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南亭怀辛大》孟浩然唐诗鉴赏

2024-06-12 孟浩然

  赏析是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夏日南亭怀辛大》孟浩然唐诗鉴赏,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原文

  夏日南亭怀辛大

  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终宵劳梦想。

  孟浩然诗鉴赏

  这首诗抒写夏夜水亭纳凉的清爽闲适和对友人的怀念。是孟浩然的五古名篇。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五言古诗的语言风格一般要求古朴、粗拙,以便获得一种类似汉魏古风的古朴森茂韵致。但孟浩然在这首诗里所要抒写的,是一种清爽闲逸、其中夹着淡淡惆怅的情绪,就不便采取朴拙、拗峭的语言了。因此,诗人在写法上有意吸取了五言近体诗的音律美和形式美的长处。首先它不用散体单行,而在中间六句采取似对非对的句式,使语言比较整饰,具有朴素的形式美。其次,注意语言的平易、浅近,声音的响亮动听,使人读起来琅琅上口,再次,在韵脚方面,它有意采用宏亮级的“江阳”部韵,清亮爽口、铿锵悦耳。而为了保持古诗的特色,诗中不用平声韵,全部押仄声韵。全篇五个韵,除了第一韵“上”字是去声外,其余“敞”、“响”、“赏”、“想”、全是上声。加强了诗的音乐美。由于上声字诵读时声音是从高往低,又由低向高,给人以悠扬起伏的感觉,用它们作韵脚,使节奏较为舒缓,很契合这首诗所抒写的悠闲自得情绪。更充分地表现了题旨。

  这里还想指出,诗中的“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二句,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论说“一时叹为清绝”,除了景色美之外,同它们的音乐美也大有关系。诗句中的去声字“送”和“淡”,特别是入声字“滴”,声情并妙。读到这个“滴”字,真使人感到唇吻之间有竹露清脆地然而又是细微地滴落的清响。

  对于孟浩然诗歌语言音调的和谐优美,古代诗论家早已有人认识到了。南宋的严羽说:“孟浩然之诗,讽咏之久,有金石宫商之声。”(《沧浪诗话·诗评》)

  明代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也赞扬孟诗“语气清亮,诵之如泉流石上,风来松下之音。”清朝翁方纲则云:

  “读孟公诗且毋论怀抱,毋论格调,只其清空幽冷,如月中闻磬,石上听泉。”(《石洲诗话》卷一)

  诗歌语言的音乐美,作为流动的情感的节奏、音响的表现,能够深深地打动人心,从而表现、加强和升华诗的抒情美。而孟浩然的许多诗之所以被人们广为传诵,正在于它们使外在的音乐美与内在的抒情美达到了高度的融合。

  除了音乐美,这首诗鲜明地体现了浩然诗“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皮日休)的艺术特色。诗人以细腻入微,清新绝妙的景物描写,创造了清幽散淡的意境。

  注释:

  山光:此处指山上的阳光。

  池月:池边的月亮。

  散发:披散着头发,表示无拘无束之意。

  轩:长廊。

  闲敞:舒适而又宽敞的地方。

  中宵:中夜、半夜

  译文:

  夏日傍晚,散开在山上的阳光忽然之间便西沉了,而池边的月亮则渐渐从东边升起。

  我披散开头发在傍晚纳凉,将窗户打开,悠闲地躺在舒适又宽敞的地方。

  凉风送来了阵阵荷花的清香,竹叶间不停地滴下露珠,发出了清脆的响声。

  我想要取出古琴来弹奏,但是可惜没有志趣相投之人欣赏。

  这番感慨不禁让我怀恋起老友(辛大),在半夜也深切地思念着他。

  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孟浩然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被称为孟山人。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

  唐代第一个大量写山水诗的人,他是从谢灵运的山水诗到王维的山水诗这一过渡阶段最有名的山水诗人,与王维齐名,并称王孟。现存诗260首左右,其中220首是五言诗,著有《孟浩然集》。孟浩然的田园诗诗风清淡简朴,意境清远,自然浑成,杜甫称其诗为“清诗句句尽堪传”。《批选唐诗》评其诗歌创作风格“写景自然,不损天真。”

  • 相关推荐

【《夏日南亭怀辛大》孟浩然唐诗鉴赏】相关文章:

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赏析05-30

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原文及赏析01-21

夏日南亭怀辛大古诗赏析03-27

夏日南亭怀辛大(唐 孟浩然)全文注释翻译及原著赏析06-27

孟浩然《春晓》唐诗鉴赏06-09

《汴河亭》唐诗鉴赏12-14

《芙蓉楼送辛渐》唐诗鉴赏01-06

《岁暮归南山》孟浩然唐诗鉴赏10-14

杜甫《天末怀李白》唐诗鉴赏12-22

《与诸子登岘山》孟浩然唐诗鉴赏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