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个人信息介绍

2023-10-24 李清照

  李家是官宦之家,家中常有贵客登门,都是些饱学多才之士,他们凑到一起,往往饮酒赋诗,挥毫舞墨,兴致很高。少年时期的李清照,每次遇到贵客登门,总是在一旁认真地观赏和聆听。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李清照个人信息介绍,欢迎阅读与收藏。

  李清照个人信息介绍

  在中国文学史上唯一能PK汉代的文学家蔡文姬的,是宋代李清照,这是中国的文坛上两颗女明星。说来很巧,她们的身世都很不幸,都备受磨难,经历过家破人亡的忧患。不过蔡文姬的遭难是在她生活的前期,三十二岁归汉后,就过着大体安定的日子;而李清照则正好相反,她的人生厄运是从四十三岁上开始的,直到六十岁去世前,患难就没离开她。

  李清照出生于北宋末年。她父亲是个书生,在朝里当着不太重要的官。书香门第长大的李清照,在慈父的教育下,很早就表现了文学天才。到了十六七岁时,李清照长城一个苗条淑女。这时她已有了名气。这倒并非因为她长的如何美丽,而是她的博学多才。当时有位颇有盛名的诗人张耒(“苏门四学士”之一),是她父亲的老朋友、远房亲戚,对李清照赞颂有加。这两位女文学家,可以说巾帼不让须眉。

  她出身于富有学术空气的士大夫家庭,父亲李格非是著名学者,母亲王氏也知书达理,因此李清照能得到良好教育。李清照幼小时天资聪明,伶俐无比,她从小就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和艺术熏陶。两三岁时,父母教她说话、吟歌;四五岁时,教她读书认字;六七岁时,就让她接触诸子百家的文章,以及《诗经》、《楚辞》和《唐诗》等文学作品。十岁左右,李清照已经懂得了诗词韵律,同时会作诗、填词、绘画和书法等。

  李家是官宦之家,家中常有贵客登门,都是些饱学多才之士,他们凑到一起,往往饮酒赋诗,挥毫舞墨,兴致很高。少年时期的李清照,每次遇到贵客登门,总是在一旁认真地观赏和聆听。

  李清照在学习、领会别人诗词的同时,自己也练习写作。她每创作一首诗词,总要反复琢磨,不断修改,直到自己认为满意了,才拿出来请别人指教。

  有一天旁晚,薄暮冥冥,细雨纷纷,远山如黛,浓云如墨。李清照站在窗边,望着柳絮泉边,重重竹帘外梨花飘然落地,竹影摇曳多姿,不由挥笔填词,写了一首《浣溪沙》,拿起瑶琴和着音律,轻轻拨动,随声唱了起来。音律柔美,娓娓动听,客厅的宾朋一听到这美妙的音乐,都停止了谈话,凝神听起来:小院闲窗春色深,重帘未卷影沉沉。倚楼无语理瑶琴,远岫出云催薄暮。细风吹雨弄轻阴,梨花欲谢恐难禁。伴着美妙的词韵让宾客赞叹不绝,都夸此女是才女。晁补之问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此首词可是令爱所作?李格非笑道,小女信口胡诌,请多指教!众宾客一听,更是赞不绝口,晁补之惊喜地说,信口一唱,便成佳作,真了不起呀!

  谈兴正浓酒将尽兴,李格非兴奋之余,把李清照平时写的一些诗词和诗拿出来,请这些博学的朋友们指点优劣。宾客们读着这些词,细细品味其中的韵味,都不觉口出赞叹之语。晁补之称赞道:李家出了个才女,日后必然名扬海内,成为词坛首屈一指的人物。她是济南人,有人把它和辛弃疾并列,称为“济南二安”,足见她的词作品成就之高。

  赵挺之的儿子,赵明诚年幼时,他父亲给他选择配偶,明诚夜梦诵一书,醒来才记得三句,说,“言与司和,安上已脱,芝芙草拔。”他就告诉父亲。他父亲看了,解释道,你将娶一位能作词的媳妇。言与司和,是“词”字,安上已脱,是“女”字;芝芙草拔是“之”、“夫”二字,这不是就说你为“词女之夫”吗?

  当时李清照的父亲正在礼部做事,那里有个叫赵挺之的侍郎,听说李家有个才女,就托人前来为儿子说亲。事情没费什么周折,一说就成,并且不久成亲。李清照这时刚十八岁,她丈夫叫赵明诚,比她大三岁,结婚时还在太学里当学生。赵明诚读完太学,就靠着父亲做右丞相的关系,在汴京弄到一个清闲的官职。结婚后,李清照基本上都跟丈夫在一起生活,她的生活可以说相当称心如意的。物质上不愁吃不愁穿,她同丈夫感情很好。赵明诚也是个有才学的人,能诗能文,他特别是爱好古文字、古书画,他早年立志,要把天下的字、画、文物全部收罗起来。他靠着父亲当丞相的有利条件和雄厚财力,通过各种关系、渠道,从亲戚朋友和不相识的人那里去收买实物或抄写描摹。日积月累,他的收藏越来越丰富,成为当时一位收藏家。所以,李清照家里到处是图书字画和出土文物。

  他俩闲来无事,常在饭后或喝茶时做智力比赛,说某一件事情记载哪一部分书的哪一卷哪一页哪一行,说对了的先喝茶。胜了的就高兴得不得了,以至常常笑得前仰后合,把茶泼在自己的衣服上。

  李清照的丈夫工作后,她很想念丈夫,就填了一首词,寄给丈夫,这首词是:《重阳醉花阴词》: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宝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赵明诚得到这首词后,想胜过自己的妻子,废寝忘食三天,埋头三天填词五十首,把李清照的一些语句夹在自己的词里,拿给朋友看,朋友玩味良久,说,只有“莫道不销魂”三句,最佳。其余都不怎么样。赵明诚拜服。

  后来,靖康之变,他们避兵江南,仓皇之中丧失了金石书画,赵明诚又死于建康(今南京),从此,李清照只身漂泊于杭州、绍兴、金华、温州等地,孤苦地度过了晚年。写了很多忧国忧民的词作品,特别是《声声慢》最有名。六十岁去世。

  人物生平

  秉承家学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父亲李格非是济南章丘人,进士出身,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苏轼的学生,“苏门后四学士”之一,藏书甚富,《宋史》有传,有著述传世。母亲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很有文学修养。一说李清照母亲为元丰宰相王珪长女,善文词。李清照2岁时生母去世,王拱辰孙女为其继母。

  李清照肖像

  李清照自幼生活在文学氛围十分浓厚的家庭里,耳濡目染,家学熏陶,加之聪慧颖悟,所以才华过人,“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王灼《碧鸡漫志》),曾受到当时的文坛名家、苏轼的大弟子晁补之的大力称赞。

  李清照6岁时由家乡到汴京随父生活,学习文化。优雅的生活环境,特别是京都的繁华景象,激发了李清照的创作热情。除了作诗之外,她开始在词坛上崭露头角。元符二年(1099),16岁时写出了为后世广为传诵的词章《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此词一问世,便轰动了整个京师,“当时文士莫不击节称赏,未有能道之者”(《尧山堂外纪》卷五十四)。

  元符三年(1100),李清照17岁,得识张耒,作诗《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二首》。这组诗笔势纵横地评议兴废,总结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兴败盛衰的历史教训,借嘲讽唐明皇,告诫宋朝统治者“夏商有鉴当深戒,简策汗青今具在”。一个初涉世事的少女,对国家社稷能表达出如此深刻的关注和忧虑,令世人刮目。因此,宋代周煇的《清波杂志》认为,这两首和诗“以妇人而厕众作,非深有思致者能之乎?”明代陈宏绪的《寒夜录》评此两诗:“奇气横溢,尝鼎一脔,已知为驼峰、麟脯矣。”

  琴瑟和谐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李清照18岁,与时年21岁的太学生赵明诚在汴京成婚。据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云:“余建中辛巳,始归赵氏。”当时李清照之父李格非任礼部员外郎,赵明诚之父赵挺之任吏部侍郎,均为朝廷高级官吏。李清照夫妇虽系“贵家子弟”,但因“赵、李族寒,素贫俭”,所以,在太学读书的赵明诚,当初一、十五告假回家与妻子团聚时,常先到当铺典质几件衣物,换一点钱,然后步入热闹的相国寺市场,买回他们所喜爱的碑文和果实,夫妇“相对展玩咀嚼”。古老神秘的碑文,把他们引向遥远的历史年代,带给他们一种特有的文化艺术享受,使他们仿佛置身于无忧无虑的远古时期,因而“自谓葛天氏之民也”。

  后两年,赵明诚进入仕途,虽有了独立的经济来源,但夫妇二人仍然过着非常俭朴的生活,且立下了“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赵家藏书虽然相当丰富,可是对于李清照、赵明诚来说,却远远不够。于是他们便通过亲友故旧,想方设法,把朝廷馆阁收藏的罕见珍本秘籍借来“尽力传写,浸觉有味,不能自已”。遇有名人书画,三代奇器,更不惜“脱衣市易”。然而,他们的力量毕竟有限。一次,有人拿了一幅南唐画家徐熙的《牡丹图》求售,索钱20万文。他们留在家中玩赏了两夜,爱不释手。但是,计无所出,只好恋恋不舍地归还了人家。为此,“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新婚后的生活,虽然清贫,但安静和谐,高雅有趣,充满着幸福与欢乐。

  可惜好景不长,朝廷内部激烈的新旧党争把李家卷了进去。李清照出嫁后的第二年,也就是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七月,其父李格非被列入元祐党籍,不得在京城任职。其时被列党籍者17人,李格非名在第五,被罢提点京东路刑狱之职。九月,徽宗亲书元祐党人名单,刻石端礼门,共120人,李格非名列第二十六。而在同一年,赵挺之却一路升迁,六月除尚书右丞,八月除尚书左丞。为救父之危难,李清照曾上诗赵挺之。对此,张尝谓:“(文叔女上诗赵挺之)救其父云:‘何况人间父子情’,识者哀之。”(《洛阳名园记》序)晁公武亦云:“(格非女)有才藻名,其舅正夫(挺之字)相徽宗朝,李氏尝献诗云:‘炙手可热心可寒’。”(《郡斋读书志》)惜均未奏效。被罢官后的李格非,只得携眷回到原籍明水。

  朝廷党争愈演愈烈,李格非“元祐党人”的罪名竟株连到李清照身上。崇宁二年(1103年)九月庚寅诏禁元祐党人子弟居京;辛巳,诏“宗室不得与元祐奸党子孙为婚姻”(《宋史》卷十九《徽宗本纪》)。崇宁三年(1104年),“夏,四月,甲辰朔,尚书省勘会党人子弟,不问有官无官,并令在外居住,不得擅自到阙下”(《续资治通鉴》卷八十八)。据此,李清照与赵明诚这对原本恩爱的夫妻,不仅面临被拆散的危险,而且偌大的汴京,已经没有了李清照的立锥之地,不得不只身离京回到原籍,去投奔先行被遣归的家人。

  崇宁四年(1105年)暮春,赵挺之始除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六月,“(因)与(蔡)京争权,屡陈其奸恶,且请去位避之”,遂引疾乞罢右仆射(《宋史·赵挺之传》)。仅仅过了半年多,崇宁五年(1106年)二月,蔡京罢相,赵挺之复授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与此同时,朝廷毁《元祐党人碑》,继而大赦天下,解除一切党人之禁,李格非等“并令吏部与监庙差遣”(《续资治通鉴拾补》卷二十六),李清照也得以返归汴京与赵明诚团聚。

  大观元年(1107年)正月,蔡京又复相,无情的政治灾难又降到了赵氏一家头上。三月,赵挺之被罢右仆射后五日病卒。卒后三日,即被蔡京诬陷。家属、亲戚在京者被捕入狱,因无事实,七月狱具,不久即获释。但赵挺之赠官却被追夺,其子的荫封之官亦因而丢失,赵家亦难以继续留居京师。此年秋,李清照随赵氏一家回到在青州的私第,开始了屏居青州乡里的生活。

  大观二年(1108年),李清照25岁,命其室曰“归来堂”,自号“易安居士”。“归来堂”,取义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其时,曾对李清照极为称赏的文学家晁补之与李清照之父同以党籍罢官归隐,自号“归来子”。李清照、赵明诚以“归来堂”名其书房,盖出于对晁补之的仰慕,步其后而模仿之。《归去来兮辞》中有“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句,清照自号“易安居士”,当亦取其中之雅意。“归来堂”中,李清照与赵明诚虽然失掉了昔日京师丞相府中的优裕生活,然而却得到了居于乡里平静安宁的无限乐趣。他们相互支持,研文治学创作;他们节衣缩食,搜求金石古籍,度过了一段平生少有的和美日月。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对此作了较为详尽的叙述。李清照夫妇在青州古城收集到《东魏张烈碑》《北齐临淮王像碑》、唐李邕撰书《大云寺禅院碑》等一大批石刻资料。益都出土的有铭古戟,昌乐丹水岸出土的古觚、古爵,陆续成为他们的宝藏。

  政和四年(1114年)新秋,赵明诚题“易安居士三十一岁之照”,云:“清丽其词,端庄其品,归去来兮,真堪偕隐。政和甲午新秋,德父题于归来堂。”《易安居士画像》及赵明诚题词,近人多判其伪。但据《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二期吴金娣《有关赵明诚、李清照夫妇的一份珍贵资料》一文介绍,上海博物馆藏《欧阳修(集古录)跋尾》赵明诚墨迹与《画像》题词墨迹相比较,许多字的字形结构与运笔都甚相似。以此该文认为《画像》题词确为赵明诚手迹。

  政和七年(1117年),在李清照的襄助下,赵明诚大体上完成了《金石录》的写作。除自作序言外,还特请当时著名学者刘跂题写了一篇《后序》。史称,赵明诚撰《金石录》,李清照“亦笔削其间”(张端义《贵耳集》卷上)。

  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李清照38岁。春、夏两季仍在青州。四月二十五、二十六日,赵明诚尝游仰天山水帘洞并题名刻洞内石壁。不久即知莱州。初,李清照未同行。至秋八月,清照才由青州赴莱州。途经昌乐,宿于驿馆,作《蝶恋花·晚止昌乐馆寄姊妹》,表达对青州姊妹的惜别之情。八月十日,清照到达莱州,又作《感怀》诗一首。诗前有小序云:“宣和辛丑八月十日到莱,独坐一室,平生所见,皆不在目前。几上有礼韵,因信手开之,约以所开为韵作诗。偶得‘子’字,因以为韵,作感怀诗云。”

  在莱州期间,李清照继续帮助赵明诚辑集整理《金石录》,且“装卷初就,芸签缥带,束十卷为一帙。每日晚更散,辄校勘二卷,跋题一卷”《金石录后序》。

  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李清照43岁,仍随赵明诚居淄州。是年,赵明诚因平定地方逃兵扰乱有功转一官。

  奔赴江宁

  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李清照44岁,“靖康之变”发生,北宋朝廷崩溃,南宋开始。是年三月赵明诚因母亲死于江宁(今南京市),南下奔丧。八月,起知江宁府,兼江东经制副使。北方局势愈来愈紧张,李清照着手整理遴选收藏准备南下:“既长物不能尽载,乃先去书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画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无款识者。后又去书之监本者,画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凡屡减去,尚载书十五车,至东海,连舻渡淮,又渡江,至建康。”(《金石录后序》)十二月,青州兵变,杀郡守曾孝序,青州剩余书册被焚。(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曾这样记载此事:“青州故第,尚锁书册用屋十余间,期再具舟载之。十二月,金人陷青州。”此处文字当因在传抄中或夺或衍而臻误。史实应为“青州兵变”。)

  当李清照押运15车书籍器物,行至镇江时,正遇张遇陷镇江府,镇江守臣钱伯言弃城而去(《续资治通鉴》卷一〇一),而李清照却以其大智大勇在兵荒马乱中将这批稀世之宝,于建炎二年(1128年)春押抵江宁府。

  李清照至江宁后,雪日每登城远览以寻诗。周煇《清波杂志》卷八有云:“倾见易安族人言,明诚在建康日,易安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得句必邀其夫赓和,明诚每苦之也。”以宋高宗为首的妥协投降派,借口时世危艰,拒绝主战派北进中原,一味言和苟安。李清照十分不满,屡写诗讽刺,曾有“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之句。

  建炎三年(1129年)二月,赵明诚罢守江宁,独自弃城而逃。三月与李清照“具舟上芜湖,入姑孰,将卜居赣水上”(《金石录后序》)。舟过乌江楚霸王自刎处,李清照有感而作《夏日绝句》以吊项羽。以项羽宁肯一死,引颈乌江以谢江东父老的壮烈史迹,对南宋统治者进行讽喻。五月,至池阳(今安徽贵池),赵明诚被旨知湖州。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回忆说,赵明诚将“过阙上殿。遂驻家池阳,独赴召。六月十三日,始负担,舍舟坐岸上,葛衣岸巾,精神如虎,目光烂烂射人,望舟中告别。余意甚恶,呼曰:‘如传闻城中缓急奈何。’戟手遥应曰:‘从众。必不得已,先弃辎重,次衣被,次书册卷轴,次古器,独所谓宗器者,可自负抱,与身俱存亡,勿忘之。’遂驰马去”。不幸的是,由于途中感疾,赵明诚竟于八月十八日卒于建康。赵明诚卒后,李清照为文祭之,文曰:“白日正中,叹庞翁之机捷;坚城自堕,怜杞妇之悲深。”(谢伋《四六谈麈》卷一)葬毕赵明诚,李清照大病一场。

  流徙两浙

  赵明诚卒后,国势日急,赵明诚大妹夫李擢权兵部侍郎,从卫太后在洪州(今江西南昌)。当时有书二万卷,金石拓本二千卷。为保存赵明诚所遗留文物书籍,李清照派人运送行李去投奔他。不料当年十一月,金人陷洪州,所谓连舻渡江之书散为云烟。李清照只好携带少量轻便的书帖典籍仓皇南逃。之后,李清照曾一度往依时任敕局删定官的弟弟李迒。这时传有密论列赵明诚者,有所谓“颁金”之语,李清照被迫以所有铜器等物追随帝踪,希图投进朝廷。颠沛流离中,所余文物又散失大半。

  建炎四年(1130年)春,李清照追随帝踪流徙浙东一带。“到台,守已遁。之剡出陆,又弃衣被走黄岩,雇舟入海,奔行朝,时驻跸章安,从御舟海道道之温,又之越。”九月,刘豫在金人扶持下,建伪齐政权。李清照有诗斥之曰:“两汉本继绍,新室如赘疣。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十二月,朝廷放散百官,李清照到达衢州。

  绍兴元年(1131年)三月,李清照赴越(今浙江绍兴),居土民钟氏之家,一夕书画被盗。她悲痛不已,重立赏收赎。至此,所有图书文物大部散失。

  绍兴二年(1132年),李清照到达杭州。图书文物散失殆尽造成的巨大痛苦,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给予的无情折磨,使李清照陷入伤痛百般走投无路的绝境。孤独无依之中,再嫁张汝舟。张汝舟早就觊觎她的珍贵收藏。当婚后发现李清照家中并无多少财物时,便大失所望,随即不断口角,进而谩骂,甚至拳脚相加。张汝舟的野蛮行径,使李清照难以容忍。后发现张汝舟还有营私舞弊、虚报举数骗取官职的罪行。李清照便报官告发了张汝舟,并要求离婚。经查属实,张汝舟被除名编管柳州。李清照虽被获准离婚,但宋代法律规定,妻告夫要判处2年徒刑,故亦身陷囹圄。后经翰林学士綦崇礼等亲友的大力营救,关押9日之后获释。(对于李清照改嫁张汝舟之事,后世学者颇有争议)

  虽然经历了一场再嫁匪人、离异系狱的灾难,但是李清照生活的意志并未消沉,诗词创作的热情更趋高涨。她从个人的痛苦中解脱出来之后,把眼光投到对国家大事的关注上。绍兴三年(1133年)五月,朝廷派同签书枢密院事韩肖胄和工部尚书胡松年出使金朝。李清照满怀激情地作古诗、律诗各一首为二公送行。诗中有“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之句,表达了反击侵略、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充满了关念故国的情怀。

  绍兴四年(1134年),李清照完成了《金石录后序》的写作。十月,避乱金华。十一月作《打马赋》及《打马图经》并序。虽为游戏文字,却语涉时事。借谈论博弈之事,引用大量有关战马的典故和历史上抗恶杀敌的威武雄壮之举,热情地赞扬了像桓温、谢安等忠臣良将的智勇,暗讽南宋统治者不识良才、不思抗金的庸碌无能,寄寓对收复失地的愿望,抒发了“烈士暮年”的感慨。

  绍兴五年(1135年),在金华,李清照曾作《武陵春》词,感叹辗转漂泊、无家可归的悲惨身世,表达对国破家亡和嫠妇生活的愁苦。又作《题八咏楼》诗,悲宋室之不振,慨江山之难守,其“江山留与后人愁”之句,堪称千古绝唱。

  绍兴六年(1136年),李清照由金华返临安,此后一直居临安。

  绍兴十三年(1143年),将赵明诚遗作《金石录》校勘整理,表进于朝。

  悄然辞世

  约在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李清照怀着对死去亲人的绵绵思念和对故土难归的无限失望,在极度孤苦、凄凉中,悄然辞世。

  陆游《夫人孙氏墓志铭》云:“夫人幼有淑贞,故赵建康明诚之配李氏,以文辞名家,欲以其学传夫人。时夫人始十余岁,谢不可,曰:‘才藻非女子之事也。’”(《渭南文集》卷三十五)。此文可作确证李清照晚年欲以其学传于孙氏。据此推断李清照当卒于此后不久。孙氏卒于绍熙四年(1193年),年五十三,推知她生于绍兴十一年(1141年)。孙氏谢绝李清照时约十五六岁,故可推知李清照逝时当在七十余岁。

  主要影响

  李清照主要成就在于文学上,她工诗善文,更擅长词。李清照词,人称“易安词”“漱玉词”,以其号与集而得名。《易安集》《漱玉集》,宋人早有著录。其词据今人所辑约有45首,另存疑10余首。她的《漱玉词》既男性亦为之惊叹。她不但有高深的文学修养,而且有大胆的创造精神。从总的情况看,她的创作内容因她在北宋和南宋时期生活的变化而呈现出前后期不同的特点。

  前期: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

  后期: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孤独,惆怅。

  李清照前期的词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如《如梦令》二首,活泼秀丽,语新意隽。《凤凰台上忆吹箫》《一剪梅》《醉花阴》等词,通过描绘孤独的生活和抒发相思之情,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厚感情,宛转曲折,清俊疏朗。《蝶恋花·晚止昌乐馆寄姊妹》写对女伴们的留恋,感情也极其真挚。她的词虽多是描写寂寞的生活,抒发忧郁的感情,但从中往往可以看到她对大自然的热爱,也坦率地表露出她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这出自一个女作家之手,比起“花间派”代言体的闺怨词来要有价值得多。

  李清照南渡后的词和前期相比也迥然不同。国破家亡后政治上的风险和个人生活的种种悲惨遭遇,使她的精神很痛苦,因而她的词作一变早年的清丽、明快,而充满了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

  在流离生活中她常常思念中原故乡,如《菩萨蛮》写的“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蝶恋花》写的“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都流露出她对失陷了的北方的深切怀恋。她更留恋已往的生活,如著名的慢词《永遇乐》,回忆“中州盛日”的京洛旧事;《转调满庭芳》“芳草池塘”回忆当年的“胜赏”,都将过去的美好生活和凄凉憔悴作对比,寄托了故国之思。

  她在词中充分地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如《武陵春》通过写“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感慨,《声声慢》通过写“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处境,运用叠词,表达了自己难以克制、无法形容的"愁"。又如《清平乐》中“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的悲伤,《孤雁儿》中的悼亡情绪,都是在国破家亡、孤苦凄惨的生活基础上产生的,所以她的这部分词作正是对那个时代的苦难和个人不幸命运的艺术概括。

  李清照在早年还写过一篇《词论》,提出词“别是一家”的说法,是宋代的重要词论,也成为她词创作的理论依据,著有《漱玉词》,李清照词的风格以婉约为主,屹然为一大宗,人称“婉约词宗”。沈谦《填词杂说》将李清照与李后主并提说:“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

  易安词在群花争艳的宋代词苑中,独树一帜,自名一家,人称“易安体”。“易安体”之称始于宋人。侯寅《眼儿媚》调下题曰:“效易安体”。辛弃疾《丑奴儿近》调下题曰:“博山道中效易安体”。词作自成一体,表明已形成鲜明的个性风神。

  历史评价

  古代

  宋·朱彧:本朝女妇之有文者,李易安为首称。易安名清照,元祐名人李格非之女。诗之典赡。无愧于古之作者;词尤婉丽,往往出人意表,近未见其比。所著有文集十二卷、《漱玉集》一卷。然不终晚节,流落以死。天独厚其才而吝其遇,惜哉。(《萍洲可谈》卷中)

  宋·王灼:易安居士,京东路提刑李格非文叔之女,建康守赵明诚德甫之妻。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若本朝妇人,当推文采第一。赵死,再嫁某氏,讼而离之。晚节流荡无归。作长短句,能曲折尽人意,轻巧尖新,姿态百出。闾巷荒淫之语,肆意落笔。自古缙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藉也。(《碧鸡漫志》卷二)

  宋·朱弁:赵明诚妻,李格非女也。善属文,于诗尤工。晁无咎多对士大夫称之。如“诗情如夜鹊,三绕未能安”“少陵也自可怜人,更待来年试春草”之句,颇脍炙人口。格非,山东人,元祐间作馆职。(《风月堂诗话》卷上)

  宋·胡仔:近时妇人,能文词如李易安,颇多佳句。小词云:“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绿肥红瘦”,此语甚新。又《九日》词云:“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此语亦妇人所难到也。易安再适张汝舟,未几反目,有《启事》与綦处厚云:“猥以桑愉之晚景,配兹驵侩之下材。”传者笑之。(《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六十)

  宋·朱熹:本朝妇人能文,只有李易安与魏夫人。李有诗,大略云:“两汉本继绍,新室如赘疣。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中散非汤武得国,引之以比王莽,如此等语,岂女子所能。(《朱子语类》卷一百四十)

  宋·周煇:浯溪《中兴颂》碑,自唐至今,题咏实繁。零陵近虽刊行,止会粹已人石者,曾未暇广搜而博访也。赵明诚待制妻易安李夫人尝和张文潜长篇二。以妇人而厕众作,非深有思致者能之乎。(《清波杂志》卷八)

  宋·赵彦卫:李氏自号易安居士,赵明减德夫之室,李文叔女,有才思。文章落笔,人争传之。小词多脍炙人口,已版行于世,他文少有见者。(《云麓漫抄》卷十四)

  宋·魏仲恭:尝闻摘藻丽句,固非女子之事。间有天姿秀发,性灵钟慧,出言吐句,有奇男子之所不如。虽欲掩其名,不可得耳。如蜀之花蕊夫人、近时之李易安,尤显显著名者。各有宫词、乐府行于世。然所谓脍炙者,可一二数,岂能皆佳也。(《断肠诗集序》)

  元·杨维祯:女子诵书属文者,史称东汉曹大家氏。近代易安、淑真之流,宣徽词翰,一诗一简,类有动于人。然出于小听挟慧,拘子气习之陋,而未适乎情性之正。此大家氏之才之行,足以师表六宫,一时文学而光父兄者,不得并议矣。(《东维子集》卷七)

  元·陶宗仪:易安居士李氏,赵丞相挺之之子讳明诚字德夫之内子也。才高学博,近代鲜伦,其诗词行于世甚多。尝见其为乃夫作《金石录后序》,使人叹息,比见世间万事,真如梦幻泡影而归于一空而已。(《说郛》卷四十六引《瑞桂堂暇录》)

  明·陈霆:闻之前辈,朱淑真才色冠一时,然所适非偶,故形之篇章,往往多怨恨之句,世因题其稿曰《断肠集》。大抵佳人命薄,自古而然,断肠独斯人哉!古妇人之能词章者,如李易安、孙夫人辈,皆有集行世。淑真继其后,所谓代不乏贤。(《诸山堂词话》卷二)

  明·杨慎:宋人中填词,李易安亦称冠绝。使在衣冠,当与秦七、黄九争雄,不独雄子闺阁也。其词名《漱玉集》,寻之未得。《声声慢》一词,最为婉妙。……山谷所谓“以故为新,以俗为雅”者,易安先得之矣。(《词品》卷二)

  明·王世贞:《花间》以小语致巧,《世说》靡也;《草堂》以丽字则妍,六朝婾也。即词号称诗余,然而诗人不为也。何者?其婉娈而近情也,足以移情而夺嗜;其柔靡而近俗也,诗啴缓而就之,而不知其下也。之诗而词,非词也;之词而诗,非诗也。言其业,李氏、晏氏父子、耆卿、于野、美成、少游、易安至也,词之正宗也。温、韦艳而促,黄九精而险,长公丽而壮,幼安辨而奇。又其次也,词之变体也。词兴而乐府亡矣,曲兴而词亡矣。非乐府与词之亡,其调亡也。(《弇州山人词评》)

  明·毛晋:《草堂诗余》若干卷,向未艳惊人目。每秘一册,便称词林大观,不知抹倒几许骚人。即如次仲、几叔辈,不乏“宠柳娇花”“燕航莺吭”等语,何愧大晟上座耶?《草堂集》竟不载一篇,真堪太息。余随得本之先后,次第付梨,凡经商纬羽之士,幸兼撷焉。秋分日,湖南毛晋识。(汲古阁本《宋六十名家词》)

  明末清初·刘体仁:周美成不止不能作情语,其体雅正,无旁见侧出之妙。柳七最尖颖,时有俳狎,故子瞻以是呵少游。若山谷亦不免,如“我不合太撋就”类。下此则蒜酪体也。惟易安居士“最难将息”。“怎一个愁字了得”,深妙稳雅,不落蒜酪,亦不落绝句,真此道本色当行第一人也。(《七颂堂词绎》)

  明末清初·尤侗:松陵周勒山所选《女子绝妙好词》,既已搴芳采华,亦复阐幽索隐,当使《花草》承尘、《兰荃》让畔者矣。松陵素称《玉台》文薮。而叶小鸯之《返生香》,仙姿独秀,虽使《漱玉》再生,犹当北面,何论余子!(《女子绝妙好词选》)

  明末清初·沈谦: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填词杂说》)

  明末清初·毛先舒:词家刻意、俊语、浓色,此三者皆作者神明,然须有浅淡处、平处,忽著一二乃佳耳。如美成《秋思》,平叙景物已足,乃出“醉头扶起寒怯”,便动人工妙。李易安《春情》,“清露展流,新桐初”引用《世说》全句。浑妙。尝论词贵开拓,不欲沾滞,忽悲忽喜,乍近乍远,所为妙耳。如游乐词,须微著愁思,方不痴肥。李《春情》词本闺怨,结云“多少游春意”“更看晴未”,忽尔开拓,不但不为题束,并不为本意所苦。直如行云,舒卷自如,人不觉耳。(《诗辨坻》卷四)

  清·李调元:易安在宋诸媛中,自卓然一家,不在秦七、黄九之下。词无一首不工。其炼处可夺梦窗之席,其丽处直参片玉之班。盖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雨村词话》卷三)

  清·胡薇元:南北宋之际,有赵明诚妻李清照,所作《漱玉词》,抗轶周柳。(《岁寒居词话》)

  清·陈廷焯:李易安风神气格,冠绝一时,直欲与白石老仙相鼓吹,妇人能词者,代有其人,未有如易安之空绝前后者。又:朱淑真词风致之佳,情词之妙,真可亚于易安。宋妇人能诗词者不少,易安为冠,次则朱淑真,次则魏夫人也。(《云韶集·词坛丛话》)易安格律绝高,不独为妇人之冠,几欲与竹屋梅溪分庭抗礼。又:易安词骚情诗意,高者入方回之室,次亦不减叔原、蓍卿。两宋妇人能词者不少,无出其右矣。(《云韶集》卷十)李易安词独辟门径,居然可观。其源自从淮海、大晟来。而铸语则多生造。妇人有此,可谓奇矣。(《白雨斋词话》卷二)

  清·沈曾植:易安倜傥,有丈夫气,乃闺阁中之苏辛,非秦柳又:易安跌宕昭彰,气调极类少游,刻挚且兼山谷。篇章惜少,不过窥豹一斑。闺房之秀,固文士之豪也,才锋大露,被谤殆亦因此。自明以来,堕情者醉其芬馨,飞想者赏其神骏。易安有灵,后者当许为知己。渔洋称易安、幼安为济南二安,难乎为继。易安为婉约主,幼安为豪放主。此论非明代诸公所及。(《菌阁琐谈》)

  现代

  吕思勉:北宋女词人,则有李易安。……夫妇皆擅学问,长诗文,精金石,诚一代之才媛也。易安诗笔稍弱,词则极婉秀,且亦妙解音律,所作词,无一字不协律者,实倚声之正宗,非徒以闺阁见称也。(《宋代文学》)

  胡怀琛:在北宋末再有一个著名的女词人名叫李清照,她的《漱玉词》,在文学界里是极有名的。她的佳句“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尤为人所称道。(《中国文学史概要》)

  胡适:李易安乃是宋代的一个女文豪,名清照,号易安居士。……李清照少年时即负文学的盛名,她的词更是传诵一时的。她的词可惜现存的不多,(有王氏四印斋刻本),但我们知道她是最会做白话词的。例如:《一剪梅》(略),《添字采桑子·芭蕉》(略),最有名的自然是他的《声声慢》(略),这种白话词真是绝妙的文学,怪不得她在当日影响了许多人。李清照虽生于北宋,到南渡时,她已是50岁的老妇人了。但她对于北宋的大词家,二晏、欧阳、苏、秦、黄一一都表示不满意。(《国语文学史》)

  罗根泽:词是文学,也是音乐……女词人李易安《论词》,都是偏于以音乐的观点立论,虽然也不忽视文学。(《中国文学批评史》)

  朱东润: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有《漱玉词》五卷,今存一卷。词格抗轶周柳,其论词之言,见于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

  容肇祖: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最有天才的女子,她论词对于北宋诸大家,多有不满,可见她的眼光之锐敏。她的词在当日很受人崇敬,如辛弃疾有时自称“效李易安体”。可见她的影响;(《中国文学史大纲》)

  刘大杰:李清照是南渡前后的女词人,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有崇高地位的天才女作家。她是遵守着词的一切规律而创作的。她一面重视音律,精炼字句;同时,她的词富于真实的性情与生活的表现。她生逢国变、家破人亡,她的笔下,虽没有直接反映现实,但我们要知道她丈夫的死,她的流浪贫穷,她改嫁事件的受冤,都是那个乱离时代、封建社会直接给她的迫害。她正是当日一个受难者的代表;她的生活情感,也正是当日无数难民的生活情感。(《中国文学发展史》)

  林庚:北宋的词坛,虽然充满了慢词的势力,却依然以小令为主。而结束这北宋词坛的一位作家,便是李清照。……中国女作家中,能够在文学史上占一席地的,这是仅有的一个人了。词原是女性美的描写,她正是能够完成那自我表现的,她生活的时代虽在北宋南宋之间,而她的作风竟是完全北宋的。她不愿意随着当时一般的潮流,而专意于小令的吟咏,这在词坛上更觉重要。她的名作象《醉花阴》(略),《如梦令》(略)。至于佳句像“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都是脍炙人口的。然而整个词坛的趋势,已完全走向慢调,小令此后正如绝句,只成为诗人们偶然的点缀。诗词的命运,似乎不可避免的,都走上了同一的途径。(《中国文学史》)

  王进玉: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是女性艺术家的优秀典范。(《拭目以待的中国当代女性艺术》)

  • 相关推荐

【李清照个人信息介绍】相关文章:

关于才女李清照的介绍12-05

李清照生平介绍10-31

李清照的资料介绍、故事传奇05-27

李清照经典的诗07-25

李清照名言09-30

李清照的浣溪沙05-12

李清照的诗词精选12-24

李清照的诗词04-22

李清照文化05-22

李清照的简介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