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的形式来源于楚国人民的口头创作,诗人又将之加以改造,构成长篇,使之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它的语言精炼,吸收了楚国的不少方言,造句颇有特色。下面是yjbys小编和大家分享的离骚随堂练习题,更多相关信息请点击(www.ruiwen.com/wenxue)。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修姱(kuā) 朝谇(zuì)
谣诼(zhuó) 揽茝(chǎi)
B.溘死(kè) 侘傺(chà chì)
鸷鸟(zhì) 方枘(ruì)
C.芰荷(zhī) 偭规矩(miǎn)
革几• 羁(jī) 攘诟(rǎnɡ)
D.方圜(huán) 杂糅(róu)
岌岌(jí) 兰皋(ɡāo)
【解析】 A.“谇”应读suì;C.“芰”应读jì;D.“圜”应读yuán。
【答案】 B
2.下列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太息(叹息)以掩涕(掩面流泪)兮,哀民生之多艰
B.余虽好修姱(修洁美好)以革几羁(束缚)兮,謇朝谇而夕替
C.伏(保守)清白以死(为……而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D.不吾知其亦已(罢了)兮,苟余情其信(相信)芳(芳香)
【解析】 “信”,确实;“芳”,美好。
【答案】 D
3.下列各组中不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
A.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B.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C.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D.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解析】 B项“郁邑”通“郁悒”,“圜”通“圆”;C项“反”通“返”,“离”通“罹”;D项“章”通“彰”,“错”通“措”。
【答案】 A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余虽好修姱以革几羁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B.哀民生之多艰怨灵修之浩荡兮
C.余虽好修姱以革几羁兮怨灵修之浩荡兮 D.亦余心之所善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解析】 B项“之”均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A项“余虽……”的“虽”字意为“唯,只是”;“虽九死……”的“虽”意为“即使”。C项“修姱”的“修”意为“修洁”;“灵修”合用,此指怀王。D项“余心”的“余”为“我的”;“谓余”的“余”为“我”。
【答案】 B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无误的一组是( )
A.哀(哀伤)民生之多艰既替(代替)余以蕙纟襄兮
B.謇朝谇(谏争)而夕替又申之以(因为)揽茝
C.鸷鸟之不群(合群)兮忍尤(罪过)而攘诟
D.自(以)前世而固然屈心而抑(压抑)志兮
【解析】 A项“替”应为“废弃”之义;C项“尤”应为“责骂”;D项“自”应为“自从”。
【答案】 B
6.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 )
A.屈心而抑志兮 B.回朕车以复路兮
C.步余马于兰皋兮 D.伏清白以死直兮
【解析】 D项为“动词的为动用法”。其它三项为“使动用法”。
【答案】 D
7.下列各句中没有特殊句式的一项是( )
A.不吾知其亦已兮 B.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C.背绳墨以追曲兮 D.长余佩之陆离
【解析】 A项宾语前置句,B项被动句,D项定语后置句。
【答案】 C
8.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又申之以揽茝(重复,再三) 谣诼谓余以善淫(谣言)
B.溘死(突然) 偭规矩而改错(错误)
C.忍尤而攘诟(侮辱) 延伫乎吾将反(返回)
D.苟余情其信芳(确实) 怨灵修之浩荡兮(水势大)
【解析】 A项中“谣诼”意为造谣、诽谤;B项中“错”通“措”,措施的意思;D项中“浩荡”意为荒唐,没有准则。
【答案】 C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①偭规矩而改错 ②吾独穷困乎此时
③何方圜之能周兮 ④忽反顾以游目兮
⑤佩缤纷其繁饰兮 ⑥自前世而固然
⑦宁溘死以流亡兮 ⑧伏清白以死直兮
A.①②③⑤⑥ B.②③④⑤⑥
C.①④⑤⑧ D.②③⑤⑧
【解析】 ①“规矩”古今义都用来比喻一定的标准、法则或习惯。④“反顾”古今义都指回头看。⑤“缤纷”古今义都指繁多而凌乱。⑧“清白”古今义都指纯洁,没有污点。②“穷困”,古义:(路)阻塞不通,引申为走投无路;今义:生活贫穷,经济困难。③“方圜”,古义:通“方圆”,方和圆,方枘和圆凿;今义:周围,周围的长度。⑥“固然”,古义:就是这样;今义:连词,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⑦“流亡”,古义:随风飘泊;今义:因灾害或政治原因而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
【答案】 C
10.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开创了诗人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立创作的新时代。
B.我国文学史上素以“风骚”并称。“风”指“国风”,代指《诗经》,“骚”指《离骚》,代指《楚辞》。
C.我国诗歌发展史上有两大优秀传统,其中现实主义源头是《诗经》,浪漫主义则创始于《楚辞》。
D.“楚辞”有两个含义:一是指屈原创制的一种诗歌体裁;另一个是指刘向辑录的屈原作品集。
【解析】 “楚辞”一个含义是指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发源于楚地的歌谣,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现于楚国文坛之后,楚辞才形成一种文学样式,不能说是屈原创制的;另一个含义是指刘向辑录的作品集,主要作品是屈原的,但还有宋玉等人的作品,所以不能说是屈原的作品集。
【答案】 D
拓展阅读:离骚课文分析
读《离骚》,我们若从以下七个方面总体把握,可便于对这首长诗的深入理解,并进而有助于全面认识屈原:
第一,诗人在诗中几乎尽遣了楚地的香花美草,将其比喻为装饰物、教育培养对象和修身美德之象征,这反映了诗人的爱美心态和崇美精神,而这种比喻本身,又显示了比兴手法在《离骚》诗中的恰到好处的运用,为诗篇增添了色彩与魅力。诗中写到的花草名有几十种之多,其实诗人并不是单纯地罗列植物名称,而是将各种植物与其所要叙述的事物及其发展过程、以及诗人内心的追求有机地相结合,以此表白他追求高洁、修养身性,期待后生健康成长并最终实现理想。
第二,诗人面对的现实的确是严酷的,原先企图培植的人才,不料都变了,他失去了支持的力量与后援,党人们的恶言秽语也都集中到了他身上,整个楚国都变了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一切都颠倒了,黑白混淆,是非不明。但是,诗人并没有因此而气馁退却,他反复申明自己:“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诗人以鲜明对比与反复强调的手法,立体地刻画出了一个出污泥而不染、处乱世而不惊、人格崇高节操坚贞的人物形象,这个形象给了读者极其深刻的印象:其外表“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其心态完全与众不同——俨然一位伟岸的“奇人”。
第三,诗篇对诗人整个追求理想过程中的心态变化历程予以了全过程的摄录,其中的苦闷、彷徨、矛盾、痛苦,无不极为真实地袒露在世人面前。这里,有两个层面需要阐释:第一个层面,是诗人自我心态的记录,它穿插在身世经历的叙述中,大段的自我表白,其实是述志抒情,一些表白心志的句子反复出现:“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第二个层面,从女媭“申申其詈予”开始,转入女媭之詈、重华之陈、
灵氛巫咸之占,继而远游上天求女,这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是大胆设想和天才想象的充分展示,实际也是诗人内心心态苦闷与痛苦的具体表现。
第四,毫无疑问,体现诗篇奇特浪漫风格的部分,在《离骚》中主要是下半段,这是诗人充分运用想象与联想,借助神话传说,带着读者步入了另一个天地——理想天国,去追求诗篇主人公在人世间所得不到的东西,其结果是愿望并没实现,但主人公上天求女本身,则显然是其“上下求索”精神的真实体现。不能想象,没有执著追求的精神,没有矢志不渝的不悔性格,诗人如何可能上天入地去寻找他要寻找的理想——换言之,正是由于有了诗章前半部分心志和心态的剖白,才会产生后半部分的遐想与遨游。
第五,诗篇下半部分的三次求女,乃是诗人巧妙而富有寓意的大胆设想与比喻。求女象征着什么?求女象征了诗人对理想的执著追求。他在现实世界实现不了理想,也找不到实现理想的途径,便只能离开现实世界,到想象的天国去谋求理想的实现,因而,诗篇中的女子,便成了理想的化身,媒人则成了实现理想的手段与途径。追求的本身很不顺利,困难与阻力重重——这似乎又是残酷现实的“翻版”。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对所追求女子的“苛刻”要求——既要有美貌,更要有高尚品德,还须有正当的媒介(善良可靠的媒人),这看上去似乎太过分了些,但实际却是诗人真实心态的流露,从这个意义上理解,所求女子被喻为君主,是可以解释圆通的,不过,这个君主,必须是“志同道合”者。
第六,引进灵氛与巫咸占卜,显然是又一个层面的铺展,目的是再次表现自己的执著追求——还不死心,还要矢志努力。将占卜形式引入诗中,是诗人有意识运用了楚地的巫风巫术,这与前面上天国求女运用神话传说有异曲同工之效。灵氛的回答也是有趣的:“思九州之博大兮,岂唯是其有女?”这里实际起了两个作用:一是展开下一层情节内容,诗人将再度远游;二是提出了一个现实问题,也即当时士大夫们比较共通的一个观念:何必死守在一方故土上?完全可以到异国他乡去施展才华,天下大得很,美女多得很——用今天通俗化的语言来说,“何必吊死在一棵树上?”“天涯处处有芳草”。然而,诗人却不,他依然故我地上天入地,继续远游,继续追求。这就告诉我们,屈原其实并非不知晓可以离开楚国另展抱负,也并非不知晓在楚国死守下去后果会是怎样,但他还是固执不变,依然踏上远游征途去上下求索。
第七,诗篇最后的“忽临睨夫旧乡”,告诉读者,诗人舍不得离开楚国,舍不得危难中的楚国人民。一般认为,这是屈原的爱国主义感情表现,这感情主宰了他的行动,致使他至死不愿离开楚国。其实,这里与其说是爱国主义感情,不如说是忠君与恋乡爱民情结,因为春秋战国时代,国家的概念并不明确,士大夫去国离乡、周游列国者并不稀罕,何独对屈原要冠以“爱国主义”?传统的文学史大都承袭爱国的说法,其实并不确切,也不符合历史实际,这似乎有点以现代观念强加于古人。屈原的真实情感,究其实,乃忠君观念与恋乡爱民情结,“哀民生之多艰”便是爱民情结的具体体现。
- 相关推荐
【离骚随堂练习题】相关文章:
《离骚》练习题10-26
采薇随堂练习题04-26
《化石吟》随堂练习题08-26
《沁园春雪》随堂练习题08-14
圆明园的毁灭随堂练习题09-25
离骚语文练习题06-12
离骚练习题与答案05-17
《离骚》练习题及答案07-25
《离骚》练习题与答案06-27
《离骚》同步练习题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