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陋室铭》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陋室铭》教学反思1
《陋室铭》是唐代刘禹锡所写的一篇托物言志的名篇。借“陋室”来表现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本课的教学过程大致如下。
课前演讲没把时间把握好,耽搁了一两分钟。用《古文观止》导入,本可新颖,可惜不知是听课的紧张气氛是影响了学生还是我,讲的不传神,学生听得很麻木。板书课题,让两个刘家女孩回答问题。刘艳上黑板写了刘禹锡,而刘紫楚回答其人其事,实在没想到她没多预习,有点答非所问,顿时打乱我的布局,差点没hld住。力挽狂澜之余竟忘记了有关“铭”的讲解。接下来课文的多种朗读还算顺利。课文字词翻译讲解匆忙了一点,只对“上”“入”“劳”“白丁”“何陋之有”稍作分析,可惜遗忘了“之”字在倒装句中的重要,本可水到渠成的事情疏忽了,实在可惜。对课文讲解有点凌乱随意。以刘禹锡三搬住宅终住陋室的故事引入,以刘禹锡想对欺压他的上级说什么引出主旨句,围绕主旨句如何成功的表达自己的思想。一,山水的比兴;二。陋室景友生活;三。古人类比,成功反击欺压他的人。让对手无可奈何七窍生烟,让我们不禁发出这样的感慨,刘禹锡你真是的'人呀,由学生补充词语,概括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最后点到托物言志,这也是本课重点之一,小练笔以一位名人拿着某件能托物言志的事物来拜访刘禹锡为题,可惜难度偏大,不能覆盖全部。但刘艳,贺孝江,覃梅,谭小强,回答还是很好。
结合本文的教学过程我有以下几点反思:
一.心理素质不行,不光我,还有学生。
二。细节把握不到位,演讲耽搁教学时间等
三。随意性太强,语言缺少严谨。有利有弊,以后需注意。
四.学生积极,我代替太多,甚至提问题。
五.没有照顾后排境况较差的学生。
六,学生“出奇”,师生方能“制胜”。课堂的出彩常常在学生的奇思妙想。
经过同事们热心地指导之后。我决定在以后的语文教学中多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口水话要少。虽然其他老师赞美之词较多,这既是对自己努力的肯定,也是鞭策。在进步的同时,一定要看到潜藏的危机。语文教学任重道远。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陋室铭》教学反思2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秉承“高效课堂的模式”的理念,重在学生的先学,课堂上处理学生不理解的内容。课文的篇幅短小,语句读起来琅琅上口,一方面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一方面又可达到在多次诵读之后能基本了解课文大意,因而我将课堂最大化的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掌握文言词汇,体会本文语言特点,此为教学重点;短文使用托物言志的写法,表述了作者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这对正在形成自己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的初二学生而言很有现实意义,因此我把如何理解短文的主旨定为教学难点。通过上课,我有以下几点反思:
一、注重了文言的朗读教学,但对有感情的朗读训练不到位
这篇课文文质兼美、篇幅短小,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学习本文时,让朗读贯穿整堂课,学生在读中感知语言,在读中揣摩作者的感情,充分“发挥文章的巨大感染力”。我设计了几个朗读环节:
1,读准字音。在学生预习朗读了课文的基础上,读课文,重点掌握读不准的字音。
2,学生再读,把握课文的节奏和韵律,并强调重点长句的断句。
3,指名朗读,要求读出节奏和韵律。读后学生带着对文章的理解进行点评,对什么地方应该重读,什么地方应该轻读,什么地方应该停顿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4,全班齐读,配合音乐,再次感受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在分析完文章之后,我设计了同学带着对作者这种高尚情操的理解读,但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进行朗读指导,只是草草读了一遍收尾,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高效课堂模式贯穿始终,但老师课堂放手不够,讲解稍多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重在学生的先学自学,课堂上只解决疑难的不理解的问题。在预习时学生首先朗读课文,把课下注释上有的拼音注到课文里,并查阅重点字词的拼音,在课堂上我们就强调一些易错词的拼音。但在读的过程中还是强调了好几遍,读了好几遍,占用时间过多,完全可以让学生强调后,在黑板板书就可以完成。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把自己觉得疑难的字词勾出来,上课时就只解决疑难字词,对于大家知道的课下注释有的就不再强调。在教学中,又担心学生掌握不扎实,又进行了了对句翻译,占用时间过多,而且没有必要。最后要求学生预习时带着对文章初步的理解把自己不理解的`问题留下来,上课时在分析完成之后如果还没有解决就提出来,班内解决。
三、巧妙的设计提问,引导学生逐步走入文本,但对重难点的分析突破不够
在重点读析部分,我设计了一个统领全文的大问题“陋室为什么会被称为陋室?你认为它陋还是不陋?”让学生就此展开讨论,并在文中圈画相关词句。我给了学生将近三分钟的时间进行小组讨论,这也是基于“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可能是学生的课前预习比较充分,在“陋”和“不陋”这一问题上并没有引起太大的争议。学生能找到“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认为和作者交往的都是有学问的人,“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可见刘禹锡的平时生活很充实;而且课文中还举到了诸葛亮和杨雄的例子,刘禹锡将自己的房屋和他们的放在一起,孔子也说了他们的房屋不陋,所以学生认为“陋室”是“不陋”的。在难点的突破上,我又回归到“铭”这种文体,作者做《陋室铭》的目的是什么?学生也说到一点,但我没有仔细分析引导,只是把答案生搬硬套的教给他们。当时在课堂上应该对学生进行这样的引导,没有做到正是因为自己对文本的解读还不够通透。
四、培养学生主动质疑,大胆发问的习惯和能力。
在疏通字词这个环节,我改变了以往以老师串讲为主的方法,而采用同学互相质疑、解答的方法,鼓励学生从书中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然后把学生认为重要的或疑问整理到黑板上,同学们互相解答。对于重、难点教师适当点拨、强调。这种方式改变了过去老师教、学生学的被动局面,让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在质疑解惑环节,直接让学生提问题,学生解决,老师只点拨和引导。
从整节课的教学效果来看,大的环节没有问题,思路比较清晰,课堂气氛也调动得不错,媒体的适时使用对课堂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教学目标基本达到了,整节课也是围绕着教学重点展开的。最大的问题还是出在重点难点的突破与到位上。
在今后的文言文教学过程中,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重点的文言实词的敲打和落实,文言文要上的有味道,更要实实在在;其次是要加强对学生朗读的指导以及文言文学习方法的指导,比如工具书的使用,课文注释的关注等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再次要关注课堂上生成的资源,让学生的发言为我所用。
无论是哪个方面的关注,其实最终都要归结于对文本的解读和对学生的解读,只有将这两者都解读通透了,并有机结合,才能上出精彩的课,才能上出真正适应学生的课。课堂中出现的问题或不足正是今后教学中应该反思与提高的地方。我会沿着“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打造出真正高效的课堂!
《陋室铭》教学反思3
《陋室铭》是唐代刘禹锡所做的一篇托物言志的名篇。文章借“陋室”,来表现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结合本文的教学过程我有几点反思:
1、文章的教学目标设定符合教材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教学设计能够围绕教学目标进行。
2、教师对教材内容熟练掌握,但是在备学生方面还有所欠缺,教学设计还要更多的体现学生的参与,力求让每个孩子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还需要教师日常教学中注重学法的指导,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3、本文注意了以读为主,但是忽略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对学生适时的点拨,有层次的进行朗读指导,不仅让学生会读还要读好,读出韵味,真正把自己融入文章中来,并且要注意利用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鼓励。同时要读深入,边品边读,注重品位文章的语言文字。
4、在文章的'教学细节上我还有些体会:首先在学生汇报学习情况时,还要注意汇报的条理,实词、虚词、重点句子,本节课汇报环节有些凌乱,不利于学生真正掌握;其次对于文章韵脚的处理欠妥当,应该放到文章分析中来,这样有利于学生朗读的训练;再次还应该让学生整体疏通一遍文意,更有益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后对于课堂的时间安排再紧凑些,让学生当堂完成练习,更有利于教师对学生学习反馈的掌握。
《陋室铭》教学反思4
没有反思,就没有觉醒;没有反思,就没有飞跃。反思是思想者的灵魂,老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既可以及时弥补教学中的“遗憾”和修正“失误”,又可以为今后的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有利于优化下一轮的教学,增强教学效果,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专业水平。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满堂灌,气氛枯燥,学生沉闷,而现在新课程的实施给老师留出了很大的创造空间,使我们能摆脱传统教学中按部就班的'教学方式,使课堂充满活力。
在《陋室铭》一课的教学中,因为是文言文,我总担心学生不理解,学不来,因此整节课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无精打采,一堂课下来往往成效不大。课后我作了反思:发现自己在教学中包办太多,缺乏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培养,违背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而且我还忽略了本课的一个重点:指导学生熟读成诵,在诵读文章中体会文章的意境。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的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指导,让学生的读中体会,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感悟。
针对这一节课存在的问题,我重新进行了教学设计:
1、故事导入,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2、美文四读:
一读:读顺课文。(1)先听录音朗读。(2)学生自由读一遍。(3)齐读。(4)学生读后,说一说,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
二读:读通。(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后分小组,利用课文后的注释,工具书,讨论文中字词句的意思,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的精神。(2)学生质疑,将在讨论中无法解决的问题提出,同学或老师帮助解决。(3)学生动手做一做,检查字词句的理解是否过关。
三读:让学生女生读,男生读,个别读,读出文章中音韵和谐之美与整齐匀称之美。
四读:读出文章的意境之美,体会文章的情感。让学生个别读,同桌读,小组读等,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指导,相信能让学生逐步达成有感情地读,熟读读诵,从而体会文章的意境之美。
3、把仿写课文作为课外拓展,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也进行创作。
结果在第二个班上这课的时候,一改前一个班的沉闷,学生动起来了,活起来了,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得有滋有味,效果明显比前一节课要好。
《陋室铭》教学反思5
一.朗读贯穿始终。
这篇短文文质兼美,篇幅短小,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学习本文时,让朗读贯穿教学始终,学生在读中感知语言,在读中揣摩作者的感情,充分发挥文章的巨大感染力。我设计了几个朗读环节:1、在了解写作背景后,学生已有了学习本文的兴趣,我让学生听配乐朗读,让学生初步感受短文的优美语言,产生阅读的欲望。2、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初步进入文本。3、代表朗读,学生边听边思,品味每一句话的意思,给文章划分层次,侧重整体把握。4、学生精心朗读,划出文中的有关语句,品析这些语句是如何来表现陋室不陋的,感悟作者的高尚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几轮朗读之后,学生理解比较到位,已能当堂背诵。
二.新颖的导入方式,吸引学生走近文本。
《陋室铭》运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这与今天学生的生活相去甚远,如果学生不了解刘禹锡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了这篇不朽的名篇,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在导入部分以讲故事的形式介绍了本文的写作背景,让同学们了解到这是一篇不畏权势的战斗檄文,从而带着对刘禹锡铮铮傲骨的佩服学习此文,品味其儒雅高傲之感,激发学习兴趣。
三.巧妙的提问,感受文章的三美。
精心设计问题,并形成一个问题链,让这些问题逐步深入,把整篇文章的.内容串联起来,每个问题都让学生从课文内容出发,挖掘其意义,让学生在理解中都绽放出思维的火花,感受文章的魅力。整体把握中,我让学生给文章划分层次、概括层意,感受文章的结构美;合作探究中,我让学生找出描写陋室不陋的语句,体验作者的情怀,感受文章的思想美;精读品析中,我让学生找出你喜欢的语句,并说出你喜欢的理由,感受语言美。这种方式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不让人觉得死气沉沉,而且问题与问题之间环环相扣,一步步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较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四.学生主动质疑,培养探究问题的能力。
在疏通字词这个环节,我改变了以往以老师串讲为主的方法,而采用同学互相质疑、解答的方法,鼓励学生从文中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然后同学们互相解答,教师适当点拨,师生在平等对话中解决问题。
但可惜的是由于课堂安排前面有点松,后面时间有点紧,未能将刘禹锡其它的诗文呈现出来,让学生比较全面的了解刘禹锡在逆境中表现出来的乐观向上的情怀,让学生懂得人应该怎样面对挫折。
《陋室铭》教学反思6
《陋室铭》是唐代刘禹锡所写的一篇托物言志的名篇。文章借“陋室”,来表现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结合本文的教学过程我有几点反思:
一、想出新颖的导入方式吸引学生对文章的感悟。
刘禹锡的《陋室铭》运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了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安贫乐道的情趣。这与今天学生的生活相去甚远,如果学生不知道刘禹锡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了这篇不朽的名篇,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在导入部分以讲故事的形式介绍了本文的写作背景,让同学们了解到这是一篇不畏权势的战斗檄文,从而带着对刘禹锡铮铮傲骨的'佩服学习此文,品味其儒雅高傲之感,激发学习兴趣。
二、分层次的朗读教学贯穿文章的始终。
这篇课文文质兼美、篇幅短小,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学习本文时,让朗读贯穿整堂课,学生在读中感知语言,在读中揣摩作者的感情,充分“发挥文章的巨大感染力”。我设计了几个朗读环节:
1、讲完背景故事后,学生已有了学习本文的兴趣,我于是进行范读,让学生初步感受短文的优美语言和意味,产生阅读的欲望。
2、学生自由读,这是初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初步进入文本。
3、指名朗读,要求读出情感。读后学生带着对文章的理解进行点评,对什么地方应该重读,什么地方应该轻读,什么地方应该停顿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看法再读课文,就不仅读出了情感,更读出文章的韵味。
三、培养学生主动质疑,大胆发问的习惯和能力。
在疏通字词这个环节,我改变了以往以老师串讲为主的方法,而采用同学互相质疑、解答的方法,鼓励学生从书中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然后同学们互相解答。对于重、难点教师适当点拨、强调。
但可惜的是这个环节安排的时间太少了。文言文毕竟是一种与现今实际使用的活的语言相去甚远的古代书面语,学习时会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学生连字面意思都还没有搞懂,就很难理解此文的深层含义了,因此掌握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应该是本文的学习重点。可是,我因害怕设计的内容上不完,有意缩短了这个环节,使很多重要的字词没有得到解答,学生没有很好的理解,感到遗憾。
《陋室铭》教学反思7
一、分层次的朗读教学贯穿文章的始终。
这篇课文文质兼美、篇幅短小,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学习本文时,让朗读贯穿整堂课,学生在读中感知语言,在读中揣摩作者的感情,充分“发挥文章的巨大感染力”。我设计了几个朗读环节:
1、讲完背景故事后,学生已有了学习本文的兴趣,我于是进行范读,让学生初步感受短文的优美语言和意味,产生阅读的欲望。
2、学生自由读,这是初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初步进入文本。
3、指名朗读,要求读出情感。读后学生带着对文章的理解进行点评,对什么地方应该重读,什么地方应该轻读,什么地方应该停顿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看法再读课文,就不仅读出了情感,更读出文章的韵味。
4、女同学朗读,男同学画出描写陋室的语句,品析这些语句是如何来表现陋室不陋的。在这样的几轮朗读之后,学生已能当堂背诵,而且并不太有文字难度的文章,已经理解得比较好了。
二、想出新颖的导入方式吸引学生对文章的感悟。
刘禹锡的《陋室铭》运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了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安贫乐道的情趣。这与今天学生的生活相去甚远,如果学生不知道刘禹锡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了这篇不朽的名篇,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在导入部分以讲故事的形式介绍了本文的写作背景,让同学们了解到这是一篇不畏权势的战斗檄文,从而带着对刘禹锡铮铮傲骨的佩服学习此文,品味其儒雅高傲之感,激发学习兴趣。
三、巧妙的设计提问,引导学生逐步走入文本
精心设计问题,并形成一个问题链,让这些问题逐步深入地把整篇文章的内容串联起来,每个问题都让学生从课文内容出发,挖掘其意义,让学生在每一句课文的理解中都绽放出思维的火花,最后运用课文内容的内在联系和前后呼应把它连接在一起,融汇贯通,把全篇课文的讲析内容全部带了出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串珠成链”的整体把握效果。这种方式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不让人觉得死气沉沉,而且问题与问题之间环环相扣,从屋外到屋内,从景-人-趣,一步步地随着学生自主地交流探讨深入进去,使学生在深入的过程中理解全文。
四、培养学生主动质疑,大胆发问的习惯和能力
在疏通字词这个环节,我改变了以往以老师串讲为主的方法,而采用同学互相质疑、解答的方法,鼓励学生从书中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然后同学们互相解答。对于重、难点教师适当点拨、强调。
但可惜的是这个环节安排的时间太少了。文言文毕竟是一种与现今实际使用的活的语言相去甚远的古代书面语,学习时会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学生连字面意思都还没有搞懂,就很难理解此文的深层含义了,因此掌握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应该是本文的学习重点。可是,我因害怕设计的内容上不完,有意缩短了这个环节,使很多重要的字词没有得到解答,学生没有很好的理解,因而在后面了解文章主旨这一环节时,出现了一次短暂的冷场,虽然这次冷场被我巧妙的解决了,但仍然感到遗憾。
《陋室铭》教学反思8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字词,背诵本文
2.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
3.体会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二、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分析文章内容
2。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背诵并默写课文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讲授法
五、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3分钟)
PPT展示图片金箍棒和羽毛扇,问同学们是否认识这两样东西,是否也想拥有它们。大家之所以喜欢金箍棒可能是因为孙悟空,也可能是因为它本身能够变化,具有魔力,那么,一把平凡的羽毛扇为何能够妇孺皆知,流传千古?原来是因为它的主人诸葛亮。这样说来,某样东西的价值似乎与使用它的主人有着密切的联系,今天我们要去看看一间简陋的小屋和它的主人之间,微妙的关系,一起学习《陋室铭》。导入课题,并图解“铭”这一文体。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5分钟)
1。听示范朗读。要求一边听一边给拿不准的字注音,并且划分节奏
2。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3。齐读。要求声音洪亮,整齐划一。
(三)分组合作,疏通文意
过渡:读完以后,你能不能告诉我,这“陋室”真的“陋”吗?如果不能,也没关系,可能对文章大意不太理解,因为这是篇文言文,它的意思和我们现在所使用的现代汉语有很大区别,所以,要想理解文章内容就让我们一起来疏通文意。
具体操作:本文共计九句话,全班12个小组,前9组,每小组翻译一句话,其余三组做评委。然后每组推选一位发言人分享成果。要求:先解释重点字词,再翻译整句话。
(四)抽丝剥茧,感悟情思
经过了疏通文意,大家已经了解了文章内容,那么现在能回答老师前面提出的那个问题吗?(ppt展示问题)作者笔下的这间“陋室”真的“陋”吗?请说说理由。(学生一边回答,老师一边板书)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作者既承认屋子简陋,又不觉得简陋,因为主人品德高尚。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描写陋室环境清幽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主人交往之雅
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主人情趣高雅,生活悠闲,同时也看出作者较清贫,但作者却苦中作乐,体现出作者的安贫乐道。
5。“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亦有古代贤人的志趣和抱负。
(五)远观全文,探究写法
问:作者这篇文章的标题是在写物,可真实情况是写物还是写人呢?答:写人。
问:主要写人的'什么?
答:品德高尚
问:那同学们,作者借陋室来表达自己的志向,这种写法叫什么?
答:托物言志
(PPT展示)托物——陋室
言志——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六)回顾全文,归纳主旨
揭示主旨的句子: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本文主旨:作者以“陋室”不陋,表达了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平乐道的志趣。
(七)当堂背诵
比一比,看谁背得准又快
具体操作:以大组为单位,每人背一句,以“接龙”形式背诵,比比看哪一组最流畅、清楚、快速。
(八)拓展延伸
(PPT展示两组寝室图片,一组是巴蜀中学的,另一组是本校的。前后豪华与简陋相对比)
教师:虽然我们住得没有其他学校豪华舒适,但我却希望这简陋的屋子因为有了优秀的同学们而绽放无限光彩。老师期待有一天你们能成为柏家中学的骄傲。让我们深情齐读:“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九)板书
陋斯是陋室
主人品德高尚
陋环境清幽安贫乐道
室不陋交往之雅
铭情趣之雅高洁傲岸
反问引用
托物言志
六、教学反思
本堂课的最大优点在于朗读环节,每一次朗读都给出了明确的目标。其次是重点较突出——翻译课文。但是仍有许多不足之处,还需改进。首先,课堂整体气氛不活跃,尤其是在翻译环节的发言,形式过于单调,没有充分发动大部分同学积极思考,鼓励学生提出质疑,说出自己的想法;其次,在翻译过程中没有给予学生必要的方法指导,本课较简单,可以让学生只看原文自行翻译,有疑问时看课后注释,若不能及时解决,可提出来让同学们一起讨论,若还是没有结果,老师再进行点拨指导;再次,本课采取小组逐句翻译的形式,这不适用于简单的文言翻译,不妨大胆让学生自行翻译;最后,本堂课最大的弊病是教学时间掌握不当,内容不够精当,故导致教学任务没有按时完成。今后的教学任重而道远,希望能在各位前辈的指导下取得更大进步。
《陋室铭》教学反思9
本节课是以学生为主体,还学生以调控策划课堂流程的权利,而不止是按教师自己的计划演进。精心设计了评价性语言。尽量使用激励性语言,让评价性语言具有幽默感。课堂中最精彩的部分应是师生在不可预知的情况下迸发的思维火花,是随着教学环节的调整变化流淌出来饿教学机智。从这点出发,教师备课,应该是备教学资料,备对教材及教学的独特理解。所以,有的老师课后问我要教案,我只能遗憾地告诉他:我只有七、八页的资料和感悟性的东西;以朗读为主线。这堂课我主要设计了四层读:一读疏通字词,二读把握主旨,三读弄明白文章是怎样写的,四读弄明白文章为什么这样写;以体验为核心。引导学生调动语言积累和生活积淀,以丰富语感,提升修养;以运用为旨归。注重语言实践。通过评价性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堂课以朗读为主线,每读一遍,提出不同要求,由浅入深,由外到里,通过读把感情主旨等主要问题解决了,把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地统一了。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教师的评价性语言力求准确生动。课堂上学生互助互动,像自助餐,老师也很好地发挥了主导作用,紧扣标题,处处围绕“陋室“来引导,调动了学生的智慧和才华,煽动了学生的所有积累,如关于”苔痕上阶绿“一句的理解,有的学生甚至用生物学方面的知识加以诠释。
我的评价性语言还缺乏启发性与生动性。我本来想在第四个环节“放胆评,出口诵”中听到学生关于主题的局限性的发问,可惜没听到,后来时间紧了,便没有再做引发。刘禹锡的.思想很矛盾,一方面,从“无案牍之劳形”中可以看出他不想混迹官场、同流合污;另一方面,从“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中,又可看出他有大展宏图之志。那时他刚贬谪洛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刘禹锡此时的复杂心境便是儒家人格的生动体现。但因学生的提问没有涉及到,时间也比较紧,就没有深入进行。这真是应了一句话,教学是遗憾的艺术。但我想,《陋室铭》的解读时空是会伴随学生一生的。
《陋室铭》教学反思10
这节课上,我觉得学生们是最可爱的。他们因为真实而可爱、因为思考而可爱、更因为富有激情而可爱。是的,他们批判的激情最为动人!
上课中,学生循序渐进,由浅入深,能把《陋室铭》这一名文的韵美、景美、情美融于心怀。尤其是在学习的最后一个环节中,他们对刘禹锡的人生态度及生活情趣谈看法的时候,我更是看到了学生在课堂上的真实和可爱在于他们的激情四溢,也真切地感到他们在文本中读出了自己的见解。
分析了刘禹锡之所以丝毫不谦虚地声称“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是在于他觉得自己所居之“陋室”“景雅、人雅、事雅”,有学生感悟出刘禹锡虽然身居陋室,但却乐在其中的情怀,看出他是个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人;而也有学生从文本中读出不同的声音,对刘禹锡之“德馨”的内容、“德”的性质极其“馨”的程度进行了一番别样的剖析和批判。在争辩讨论中,最后课堂上形成了一股刻意批判刘禹锡的思维定向。虽然挑刺,但也精彩。
如对于“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一绘景句,其判断是:作者在自我陶醉。“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给人的感觉是苔藓爬满台阶,杂草丛生,那里该是地势低而潮湿的,有“城春草木深”之感,而室主人还悠然怡然,不肯动手扫除,这就脱不了生活疏懒、厌恶劳动的干系。与“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的生活情趣相比,这位陋室主人要逊色得多!
又如对“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一写人句的谈论:这写出作者只欢迎“鸿儒”,不喜欢“白丁”。而事实上,并不是只有与“鸿儒”“谈笑”才能求得知识的,“白丁”的耕种技术、生产经验、社会阅历、带有生活气息的幽默笑话之类,也是宝贵的知识。劳动人民同样值得接近与学习。来此陋室“谈笑”的“鸿儒”只能说是作者自己心目中的“鸿儒”,不见得有名有实,也不见得能为大众所承认。由此看来,作者难免有攀附所谓的“名流”以抬高自己身价之嫌。将“鸿儒”与不能来此室的'“白丁”对举,只能表明作者的结交面太狭窄,只能显示出他性情的孤傲与对劳动人民的感情隔阂。
再如对“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一叙事句的剖析:陋室主人的生活确实是单调的。他日常所能做的只是闭门弹琴,自娱自乐,此外便是翻读佛经。在他看来,“丝竹”是“乱耳”的,“案牍”是“劳形”的,非但无乐趣,纯然是苦不堪言,无法忍受。推究起来,这只能说是作者无远大抱负、无进取斗志的表现。既不愿意又不能够广泛地参与社会、改造现实,就只会逃避现实,离群索居,孤芳自赏。
批判者从的绘景、写人、叙事中,认识到的陋室主人是厌恶劳动,鄙视劳动人民,有一种远离现实的清高与孤芳自赏,过着孤寂的疏懒生活。是不配与 诸葛亮、扬子云相提并论的。因为单说诸葛亮,乡里老少都能传唱他教的歌谣,都熟悉他的行踪,了解他的品性。在他出山辅佐刘皇叔之时,乡里百姓都依依送别。这是诸葛亮与乡里百姓朝夕相处,感情融洽的结果。诸葛亮辅佐刘皇叔兴复汉室之伟业,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刘禹锡的自比前贤却是自不量力。
这一节课上,学生激情四溢的犀利批判,有理有据,让我看到了学生在课堂上迸发的思想火花,使我感觉到了学生在课堂上最可爱的一面。
虽然,刘禹锡在文学史上的光环无庸质疑,值得学习,但是语文课上能让学生结合文本,以发展的眼光,辨证地看待和评价他,这无疑也是一种学习方式,而且可以说是一种富有激情的学习方式。毕竟,学会批判是学会创新的重要前提。而学会创造才是现代学习的根本。
《陋室铭》教学反思11
刘禹锡的《陋室铭》流传了千百年,聊聊八十一字,作者用凝练工整的语言表达出了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如何让刚刚接触文言文不久的七年级孩子透过文字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把握作品的情感呢?我在进行了深入的文本分析之后,将朗读作为了这节课教学的一个抓手,通过朗读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的文言实词,并在此基础上了解作者安贫乐道的品质。
朗读是我这节课的一个重要抓手,朗读和课文理解是互为补充的,朗读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课文理解之后,朗读才能更有感情。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每一次让学生朗读都必须问一个“为什么”?这次朗读是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要对学生提哪些要求?层层递进,层层深入,学生的朗读能力才会提高,自然也就渗入了对课文的理解。
导入之后,我设计了各种形式的朗读来帮助学生完成对课文的感知。首先是散读,对学生的要求是大声,意在活跃课堂气氛,营造一个学习文言文的氛围。接下来我特意挑了一个朗读基础不是很好的学生站起来读课文,并提醒其他学生仔细听,挑出他读错的地方,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了对课文的正音正字。但我还是忽略了一点,应该让学生上黑板写一写“馨”、“鸿”等字,对于七年级的孩子来说,写字的基础还是很重要的。疏通字词之后我又让一个声音洪亮的学生带领全班齐读了课文,并进一步提出“整齐、准确、流利”的要求。三次朗读,三次要求,完成了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在重点读析部分,我设计了一个统领全文的大问题“陋室为什么会被称为陋室?你认为它陋还是不陋?”让学生就此展开讨论,并在文中圈画相关词句。我给了学生将近三分钟的时间进行小组讨论,这也是基于“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可能是学生的课前预习比较充分,在“陋”和“不陋”这一问题上并没有引起太大的争议。学生能找到“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认为和作者交往的都是有学问的人,“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可见刘禹锡的平时生活很充实;而且课文中还举到了诸葛亮和杨雄的例子,刘禹锡将自己的房屋和他们的放在一起,孔子也说了他们的房屋不陋,所以学生认为“陋室”是“不陋”的。在这里我又提醒学生“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丝竹”也是音乐,“素琴”也是音乐,有何区别呢?这个问题对于学生来说难度大了一点,所以我还是主动给了学生答案,“素琴”是不加装饰的琴,弹奏出来的是清新高雅的音乐;而“丝竹”是指乐队演奏的音乐,一般只有达官贵人才能享受。这里也能看出刘禹锡不喜欢荣华富贵,而是喜欢过自己有精神追求的生活。
在分析到“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一句时,有学生认为台阶上长满了青苔,房屋的外面也长了很多青草,所以可以看出陋室是“陋”的。我在对文本进行解读时认为这一句应该是表现出陋室的自然环境很清幽,是表现“不陋”的,但是听到学生这样理解,我觉得似乎也可以,于是就顺着他的理解讲了下去。现在看来,这一处课堂上的处理还是有问题的,这两句应该是表现出环境的清幽,正是因为刘禹锡追求的是简单、朴素、朴实无华的生活,所以这样的环境,他是喜欢的,在他眼里是不陋的。当时在课堂上应该对学生进行这样的引导,没有做到正是因为自己对文本的解读还不够通透。
对于文章的前四句,我也是用了一个问题来处理的,“前四句和陋室无关,似乎多余,你怎么看?”学生都说不多余,但似乎可以意会不多余的原因而无法言传。于是我提醒他们关注“山”、“水”、“仙”、“龙”和“陋室”的共通之处,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他们说出“仙”、“龙”对“山”、“水”来说才是重要的,正如在“陋室”中最重要的实际上是“人”,我又追问:“是人的什么呢?”“品德高尚。”说出这一点,我知道学生已经理解了课文了,可以做总结了,“外表看起来非常简陋的房屋,因为有了优雅的环境,儒雅的友人和高雅的生活,在刘禹锡看来不陋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刘禹锡这个人的品质非常高尚,也就是文中提到的一个词‘德馨’,德馨也就成了支撑这个房屋的一个横梁。”我的板书也设计成了一个房屋的形状,屋顶部分写上陋的表现,房屋的根基是不陋的表现,而横梁就是“德馨”二字。这个板书设计比较形象,对于七年级的孩子来说可能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在对课文进行了理解和分析的基础上,再提问学生刘禹锡写这篇文章表达了什么,他们基本可以说出安贫乐道的意思,只是无法准确表达。于是,我给了他们“安贫乐道”这个词,并作了解释。有一个学生提到了“宽容”,我也不假思索地认同了他的观点,现在想来这和我在文本解读时所理解的“豁达”还是有区别的,课堂上没有及时发现还是说明我在解读时没有通透地理解文本。
在理解了文章的基础上,我又要求学生读课文,并且提高了要求,要“生动,有感情”。学生的朗读较整体感知时有了提高。重点读析部分用时二十分钟左右,通过一个大问题的设计基本能够帮助学生梳理全文,思路也比较清晰,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落实了“德馨”、“上”、“鸿儒”、“白丁”、“劳”等词的意思。在这过程中也同样存在着不少问题,重点字词的落实还只是浮在表面,没有反复敲打;在分析课文时虽然有朗读,但对一些重点句的朗读还缺乏细致的指导以及示范朗读,这也是自身功力不够的表现,亟待学习和提高。
在拓展迁移部分,我让学生谈读了此文得到的启示是什么?并写成叙议结合的,目的是想让他们将课文中学到的内容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文以载道,对整节课的学习内容也是一个内化。
以有感情的背诵课文作为整节课的结尾,达到巩固的目的。
从整节课的教学效果来看,大的环节没有问题,思路比较清晰,课堂气氛也调动得不错,媒体的适时使用对课堂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教学目标基本达到了,整节课也是围绕着教学重点展开的。最大的问题还是出在重点字词的敲打落实上。
在今后的文言文教学过程中,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重点的文言实词的敲打和落实,文言文要上的有味道,更要实实在在;其次是要加强对学生朗读的指导以及文言文学习方法的指导,比如工具书的使用,课文注释的关注等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再次要关注课堂上生成的资源,让学生的发言为我所用。
无论是哪个方面的关注,其实最终都要归结于对文本的解读和对学生的解读,只有将这两者都解读通透了,并有机结合,才能上出精彩的课,才能上出真正适应学生的课。
《陋室铭》教学反思12
《陋室铭》是一篇名传千古的美文,通过对简陋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不慕荣利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结合本文的教学过程我有几点反思:
1、文章的学习目标设定符合教材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教学设计能够围绕学习目标进行,落实重点和难点。
2、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比较注重渗透学法的指导,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3、本文注意了以读为主,在朗读过程中,使学生们感受“铭”这种文体的篇幅短小,语句押韵、语言优美的特点,进而对课文的形式美有深刻的认识。还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注意对学生适时的点拨,有层次的进行朗读指导,不仅让学生会读还要读好,读准节奏、读出感情、读出韵味,真正把自己融入文章中来,并且注意利用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鼓励。
4、巧妙的设计提问,采用小组合作、教师点拨来解决,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文本。精心设计问题,并形成一个问题链,让这些问题逐步深入地把整篇文章的内容。在设计问题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七个问题,重点是:作者从哪三个方面描写了陋室的特点?作者的陋室是否简陋?找出文中可以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并作分析。在第一个问题的回答后对于句子的鉴赏,我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鉴赏,学生却无从下口,这个问题相应也出现在第二个问题的分析上。课后我在寻找问题时发现在对学生的引导上也就是说在口头的问题上指向不明导致学生有了误解。
5、把握文言文教学的重点:积累文言词汇、句式等常识,准确翻译文章,为以后的文言文学习打好基础。再说,要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想,就必须理解课文字句,所以我在引导学生利用已有文言知识,借助课下注释,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弄懂文章的此句意思。
6、让学生参与课堂和学习的`全过程,做知识和思维的主人。
学生们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不仅仅限于在课堂上由老师带领的分析,还包括课前对课本的预习,对重点知识的揣摩,对疑难问题的质询。更包括课后对所学知识的消化和演绎。所以,我从预习这个环节抓起,让学生参与学习知识的整个过程,做知识和思维的主人。
总之,文言文毕竟是一种与现今实际使用的语言相去甚远的古代书面语,学习时会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学生连字面意思都还没有搞懂,就很难理解此文的深层含义了,因此掌握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应该是本文的学习重点。可是,我因害怕设计的内容上不完,有意缩短了这个环节,使很多重要的字词没有得到解答,学生没有很好的理解,因而在后面研读文章时进行的不是很顺利。
《陋室铭》教学反思13
《陋室铭》是唐代刘禹锡所写的一篇托物言志的名篇。文章借“陋室”来表现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本课的教学过程大致如下。
课前演讲没把时间把握好,耽搁了一两分钟。用《古文观止》导入,本可新颖,可惜不知是听课的紧张气氛是影响了学生还是我,讲的不传神,学生听得很麻木。板书课题,让两个刘家女孩回答问题。刘艳上黑板写了刘禹锡,而刘紫楚回答其人其事,实在没想到她没多预习,有点答非所问,顿时打乱我的布局,差点没hold住。力挽狂澜之余竟忘记了有关“铭”的讲解。接下来课文的多种朗读还算顺利。课文字词翻译讲解匆忙了一点,只对“上”“入”“劳”“白丁”“何陋之有”稍作分析,可惜遗忘了“之”字在倒装句中的重要,本可水到渠成的事情疏忽了,实在可惜。对课文讲解有点凌乱随意。以刘禹锡三搬住宅终住陋室的故事引入,以刘禹锡想对欺压他的上级说什么引出文章主旨句,围绕主旨句如何成功的表达自己的思想。
一、山水的比兴;
二、陋室景友生活;
三、古人类比,成功反击欺压他的人。让对手无可奈何七窍生烟,让我们不禁发出这样的感慨,刘禹锡你真是xxx的人呀,由学生补充词语,概括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最后点到托物言志,这也是本课重点之一,小练笔以一位名人拿着某件能托物言志的事物来拜访刘禹锡为题,可惜难度偏大,不能覆盖全部。但刘艳,贺孝江,覃梅,谭小强,回答还是很好。
结合本文的教学过程我有以下几点反思:
一、心理素质不行,不光我,还有学生。
二、细节把握不到位,演讲耽搁教学时间等
三、随意性太强,语言缺少严谨。有利有弊,以后需注意。
四、学生积极,我代替太多,甚至提问题。
五、没有照顾后排境况较差的`学生。
六、学生“出奇”,师生方能“制胜”。课堂的出彩常常在学生的奇思妙想。
经过同事们热心地指导之后。我决定在以后的语文教学中多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口水话要少。虽然其他老师赞美之词较多,这既是对自己努力的肯定,也是鞭策。在进步的同时,一定要看到潜藏的危机。语文教学任重道远。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陋室铭》教学反思14
一.分层次的朗读教学贯穿文章的始终。
这篇课文文质兼美、篇幅短小,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学习本文时,让朗读贯穿整堂课,学生在读中感知语言,在读中揣摩作者的感情,充分“发挥文章的巨大感染力”。我设计了几个朗读环节:1,讲完背景故事后,学生已有了学习本文的兴趣,我于是进行范读,让学生初步感受短文的优美语言和意味,产生阅读的欲望。2,学生自由读,这是初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初步进入文本。3。指名朗读,要求读出情感。读后学生带着对文章的理解进行点评,对什么地方应该重读,什么地方应该轻读,什么地方应该停顿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看法再读课文,就不仅读出了情感,更读出文章的韵味4。女同学朗读,男同学画出描写陋室的语句,品析这些语句是如何来表现陋室不陋的。在这样的几轮朗读之后,学生已能当堂背诵,而且并不太有文字难度的文章,已经理解得比较好了。
二.想出新颖的导入方式吸引学生对文章的感悟。
刘禹锡的《陋室铭》运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了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安贫乐道的情趣。这与今天学生的生活相去甚远,如果学生不知道刘禹锡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了这篇不朽的名篇,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在导入部分以讲故事的形式介绍了本文的写作背景,让同学们了解到这是一篇不畏权势的战斗檄文,从而带着对刘禹锡铮铮傲骨的佩服学习此文,品味其儒雅高傲之感,激发学习兴趣。
三.巧妙的`设计提问,引导学生逐步走入文本
精心设计问题,并形成一个问题链,让这些问题逐步深入地把整篇文章的内容串联起来,每个问题都让学生从课文内容出发,挖掘其意义,让学生在每一句课文的理解中都绽放出思维的火花,最后运用课文内容的内在联系和前后呼应把它连接在一起,融汇贯通,把全篇课文的讲析内容全部带了出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串珠成链”的整体把握效果。这种方式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不让人觉得死气沉沉,而且问题与问题之间环环相扣,从屋外到屋内,从景-人-趣,一步步地随着学生自主地交流探讨深入进去,使学生在深入的过程中理解全文。
四.培养学生主动质疑,大胆发问的习惯和能力。
在疏通字词这个环节,我改变了以往以老师串讲为主的方法,而采用同学互相质疑、解答的方法,鼓励学生从书中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然后同学们互相解答。对于重、难点教师适当点拨、强调。
但可惜的是这个环节安排的时间太少了。文言文毕竟是一种与现今实际使用的活的语言相去甚远的古代书面语,学习时会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学生连字面意思都还没有搞懂,就很难理解此文的深层含义了,因此掌握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应该是本文的学习重点。可是,我因害怕设计的内容上不完,有意缩短了这个环节,使很多重要的字词没有得到解答,学生没有很好的理解,因而在后面了解文章主旨这一环节时,出现了一次短暂的冷场,虽然这次冷场被我巧妙的解决了,但仍然感到遗憾。
《陋室铭》教学反思15
《陋室铭》是流传千古的名篇,从我们上学的时候就在学,如今依然在我们的语文教科书上。本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通过对陋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出主人的高洁傲岸,安贫乐道的节操。
课文比较短,在课堂上我着重读课文,尤其是带着韵的古文,读起来朗朗上口,让学生在读书中感受古汉语的魅力。关于读书,做了如下安排:
1、首先教师泛读,读出味道,读正字音。(有了第一课新闻的泛读,反响比较好,学生感叹较多。这次泛读,学生依然听得很认真。)
2、接下来学生齐读。文章比较短,读下来也就一两分钟时间。
3、班级男生女生竞争,看谁读得好。
4、分小组,四个大组,每组齐读,教师做出点评。(如此这般,花费十几分钟的时间,学生已经把课文读熟,大部分学生已经可以背诵全文。)
5、第四大组学生读完,全班一起背诵课文。
至此,课文已经诵读多遍,学生对课文已经十分熟悉。
第二步,讲授课文。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首先理解铭这类文体,古代刻在器物上或者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者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就演变成了一种文体。这篇课文意思相对比较好理解,加上前一天已经预习,并查阅相关资料。请学生起来回答重点字词的意思,以及课文的.翻译。教师着重强调重点字词的用法,文言常识。
第三步,体会主旨。重点把握一个问题,陋室到底陋还是不陋?学生各抒己见。当然,最后总结,从物质上看,陋室是陋的,但是从精神上看,有了作者的高洁,陋室也便不陋了。
(这里需要跟学生讲解一下写作背景,课堂上缺少了这一部分,仅仅是通过文字来分析主题,缺少历史性和真实性的支持。)
写作背景:刘禹锡因为当时参加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谪到安徽和州当了一名小小的通判。和州知县是个势利小人,看到刘禹锡是贬官而来,百般刁难。半年时间,刘禹锡搬了三次家,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剩斗室。于是就奋笔写下了这首《陋室铭》。
【《陋室铭》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陋室铭》教学反思02-06
《陋室铭》教学反思11-13
陋室铭教学反思11-07
《陋室铭》教学反思精选01-29
《陋室铭》教学反思与课后反思04-17
【热门】《陋室铭》教学反思12-01
【精】《陋室铭》教学反思12-02
【推荐】《陋室铭》教学反思12-04
《陋室铭》教学反思【热门】12-05
《陋室铭》教学反思范文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