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药》说课稿

2024-08-31 鲁迅

  各位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说的课题是鲁迅先生的小说《药》。以下我将从教材分,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四个方面进行:

  首先,我对本课教材进行一些分

  一、 教材分

  1、本课的地位与作用。

  《药》是苏教版中职语文第一册第六单元——悲喜人生的第一篇小说。

  本单元是小说单元,着重培养学生欣赏我国现当代小说及外国小说的能力。通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对小说的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的刻画、环境的描写,即小说的三个要素已经有了初略的了解。本单元欣赏的重点是关注它们的时代背景,理清情节的来龙去脉,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药》是一篇具有强烈时代意义的小说,作者鲁迅以辛亥革命为背景,描写了革命者夏瑜的鲜血被当成了平民华老栓为儿子治病的“药”这一发人深省的典型事件。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利用钢刀镇压革命和利用“软刀”愚弄人民的反动本质,表现了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

  这篇小说主题深刻,人物形象鲜明,情节安排精巧,环境描写典型,既是鲁迅短篇小说的代表,更是作为小说教材的典范。编者把它放在教材小说单元的第一篇对于教会学生如何读懂小说,如何欣赏小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重难点。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要求“阅读各种优秀作品,体会其丰富内涵,加深和拓宽对自然、社会、人生等问题的思考和认识。注重阅读中的情感体验,感受教材中文学作品的思想情感和艺术魅力,学会初步欣赏文学作品。就作品中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讨论,说出自己的理解、体验或感悟。” 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实际能力以及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如下:

  (1) 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目标:中职学生在本学期第一次接触小说这种文学样式,要求学生了解小说的基本知识,如小说的三要素;识记有关文学常识,如作家作品;积累文中的字词;培养学生欣赏小说的能力,理解小说以“药”为题的深刻含义以及为连接线索的作用。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通过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从而深刻揭示小说主题的写作方法;分结构(双线结构)与人物性格,分环境的作用,学习归纳主题的方法。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深刻思考和分,认识文学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的意义。

  (2)教学重点与难点

  鲁迅小说以扶植国民、疗救中华为目的,在上个世纪的烟火中完美地体现了政治和艺术的结合,因此要把握它们的主题就不得不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家的创作意图,并从感受小说的艺术形象出发,进行具体的分。落实到本篇课文《药》,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一是主题的深刻性。辛亥革命的志士被杀,他的血却成了愚昧国民用来医治痨病的药引;二是双线结构中的人物塑造。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华老栓盲目迷信人血馒头的愚昧,透过血淋淋的馒头我们看到的是在看客围观中的革命志士的无被害。

  要想很好地了解小说的主题,要从小说的结构与其塑造的人物形象上入手。因为了解结构特点是理解人物和括主题的基础,分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是理解小说主题的关键所在。《药》的结构形式比较复杂,因而将它作为本课的一个重点;而在情节的推动下,人物的性格特点也展现了出来,因而是另一个重点。

  对于《药》的主题,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是批判辛亥革命脱离群众。而相配套的语文综合拓展教程里弃了这种“传统”意见,而采取了较为符合作者思想实际的“表现了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一说,很有见地,而小说结尾处“乌鸦”与“一圈红白的花”的景物描写也表达了这一个主题,因而将“药”深刻内涵与《药》的主题以及结尾处景物描写的作用确立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据此,确定本文的教学重难点如下:

  ①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括五个场面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情节结构,在情节的推动下对作品人物的性格特点进行分

  ②教学难点:《药》的主题和结尾景物描写的作用。

  下面,为了讲清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课设定的目标,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教法学法与教学手段

  1、学情分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中职一年级的学生,中职生阅读小说的注意力只集中在小说的故事情节上,很少有学生对小说的结构、人物及环境等进行过多的关注,更不用说进行分与鉴赏;

  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有着明确的学习目标,上课积极配合老师;有的学生语文基础差,学习不太自觉,课堂思考效率较低;还有的学生能够跟上老师的步伐,但是缺乏自主思考的积极性。

  所以教师应在教学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补充必要的知识和背景,加以引导,帮助学生学会欣赏现当代小说的能力,把握住欣赏的重点是小说的主题、结构、人物性格及描写技巧等。

  2、教学方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目标,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非常关键的。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用复述法、鉴赏式讨论法、线索追踪法、图示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复述法。通过复述,既使学生的括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也让学生对本小说的情节有了大致的了解。

  鉴赏讨论式教学。运用讨论法可以使学生互相启发,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有助于对知识的深入探讨;还可以活跃学生思想,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综合分问题的能力。 这篇小说的主旨、人物刻画、结构展现、环境描写等都具有很大的学习探知的价值。在研读讨论的过程中可以促进学生小说鉴赏能力的提升和对小说的深入了解。

  线索追踪法。小说线索是贯穿整个作品的情节发展的脉络,抓住线索,可以帮助我们把握作者谋篇布局的用心,可以帮助我们分人物形象的性格发展过程、把握文章主题不断深化的进程,培养学生的小说阅读鉴赏能力。《药》是典型的线索小说,寻找小说线索,更容易把握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

  图示教学法。文字的学习易给学生带来疲劳感,穿插图片与图表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使课文的情节结构与线索一目了然。

  3、学习方法:

  古人主张:“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课堂上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为他们今后继续教育或终身教育打下基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渗透学生学法指导,如自学法、分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等学习方法,通过学生的复述,初步把握作品的故事情节;通过小组讨论,分场面理情节,把握作品的线索,通过合作探究学习,展开教师、学生、作者、文本及现实之间的对话,构建师生和谐平等、互相对话的语文课堂,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教学手段:教学手段上我采用多媒体教学,对学生进行多重感官刺激。

  接下来我来具体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三、教学过程:

  因小说时代较远,加之中职一年级学生要真正读懂《药》相对困难,因而本课教学计划安排四课时。 第一课时简要回顾小说的相关知识,了解本文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着重读懂小说内容和理清情节结构;第二课时着重研讨场面描写、景物描写及其作用;第三课时着重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从而深刻揭示小说主题的写作方法;第四课时着重主题的归纳、赏文中的暗示艺术以及写作特色等内容。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了解本文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2.理清本文的情节结构。

  教学设计:

  一、 回顾小说知识:小说的发展线路、小说三要素、阅读小说的方法及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与作用。

  简要回顾一下小说的相关知识,是为了使学生的新旧知识相联, 能运用所学过的知识来学习新课文的内容,并借此教给学生阅读小说的方法,为鉴赏本课奠定基础。

  二、教学导入。用一副对联导入《药》:

  一个馒头,串起华夏两家辛酸故事;

  两出悲剧,引出中华百年求索历程。

  这是一个怎样的馒头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的小说《药》。

  用一副对联导入课文,引起学生的兴趣

  三、介绍时代背景:

  简要介绍写作背景及课题的含义。鲁迅的小说具有明显的时代特点,要想把握其小说的主题必须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对写作背景的介绍以及解释课题的含义,有助于引导学生正确把握小说的主题及作者的情感。通过介绍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说的“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引起学生去探寻本课中的“病苦”的好奇心,并让学生联想“秋”与“夏瑜”这两个名字之间的关系,引起学生探究作者写作目的的兴趣。

  四、自习课文,整体把握全文

  1、解决生字词;

  此环节既检查学生的预习,又是疏通课文的必要步骤。

  2、梳理情节,把握结构

  复述:指名学生口头叙述华、夏两家悲剧故事的梗。要求主要情节不遗漏,时、地、人、事交待清楚,并说清两家之间关系。(口述时间不超过3分钟)

  此环节旨在检查学生对小说六要素的把握、信息的筛选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

  了解结构特点是理解人物和括主题的基础。

  《药》的结构形式比较复杂,根据该篇的特点采用以下方法:分清场面,理清故事情节;理出情节线索,了解小说整体结构 。

  3、分场面,理情节。

  因为情节是由不同的场面组成的。随着场面的转换,情节才能随之展开。

  学生小组讨论五个场面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从而理清小说的情节,并给每一个情节各拟一个小标题。

  此环节旨在检查学生的归纳括能力以及学生对课文情节的把握。用图示法帮助学生很好的给每一个情节命名。

  4、梳线索,理结构

  线索,对小说的结构有重大作用。小说的一系列发展着的事件,情节中的一个一个场面,均是由情节线索贯穿起来的。为了帮助学生理清线索结构,在上一环节的基础上,设计了以下两个问题:

  (1)两家故事就有两条线索,这两条线索是怎样交织在一起的?

  (2)讨论:这篇小说如果不采用明线和暗线相交织的方法来安排情节,可以不可以?比如,能否只用单线,或两条都用明线?请说出理由来。

  此环节是为了让学生在情节把握的基础上,经过小组讨论,从而能够理清课文的线索与结构,并且明确为何作者要用双线结构来安排情节。

  通过这几个步骤,整体把握小说的全文,为下面分人物形象奠定基础。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鉴赏环境描写

  教学过程:

  一、 鉴赏环境描写: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是人物生存的空间,人物活动都离不开特定情境。环境描写不仅是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够创造气氛,烘托人物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为主题服务。小说的环境描写比其他文学体裁更注重具体可感性,人物的真实性、典型性、情节的可能性、合理性,都必须放到一定的环境中才能确定,因此,把握小说中的环境对小说的理解显得很重要。因此,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先示范讲解一处环境描写的作用,而后让学生举例说明,之后师生共同点明环境描写的作用。

  1、举例说明小说中的环境描写的特点以及作用。

  社会环境:

  (1)刑场上,士兵号衣上“前后的一个大白圆圈。”

  (2)描写茶馆“点油灯,用洋钱,茶客无所事事。”

  (3)夏瑜在牢里说:“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

  (4)坟地:埋葬方式,摆菜,化纸。

  (5)坟场的一条细路两边“……右边是穷人的丛冢,两面都已埋到层层叠叠,宛然阔人家里祝寿时候的馒头”。

  自然环境:

  (1)“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街上黑沉沉的一无所有,只有一条灰白的路,看得分明。有时也遇到几只狗,可是一只也没有叫。”

  (2)华老栓得到人血馒头后,作品写到“太阳出来了,在他面前,显出一条大道,直到他家中,后面也照见丁字街头破匾上‘古□亭口’这四个黯淡的金字。”

  (3)“微风早已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一丝发抖的声音,在空气中愈愈细,细到没有,周围便都是死一般静。两人站在枯草丛里,仰面看那乌鸦;那乌鸦也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

  举例说明之后,为了让学生体会作者环境描写的作用特地重点分一段环境描写。

  2、重点分(3)的环境描写。

  ①这一段描写的目的,在于写一个“静”字,“死一般的静”。假如这么写“周围一点声音也没有,死一般的静”,这显然是很拙劣的。鲁迅先生怎么写这个“静”字呢?他从各方面来烘托这个“静”。请寻找。

  ②发抖的声音是什么?它“越越细,细到没有”,说的是什么呢?

  ③为什么要写静?

  ④最后乌鸦飞走一段“忽听得背后‘哑──’的一声大叫;两个人都竦然的回过头,只见那乌鸦张开两翅,一挫身,直向着远处的天空,箭也似的飞去了。”为什么这样写?换个写法“只见乌鸦飞去了”。不就完了吗?为什么要写“张开两翅,一挫身”,还要“向远处的天空”,还要“直向着远处的天空”,还要“箭也似的飞去了”呢?为什么如此地强调呢?

  二、探究

  为了突破本文的难点,更好地把握小说的主题,故设计了以下两个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

  1、小说末尾提到的花环应如何理解?

  讨论:上坟情节中的“一圈红白的花”是否具有现实生活的真实性?怎样理解鲁迅以后对这情节的看法?

  (1) 提问:从小说前后描写看,“一圈红白的花”是指什么?它是怎么来的?这样描写是否脱离生活实际?

  (2) 提问:坟上“平添”一个“花环”,对表现人物性格以及对故事情节的发展是否有影响

  2、乌鸦的作用和意义?

  给出四个选项,让学生讨论,以此来把握自然环境描写对主题的揭示的作用。

  《药》中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十分清晰传神,带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它对作品典型环境的形成与主题思想的揭示起了重要作用。

  对小说结尾环境描写的重点分与探究的两个问题,是本文难点的所在,师生的讨论分使得学生对于小说主题有了更深的理解与把握。

  三、布置作业:

  课外预先探讨华老栓、康大叔、夏瑜三个人物形象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从而深刻揭示小说主题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把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先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小说中的人物,接着逐一分各类人物,提醒学生注意描写方法。

  一、鲁迅《药》里的人物可以分为几类?

  (引导:大家通过阅读这篇小说,觉得这是一幕悲剧,还是喜剧?是谁的悲剧呢?)

  二、重点分人物形象:

  (一)华老栓的人物形象

  华老栓的身份与社会地位是怎样的?

  华老栓有哪些性格特征?(先发动学生找出关于华老栓的描写,看看作者使用什么方法描写的,再逐一分。)

  (二)康大叔:

  1、他的身份与社会地位是怎样的?

  2、康大叔有哪些性格特征?(学生寻找文中表现康大叔的描写,结合描写方法讨论分其性格。)

  (三)夏瑜:

  1、夏瑜在小说中,并未出场,他是如何展现在读者的面前的?他是怎样的一个形象?(找出文中关于夏瑜的描写片断,进而分)

  2、请分他的性格特征。

  通过分三种代表人物,让学生不仅了解文中人物的性格,同时也学习了塑造人物形象的多种描写方法,积累了写作方面的知识。

  (四)茶客

  理解茶客们的对话(要求学生先将茶客们分类,而后从他们的谈话中分茶客们的性格特征)

  通过分茶客的性格特征,了解鲁迅笔下“看客”这一特殊的人物类型,从而更深的明确作者写《药》这篇小说的目的。

  三、布置作业

  《药》中的一群“看客”们并未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消失,反而越来越多,请看:

  CCTV的新闻:2003年5月9日,湘潭市,“怎么还不跳呀,我的腿站麻了!”、“快点跳呀,我还有事儿呢!”、“别磨蹭了!”、“你到底敢不敢跳呀?”一位名叫蒋建明的轻生男子在拿起楼上的砖头扔向“鼓励”他跳楼的看客后,悲愤地从五楼上跳下,当场死亡。

  请以 “冷漠”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字数600字左右。

第四课时:

  教学要点:归纳《药》的主题,赏独特的暗示艺术及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一、归纳《药》的主题:

  在学生归纳主题之前,先讲解分主题的方法:

  1、教师讲解主题(中心思想)跟人物、情节和环境三者关系。

  2、要求学生回顾第一课时所讲的阅读小说方法的知识,归纳分小说主题的几种方法。

  进而通过三个问题分本课的主题:

  3、课文为什么以“药”为题?

  4、小说以“药”为题,有何作用?

  5、括小说《药》的主题

  这一环节,学生在学会归纳小说主题的方法之后,能学以致用归纳本课的主题。

  二、赏独特的暗示艺术

  1、标题暗示

  2、线索暗示

  3、人名暗示

  4、人物暗示

  5、环境、景物描写暗示

  这一环节,使学生欣赏鲁迅先生独特的暗示艺术,并学习这一手法的运用,学会含蓄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三、艺术手法

  请括一下本文运用的艺术手法。

  鲁迅的小说魅力无限,这一环节是让学生总体上欣赏鲁迅先生创作小说的特色。

  四、作业:运用所学知识预习下一课《警察与赞美诗》并体会外国小说的特点。

  通过练习,检查学生课上的掌握情况;要学以致用,注重本单元教学的连贯性。

  最后我说一下上完这篇课文后的教学反思。

  四、教学反思

  (一)优点

  《药》是一篇小说,在开始进行课文之前,首先回顾了小说的相关知识,使学生温故而知新,注意了新旧知识的牵引联系。在进行课文讲解过程中,能注意到知识的循序渐进,能注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学生为主导,师生共同讨论完成教学内容。还能适时穿插一些资料的补充,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把握更准确。

  (一) 不足

  在上这篇小说的时候,还是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没有完全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进行复述这一环节的时候,很明显的看出学生括复述方面的薄弱,若是事先布置预习作业,或许上课就会节省不少时间。而在分人物形象的时候,若是教师先做示范分一个人物而后学生自主讨论分其余的人物,则效果或许会好一些。

  (二) 改进措施

  首先应该重视上课五环节之一的预习,事先布置预习作业对于课堂的进行有着很好的辅助作用;其次,注重学生主导地位的同时不能忽略教师的引导作用,两者不可缺少。

  • 相关推荐

【鲁迅《药》说课稿】相关文章:

鲁迅的《药》原文06-19

鲁迅的《药》赏析10-19

鲁迅的作品《药》10-21

《药》 鲁迅包括赏析06-13

药鲁迅原文阅读10-26

鲁迅的药文章赏析教案11-18

我教鲁迅的《药》反思09-03

鲁迅精华作品赏《药》07-01

鲁迅名著《药》教学教案09-16

药鲁迅经典小说全文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