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是晚唐时的一位杰出诗人,他的“无题”诗别具特色,对后世影响较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李商隐的无题诗分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李商隐的无题诗分析
文学史上对李商隐“无题”诗的内容向来是众说纷纭,有人说“无题”诗只是李商隐在抒发自己的政治失意,有人说“无题”诗是在单纯描写爱情,各种说法都有自己的理解,但不乏偏颇之处。我认为应该全面来看待李商隐的“无题”诗,大致分为三类:
(一)感慨命运坎坷、影射现实的寄托怀抱之作。李商隐一生坎坷,他出生于一个小官宦之家。在他10岁前后,他的父亲在浙江幕府去世,他协助母亲和弟妹们千里迢迢带着父亲的灵柩回到了故乡河南,生活贫困,要靠亲戚接济。在家中李商隐是长子,因此也就同时背负上了撑持门户的责任,年少的李商隐备尝艰辛。家境困厄,但李商隐没有荒废学业,16岁即以文章知名于文士之间,先得白居易赏识,再得令狐楚知遇,对其培植奖掖。李商隐考中进士的当年(开成二年,837)年末,令狐楚病逝。在参与料理令狐楚的丧事后不久,李商隐应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聘请,去泾州(今甘肃泾县北部)作了王的幕僚。王茂元对李商隐的才华非常欣赏,甚至将女儿嫁给了他。婚后夫妻恩爱情笃,但这桩婚姻将其拖入了牛李党争的政治漩涡中。其岳父王茂元与李德裕交好,被视为“李党”的成员;而令狐楚父子属于“牛党”。因此,他的行为就被很轻易地被解读为对刚刚去世的老师和恩主的背叛。李商隐终生处在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仕途坎坷,只做过秘书省校书郎、弘农(今河南灵宝)县尉、秘书省正字、(今陕西周至)县尉、盐铁推官等低级官职。在唐代,缺乏门第背景的知识分子希望在仕途有所发展,主要的入口有两个:科举和幕府。前者被认为是进入官场的资格,是官方对其行政能力的认可;后者是一些有势力的官僚自己培养的政治团队,如果表现出色,也往往可以通过这些官僚的举荐成为朝廷正式的官员。中晚唐时期,很多官员都既有考取科举的资格,也有作为幕僚的经历。李商隐从太和三年(829)受聘于当时的天平军节度使令狐楚开始,多次进入地方官员的运作机构中担任幕僚的角色。事实上,他身为幕僚的经历比正式任职于朝廷的时间更长。早期李商隐一直将这样的经历作为过渡,对在政治上颇有抱负的李商隐来说,这种这种经验非常重要,既是他历练工作能力的过程,也是积累社会关系的途径。李商隐先后在天平军节度使令狐楚、桂管观察使郑亚、武宁军节度使卢弘止、西川节度使柳仲郢等人的门下做幕僚。然而他一生都没有离开党争的漩涡,虽常年奔波却难以实现自己的抱负。李商隐生活的年代正是李唐王朝江河日下,社会 动荡不安,政治腐败的晚唐前期。社会病态纷呈,矛盾重重。官宦窃柄,扰乱朝纲,牛李党争,勾心斗角,人事纷纭,互相倾轧。时代的乱局,身世的坎坷,空有一番政治热情, 却无用武之地。祸不单行,结发妻子王氏偏偏又不幸早亡, 使李商隐又倍受打击。政治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仕途不达的苦闷与不平,由婚事招来的政治排挤,诗人的一些“无题”诗正抒发了这样的情绪。“无题”诗“八岁偷照镜”中借写一个聪慧的少女,随着年龄的增长,才华与美丽日渐显露,但由于束缚于环境及人而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作者这里用少女以自况,慨叹自己自持才华却仕途不达,表达了李商隐渴求功名的愿望及对自己政治命运的担忧。如诗中“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两句借少女寄寓了作者对仕途的忧虑。又如“何处哀筝随急管”中通过贫家之女和富家之女在爱情上的不同遭遇,暗示了自己不被重用的事实,表达了作者失意的苦闷。其中“东家老女嫁不售,白日当天三月半”两句写出贫家之女不能出嫁、度日如年的感觉。这里的“东家老女”显然是李商隐的化身。借这一形象诗人表达了自己在官场处处受排挤但又无可奈何的黯然伤感的情绪。由于心情郁闷、境况不顺,我们便可以窥见诗人的心境也与“东家老女”一样度日如年。再如“照梁初有情”写一个少女在爱情生活上的失败,即“锦长书郑重,眉细恨分明”,写少女通过锦书频频地传情达意,最终未果而愁上眉梢来寄托自己在政治生活上不懈追求却屡遭失败,愁苦之情便灌注于诗中。李商隐借“无题”诗这一形式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的愤怒与不满,熔铸了人生社会的隐痛。
(二)描写爱情之作。《无题》为代表的诗歌中表现出一种扑朔迷离而又精致婉转的感情。这可能与李商隐的爱情生活有关。李商隐与妻子王氏的感情非常好,在王氏去世后,他写下《房中曲》等悼亡诗篇,情感真挚,语意沉痛。也有猜测,《锦瑟》也是为纪念亡妻而作,以琴弦断裂比喻妻子去世。宋刘敛《中山诗话》及计有功等认为李商隐此诗是写他和令狐楚之子令狐绚府中的爱妾或侍女名叫锦瑟的爱情,李商隐在令狐家受学期间曾与她恋爱,但终于没有结果。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年华。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首句即指其名,第三句写爱情如梦幻,第四句诗人把春心托诸杜鹃,第五句写归还爱情之信物明珠,悲伤有泪。第六句写爱情的美好愿望化为烟雾。李商隐在青年时期曾经在玉阳山修习道术,传说他在这期间与一个叫宋华阳的女道士发生过恋情。在《月夜重寄宋华阳姊妹》、《赠华阳宋真人兼寄清都刘先生》等诗中,李商隐提到了“宋华阳”的名字。李商隐是一个极重感情的人,传说中的恋爱经历都没有结果;婚后,他与妻子感情极好,然而妻子又在他三十九岁时去世。因此,在他的心灵中,爱情带来的痛苦也是极深的。这种爱而不得和得而复失的悲哀,使李商隐常被一种感伤抑郁的情绪纠结包裹,也因而才能写出“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这样的传世佳句,这些表现爱情的“无题诗”才得到更多后世人的喜爱。
(三)有争议的。“相见时难别亦难”这一首有人理解成一对爱侣相见的机会难得,一旦会面时越发难舍难分。也有人分析其中寄寓着作者在政治上受挫又执着追求的矛盾心理。又如“刘郎已恨蓬山远, 更隔蓬山一万重”刘郎是诗人自喻,蓬山是仙山,所思念的人在远隔仙山的地方,是暗喻人已死去的意思,而有人却认为这一句是作者寄寓了政治上追求更为渺茫的感慨。其实这样的争议本无伤大雅,诗歌的魅力在于它的意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并不影响大家对诗歌本身美感的认同,这样也许更体现诗歌的魅力。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之句既是男女青年爱情心理的写照,又何尝不能把它当作对某种理想信念的追求和人生哲理的象征?教师不是就经常被比喻成蜡烛和春蚕吗?高明的艺术作品总是用有限的形象反映无限的内容,给读者提供了多方面的启迪。
李商隐“无题诗”的艺术特色是在继承和发扬李贺、杜甫等前人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的。主要体现在:
1.注重意象的创造。李贺诗注重文字的效果,重视感官的刺激,创造出离奇险怪的意象,用优美的文字、怪诞的形象、断离的结构来吸引人,把读者带进一个有着丰厚的底蕴但又处处空虚的世界。李商隐也注重意象的创造,但他却是在继承李贺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正和发展,弥补了前人的不足。李商隐意象创造更为突出的特点是选择那些自己想要表现的感情相近或相似的最美丽的物象进行渲染,尽可能地赋予其最强烈的感情色彩,但并不直接表现自己的感情。在意象和心灵发生矛盾时,他宁可舍弃对情感的表现也要选择美丽的形象,让欣赏者根据自己的需求赋予这些美丽的意象以完全个性化的意义。李商隐的代表作《锦瑟》看似是一首与音乐有关的诗歌,但作者要表达的并不是乐器或音乐而是因此而引起的人生感伤。感伤人生如梦,美如庄生梦蝶,恨如望帝啼鹃。李商隐完美地运用了两个著名的典故来表现梦之迷惘,恨之难消。让读者在故事中细细品味,慢慢琢磨。因为悔恨、哀伤,所以充满了泪水,这泪水美又如“月明”之下的沧海珍珠,圆润、洁白而又美丽。往事如烟,这云烟是“蓝田日暖,良玉生烟”。李商隐精心选择了与所要表达的情感相通的或相似的最美丽的文字、典故与画面,精心塑造。这种写作技巧非常有效地道出了作者难以言说的苦衷,也创造出常人难以创造的朦胧意象与华美风格,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
2.比兴、象征等手法的运用形成了李商隐诗歌意境婉曲之美。他运用比兴手法,不仅在某些诗句中运用,甚至整首诗全篇运用。比兴中又有象征,借艺术形象托寓抽象的感情内容。比如《无题》(八月偷照镜)中:
八月偷照镜,长眉已能画。
十岁去踏青,芙蓉做裙钗。
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
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
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
诗人借15岁的女子怀春的苦闷来寄托自己怀才不遇的悲哀, 这种托比手法客观上形成思想内容一显一隐的双重性以及感情色彩的同一性。李商隐继承并发展了古代诗歌比兴寄托的艺术传统,他把以此喻彼、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比兴寄托手法从个别诗句中扩展运用于全篇。这种藉艺术形象的整体来托寓较为概括、抽象的感情内容的写法,构成缥缈朦胧的意境美,产生“文已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诗人深于寄托,工于比兴,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创作手法于一处,给人以句多清丽、韵亦悠扬的精神愉悦。
3.语言风格在继承李贺、杜甫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李商隐在用字上明显地受到李贺的影响,求新追奇,但以雅为基本特征,例如:珠泪、梦雨、灵犀、玉烟、碧城、春心等等,尽可能地避免李贺的怪诞,在诗句中也大都如此。例如:“紫府仙人号宝灯,云浆未饮结成冰”(《无题》),明显地具有李贺的影子。李商隐在无题诗的写作中继承了李贺的用字与造象的艺术手法,舍弃了李贺诗歌结构中的断离方式,同时又有意识地拉开了形象与情感的距离,从而获得了一种全新的艺术效果。李商隐的语言风格学习杜甫的沉郁顿挫特点,并具清丽之色,形成了清丽之中含凝重沉郁的特色。例如“重帏深下莫愁堂”中的“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两句分别用了“菱枝”、“风波”、“月露”、“桂叶”四个表自然景物之词, 显得清新淡雅,但整个句子却暗含着深慨身世之感的沉郁之情,表达抑郁的苦闷。
李商隐的“无题诗”在对前代成就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并有所创新,在诗歌盛世的唐代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赢得了世人的喜爱。
原文
唐代: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翻译
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更是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
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尽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女子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丰盛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男子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
对方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及。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情人。
注释
⑴无题:唐代以来,有的诗人不愿意标出能够表示主题的题目时,常用“ 无题”作诗的标题。
⑵东风无力百花残:这里指百花凋谢的暮春时节。东风,春风。残,凋零。
⑶丝方尽:丝,与“思”谐音,以“丝”喻“思”,含相思之意。
⑷蜡炬:蜡烛。
⑸泪始干:泪,指燃烧时的蜡烛油,这里取双关义,指相思的眼泪。
⑹晓镜:早晨梳妆照镜子。镜,用作动词,照镜子的意思。
⑺云鬓:女子多而美的头发,这里比喻青春年华。
⑻应觉:设想之词。
⑼月光寒:指夜渐深。
⑽蓬山:蓬莱山,传说中海上仙山,指仙境。
⑾青鸟:神话中为西王母传递音讯的信使。
⑿殷勤:情谊恳切深厚。
⒀探看(kān):探望。
创作背景
这首诗当作于唐宣宗大中五年(851)。李商隐原在徐州武宁军节度使卢弘止幕府任判官。大中五年春,卢弘止病死,李商隐便从徐州回长安。这时,牛僧孺一派当权,令狐楚之子令狐绹任宰相兼礼部尚书。李商隐年轻时曾和令狐绹一起向他父亲学习讲究对偶铺陈词藻的骈文,开成二年(837)上京应考承令狐绹力荐而中进士第,李商隐和令狐绹之间的感情是很深的,后来因为李商隐到了王茂元幕府并成了他的女婿,被认为是李德裕党人而致疏远,仕途坎坷,特别是到了晚期,更是过着游幕生活。在卢弘止幕府从事不久,卢弘止便死去,李商隐又失去倚附,所以回京后便向令狐绹请求推荐,写了几首《无题》诗陈情。此诗就是其中之一。有人认为是写失恋后的绵绵情思的,这一说法也有道理,因为统篇是从一方思念另一方的爱情着眼。但从全诗看,是女方对男方的思念,因此这不是写诗人自己过去的失恋之事。再从当时的心境看,他刚刚失去工作,急需谋求一个新的职务,所以也少有写人家失恋的兴致。因此,有人不同意“失恋”说,而认为是向令狐绹陈情。
赏析
此诗首联以缠绵悱恻的爱情落笔,是极度相思而发出的深沉感叹,在聚散两依依中突出别离的苦痛。“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既写自然环境,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灵与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这种借景物反映人的境遇和感情的描写,在李商隐的笔底是常见的。例如《夜雨寄北》的前两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次句不仅象征诗人留滞巴蜀,而且反映了客子离人的百无聊赖,同“东风无力百花残”一样,写实与象征融为一体,赋予感情以可以感触的外在形态,也就是通常说的寓情于景的抒情方式。 “别”字,不是说当下正在话别,而是指既成的被迫分离。前人诗中曾有“别日何易会日难”(曹丕《燕歌行》)、“别易会难得”(刘裕《丁督护歌》)等句,都是以强调重聚之难而感叹离别之苦。李商隐从这里推进一步,表明因为“相见时难”所以“别亦难”——难以割舍、痛苦得难以禁受。“东风”点明时节,但更是对人的相思情状的比喻。因情缠绵悱恻,人就像春末凋谢的春花那样没了生气。两个“难”字包含了不同的意义,前一个“难”是写当初两人相聚的不易,有过多少思念追求;后一个“难”字则写出离别时的难舍难分和离别后双方所经受的情感煎熬,可见这对恋人的爱情生活是多么艰难和辛酸。第二句则写伤别之人偏逢暮春。百花盛开凭借的是春风之力,而春风力竭,则群芳凋逝。花尚如此,人何以堪。诗人在这里用暮春景象进一步表达了人世遭逢的深深感伤。
颔联接着写因为“相见时难”而“别亦难”的感情,表现得更为曲折入微。诗人以象征的手法写出自己的痴情苦意以及九死而不悔的爱情追求。“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字与“思”谐音,全句是说,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始流尽一样。思念不止,表现着眷恋之深,但是终其一生都将处于思念中,却又表明相会无期,前途是无望的,因此,自己的痛苦也将终生以随。可是,虽然前途无望,她却至死靡它,一辈子都要眷恋着;尽管痛苦,也只有忍受。所以,在这两句里,既有失望的悲伤与痛苦,也有缠绵、灼热的执着与追求。追求是无望的,无望中仍要追求,因此这追求也着有悲观色彩。这些感情,好像在无穷地循环,难以求其端绪;又仿佛组成一个多面的立体,光从一个角度是不能见其全貌的。诗人只用两个比喻就圆满地表现了如此复杂的心理状态,表明他的联想是很丰富的。“春蚕”句首先是人的眷恋感情之缠绵同春蚕吐丝绵绵不尽之间的联想,又从蚕吐丝到“死”方止而推移到人的感情之生死不渝,因此写出了“到死丝方尽”,使这一形象具有了多种比喻的意义。南朝乐府西曲歌《作蚕丝》:“春蚕不应老,昼夜常怀丝。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造意与《无题》的“春蚕”句相近。不过,这里的春蚕“何惜微躯尽”,是在料定“缠绵自有时”、前途颇有希望的情况下产生的意念。《无题》“春蚕”句则不然,就其表现追求精神而言,它表现的追求是无望的,却又是不计希望之有无的,感情境界有差异,联想也更为曲折。以蜡烛的燃烧比喻痛苦的煎熬,在李商隐以前的南朝乐府中,也不少见。如“思君如明烛,中宵空自煎”(王融《自君之出矣》),“思君如夜烛,煎泪几千行”(陈叔达《自君之出矣》)等皆是。“蜡炬成灰泪始干”同样是用蜡烛作比喻,却不是单一地以蜡泪比拟痛苦,而是还进一步以“成灰始干”反映痛苦的感情终生以随,联想比前人深微复杂得多,形象的底蕴也因此而丰富得多了。 以上四句着重揭示内心的感情活动,使难以言说的复杂感情具体化,写得很精彩。
颈联从诗人体贴关切的角度推测想象出对方的相思之苦。上句是写出了年轻女子“晓妆对镜,抚鬓自伤”的形象,从中暗示出女方的思念和忧愁。“云鬓改”,是说自己因为痛苦的折磨,夜晚辗转不能成眠,以至于鬓发脱落,容颜憔悴,亦即六朝诗人吴均所说“绿鬓愁中改,红颜啼里灭”(《和萧洗马子显古意六首》)的意思。但是,《无题》“晓镜”句说的是清晨照镜时为“云鬓改”而愁苦,并且是“但愁”——只为此而愁。这就生动地描写了纡折婉曲的精神活动,而不再是单纯地叙述青春被痛苦所消磨这件事了。自己于夜间因痛苦而憔悴,清晨又为憔悴而痛苦。夜间的痛苦,是因为爱情的追求不得实现;次日为憔悴而愁,是为了爱情而希望长葆青春,总之,为爱情而憔悴,而痛苦,而郁悒。这种昼夜廻环、缠绵往复的感情,仍然表现着痛苦而执着的心曲。下句,“应觉月光寒”是借生理上冷的感觉反映心理上的凄凉之感。“应”字是揣度、料想的口气,表明这一切都是自己对于对方的想象。想象如此生动,体现了她对于情人的思念之切和了解之深。 直接写出年轻女子寒夜相思的悲凉情境,深夜沉吟,孤寂无伴,会感觉月光的刺骨清寒。细腻地描写对方的愁苦,可见诗人对女方的体贴入微,也就更加表现出诗人感情的深挚。
尾联想象愈具体,思念愈深切,便愈会燃起会面的渴望,这就是其内容。既然会面无望,于是只好请使者为自己殷勤致意,替自己去看望他。诗词中常以仙侣比喻情侣,青鸟是一位女性仙人西王母的使者,蓬山是神话、传说中的一座仙山,所以这里即以蓬山用为对方居处的象征,而以青鸟作为抒情主人公的使者出现。这个寄希望于使者的结尾,并没有改变“相见时难”的痛苦境遇,不过是无望中的希望,前途依旧渺茫。诗已经结束了,抒情主人公的痛苦与追求还将继续下去。
这首诗,从头至尾都融铸着痛苦、失望而又缠绵、执着的感情,诗中每一联都是这种感情状态的反映,但是各联的具体意境又彼此有别。它们从不同的方面反复表现着融贯全诗的复杂感情,同时又以彼此之间的密切衔接而纵向地反映以这种复杂感情为内容的心理过程。这样的抒情,联绵往复,细微精深,成功地再现了心底的绵邈深情。诗中一、三、四、五各句,都可以从李商隐以前的诗歌创作中发现相似的描写。在前人创作的薰陶和启发下,诗人有所继承和借鉴。但是他并没有简单地模仿前人,而是以很高的创造性,向前跨进了一大步,把原来比较朴素的表现手段改造得更曲折、生动,用以反映更为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实际上已经脱去旧的形迹,成为新的创造了。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丰富的文学修养与他对于意境和表现手段的探索,是这首诗取得成就的重要条件。
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3—约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讽时政,无题诗很有名。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有用典太多,意旨隐晦之病。与温庭筠合称“温李”,与杜牧并称“小李杜”。有《李义山诗集》。
- 分析李商隐无题诗的朦胧美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李商隐的无题诗分析】相关文章:
分析李商隐无题诗的朦胧美03-22
李商隐的无题诗04-16
李商隐的无题诗赏析03-25
李商隐的无题诗的赏析09-07
李商隐无题诗赏析手法11-16
李商隐无题诗中的悲蕴美11-18
李商隐诗鉴赏分析09-22
李商隐《锦瑟》的意境的分析07-28
李商隐诗歌的感伤艺术色彩分析03-14
李商隐爱情诗的意象特征分析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