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李清照词两首优秀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李清照词两首优秀教案 1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揣摩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2、了解个人的生活遭遇和创作的密切关系,体味词人前后期作品中的别样“愁”情。
3、理解并积累古典诗词中常见意象。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体味《醉花阴》和《声声慢》的不同“愁”情。
难点:理解并积累词中的常见意象,以及词句中凝聚的感情。
【教法设想】
鉴赏、比较、分析
通过比较阅读,将知识系统化;通过“知人论世”的分析,将理解深入化。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有这样一个人,她是一个独创一格的女人,她既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英雄豪气,也有“一种想思,两处闲愁”的万种柔情,她就是被人称为“乱世中的美神”的“千古才女李易安,万古愁心李清照”。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她的两首词,走进她的内心世界,感受她的“万古愁心”。
二、走近作者,知人论世
1、简介作者(学生读课文题注)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南宋著名词人。词集有《漱玉词》。
2、我们在初中阶段曾经学过她的什么作品?(复习)(读或背)
《如梦令》和《武陵春》。
3、介绍李清照人生遭遇和前后不同风格
上面这两首词在内容和风格上有什么不同?(一首相对轻松、活泼,一首相对愁绪满怀,比较沉重。)这是为什么?
这与李清照的人生经历有密切关系。出生于官宦人家的李清照,早期生活优裕,过着无忧无虑的少女生活;结婚后与嫁给赵明诚,与丈夫情投意合,相亲相爱,但也开始有丈夫在外做官、自己独守空家的孤独和寂寞;北宋灭亡后,李清照夫妇仓皇南渡流落江南,公元1129年,赵明诚在建康病故,她后来受过骗,坐过牢,没有子嗣,只身经历了国破家亡的痛苦,晚景凄凉。
李清照的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两期。
南渡前:内容——闺怨离愁,词风——清丽柔媚;
南渡后:内容——怀旧悼亡,词风——凄婉哀怨
三、学习新课,感受经典。
(一)学习《醉花阴》
1、初读感知。
女生读。听朗读录音。齐读。
2、品读词味。
⑴品味情感:愁(开篇一愁字,笼罩全篇)
⑵品味词句:
李清照是如何表达她的闺中之愁的?用了哪些富有内涵的词语?
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紧紧扣住一个“愁”字分析。
引导学生重点把握要点词:永、又、凉、瘦。
⑶品味意象:李清照是如何表达她的闺中之愁的?选用了哪些富有内涵的意象?
重点意象:薄雾、浓云、东篱、酒、西风、黄花
(二)学习《声声慢》
1、初读感知。
女生读。师范读。齐读。
3、品读词味。
⑴品味情感:愁(怎一个愁字了得)
⑵品味词句:
词中选用了哪些典型词语来表现人物,表达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赏析“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在表达情感上的不同以及连用7个叠词的表达效果。
讨论明确:叠词运用的表达效果:一是直接抒情,极有层次地表达了词人在遭受重创巨痛后的愁苦的心情,为全词渲染了一种的悲凉的氛围,奠定了哀婉、凄凉、愁苦的感情基调。二是增强词的'音韵效果,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⑶品味意象。品味词中几个常见意象。
引导学生把握要点意象:淡酒、过雁、梧桐、细雨。
(三)比较阅读
比较阅读-高考拟练:
1、黄花是《醉花阴》和《声声慢》共同选用的意象,请简要分析两首词中的黄花有何异同。
共同点:都以黄花自比,都有高洁之意,都写出了词人的孤独、寂寞和满腹愁绪。
不同点:《醉花阴》中的黄花有“暗香”,可供欣赏,仍不失孤芳自赏的情调和诗酒自适的潇洒。
《声声慢》中则是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不“堪摘”。表现了词人晚年孤苦飘零的处境,隐含着对生命将逝的悲哀。
2、同是写“愁”,《醉花阴》和《声声慢》在内容和情感上有何不同?
明确要点:《醉花阴》愁的是离别,是相思,是闺怨之愁;《声声慢》愁的是丧夫之痛、流离之苦、亡国之恨,既有个人愁,又有家国愁。
三、课堂小结
知人论世是诗词鉴赏的一种很实用的方法。
个人遭遇和文学创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这两首词中,我们看见了一个一生都被“愁”所困的女词人,“愁”是她作品的主调。早年的“愁”是“闺怨”、“离愁”,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晚年的“愁”则是在经历了亡国、流离、丧夫之后的“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愁,是一种沉甸甸的浓愁。
品读意象,是诗词鉴赏的一种最基本的方法。通过意象品读,能准确把握作品的内容、情感和主题。要注意理解和积累常见意象的特定意义。
四、布置作业
1、熟背这两首词,并深入体会词的内容和情感。
2、酒、风和黄昏也是《醉花阴》和《声声慢》共同选用的意象,它们在两首词也是有一定的差异的,请简要比较。
3、任选两首词中你觉得写得最美或最有味的句子,写出你觉得比较精美的赏析文字。
板书设计:
李清照词两首
《醉花阴》:生离之愁,暂时之愁,个人之愁
《声声慢》:死别之愁,永恒之愁,家国之愁
李清照词两首优秀教案 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背诵这两首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对比探究,品味意象,体会“闲愁”与“悲愁”的区别,熟悉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学会知人论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真情之美,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及审美情趣。教学重难点:通过反复诵读,对比探究,品味意象,体会“闲愁”与“悲愁”的区别,熟悉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学会知人论世。
教学方法:
诵读法、情境法、对比探究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回顾以前学过的李清照的作品。
2、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李清照生平。
3、利用早读熟读成诵,初步感知这两首词。
二、新课导入
请大家欣赏歌曲《菊花台》,歌词中为什么说“菊花残,满地伤”?菊花有什么象征意义?大家可能对《满城尽带黄金甲》这部电影比较熟悉,铺满皇宫的菊花象征着宫廷军变的失败,生命的凋残消逝所以菊花在影片中象征①对已逝辉煌的伤感②对生命凋残的悲悼。“花”这个意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古人有以花喻女子美貌的习惯,比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人面桃花相映红”等等,黄花也无例外地成为这一习惯借用的对象,菊花就是黄花,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是一位善用“黄花”表达情思的人,《菊花台》中的菊花意象就是对古诗词中黄花意象的继承。
李清照在一个秋雨点点滴滴的黄昏,看着满地堆积残损的黄花正伤怀,听着急风细雨吹打梧桐的哀乐,又想起那声声凄厉的雁鸣,不觉悲从中来,百感交集,写出了饱含苦涩愁情的词作《声声慢》,而在《醉花阴》中她写黄花则是一句肝肠寸断的“人比黄花瘦”,同样的黄花词人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情感体验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清照词两首》,从黄花入手,感悟一般黄花别样情。
三、诵读感悟
首先请同学们听名家诵读,在听的过程中注意读音和断句,请大家自由诵读,我们齐读一遍,大家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一般黄花别样愁?
四、品读探究——赏析意象
首先请两位学生分别朗诵两词,然后全班一起探究
问题:对比赏析《醉花阴》《声声慢》中的黄花意象。(让学生结合自己搜集的作者生平资料全班自由讨论)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然后教师用PPT展示李清照生平资料,再补充明确:
李清照的生平:
1、父李格非工于词章,苏轼门生,又在朝中为官,官职不低;母亲是状元的孙女,名门闺秀,知书达理,善文学。所以少女时期的她衣食丰厚,无虑无忧;
2、十八岁嫁给赵明诚,赵父是当时有名的政治家,官至右丞相;婚后,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如胶似漆。故此时新婚燕尔的她嫁得才俊,缠绵婉柔;
3、不久,丈夫就因为求学、为官等原因长时间在外,李清照饱尝甜蜜的相思之苦,此时和丈夫感情很深厚、新婚长别的李清照觉得夫觅封侯,相思成愁;
4、公元1127年,金破汴京,金人铁蹄南下,南宋王朝腐败无能,自毁长城,李清照夫妇也随难民流落江南,四十多岁的她无奈经历了金强宋弱,避乱江南;
5、李清照在南渡初期,第二年逃亡江西途中,行至乌江时写下了有名的《夏日绝句》,借项羽的宁死不屈反讽徽宗父子的丧权辱国,后赵明诚死于上任湖州知事途中,此时她满腹才情、一腔报国热血却不得不经历夫去国破,凄寂晚年;
6、丈夫死后李清照孤身流离在南方,境遇孤苦,在杭州度过残年。大约在1151年到1156年间,李清照孤伶地离开人世,所以人们评价婉约词宗,一生多舛。
重点赏析“瘦”“憔悴”“堪摘”《醉花阴》中的黄花--------“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写于前期。丈夫游宦在外,李清照形单影只,居室寂静,再不闻评诗论文、查书赌茶、鉴赏碑刻的欢声笑语。漫长的白日里,作者百无聊赖地独坐在金兽炉旁,看着那袅袅烟雾,抒发的是重阳佳节思念丈夫的心情。
作者的顾影自怜,黄花外形上的淡雅、清秀和作者因相思而消瘦的`体态相近,词人借黄花反衬因思念而花容失色的自己,作者巧妙地用形象的“瘦”表达抽象的“愁”。《声声慢》中的黄花--------“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声声慢》写于晚期。1125年金入侵宋朝,两年后(1127年)北宋灭亡。从此,李清照的个人命运也随着国家命运的改变而改变。全家被迫南迁避难,两年后(1129),丈夫赵明诚在赴官的途中不幸染病身亡,留下李清照孤苦一人,此后生活一直不如意,经历了珍藏多年的金石书画丢失事件、再婚离婚等不幸的遭遇。尝尽了颠沛流离之苦、亡夫之痛和亡国之恨。
(1)作者借残损凋零的黄花喻指漂泊残老的自己和风雨飘摇的国家,“堪摘”暗指人老珠黄无人怜惜,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一直是伉俪情深,夫妻恩爱,志趣相投,经常一起踏雪寻梅,品诗论画,观赏美景,可是现在呢?作者想起昔日看到美好的黄花,夫妇总是携手共赏,丈夫摘取一朵为自己戴上,万般柔情,千种疼爱,而此刻自己却是形影相吊,恓惶茕孑,无心赏花,亡人已远,音容犹在,事过境迁,情何以堪?
(2)作者经历了北宋到南宋的历史巨变,目睹了国破山河碎,饱尝了时代苦难,再加上作者的士大夫情怀,作者才如此伤感。作者借残损的黄花伤己、伤时、伤国。
2、自读并比较《醉花阴》《声声慢》中愁绪的不同《醉花阴》中是相思闲愁,是浪漫的愁、是怀着期盼与等待的美丽的愁;
《声声慢》中是家国悲愁,饱含着亡国之恨、丧夫之痛、孀居之哀、颠沛之苦,是绝望的、压抑的、难以诉说的愁。
总结:从黄花意象背后,我们读出了一幅幅生动可感的画面和主人公愁苦的情状,体会到了诗句意象背后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这里第一个象和景指诗词意象浅层的形象,第二个象和景指诗词意象深层的情感和思想。我们赏析诗词,一定要读出它的深层内涵。比如孟浩然的《春晓》表面似乎只描写了诗人春日酣眠醒后发现落红遍地的情景,“花落知多少”深层则暗含着惜春、惜时的思想感情。
3、作者还通过那些意象表达了两种不同的愁绪,请同学们再读两词,选出你喜欢的词句及意象,从深层赏析两词,品味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试用散文化的语言,加入适当的想象和联想,以“我”开头进行描述。
明确:我最喜欢《声声慢》中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我形单影只,只有残损的黄花在这清冷的秋风中与我相伴,我苦苦寻找,寻找我逝去的青春,寻找我魂牵梦萦的丈夫,寻找我失去的藏书和金石,寻找我们曾有过的幸福生活。可眼前却四壁空空,冷冷清清淡淡,孤苦伶仃的我,内心涌起万千愁思和悲痛。作者从动作、环境、心理对愁苦的情状进行了层层深入的描摹,为全诗奠定了凄惨悲凉的基调。
五、课堂小结
通过对比赏析,我们体会到作者早年的“愁”是相思闲愁;晚年的“愁”则是在历经国破家亡夫丧后的悲愁。真是“一般黄花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由此可见,鉴赏古诗词一定要做到知人论世,赏析意象,品味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把握情感主旨。请同学们化身为作者,用自己的生命去体验,让我们在吟咏背诵中结束对本课的学习。
六、课后作业
1.你对本课还有别的疑问和理解吗?请写成小论文,如果没有请任选一首词改写成散文。
2.积累有关黄花、梧桐、黄昏、酒、雨等意象的诗句,体味这些意象在古诗词中的文化内涵。
李清照词两首优秀教案 3
[学习目标]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与创作;
2、体味两首词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以及词中凝聚的感情;
3、反复诵读,背诵这两首词。
[学习方法]
诵读、探究、质疑。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
1、解释下面的词语
永昼(漫长的白天)瑞脑(一种香料,又称龙脑)把酒(拿起杯子喝酒)
莫道(不要说)戚戚(悲愁、哀伤的样子)将息(调养、保养)
憔悴损(枯萎、凋零殆尽)堪摘(能够、可以被摘下来)怎生(怎么、怎样)
次第(光景、状况)了得(概括得了)
2、摘录其他不懂的词语向身旁同学请教
二、整体感知
1、这两首词的中心句(词眼)分别是哪句?
《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声声慢》“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2、这两首词的感情基调有何不同?
《醉花阴》孤独寂寞(轻);
《声声慢》凄惨悲凉(重)。
3、熟读并背诵这两首词。
三、局部探究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1、首词作于什么时节?有哪些时令特点?
重阳佳节(“佳节又重阳”);天气转凉(“半夜凉初透”),秋风渐起(“帘卷西风”),喝菊花酒(“东篱把酒”),观赏菊花(“人比黄花瘦”)
2、除了“重阳”之外,词中还有三个表示具体时间的词,请找出来。
“永昼”;“半夜”;“黄昏”。
3、在这三个时间里词人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愁”“凉”“消魂”,程度不断加深;说明对丈夫的思念不断加深。
4、名句赏析“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句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拟人、夸张和衬托;用艺术的手法巧妙地表现出词人对丈夫的思念之苦、之深。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这首词中的`“愁”和《醉花阴》中的“愁”相比,含义一样不一样?为什么?
不一样;《醉花阴》中的“愁”只是丈夫外出,词人独处,无人陪伴共度重阳佳节之愁,是一种生离之愁,相思之愁;而《声声慢》中的“愁”却是词人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无嗣种种变故,晚景凄凉之“愁”,是一种死别之愁,身世之愁,它的含义更丰富,更厚重,更悲凉。
2、这首词中的时节和《醉花阴》中的时节是否一样?为什么?
一样;《醉花阴》写的是重阳佳节,时值秋天;《声声慢》写的同样是秋天,由“满地黄花(菊花)堆积”一句可知。
3、这首词主要的抒情方式和《醉花阴》相比,是否一样?为什么?
不一样;《醉花阴》主要是在叙事和写景中抒情,属间接抒情;《声声慢》更多的是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如首尾两句。
4、名句赏析“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一句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直抒胸臆,叠字;奠定全词感情基调,统领全篇。
四、质疑解难
对这两首词你还有没有什么疑难问题?如果有,请写在下面,看其他同学能不能帮你解答。
五、拓展阅读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衫,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这两首词也是李清照的作品,一首作于早期,一首作于晚期。你知道哪首早期,哪首晚期吗?有何依据?
《一剪梅》早期,《武陵春》晚期;《一剪梅》中“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一句说明此词当为李清照思念赵明诚所作,所以是早期;《武陵春》中“物是人非事事休”一句总括国破、家亡、夫死、无嗣种种变故,所以是晚期。
2、这两首词在写“愁”的时候都运用了什么写法?起到了什么作用?你还能不能举出其他古典诗词中类似的例子?
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之物为有形之物;形象生动易感可知;
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相见欢》“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贺铸《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六、自我评价
从自主性、合作性、积极性和精彩度四个方面给自己的表现评分,最高五颗星。
自我评价组长评价
自主性
合作性
积极性
精彩度
七、课外提升
从《醉花阴》《声声慢》《一剪梅》《武陵春》四首词中任选一首写一段200字左右的赏析短文。(提示:可从意象、意境、手法等方面入手)
李清照词两首优秀教案 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李清照的生平和文学创作。
过程与方法:分析《鹧鸪天·桂花》以议论入词的写作特点;赏析《永遇乐》中对比的写作手法和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者在《鹧鸪天·桂花》中所表现出的超尘脱俗的美学观点和对桂花由衷地赞美和崇敬之情;感悟作者在《永遇乐》中所表达的盛衰之概和身世之悲。
教学重点:
赏析《永遇乐》中对比的写作手法和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教学难点:
分析《鹧鸪天·桂花》以议论入词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
朗读、背诵、鉴赏、引导、讨论。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型:
基本阅读。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鹧鸪天·桂花
【导入语】
播放李清照的词作歌曲《一剪梅》视频,询问学生,这首歌曲的作词者是谁(李清照),现在我们来学习李清照的另一首词《鹧鸪天·桂花》。
【作者介绍】
李清照(1084-1155),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人。天资卓越,不到十一岁,她的诗文已被父辈晁补之等人所称赞。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母王氏也工文章。十八岁时,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李清照与丈夫都喜好读书。他们节衣缩食,省下钱来买书。他们起书库,造书橱,收藏之富,冠绝一时。于是买书、藏书、校书,几乎成了书痴。李清照结婚之初,北宋已濒临危亡的边缘。钦宗靖康元年,即李清照42岁时,金兵攻下汴京,徽钦二帝被俘后,朝廷南迁,北宋灭亡,赵明诚时在山东做官。第二年即李清照43岁时,金兵攻陷山东,夫妇南逃到建康(南京)。从山东流亡到建康,赵明诚被任命为建康知府,在一次城中叛乱中,赵明诚缒城逃跑,使得李清照对其心灰意冷,并于第二年逃亡江西途中,行至乌江时写下有名的《夏日绝句》,赞项羽讽明诚,赵明诚自感羞愧,心情郁郁,加上沿途风霜劳顿,使赵明诚病倒了。后来赵明诚为了哭奔母丧,旧病复发,建炎三年即李清照47岁时,丈夫病死建康。在旧时代,丈夫几乎就是女子一生的全部,一旦死了丈夫,就可以说完全孤弱无依了。在李清照孤寂之时,张汝舟(一作张汝州)为骗取李清照钱财,趁虚而入,对李清照百般示好。李清照当时无依无靠,便顶世俗之风嫁给张汝州。婚后,二人发现自己都受到了欺骗,张汝州发现李清照并没有自己预想中的家财万贯,而李清照也发现了张汝州的虚情假意,甚至到后来的拳脚相加。之后,李清照发现张汝州的官职来源于行,便状告张汝州,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妻子告发丈夫,即使印证丈夫有罪,妻子也要同受牢狱之苦。李清照入狱后,由于家人收买了狱卒,入狱九天便被释放,这段不到百天的婚姻就此结束。多年的背井离乡,使李清照那颗心已经残碎了,又因她的改嫁问题遭到士大夫阶层的污诟渲染,受到了更严重的残害。她无依无靠,呼告无门,贫困忧苦,流徙飘泊,最后寂寞地死在江南。李清照一生都没有子嗣,原因在于赵明诚不能生育,而且赵明诚和他的几个妾也没有留下子嗣。因此,李清照的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后,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优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她的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李清照的夫君赵明诚,是宋朝小有名气的金石考证家。他们燕尔新婚后不久,赵明诚就只身外官,让多愁善感的李清照留在济南独守空房。李清照在寂寞难耐思夫心切时,常写些诗词寄去,一吐愁肠!那赵明诚忙于官场应酬,难得写出好诗词回应。李清照既失望又担心,怕丈夫长此以往,才思枯竭。赵明诚为了让爱妻放心,当然也怀有我堂堂大丈夫岂能须眉输于巾帼的念头,便闭门谢客,苦思三日,先成词50首,又选出20首加以精雕细刻,再把李清照刚寄给他的《醉花阴》重抄之后混杂其中。然后置办酒宴,特邀好友们来对这些词做些评价,并再加以精选。酒过三巡,众人传阅罢这21首词。商议毕,便推举某名士讲评。该名士抽出其中一首词,捻须夸赞道:“老兄真是奇才!虽说你的诗词大多平庸,但这一首确是沙里淘金、绝妙好词!其中有一句,真堪称千古绝唱,定将流芳百世。可喜可贺啊!”那赵明诚一瞧,乃是《醉花阴》,陡然红了脸,躬身一揖到地,喃喃道:“惭愧呀,惭愧!鄙人岂敢贪天之功。实话相告,此首《醉花阴》乃内人清照所作。我不该心怀忌妒,移花接木,做出东施效颦之举,以致贻笑大方……”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瑞脑:香料 金兽:香炉 纱厨:纱帐”。
【译文】
色泽暗淡,颜色是轻黄色的桂花体态秉性柔美轻盈,情怀疏淡,足迹幽远,只是把花香留在世上。哪里需要一定是浅绿色或轻红色的花朵才叫美丽呢,(像桂花这样的花),自然是花卉中名列第一的。(与桂花相比),梅花定会嫉妒,菊花也应羞惭,桂花在雕饰有绘画的栏杆边开放的时候,是秋天花卉中百花之首。屈原可说是太没有情致了,不然,为什么当年桂花没有被收录在他的作品中呢?
【词作欣赏】
1、 在这首词中,词人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来描写桂花?
明确:运用了描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
2、 哪些句子是在进行描写?写出了桂花的什么特点?哪些句子是在进行议论?作者分几个层次进行议论?议论了什么内容?
明确:第一二句是在进行描写,写出了桂花的四个特点,第一,颜色并不艳丽,“暗淡
轻黄”,第二,体态秉性柔美轻盈,风韵独特,第三,情怀疏淡,足迹幽远,说明她的社会声望很一般,并没有得到什么荣耀和宠幸,更不会有人给她热捧恭维,第四,芳香浓郁。
除了第一二个句子外,其余的句子全部都是议论,作者分为三层进行议论。第一层,“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作者认为,只要味香性柔,何必需要浅绿色或轻红色这些外在的华美东西呢?内在美比外在美更重要,因而作者肯定了色淡香浓,迹远品高的桂花。第二层,“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 梅和菊兼具内外美,但在桂花面前都自叹不如,产生羞愧和妒忌的心理,所以作者定论:桂花是众多秋季名花之冠。第三层,“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作者抱怨屈原在《离骚》中没有提到桂花,可说是太没有情致了,对屈原的抱怨,更突出作者对桂花的珍重。
【小结】
咏物词一般以咏物抒情为主,绝少议论。但这首词一反传统,以议论入词,又托物抒怀。咏物不乏形象,议论也充满诗意,堪称别开生面。其间或以群花作比,或以梅菊陪衬,或者评论古人,从多层面的议论中,形象地展现了她超尘脱俗的美学观点和对桂花由衷地赞美和崇敬。
永遇乐
【译文】
落日好像熔化的黄金一样灿烂,傍晚的云彩像合围的璧玉一样艳丽,可是我在哪里呢?(我在流浪漂泊)。绿柳如烟,笛子吹着悠扬的《梅花落》曲子,这眼前的春意究竟有多少呢?在这元宵佳节里,天气温暖融合,但转眼间难道就没有风雨吗?诗酒朋友们乘著名贵的车马来招呼我去看元宵佳景,但我谢绝了她们。在中州的盛世日子里,闺中有很多闲暇时间,记得那时很看重元宵节。女伴们戴上翡翠帽子和金丝雪柳,插着很多首饰争相斗艳。如今容颜憔悴,头发散乱斑白,懒得在夜间出去。不如在窗帘底下,听别人的欢声笑语。
【写作背景】
靖康之变以后,词人流落江南所写。叙述作者晚年在临安的一段生活。此时宋金双方都已暂停交战,南宋临时首都出现一片升平景象,在过节的日子里,人们又可以热闹地玩乐了。
【整体感知】
1、这首词是属于前期作品还是后期作品?
明确:后期。
2、借助注释,个体朗读,概括词作内容。
明确:述说元宵节日,她不是与来邀的朋友去外面游玩,而是宁可待在家里听人家笑语。(教师引导,前面学的.《鹧鸪天·桂花》中,“鹧鸪天”是词牌名,“桂花”是题目,词作写的是桂花。而在这首词中,只有词牌名,没有题目。如果给这首词加上一个题目,那应该是什么题目呢?这首词的描写对象是什么?元宵。写了元宵节的什么事情)
【词作欣赏】
1、上阕中描绘了元宵节一幅怎样的景象?在这样的景象中,作者心情怎样?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导致了怎样的结果?
明确:上阕中描绘了一幅夕阳娇艳、晚云瑰丽,绿柳如烟、笛声飞扬,天气晴朗的图景,表现了作者漂泊流离、迷惘痛苦,无心赏景、凄苦怀旧,世事难料、惧怕横祸突来的心情,这是一种国破家亡夫死之后的伤感,是历尽沧桑后的悲凉心境,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写法。正因为作者心情不好,所以她的诗酒朋友们来邀请她去看元宵佳景时,她拒绝了她们。
乐景 以乐景写哀情 哀情
人在何处?
夕阳娇艳 漂泊流离
晚云瑰丽 迷惘痛苦
春意知几许?
绿柳如烟 无心赏景
笛声飞扬 凄苦怀旧
天气晴朗
次第岂无风雨?
世事难料
惧怕横祸突来
国破家亡夫死之后的伤感,历尽沧桑后的悲凉心境
结 果
拒绝邀请
2、下阕中作者写了哪两个时段的元宵?各自的情况怎样?作者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中州盛日
兴致浓
多暇、重三五:安定自在、无忧无虑
对比
铺、捻、争:心情欢快、精心打扮
凄凉生怯
今日情形
憔悴、风鬟霜鬓:充满忧患
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心灰意冷、孤独失落
【艺术手法】
1、对比手法的成功运用。
①今昔对比。即现在的元宵和“中州盛日”的元宵作对比,“中州盛日”的元宵乐,今年的元宵悲。②用他人与“我”作对比。在今年元宵中,别人欢乐,“我”伤悲。③在对比中含有反衬,这就把身世之悲和盛衰之慨的主题思想更鲜明地突现了出来。
2、以乐景写哀情。
词的上片,“落日熔金,暮云合璧”,“染柳烟浓,吹梅笛怨”,“元宵佳节,融和天气”,写的都是乐景,但作者所要表达的却都是哀伤的情感。王夫之《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这里就是用“以乐景写哀”的手法,来强化所要表达的哀情。
【小结】
本词是一首描写元宵灯节的词。但此词不是着意描写元宵节的繁华热闹欢乐,而是通过眼下的元宵和过去的元宵的不同情景的对比,来抒发深沉的盛衰之慨和身世之悲。
李清照词两首优秀教案 5
教学目标: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个人的遭遇和创作的关系。
2、理解所学词的创作的主题内容。
3、初步感受婉约词的特点,能读出词的意境,能想景悟情。
4、学会鉴赏词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难点:
个人的遭遇和创作的关系,感受词的意境和主题。
教学方法:
阅读与感悟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流程:
课前预习:
1、作者:李清照,(1084---1155)宋代女词人,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现在山东人。父官至礼部员外郎,京东路提点刑狱,曾受知于苏轼,用意于经学,在齐鲁一带颇负盛名。母王氏,是状元王拱辰孙女,也善知文书。
李清照的一生经历可以宋室南迁为界,分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早年随父住在汴京、洛阳,受过较好的文化修养,工书,能文,兼通音律,“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建中靖国元年,18岁,与礼部侍郎赵廷之子赵明诚结婚。明诚21岁,在太学当学生,喜好收畜前代的石刻。婚后不久赵廷之升任尚书右丞,极力打击旧党,李格非在党籍中被罢官,他对赵廷之的行事是有所不满。
约在崇宁二年,赵明诚出仕。夫妇志同道合,致力搜寻亡诗逸史,古今名人书画,器物,赵廷之死后,赵氏兄弟失官,赵明诚屏举乡里10多年,更加努力访求古碑,文物。后又重新出仕,这一时期开始他们开始编写《金石录》并继续搜集古物、碑铭,一同鉴赏、考订,在学术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随之,北宋亡。高宗即位,赵明诚起知建康府,这时北方大乱,青州故第十余屋的.书册什物被焚。李清照只携带小部分的文物随人群逃难,从此开始了她在南方的苦难生活。
后期:建炎二年,李清照怀着国破家亡之痛难逃到建康。次年赵明诚驻家池阳,只身赴建康受命,不幸病倒,当李清照赶到的时候赵明诚已经病危,不久死去。她怀着极大的痛苦敛葬丈夫,这时金兵又南侵,李清照派人将书册,金石送往洪州,准备去哪里投奔赵明诚的妹丈以避乱。但洪州失陷,大部分的文物在战乱中丢失。最后,在绍兴二年,从越州移居杭州,这一年冬天,金人南犯,她又自临安避乱金华,次年返回临安。晚年,一直从事文学创作,和关心国家大事。
2、创作:前期,多描写爱情生活,自然景物,如《一剪梅》《醉花阴》《如梦令》。后期:多描写伤时感乱,怀乡忆旧,如《声声慢》《永遇乐》《武陵春》《念奴娇》。
3、词风:其词善用白描,状物抒情,细腻精巧,曲折尽意,语言清新自然,意蕴和谐优美,在两宋词坛上独树一帜,被称为“易安体”。她把婉约词推向高峰,对后世影响很大。诗有《上枢密韩公诗》《夏日绝句》,散文代表作《金石录后序》,有文艺评论《词论》,后人辑录《漱玉词》。
一、导入:同学们,唐宋词的创作有一个传统题材,就是写闺怨,“闺怨词”是专门用来表现妇女生活和情感。但其作者基本都是男性,他们写的词被称为“代言体”,也就是替妇女说话。男性代替女性来表情达意,总是隔了一层。李清照是词史一位重要的女词人,她的“闺怨词”是写自己真实的生活,和内心世界,就是要说自己的话。这是一个大胆的突破。那么,我们今天走进词中,体会词人经历和内心世界的情感。
二、整体感悟
醉花阴
同学们多读,具体感受词人的情感,然后概括出来,大家一起来品味。
教师明确:感情基调是忧郁,孤寂。这首词是此人早期和丈夫赵明诚分别之后所写,表达的是重阳佳节独守闺房的,思念丈夫的寂寞和孤寂的愁绪。
引导:同学们从哪些句子或字词中获得的信息呢?
赏析:例如:
1、词的上片,“薄雾浓云愁永昼”这“薄雾浓云”不仅布满整个天宇,更笼罩了词人的心头。“愁永昼”-------天为什么不黑呢?这都是因为心情的烦躁和忧愁,所以才会觉得时间过的漫长。愁什么呢?愁亲人久别,不知一切安好,愁不知何日是归期,自己何时才能结束这孤苦伶仃、独守空房的日子。我们不难想象词人的形象。
2、如“佳节又重阳”的“又”字,它有“再”的意思,本来一年一度的的重阳佳节都是全家人团聚,一起登高,赏菊的好日子,但在孤独的词人看来,这个重阳节无疑再一次的勾起了自己对远在他乡丈夫的思念,一个“又”字包含了词人无尽的伤感和惆怅之情。
3、如“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本来赏菊喝酒是极为愉悦之事,可是在这样的情景下,这酒就成了消愁之酒,把酒消愁愁更愁,如何能消的了呢?
4、这绵长的思念,词人会如何呢?到底这思念有多深?“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是全词的高潮,愁思本是看不到的,摸不着的,以帘外之花与帘内之人相比拟,境况相类,形神相似,创镜极美。同时作者用黄花的凋落,比喻女子容颜的老去,这都要归属于那绵绵无期的相思。看时写花,写人,却写的是佳节勾起来的独守闺房、思念丈夫的寂寞和愁绪。
5、如下片,不着一个“菊”字,却整片在写菊花。菊花的艺术形象:孤傲,高洁,品性高远,超拔脱俗,以黄花自比。
李清照词两首优秀教案 6
【教学目标】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与创作。
2、鉴赏李清照作品的婉约派风格。
3、了解作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
4、体味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以及词句中凝聚的感情。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了解作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体味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以及词句中凝聚的感情,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她是临水照花的乱世美神;她是忧时伤世的赤子精魂;
她是登峰造极的沧海愁人;她是旷古绝今的词坛奇女。
你知道她是谁吗?
两世之交最伟大的词作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女词人,在女作家中可谓“空前绝后”,“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李清照
二、知人论世
走近李清照:
1、李清照,字漱玉,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宋代婉约派词人的代表之一。留有作品集《漱玉词》。李清照(1084—约1155),宋代著名婉约派女词人,被誉为“婉约正宗”。词自成一家,被称为“易安体”。
李清照现存词近50首,其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南渡前:描写少女、少妇时期的生活
闺情、离愁--清丽婉转。
南渡后:表现思夫、思国、思乡,浓愁、哀愁--沉郁凄凉。
其词感情色彩浓烈,善于运用铺叙、白描和移情于物等多种表现手法写细腻的感情变化。语言清新朴素,雅俗共赏。
2、李清照大事记:
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兼散文家,母亲出身于官宦人家,也有文学才能。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后,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18—42岁:与赵明诚结婚,婚后融洽欢娱,度过了这生中最安宁、幸福的日子。
42岁:北宋末日,朝廷腐败,金兵入侵,围困京师。
43岁:金灭北宋,二人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
46岁: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八月十八日去世,终年49岁。
47岁:寄居浙江会稽,又逢盗贼,重病缠身,几欲丧命。
48岁:再嫁张汝舟不足百日便诉讼离婚。
50岁:整理完成赵明诚遗著《金石录》。
6771岁:李清照没有子嗣,凄然一身,悲苦地离开人世。无人知道死于何时,葬于何处。
3、代表作品:
(1)前期代表作:《如梦令》、《一剪梅》、《醉花阴》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欧鹭。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2)后期代表作:《声声慢》、《永遇乐》、《武陵春》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4、李清照和“闺怨词”
唐宋词的创作有一个传统的题材,就是写闺怨,“闺怨词”是专门用来表现妇女的生活和情感的。但其作者基本上都是男性,他们写的词被称为“代言体”,也就是代替妇女说话。男性代替妇女来表情达意,总归是隔着一层。李清照是词史上一位重要的女作家,她的“闺怨词”是写自己的.真实生活和内心世界,是说自己要说的话。所以,她的出现使词坛放射出了一道新奇的光芒。读李清照词的着眼点首先应放在这一点上。
三、诗歌赏析对比鉴赏,“愁”之不同
下面我们就来走近《李清照词两首》,来感受一下这两首词分别写出了什么情感?这情感有没有异同点?
(一)找出词眼:这两首词都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试在词中找出表达情感的词眼。(愁)。
这两首诗词都写“愁”,究竟愁情有何不同,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赏析!
(二)走进《醉花阴》
1、美读诗歌。
(1)听朗诵作品:
醉花阴(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2)学生朗诵展示。
2、思考: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愁?
3、学生展示预习成果:写作此词的背景
这首词是前期的怀人之作。李清照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便调官异地。深闺寂寞,她深深地思念着远行的丈夫。这年,时届重九,人逢佳节倍思亲,她便写了这首词寄给丈夫赵明诚。
《醉花阴》这首词写于北宋末年,当时丈夫赵明诚离乡在外任知州,李清照独守空闺,形单影只,居室寂静,再不闻评诗论文、查书品茶、鉴赏碑刻的欢声笑语,极度思念之下而写成此词。
《醉花阴》佳节重阳孤寂思夫(相思思念丈夫,南渡前,寂寞无聊之愁。)
4、词人是从哪些方面写相思之愁的呢?
5、上阕中哪些词语最富有表现力?
“永”写出了时间的漫长。点出了愁的长久。透露出独处香闺、度日如年的心境。
“又”表明与亲人离别已久,独过佳节已非一回。
“凉”不只是肌肤所感之凉意,更是心灵所感之凄凉。
“透”点出了秋寒心冷,辗转反侧。
6、问题探究:这首词的意境是怎样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概括上下片内容。
凄凉寂寥的意境思念丈夫的情感寂寞忧郁的基调
上片重阳思亲(写愁)下片饮酒赏菊(写瘦)
本词通过多方渲染烘托,刻画了一个日夜想念丈夫,愁情满怀的少妇形象。
(三)走进《声声慢》
如果说《醉花阴》抒写的是早年相思之愁、甜蜜的愁、离愁、闲愁,是闺愁;那么这一首词抒写的是怎样一种“愁”情?又是怎样表现的呢?
1、美读诗歌:
(1)听朗诵作品:
(2)学生朗诵展示。
同学们已经体会到《声声慢》的愁情了,那么我们就抓住这个“愁”字,看看清照是如何来写愁的。
2、请同学们找出直抒胸臆的词句。
A、“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寻寻觅觅,清照在寻觅什么呢?动作若有所失寻觅无果
冷冷清清,是什么冷清呢?环境处境冷清心境清冷
凄凄惨惨戚戚,又写出了清照什么样的心理呢?心理感受沉痛凄厉
所以,清照起笔就给我们定下了一个什么样的基调?悲苦愁绝
B、“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里的愁,具体指哪些愁。本课是自主学习课程,下面就请同学们自主合作探究,结合写作背景和诗句赏析这愁包含了哪些情感?
3、学生合作探究,赏析“愁”
A、学生小组讨论(5分钟)
B、学生展示(展示中老师点拨总结)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并非酒淡,而是愁浓,酒力压不住心愁;借酒浇愁,而大风砭骨,又让诗人意绪全无。只因作者愁太重,酒入愁肠愁更愁。一个“淡”字突出作者晚年的凄凉,心境的凄苦。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天大雁由北往南迁徙,李清照南下避难,故觉得大雁是旧相识,而自己却漂流困顿,寄寓他乡。以前尚可鸿雁传书,现在丈夫已死,家人疏散,就算是有千言万语,也无人可托,无处可传,从而抒发对家乡的怀念。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诗人任凭黄花盛开,此时也无心攀摘,甚至让菊花在枝头堆积,直至凋落。在往年,她定能和丈夫一起来赏花,而今谁又有这兴趣呢?看到花的憔悴,想到自己漂零的身世,憔悴的容颜,凄凉的心境与残秋败花融为一体,更是愁上加愁。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窗前的梧桐树又飘下了几片枯叶,好不容易到黄昏,偏巧这时又下起了淅沥的小雨,滴滴答答的雨声,对于伤心的诗人来说,不仅是打在窗前的梧桐叶上,也仿佛敲在那颗破碎的心上。梧桐一叶知秋,本身就是牵愁惹恨的事物,再加上淋淋漓漓的凄苦的秋雨,不仅滴在耳边,更滴向心头。这些愁都源自国破之悲。
C、在分析鉴赏诗句的基础上,让学生一起再诵读这首词,深入地体味李清照无限愁情。
四、合作探究,拓展研究,品味意象
1、那么李清照是怎样表现这种愁情的呢?她是借什么来营造这种氛围的?
找出本词出现的经典意象:
淡酒、秋风、大雁
黄花、梧桐、细雨
2、分组讨论整理含有这些意象的诗句,总结常见意象的象征义。
(1)有关酒的诗句: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曹操《短歌行》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酒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将进酒》
师生得出结论:酒是“愁”的象征
(2)“雁”意象的诗句: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晏殊《浣溪沙》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
得出结论:过雁象征离愁。
(3)“黄花”意象的句子: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声声慢》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
枯萎凋零的菊花多象征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
(4)有关“梧桐”意象的诗句: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声声慢》
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温庭筠《更漏子》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李白《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结论:梧桐一叶知秋,牵愁惹恨之物
(5)有关“秋风”意象的诗句: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结论:秋风,渲染愁情之物
(6)有关“雨丝”意象的诗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结论:雨丝,即愁丝。
五、对比鉴赏
《醉花阴》闺怨之愁(离别、相思)
《声声慢》家国之愁(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
六、课堂小结
易安体与其他宋词名家相比,最大的不同,是充满一种纯净而高雅的女性意识。唐宋词诸多的女性形象,大多是男性词人塑造的,而在易安体中,女性成了抒情主体,词中的女性形象就是女词人自己。她向整个社会敞开了自己的心扉,倾吐自己的欢乐、忧愁、痛苦和追求,描绘自己在风云变幻的时代步履艰难的一生。李清照的词的主调就是一个“愁”字。这种愁是她心灵的展示,真情的喷涌,表现出一种对生命价值的内醒和感悟。
七、赏析音乐,深刻体会李清照诗词之美
播放安雯演唱的《月满西楼》MTV(这首歌化用了李清照前期的词作《一剪梅》)至上课,意在激发学生兴趣,体会李词的诗情画意的氛围,让生更深刻地融入到词的意境当中。
八、课后作业
1、整理总结这两首词的艺术特色
2、背诵,默写
3、查找总结李清照的相关知识
李清照词两首优秀教案 7
教学目标: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把握其诗风的变化。
2、了解词的意象,体味词的意境,把握词的情感。
3、鉴赏词的关键词语,体会词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学习鉴赏知人论世和意象、意境的鉴赏方法。
2、抓关键词语,体会词作情感。
教学方法:
自学、讨论、展示、探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醉花阴》
一、导语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有这样一类专门表现女子情感的传统题材,或“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的少女怀春,或“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的思妇怀人,或“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的宫妇怨情。它们被统称为“闺怨诗”。可惜的是在那样的封建年代中,这些情怀多由男诗人代笔。这一现象终于在宋代被一个女人打破了,她以自己惊世的才华,大胆的笔触,借助词作直写自己的闺怨情愁,使词坛绽放出了一道最夺目的光芒。她就是李清照。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卓然不群的女词人的内心世界,来品读她的两首愁情词。(板书)
古人云:读其书,诵其诗,更得知其为人。大家在下面查阅了不少李清照的资料,也熟知她的一些诗文。那就请你们来谈一谈你所了解的李清照。
二、知识积累
活动1:教师抽查学生讲解1、4,教师补充2、3。
1、李清照(1084-约1151),宋代著名婉约派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李清照的词自成一家,被称为“易安体”,词作有《漱玉词》。
2、生活经历与词风变化
李清照经历了南北分裂之乱,在南渡前后,她的词风变化很大。南渡前,李清照的词多描写少女、少妇的闺中生活于轻快活泼的画面中见作者开朗欢乐的心情;中期婚后生活到南渡以前,与丈夫经常是分居两地。词中多表现的是一种相思之愁;南渡后,生活的苦难使她的词风趋于含蓄深沉。表现了词人长期流亡生活的感受,国破家亡之愁。
那今天我们先来看一首她中期的词作——《醉花阴》。
3、《醉花阴》的写作背景
宋徽宗大观二年重阳节,赵明诚至仰天山罗汉洞观月,流连忘返;李清照独居青州归来堂,重阳赏菊,无人相伴,故作此词,以抒发寂寞无聊之感。
4、字词释义
永昼:漫长的白天。
玉枕:枕的美称。
东篱:种植菊花的园圃。语出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后泛指赏菊之处。
把酒:端着酒杯喝酒。
暗香:幽香。文中指菊花的香气。语出南朝梁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黄花:菊花。
三、朗读品味,初步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
2、再找个别同学朗读。
3、教师范读并指导。
(1)、这首词的情感基调是什么?用一个词概括。答:愁
指导:语速要缓慢,表情感的词重音要读出,断句要注意,如有暗香放在一起读,不能断开。感情要带出浓浓的愁绪。
4、全班集体朗读。
(2)、词的上下阙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明确:上阕写秋凉情景,由白天写到夜晚,愁苦孤独之情充满其中。
下阕倒叙黄昏时独自饮酒的凄苦。
四、研读课文,学习鉴赏
活动2:学生分组讨论、展示,教师补充完善。
(一)意象意境,品读情感:
1、词人的情感主要是借助了什么意象表露出来的呢?营造的意境特点是怎样的?
明确:诗人将薄雾、浓云、瑞脑、金兽、玉枕、纱厨、西风、黄花这些意象聚合在一起构成一幅清冷萧瑟的画面。薄雾笼罩,浓云密布,室内香气氤氲已尽,天气转凉,而夏天的器物仍在。欲举酒浇愁,怎奈触景又生愁,飒飒西风中,佳人瘦菊孤影相映,只能叹息愁怅。作者在自然景物的描写中,加入自己浓重的感情色彩,景为情设,情因景生,使客观环境和人物内心的情绪融和交织。
我们来看黄花、西风是经常出现在诗词中的意象,我们同学能不能再说出几句利用这两个意象渲染氛围的诗句?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
因此,我们要知道西风、黄花这两个意象一般都与凄凉萧索的意境相关。
教师补充总结:因此,分析诗词时,只有把握住重要的有着特定情感倾向的意象,通过想像连缀形成完整的意境,才能准确把握诗歌情感。
(二)抓关键词句,品读情感:
2、请同学们思考,诗人在哪一句明确表示了她愁的具体内容。为什么?
明确:“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一句可看出。(可能的答案)重阳佳节,传统的家人团聚之日,而作者却孤身一人,相思之情油然而生。
愁的具体内容是思念丈夫,表现的是一种孤寂难耐之情。
3、上片开篇即用一“愁”字点明心情。除此外,还有哪一字暗含了作者的心情,试结合上片分析。
明确:
“凉”一语双关。
A表面上:重阳秋夜,天气转冷。玉枕纱厨,难御风寒。
B深层面:独居家中,爱人不在旁侧,内心感觉孤独凄凉。
这个字暗含了词人内心难以言说的情绪。由此我们更加明确了愁的内容,就不仅是空泛的“愁绪”,而具体成相思而成的“寂寞之愁”
4、“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中哪句是重点?这句中哪个字是重点?结合全篇来品品这个“瘦”字的妙处。
明确:
①结构上,“瘦”字和首句的“愁”字相呼应。因为有刻骨的离愁,所以衣带渐宽,腰肢瘦损;
②手法上,运用夸张比喻,极生动地描绘出诗人因思念日渐消瘦的形象。
③内容上,末了一个“瘦”字,归结全篇的情意,上面种种景物描写,都是表达这刻骨的离愁的。词人因相思而成的寂寞忧郁跃然纸上。
这一“瘦”字恰是全词的“词眼”
愁——凉——瘦三字前后呼应,情感一气贯穿,内容衔接紧密。
诗人由愁生凉,满怀寂寞之意;因凉而形瘦,一片忧郁之情,由此,我们知道了,词人的愁是一种闺怨之愁,是因相思而致的寂寞忧郁。
通过对这两个字的品读,我们要能明确,在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往往都有那种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词或句。这些词句往往运用一些表现手法,活用字词,多用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生动传神地刻画出景物,使得情感表达得更淋漓尽致。它们是读者窥探诗歌内容的窗口。我们在鉴赏一首诗歌时,要特别注意从这些词、句入手深入肌里,去理解诗歌情感。
五、我的思考问题:
活动3:组内筛选出学生问题中的难点,分组板书到黑板上,学生先讲解,学生讲解不了的,教师讲解完成。
六、探究提升
活动4: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完成《清平乐》的鉴赏,教师适当点拨。
清平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问:这首词处处跳动这词人生活的脉搏。词人对“赏梅”的感受因生活阶段不同而不同,请结合具体表现词人情感的词语,说明词人写了哪几个阶段的怎样感受。
答案:写了三个阶段的生活感受:“常插梅花醉”,用一醉字形象生动地写了词人早年陶醉于赏梅的悠闲与快乐;“赢得满衣清泪”,用一“泪”字写出了词人中年在赏梅时伤心流泪,表现了词人内心哀婉幽怨;“故应难看梅花”用一“难看“则写了词人晚年没有心思赏梅。更深刻地表达出及晚年因生活的沦落飘零造成的难言的凄苦和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
七、课后练习:完成本课《三维设计》的4、5、6题。
第二课时《声声慢》
一、导语
李清照在词的艺术方面造诣极高,被称为婉约词宗。她的艺术表现最为集中的,当属我们接下来要品味的这首词——《声声慢》。万树的'《词律》对她这首词评价道:"其用字奇横而不妨音律,故卓绝千古"。
二、知识积累
活动1:教师抽查学生讲解。
字词释义:
乍暖还寒:天气忽然回暖,一会儿又寒冷起来。
降息:休息,调养。
憔悴损:枯萎凋谢。
有谁堪摘:有谁堪与共摘。
怎生得黑:如何能熬到天黑。
次第:光景,情形。
了得:包含得尽。
三、朗读品味,初步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
2、再找个别同学朗读。
3、教师范读并指导。
指导:语速要缓慢,表情感的词重音要读出,断句要注意,感情要带出浓浓的愁绪。
4、全班齐读。
1、本词的情感基调是什么?《声声慢》中的愁和《醉花阴》的愁是否一致?为什么。
明确:愁。
《醉花阴》闺怨之愁——寂寞之意,忧郁之情
《声声慢》家国之愁——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
2、词的上下阙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明确:
上阕主要描绘了清冷孤寂之景,表达了作者孤独的情感;
下阕主要描写了白昼盼天黑时的残花梧桐细雨的深秋景致,表达了作者无穷无尽的悲愁。
四、研读课文,学习鉴赏
活动2:学生分组讨论、展示,教师补充完善。
(一)意象意境,品读情感:
1、为了抒“情”(愁),词人借助哪些“景物”(意象)呢?
明确:
淡酒——借酒浇愁
晚风——秋风萧瑟
过雁——北雁南飞,思乡
黄花——容颜憔悴
梧桐——丧偶意象
细雨——与相思愁思有关
(二)知人论世,品读情感:
2、《声声慢》中的愁和《醉花阴》的愁是否一致?为什么。
明确:
《醉花阴》闺怨之愁——寂寞之意,忧郁之情
《声声慢》家国之愁——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
教师补充:
李清照大事记:
1103-1126年:与赵明诚结婚,婚后融洽欢娱,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研究,度过了这生中最安宁、幸福的日子。
1126年:北宋末日,腐败透顶,金兵入侵,围困京师。
1127年:金灭北宋,二人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
1129年: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八月十八日去世,终年49岁,李清照时年46岁。
1130年:李清照为赵明诚解不白之冤,在越州、台州、黄岩、温州之间漂泊。
1131年:卜居浙江会稽,又逢盗贼,重病缠身,几欲丧命。
1132年夏: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9月提出诉讼,与张汝舟离婚。被判刑两年。
1134年:整理完成赵明诚遗著《金石录》。
1151-1156年:李清照没有子嗣,凄然一身,悲苦地离开人世。无人知道死于何时,葬于何处。
教师总结: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务必要注重知人论世。
(三)抓关键词句,品读情感:
3、“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都是表现词人内心的愁苦,但各有侧重,您认为三句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
明确:
第一句从神态入笔,写内心之空虚;第二句从环境上着笔,写环境之冷清;第三句从心境落笔,写内心之凄怆。
教师补充分析:
后人评价,“首句连下十四个叠词,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盘也。”那我们也来品一下这首句十四字的妙处。
①就三句本身含义看,一写举动,“寻寻觅觅”,作者飘泊异地,前途渺茫,孤立无援。一写环境,“冷冷清清”,丈夫离世,生活无助,度日如年。一写心情,人已黄昏,身体衰弱,内心凄苦。由外而内,由浅入深,三者互为因果,层层推进,为全词奠定了凄凉、悲惨的情感基调。由此可见,开头三句是全词的总纲。
②从叠字本身的作用看,同字重叠,回环往复,感情由弱到强不断加剧。冷、清、凄、惨、戚都是形容悲凉心理的,反复叠加,大大强化了词人心情痛苦的程度。总之,叠字能有层次、有深度地增加了感情的表现力。
③从音律角度看,十四个字平起仄落,节奏由徐而促,由疏而密,大大加强了词的韵律感。
教师总结:叠字运用的表达效果,一是加强诗词内容的回环往复,增强情感表现力。二是加强诗词音韵效果。加强节奏感。
五、我的思考问题:
活动3:组内筛选出学生问题中的难点,分组板书到黑板上,学生先讲解,学生讲解不了的,教师讲解完成。
六、探究提升
活动4: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完成《清平乐》的鉴赏,教师适当点拨。
我们共同学习了李清照的两首词作。它们如同清泉,涤荡着我们的灵魂,让我们如许澄澈清明,为此,我们为她赋得一首诗或词表达我对这位卓然千古的才女的敬意。
自是花中第一流,怎奈愁情恨悠悠。
漱玉飘香天地间,独领风骚万古流。
小结:“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作为一个女人,李清照何其不幸;作为一个诗人,她又何其伟大。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句便工”,苦难不停地擦试着李清照的艺术灵魂,这些经历像重物一样压在她生命的弹簧上,但它们不能压垮李清照,相反,苦难越重,艺术的灵魂飞得越高。怪不得一代文豪郭沫若这样评价李清照:一代词人有旧居,半生漂泊憾何如。冷清今日成轰烈,传诵千古是著书。
七、课后练习:
完成本课《三维设计》和《学案》全部习题。
李清照词两首优秀教案 8
教学目标
1、深入研读诗歌,抓住意境,体验情感。
2、了解词人的人生际遇对其词作风格的影响,体会其前后期作品的别样愁情。
3、让学生由词及人,进入到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
教学方法
诵读法、情境法、对比探究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北宋末年,有一位青年男子睡觉时梦见自己读到一本书,醒来后只记得其中三句:“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他把这件事告诉了自己的父亲,父亲就知道儿子心中有倾慕的女子了。原来那三句是字谜,谜底是“词女之夫”。那么,“词女”是谁呢?对了,是李清照,那这位青年就是赵明诚。虽是传说,但是李清照夫妻二人情投意合、志同道合却是人尽皆知。那么,如胶似漆的夫妻二人一旦分别,甚至是死别,李清照的内心会掀起什么样的波澜呢?下面,就让我们
一起来学习《李清照词两首》。
说起李清照,我们并不陌生,我们在初中还曾经学过她的《如梦令》呢。
那么,我们对她的生平应该还是有些了解的,谁来带着我们大概回忆一下呢?
请学生回忆相关内容
二、确定基调,分析叠字
带着对李清照的回忆,我们先来品读《声声慢》。
配乐朗诵《声声慢》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尤其是作者那哀婉的凄苦情,不知曾感动过多少人。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
1、初读全词,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感情的词语。(愁)
2、直接表现愁的是哪几句?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1)寻寻觅觅,李清照在寻什么呢?寻到了吗?
我们知道当时的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她可能是在寻觅流亡以前的生活,丈夫在世的爱情,还可能是心爱的文物或者什么别的,它们似乎是遗失了,似乎本来就没有。所以,她精神恍惚,若有所失,到处寻觅。
(2)冷冷清清,她寻找到什么了?
没有,不仅没有寻回失去的东西,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痛苦,反而在这冷清的环境中,更加觉得自己寄身异地,无人为伴,孤独寂寞。
(3)凄凄惨惨戚戚,最后诗人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命运凄惨,心情悲痛。
可以说开头这句词为全篇定下了一个感情基调,同学们能告诉我哪些词语可以概括吗?对了,悲苦愁绝。
刚才同学们在读这几句词的时候,有没有发现什么?对了,叠字的运用,假如我们将它改成“寻觅,冷清,凄惨戚”,你们觉得怎么样呢?对,少了音韵美。
三、鉴赏意象,品评愁情
我们讲诗歌,肯定要谈意象,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作者选取了那些意象来表现她的愁呢?
淡酒、晚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
在这些意象中,你感触最深的是哪一个?试着说说你对它的理解。
(1)淡酒
词人为什么喝了几杯之后觉得酒是淡的呢?难道是因为她是海量,千杯不醉?可是我们分明记得她曾经说过:“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这就说明她不太能喝。本来想借酒浇愁,但是愁仍然难以排遣,所以说,并非酒太淡,而是风太冷,愁太重,酒力压不住啊。
(2)晚风
怎么去理解“晚来风急”?它能渲染出什么样的情绪呢?
晚可以指晚上,也可以指晚年,风又急又冷,恰好能渲染出忧愁凄苦的情绪。
(3)过雁
大雁南飞本是自然现象,作者看了为什么会伤心呢?她和大雁又怎么会是旧时相识呢?
大雁到了秋天,由北而南,作者是北方人,避难南下,似乎是旧时相识。大雁能够按时南来北往,而自己却漂流困顿,寄寓异乡,这正是引起她伤心的原因。
李清照在很多作品里面都写到了大雁,比如说,早年写的《一剪梅》里就有“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南渡之前写的.《念奴娇》里也有“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我们看这两句虽然也充满离愁,但是那离愁中却是含有甜蜜的回忆和相逢的希望的,而本词却表现了一种绝望,一种极度的伤心。
(4)黄花
黄花是什么花呢?象征着什么呢?
黄花就是菊花,菊花虽然曾经开得极其茂盛,甚至堆积起来,然而现在却已经憔悴了。在往年,一定是要在它盛开的时候,摘来戴在头上的,而现在,谁还会有这种兴致呢?
这里明是写花,而暗喻岁月流逝,人已衰老、憔悴!
(5)梧桐、细雨
本来白日漫长,作者独自一人要苦熬苦等才能到天黑,但是到了黄昏时候,又有秋雨点滴作响,还偏偏是打在已经发黄的梧桐叶上。“细雨”“点点滴滴”,正是只有在极其寂静的环境中“守着窗儿”才能听到的一种微弱而又凄凉的声音,而对于一个伤心的人来说,这细雨哪里是打在梧桐叶上呢?这分明就是打在作者那颗破碎的心上啊!整个黄昏,就是这么点点滴滴,什么时候才能结束呢?还要多久才能滴到天黑呢?天黑以后,不还是这么滴下去吗?
这样一来,深秋时节作者的那种失落、孤单、凄凉、悲哀,就都展现出来了。
通过刚才对这些意象的共同探讨,我们发现,虽然作者没有明着写愁,但是这其中处处都充满着愁绪。真叫“无一字写愁,却处处惹愁”啊!
一直到全词即将结束,作者才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是的,这种景象,这种情绪,哪里是一个简单的“愁”字所能概括得尽的?
这样我们就知道了在《声声慢》里,作者所写的是永别之愁,长久之愁,家国之愁。
四、比较两词,解决重点
这就让我们想起了辛弃疾的那首《丑奴儿》,下阙是这样的:“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可是他在上阕里说的却是:“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那我们就来看看,当年的李清照又是怎样“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呢?
《醉花阴》是李清照前期的怀人之作,李清照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便宦游在外,深闺寂寞,她深深思念着远行的丈夫,这年时逢重阳,人逢佳节倍思亲,便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
请同学们自读《醉花阴》,找出表现愁情的意象,着重分析和《声声慢》里相同的意象——酒、风和黄花。
酒:《声声慢》里的酒是无力的,是无法驱寒浇愁的,用来反衬内心的愁浓愁重。
《醉花阴》里的酒是用来消愁的、相思的,有着诗酒自适的潇洒。
风:《声声慢》里的风是晚风,是急风,让人更添寒意,更难将息。
《醉花阴》里的风是有趣味的,它卷动珠帘,帘内闪现出一位愁思绵绵的少妇。
黄花:《声声慢》里的黄花是残菊,象征着人世的悲欢离合,正是词人晚年百无聊赖,孤苦飘零的处境。
《醉花阴》里的黄花,是有暗香的,是瘦的,因花瘦而触及人瘦,但人瘦胜似花瘦。写出词人因思念丈夫而消瘦。
这样我们就知道了在《醉花阴》里,作者所写的是小别之愁,暂时之愁,个人之愁。
由此可见,同一个作者,不同时期的作品,反映着不同时期的生活和心态,呈现出不同的韵味和格调。我们从中可以领会到时代社会的变化、个人的际遇对于作家创作的有力影响。
两首词我们就赏析到这儿,看同学们的样子还有点意犹未尽,那么就请同学们课后完成这样的作业。
五、课后作业
我为清照写碑文
作为一个女人,李清照是不幸的,但作为一个词人,她却是伟大的,生活曾经给她带来了太多的苦难,不过女词人并没有被苦难压垮,而是让自己的艺术灵魂越飞越高,越飞越远。虽然,我们不知道她死于何时,葬于何地,但我相信,她已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目中留下了一座丰碑,只是这碑上还缺少碑文,这碑文就交给同学们来写吧。
李清照词两首优秀教案 9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李清照的生平、思想及创作风格。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古代诗词的鉴赏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对典型意象的赏析,引导学生进入意境,体会词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1、挖掘词中意象丰富而又复杂的内涵。
2、通过两首词的阅读,引导学生感受“闲愁”和“国破家亡之愁”的区别。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在中华文化长廊中,宋词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夺目的光芒,无论是“大江东去”的豪迈,还是“执手相看泪眼”的婉约,都让人为之留连,为之感叹。徜徉其间,许多词坛巨匠与我们擦肩而过,苏轼、辛弃疾、柳永,今天我们要结识一位杰出的女词人,她就是李清照,她在文学上开拓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现在就让我们走近李清照,去了解她的人生,去感受她词作的魅力。(投影题目“走近李清照”)
(二)投影教学目标。
(三)复习学生初中曾学习过的李清照的一首词《如梦令》,让学生齐声背诵后投影全词。
提问以下问题:
①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愉悦欢快)
②词中哪些语句可以表现这种感情?(沉醉、兴尽晚回舟、争渡)
③为什么词人此时这么愉快?(投影李清照前期生平简介,可知词人生于仕宦家庭、书香门第,生活富裕,衣食无忧,再加上文化熏陶,所以处于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才能写出这么优美的词作。)
(四)播放安雯演唱的《月满西楼》
提问:歌词化用了李清照的哪首词?(《一剪梅》)
投影全词,让学生诵读后提问:
①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愁)
②那些语句直接表现出这种情感?(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③产生这种闲愁的原因是什么?(相思,闲愁—相思之苦)
④结合贺铸在《横塘路》中对闲愁的一句精彩的描写“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体会李清照的闲愁。师生共同探究,得出结论: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雨这些意象具有什么特点?多、轻、绵长,它不深沉,不凝重,而李清照的相思之闲愁也像这样,不是凄苦的,沉重的,而是像烟草、风絮、梅雨一样又多又轻又绵长的,从情感上看是微带些苦而又有些甜的。
⑤词人借助那些意象来表现这种相思之愁?(学生讨论,选代表发言)选用的.意象有:红藕、玉簟、落花流水、锦书,雁、月。引用李白、杜甫等相关诗句和织锦回文诗的典故,深入分析月、雁、锦书这几个意象的传统意义和审美特征。
得出结论
作者用红藕香残,玉簟生凉的凄清之景来表现丈夫不在身边的孤独愁苦,用锦书、雁、月寄托自己的相思。词人在月满西楼之时,抬头望见南飞的大雁,希望有丈夫的锦书寄来,于是就有了雁足传书的遐想,可是雁字空回,锦书却无,思念之情更浓。于是有了最后一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形象的表现了作者难以排遣的愁绪。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词人婚后生活应是十分幸福的,投影婚后生平简介。
(五)讲解《声声慢》
①投影全词。
②配乐朗诵。
③学生诵读。
④提问以下问题。
A、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愁)
B、和上一首词中的愁有何不同?(更凄怆)
C、那些语句直接抒发了这种情感?(第一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问题一:引导学生揣摩此句中词人的心境。问题二:分析此句在全词中的作用。问题三:分析叠词的作用。第二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结合李白、李煜、秦观写愁的诗句来比较,得出结论:这些愁虽也很沉重,但还可以用具体的形象形容出来,而李清照的愁无法用言语来形容可见愁情之重。)
⑤为表现作者这种深重的悲愁,作者选择了哪些意象?(让学生讨论后,用自己的话描述意境)
A、借酒消愁(师点拨:酒并非淡,只是愁情太重,酒力压不过心愁,可以说是“借酒销愁愁更愁”“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B、抬头望雁(师点拨:正当作者独自对酒伤心时,猛然间抬头看到南飞的大雁,又牵动了她无限的愁思,那大雁不就是曾为她和丈夫捎过信笺的大雁吗,而今大雁依旧,人已不在,不禁悲从中来)
C、黄花满地(师点拨“憔悴”:既指花因无人采摘自开自落、枯萎凋零的状态,又指词人因过度忧伤而憔悴不堪。词人看到那将要凋零的花瓣就像孤苦飘零的自己,想到此,不禁黯然神伤)
D、守窗盼黑(师点拨:怎生:怎样。守窗:表示无人相伴的孤独。盼黑:表现触景生情的痛苦)
E、梧桐秋雨(师点拨:挖掘梧桐这一意向的内涵。梧桐:秋天万物凋零,最容易触发人们的悲凉情绪,而梧桐树是最典型的落叶乔木。秋天到来,往往是梧桐先行陨落,所谓“一叶落而天下知秋”于是以梧桐写悲秋,表现孤独、愁苦、失意就成为古人常用的手法。如“梧桐树,三更雨,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李煜《乌夜啼》)雨丝象征愁思,梧桐细雨正表现作者剪不断的愁绪。
小结:作者因为心情凄怆,所以饮酒无绪,望雁伤心,无心摘花,只盼天黑,那作者的人生究竟发生了什么变故,会有这样的愁苦,我们再来看看她晚年的生平(投影)。由此可见:金兵入侵,国土沦丧,人民流离失所,作者被迫南渡,丈夫又去世,作者只身飘零,生活贫困,她的愁有:亡国之痛,丧夫之悲,沦落之苦。她身上有如此多的苦难确实是非一愁字能形容。
(六)正因为词人有如此的人身经历,所以她的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①前期主要反映她在少女少妇时期的美满生活,抒发对爱情的追求,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同丈夫的相思离别之情。词的风格清丽婉约。②后期主要写她在离乱中的孤独生活和国破家亡的凄惨心情,词风变得凄婉低沉。但此时期的词由于融入了家国兴亡的深悲巨痛,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动乱生活,社会意义扩大了,发展了传统的婉约词。
(七)总结:这就是李清照,著名散文家称之为“乱世中的美神”李清照她以她凄美的词风,打动了无数后人。国破家亡,痛失爱偶,只身飘零的不幸遭际使她的艺术才情升华,创造了无数让人们享受无穷的艺术珍品。斯人已逝,可是当我们偶然再回首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孤独的美神。
(八)作业:李清照能把无形的愁写的这样富有感染力,课下同学们也写一段描写自己愁绪的文字。
李清照词两首优秀教案 10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与创作。
2、鉴赏李清照作品的婉约派风格。
3、了解作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
4、体味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以及词句中凝聚的感情。
二、知识链接
李清照乱世中的美神
梁衡
李清照是因为那首著名的《声声慢》被人们所记住的。那是一种凄冷的美,特别是那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简直成了她个人的专有品牌,她便被当作了愁的化身,而对她的解读又“怎一个愁字了得”。
其实李清照在写这首词前,曾经有过太多太多的快乐。当李清照满载着闺中少女所能得到的一切幸福,步入爱河时,她的美好人生又更上一层楼。夫婿赵明诚是一位翩翩少年,两人又是文学知己,情投意合。他们二人除一般文人诗词琴棋的雅兴外,还有更相投的事业结合点——金石研究。蜜一样的生活,滋养着她绰约的风姿和旺盛的艺术创造。请看两首词: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
金人一锤砸烂了都城汴京(开封)的琼楼玉苑,李清照在山东青州的爱巢也树倒窝散,一家人开始过漂泊无定的生活。南渡第二年,急病而亡。一个叫张汝舟的人走进她的生活。刚结婚之后张对她照顾得也还不错,但很快就露出原形,原来他是想占有李清照身边尚存的文物。这些东西李视之如命,而且《金石录》也还没有整理成书,当然不能失去。无奈之中,李清照走上一条绝路,鱼死网破,告发张汝舟的欺君之罪,李清照也随之入狱。由于友人帮忙,李只坐了九天牢便被释放了。但这在她心灵深处留下了重重的一道伤痕。一个女人心中爱的火花就这样永远地熄灭了,这怎么能不令她沮丧犯愁呢?
1134年,金人又一次南侵,赵构又弃都再逃。李清照第二次流亡到了金华。国运维艰,愁压心头。有人请她去游附近的双溪名胜,她长叹一声,无心出游: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
已渐入暮年的李清照没有孩子,守着一孤清的小院落,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国事已难问,家事怕再提,只有秋风扫着黄叶在门前盘旋,偶尔有一两个旧友来访。她有一孙姓朋友,其小女十岁,极为聪颖。一日孩子来玩时,李清照对她说,你该学点东西,我老了,愿将平生所学相授。不想这孩子脱口说道:“才藻非女子事也。”李清照不由得倒抽一口凉气,她觉得一阵晕眩,手扶门框,才使自己勉强没有摔倒。李清照感到她像是落在四面不着边际的深渊里,一种可怕的孤独向她袭来。她茫然地行走在杭州深秋的落叶黄花中,吟出这首浓缩了她一生和全身心痛楚的,也确立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声声慢》。
李清照所寻寻觅觅的是什么呢?身为女人,她既不能像岳飞那样驰骋疆场,也不能像辛弃疾那样上朝议事,甚至不能像陆、辛那样有政界、文坛朋友可以痛痛快快地使酒骂座,痛拍栏杆。她甚至没有机会和他们交往,只有独自一人愁。她以非凡的才华和勤奋,又借着爱情的力量,在学术上完成了《金石录》巨著,在词艺上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但是,那个社会不以为奇,不以为功,连那十岁的小女孩都说“才藻非女子事”。李清照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她只好一人咀嚼自己的凄凉,又是只有一个愁。
随着时代的进步,李清照当年许多痛苦着的`事和情都有了答案,可是我们偶然再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寻寻觅觅的美神。
三、课文阅读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瑞脑销金兽:
(2)佳节又重阳:
(3)有暗香盈袖:
(4)凄凄惨惨戚戚:
(5)乍暖还寒时候:
(6)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2、填空
从唐五代兴起,而在宋代兴盛的一种新体诗是_____。前人评论宋词有“婉约”和“豪放”之说,并以之把宋词分成了最重要的两大流派。宋代“婉约”词的代表词人是_____和_____;“豪放”词的代表词人是_____和_____。宋代最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号_____居士,她著有词集_____。“寻寻觅觅,_____,_____”是她的词作_____中的名句。
3、阅读《醉花阴》,回答问题。
1)“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描绘了一幅什么画面?渲染了怎样的环境氛围?作者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2)“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作者为何特别提到重阳佳节?作者的凉意从何而来?
3)古人常爱用花比喻人之美貌,如“芙蓉如面柳如眉”、“人面桃花相映红”等,而李清照却说“人比黄花瘦”,这样的比喻有什么丰富的内涵?
4)词人运用哪些景物来烘托心情?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4、阅读《声声慢》,回答问题。
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三句运用了十四个叠字,表现了哪三种不同的境界?奠定了全词怎样的感情基调?
2)“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一句,表现的是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试描绘诗句展示的凄惨情景。并指出此句手法之高妙。
4)“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试分析此结句之妙。
四、课堂练习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校注(xiào)乍起(zhà)着凉(zháo)宫阙(què)
B、薄暮(bó)寰宇(huán)蕴含(yùn)债券(juàn)
C、枕着(zhěn)憔悴(cuì)逮捕(dǎi)诠释(quán)
D、戚戚(qī)摘要(zhāi)反诘(jié)折服(zhé)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B、燕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C、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D、这次弟,怎一个愁字了得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意思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东篱把酒黄昏后
B、雁过也,正伤心
C、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D、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4、下列加点字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薄雾浓云愁永昼(漫长的白天)
②有暗香盈袖(充满)
③莫道不销魂(极度的欢乐)
④凄凄惨惨戚戚(悲愁、哀伤的样子)⑤憔悴损(损害)
⑥独自怎生得黑(怎么、怎样)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④⑤⑥
D、①②⑥
5、下列词句不存在语序倒置现象的一句是()
A、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B、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C、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D、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6、诵读下列词句,句读有误的一项是()
A、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B、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C、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D、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7、对李清照《声声慢》一词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三句用一连串叠词,写出一种愁惨而凄厉的氛围,是词人血和泪的吞吐,也是向苍天的悲惨呼告,是词人后期凄凉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
B、上阕从一个人寻觅无着,写到酒难浇愁;风送雁声,反而增加了思乡的惆怅,最后“雁过也”三句在内容上承上,在结构上启下,自然地把抬头仰望过渡到低头俯视。
C、“梧桐更兼细雨”两句写桐叶簌簌,秋雨滴滴,像鬼语戚戚、幽灵啜泣,这就更加令人难过了。这里是从正面渲染作者的悲苦心情。
D、最后用一个“愁”字来概括,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全词用象征手法,把国破家亡的身世寓于景物描写之中,表现了词人忧国忧民的心理。
8、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莫道不销魂,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到黄昏、点点滴滴。(2010上海卷)
(3)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______________?(2010福建卷)
(4),最难将息。(2010湖北卷)
(5)__________,__________,却是旧时相识。
- 相关推荐
【李清照词两首优秀教案】相关文章: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11-25
李清照词两首08-28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 4篇11-25
李清照词两首原文及翻译05-06
李清照的两首如梦令06-06
李清照的词精选11-10
李清照如梦令两首译文06-04
李清照词全集01-08
李清照的爱情词04-18
李清照的醉酒词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