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李商隐《夜雨寄北》的鉴赏与思考古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李商隐《夜雨寄北》的鉴赏与思考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表现缠绵细腻的感情,在伤别离、诉离愁的古代诗作中独树一帜。
《夜雨寄北》是一首七言绝句,作者系唐朝著名诗人李商隐。李商隐在文学史上与唐朝诗人杜牧合称“小李杜”,在晚唐诗坛上极负盛名。李商隐的传世之作很多,最能代表李商隐艺术成就的是那些无题诗和咏史诗。《夜雨寄北》即景抒情,独具特色,艺术性很高。欣赏这一首抒情小诗,会让我们对他的艺术风格有更加全面的了解。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夜雨”,夜间下着雨;“寄北”,寄给北方之人,“北”,代指他所寄的人。《万首唐人绝句》题作《夜雨寄内》,“内”,即内人,妻子。可见是寄给妻子的诗。李商隐之妻是当时泾原节度使王茂元之女王氏。据有人考证,李商隐客居巴蜀时,王氏已过世,而这首诗正是李商隐在巴蜀时所作,所以怀疑是寄给妻子的观点,而应看成是寄给在长安的朋友的较近情理。我们说这么看来未免有些片面。一方面,从诗的内容看,诗所表达的感情还是夫妻之情的可能性大一些;另一方面,诗是艺术作品,诗中的形象可以看成是艺术形象,未必就是现实中的人物。其次,即使王氏已死,为什么就不能写这样的诗呢?王氏死了,诗人怀念之至,写下此诗更见爱妻之切,诗的感情就更深沉,更感人了。文学史上写给已故人的诗也是有的。所以,我们仍认为这首诗是李商隐写给妻子的,王氏之死不足以否认这一点。
这首诗作于宣宗大中二年(848年)。当时,李商隐在剑南节度使帐下充任幕僚,客居巴蜀,可以说是宦游天涯,远离故土,举目无亲。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做两种设想:一是李商隐有一天忽然收到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回家团聚。时值寒秋,夜雨绵绵,诗人手捧来信,怀念远方的妻子,遂提笔写下此诗。一是深秋之夜,窗外雨声不断,诗人怀念妻子,久难入睡,脑海里浮现着和妻子分手时的情景:温柔的妻子拉着他的手,含着热泪问他何时回家团聚。这难忘的一幕,不禁勾起诗人的无限情思便和着雨声,写下这首七绝。如果妻子早已作古,诗人又忆起往日和妻子分手时妻子对自己的盼望,而自己终于没能满足妻子,甚至连一面也未见,妻便过世了,那么做成这首诗,就更加撼动人的心灵了。
全诗四句,分三个层次。第一句,第二句,三四句各一层。在品析诗句中学习写法。
第一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君”指对方,即妻子。“君问归期”是写妻子问我回家的日期。“未有期”是“我”的回答。“你问我什么时候能回家团聚吗?唉,很难说呀!我这里仕途坎坷,哪里知道何时是归期?”前半句是妻问,表现的是妻子依依惜别的深情,后半句是夫答,表现的是丈夫隐隐难忍的愁苦。妻子盼着他早归,他又何尝不愿早早与妻子欢聚呢?这一问一答,如泣如诉,透露出他的羁旅之愁和不得归之苦,缱绻缠绵之思令人难忘。
第二句:巴山夜雨涨秋池。“巴山”,山名,也叫大巴山,八岭,在今陕川边境,这里泛指诗人就职的巴蜀之地。涨,读zhǎng,涨满。秋池,秋天的池塘。我们知道,李商隐一生仕途坎坷,郁郁不得志。巴蜀在唐时是边远地区,在这里供职和京城相比,往往意味着政治上的失意。因此,文人墨客都把这里看成凄凉冷落的地方。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有“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巴蜀多山,荆楚多水。巴蜀当时确实人烟稀少,荒凉冷落。“水经江水注”描写巴东三峡说:“……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因此,作者写巴山,交代地点;写夜雨,交代了时间。巴山夜雨概括了诗人所处的环境。涨秋池,池塘都涨满了水。“夜晚是这样的寂寞,环境是这样的凄凉,秋雨凄凄沥沥地下个不停,把池塘都涨满了。”为什么第二句单单地跳出来专写景物呢?这里是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以肃杀冷落的秋景来衬托诗人的愁苦心情。“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尤其是秋水更是令人感到凄楚和惆怅的。杜甫“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思天下万民之愁;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伤离别之愁;李Z“西风愁起碧波间”,念征夫之愁;毛泽东“照横塘半天残月”而愁“天涯孤旅”,都是借助于秋水的衬托。秋瑾更绝:“秋风秋雨愁杀人”,凄清的秋雨,能使有心事的人窒息了。我们的诗人也是这样:面对这样荒凉冷落的高山,这般凄清惨淡的秋水,怀着对妻子的朝思暮想,怎不令他愁肠有结呢?正如李清照所言:“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而且这愁绪,也在随着秋池雨水的增长而增添着。真是“了不得”。
第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前两句写巴山夜雨,处境悲戚,真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什么时候,哪年哪月才能使我们团聚在一起呢?如果真的有那么一天到来的话,我一定要和你秉烛长谈,倾诉我在巴山夜雨中思念你时的情景”。诗人的心境是苦闷、孤寂的。他愁苦、他伤感,却又无可奈何。但是,诗人笔锋一转,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预想着将来会面时幸福的情景,相依相偎间情话更反衬出现实的不堪。这种对幸福生活超现实的写法,是虚写。巴山夜雨凄凉景,美妙的幻想南柯梦,这就更增加了人生的悲哀。“剪烛”,古人认为烛花象征吉祥或夫妻久别相会。《红楼梦》第二十八回写贾宝玉与冯紫英、薛蟠在一起喝酒赋诗,期间有个唱小旦的戏子蒋玉菡也和了一首,其中有句“女儿喜,灯花并头结双蕊”,灯花,就是烛花,双蕊就是两个烛花。这里“剪烛”是说蜡烛燃久,烛心结成穗形灯花,剪去才明亮,同时也暗示夫妻相逢之喜。诗中用喜景衬托哀伤,又做哀伤陪衬。这种“以乐景写哀愁”的手法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现在文学作品中这种虚写手法也是常见的。如祥林嫂对地狱的设想,更衬托出她的孤苦;阿Q对“革命”“发财”的设想,更衬托出阿Q的愚昧和无知。外国文学中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小女孩对温暖世界的幻觉,更增加了现实世界的寒冷等等。
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中除了衬托手法,虚实相结合手法外,还运用了重复的手法。一个“期”字两用,一为妻问,一为夫答,既写出爱人对自己的怀念,也写出自己的愁苦;一个“巴山夜雨”重复,一个现实的景物,一个是设想的未来谈话所及的.景物,现实的景物给诗人带来的是愁苦,但这愁苦在未来又是夜话的谈资,为夜话增添无穷欢乐。一实一虚,一悲一喜,感情由浅入深,一气呵成,而且这首诗结构上“何当”承“未有期”而来,“却话”继“归期”而来,前后照应,合为一体。
《夜雨寄北》这首诗的语言也有特色。李商隐多数诗都是“绣织丽字,镶嵌典故,包藏细密,意境朦胧”,但这首诗我们读来并不觉得难懂,全篇朴素如话,遣词造句都很平常。这与李商隐在巴蜀期间,学习了民歌语言是分不开的。
总之,《夜雨寄北》这首诗运用重复和衬托的手法,虚实相合构建别离的意境,用质朴的语言,表现缠绵细腻的感情,在伤别离,诉离愁的古代诗作中独树一帜,对后世离愁题材诗词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译文
您问归期,归期实难说准,巴山连夜暴雨,涨满秋池。
何时归去,共剪西窗烛花,当面诉说,巴山夜雨况味。
注释
1.寄北:写诗寄给北方的人。诗人当时在巴蜀(现在四川省),他的亲友在长安,所以说“寄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的深刻怀念。
2.君:对对方的尊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您”。
3.归期:指回家的日期。
4.巴山:指大巴山,在陕西南部和四川东北交界处。这里泛指巴蜀一带。
5.秋池:秋天的池塘。
6.何当:什么时候。
7.共:副词,用在谓语前,表示动作行为是由两个或几个施事者共同发生的。可译为“一起”。
8.剪西窗烛: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西窗话雨”“西窗剪烛”用作成语,所指也不限于夫妇,有时也用以写朋友间的思念之情。
9.却话:回头说,追述
【诗人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
【李商隐《夜雨寄北》的鉴赏与思考】相关文章:
李商隐夜雨寄北鉴赏11-05
李商隐诗作《夜雨寄北》的鉴赏11-24
《夜雨寄北》李商隐唐诗鉴赏09-07
李商隐《夜雨寄北》唐诗鉴赏11-18
李商隐《夜雨寄北》诗歌鉴赏11-21
《夜雨寄北》的鉴赏与思考08-26
李商隐:夜雨寄北09-30
夜雨寄北李商隐11-30
《夜雨寄北》 李商隐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