会了。
真正的隐士,不是看破红尘就是被红尘看破,几经沉浮之后,觉得活得太累了,才会去纵情山水的。但年轻时的孟浩然是有理想的,是有抱负的。这几乎是所有文人的通病,都想着怎么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孟浩然早年是住在襄阳附近的鹿门山上,可那并非是隐居,并非是看破了红尘,而是为了读书。
实在是孺子可教啊!平时看书看累了,他就会写写小诗,自娱自乐一下,说不定当时还有红袖添香的艳福呢!
再后来,孟浩然便开始游历了,他的足迹遍布长江南北以及巴蜀、吴越等地,巴蜀就在今天的四川境内,而吴越则是指江浙一带,也算是见过世面了。
可老是这么游下去也不是个办法,心中的理想还在,心中的抱负仍旧,看来还是得去试一试。
于是,在孟浩然四十岁的时候,他终于下定决心,要到长安去走一遭,也就是去进京赶考。
按理说,以孟浩然的才华考个进士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可是命运偏偏就跟他开了个玩笑——他没考上。
丢人啊!郁闷啊!失落啊! 想想自己寒窗苦读十几年,诗名早已誉满天下,可现在却被这科举考试给绊住了。
浩然兄啊,其实你也不必过于自责了,要知道在那个年代,进士的录取率是非常低的,今天的公务员国考都没它那么难。你老兄所参加的唐朝进士考试那才是真正的“中华第一考”,每次往往只录取那么十几个人,多的时候也不过是二三十个这样子。
但孟浩然不这样想,他可没有回家复读的打算。于是他哀叹啦!看,人家王维那可是进士出身,现在已经是朝廷重臣了。不知道他现在还认不认我这个朋友了?算了,还是去看看他吧!
一天,孟浩然来到了王维家。
王维到底是王维,并没有因为孟浩然的落榜而怠慢他,而是热情地接待了他。孟浩然想必当时欷歔不已,一把鼻涕一把泪地拉着好友的手说:“想不到你老兄还把我当个朋友。”
一向自视甚高的孟浩然,其满腔热血不免变成了满腹牢骚,正向王维倾诉着呢,这时,一位大人物来了,他叫李隆基,也就是唐玄宗了。
王维诚惶诚恐,准备接驾;孟浩然就比较搞笑了,不知道是被天威震慑,还是因为准备不足而不知所措,一听皇上驾到,他竟一头扎到了床底下,躲了起来。王维忙于接驾也来不及阻止他。
等皇帝坐定之后,大诗人王维就把好友给“出卖”了,说有一个家伙慑于天威,躲在了他家床底下,而且还是位诗人。要知道这王维哪敢欺君。
唐玄宗一听,原来竟有位大诗人躲在了床底下,于是便把他叫了出来。要知道,唐玄宗曾几何时也是一文学青年,平时有事没事还喜欢搞个诗歌派对呢,这下倒好,一下就有了两位大诗人。于是玄宗便问他:“诗人近来可有什么大作啊?读来让朕听听。”
这可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主考官就在眼前,只要你孟浩然发挥出色,也就能够像王维那样了,那就好好表现吧!面试开始。
“最近有什么大作?有啊,俺最近由于落第,刚写了一首诗,那就读它吧!”
站在一旁的王维心中窃喜,想孟老弟的诗歌久负盛名,写过无数好诗,只要略选一两首把它读出来,便可得到唐玄宗的青睐了。
这时只见孟浩然清了清嗓子,张口就来了一句:“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玄宗皇帝一听,就觉得味儿不太对。旁边的王维想必听到后也皱起了眉头。
那么这是一首什么诗呢?这首诗名叫《岁暮归南山》,全诗如下:
北阙休上书,
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
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
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
松月夜窗虚。
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诗固然是首好诗,但你也不看看听者是谁。
可以说,这是一首标准的怀才不遇的牢骚之作。大意是说自己是个人才,但就是找不到表演的舞台以及发挥的空间,于是我很生气,干脆不和你们玩了,你们都不是伯乐。这就好比是如今的求职者在面对招聘单位的领导时,一上来就说:“我这个人才,你们要是不要的话,那是你们不识货,是你们的损失,爱要不要吧。”
不管你孟浩然有多高的才华,你这么一说,毫无疑问是要得罪主考官的,尤其是作为天底下最大的主考官皇帝,肯定立马就把你给“pass”掉了。
一旁的王维估计当场会被他气晕,何为“多病故人疏”啊?说谁呢?谁疏远你了?你小子不仅得罪了皇帝,还得罪了我这位老朋友;得罪我事小,得罪皇帝那问题可就大了。唉!你小子这回算是完了。
可孟浩然哪里知道,还继续朗读着他的得意之作呢:“白发催年?老……”?
“行了行了!”玄宗皇帝哪里还听得下去,“你这不是污蔑我吗!你自己不来应聘,我也没说不用你啊!行了,你回去吧!思想有多远你就给我走多远。”
面试结束。
孟浩然啊孟浩然!你写了那么多诗,你就不能挑一两首歌颂大唐王朝的,歌颂当朝皇帝的吗?实在不行,你就背那首《春晓》,没准也能捞个一官半职的。可你却偏偏选择了一首最不该选的。所以皇帝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没有抓住机遇的孟浩然暂时就与仕途无缘了。但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出孟浩然的一些性情。
首先,孟浩然有一说一,可见他是没有什么心计与城府的,是一个很坦诚的诗人;其次,他很清高,自诩高洁,稍微有一点看不过去的事情他就感到很不爽;还有就是,他不善于应酬,尤其是不善于与领导打交道,不会跟领导说话,更不会拍马屁。
当然这并不妨碍他结交朋友,要知道孟浩然的朋友还是很多的,诸如王维、李白、王昌龄等,且都是大诗人级别的。李白曾高呼:“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引得别人好不羡慕,并且还为他写下了那首千古传诵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他与李白关系之铁可见一斑。王维就不说了。还有就是那个被誉为“七绝圣手”的王昌龄了,跟他关系也很好。
话说王昌龄游襄阳时,曾特地去拜访隐居在鹿门山上的孟浩然。两人相见甚欢,接着就是把酒言欢称兄道弟了。
不过这时的孟浩然实在是不应该饮酒的,因为他背上长有毒疮,医生也反复告诫他不要喝酒。本来快要好了,可这下完了,疮伤发作,就此一命呜呼。
一代大诗人竟以这种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终年五十二岁。
为什么那么多大诗人都与孟浩然关系很好呢?
我想,一方面是因为他诗情纵横,能够与其他人志趣相投;另一方面,孟浩然是个洁身自好的人,不喜欢趋炎附势,所以为当时的名士所倾慕。
其实仔细想来,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孟浩然终生都未能进入仕途,政治上的建树等于零。说白了,孟浩然的遭遇能够为别人的官场失意带来一些安慰。看吧!还有比我混得更差的呢!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所以能够与他引为知己。也就是说,在孟浩然面前,别人没有自卑感,兴许还有一丝优越感。要知道,王安石之所以没多少至交,就是因为他当过宰相。
所以概括起来可以这样说,孟浩然是唐代一位不甘隐居,却以隐居终老的诗人。他从未进入过仕途。
其实,那次在长安面试失败之后,他还有一次机会的,只可惜又被他给错过了。
这便是开元二十二年,当时他的好友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他一同到长安,希望他能够再次轰动京城,博取一个功名。但这时的孟浩然对当官已兴趣不大,对隐居生活却越来越感兴趣了,已然是不把功名放在心上。所以他竟失约没去,让韩朝宗白等了好几天。韩兄终于等得不耐烦了,便一个人去了长安。而我们的大诗人呢,继续过着他的隐居生活,睡觉睡到自然醒,数花数到手抽筋。
这里要说一下,我们的孟兄在鹿门山上,时刻都在跟随着一个名叫庞德公的足迹。
庞德公,何许人也?可能大家不认识他,但他有一个好朋友大家一定认识,那就是大名鼎鼎的诸葛亮先生。我们的诸葛先生以对待老师的礼节来对待他,可见对他是十分尊敬的,而诸葛亮的外号“卧龙”就是他给取的。
庞德公乃是东汉名士,想当年,荆州刺史刘表几次请他出来做官,人家理都不理,那叫一个酷。此人后来就隐居在襄阳的鹿门山上,以采药终老,是个著名的隐士。
毫无疑问,我们的孟先生以他为榜样了,也打算在这鹿门山上做一个逍遥的隐士。你要是不信,可有诗为证:“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这里的庞公指的就是庞德公了。
至于孟浩然对诗歌的贡献嘛,在这里我就不多说了,课本上写得很多。由于他的生平经历比较简单,不是隐居就是出游,所以他的创作题材也就比较单一了,比不上他的好友王维那样丰富。要知道,人家王维那可是几度出世又几度入世。但他们二人所开创的“王孟诗派”,对后世的山水田园诗人还是非常有影响的,可谓是影响深远。
诗人介绍
孟浩然(689年—740年),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孟浩然生于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修道归隐终身。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招致幕府,后隐居。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孟浩然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 相关推荐
【失意文人的样板-孟浩然】相关文章:
人生失意的诗句10-27
形容失意的诗句大全08-31
文人落榜诗词04-26
孟浩然的古诗05-30
孟浩然的诗[经典]06-29
孟浩然简介04-11
孟浩然的诗12-06
孟浩然的诗09-16
孟浩然的资料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