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故事

2022-03-08 李白

李白的故事1

  李白,一个有着“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般深情厚谊的诗人;一个有着“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般雄壮气魄的诗人;一个有着“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般宁静致远的诗人;一个更有着“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般胸怀博大的诗人。如此般淡薄名利,气度非凡的君子,竟和我发生了故事,请听我慢慢道来。

  记得那是我上一年级的时候吧,语文书上凤毛麟角般的提供了几首诗词,其中一首便是李白的《古朗月行》。当品读到“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时,瞬间便有一副画面呈现在脑海中:在一个星光灿烂的夜晚,两小童儿躺在草坪上,仰天看,一轮明月挂在天际边。或许是不知该怎么形容眼前飘渺的夜空吧,他们高兴得呼其为“白玉盘”。我被脑海中的画面深深地迷住了……是啊!我没想到竟然还有这么美妙的文字,这么真挚的文字。从此,我便喜爱上了诗词,平日里总是会抽出时间去学习各个历史时期的古诗词,感受中华文字的独有魅力,正是李白的诗,为我翻开了我人生诗词宝典的第一页。

  六年级时,当语文老师讲到李白的诗词时,总会说李白是一个浪漫主义诗人,他的一生几乎没有什么坎坷和劫难,所以说是一个相对乐观的文人,也正是因为此,他的大部分诗词才会蕴意着“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篙人”的意境……当听闻于此,我总是有种说不出的对他的敬佩,对他的喜爱。总想刻苦钻研他的诗词和其中的哲理,感受他诗词中蕴含的美好与意境。

  诗词,是中国历史的见证,是中国文学的脊梁。李白亦就是诗海中的一叶扁舟。然而,炎黄子孙对茫茫诗海的探寻永远是进无止境的。让我们一起为这片诗的森林涂抹上一层浓厚的绿色吧!

李白的故事2

  江山代有才人出,在古老的历史中涌现出无数的风云人物。其中,最令我敬佩的是诗人李白。

  李白小时候十分聪明。李白的爸爸李客在李白很小时就发现了他的作诗和习武的天赋,便很用心的教导李白读书、作诗与练武。李白因此博览群书,武功了得。因为李白饱读诗书,所以他便立志要做一个像诸葛亮、司马相如一样可以为百姓造福的好官。他也常常把自己比作大鹏鸟,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展翅高飞。为了实现远大志向,李白踏上了他的求官之路。

  大家肯定没听说过李白参加科举考试。为什么呢?因为李白的爸爸李客是一个商人。在当时,商人的儿子是不能参加科举考试的。这就说明李白不能像其他人一样通过考试来获得当官的机会,也说明李白的求官之路将更加困难。可就算这样,也没能打破李白的梦想。他决定踏遍千山万水,来到天子脚下的长安城来寻求做官的途径。这一路相当不容易。

  历尽坎坷,受尽小人算计后,李白并没有世俗中。在一些能人志士的帮助下,李白的文采终于被皇帝所赏识。在他四十二岁时,他被皇帝召入皇宫做了官,官至翰林供奉。可是在皇宫的这些日子,李白发现他并不能为百姓做好事,使百姓生活得更好。再加上小人的设计陷害,李白被赐金还乡,在离开长安的路上,李白万般的无奈。难道他就这样放弃理想了吗?不,他没有。在离开长安的路上,他写了《行路难》,他用豪放的诗词表达了他的雄心壮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么一个豪放的李白,大家想不想更加深入的了解呢?那么就让我们从今天的课堂中学习李白这位伟大的诗人吧!

李白的故事3

  磨杵成针

  李白从小就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还在他5岁的时候,小小李白就坐在窗前开始摇头晃脑地大声背诵前人有名的文章了。只消两三遍,他就可以毫不费力地把书上的内容背锝滚瓜烂熟。由于李白总是把功课作得很好,所以老师非常喜欢李白,经常在小朋友们面前夸奖他。可是,李白当时也是一个贪玩的小孩子,也和其他小朋友一样,身上难免有一些缺点。有一天,老师还在讲课呢,他却听着听着就走神了,一双大眼睛盯着窗外,脑子里竟然想起了昨天晚上妈妈给他讲的金色鲤鱼的故事。李白想:“那些小鱼穿着金色的鳞片衣服,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真是太好看了。可是,它们的美丽会不会引来坏人呢?要是被人抓住了,就不能自由自在地游泳了呀,多可怜。”瞧,李白开始陷入他自己编织的幻想的世界里。老师看见李白愣愣的模样,知道他没有认真听课,就停下课来,很生气的说:“李白,你站起来重复一遍我刚才讲的话。”李白一下子清醒了,慌忙站起来,却一句话也说不出。“同学们都在笑话我吧!”李白的脸刷的红了,他感到难为情极了。

  放学回家的路上,李白还在生自己的气呢。忽然,他发现一条清澈的小溪边,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很粗的铁棒。老婆婆磨得很认真很卖力,大滴大滴的汗珠从老婆婆的额头上滚下,可是老婆婆只是抬起手用衣袖擦了擦汗,又接着继续磨那根大铁棒了。李白看见老婆婆这么辛苦地磨铁棒,觉得非常好奇。于是他跑上前去,来到老婆婆的身旁,一边轻轻地拉着老婆婆的衣角,一边很有礼貌地说:“婆婆,您好。请问您磨这根大铁棒干什么呢?”老婆婆继续专心地磨着她的铁棒,头也不回地说:“我呀,我要把它磨成一支细细的绣花针哩。”李白瞪大了眼睛,嘟着嘴说:“这么粗的铁棒能磨成针吗?”老婆婆转头看了看李白,见他一脸不相信的样子,这才停下手中的活,蹲下身来,慈祥地对李白说:“好孩子,只要功夫深,铁棒也能磨成绣花针哩!”李白像是突然明白了一个深奥的道理,使劲地点了点头。这件事给李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对他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后来凡是读书碰到困难,他就自然而然地想起“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的教导,便抖擞精神,鼓起勇气,坚持不懈地奋力拼搏。有一段时间,他为了专心读书,甚至搬到一所道观中去安心苦读。正是凭着这种精神,他阅读了大量的书籍,为他以后取得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功打下了牢实的基础。

  诗仙下凡

  唐朝著名诗人李白的大名呀,在中国那可是没有人不知道的。李白是一位非常伟大的诗人,他一生写了许许多多很有名的诗歌流传后世。直到今天,很多爱学习的小朋友都在背诵李白的诗呢。李白写的诗歌充满了神奇的想象力,常常把人带到似乎只有神仙才居住的另一个奇幻的世界,所以喜爱李白诗歌的人又给了李白一个美称,把他称作“诗仙”。李白就像一位洒脱狂放、云游万里的仙人一样,游遍了中国秀美的山河。他每到一个有特点的地方,总会写下抒发感情的诗篇,而且从来不摆名人的架子,与当地的老百姓成为很好的朋友,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因此,民间流传着很多关于李白的动人故事。

  有关李白的出生,就有一个神秘的传说。说的是李白的母亲生下李白的前一天晚上,做了一个很奇怪的梦。她到底梦见了什么呢?原来,她梦到了一片很美丽的星空。那么多闪亮的星星都在冲她眨眼睛呢,实在让人有些看不过来了。不过,还是有一颗很特别的星星吸引了李白妈妈的注意。这是秋天傍晚西方天边上最早升起的那颗最亮的星,叫做太白星,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启明星。它是那么耀眼那么闪亮,把夜空中其它的星星一下子就比下去了。正当李白的妈妈抬着头望着这颗太白星赞叹它的明亮耀眼时,这颗太白星忽然从天上坠下来,落入了李白妈妈的怀里。这时,李白妈妈感到肚子一阵疼痛。于是,一个白白胖胖的小生命便呱呱落地了。因为这个太白星的梦,爸爸妈妈便决定给他们可爱的小宝宝起名李白,字太白。李白长大后,为了实现帮助君王治理国家、帮助穷苦老百姓多做一点好事的远大理想,用他的诗歌抒发自己对祖国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激励自己与各种困难作斗争,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李白真的像一颗明亮的太白星一样,用他的光芒照耀着我们前进的道路呢。

  力士脱靴

  李白过人的才华,使他成为一位名满天下的大诗人。所以就连当时的皇帝唐玄宗也想看一看李白到底是个怎样厉害的人物。于是唐玄宗下诏书请李白到皇宫来相见,一起商谈国家大事。听到皇帝召见,李白迈着大步,仰天长笑着走进皇宫,没有一丝拘束紧张的样子。唐玄宗看见李白仪表非凡,气宇轩昂,双目炯炯有神,就像一片朝阳升起在东方。通过与李白亲切的交谈,皇帝发现这个李白可真是不简单,他的知识如此渊博,无论问他什么问题,都能对答如流,并能提出很多自己独到的见解呢。

  唐玄宗皇帝得到这样一个值得夸耀的文人在身边,高兴得合不拢嘴,立即邀请李白留下来和他一起吃饭。当时,谁如果能和皇帝一起吃饭,那可是一件非常非常荣耀的事。更何况,皇帝还用满桌的好菜亲自招待李白呢。于是,有很多人羡慕李白,但也有很多小心眼的人嫉妒他。可李白才不怕别人嫉妒他呢,他还是像以前一样潇洒狂放。李白喜欢喝酒,与他同一个时代的另一位大诗人杜甫有一首诗曾经这样写到:“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首诗的意思是:“李白喝一斗酒就能作上百篇的诗,他倒在长安的酒店里就可以忽忽大睡。在李白喝酒的时候,即使是天子的召唤,他也不理,而自称自己是酒中仙。”

  有一天,皇帝又召见李白,请他起草一份很重要的诏书。恰巧李白刚刚喝完酒,东倒西歪地走到大殿上。他眯着眼往四周看了看,看见站在皇帝身边的一个太监正在很不友好地盯着他。这个太监叫高力士,当时得到皇帝无比的宠爱,就连皇帝的儿子们也称呼他“阿哥”,王公大臣们也要称呼他“老爹”呢。高力士心里总想着:“我可是皇帝眼前的红人,谁敢得罪我!”所以他整天在皇宫里横行霸道,老欺负那些被他排挤的小官员。他发现皇帝喜欢李白,心里就很不舒服,还想着要找个机会整整李白呢。李白呢,其实早就看不惯这个欺软怕硬的太监了。于是趁着这天的酒性对皇帝说:“皇上,我有个小小的请求,不知您准不准?”皇上因为急着要李白写诏书,便着急地说:“你有什么要求,尽管讲。”李白说:“我刚喝了点酒,因此无法像平常那样很恭敬地写文章。请皇上准许我穿戴随便一点,这样我才能把这篇诏书写得符合您的要求。”皇上想了想,摸着胡子说:“既然这样,我就准许你随便一点吧。”于是,李白伸了个懒腰说:“我穿的鞋太紧了,要换一双松一点的便鞋。”皇帝便立即叫人给他取双便鞋来换。李白趁机向站在一旁的高力士把脚一伸:“给我把鞋脱了!”高力士平时作威作福搞惯了,没想到李白会来个突然袭击。在完全没有心理准备的情况下,高力士当惯奴才的膝盖便自然而然地跪了下去,竟给李白把靴子脱了。这一次,李白可给那些受高力士欺负的人出了口气,就连千百年后的人们听到这个故事也觉得痛快呢。

  泪别汪伦

  李白非常喜欢游览名山大川,他多次漫游长江南北,黄河上下。我们伟大祖国的版图上,几乎印满了李白的足迹。那些烂漫的山花发出一阵阵芳香,那些快乐的小鸟“啾啾”的叫着,大自然在李白的眼中充满了诗情画意,是一个千姿百态的世界。所以,他常常到各地去游玩。一天,他收到一个叫汪伦的人写给他的一封信。信上写着:“先生喜欢游玩吗?我们这里有十里桃花。先生喜欢喝酒吗?我们这里有万家酒店。请您来我们皖南泾县玩吧。”李白看了这封邀请信十分高兴,马上收拾行李就向泾县出发。可是到了泾县以后,李白朝四周张望了半天也没见到什么十里桃花,更别提万家酒店了。正在纳闷,一个村民打扮的人走上前来说:“李白先生,见到你真是太荣幸了。我就是汪伦。”汪伦接着便解释说:“我信里所说的十里桃花,是指十里之外有个桃花潭,而万家酒店呢,是说有一家姓万的人开的酒店。”李白听了,哈哈大笑。两个人就这样交上了好朋友。

  汪伦邀请李白在他家住一段时间,叫妻子做了好多乡喷喷的饭菜,还拿出了酿造多年的好酒热情地招待李白。他们边吃边聊,真是愉快极了。后来李白又到附近的几个朋友家住了几天。可还有很多重要的事情等着李白去办呢。所以待了几天后,李白决定要离开了。但为了不给汪伦添麻烦,李白并没有专门向汪伦告别,他准备悄悄地坐船回家了。谁知就在李白已经上了船而船正要开动的时候,汪伦赶到了。要知道如果再慢一步,就来不及了。李白听到汪伦和村里的乡亲们手拉着手一边唱着为他送行的歌,一边用脚踏出节奏。李白又惊又喜,他没想到汪伦会和这么多村民一起来河边送他,这些老百姓对他实在太好了。他只觉得心头一热,眼泪差点掉了下来。就这样,李白作了一首非常有名的诗,诗名叫《赠汪伦》。诗的后两句写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意思是:“桃花潭的水就算有千尺那么深,也比不上汪伦来送我的情谊深呀。”

  这首送给汪伦的诗为什么会这么美好动人,为什么会流传这么广呢?因为它抒写了一位伟大的诗人与普通人之间纯真质朴的友情。这也是为什么千百年来李白能得到老百姓特殊喜爱的很重要的原因。

李白的故事4

  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他性格豪迈,热爱祖国山河,游踪遍及南北各地,写出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他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轻快,人们称他为“诗仙”。李白以不世之才自居,以“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功业自许,一生始终不渝地追求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他以大鹏、天马、雄剑自比:“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他觉得凭借自己的才能,可以“出则以平交王侯,遁则以俯视巢许”,对于那些靠着门第荫封而享高官厚禄的权豪势要,他投以强烈的卑视,表现出傲岸不屈的性格。他蔑视封建等级制度,不愿阿谀奉迎,也不屑于与俗沉浮。现实的黑暗使他理想幻灭,封建礼教等级制度的束缚使他窒息,他渴望个性的自由和解放,于是采取狂放不羁的生活态度来挣脱桎梏、争取自由。其表现方式或纵酒狂歌,寻仙学道,然而,酒既无法销愁,神仙更虚无飘渺,于是他“一生好人名山游”,把美好的大自然作为理想的寄托、自由的化身来歌颂。他笔下的峨嵋、华山、庐山、泰山、黄山等,巍峨雄奇,吐纳风云,汇泻川流;他笔下的奔腾黄河、滔滔长江,荡涤万物,席卷一切。表现了诗人桀傲不驯的性格和冲决羁绊的强烈愿望。

李白的故事5

  历代文人歌咏黄鹤楼的诗篇,最著名的当数唐朝崔颢那首七律《黄鹤楼》。因为有了这首诗,诗仙李白也不得不感叹“眼前有景道不得”,所以,在《李太白全集》中,我们是找不到登临黄鹤楼的诗篇的。李白倒写过“捶碎黄鹤楼”的诗句,为此还引起了一场风波。

  肃宗乾元二年(七五九),李白在长流夜郎的途中遇赦返回,到江夏时遇到当时任南陵县令的故人韦冰,两人对饮叙旧。诗人有满腹心事,於是即席写下了著名的长篇政治抒情诗《江夏赠韦南陵冰》。诗中的“我且为君捶碎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二句,简直令人匪夷所思,李白也因此被目为狂人,有些人还写诗文来讥笑他。为此,李白又写了《醉后答丁十八以诗讥予捶碎黄鹤楼》一诗。

  在这首诗中,李白用诙谐的笔调向丁十八“陪罪”:你怪我惊动你的“逸兴”,作诗问罪,可是黄鹤楼已经被我捶碎,黄鹤仙人也无处栖止了。好在黄鹤可以上天向玉帝诉告,玉帝会放黄鹤归来,黄鹤楼也会重建起来的。至於我,只有等酒醒了再来陪你同游。

  虽有人不信此诗是李白所作,但李白“捶碎黄鹤楼”的故事却已不胫而走。宋代有个和尚曾用此事戏作一偈曰:“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显题诗在上头。”另一个和尚觉得此偈还不足以写出太白风韵,又把后两句改为:“有意气时消意气,不风流处也风流。”明代解缙作《吊太白》诗也有“也曾捶碎黄鹤楼,也曾倒却鹦鹉洲”之句,足见此诗影响之大。不过,这些人都只是将这看作李白的风流故事,却很少想到诗人胸中的愤郁,真是李白的不幸!

李白的故事6

  我漫无边际的走在大街上,一个诗人也没有碰到,手中的采访本一片空白,半个大字也没有。

  前几天我莫名其妙的穿越到唐朝,唐朝可是我国诗歌创造的黄金时代,何不趁着这个老天爷送给我的好机会采访采访一些古代的名人呢?

  正想着,突然一阵香味扑鼻而来。定睛一看,原来我来到了江南最豪华的酒楼——黄鹤楼。

  忽然我的耳边传来了一句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咦?这不是李白的《宋孟浩然之广陵》吗?我眼睛一亮,三步并作两步,一口气跑了上去。

  来到楼上,果然看见了李白和孟浩然在哪里吟诗作对。

  只见李白一手拿着酒杯,口中还念念有词:“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好,好。”只见孟浩然大声的称赞起来。没过多久,孟浩然起身告辞,我趁着这个空当跑到李白的身边,恭恭敬敬地说道:“小生素闻李白诗仙的盛名,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

  李白看了看我说道:“我今日能有如此大的成就,定然和少时的努力分不开。”说着想回忆起了往事:“小时候我虽然聪慧,但难免调皮,一日上课我出神发呆被老师责难,心里难受,回家的时候路过河边看见一位老人在河边手中拿着一把铁杵在河边打磨,我一好奇便走过去询问:“老大娘你在干什么啊?”老大娘抬起了头,摸了摸头上豆粒大的汗珠微笑的说道:“我在把这根铁杵磨成绣花针呢。”我立即瞪大了双眼说道:“这么粗的铁杵什么时候才能磨成那么细的绣花针啊?“老人慈祥的笑了笑说道:“只要功夫深,铁杵也能磨成针。”说完便继续埋头工作。“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你肯努力,不管什么事都可以完成!”

  我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

  李白笑了笑,便拂袖而去。

  我坐在那里反思了良久,只要功夫深,铁杵也能磨成针。是啊,只要肯努力,无论什么事都可以完成。

  为了我们的美好明天,奋斗吧!

李白的故事7

  李白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他一生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被后人称作“诗仙”。

  李白小时候不爱学习,还经常逃课,学习也不用功。有一天,李白又出来逃课了。他走着走着,忽然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婆婆,正拿着一根大铁棒在石头上磨。

  李白很好奇,便走过去看。李白上前问道:“老婆婆,您在干什么呀?”

  老婆婆说:“我正在用这根铁棒磨一根又细又长的绣花针呢!”

  李白又问:“这么粗的铁棒,怎么可能会磨成一根细长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说:“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

  李白听了这句话后非常后悔,也很受启发,于是便发奋读书。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成为一位著名的诗人,写了许多优美的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些诗一直流传至今。

  关于李白,还有一件有趣的故事呢。有一天,李白来到了黄鹤楼,被眼前的美景吸引住了,于是便登上了黄鹤楼。

  李白在黄鹤楼上,看到风景如画,刚想吟诗,突然他看见崔颢已经在上面题了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看到这首诗,李白惊讶的写不出诗来,只好写了一首打油诗“三拳打碎黄鹤楼,一脚踏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有诗在上头。”于是惆怅而去。

  尽管在黄鹤楼下留下了遗憾,但李白仍不愧是我国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流传千古,至今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

李白的故事8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的这首《赠汪伦》诗,因为编进了小学语文课本,在中国大地上,几乎无人不知。但是,如果问一下,诗中的这位主人公——“汪伦”,他的来龙去脉,他的履历事迹,恐怕就鲜有人说得上来了。

  因为,汪伦是一个普通人。

  关于汪伦其人,据《李白集校注》,另有《过汪氏别业二首》,据称也作《题泾川汪伦别业二章》,似可参证。然而,即使这首诗,也没有什么关于汪伦的细节介绍。只知这位汪伦可能很富有,也很好客,因此有条件邀请李白到他家小住。

  而且他还拥有别墅,可能在泾川的山清水秀处,正合诗人的雅兴。两人虽然初次见面,“畴昔未识君,知君好贤才”,由此可见,诗人与汪伦相当投契,一见如故。而且主人家的高规格接待,也让诗人感动。“我来感意气,捶炰列珍羞”,看来唐朝的“徽菜”就相当考究了。

  从诗句“相过醉金罍”,“吴籥送琼杯”来看,李白在汪氏别墅小憩,吃得开心,喝得好像更加开心。诗题下有校者注:“白游泾县桃花潭,村人汪伦常酝美酒以待白,伦之裔孙至今宝其诗。”

  汪伦善酝,他的家酿美酒,自然是上乘的佳醪,着实令好酒的诗人,迷恋陶醉。从两首诗中,“酒酣欲起舞,四座歌相催”,“酒酣益爽气,为乐不知秋”,两次同用“酒酣”一词,估计是诗人手不释杯的结果,老先生喝高了,来不及推敲,才犯了诗家的重复之忌。由此也证明“李白斗酒诗百篇”的那种米酒,在长安酒肆里出售的,由漂亮的胡姬斟进他杯子里的,大概酒精度较低。如果是二锅头那样的烈性酒,一斗下肚,就该学阮步兵,作三月醉了。

  但这首李白的诗,却使诗中的汪伦,与诗一齐不朽。正如王勃那篇《滕王阁序》一样,一句“都督阎公之雅望”,那位洪州都督阎伯屿,也跟“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同被人吟诵朗读。历朝历代,在南昌任地方官者,可有一位被人记住,被人提起?

  一首好诗,一篇美文,能起到这样的效用,是出乎作者预料的。本是名不见经传的人,本是极一般的人——汪伦,却在李白的诗中,留下永久的名声。

  在清人袁枚的《随园诗话》中,关于对汪伦之约,有一段记载:“唐时汪伦者,泾川豪士也,闻李白将至,修书迎之,诡云:‘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欣然至。乃告云:‘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李大笑,款留数日。”

  因此,在车载斗量的当代作品中,要想读到李白这样情意真挚的,表现普通人的诗篇,恐怕是很不容易的了。

李白的故事9

  一天,我在《挖掘孩子潜力的101个勤学故事》这本书里看到了我国古代诗人李白小时候的故事,故事的内容我向大家介绍一下吧!

  李白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大诗人,小时候他就聪明过人,但非常调皮,常常是猴子屁股坐不住,学了一会儿就想跑出去玩,没什么定力。

  一天,李白正在念书,突然听见窗外鸟儿那欢快的叫声,李白又开始走神了。现在是春天,花开了,树绿了,小草也发芽了,到处一片花红柳绿,老待在家里多闷啊。于是,李白放下书本,乘家里人不注意,溜到山上去玩了。

  李白一路走,一路唱,山上风景如画。李白玩的兴高采烈、心花怒放,根本不记得学习这回事了。走着走着,李白突然看见一间小房子,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正在门口很认真地磨着一根铁棒。李白很好奇地跑上去问:“老婆婆,您磨这根铁棒干什么呀?”“我缺一根缝衣服的针啊,所以我要把这根铁棒磨成绣花针来用。”老奶奶回答道。李白觉得太不可思议,惊讶地说:“缝衣服的针那么细,这根铁棒又这么粗,您要磨到什么时候啊?”老奶奶很有耐心地说:“只要功夫下得深,铁棒也能磨成针。”李白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回到家里,李白越想越惭愧,心想老婆婆都有决心把铁棒磨成针,自己为什么没有毅力把知识学好呢。

  从此以后,李白开始发奋图强,用功念书,终于成了我国文学史上的大诗人。

  读了这个故事,我想:大诗人李白都能刻苦学习,而现在的我们不能因为一点儿挫折轻易放弃自己的理想,我们要培养自己的毅力。只有做有决心、有毅力的孩子,才有可能获得最后的成功。

李白的故事10

  我国古代的许多文人墨客都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也流传下来了许多有趣的故事。

  李白(公元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就被人称为“酒星魂”、“酒圣”、“酒仙”。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写李白:“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历来被认为是传神之笔。大概没有别的哪个文人与酒的关系之密切和嗜酒的名气之大,能和李白相提并论的。只要翻翻李白的诗集,就不难发现他的生活中,几乎无处不有酒。正如郭沫若说的:“李白真可以说是生于酒而死于酒。”关于他的死,还有种种不同的传说,大概都与饮酒有关。其中最富于浪漫主义情调的是说他醉后到采石矾的江中捉月亮落水而死。

  关于李白醉酒的故事,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得到相当充分的反映。如昆剧中有《太白醉写》,京剧、川剧、秦腔等十几个剧种都有类似的剧目。又如李白佯醉痛骂杨贵妃的义儿安禄山的故事,在京剧中叫《金马门》,也叫《骂安》;川、湘、汉、滇、桂剧及同州梆子、河北梆子都有此剧目。在我国著名画家的作品中,也有“李白脱靴图”、“李白捉月图”、“太白醉酒图”等等。陶塑、瓷塑、泥塑、木雕、牙雕中这样的题材也相当多。至于后人在诗文中歌颂李白醉酒傲世、藐视权贵的作品,就更多得举不胜举了。旧时在一些酒店的牌匾上写着“太白世家”、“太白遗风”等,无疑也含有对李白的崇敬之意。当然,人们尊祟李白,热爱李白,决不是因为他好喝酒,而是取他傲视权贵的反抗精神,和爱慕他的诗才。历史上因醉酒而死的人,并没有人去尊祟。

李白的故事11

  国人对于野史的偏爱,想必由来已久。当年李白供奉翰林,曾用野史狠狠娱乐了杨贵妃,“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赵飞燕的野史形象,无非纤瘦、美艳、命好。杨玉环当然高兴,不说其他,单说纤瘦,就足令她芳心大悦。胖妹子总是喜欢别人夸苗条的,否则贾宝玉说“杨妃体丰怯热”,宝钗也不至大怒。李白的“坏心眼”,呆会再说,他大概料定杨妃读书少,历史读得更少。

  那么,历史中的赵飞燕,颜值到底如何?《汉书》(下同)载:“孝成赵皇后,……属阳阿主家,学歌舞,号曰飞燕。成帝尝微行出。过阳阿主,作乐,上见飞燕而说之,召入宫,大幸。”按惯例,某女生得好,史家会交代,没交代,就说明容貌平平。

  赵飞燕舞技出众,对颜值自有补益。比如她多半会“芭蕾跳”,显得体态轻盈,所以人送外号“飞燕”;她打小学歌舞,不会胖,当然也未必瘦弱,毕竟舞蹈也是体力活儿,“掌中舞罢箫声绝”,那是文学夸张。汉成帝为她倾倒,缘于青春年少及优美舞姿的可能性较大,无关颜值。

  从实际宠幸来看,也能佐证这一点。“皇后既立,后宠少衰,而娣绝幸,为昭仪。居昭阳舍,其中庭彤朱,而殿上漆,切皆铜沓黄金涂,白玉阶,壁带往往为黄金釭,函蓝田璧,明珠、翠羽饰之,自后宫未尝有焉。”

  就是说,成帝对赵飞燕的宠爱,时间非常短,完全像“三分钟热度”的那种,热过了,给个名分,每月支付点赡养费。至于夫妻义务,想起来,履行一下,想不起来,你也别不服!对小姨子赵合德,他反而表现出了异常的痴恋,“姊娣颛(专)宠十余年”,怕是爱屋及乌的说辞,他连死都要死在赵合德的住处,可见赵飞燕的颜值诱惑远不及其妹。

  常说人靠衣裳马靠鞍,“倚新妆”,是否也包括穿新衣服呢?汉初服装尚黑,女子穿黑色裙裾,给人以混夜店的感觉,不会太美;元封改制后,服色尚黄,华贵了许多,可是内命妇的着装也多了不少条条框框,随便穿着,不容易了。颜值一般的赵飞燕,就算穿上新,化个“新妆”,又能有多美?

  那么,历史中的赵飞燕,命真的好吗?可以说,很不好!因为是女孩,因为家里穷,她刚出生就沦为弃婴,“三日不死,乃收养之”,顽强的生命力救了她。在阳阿公主家学歌舞,名为宫女,跟奴婢也差不离儿。嫁了皇帝老公,结果被妹子抢了,是可忍孰不可忍!好在她知道宫廷水深,姐妹之间不能窝里斗,否则早杠上了。肚皮不争气,或许是她最大的命苦,如果她有儿子,其家族乃至西汉末期的许多悲剧都可以避免。不明白?回家查史料去,不能啥都推给我吧,短短千字文,实在容纳不了。

  公元前8年,定陶王刘欣来长安谋夺继承人位置,其祖母傅太后行贿赵飞燕姐妹,使得这哥们顺利成为太子。成帝也不是没儿子,只是生一个,死一个,有的无端夭折,有的被赵合德害死了。关于这个公案,哀帝即位时,司隶解光上的一道奏章说得清清楚楚。此君不愧是搞刑侦的,凶手,被害人,时间地点,证人证言,甚至赵合德的原话,汉成帝的态度,各种细节,他都查实了,然后话锋一转,“赵昭仪倾乱圣朝,亲灭继嗣,家属当伏天诛。”此时赵合德已然自杀,解光的真实意图昭然若揭,若非议郎耿育上疏辩护,赵飞燕在劫难逃。饶是如此,新城侯赵钦、成阳侯赵?等亲属,还是丢了爵位,驱至辽西郡安置。

  如果哀帝活得长一些,哪怕活四十岁,赵飞燕“命好”的野史说法也还是可以成立的。这哥们跟姓王的没啥交情,对赵飞燕,却是感恩的,尊为皇太后加以保护。偏偏他是短命鬼,在位七年就去世。他刚死,民间就流传童谣,诬陷赵飞燕偷汉子,还将赵合德的罪行加于赵飞燕头上,“燕啄皇孙”之典故即出于此。一个月后,赵飞燕自杀,也许入殓前会给化个新妆。

  这首写给杨贵妃的诗恐怕正是李白失官的原因。得罪高力士,那是野史,正史里没说原因。只说玄宗很礼貌地送了一些钱物给他,然后拜拜。我个人倒是认为,杨妃拿到赞美诗,必然研究一下赵飞燕。她又不傻,结果可想而知。枕头风一吹,小脾气一发。玄宗又不能将这事儿公开,只好心照不宣,撵走李白以慰佳人。

李白的故事12

  李白生于武则天长安元年(701 年),病卒于唐代宗宝应元年(762 年),一生经历了唐王朝盛极而衰的整个历史时期,他的主要事迹发生于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李白凭借独特的文学才华,成为当时最著名的诗人,其作品被广泛传诵,其故事也被广泛传扬。当李白还在世时,李白的事迹就已在社会上传播,甚至传到唐玄宗耳中。而在李白死后,这种传播不仅没有停歇,反而进一步深化。

  在中晚唐以及五代期间,李白故事得到发展,李白的一些重要事迹,也被各种笔记杂传所记录,相关主题逐渐形成。如唐人李濬所作《松窗杂录》中,即记载了玄宗召李白作《清平调》三首,后因飞燕一句,为高力士进谗言,终于被贬的故事。晚唐人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记载有李白令高力士脱靴之事。晚唐人孟启《本事诗》详细记载了李白故事,包括李白与贺知章的交往“金龟换酒”,唐玄宗命高力士请李白作诗,此外还包括李白被永王征召、贬谪夜郎等事迹。五代期间,李白故事被载入了正史。后晋高祖天福六年(941年),石敬瑭命修唐史,即《旧唐书》。在这个《旧唐书》中有一篇“李白传”,仅300 字不到,但概括了李白的生平,提到了玄宗令李白带醉作诗、李白在沉香殿上令高力士脱靴、因参与永王谋反流放夜郎等情节。这些李白事迹,后来都成了李白故事的核心内容,被后世戏曲家反复采写。

  唐五代是李白故事流变的发轫期,其故事本身在逐渐经历变化,经历改写,乃至最终定型。而从叙事文化学角度来说,李白故事在上千年的演化过程中,必定会受时代氛围、社会环境、宗教状况等各种不同因素影响,其表现是:李白故事的主题、故事结构及其细部逐渐发生变化,重点与聚焦点发生迁移。后世每一部关于李白的作品,其主题、着力点、情节走向都会有不同,这些不同并不是偶然发生的,而是有着深刻的社会心理、亚文化影响的动因。从后世李白故事的演变来说,可看到史传文化、宫廷文化、士文化、

  仙道文化等各种亚文化的影响。也许在李白故事流变的发轫期,这些文化现象的影响还不明显,但到了宋元明清时期,其影响就相当显著了。这也导致不同历史时期,表现李白的戏曲小说的主题与聚焦点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李白的故事13

  【李白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历史影响】

  李白的乐府、歌行及绝句成就为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端,达到了任随性之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李白的绝句自然明快,飘逸潇洒,能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出无尽的情思。在盛唐诗人中,王维、孟浩然长于五绝,王昌龄等七绝写得很好,兼长五绝与七绝而且同臻极境的,只有李白一人。

  李白的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他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风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义精神,达到了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他被贺知章称为“谪仙人”,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这也是他的诗歌中最鲜明的艺术特色。李白的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他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李商隐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

  李白诗中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彩、瑰丽动人的意境,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原因所在。

  李白的诗歌对后代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中唐的韩愈、孟郊、李贺,宋代的苏轼、陆游、辛弃疾,明清的高启、杨慎、龚自珍等著名诗人,都受到李白诗歌的巨大影响。

  【轶事典故】

  黄鹤楼搁笔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3)在黄鹤楼公园东边,有一亭名为“搁笔亭”,亭名取自“崔颢题诗李白搁笔”的一段佳话。唐代诗人崔颢登上黄鹤楼赏景写下了一首千古流传的名作:“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后来李白也登上黄鹤楼,放眼楚天,胸襟开阔,诗兴大发,正要提笔写诗时,却见崔颢的诗,自愧不如只好说:“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搁笔不写了。有个少年丁十八讥笑李白:“黄鹤楼依然无恙,你是捶不碎了的。”李白又作诗辩解:“我确实捶碎了,只因黄鹤仙人上天哭诉玉帝,才又重修黄鹤楼,让黄鹤仙人重归楼上。”实际上,李白热爱黄鹤楼,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他高亢激昂,连呼“一忝青云客,三登黄鹤楼”。山川人文,相互倚重,崔颢题诗,李白搁笔,从此黄鹤楼之名更加显赫。

  李白后来,李白也仿照《黄鹤楼》写下《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生死考证

  上世纪90年代,吉国考古学家曾在碎叶城遗址进行发掘,除了许多佛教文物,他们还发掘出一块唐代石碑,其上有“安西都护府侍郎李某……”字样,这又进一步证实了郭沫若最早考证的李白故乡在碎叶的说法。其父李客,生平事迹不详。20世纪60年代前,中国学者普遍认为李白出生于四川江油(今四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按照这个说法李白与李唐诸王同宗,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辈族弟。亦有说其祖是李建成或李元吉,因为被灭族而搬至西域;但此说缺乏佐证。据《旧唐书》记载,李白之父李客为任城尉。

  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三年(756),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连,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写下《早发白帝城》。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投奔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逝,也有说是:“醉致疾亡”,就是喝酒引发疾病而死(见皮日休《李翰林诗》)。也有说是单纯的喝酒猝死(见《旧唐书》)。也有说是醉酒入湖中捉月溺死,这种说法古已有之且广为流传。

  第一种说法:那是李白七岁时,父亲要给儿子起个正式的名字。李白的父母亲就酷爱读书,他们要培养儿子做个高雅脱俗的人。

  父亲平时喜欢教孩子看书作诗,父亲在酝酿起名之时,同母亲商量好了,就在庭院散步时考考儿子作诗的能力。父亲看着春日院落中葱翠树木,似锦繁花,开口吟诗道:“春国送暖百花开,迎春绽金它先来。”母亲接着道:“火烧叶林红霞落”。

  李白知道父母吟了诗句的前三句,故意留下最后一句,希望自己接续下去。他走到正在盛开的李树花前,稍稍想了一下说:“李花怒放一树白”。

  “白”——不正说出了李花的圣洁高雅吗?父亲灵机一动,决定把妙句的头尾“李”“白”二字选作孩子的名字,便为七岁的儿子取名为“李白”。

  第二种说法:李阳冰的《草堂集》序中说:“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惊姜之夕,长庚入梦。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

  范传正的《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中写道:“公之生也,先府君指天(李)枝以复姓,先夫人梦长庚而告祥,名之与字,咸取所象”。

  从以上文献中我们不难看出,李白的姓名是李白的父亲回到蜀中先给自己恢复了李姓后才给后来出世的李白取的名字,李母梦到太白金星后于是有了身孕,在阵痛难忍中生出李白,李白的名字就是根据这一梦境得来的。

李白的故事14

  早在唐朝的时候,中国各地都布满了不为人知的世外桃源。

  一次,李白独自撑船在江上喝酒吟诗,忽然,一个大浪把他卷进了水底下的一个山洞里,李白如果向上游得话,还有很远的陆,因此他选取了往洞里游。不一会就来到了一个气室,里面有一个通向陆地的通道,那个通道初极狭,才通人。

  李白游世外桃源再往前走,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李白看到的是一片和谐的乡村景色,美中不足的是,那里的科技很落后,房子很简陋。李白在村庄里走了走,看了看,发现自己以前很少见到的朋友竟然在那里,李白上前与他交谈。

  原来,那里的人都是早期发生战乱的时候逃到那里来避难的,他们在那里住下来繁衍后代,那里原来是片荒地,无遮无挡,那里的人就将边上几座不出名的小山搬到那里来掩护自己。

  李白在朋友的邀请下到边上的一个茶馆里坐下,喝喝茶,吃吃小吃,谈一下。李白喝过酒,尝过菜,顿时呆住了,这但是人间美味呀,这种小吃和酒几乎只能在皇宫里见得到,在那里,茶馆里就有。他们到了街道去逛逛,。李白东瞧瞧,西看看,可就是不能买,这地方的钱与唐朝的不一样,那位朋友给他买了一支笔和纸,李白把纸平放在一户人家的台阶上,挥笔写到:在无人知之之地,有乃世外桃源。此地乃有人间美味,此地乃有朴实之民,吾爱此地之也。众人都围过来看。李白就之后写诗,李白在那里写过不少的诗呢。全城上下都知道这位来自于山外的人,都崇拜他,敬佩他,可李白要走了,不然的话外面的人会惦记着他的。

  李白出了小洞撑船到了岸边回家了,可他的心还是在世外桃源中。

李白的故事15

  李白的成长故事唐朝的著名的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爱念书,常常逃学,去街上闲逛。

  一天,李白有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河边。家具广告语

  和暖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鲜花绿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呆在家里那多没意思啊!”李白走着走着,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坐在一块大石头上,老奶奶正在专心致志地磨着一根铁棒。李白好奇地走过去问:“老奶奶,您在干什么?”“我要把这根铁棒磨成绣花针。”老奶奶抬起头,对李白慈祥地笑了笑,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当然!”“但是,铁棒这么粗,什么时候才能磨成针呢?”老奶奶反问李白:“滴水能够穿石,愚公能够移山,那铁棒为什么不能磨成针呢?”“但是,您年纪这么大了。”“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老奶奶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他再也没有逃过学,学习也很用功,最后成了名垂千史的诗仙。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有耐心和恒心才能成功。

【李白的故事(汇编15篇)】相关文章:

李白的故事汇编15篇09-18

关于李白的小故事:李白求师10-06

李白的故事(15篇)09-18

李白的故事15篇09-18

李白饮茶谜语故事08-03

李白的故事(合集15篇)09-19

我和李白的故事作文11-26

关于李白的经典名人故事11-23

历史名人李白醉书狂草敌兵的故事-李白12-19

名人故事:李白求师12-10

李白的生平事迹分享 李白《渡荆门送别》习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