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先让学生喜欢鲁迅教学实录

2020-10-03 鲁迅

  请先让学生喜欢鲁迅教学实录

  中学校园里时下流传着一句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鲁迅的文章生涩难懂,不好学,几乎成了中学校园里师生的“共识”。今天又一次上《故乡》,面对来自各个角落去鲁迅化的叫嚣,不由地想:鲁迅的文章为何就这样招人忌恨?我今天能上好吗?是不是学生就真的如顺口溜所说的这样讨厌鲁迅?作为农村学生,对鲁迅先生的文章更是害怕的,带着诸多疑问,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我来到课堂。

  由于上节课重点是对文体、作者、背景做交代,我把实录略去。这节课的任务就是解读课文,上课思路是从一个或两个点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下面对本节课辑录如下:

  师:同学们,上节课老师介绍了文体、作者、时代背景,这节课就让我们跟着鲁迅先生到“我”的家乡转一圈,看有没有好的景致、给你留下深刻影响的人物或者惊险的故事。记住,看完后,要谈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阅读课文,教师在教室走动和学生小声交流。

  几分钟过后师悄声问学生甲:你看到令你感兴趣的地方了吗?

  学生甲摇头:没有。

  问学生乙:你读了后,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学生乙:看不懂。

  问学生丙:你觉得最有意思的段落或最有意思的话是那些?

  学生丙:最后一段。

  师:什么意思?

  学生丙:具体说不上来,反正觉得挺深奥。

  (等大部分学生阅读完了)师:读完后觉得没意思的同学举手。

  十几个学生举起了手。

  师:读完后觉得有意思的同学举手。

  三个学生举了手。

  师:没举手的同学怎么回事?既‘没有意思’,‘又有意思’,按照这个逻辑推理,没举手的这部分同学既是男性,又是女性了。

  生笑

  师:觉得没意思的同学我打个比方,假设《故乡》是人参果,那你们就是——

  生大笑齐声:猪——八——戒。

  师:《故乡》到底是不是人参果,下来我们请三位‘孙悟空’分别谈谈。

  学生甲:我觉得闰土写得好,闰土刺猹那一段。

  师:品出了一些味儿,可能人参果有甜味。

  学生乙:我觉得杨二嫂也有意思。

  师:味儿更浓了,可能还有点辣。

  学生乙:文章的最后一句我觉得富有哲理。

  师:对,吃了还长生不老。

  生笑。

  师:我也细细品尝了,下面我和同学们分享,第一我觉得鲁迅是一位了不起的画家,他会画画。

  生愕然。

  板书:月下刺猹图

  师:请同学们齐声朗读‘深蓝的天空……反从他的胯下溜了’

  生齐读

  师:谁能说说为什么老师说鲁迅先生是一位画家吗?

  生举手:他会用颜色。

  师:对,太聪明了,都有哪些颜色?

  生抢着回答:蓝、金黄、碧绿。

  师:想一下再有没有其他颜色,作者没有用表示颜色的词语,但你却能感受到?

  生:有,海的颜色,沙滩的颜色,还有银项圈的颜色。

  请同学们闭着眼睛想一下这幅图景,不但颜色丰富,最重要的是还发生了惊险刺激的故事。

  生:闰土在看瓜的时候用钢叉刺猹。

  师:对,品出点味儿了吗?

  生:品出了。

  师总结:老师刚才说了,鲁迅先生是画家,其实他不是,他只是善于运用描写这种表达手法,笔下的环境,宽阔而优美,色彩对比鲜明,动静结合。每当我们读到这一段,大脑当中就会浮现出一幅画。一个英俊的小少年,手里捏着一柄钢叉,守候在西瓜地里,四周静悄悄的,没有一丝声响,只有深蓝的天空挂着的金黄圆月,洒下它皎洁的月光,给一望无际的碧绿的瓜田披上一层银纱。可过了一会儿,情况就发生了变化,瓜地里忽然有了响动,在静谧的夜晚,这响动让人神经马上变得紧张,少年悄悄起身,蹑手蹑脚,小心翼翼,朝着声响靠过去,偶尔的一点响动,倒更显得夜晚是那么宁静,是一只猹!少年猛地举起钢叉,向猹尽力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溜了。接着,一切又恢复了,好像什么也没发生过,四周还是那么的安静。

  师:听完老师的总结,你觉得怎么样才能把景色描绘的栩栩如生?

  生甲:抓视觉。

  生乙:动静结合。

  师:对,那么请同学们在写作时也要尝试。下面味道更辣。鲁迅先生不但会画画,而且会演戏,

  板书:杨二嫂的表演

  师:请同学们朗读‘哈!这模样了!’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生读

  师:读完了,但我觉得味不够浓,第一句谁再读一下?好,你读。

  生读。

  师:尖利吗?是怪声吗?

  生:不是

  师:要读出‘尖利’、‘怪’和‘大叫’,谁再读?

  生甲模仿,学生笑。

  师:她的大叫目的是什么?

  生甲:显示她与众不同。

  生乙:先声夺人。

  生丙:还有点套近乎的意思。

  师:对,不过这还不是她的终极目的,要想知道她终极目的,还要看下文。杨二嫂横空出世,声音就很不一般啊,她的样子就更不一般了,看下面一段,齐读。

  学生齐读

  师:样子能想象来吗?鲁迅先生抓住了她的什么特征来进行肖像描写?作者对她的态度又是如何呢?

  生笑:瘦而难看,可笑,像个‘圆规’;态度是讽刺。

  师:在这段,作者用了一个动词,让我们觉得杨二嫂好像就站在面前,那个动词,谁能模仿一下这个动作?

  生:搭,两手‘搭’在髀间。

  一学生模仿,学生大笑。

  师:‘圆规’是谁,这里用了什么修辞?

  生:杨二嫂,借代。

  师:好,继续往下读。

  学生读。

  师:知道二嫂的最终目的了吗?从那个动词体现出来?

  生甲:‘转’。

  生乙:‘塞’。

  师:那个对?为什么?

  生:‘塞’对,因为‘塞’字写出了杨二嫂的最终目的。

  师总结:杨二嫂出场就不一般,突兀而奇怪,先套近乎,再绕圈子,还‘鄙夷’、‘冷笑’、‘愤愤不平’,杨二嫂的这段戏,可谓一波三折,通过这段描写,人物就跃然纸上了,我们在写作中描写人物的'时候也要模仿作者的笔法,抓人物的外貌特征,抓人物典型的语言、神态,还要注意动词的使用。

  师:通过‘月下刺猹图’和‘杨二嫂的表演’我们品出趣味来没有?觉得有意思吗?

  生:有意思。

  师:请同学们下课后继续深入阅读,好戏还在后面。阅读的时候带着这样两个问题,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区别、杨二嫂的前后变化,思考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下课

  教后记:这节课我没有像往年一样,中规中矩地讲——从开头到结尾、从人物、情节、环境再到主题。我的思路是:先要让学生不怕鲁迅,对鲁迅作品感兴趣,那么就从两个能引起学生兴趣的点入手,结合农村学生的实际情况,先不要太多的分析,在下一课时,完成整体的解读。

  反思:学生害怕乃至厌恶鲁迅先生的文章,是不是要从老师身上找原因呢?作为一名有思想的老师,不应被鲁迅身上的政治标签所左右,而要从文学的角度,从艺术的角度来看教科书上鲁迅的文章,不管别人给鲁迅戴过什么高帽子,也不管别人评判过他什么。我们能从他的作品里获得美的享受,并且能让我们不断思索,这就足矣。恣意批评鲁迅文章的人,我怀疑他的动机——不是想哗众取宠,搞点轰动效应,便可能是根本没读懂。不然这么美的文字,怎么会无人欣赏?,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应静下心来,先让自己读懂鲁迅。

【请先让学生喜欢鲁迅教学实录】相关文章:

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实录08-10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师教学实录06-28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实录范文06-28

语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实录12-29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优秀的教学实录06-28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堂教学实录范文06-28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课堂教学实录06-28

初中语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实录12-29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公开课的教学实录12-29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2课时教学实录08-11

《风筝》鲁迅教学实录 鲁迅阿长与山海经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