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词《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教学设计

2024-07-16 李清照

  本节(课)教学内容分

  《李清照词两首》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八课的内容,《醉花荫》是李清照早期的作品,含蓄地述说了女主人公闺中寂寞哀愁和对爱情的向往,展现了哀婉凄清的意境,以及抒情主人公寂寞孤凄的心境,词作婉约清秀,情真意切,语言清新自然。该词浅显易懂,可以通过分鉴赏的方式,让学生从把握词的内容,揣词中的意象方面入手,来理解词中表达出来的意境和感情,对于今后学习鉴赏古典诗词有较大帮助。同时也能让学生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体会词作情景交融的特点。

  依据标准

  课程标准:

  教育技术标准:

  本节(课)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通过鉴赏本词,让学生初步归纳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提高诗词的鉴赏能力。

  2、通过品味情真意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让学生体会词作中哀婉凄清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寂寞孤凄的心境。

  3、通过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词作,来体会词作表达的感情,能够当堂成诵。

  过程和方法:

  1、能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找出词中重要意象,来理解词中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的鉴赏方法。

  2、探究与活动:能引导学生通过抓住诗歌感情,品味赏诗词的语言,把握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能让学生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李清照是因为那首著名的《声声慢》被人们所记住的。那是一种凄冷的美,特别是那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简直成了她个人的专有品牌,彪炳于文学史,空前绝后,没有任何人敢于企及。于是,她便被当作了愁的化身。当我们穿过历史的尘烟咀嚼她的愁情时,才发现在中国三千年的古代文学史中,特立独行,登峰造极的女性也就只有她一人。而对她的解读又“怎一个愁字了得”。

  ——《乱世中的美神》梁衡

  二、作者介绍

  沈谦曰:“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济南二安”——李清照(号易安)、辛弃疾(字幼安)创作了大量的诗词篇章,分别成为蜚声中华词坛的“婉约派”与“豪放派”的杰出代表。后人尊称易安体,以人名入体,词坛未有。

  李清照生于济南,其父李格非熙宁九年进士及第。李清照十六岁时,随父亲李格非迁到京城汴京。李格非时任礼部员外郎,赵挺之为吏部侍郎。李清照18岁,嫁给21岁的赵明诚。当时赵明诚是太学生。赵明诚是赵挺之的第三子。李清照和赵明诚结合,岂止是“郎才女貌”,而且是“夫妇擅朋友之胜”。他们有共同的爱好——史书碑文。后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

  李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便“负笈远游”(调官异地),深闺寂寞,她深深思念着远行的丈夫。这年,时届重九,人逢佳节倍思亲,便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

  三、词作分

  (一)上片

  首两句写的是眼前实景,同时也透露了作者白日孤独寂寞的内心感受。室外,在阴霾的日子里,女主人公愁闷终日,“薄雾浓云”罩满词人心头;室内,铜炉里的香料慢慢地燃尽,更令她觉得时间难。从清晨稀薄的雾气到傍晚浓厚的云层,这漫长的白昼,阴沉沉的天气真使人愁闷。那雕着兽形的铜香炉里,龙脑香已渐渐烧完了,可心中的愁思为何总缕缕不绝呢?这两句虽为景语,却句句含情,构成一种凄清惨淡的氛围,有力地衬托出思妇百无聊赖的闲愁。“永昼”指漫长的白天,“永昼”多用以形容夏日,而时下已是昼短夜长的深秋季节,可知“永昼”当是一种对时间的心理错觉,作者借此点出了她独守空闺时的度日如年之感。“瑞脑消金兽”,枯坐铜香炉旁,看那炉中的香料一点点地消融,岂不见出作者的寂寞无聊?

  后三句写出了词人在重阳佳节孤眠独寝、夜半相思的凄苦之情。“佳节又重阳”点明时令,也暗示心绪不好、心事重重的原因。古人对重阳节十分重视。这天亲友团聚,相携登高,佩茱,饮菊酒。李清照写出“瑞脑消金兽”的孤独感后,马上接以一句“佳节又重阳”,显然有弦外之音,暗示当此佳节良辰,丈夫不身边。“遍插茱少一人”,怎叫她不“每逢佳节倍思亲”呢!一个“又”字,蕴涵着对时光流逝的感伤情绪,充满了寂寞、怨恨、愁苦之感。更何况,玉枕、纱厨往昔是与丈夫与共的,可如今自己却孤眠独寝,触景生情,自然是柔肠寸断心欲碎了。显然,这里的“凉”不只是肌肤所感之凉意,更是心灵所感之凄凉。后两句补叙节序变化,令人倍感惆怅。“半夜”分明暗示了她的辗转反侧,难以成眠。

  上片写秋凉情景,由白天写到夜晚,贯穿的则是“愁”、“凉”二字,愁苦孤独之情充满其中。深秋的节候、物态、人情,已宛然在目。一个闺中少妇心事重重,她走出室外,天气不好;待室内又闷得慌;白天不好过,黑夜更难挨;坐不住,睡不宁,真是难以将息。这是构成下片“人比黄花瘦”的原因。

  (二)下片

  前两句倒叙词人在重阳节傍晚于东篱下菊圃前把酒独酌的情景,转换空间,从室内到庭院,衬托出词人无语独酌的离愁别绪。“盈袖”,因饮酒时衣袖挥动,带来的香气充盈衣袖,可见菊花开得极盛极。孟浩然《过故人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重阳佳节,把酒赏菊,本来极富情趣,然而丈夫远游,词人孤寂冷清,离愁别恨涌上心头。佳节依旧,赏菊依旧,菊花再美,再香,但人的情状却有所不同了。即便“借酒销愁”,亦是“愁更愁”了。又哪有心情欣赏这“暗香浮动”的菊花呢?物是人非,今昔异趣。至此,诗人虽未明言感时怀人的心绪,但她的孤独寂寞之感,伤时叹逝之情,已寓于字里行间。

  结三句直抒胸,亦以景见情,以物拟人,委婉曲折地写出了抒情主人公憔悴的面容和愁苦的神情。“销魂”极喻相思愁绝之情。“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别赋》)“帘卷西风”即“西风卷帘”,暗含凄冷之意。先以“销魂”点神伤,再以“西风”点凄景,最后落笔结出一个“瘦”字。在这里,词人巧妙地将思妇与菊花相比,展现出两个迭印的镜头:一边是萧瑟的秋风摇撼着弱的瘦菊,一边是思妇布满愁云的憔悴面容,情景交融,创设出了一种凄苦绝伦的境界。人物形象鲜明,用黄花比喻人的憔悴,以瘦暗示相思之深。

  《元伊世珍•琅记》:“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明诚诘之,答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易安作也”。而古诗词中以花喻人瘦的作品屡见不鲜。如“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秦观《如梦令》),“人瘦也,比梅花、瘦几分?”(宋程《摊破江城子》),“天还知道,和天也瘦。”(秦观《水龙吟》)等等。然而它们都远不及“人比黄花瘦”精彩,何也?这是因为正是“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才共同创造出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怀人的境界。“莫道不消魂”,是直接对“东篱把酒”说的,使“人似黄花”的比喻,与全词的整体形象结合得十分紧密,而且极有情思。“帘卷西风”一句,更直接为“人比黄花瘦”句作环境气氛的渲染,使人想象到一幅西风瘦菊、佳节冷落、佳人对花兴叹、怜花自怜的图画。如果没有时令与环境气氛的烘托,孤零零地说一句“人比黄花瘦”,就与说“人与绿杨俱瘦”“人比梅花瘦几分”一样,是简单的类比,没有多少深厚的意境了。

  “莫道不销魂”在反问之中,感伤不言而喻。“帘卷西风”既写人又写景,创造了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境界。黄花在西风夕照中摇落,此时词人既惜花又自怜,“人似黄花瘦”形传神,更让人忍不住轻轻叹……结句的前面,先用一句“莫道不消魂”带动语气的句子作引,再加一句写动态的“帘卷西风”,这以后,才拿出“人比黄花瘦”警句来。人物到最后才出现。这警句不是孤立的,三句联成一气,前面两句环绕后面一句,起到绿叶红花的作用。且以“东篱”、“暗香”,为“黄花”预作照应,有水到渠成之妙。

  李清照论词薄柳永“词语尘下”。这三句其意实同于柳永词中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但表达时屏绝浮花浪蕊,而选择不求浓丽、自甘素淡的菊花加以自比,这既是就眼前取景,又反衬出作者不同凡俗的高标逸韵,确乎无“词语尘下”之嫌。

  这首词末了一个“瘦”字,归结全首词的情意,上面种种景物描写,都是为了表达这点精神,因而它确实称得上是“词眼”。词眼犹人之眼目,它是全词精神集中表现的地方。全词开篇点“愁”,结句言“瘦”。“愁”是“瘦”的原因,“瘦”是“愁”的结果。贯穿全词的愁绪因“瘦”而得到了最集中最形象的体现。可以说,全篇画龙,结句点睛,“龙”画得巧,“睛”点得妙,巧妙结合,相映成辉,创设出了“情深深,愁浓浓”的情境。

  (三)总结

  词的意境通过描述了重阳佳节作者把酒赏菊的情景,烘托了一种凄凉寂寥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思念丈夫的寂寞与孤寂的心情。作者在自然景物的描写中,加入自己浓重的感情色彩,使客观环境和人物内心的情绪融和交织。这首词表面上写词人深秋时节的孤独寂寞之感,实际上,她所表现的,是词人在重阳佳节思念丈夫的心情。

  此词艺术上一个特点是“物皆著我之色彩”,从天气到瑞脑金兽、玉枕纱厨、帘外菊花,词人用她愁苦的心情来看这一切,无不涂上一层愁苦的感情色彩。在结构上,自起句至“有暗香盈袖”,都是铺叙笔法;而把节日离索的刻挚深情留在结拍,使它如高峰突起。“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成为全篇最精彩之笔。

  本词的另一个特点是含蓄。唐司空图认为含蓄的主要特征是:“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及,若不堪忧。”(《诗品•含蓄》)从字面上看,这首《醉花阴》没有写离别之苦,相思之情,但仔细寻味,它的每个字都浸透了这一点。从她不时去看香炉里的瑞脑燃烧了多少(也即时间过去了多少)的细节中,我们可以感到她简直是度日如年。白天好不容易挨过去了,晚上又怎样呢?清照不直接写“每逢佳节倍思亲”,而是写失眠,写一直到半夜都没有睡着。看来她不只是身体感到凉,主要的还是内心感到凉。于是她对明诚那苦苦思念之情便从字里行间洋溢而出。清照是不甘寂寞的,下片重点描写了她黄昏时赏菊东篱,借酒浇愁的情景。读罢,一位不堪忍受离别之苦的少妇形象生动地立在我们眼前。

  四、延伸——探究《如梦令》

  一代词人李清照有许多不为人知的雅称别号,比如易安居士、正宗第一、婉约宗主、李三瘦等。所谓“三瘦”,是指李清照喜以“瘦”字入词,来形容花容人貌,并创造了三个因“瘦”而名传千古的动人词句。在《凤凰台上忆吹箫》有“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之句,清代文人陈廷评价为“婉转曲折,煞是妙绝”;当代词学大师唐圭璋称“‘新来瘦’三句,申言别苦。较病酒悲秋为尤苦。”在《醉花阴》中有“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之句。在《如梦令》中有“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之句,黄园在《寥园词选》中说:“‘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

  《如梦令》是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它写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茂,花事凋零了。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词的写法别致,侧重于从听觉方面来塑造形象并构成意境。作者不是平铺直叙地去描写百花凋残的暮春景象,而是立足清晨醒后,从“昨夜”写起,通过“雨疏风骤”,从听觉上展开联想,然后转化为视觉形象:“绿肥红瘦”。“却道”一句,写出了“卷帘人”观察上的粗疏与感情上的淡漠,它恰好衬托出作者体察的细腻与情思的深婉。再次,成功地使用拟人化的手法。词中把本来用以形容人的“肥”、“瘦”二字,借来用以形容绿叶的茂与红花的稀少,暗示出春天的逐渐消失。这首词很短,总共不过三十三字,但它却能通过生活中一个极其普通的细节,反映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用语平白浅近,意境含蓄深厚,具有“弦外音,味外味”。黄了翁在《园词选》中说:“一问极有情,答以‘依旧’,答得极淡,跌出‘知否’二句来。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

  《如梦令》词所表现的心情,与孟浩然《春晓》诗“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略同。写惜花,乃是写其对美好事物之珍惜。此词主要以对话形式加以表现,尤显活泼。全词犹如一独幕剧,环境氛围、人物动物情态、对白问答、心理活动,活脱呈现。词中运用反衬法,以“卷帘人”对花事之淡漠反衬出抒情主人公惜花情深,又藏问于答,含多层曲折。

  • 相关推荐

【李清照词《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全文及鉴赏07-23

醉花阴李清照教学设计04-07

醉花阴李清照06-09

醉花阴李清照12-21

李清照醉花阴课件04-12

醉花阴李清照教案11-18

李清照《醉花阴》教案11-07

《醉花阴》辛弃疾与李清照05-21

醉花阴李清照优秀教案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