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贺雁门太守行古诗词鉴赏

2022-12-08 李贺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提起古诗词,就自然而然的想起令人头大的古诗词赏析?古诗词鉴赏,很多时候是指从“情”和“景”的角度对古诗词做深入的赏析。还记得古诗词鉴赏是怎样做的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李贺雁门太守行古诗词鉴赏,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原文

  《雁门太守行》

  作者: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注释

  雁门太守行(古乐府曲调名)

  黑云:厚厚的乌云。这里指攻城敌军的气势。

  摧:毁坏。这句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机形势。

  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甲,指铠甲,战衣。

  金鳞:形容铠甲闪光如金色鱼鳞。金: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

  角: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古代军中的号角。

  译文

  战局像乌云重压要把城墙摧垮,铠甲在阳光的照耀下如金色鱼鳞一般闪耀着。

  秋色中,遍地响起了号角声,凝结在塞上的深红血迹在暮色中如同紫色。

  部队行进在易水边,风卷动红旗,浓霜凝住战鼓,鼓声低沉。

  为了报答君王的厚爱,(将士们)甘愿高举宝剑,战死沙场。

  鉴赏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后称“乐府诗”。多介绍战争场景。

  诗人的语言极力避免平淡而追求峭奇。为了追求奇,他在事物的色彩和情态上着力,用浓辞丽藻大红大绿去表现紧张悲壮的战斗场面,构思新奇,形象丰富。

  一般说来,写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不宜使用表现秾艳色彩的词语,而李贺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红色,非但鲜明,而且秾艳,它们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诗人就象一个高明的`画家,特别善于着色,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不只勾勒轮廓而已。他写诗,绝少运用白描手法,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各样新奇浓重的色彩,有效地显示了它们的多层次性。

  这是一首政治抒情诗,概括了这场战争的艰苦性,赞扬了官军将士们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全诗写了三个画面:一个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首联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后句写守城将士严阵以待,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颔联分别从声色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颈联写部队黑夜行军和投入战斗。尾联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创作背景

  关于此诗系年,有两种说法。一种:此诗创作于公元814年(唐宪宗元和九年)。当年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前往征讨雁门郡之乱,李贺即兴赋诗鼓舞士气,作成了这首《雁门太守行》。另一种说法,据唐张固《幽闲鼓吹》载:李贺把诗卷送给韩愈看,此诗放在卷首,韩愈看后也很欣赏。时在公元807年(元和二年)。

  诗意

  《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运用乐府古题创作的诗歌。此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通过奇异的画面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地的边塞风光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首句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并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第二句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第三句写部队夜袭和浴血奋战的场面;最后一句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全诗意境苍凉,格调悲壮,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艺术魅力。

  作者简介

  李贺像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西)人。唐皇室远支,家世早已没落,生活困顿,仕途偃蹇。曾官奉礼郎。因避家讳,被迫不得应进士科考试。早岁即工诗,见知于韩愈、皇甫湜,并和沈亚之友善,死时仅二十六岁。其诗长于乐府,多表现政治上不得意的悲愤。善于熔铸词采,驰骋想像,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新奇瑰丽的诗境,在诗史上独树一帜,严羽《沧浪诗话》称为“李长吉体”。有些作品情调阴郁低沉,语言过于雕琢。有《昌谷集》。

【李贺雁门太守行古诗词鉴赏】相关文章:

《雁门太守行》李贺唐诗鉴赏11-08

雁门太守行 李贺09-23

李贺《雁门太守行》10-07

李贺的雁门太守行10-06

李贺雁门太守行全诗鉴赏11-27

雁门太守行 李贺典故10-17

李贺雁门太守行古诗10-14

李贺《雁门太守行》赏析11-23

李贺的诗雁门太守行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