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八咏楼诗词赏析

2022-08-04 李清照

  赏析,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李清照八咏楼诗词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题八咏楼》

  宋·李清照

  千古风流八咏楼,

  江山留与后人愁。

  水通南国三千里,

  气压江城十四州。

  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以词著称,有较高的艺术造诣。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注释:

  八咏楼:在宋婺州(今浙江金华),原名元畅楼,宋太宗至道年间更名八咏楼,与双溪楼、极目亭同为婺州临观胜地。

  南国:泛指中国南方。

  十四州:宋两浙路计辖二府十二州(平江、镇江府,杭、越、湖、婺、明、常、温、台、处、衢、严、秀州),统称十四州。

  该诗作于宋高宗绍兴四年(1134年)或五年,李清照避乱流寓金华时,诗人感叹祖国山河破碎,徒成半壁,表现了强烈的忧国之情。

  译文

  登上八咏楼远望逸情,放下对国事的忧愁,把它留给后人。

  这里水道密集可以深入江南三千多里,战略地位足以影响江南十四州的存亡。

  赏析:

  绍兴四年(1134年)九月,李清照避难金华,投奔当时在婺州任太守的赵明诚之妹婿李擢,卜居酒坊巷陈氏第。在金华期间,李清照还曾作《武陵春》词,感叹辗转漂泊、无家可归的悲惨身世,表达对国破家亡和嫠妇生活的愁苦。又作《题八咏楼》诗,悲宋室之不振,慨江山之难守,其“江山留与后人愁”之句,堪称千古绝唱。

  此楼系南朝齐隆昌元年(494),东阳郡太守、著名史学家和文学家沈约建造。峻工后沈约曾多次登楼赋诗,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其中有一首《登元畅楼》云:“危峰带北阜,高顶出南岑。中有凌风谢,回望川之阴。岸险每增减,湍平互浅深。水流本三派,台高乃四临。上有离群客,客有慕归心。落晖映长浦,焕景烛中浔。云生岭作黑,日下溪半阴。信美非吾土,何事不抽簪。”并在此基础上又增写了八首诗歌,称为《八咏》诗,是当时文坛上的长篇杰作,传为绝唱,故从唐代起,遂以诗名改元畅楼为八咏楼。北宋至道年间定今名。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扩建,将沈约的.八咏诗勒于石碑。元皇庆年间(1312一1313)楼毁于火,碑亦不存。明洪武五年(1372)重造宝婪观,八咏楼废址建玉皇阁,后玉皇阁毁。万历年间(1573一1620)重建八咏楼。现存八咏楼为清嘉庆年间(1796一1820)重建,1984年大修。

  赏析:

  李清照闲居无聊,孤独苦闷,便时而登临山水,以排遣愁绪。这次登临八咏楼,所见的是山河壮丽,气象开阔,名胜古迹,千古风流。诗人却冷冷地插入一句“江山留与后人愁”。眼前的“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之辽阔无垠、气势雄伟,只能引起李清照的故国之愁思。遥远的北方,已经蹂躏于敌人的铁蹄之下;南方国土,也正狼烟四起,战火弥漫。如果不奋起抗击入侵之敌,眼前的辽阔大好河山,不久也当沦落敌手,也将“留与后人愁”。这首诗气魄宏大,展现出李清照不平凡的心胸。

【李清照八咏楼诗词赏析】相关文章:

李清照诗词赏析07-21

李清照的经典诗词赏析04-20

李清照的诗词及赏析10-01

李清照经典诗词赏析03-07

李清照的诗词赏析10-06

李清照诗词的赏析09-28

题八咏楼原文赏析及翻译04-02

李清照诗词《多丽·咏白菊》10-07

李清照《忆秦娥咏桐》翻译赏析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