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卿的《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寓情于景,以景衬情,含蓄地表现老将日暮途穷的不幸遭遇。全诗情调悲怆,感人至深。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刘长卿《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译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送李中丞之襄州⑴
流落征南将⑵,曾驱十万师⑶。
罢归无旧业⑷,老去恋明时⑸。
独立三边静⑹,轻生一剑知⑺。
茫茫江汉上⑻,日暮欲何之⑼。
【注释】
⑴李中丞:生平不详。中丞:官职名,御史中丞的简称,唐时为宰相以下的要职。
⑵流落:漂泊失所。征南将:指李中丞。
⑶师:军队。
⑷旧业:在家乡的产业。
⑸明时:对当时朝代的美称。
⑹三边:指汉代幽、并、凉三州,其地皆在边疆。此处泛指边疆。
⑺轻生:不畏死亡。
⑻江汉:指汉阳,汉水注入长江之处。
⑼日暮:天晚,语意双关,暗指朝廷不公。何之:何往,何处去。
【译文】
这位漂泊流离的征南老将,当年曾经指挥过十万雄师。
后来他罢职回乡没有产业,到老年他还留恋贤明之时。
少壮时独立功勋三边平静,为国轻生只有随身佩剑知。
在茫茫的汉江上飘来荡去,日到黄昏你还想要去哪里?
【创作背景】
《送李中丞之襄州》,又作《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大致为安史之乱平息不久后,刘长卿为李中丞被斥退罢归的不幸遭遇所感而作。
【赏析】
此诗抒发作者对主人公被斥退罢归的惋惜不满与感慨之情。起句以浩叹发出,“征南将”点明归者以前身份,就是这位南征北战的将军,如今却被朝廷罢斥遣归,投老江头,萧条南归,恓惶而去。“流落”二字融注情感,突发领起,总冒全首,含裹通体,撞心触眼,是为一篇主意所在,一起手即与别者连缀纽结,开出下文若大天地。此句从眼前事写起,次句叙其人先前军职显要,重兵在握。“驱”意为统率,下得有力。“十万师”而能驱遣自如,表现其叱咤风云的才干,足见其人的不凡。不过这些都成为过去,一个“曾”字,深深地荡入雄壮的岁月,饱含唏嘘惋叹。首联今昔对比,叙其身世处境,感慨难以名状。
颔联写友人困顿坎坷,仍眷恋朝廷。“罢归”“老去”指出将军“流落”之因,“归无旧业”说明题目的“襄州”,仅家徒四壁而已。也暗示其人一心戎马,为国征战不解营生。在“古木苍苍离乱后,几家同住一孤城”(《新息道中作》)的时代,老去投归,景况可想。两句上二下三,前后转折,意义上中间含个“而”字在,顿挫而沉郁,有杜诗风神。所谓“明时”,实则为作者对时局的微词。戎马一生、屡树战功的将军,却被罢斥,足见朝廷之“不明”。两句为对文,作互文看更有慨触。次句语由直寻,羌无故实,但“老去”犹“恋”,则使人不能不想起廉颇老矣还希重用的史实,而同情这位被迫退职的军人。
颈联两句又荡回过去,承“曾驱”来,追忆将军昔日独镇“三边”(泛指边防),敌寇生畏,关塞晏然,有功于国。次句为“一剑知轻生”的倒句。“一剑知”,意谓奔勇沙场,忠心可鉴,此外,出生入死,效命疆场,也只有随身伙伴——佩剑知道。有感于时局不明,焉得逢人而语,这是感慨系之的话。两句字斟句酌,句凝字稳。谓语“静”“知”殿在句后,以示其人的功业与赤心。独静三边,为国轻生,以示“罢归”,尚非其时。
以上六句都可视为挥手别后所思,尾联“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结到眼前,以实景束住,念及其故居旧业无存,因此有“欲何之”的忧问。既罢归而无所可去,伤其恓惶流落,老而不遇。这末尾回首一问,既关合“罢归”句,又与起手“流落”语意连成一片。日暮苍苍,汉水茫茫,老将白发,归去何方。沉沉暮色吞去了一片孤帆,茫茫汉江也似乎吞没了诗人关照的疑问,“欲何之”的关注之情,也使人思绪波荡,触动读者深切的寻思和悬念。
刘长卿与苏州
刘长卿有一首《登吴古城歌》:“登古城兮思古人,感贤达兮同埃尘。望平原兮寄远目,叹姑苏兮聚麋鹿。黄池高会事未终,沧海横流人荡覆。伍员杀身谁不冤,竟看墓树如所言。越王尝胆安可敌,远取石田何所益。一朝空谢会稽人,万古犹伤甬东客。黍离离兮城坡坨,牛羊践兮牧竖歌。野无人兮秋草绿,园为墟兮古木多。荒阡断兮谁重过,孤舟逝兮愁若何。天寒日暮江枫落,叶区辞风水自波。 ”
这首诗写的吴古城,看来不是“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的苏州城,而是“古城”,或许是在现在城西的山区什么地方吧。真是满目苍凉,惨不忍睹。当时诗人不是在苏州做官,也不是来游览或访友,而是被人诬告,贬官放逐经过苏州,心情自然会影响他的观感,即使他看到苏州的繁华,苏州的美景,想来也不会引发诗情写成诗文的。
就在苏州,有一好消息从京城传来,皇帝听信了有人为他作的辩解,派人一路追来,让他回去重新处理,一直追到苏州才追上。喜事当然不能无诗,这一首《恩敕重推使牒追赴苏州次前溪馆作》是这样的:“渐入云峰里,愁看驿路闲。乱鸦投落日,疲马向空山。且喜怜非罪,何心恋末班。天南一万里,谁料得生还?”这诗主要写心情,前四句还和上面一首相似,“愁”和“疲”二字是其主调,到“且喜”才有了转折,“何心恋末班”是又一转,我并没有再想做什么官的意思了。只有最后二句,才是喜形于色,大喜过望,都在这十个字里,而前面的“愁”“疲”等等,更为这十字作了很好的铺垫。这是一首好诗,但你要想从中读出当年苏州的信息,却是要失望的了。因为这只是在苏州写的,并不是写苏州的。
还有一首类似的是《谪官后却归故村将过虎邱怅然有作》:“万事依然在,无如岁月何。邑人怜白发,庭树长新柯。故老相逢少,同官不见多。唯馀旧山路,惆怅枉帆过。 ”这诗应在前诗之前所作,还没有“且喜怜非罪”以前所作。“将过虎邱”,这“唯馀旧山路”大概也不是写的实景,而是出自想像吧。
刘长卿的诗名很大,别人称之为“五言长城”,是说他五言诗写得最好,上面三首里有二首是五言的,特别是《次前溪馆作》一首,八句里面,一波三折,摄人心目,的确不凡。
以上多是抒发心情的诗,写苏州实景的句子很少。有一首写虎邱寺的《题武丘寺》,则有较多的虎邱实景:“青林虎邱寺,林际翠微路。仰见山僧来,遥从飞鸟处。兹峰沦宝玉,千载唯丘墓。埋剑人空传,凿山龙已去。扪萝披翳荟,路转夕阳遽。虎啸崖谷寒,猿鸣杉松暮。徘徊北楼上,江海穷一顾。日映千里帆,鸦归万家树。暂因惬所适,果得损外虑。庭暗栖闲云,檐香滴甘露。久迷空寂理,多为繁华故。永欲投死生,馀生岂能误。 ”这诗写虎邱实景的句子,恐怕要数“仰看山僧来,遥从飞鸟处”二句了,今天到虎邱去,或许还能亲见这样的“风景”,一个“仰”,一个“遥”,想想就是这样,但写出来,就不是容易的事了。“虎啸,猿鸣”二句,则或许不一定是实景,带有些想像的成分在内了。“北楼”则不知是今日何楼,或者已不存在了。
作者简介
刘长卿(约726年-789或790年),字文房,世称刘随州,宣城(今属安徽)人,一说河间(今属河北)人,中国唐代诗人。
刘长卿年少时居嵩山读书,积学以备举业,然屡试不中。玄宗天宝八载(749年)登进士第,释褐任陈留浚仪县尉。安史之乱起,南奔流落江南,至德元载(756年)被采访使李希言任为长洲县尉。至德二载(757年)冬被谤陷狱,十二月遇赦,摄海盐令。因冤情未雪,被贬南巴尉。约大历三年(768年),前后任鄂岳转运判官。大历九年(774年),因拒绝观察使吴仲孺截留财赋,反被诬为贪赃,罢官后居义兴。后贬任睦州长史,其间与当时寓居浙江的诗人李嘉祐、皇甫冉、秦系、严维、章八元等唱酬。建中元年(780年),任随州(今属湖北)刺史,世称刘随州。两年后因李希烈叛乱,弃官避地淮南、吴越,几年后去世。
刘长卿诗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尤工五言,自诩为“五言长城”。中年以后阅世日深,创作技巧也日益圆熟。五律简练浑括,于深密中见清秀,如《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新年作》等,都是精工锤炼之作。七律也多秀句,如“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历来传诵人口。《登余干古县城》等篇,情调安详,视野开阔,景象鲜明而浑融,语言洗练而流畅,在盛唐的精工高华之外另创一种清空流畅的风格。五绝《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送灵澈上人》《江中对月》则以白描取胜,饶有韵致。但刘长卿诗中也存在内容单薄、字句雷同、缺少变化的缺点。
人物生平
刘长卿为年轻时在嵩山念书,742-746年(唐玄宗天宝)间登进士第。[一说755年(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刘长卿可能才登进士第,但是还没有揭榜,便爆发安史之乱了。]《新唐书·艺文志》中略有记载。其诗则驰名上元、宝应间。《新唐书·秦系传》云:(秦系)与刘长卿善,以诗相赠答。权德舆曰:“刘长卿自以为五言长城,系用偏师攻之,虽老益壮。”所谓五言,当是指他的近体诗。当时或以钱(起)、郎、刘、李并称。他却说:“李嘉祐、郎士元焉得与予齐称也?”{见范摅《云溪友议》}可见其自负,也未免倨傲。他的诗多写幽寒孤寂之境,又善以描写荒村水乡,著名的如【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据傅璇琮先生(刘长卿事迹考辩)所考,刘长卿卒年当在德宗贞元二年至七年(786-791年)间。
756年,唐肃宗即位,刘长卿被任命到苏州下属的长洲县当县尉。不久被诬入狱,遇大赦获释。
758年(唐肃宗至德三年)正月,摄(代理)海盐令。
760年(上元元年)春,被贬为潘州南巴(今广东电白)尉,但刘长卿并未到南巴实际任职。
761年(上元二年)秋天,他又奉命回到苏州接受“重推”,旅居江浙。这时江南刚经历过刘展之乱,本来繁华富庶的吴郡一带变得破败萧条。
770年(唐代宗大历五年)以后,历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因为性格刚强,得罪了鄂岳观察使吴仲孺,被诬为贪赃,再次贬为睦州(今浙江建德梅城)司马。在睦州时期,与当时居处浙江的诗人有广泛的接触,如皇甫冉、秦系、严维、章八元等都有诗酬答。
781年(唐德宗建中二年),又受任随州(今湖北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784年(兴元元年)和785年(贞元元年)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割据称王,与唐王朝军队在湖北一带激战,刘长卿即在此期间离开随州。
刘长卿离开随州后,大约流寓江州,晚岁入淮南节度使幕。约卒于788(唐贞元四年)前后。
刘长卿因官至随州刺史,亦称刘随州。宣城(今属安徽)人,郡望河间(今属河北)。祖籍宣城,郡望河间,后迁居洛阳。姚合《极玄集》卷下云刘长卿为“宣城人”;又中唐林宝《元和姓纂》卷五分述诸郡刘姓云:“考功郎中刘庆约,宣州人;刘长卿,随州刺史。”林宝稍早于姚合,所记一致,足消人疑。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九诗集类著录《刘随州集》十卷,并云:“唐随州刺史宣城刘长卿文房撰”,当据林、姚二氏之说。然《新唐书·艺文志》云称刘长卿为河间(今河北河间)人,《唐才子传》袭云:“河间人”,又同卷李季兰条:“知河间刘长卿有阴重之疾”。河间大概指其郡望而言。长卿一族,何时迁洛阳,殆不可考。及观刘集,知洛阳故业萦怀于中,感情甚深,断非居日浅短者可比。刘长卿《旧唐书》、《新唐书》都没有传记,关于他的生卒年,一直未有确考。闻一多认为其生年为公元709年,傅璇琮认为是710年左右或725年左右,还有其它的说法。卒年,一般认为是在789至791年之间;也就是说,刘长卿经历了玄宗、肃宗、代宗和德宗四朝。
- 相关推荐
【刘长卿《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译文】相关文章:
刘长卿《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解读04-19
刘长卿《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翻译03-07
刘长卿《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翻译及赏析08-02
《送李丞归汉阳别业》阅读答案11-15
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古诗翻译及赏析03-30
刘长卿《送李录事兄归襄邓》阅读练习及答案03-11
刘长卿《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翻译07-25
刘长卿《送道标上人归南岳》全词翻译赏析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