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文:《陋室铭》

2020-12-09 陋室铭

  一、字音及词义:

  馨x n: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牍d :公文,书信;古代写字用的木简。

  惟吾德馨:只有我品德高尚。惟,只;吾,我,这里指陋室的主人。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斯:这。

  鸿儒r :大儒,学识渊博的人。鸿,大。

  白丁:原指没有官职的人,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

  素:不加装饰的。

  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劳形:使身体劳累,劳,使……劳累。

  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呢?

  二、相关背景:

  1、关于作者

  刘禹锡(公元772~842年),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贞元进士,后又登博学宏词科。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辅佐王叔文执政,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被贬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等职。他不但政治态度比较进步,而且有朴素的唯物主义的哲学见解。其诗文格调高亢,含意深远。著有《刘宾客集》。

  2、关于背景

  关于刘禹锡陋室的处所,目前有两种说法。一说在河北定县(旧中山郡),一说在安徽和县(旧和州),持定县说的理由是,刘禹锡是中山人,今定县南三里庄有陋室存世;持和县的根据是,刘曾任和州刺史,和县城中也有一陋室。

  和县的陋室,是刘禹锡于长庆四年(公元824年)到宝历二年(公元826年)在和州刺史任上修筑的。《历阳典录》载:“陋室,在(和)州治内,唐和州刺史刘禹锡建。有铭,柳公权书碑。”和县与采石隔江相望。地处冲要,唐末黄巢起义、宋金战争、元末农民起义都曾在此渡江或作战。晚唐以后,和州屡遭兵燹,陋室连同碑铭遂毁于兵火。刘禹锡之后,很少再见到有人以此为题而讽咏成章,大概正是由于这种缘故。

  今存陋室位于和县城关历阳镇中。一正两厢联成一体,方位坐北朝南,结构小巧紧凑。正室四檐如翼,庭前阶除三五级,旁植桐树,秀木交柯,绿阴满地,环境十分清幽。所处地势略高于城中其他部分,面临巍峨雄壮的镇淮楼(俗称鼓楼)。不远处即夫子庙,庙址传属旧衙故地。陋室中原有石碑一方,镌刻着岭南人金福保补写的陋室铭,碑首篆书“陋室铭”三字,正文楷书,文后有记。

  【第二部分:整体感悟】

  一、谋篇立意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脍炙人口,久为传诵。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

  二、文章脉络

  全文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惟吾德馨),点明全文主旨,说明房屋虽然简陋,但室主人品德高尚,就不仅不觉其“陋”,反而能显出其高雅。

  文章连用两个比喻起兴,以虚衬实,引出“斯是陋室”而立意于“惟吾德馨”。前四句既是形象的比喻,以“仙”“龙”暗喻品德高尚的人,又是事物的类比,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本层“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一语统领全篇,以下文字皆由此生发。

  第二层(……案牍之劳形),写居室环境、交往人物和日常生活,表达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这一层处处紧扣“惟吾德馨”一句来写,既为全文主旨“惟吾德馨”作证,又为本文结语“何陋之有”张目。

  本层先写陋室环境,以景色之雅见“惟吾德馨”而明“陋室”不陋。可知“陋室”环境恬静、雅致。此景令人赏心悦目。

  再写室中人,以交往之雅见“惟吾德馨”而明“陋室”不陋。可见纵情畅怀、谈笑风生的情状。前一句实写,后一句虚写,“有”“无”对举,虚实相映。由交往的人物可知室主人也是一位“鸿儒”。

  三写室中事,以情趣之雅见“惟吾德馨”而明“陋室”不陋。可见抚琴调弦,展卷读经的怡然情态。前两句正面实写,可知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后两句反面虚写,可知室主人不受世俗羁绊之情;一三句相照应,二四句相照应,一正一反,虚实相生,相映成趣。

  第三层(南阳诸葛庐……文末),收束全文,说明“陋室”不陋。

  这一层中先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以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陋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文章境界至此突然上升。后引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只截取后一句,隐含“陋室”主人以“君子”自居之意。紧扣题目,以反问作结,警策有力,引人深思。与本文开头的“惟吾德馨”一句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最完美的思想境界。这是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这两句与前两句语意贯通,可作为一大句,意思是说:“我”的“陋室”可以同“诸葛庐”“子云亭”媲美,有君子住在里面,还有什么简陋的呢?

  本文通过对所居住的“陋室”的描绘,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

  三、写作方法

  1、借物抒怀,含蓄隽永

  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自然地引出文章的主旨--颂扬“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幽雅动人景色,往来的“鸿儒”与“陋室”主人纵情谈笑的情形,“陋室”主人“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情状,鲜明地展示了“陋室”主人的'精神生活风貌,表现了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高尚品德,既足以见“惟吾德馨”,又足以明“陋室”不陋。用诸葛庐、子云亭类比“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陋室”主人也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在更高的境界上颂扬了“惟吾德馨”。引用孔子的话,隐含以“君子”自居之意,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这是以“惟吾德馨”否定“陋室”之“陋”,把“惟吾德馨”的颂扬推向极致。本文借“陋室”抒发了作者的情怀,以“惟吾德馨”的立意贯穿全篇,层层铺垫,主题十分突出。

  2、反向立意,巧妙构思

  本文只字不写“陋室”如何“陋”,却从“陋”的反面“不陋”来立意,极力表现“陋室”的“不陋”。把本来没有必然关系的“陋室”和居室主人的“德馨”联系在一起,既由室及人,又因人及室,既紧紧扣住“陋室”,又跳出对“陋室”本身的描写,把笔墨直接引向居室主人,通过对居室环境、往来人物和日常生活的情景描述来表现“惟吾德馨”,以“惟吾德馨”说明“陋室”不陋,从“斯是陋室”归结到“何陋之有”,最终对“陋室”的“陋”字作了彻底否定。这种新奇别致的写法,使文章的立意不落窠臼,是本文构思的特别精妙之处。

  3、节奏分明,音韵谐美

  本文句式整齐,对仗工巧,节奏分明,音韵谐美;而又变化有致不拘一格,读起来抑扬顿挫,毫无呆板之感,表现了一种整齐美与错综美相结合的和谐美。

  除末句外,全篇都是骈句,都是偶句押韵,其韵脚为:名、灵、馨、青、丁、经、形、亭。同是骈句,有对偶句,有排比句,又有四言、五言、六言之分。结尾的三言、四言句,是全篇仅有的散句,不押韵,并且有反问句,与全篇的句式、节奏、韵律、语气全然相违,给人一语千钧的突兀语感,这种“错综”的手法有力地突出了本文的主旨。

  4、运用修辞,增辉添色

  开首六句用了比兴的手法,用山和水比陋室,用不高和不深比其陋,用仙和龙比陋室主人,用名和灵比喻德馨,点出了文章的主旨。以下四句是两副对偶句,且运用了互文现义的手法,极言室外景色之美,室内主人之高雅。再下四句,骈散结合,有对照,有呼应。“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相呼应,相对照;“阅金经”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呼应,相对照。一正一反,虚实相生,相映成趣。以下“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两句,既是对偶,又是用典,还是类比,举一反三,用心良苦。最后一句是引用,作者引用时故意“断章取义”,舍去“君子居之”,只引“何陋之有”,妙就妙在“断章”而把“君子居之”暗含其中,却不露痕迹。人高雅,文亦高雅,可见一斑。本文灵活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再加上以四言句为主,中间杂有五言句和六言句,参差错落;除结尾一句不押韵外,通押一个韵脚,音调铿锵谐美,节奏鲜明顿挫。难怪千古传诵!

  四、参考译文

  山不在于高,有仙人(居住)就闻名。水不在于深,有龙(居住)就能显灵。这(虽)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苔痕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子里。谈笑有渊博的学者,来往没有粗俗的人。可以弹奏相互的古琴,阅读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杨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文:《陋室铭》】相关文章:

语文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老人与海鸥》课文12-17

七年级下册语文《陋室铭》教案08-20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陋室铭》教学反思05-28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河中石兽》教学设计07-20

陋室铭的课文反思12-25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文木兰诗教学反思11-23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列子〉二则》全解12-19

语文版语文七年级《木兰诗》的教学设计12-30

初三语文下册诗两首课文原文12-14

《陋室铭》导学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09-16

中考文言文重点篇目考点:《陋室铭》 语文版7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陋室铭》达标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