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理水》选自他的后期作品《故事新编》,披着一层光怪陆离的外衣上场,显示出之前从未有过的从容,却仍挡不住从骨子里散发出来的悲凉。《理水》同《故事新编》中其他作品一样,存在着“庄严”与“荒诞”两种色彩与语调,互相补充、消解。
《理水》前半部,鲁迅用一种“游戏笔墨”写了一个由考察大员、官场学者、小民奴才组成的荒诞上层世界,又用“黑色”的笔触,描绘了一个由夏禹和他的同事组成的坚毅卓苦的平民世界。这两者是尖锐对立的',前者甚至根本不承认后者的存在。小说的后半部出现了百姓倾城出动“看”夏禹凯旋归来的场面。但他们为什么来看夏禹?是感激他治理了洪水?还是来看他的归来的排场?还是为了“看”而“看”?这一场景无疑是鲁迅“看”和“被看”模式的再现。
之后,夏禹的一切真实的奋斗被故事化,神话化,成为无稽笑谈,而失去意义。中国历史上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一个人做了很大的功绩之后,他就会被神化。他出生时会有异象,他长相奇特,他能准确地预测未来······总之,他那些功绩不是因为他的努力而出现的,而是因为他是神人,不是凡人,凡人是不可能有这么大的成就的。同理,一个人如果最后是个胜利者,那么他之前的种种哪怕再不堪也会变得冠冕堂皇。就像明英宗在木土堡之变中被俘,做了十几年的俘虏,狼狈不堪,但史书上却说他是“北狩”、“静养”。
《理水》中到最后“终于太平到连百兽都会跳舞,连凤凰也来热闹”时,前面两个完全对立的世界合而为一为同一个荒诞的世界:这样的世界是善良的人们所不曾想到的,也是不愿看到的,但却是从古至今一直重现的真实。历代统治者和起义农民总是处于一个对立面上,你说我是“乱民”,我说你是“暴政”。农民起义的初衷是反抗压迫,从地主手中取得自己应得的劳动成果。但当这批造反成功的农民大权在握的时候,他们会很健忘地忘记自己的初衷,全心全意地投入到统治者的角色中去,开始新一轮的剥削直到下一轮农民起义来临······
我认为这个一直循环的真实也是鲁迅对民主启蒙运动的怀疑反思。民主启蒙者和封建专制者是对立的两方,但民主启蒙者最终是会打败封建专制者还是与封建专制者合而为一?之后的历史证明民主走上了后一条道路,接过“三民主义”旗帜的蒋介石成了中国最大的独裁者。
一切神都是人造的,所以神性其实也就是人性,是造出相应神的民族的民族性。《理水》同《故事新编》中其他作品一样,是借上古神话来写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和人性。它在结构上采用前后对立,前部庄严,后部荒诞,后部完全是对前部的颠覆翻转。庄严与荒诞在最终补充消解,荒诞占了上风。
【鲁迅《理水》读后感1000字】相关文章:
咀嚼鲁迅读后感10-30
鲁迅故乡读后感10-11
《鲁迅辫子》读后感08-11
鲁迅孔乙己读后感08-07
鲁迅《社戏》读后感10-31
鲁迅社戏读后感10-31
鲁迅小说读后感07-21
鲁迅《采薇》读后感09-27
鲁迅全集的读后感11-11
鲁迅《故乡》优秀读后感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