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有关柳永的《雨霖铃》,大家来深入进行阅读吧。下面是有关柳永的《雨霖铃》,供各位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作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格律对照
寒蝉凄切,
平平平仄。
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仄平平仄,仄仄平仄。
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
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平仄。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仄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仄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说明:平,填平声字;仄,填仄声字;中,可平可仄。)
注释
雨霖铃:词牌名,也写作“雨淋铃”,调见《乐章集》。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在雨中听到铃
声而想起杨贵妃,故作此曲。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
长亭:古代在交通要道边每隔十里修建一座长亭供行人休息,又称“十里长亭”。靠近城市的长亭往往是古人送别的地方。
都门:国都之门。这里代指北宋的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帐饮:在郊外设帐饯行。无绪:没有情绪。
兰舟:古代传说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南朝梁任昉《述异记》。这里用做对船的美称。
词牌说明
雨霖铃,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乐章集》入“双调”。《乐府杂录》:“《雨霖铃》,明皇自西蜀返,乐人张野狐所制。”《碧鸡漫志》卷五引《明皇杂录》及《杨妃外传》云:“帝幸蜀,初入斜谷,霖雨弥旬,栈道中闻铃声。帝方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时梨园弟子惟张野狐一人,善筚篥,因吹之,遂传于世。”《漫志》又称:“今双调《雨淋铃慢》,颇极哀怨,真本曲遗声。”一百三字,前后片各五仄韵,例用入声部韵。前片第二、五句是上一、下三,第八句是上一、下四句式,第一字宜用去声。
创作背景
柳永因作词忤仁宗,遂“失意无俚,流连坊曲”,为歌伶乐伎撰写曲子词。此词当为柳永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
作者简介
柳永,宋代词人。字耆卿,原名三变,字景庄,崇安(今属福建)人。景祐元年(1034年)进士。柳永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善为乐章,长于慢词。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与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词风婉约,词作甚丰,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词人。创作慢词独多,发展了铺叙手法,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特别是对北宋慢词的兴盛和发展有重要作用。词作流传极广,有“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之说。生平亦有诗作,惜传世不多。有《乐章集》。
【柳永的《雨霖铃》】相关文章:
《雨霖铃》柳永06-27
柳永《雨霖铃》10-13
柳永雨霖铃04-17
雨霖铃柳永鉴赏09-07
雨霖铃柳永拼音11-09
雨霖铃柳永朗读10-21
雨霖铃柳永全文07-30
雨霖铃柳永译文09-03
柳永雨霖铃繁体06-22
雨霖铃柳永默写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