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语言特色

2022-03-21 鲁迅

  导语: 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描述沉重现实,是《阿Q正传》的特点。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了阿Q正传语言特色,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阿Q正传语言特色 篇1

  鲁迅先生在进行小说创作的时候,非常擅长运用的就是诙谐、讽刺的风格,善于创造出冷幽默的氛围,因此,众多的学者对于鲁迅先生小说的评价都是“嘻笑之怒,甚于裂毗”,以及“戚而能谐,婉而多讽”。在《阿Q正传》这部小说当中,鲁迅先生也延续了这种语言使用风格,不断讽刺当时的依稀社会现象。比如对对于赵太爷等剥削阶级的尖锐讽刺和嘲笑。在小说当中介绍赵太爷与阿Q关系的时候,小说当中说:“……哪知第二天,地保便叫阿Q到赵太爷家里去。太爷一见,满脸溅沫地喝进:“阿Q,你这浑小子!你说我是你的本家么?”阿Q不开口。赵太爷愈看愈生气了,抢进几步说:“你敢胡说!我怎么有你这样的本家?你姓赵么?"阿 Q不开口,想往后退了,赵大爷跳过去,给了他一个嘴巴。“你怎么会姓赵?—你哪里配姓赵!”

  通过这一段落短短的对赵太爷的描写,就将一个嚣张跋扈的剥削者的形象展现了出来。描写赵太爷使用的语言,比如“满脸溅沫”、比如“抢进几步”等的动作描写,以及赵太爷的说话内容“混小子”、“胡说”、“你也配姓赵”等等,都非常准确和深刻地描写除了赵太爷的人物形象,介绍了赵太爷身份比较高的阶级背景,说明赵太爷嚣张跋扈的丑恶行为——欺凌弱小,嚣张霸道等等,都是通过对赵太爷语言和实际行动的讽刺,表现了出来。但是更加讽刺的是,在《阿Q正传》当中,阿Q被赵太爷打了一顿之后,竟然被众人更加尊崇了起来。这就是鲁迅先生运用讽刺运用的更加神奇之处了。按照一般的道理,阿Q被打之后,应该是会被众人嘲笑。但是因为打人的是赵太爷,也就是阿Q与赵太爷联系到了一起之后,在无形之间竟然身份有所提升,使被赵太爷打也成了一种荣耀。这是非常深刻的讽刺手法,说明在当时社会当中,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民的无知愚昧,对上层阶级人们的盲目崇拜的社会现实。

  众多的作家在文学创作过程当中,都愿意使用到得语言表达方式。一方面,幽默可以表现出一种积极的精神状态,另一方面,幽默的语言也更容易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但是同时,幽默在某些时候也有可能会被使用来描述一些令人感到非常无奈的现实,使现实情节与语言上的幽默形成强烈的对比,凸显出人力的微小和事件的悲哀性质。 鲁迅先生就非常擅长使用幽默的语言,而且是利用嘲讽、调侃似的幽默语言,来揭示出丑恶黑暗的社会现象,以及人性的悲哀,可以说,鲁迅先生在创作的小说当中,将幽默的语言风格发挥到了极致。在《阿Q正传》中,通过对现实的敏锐观察与高度挖掘,他塑造了令人喷饭的阿Q,不伦不类即象小丑又似魔鬼的假洋鬼子、带兵把总等人物形象,从这些人物自身的形象到他们生动诙谐的语言和滑稽可笑的行动,都不仅构成了使人捧腹的幽默氛围,还产生了震憾人心的思想力量,给这幽默氛围染上了一层深厚庄严的色彩1。 比如,阿Q常常在被人欺负之后,能够自轻自贱地将劣势地位转化成为思想上的优势地位,在思想上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种方式是阿Q所创造的,因此他是“第一个”能够做到自轻自贱的人。“自轻自贱”带有强烈的贬义色彩,但是阿Q却能够认为是“第一个”而感到光荣,因为“状元也是第一个”,那么不论是在哪方面,只要能够取得“第一”,就是决定性的胜利。鲁迅先生在描写阿Q的这种思想的时候,能够使阅读的人感觉到强烈的嘲讽信息;还有,阿Q的处处比他人弱小,但是却更加喜欢攀比的个性,也让人感觉到非常滑稽可笑。比如阿Q看到王胡在光着上身捉虱子,也过去跟他一起捉虱子,并且暗自以捉虱子为标准与王胡比赛,甚至在捉虱子也输给王胡之后,气疯地要与王胡打架。阿Q的行为被鲁迅先生表写的非常幼稚可笑,但是也正是从这些幼稚可笑的行为当中,体现出了阿Q作为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悲哀和苍凉——不论是在什么时候,对他人来说都没有价值,而为了提现自己的生存价值,阿Q这才不断做出引人注意,但是却非常荒唐可笑的各种行为。

  阿Q在最终临死之前,鲁迅先生也同样是使用非常轻松幽默的语言来表写了阿 Q临死之前的表现,以及周围看客的气氛。似乎没有慌张、没有悲伤,阿Q甚至面对死亡还想着用“精神胜利法”给自己大气,想要唱戏,想要喊出“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但是最终刽子手手起刀落,将阿Q所想的一切都彻底结束了。在死亡的情节当中,鲁迅先生也用幽默语言来描写,但是却反而更加凸显除了主题的悲剧性,使阅读者能够体会出痛苦和悲惨,不断思考关于社会的问题,这也是鲁迅先生希望通过使用幽默语言来达到吸引读者思考的最终目的。

  阿Q正传语言特色 篇2

  《阿Q正传》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成功地塑造了一批艺术形象,特别是阿Q,血肉丰满,栩栩如生,以其鲜明的个性特点,展现在读者面前。阿Q这个名字自从在鲁迅先生笔下出现以后,就成为了具有类似精神现象的一类人的代名词,时时挂上批评者的口头,得到了普遍的运用。法捷耶夫说:“鲁迅是短篇小说的名手,他善于简短地、清楚地,在一些形象中表达一种思想,在一个插曲中表达一件巨大的事变,在某一个别的人物中表达一个典型。”这不是一般的评价,而是一个具有丰富的革命文学创作经验的作家,从自己的实际体会中总结出来的对于鲁迅小说的印象,以之说明《阿Q正传》的创作特点也是非常确切的。《阿Q正传》这部小说到现在为止已经有近四十种不同文字的译本。阿Q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也是世界文学史上一个不朽的典型。  鲁迅先生为什么能塑造出如此不朽的典型形象?这不仅是因为他社会阅历丰富,对当时中国国民的魂灵剖析深透,也是因为他语言艺术的高超。他把杂文式笔法用于小说创作,处处使用幽默、尖锐、诙谐的语言,进行讽刺、挖苦、调侃,或反话,或夸张,或大词小用,或庄词谐用,其最终目的,就是撕下假面,揭露真相。

  关于阿Q的思想性格,20世纪80年代,学者林兴宅把它概括为十大方面。当然,其中最主要的还是其精神胜利法。为了表现阿Q的精神胜利法,鲁迅先生在小说中把一些叠词反复使用,突出显现了人物鲜明的个性。  “妈妈的”,阿Q的这句口头禅,在文中共出现了六次。在阿Q的心目中,什么快与不快的心理都可以用“妈妈的”替代。由于向吴妈求爱,他被赶出赵府,生计发生了问题,回到土谷祠躺了一会儿,坐起来后,便自语道:“妈妈的……”这既表现他对赵太爷的恨,又是他生计无着的无可奈何。在其后的一些日子里,由于无工可做,酒店又不肯赊账,经常是肚子饿,他又觉得“这委实是一件非常‘妈妈的’事情”。这时,他才确实感到了问题的严重。后来,在误认为是小D夺了自己的饭碗,他为了保持自己的威严,表示自己是胜利者,告诫小D记住挨打的教训,就对小D说:“记着罢,妈妈的……”没过多久,为了解决生计问题,他到城里举人老爷家里帮忙,由于对举人老爷的.举动不满,产生了反感,就认为这举人老爷实在太“妈妈的”了。革命到来后,给未庄带来了骚动,连举人老爷都那样的害怕,阿Q由对革命的“深恶痛绝”转而要投降革命党了,下决心要“革这伙妈妈的命”,这“妈妈的”涵盖了他所有的仇人:赵太爷、假洋鬼子、王胡、小D……阿Q要革命,假洋鬼子却又不准阿Q革命,这使阿Q越想越气,“妈妈的假洋鬼子”,一句话把对假洋鬼子的鄙视、愤恨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六个“妈妈的”,都有和它意思大致相当的词语可换,但如果换了,就失去了阿Q语言的韵味,就不能充分表现出阿Q的个性来。

  “飘飘然”在文中共出现九次,集中表现阿Q精神胜利后得意得像要飞起来的荒唐可笑的神态。他欺负小尼姑后,得意忘形,“飘飘然的似乎要飞去了”。此次虽然欺负的是弱者,他并不觉得胜利的无聊,因为他“是永远得意的”。“看哪,他飘飘然的似乎要飞去了!”飞呀,飞呀,“他飘飘然的飞了大半天,飘进土谷祠”。在“不容易合眼”的夜晚,他开始盘算着“应该有一个女人”,由于摸小尼姑头皮后“总觉得指头有些滑腻,所以他从此总有些飘飘然”。历来对“男女之大防”非常严的阿Q,这一次却“被小尼姑害得飘飘然了”。但他认为,“这飘飘然的精神”是不符合封建道德的。当然,阿Q也有不飘飘然的时候,就是在五六年前,他在戏台下的人丛中拧过一个女人隔着一层裤的大腿,此次并不“飘飘然”,因此,他觉得是小尼姑引诱了他,感到了小尼姑的可恶。等革命到来时,阿Q打定主意要投降革命党了,走在街上便又“飘飘然”起来。在街上高喊了一阵“造反了”之后,他又“飘飘然”地飞了一通,回到土谷祠,开始了他的革命狂想曲……

  品读《阿Q正传》,反复读着“妈妈的”“飘飘然”这些叠词,觉得阿Q形象更鲜明了,阿Q在我们头脑中的印记更深了。同时,我们对鲁迅先生语言艺术的高妙也不得不发出惊叹。总之,阿Q这个人物的形象深入人心,甚至成为了一类人的代表。之所以阿Q这个个性鲜明的形象被塑造得如此成功,是与鲁迅先生高超的语言艺术分不开的。鲁迅先生通过利用一些叠词、讽刺和挖苦的语言进行描述,使阿Q的形象牢牢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中。

【阿Q正传语言特色】相关文章:

鲁迅《阿Q正传》读书笔记10-14

鲁迅《阿Q正传》读后感范文08-06

鲁迅阿q正传个人读后感07-06

读鲁迅先生《阿Q正传》有感650字11-03

鲁迅的《阿Q正传》的读后感10-02

鲁迅阿Q正传的读后感范文08-24

鲁迅先生《阿Q正传》读后感600字10-30

柳永词语言特色08-24

《阿弥陀经》主要的修行特色08-29

元稹诗歌的语言特色10-28

阿Q正传内容简介 阿Q正传人物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