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月歌》李白

2024-04-19 李白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峨眉山月歌》李白,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注释:

  ⑴峨眉山:在今四川省峨眉山市西南,有两山峰相对,望之如蛾眉,故名。

  ⑵半轮秋:谓秋夜的上弦月形似半个车轮。

  ⑶影:月光的影子。平羌:即青衣江,大渡河的支流,在今四川中部峨眉山东北。源出宝兴县北,东南流经雅安、洪雅、夹江等地,到乐山汇入大渡河,入岷江。

  ⑷发:出发。清溪:指清溪驿,属四川省犍为县,在峨眉山附近。三峡:《乐山县志》谓当指四川省乐山县之嘉州小三峡:犁头峡、背峨峡、平羌峡,清溪在犁头峡之上游。一说指长江三峡: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⑸君:指峨眉山月。一说指与作者同住峨眉山的友人。下:顺流而下。渝州:唐代州名,属剑南道,治所在巴县,即今重庆市。[2-4]

  译文:

  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晶亮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创作背景:

  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十二年(724)秋天。当时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离开蜀中赴长江中下游的舟行途中,写下此诗。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称。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园之月。

  鉴赏:

  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质朴,音韵流畅。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说明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季。“秋”字为入韵倒置句末。以“秋”字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正应了秋高气爽,月色皎洁的自然规律,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进入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平羌江在峨眉山的东北,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

  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为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一般来说无论河水怎样流动,“ 水中月”也不会随之流走,月随水流只有一种情况,就是观月老也顺水而去。因此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示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第三句中人出现了,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峨眉山—— 平羌江—— 清溪—— 渝州—— 三峡,诗歌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旅行图。

  除“峨眉山月”而外,诗中没有更具体的景物刻划;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明晰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诱导物。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更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及,如同思友之情。凡咏月处,都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一般来说,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达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字中地名就有五个占了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绝无仅有的。它“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王麟洲语),其原因在于:诗境中处处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处处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将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此外,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以地名限制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不同。读起来也就觉不着痕迹,妙入化工。

【《峨眉山月歌》李白】相关文章:

李白的《峨眉山月歌》08-15

李白《峨眉山月歌》鉴赏04-09

李白峨眉山月歌唐诗鉴赏10-28

李白《峨眉山月歌》翻译赏析08-05

李白《峨眉山月歌》原文和译文05-25

李白诗作《峨眉山月歌》赏析10-21

李白的诗《峨眉山月歌》以及赏析05-15

李白诗词赏析《峨眉山月歌》09-04

李白《登峨眉山》赏析09-27

李白《登峨眉山》全诗赏析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