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读书》赏析

2024-10-15 陆游

陆游《读书》赏析1

  读书

  宋代:陆游

  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

  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

  译文

  归乡隐居的志向就算没有那五亩田园也依然如故,读书的本意原在于黎民百姓。

  灯下读书,眼神已大不如从前了。却还是阅读完了两万的蝇头小字。

  注释

  (1)归志:返回的念头。

  (2)宁无:难道没有。

  (3)元元:指人民。

  (4)课:诗中作阅读解。

  (5)蝇头:比喻字小的和苍蝇头一样。

  赏析

  陆游的诗歌继承了屈原以来作者忧国忧民的优良传统,以现实主义风格为主,立足于时代,“归老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一二句直抒胸臆,说自己读书 是为了人民,前两句不重情节画面,而是把事实压缩在极其精炼的诗句内,着重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强烈的抒情性。一个“宁无”把作者内心深处对黎民百姓的牵挂表达的淋漓尽致。也显示作者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情操。在封建时代,能提出“读书本意在元元”,把读书看做是为百姓而读,展现了作者的可贵。

  三四句是写实,具有二个特点:一是细节的真实性,灯下读书,眼神已大不如从前了。写这首诗时,作者已经是老人了,透过诗句,作者灯下读书的形象出现在眼前。二是具体描写方式的客观性,一盏青灯为何出现在陆游的诗中,因为是其读书生涯中最为重要的一件物体,故而成了其读书诗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意象。作者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客观,具体的描写,从作品的场面和情节中自然地体现出作者的忠于人民思想倾向和爱憎感情,尽管明白如话,浅显平淡,但却浅中有深,平中有奇。把作者在孤灯之下,老眼昏花地阅读蝇头小字的场景,维妙维肖地刻划出来。既是对生活描写,更是对后人告诫,寓意深远。

  陆游是一个善于学习的作者。他提倡“万卷虽多应具眼”,又强调“诗思出门河处元?”他一生之中写出大量优秀诗篇,是与他的苦学精神分不开的。这首《读书》七绝,如同作者的学习体会,既反映了作者在年老时仍坚持苦学的情况,又表明了他学习是为平民百姓而并无他求的可贵精神。诗言志,诗歌是作者对人生的.歌咏,这是中国自古以来关于诗歌内容的基本要求。从这个角度出发,凡是属于人生的各类内容,都可以被纳入作者取材的范围,不应有什么事先划定的禁区 。对于主要身份是士人的陆游来说,其生活内容有相当大的部分是在书斋里度过的,读书正是他人生经历的重要组成部分。于是当他要想写诗歌咏其生活内容,表示其人生感慨时,读书便理所当然成为不可或缺的题材。

  《读书》虽以读书为题材,但作者的眼光早已离开书斋这个狭小的空间,他将目光投向于整个人民,所以他所有的读书诗包括《读书》,仍然充满着对生活的热爱,仍然流露着对生命的感慨,仍然是活色生香,精力充沛,是文学意味十分浓厚的好诗。同时他的读书诗既有现实主义的精神,使他的诗内容充实,热情横溢,显得既沉郁悲壮,又恢宏雄放。从平凡细微当中觅得诗情,写成活泼生动的好诗,一切都取决于作者是否有灵心慧性。

陆游《读书》赏析2

  原文

  冬夜读书示子聿

  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译文

  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往往要到老年才取得成就。

  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不够完善的。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

  注释

  ①示:训示、指示。子聿(yù):陆游的小儿子。

  ②学问:指读书学习,就是学习的意思。遗:保留,存留。无遗力:用出全部力量,没有一点保留,不遗余力、竭尽全力。

  ③少壮:青少年时代。工夫:做事所耗费的时间。始:才。

  ④纸:书本。终:到底,毕竟。觉:觉得。浅:肤浅,浅薄,有限的。

  ⑤绝知:深入、透彻的理解。行:实践。躬行:亲身实践。

  赏析

  首联诗人赞扬了古人刻苦做学问精神。颔联是说做学问的艰难。诗的前两句,赞扬了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以及做学问的艰难。说明只有少年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竭尽全力地打好扎实基础,将来才能成就一番事业。诗人从古人做学问入手娓娓道来,其中“无遗力”三个字,形容古人做学问勤奋用功、孜孜不倦的程度,既生动又形象。诗人语重心长地告诫儿子,趁着年少精力旺盛,抓住美好时光奋力拼搏,莫让青春年华付诸东流。

  后两联,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的重要性。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做学知识,固然很重要,但仅此还不够,因为那只是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不能纸上谈兵,要“亲身躬行”。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能否符合此时此地的情况,还有待实践去检验。只有经过亲身实践,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诗人从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的关系着笔,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凸显其真知灼见。“要躬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学习过程中要“躬行”,力求做到“口到、手到、心到”,二是获取知识后还要“躬行”,通过亲身实践化为己有,转为己用。诗人的意图非常明显,旨在激励儿子不要片面满足于书本知识,而应在实践中夯实和进一步获得升华。

  这是一首教子诗,诗人在书本与实践的关系上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间接经验是人们从书本中汲取营养,学习前人的知识和技巧的途径。直接经验是直接从实践中产生的认识,是获取知识更加重要的途径。只有通过“躬行”,把书本知识变成实际知识,才能发挥所学知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本诗通过写陆游对儿子子聿的教育,告诉读者做学问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精神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创作背景

  宋宁宗五年,诗人在冬日寒冷的夜晚,沉醉于书房,乐此不疲地啃读诗书。窗外,北风呼啸,冷气逼人,诗人在静寂的夜里,抑制不住心头奔腾踊跃的情感,写下了这首哲理诗并满怀深情地送给了儿子子聿。

  作者介绍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出身于一个由“贫居苦学”而仕进的官宦家庭,陆游的高祖是宋仁宗时太傅陆轸,祖父陆佃,父亲陆宰,他诞生于宋金战争的烽火之中,从小饱尝了颠沛流离的痛苦,同时也受到了父亲陆宰等士大夫爱国思想的熏陶,形成了忧国忧民的思想。他十余岁就熟读了陶潜、王维、岑参和李白的诗篇,有“我生学语即耽书,万卷纵横眼欲枯”的好学精神,12岁便能诗文,有“小李白”之称。17岁便有诗名。25岁左右向具有爱国思想的曾几学诗,确定了他爱国诗歌的基调。二十九岁那年,赶赴临安应试,因名居秦桧孙子秦埙之前,触怒秦桧,遭到黜落,秦桧死后三年才被启用。

  他始终坚持抗金,1158年(绍兴二十八年)入闽任宁德县主簿。据《宁德县志》卷三《宦绩》中记载:“陆游,字务观,即放翁也┅┅绍兴二十八年任邑薄,有善政,百姓爱戴”。在宁德的南漈山上建有陆游塑像。浙江绍兴的鉴湖村内也有陆游塑像。曾任镇江隆兴通判。1170年(乾道六年)入蜀,任夔州通判。1172年(乾道八年),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后官至宝章阁待制。陆游在政治上,主张坚决抗战,充实军备,要求“赋之事宜先富室,征税事宜覆大商”,一直受到投降集团的压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

  陆游一生创作诗歌很多,吐露出万丈光芒,使他成为杰出诗人,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爱国热情。《关山月》、《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书愤》、《示儿》、《游山西村》、《临安春雨初霁》、《冬夜读书示子聿》等篇均为后世所传诵。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有清新之作。亦工词,杨慎谓其纤丽处似秦观,雄慨处似苏轼。但有些诗词流露出消极情绪。他初婚唐氏,在母亲压迫下离异,其痛苦之情倾吐在部分诗词中,如《沈园》、《钗头凤》等,都很真挚动人。还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诉衷情》等。[2]他的代表作有《诉衷情》、《夜游宫》、《鹧鸪天》以及咏梅的《卜算子》等。

  陆游的作品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爱国主义精神,“气吞残虏”。

  陆游诗词创作的基本倾向是现实主义,又富有浪漫色彩。艺术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变化无穷。中年入蜀之后,形成豪情奔放的风格,晚年诗风趋于恬淡,有时幽愤。总体看来,艺术特点是宏伟豪放,热情洋溢。

  感情生活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一生遭受了巨大的'波折,他不但仕途坎坷,而且爱情生活也很不幸。

  宋高宗绍兴十四年,二十岁的陆游和表妹唐琬结为伴侣。两人从小青梅竹马,婚后相敬如宾。然而,唐琬的才华横溢与陆游的亲密感情,引起了陆母的不满(女子无才便是德),以至最后发展到强迫陆游和她离婚。陆游和唐琬的感情很深,不愿分离,他一次又一次地向母亲恳求,都遭到了母亲的责骂。在封建礼教的压制下,虽种种哀告,终归走到了“执手相看泪眼”的地步。

  真相:根据陆游自己在晚年的诗作(《剑南诗稿》卷十四)是因为唐琬不孕,而遭公婆逐出。

  陆游迫于母命,万般无奈,便与唐琬忍痛分离。后来,陆游依母亲的心意,另娶王氏为妻,唐琬也迫于父命嫁给同郡的赵士程。这一对年轻人的美满婚姻就这样被拆散了。

  十年后的一个春天,31岁的陆游满怀忧郁的心情独自一人漫游山阴城沈家花园。正当他独坐独饮,借酒浇愁之时,突然他意外地看见了唐琬及其改嫁后的丈夫赵士程。两人互相寒暄了几句。唐婉和丈夫便走了。

  尽管这时他已与唐琬分离多年,但是内心里对唐琬的感情并没有完全摆脱。他想到,过去唐琬是自己的爱妻,而今已属他人,好像禁宫中的杨柳,可望而不可及。

  想到这里,悲痛之情顿时涌上心头,他放下酒杯,正要抽身离去,这时唐婉命下人送来一壶酒和她亲自做的陆游爱吃的四碟小菜,陆游看到唐琬这一举动,体会到了她的深情,两行热泪凄然而下,一扬头喝下了唐琬送来的这杯苦酒。然后在粉墙之上奋笔题下《钗头凤》这首千古绝唱:

  钗头凤陆游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陆游在这首词里抒发的是爱情遭受摧残后的伤感、内疚和对唐琬的深情爱慕,以及对他母亲棒打鸳鸯的不满情绪。

  陆游题词之后,又深情地望了唐琬一眼,便怅然而去。陆游走后,唐琬孤零零地站在那里,将这首《钗头凤》词从头至尾反复看了几遍,她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便失声痛哭起来。回到家中,她愁怨难解,于是也和了一首《钗头凤》词:钗头凤唐琬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询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唐琬不久便郁闷愁怨而死。

  此后,陆游北上抗金,又转川蜀任职,几十年的风雨生涯,依然无法排遣诗人心中的眷恋,他六十三岁,“偶复来菊缝枕囊,凄然有感”,又写了两首情词哀怨的诗:

  采得黄花作枕囊,曲屏深幌闷幽香。

  唤回四十三年梦,灯暗无人说断肠!

  少日曾题菊枕诗,囊编残稿锁蛛丝。

  人间万事消磨尽,只有清香似旧时!

  在他六十七岁的时候,重游沈园,看到当年题《钗头凤》的半面破壁,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又写诗感怀:

  枫叶初丹桷叶黄,河阳愁鬓怯新霜。

  林亭感旧空回首,泉路凭谁说断肠。

  坏壁醉题尘漠漠,断云幽梦事茫茫。

  年来妄念消除尽,回向蒲龛一炷香。

  诗人七十五岁时,住在沈园的附近,这年唐琬逝去四十年,“每入城,必登寺眺望,不能胜情”,重游故园,挥笔和泪作《沈园》诗:(其一)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其二)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飞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烟雨沈园中,恍恍惚惚间,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诗人,正缓步踱过伤心桥,踯躅在满地落叶中。已无蝉声,也无画角,只有一个默然凝望断墙柳絮的老人。

  诗人八十一岁,又作梦游沈氏园亭诗,写下了两首诗:

  其一是:

  路近城南已怕行,沈家园里更伤情。香穿客袖梅花在,绿蘸寺桥春水生。

  其二是:

  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玉骨久成泉下土,墨痕犹锁壁间尘。

  这两首诗以梅花作为主要意象关联到一起,既表达自己的情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老而弥坚,至死不变,也寓示唐琬高洁的品行,坚韧的节操,更表现出两人的爱情,尽管经历了尘世风霜,天荒地老,但不变依旧。

  诗人八十四岁,离逝世只一年,再次重游沈园,怀念唐琬,此情至死难忘。

  《春游》诗云: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

  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

  自知不久于人世,仍然念念不忘当日眷侣,这一梦长达五十年——半个世纪,虽然仍自感匆匆,却赢得了天长地久,这正是诗人高尚的情操与崇高的精神境界。

  从那首脍炙人口的《钗头凤》词、传说中唐琬的唱和开始,加上他几十年后陆续以沈园为题悼念唐琬的几首诗,陆游用自己的一生写下了一段流芳百世、凄婉感人的爱情悲剧。

  陆游以梅花自喻,然而城南小陌的那株梅花,难道不是他情系一生的唐婉吗?她心如日月,情比金坚,似一朵高洁清雅的白梅,为情而落。这朵白梅,就落在陆游的心里,从此,不再寂寞无主,不再黄昏独自愁。就这样,为了一段承诺,他活到白发苍苍,只为守护那株清冷、冰洁的梅花。

陆游《读书》赏析3

  【原文】

  冬夜读书示子律

  宋]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赏析】

  这是陆游的一首教子诗,作于宁宗庄元五年(公元1199年)底。

  诗人就知识的获取,从两方面谈了自己的看法:一是要花气力,一是要躬行。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作品开篇两句先从古人做学问的的经验谈起,无遗力三个字,一语道出了古人做学问的用功程度,学问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得来的,必须要不遗余力才行。如果没有少壮功夫,就不会有的老始成的良好结果。特别是第二句,不仅告诉子聿做学问必须要坚持不懈,更强调了少壮功夫的.重要。意在告诫子聿在年轻时一定要抓紧大好时光努力学习,不要浪费大好年华,只有抓实了少壮功夫,才能保证将来有所成就。诗人是在告诫自己的儿子,其实也是在提醒全天下的读书人。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两句则是从书本知识与实践的关系着笔,强调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终究还是比较浅薄的,只是书本知识而已,只有经过亲身实践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才能理解书本知识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这首诗不仅是一首示子诗,同时也是一首深刻的人生哲理诗。在作品中,诗人一方面强调了做学问要坚持不懈,早下功夫,免得老大徒伤悲;另一方面还从书本知识与实践的关系方面强调了做学问不能仅仅满足于书本,一定要躬行,要亲身实践,否则就不能绝知此事,只有躬行了,才能深刻理解书本知识,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

  【注释】

  示:告诫,训导。

  子聿(ye):陆游的儿子。

  学问:指读书学习,有做学问的意思。

  无遗力:用出全部力气,没有一点保留,不遗余力。遗,保留。

  少壮:青少年时代。

  功夫:做事儿或做学问所耗费的时间。

  始:开始,此处有副词作用,相当于才或才能。

  纸上:书本上。

  终觉浅:毕竟很肤浅。终,到底,毕竟。浅:浅显,浅薄。

  绝知:深入,透彻地理解。绝,穷尽。

  躬(ɡōng)行:亲自做,亲自实行。躬,亲自,亲身。

陆游《读书》赏析4

  《读书》

  朝代:宋代

  作者:陆游

  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

  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

  译文/注释

  译文

  归老隐居的志向就算没有那五亩田园也依然如故,读书的本意原在于黎民百姓。

  灯下读书,眼神已不比从前,却还是规定自己读完了两万的蝇头小字。

  注释

  归老:年老离任归家。

  宁无:难道没有。

  元元:指人民。前两句说,离任回家难道还没有五亩田地可以维持生活吗?我读书的目的原来是为了人民的`。

  课:这里作阅读解。

  蝇头:比喻字小的和苍蝇头一样。这两句说,在微弱的油灯下看书,眼睛已大不如从前了。但我每天仍然要阅读二万多如蝇头一样字的书籍。

  全文赏析

  陆游是一个善于学习的诗人。他提倡“万卷虽多应具眼”,又强调“诗思出门河处元?”他一生之中写出大量优秀诗篇,是与他的苦学精神分不开的。这首《读书》七绝,如同诗人的学习体会,既反映了诗人在年老时仍坚持苦学的情况,又表明了他学习是为平民百姓而并无他求的可贵精神。一二两句,确是议论。在封建时代,能提出“读书本意在元元”,确是可贵。三四句是写实,尽管明白如话,浅显平淡,但仔细琢磨,却浅中有深,平中有奇。“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把诗人在孤灯之下,老眼昏花地阅读蝇头小字的场景,维妙维肖地刻划出来了。既对自己生活描写,更是对后人告诫,怎么能不说它寓意深远呢!

陆游《读书》赏析5

  《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赏析

  这是一首教子诗,道出了古人做学问的艰难和不易。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诗人认为,做学问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又是一件很刻苦的事情。读书人以书为师,可以从书本里得到很多知识和道理,但仅仅通过书本得到的知识,又是不完整和不深刻的,无论学得多少,心里都终会觉得浅薄。想要真正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最终还是要回到实践中去,实践出真知,这是千古不变的道理。我们现在也常说“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练”“看着容易做着难”“眼高手低”等等,都说明了实践的重要性。

  孜孜不倦、坚持不懈地做学问,固然很重要,但仅仅这样还是不够的,书本的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不能为了学习而学习,尽信书不如无书,要“亲身躬行”,用自己的实践来验证和发展知识。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的有学问的'人。战国时代赵国的赵括,三国时代蜀国的马谡,等等,都是只会死啃书本,不会实践的人,纸上谈兵,于人于己都毫无益处。诗人是吃过苦头走过的弯路的人,所以教育自己的子女时才会如此谆谆告诫,可见其用心良苦。

陆游《读书》赏析6

  [宋]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注释:

  【1】示:训示、指示。

  【2】子聿:陆游的小儿子。

  【3】学问:指读书学习,就是学习的意思。

  【4】无遗力:用出全部力量,没有一点保留,不遗余力、竭尽全力。遗,保留,存留。

  【5】少壮:青少年时代。

  【6】工夫:做事所耗费的时间。

  【7】始:才。

  【8】纸:书本。

  【9】终:到底,毕竟。

  【10】觉:觉得。

  【11】浅:肤浅,浅薄,有限的。

  【12】绝知:深入、透彻的理解。

  【13】躬行:亲身实践。行,实践。

  作品赏析:

  在宋宁宗家庆五年,即1199年年底,陆游写了《冬夜读书示子聿》一首诗。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终身为之奋斗,往往是年轻时开始努力,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未能理解知识的真谛,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身去躬行实践。

  这是一首非常有名的诗。在这首诗里,诗人一方面强调了做学问要坚持不懈,早下功夫,免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将来一事无成,后悔莫及。另一方面,特别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这也是做学问的诀窍,那就是不能满足于字面上的明白,而要躬行实践,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

  诗人在书本与实践的关系上,强调了实践的重要,这符合唯物认识论的观点。作者的这种见解,不仅在封建社会对人们做学问、求知识是很宝贵的经验之谈,就是对今天的人们也是很有启迪作用的,是非常有价值的见解。

陆游《读书》赏析7

  陆游的诗歌继承了屈原以来诗人忧国忧民的优良传统,以现实主义风格为主,立足于时代。《读书》虽以读书为题材,但诗人的眼光早已离开书斋这个狭小的空间,他将目光投向于整个人民,所以他所有的读书诗包括《读书》,仍然充满着对生活的热爱,仍然流露着对生命的感慨,仍然是活色生香,精力充沛,是文学意味十分浓厚的好诗。同时他的读书诗既有现实主义的精神,使他的诗内容充实,热情横溢,显得既沉郁悲壮,又恢宏雄放。从平凡细微当中觅得诗情,写成活泼生动的好诗,一切都取决于诗人是否有灵心慧性。

  “归老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这两句直抒胸臆,说自己读书是为了平民百姓,前两句不重情节画面,而是把事实压缩在极其精炼的诗句内,着重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强烈的抒情性。一个“宁无”把诗人内心深处对黎民百姓的牵挂表达的淋漓尽致。也显示诗人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情操。在封建时代,能提出“读书本意在元元”,把读书看做是为百姓而读,展现了诗人的可贵。

  “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这两句是写实,具有二个特点:一是细节的真实性,灯下读书,眼神已大不如从前了。写这首诗时,诗人已是五十三岁,视力减退。透过诗句,诗人灯下读书的形象出现在眼前。二是具体描写方式的客观性,一盏青灯为何出现在陆游的诗中,因为是其读书生涯中最为重要的一件物体,故而成了其读书诗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意象。作者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客观,具体的描写,从作品的场面和情节中自然地体现出作者的'忠于人民思想倾向和爱憎感情,尽管明白如话,浅显平淡,但却浅中有深,平中有奇。把诗人在孤灯之下,老眼昏花地阅读蝇头小字的场景,维妙维肖地刻划出来。既是对生活描写,更是对后人告诫,寓意深远。

  这首《读书》七绝,如同诗人的学习体会,既反映了诗人在年老时仍坚持苦学的情况,又表明了他学习是为平民百姓而并无他求的可贵精神。诗言志,诗歌是诗人对人生的歌咏,这是中国自古以来关于诗歌内容的基本要求。从这个角度出发,凡是属于人生的各类内容,都可以被纳入诗人取材的范围,不应有什么事先划定的禁区 。对于主要身份是士人的陆游来说,其生活内容有相当大的部分是在书斋里度过的,读书正是他人生经历的重要组成部分。于是当他要想写诗歌咏其生活内容,表示其人生感慨时,读书便理所当然成为不可或缺的题材。

陆游《读书》赏析8

  冬夜示子聿

  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译文

  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往往要到老年才取得成就。

  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不够完善的。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

  注释

  ①示:训示、指示。子聿(yù):陆游的小儿子。

  ②学问:指读书学习,就是学习的意思。遗:保留,存留。无遗力:用出全部力量,没有一点保留,不遗余力、竭尽全力。

  ③少壮:青少年时代。工夫:做事所耗费的时间。始:才。

  ④纸:书本。终:到底,毕竟。觉:觉得。浅:肤浅,浅薄,有限的。

  ⑤绝知:深入、透彻的理解。行:实践。躬行:亲身实践。

  翻译

  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终生为之奋斗,往往是年轻时开始用功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未能理解知识的真谛。要想彻底明白书本上的深刻的知识必须要亲自实践。

  赏析一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古人学习知识是不遗余力的。终身为之奋斗,往往是年轻时开始努力,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未能理解知识的真谛,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身去实践,方能学有所成。

  在宋宁宗家庆五年,即1199年的年底,陆游写了《冬夜读书示子聿》一首诗。

  这是一首非常有名的诗。在这首诗里,诗人一方面强调了做学问要坚持不懈,早下功夫,免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将来一事无成,后悔莫及。另一方面,特别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这也是做学问的诀窍,那就是不能满足于字面上的明白,而要躬行实践,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诗人在书本与实践的关系上,强调了实践的重要,这符合唯物认识论的观点。作者的这种见解,不仅在封建社会对人们做学问、求知识是很宝贵的经验之谈,就是对今天的人们也是很有启迪作用的,是非常有价值的见解。

  赏析二

  这是陆游的一首教子诗,作于宁宗庄元五年(公元1199年)底。

  诗人就知识的获取,从两方面谈了自己的看法:一是要花气力,一是“要躬行”。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作品开篇两句先从古人做学问的的经验谈起,“无遗力”三个字,一语道出了古人做学问的用功程度,学问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得来的,必须要不遗余力才行。如果没有“少壮功夫”,就不会有的“老始成”的良好结果。特别是第二句,不仅告诉子聿做学问必须要坚持不懈,更强调了“少壮功夫”的重要。意在告诫子聿在年轻时一定要抓紧大好时光努力学习,不要浪费大好年华,只有抓实了“少壮功夫”,才能保证将来有所成就。诗人是在告诫自己的儿子,其实也是在提醒全天下的读书人。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两句则是从书本知识与实践的关系着笔,强调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终究还是比较浅薄的,只是书本知识而已,只有经过亲身实践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才能理解书本知识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这首诗不仅是一首“示子”诗,同时也是一首深刻的人生哲理诗。在作品中,诗人一方面强调了做学问要坚持不懈,早下功夫,免得“老大徒伤悲”;另一方面还从书本知识与实践的关系方面强调了做学问不能仅仅满足于书本,一定“要躬行”,要亲身实践,否则就不能“绝知此事”,只有“躬行”了,才能深刻理解书本知识,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

陆游《读书》赏析9

  原文:

  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

  腐儒碌碌叹无奇,独喜遗编不我欺。

  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

  高梧策策传寒意,叠鼓冬冬迫睡期。

  秋夜渐长饥作祟,一杯山药进琼糜。

  注释:

  尽:原作“壶”,据钱仲联校注本改。

  腐儒:谓陈腐不合时宜之学者。《汉书》:“为天下,安用腐儒?”

  碌碌:凡庸貌。《史记》:“九卿碌碌奉其官。”贾岛《古意》诗:“碌碌复碌碌,百年双转毂。”

  青灯:指灯光。韦应物《寺居独夜寄崔主簿》诗:“坐使青灯晓,还伤夏衣薄。”姚偓《南源山》诗:“白雨鸣山麓,青灯语夜阑。”

  策策:落叶声。韩愈《秋杯》诗:“秋风一披佛,策策鸣不已。”

  叠鼓:乐器名,俗称小击鼓。岑参《献封大夫破播仙凯歌六首》之三:“鸣笳叠鼓拥回军,破国平蕃昔未闻。”谢朓《鼓吹曲》:“凝笳翼高盖,叠鼓送华辀。”

  冬冬:鼓声也。《唐书》:“马周上言,令金吾每街隅悬鼓,夜击以止其行李,以备窃盗,时人遂呼为冬冬鼓也。”

  山药:即山薯。琼糜:琼浆也,玉糁也。《说文》:糜,糁也。黄庭坚诗:“厨人清晓献琼糜,正是相如酒渴时。”

  赏析:

  其一

  首联自叹为“碌碌无奇”的“腐儒”,只喜有古人的遗书可读,是夜读的缘起,诗笔平平;联系陆游的生平抱负和志越,内涵却不简单。陆游早年即饱报国壮志,不甘以‘腐儒”自居,又顾以“奇才”自负;自称“腐儒”与“叹无奇”,都含有“世不我许,我不世与”——即当道不明,才不见赏之慨。“独喜遗编不我欺”,则含有不屑与世浮沉,而要坚持得自“通编”的“济世”理想之意;与五十二岁时作的《读书》的“读书本意在元元(指人民)”,六十七岁时作的《五更读书示子》的“暮年于书更多味,眼底明明见莘渭(指伊尹、吕尚的进身济世)”,“万钟一品不足贵,时来出手苏元元”,七十三岁时作的《读书》的“两眼欲读天下书,力虽不逮志有余。千载欲追圣人徒,慷慨自信宁兔愚”,七十五岁时作的《冬夜读书示子聿》的“圣师虽远有遗经,万世犹存旧典型。白首自怜心未死,夜窗风雷一灯青”,八十一岁时作的《读书示于局郁郁遹》的“忍饥讲虞唐(指尧舜治国之道)”,“古言(指儒家的“济世”理论与思想)不吾欺”,八十五岁时作的《读书》的“少从师友讲唐虞,白首襟环不少舒。旧谓皆当付之酒,今知莫若信吾书”等句参看,其事自明。

  次联从室内写夜读,是全诗最精彩的'两句。陆游到老还以眼明齿坚自豪,而头上可能早已出现一些白发,故四十以前,即已谈及“白发”,这里出句也说是“白发无情侵老境”。这句孤立看便无奇;与下句作对,却构成很美的意境:头有“白发”逼近“老境”的人,对着“青灯”夜读,还觉得意味盎然,象儿时读书一样。“白发”、“青灯”,“无情”、“有味”,“老境”、“儿时”’一一相映成趣,勾人联想。凡是自幼好学,觉得读书有味(这是关键),到老犹好学不倦的人,读了这联诗,都会感到亲切,无限神往,沉浸于诗人所刻划的夜读情景.这一联与后期的《风雨夜坐》中的“欹枕旧游来眼底,掩书余味在胸中”一联,最能打动中老年人胸中的旧情和书味,把他们的欲言难言之境与情写得“如在目前”。诗人六十三岁时作的《冬夜读书》:“退食淡无味,一窗宽有余。重寻总角梦,却对短檠书”,七十七岁时作的《自勉》的“读书犹自力,爱日似儿时”等句,可和此联参证。

  第三联从室外写秋夜。在“高梧”树叶的摇落声中传来“寒意”;重复敲打的更鼓报过二更,明日公务在身,虽书兴犹浓,而“睡期”却苦不能延。策策、冬冬,声声到耳;秋夜深更,情景逼真。第四联以写入睡前的进食作结。忍饥读书,一杯山药煮成的薯粥,却认为胜过“琼糜”。从进食情况表现作者的清苦生活和安贫乐道、好学不倦的情怀。八十四岁时作的《读书至夜分感叹有赋》的“老人世间百念衰,惟好古书心未移。断碑残刻亦在椟,时时取玩忘朝饥”等句,更可见出他这种生活与情怀贯彻始终。这两联笔调清淡,但意境不薄。

  其二

  该诗首联写夜读的缘起,起笔虽平,却表现了作者济世的理想抱负。颔联写老来读书兴味盎然,令人倍感亲切。颈联说明诗人秋夜常读书至“二鼓”时分,还恋恋不忍释卷。尤其感人的是冬夜,窗外冰天雪地,寒气凛冽,室内却见诗人精神振奋。尾联以睡前进食作结,表现作者的清苦生活和好学不倦的情怀。

  陆游自言“六十年间诗万首”,而诗的首联却以“腐儒碌碌叹无奇”起句,显得意味深长。因为他曾在《融州寄松纹剑》中有过这样的诗句“耻作腐儒长碌碌”。如今竟然能以“腐儒”自居,似乎有悖于早年的一腔壮志凌云。联系当时陆游的境遇,初任隆兴通判,孤寂无侣,落落寡欢,只能用读书排遣心中的抑郁,便有了“独喜遗编不我欺”。所以,回过头再去品味“独喜遗编”还是表现了他一贯积极的入世观。因为陆游读书是为了“济世救民”,有其诗“读书本意在元元(指人民)”为证。

  颔联的“白发”令人滋生出老境的颓唐,但是在“青灯”之下,却别有一番意韵。有位哲人曾说过“书籍是少年的食物,它使老年人快乐”。所以儿时读书是有滋有味的,早生华发的陆游如今在青灯的陪伴下,仿佛重又回到儿时,享受着读书的快乐。此联写室内夜读,晓畅平易,精炼自然,亲切有味,是全诗最精彩的两句。

  颈联写室外的秋夜。窗外传来秋风吹落梧桐树叶的“策策”声响,更鼓“冬冬”声报过二更,催促诗人应该歇息了。诗人逼真地再现当时的情景,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尾联写了诗人入睡前的进食的情景。专心读书的诗人感到有些饥肠辘辘,便把山药煮成的薯粥,认为赛过琼浆,于是一个安贫乐道、孜孜好学的诗人便凸现了出来。

【陆游《读书》赏析】相关文章:

陆游的诗词及赏析05-27

秋思陆游赏析12-14

陆游 钗头凤赏析04-20

赏析陆游《书愤》06-22

陆游钗头凤原文及赏析11-02

陆游《鹊桥仙》赏析05-25

《钗头凤》陆游宋词赏析04-06

陆游《钗头凤·红酥手》赏析04-11

陆游《立夏》诗赏析03-29

《示儿》陆游赏析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