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离骚》教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离骚》教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的生平,领悟其爱国的实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诵读课文,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语句。
4、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特征。
重点
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
2、鉴赏重要语句,感觉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难点
1、对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2、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步骤:
预习
1、正音
苗裔 孟陬 揆 扈 芷 汩 搴 骐骥 申椒 昌被 惮 踵 荃 謇 羌
2、朗读课文,注意语调和感情。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使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几组有关屈原的照片:
屈原被楚怀王流放,形容枯槁,行吟泽畔,抱石沉江。
提问:你们知道照片上这们历经坎坷,依然忠君爱国的诗人是谁吗?(学生答:屈原)
(老师深情的说)因政治上的不得志,饱经忧患的屈原于公元前278年农历的5月4日这一天投汨罗江自杀。后人为了纪念这们守节不移的伟人,于是在端午节这一天兴起了吃粽子、赛龙舟习俗。
二、有关资料
1、屈原生平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屈原美政的另一体现是民本思想。这在他的作品里也有很清晰的表述,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对应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因受小人的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示忠贞爱国之怀。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代表作<<离骚>>。
2、楚辞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它受<<诗经>>的某些影响,但同它有直接血缘关系的还是在南方土生土长的歌谣。在战国中期,随着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现于楚国文坛之后,楚辞于是形成为一代文学样式。楚辞的作者主要是屈原,他创作了许多不朽作品。在他的影响下,楚国又产生了一些楚辞作家:宋玉、唐勒、景差等人。
楚辞的特征,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除此之个,<<楚辞>>中屈、宋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风俗习尚以及所使用的艺术手段、浓郁的抒怀风格,无不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其次,楚辞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变幻,词藻华美,对偶工巧,以大量的兮字作衬字。这是楚辞的基本特征,它们是与中原文化交相辉映的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离骚的含义
关于<<离骚>>篇名的涵义,古今各家说法不一。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释为离忧。班固在<离骚赞序>>中释为遭忧。王逸在<<楚辞章句>>中释为别愁。后人多各从其一说。近世学者,则有人据<<大招>>伏戏<<驾辩>>。楚<<劳商>>只及王逸注<<驾辩>><<劳商>>,皆曲名也,认为劳商与离骚均系双声字,离骚即劳商之转音,因而推论<<离骚>>本为楚国古乐曲名。
三、诵读课文
1、录音机或老师范读,学生跟读
老师总结:
(1)骚体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2)兮字是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
2、学生自由诵读。读时注意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学生根据课文注释自己翻译课文。
第二课时
任务:初步感知,疏通字词
把握主旨
教学过程:
一、抽生翻译课文
二、字词小结
1、实词
苗裔:后代子孙 孟陬:正月 揆:揣度 扈:被,披 辟芷:幽僻的白芷。芷,香草名,白芷 汩:水急流通状 搴:攀、折 骐骥:骏马 申椒:申地产的椒 昌被:穿衣而不系带的样子,比喻狂放不羁 惮:害怕 捷径:喻政治上的邪道 踵:脚后跟 荃:香草名,喻楚怀王 謇謇:忠贞的样子 羌:楚辞中所特有的语气词 灵修:神明,有远见的人,喻楚怀王
2、古今异义
朕:第一人称代词我的
用于特指古代皇帝的'自称
以为:以之为的省略
认为
代序:依次替代
代替序言的文章
纯粹:美德,完美
1、不搀杂别的成分 2、副词,表示判断、结论的不容置疑
捷径:邪出的小路
近路
党人:结党营私的小人
同一个党派的人
武:足迹
关于军事的
3、通假字
辟:通僻,幽僻
道:通导,向导
正:通证,作证,为证
4、词类活用
名余曰正则兮 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取名。
字余曰灵均 字,名词用作动词,给人取表字。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美,形容词用作名词,美德
5、特殊句式
恐年岁之不吾与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主,宾语前置,应为不与吾。
肇锡余以嘉名 介词结构后置
三、主旨把握
课文节选部分表达了屈原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课文节选部分,作者表达了三层意思:自叙身世;自叙追求(品德、才能、理想);回顾历史,表明忠心及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之情。从这三层中,很好地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渝的高尚节操,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第三课时
任务:分析<<离骚>>内容及写作特色
一、想像练习
在你的想像中,屈原有怎样的外貌和风度?
血统高贵,器宇不凡(皇句)
身披香草,具有美丽的华彩(扈句)
勤勉修行,自强不息(汩句)
赤胆忠心,胸怀炽烈(指句)
嫉恶如仇,鄙视小人(唯句)
为实现理想,不惧个人危难(岂句)
二、问题探讨
课文中大量运用语气助词兮,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兮是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的语气词,它在诗句中的位置不同,作用也不尽一样。用在句中,表语音的延长;用在句间,表语意未竟,待下句补充;用在句尾,表感叹意味。就课文来看,兮均用在句间,表示语意未完,等待下句补充。
三、揣摩探究
1、<<离骚>>中作者常以香草、美物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叫做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抒难抒之情。
请找出相关的诗句,说说诗人是怎样运用这些比喻来表达政治理想的。
明确:用香草比喻内在的美好品德,
用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王,
用荃草比喻现实中的君王,
用采摘和披挂江离秋兰比喻修身养性,
用乘骐骥比喻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政治理想,
用黄昏期而中道变卦比喻君王失信。
用众芳,椒、桂、蕙、 比喻群贤
2、在诗中,除了使用比喻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还使用了什么手法,请举例说明。
对比手法。如:
古代明君用群贤与昏庸君王狂放不羁路幽昧以险隘的对比
党人贪图个人享乐与自己为国为民不惜身遭灾祸的对比
四、品读鉴赏
1、你对<<离骚>>的语言有什么感受?
明确:(1)汲取了散文的笔法,行文灵活多变。句式以六言为主,兼有杂言,加之以对偶修辞,整首诗整齐而节奏鲜明。
(2)大量运用兮字,不仅加强了生活色彩,而且使诗歌婉转动人。
2、学生朗读课文,找出你认为能体现屈原精神品质的句子,并摘抄。
3、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
(1)比喻手法的运用。
(2)对偶句式的运用。
(3)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其具体体现在丰富的联想和想像上,在诗中,诗人心情地发挥他那神奇的想像力,用奇特的爱好表达心声,把现实的背景与虚设的幻境巧妙地融为一体,显示了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
五、研究性学习
面对屈原的抱石沉江,你赞成这一举动吗?
请大家写一篇500字以上的论文,阐明自己的观点.
六、板书设计
出身 楚怀王同宗
内美 兴盛 楚王
《离骚》教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 基础知识目标:了解屈原和《离骚》(历史地位、影响、体裁、重读);诗的鉴赏。
思想教育目标:屈原的高洁品质。
能力培养目标:诗歌的欣赏方法。
教学重点:诗的鉴赏。
教学难点: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方法:讲述、分析、诵读、讨论相结合。
课时安排:共 2 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先秦诗歌除了《诗经》外,就是屈原的骚体诗了。
1 .屈原和《离骚》简介
①《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它运用楚地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西汉前期始称之为 楚辞 。因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离骚》,故后人也用 骚 来指楚辞。汉代以后, 楚辞 又成为屈原等人作品的总集名。
②屈原(约前 339 -约前 278 ),战国时期楚国人。诗人,政治家。本世纪中,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
屈原,名平,字原。曾作楚国的三闾大夫,主张联齐抗秦。楚怀王死后,两度被放逐,无可奈何之中,自投汨罗江而死。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
③《离骚》,这是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是屈原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于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
2. 范读 -- 自读 -- 诵读。
3. 请一两个同学读诗。
4. 讲析选诗 --
( 1 )《离骚》节选的学习要注意以下几点:
1 .结合注释熟悉陌生的字词或多音字,在初步了解的基础上反复读,熟读,甚至初步成诵。
2 .仔细阅读书下注释和课文说明,了解屈原的处境和思想感情,理解熟记重点词,重点句的内容大意,在此基上串讲并熟悉其语言特点。
3 .在串讲中加深理解,整体把握节选部分的主旨和屈原的思想情感,并分析节选部分 13 节诗的内在联系,理清思路,在此基础,再读直至熟练背诵。
4 .鉴赏品味。
( 2 )讲、读、背前七节,自述受屈遭贬的政治原因,表示不愿意同流合污的情怀。
第一节:前两句发感慨,同情人民生活的艰难。 民生 也可理解为 人生 ,即自叹人生多艰。这两句承上启下,后两句极写不为楚君所容。为什么 朝谇而夕替呢 ?
原因是以下几个:
A . 既替余以蕙兮,又申之以揽 。
B .灵修浩荡, 终不察夫民心 。
C . 众女嫉余之娥眉,摇诼谓余以善淫 。
D . 固时俗之工巧 背绳墨以追曲 。
而自己的态度是 亦余心之所善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鸷鸟不群, 异道 难以相安,宁肯 伏清白以死直 固前圣之所厚 。从而揭示自己的情怀,表达 九死其犹未悔 的意志。
( 3 ) 后六节( 8 - 13 节)表现屈原追求 美政 (即 圣君贤相政治 和 民本思想 )、九死未悔的`高尚节操,抒发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感情,表现追求美德,即使体解也不变的高尚德操。
第八节,以行路为喻,反省自己是否没看清道路、是否趁行之未远返回原路。
顺着这条思路,检查自己的进退、制衣、佩饰。检查的结果是 余情其信芳 , 昭质其犹未亏 ,衣饰 芳菲菲其弥章 ,意志、信仰 余独好修以为常。 反省明志,斗志弥坚。所以应该明白,所谓反省检查即 悔相道之不察 带有假设意味,并非真的反悔,而是一种自我反省,反省的是当初不该轻易出仕,且无法行其道,正是有了这种自己反省,才更坚信自己的追求是无悔的,才更坚定了自己的意志信仰。
这六节以退为进,更表现出屈原追求 美政 美德、而九死未悔的品德和爱国情怀。
所以说前七节述怀明志是 进 ,后六节反省自身,也是 进 ,是以退为进,是一种内心世界更清醒,更自信的 进 ,因而也就更显坚定无悔。
2. 应注意的词语和读音:
相 : xi ng ,观察,选择。 朕 : zh n ,我;秦始皇以前是一个普通的人称代词, 谁都可以用,秦始皇以后成为皇帝自称的专用词。 步 :使……步行。 皋 : g ā ,水边高地; 皋 的下半部分不能写作 本 , 离尤 : 离 同 罹 ,遭受;尤,过失;
离尤:获罪,遭受指责。 初服 :意含双关,字面意为:从前所穿的衣服,实际指原来 的志向,志趣,夙志。 进 :指从政, 退 指辞官致仕。 信 :副词,确实。 高 长 : 动词,加高,加长。 佩之陆离 :陆离,单纯词,修长貌。 之 :定语后置的标志,即 陆离之佩 。 泽 :污浊。 章 :通 彰 。 惩 :挫败。
3. 《离骚》是我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杰作,想象瑰丽、奇特,运用比喻、对偶等修辞格和象征等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节奏鲜明,富有感染力。
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 移情 技法的运用,后六节最为明显。也就是说在这里实现了 我 与 物 的同化,作者对那些美好事物 兰皋 椒丘 芰荷 芙蓉 岌岌之冠 陆离之佩 缤纷的 繁饰 等等不是停留在客观的欣赏上而是把自己的爱和追求移住到那一件件美好的事物中,那即是 我 的生命和情趣就在那里面。 我 的内心就活动在那些意象中。所以通过那一件件美好的事物,我们就可以体会作者的理想的追求和不悔的斗志。也可以说此时作者的一切情感、美德、追求、斗志都已经变成了那一个个美好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的高尚情操。这种移情的技法在上个单元中已经接触过,我们说 乡愁 是 邮票 、 船票 、 坟墓 、 海峡 等等就是移情的写法, 花溅泪 鸟惊心 也是移情的写法,大家联系起来体会可能就容易明白了。
《离骚》教学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离骚》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是“楚辞”体的代表作品,离骚教案。
2、通过学习《离骚》,了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移情法”。如屈原借诗中的的“香草”“美人”表述自己的政治理想及情怀。
3、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重音。
4、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和创作手法:丰富的想象,形象的描述。
能力目标
1、培养通过把握诗文形象,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2、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离骚》,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并学习诗人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执著追求理想的高尚节操。
教学重点
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2、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
1、运用讲读法、逐节诵读、讲讲背背,指点难字读音、难字词义。
2、运用讨论法,让学生理解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感情及他为追求理想而九死未悔的精神。
3、通过比较阅读法,延展课堂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充实对作品的理解。
教具准备
录音机 教学磁带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屈原的《离骚》及他的政治理想。
2、了解《离骚》在诗歌形式上的革新及“楚辞”体。
3、学习诗歌的1-7节,解决其中的疑难字、词,能够熟读并基本背诵下来。
教学过程
一、导语:
xxx在《沁园春 雪》中感叹古代帝王们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我们知道,"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古代帝王们需补充一点"风骚",作为新世纪接班人的我们更应注重自身的文学修养。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离骚》,以求在文学的殿堂里接受美的熏陶。
二、解题
1、简介“楚辞”
“楚辞”这一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上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它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汲取民间文学特别是楚声歌曲的新形式,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的骚体诗,建立一种诗歌的新体裁,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主要作者有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人。主要的作品有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宋玉的《九辨》等。
2、屈原及《离骚》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上个世纪中,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屈原,生活在时代大动荡,社会大变革的战国中期。当时,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集团的残余势力,在宗国内部和宗国之间进行着内外交错的复杂斗争。据《史记 屈原列传》记载,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义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付诸侯。王甚任之。”还曾“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原力主革新政治,举贤授能,除残去秽,励精图治。这就突破了贵族阶级的局限,而适应了新兴阶级的政治要求。楚国贵族集团中的顽固派不断打击和排挤屈原,使他一生为之奋斗呼号的政治理想不能得到实现。他就用诗歌倾吐自己的忧愁幽思、缠绵悱恻的情绪。
《离骚》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是“可与日月争光”的一篇浪漫主义杰作,是诗人的一篇主要代表作品,也是“楚辞”体的重要代表作品,人们往往以此来统称屈原的全部诗作,它在我国文学史是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人们常将“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
《离骚》的主题表现了诗人为实现祖国富强的崇高目标所作的热烈追求和不屈的斗争。“离”——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全诗373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本课便是选于其中的20-32节。
三、诵读课文
1、放录音:
第一遍,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的节奏。
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
第三遍,让学生大声朗读。
2、指名学生朗读,指正生字的读音及句子的节奏。
3、教师总结骚体诗的诵读节奏:
骚体诗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如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 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4、请同学们集体读一遍课文,要读出语气。
四、整体把握课文
1、要求学生借助课下的注解,疏通课文的句子,注意生字、生词及常用字、词的特殊用法。
2、要求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课文内容,梳理课文思路。
明确:1-7节作者自述受屈遭贬的原因,表示不愿同流合污。
8-13节表现了作者追求美政,九死未悔的高尚节操,抒发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感情。
五、重、难点解决过程 学习1-7节。
- 相关推荐
【《离骚》教学教案】相关文章:
《离骚》教学10-26
《离骚》教案10-21
离骚 教案08-07
《离骚》教案08-17
《离骚》的教学设计05-19
离骚 教学设计08-03
《离骚》教学构思07-16
《离骚》教学设计07-14
离骚的教学案07-26
《离骚》教学方案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