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李白读书笔记

2020-07-15 李白

  我不善作诗,却对诗人李白情有独钟!

  初冬,有文友倡议去白兆山拜访诗仙李白,我立马附和、点赞。虽然这位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离开这里己有1200多年了。但他留下潇洒的身影和豪迈的诗篇却深嵌在人们的记忆中。

  史载:公元732年(开元二十年)李白三十二岁。自春夏在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与元演、崔成甫结识。秋,自洛阳返安陆(今湖北安陆市)。途经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市),结识崔宗之。冬,元演自洛阳复到安陆相访,二人同游随州(今湖北随州)。岁未,归家安陆。公元733年(开元二十一年)李白三十三岁。构石室于安陆白兆山桃花岩。开山田,日以耕读为生……

  白兆山坐落在安陆城区西部20余公里处,又名碧山。

  当地传说唐代大诗人李白系太白金星转世,白兆山系李白在天庭与吴刚饮酒下棋时碰落的一颗棋子。由于李白醉酒将玉皇大帝命其传旨的“人间三天吃一餐饭”误传为“人间一天吃三餐饭”而被贬人间。公元727年,李白仗剑出游,来到安陆,见碧山有如一枚巨大的棋子,顿有所悟,感慨道:“山名曰白兆,始知李白来!”于是:“酒隐安陆”,赋诗十年,后人亦将李白寓住的碧山改名为“白兆山”。

  然而,传说归传说,那是当地人把这位大诗人神话般敬仰罢了,诗仙是否隐居白兆山,还得考证正史和那些不朽的诗篇。

  史载:李白在白兆山居住期间,不仅以诗言志,以文会友,写下了《山中问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该诗以问答形式并暗用典故抒发了作者隐居生活的自在天然情趣。而《安陆白兆山桃花岩刘侍御绾》则更反映于李白高卧于云雾缭绕之中的浪漫情怀。诗曰:“云卧三十年,好闲复爱仙。蓬壶虽冥绝,鸾鹤心悠然。归来桃花岩,得憩云窗眠。对岭人共语,饮潭猿相连。时升翠微上,邈若罗浮巅。两岑抱东壑,一嶂横西天。树杂日易隐,崖倾月难圆。芳草换野色,飞萝摇春烟。入远构石室,选幽开上田。独此林下意,杳无区中缘。永辞霜台客,千载方来旋。”

  李白归来白兆山桃花岩,不仅得到静卧云窗睡眠的安逸生活。还在这其间与故相许圉师之孙女许氏结为夫妻,生下一女一男,使白兆山成为他人生的“第二故乡”。民间更是将李白在白兆山读书、写诗、会友的地方演绎成动人的传说而激励后人。如桃花岩、白兆寺、太白堂、读书台、绀珠泉、斗笠岩、洗脚塘、洗笔池、古银杏树、长庚书院、太白林、笔架山、下马桩、龙泉观、“月夜写经”“金牛石门”等。这些遗迹和故事分布于白兆山周围,流传于安陆百里,使李白的“诗言志”“济苍生”的伟大抱负光照人间。

  然而,李白隐居白兆山,并非闭门不出,他的“隐”只是为了远离纷繁杂乱的上流社会,逃避朝廷没完没了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却利用这个机会遍访天下名士,就是在这个时间段,他在随南的现光山(今随州市曾都区府河)结识了一代名道胡紫阳,并与之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也留下了更多优美之作。

  现光山又称仙城山,史载春秋战国时期,即公元前506年冬,吴王阖闾率伍子胥与唐国、蔡国联军伐楚,联军五战五胜破楚郢都(今湖北钟祥市)。楚昭王东逃云梦,又转奔郧(今湖北安陆市),又因昭王之父平王曾杀郧公斗辛之父,楚昭王惧郧公弟斗怀复仇而投随(今湖北随州市)。时伍子胥率复仇之师偕唐、蔡联军追向随国。随君即派人将楚昭王护送至城南70里山中藏匿。当楚昭王逃至山下时,只见“山上云蒸霞蔚,五光十色”,瑞气千条、祥云万朵笼罩诸峰,急策马深隐其中得以逃脱。第二年昭王令侍从请其外公秦哀公出兵,三国联军方退出郢都。楚昭王返郢后说,亏随国之现光山藏得一命方能回国。现光山便因此而得名。

  李白游历现光山的时候,正好名道胡紫阳在这里修行,两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

  李白一生中共写过有关随州的诗文共六七篇之多,每篇都与现光山有关,李白与现光山情深义重,从他的.“相随迢迢访随城”(《忆谯郡元参军》)至“神农好长生”(《题紫阳先生壁》),从“故人栖东山”(《题元丹丘居》)到“茫茫大梦中”(《与元丹丘方城寺谈玄作》)。从冬夜送元演归仙城山,到江夏送倩公归汉东,还有他亲笔撰写的胡紫阳碑铭,每篇都表达了他对现光山的热爱,如他的《题紫阳先生壁》诗云:“神农好长生,风俗久已成。复闻紫阳客,早署丹台名。喘息餐妙气,步虚吟真声。道与古仙合,心将元化并。楼疑出蓬海,鹤似飞玉京。松雪窗外晓,池水阶下明。忽耽笙歌乐,颇失轩冕情。终愿惠金液,提携凌太清。”和《忆谯郡元参军》:“……相随迢迢访仙城,三十六曲水回萦。一溪初入千花明,万壑度尽松风声。银鞍金络到平地,汉东太守来相迎。”紫阳之真人,邀我吹玉笙。餐霞楼上动仙乐,嘈然宛似鸾凤鸣。袖长管催欲轻举,汉东太守醉起舞。手持锦袍覆我身,我醉横眠枕其股。当筵意气凌九霄,星离雨散不终朝……后者寥寥数语却道出诗人与汉东太守及道士胡紫阳游乐之情,让人历历在目、如临现场。

  《忆谯郡元参军》先写二人访仙城山,泛舟赏景,后换马陆行来到汉东。“相随”六句写风光,写行程,简洁入妙,路“迢迢”“水回萦”“初入”“度尽”,使人应接不暇。然后,与远道出迎的汉东太守见面了。汉东太守的形象在此段中最生动可爱,他没有半点专城而居的官架子。他与紫阳真人固然是老朋友,对李白也是倾盖如故。这几位忘形之交在随州苦竹院──“餐霞楼”饮酒作乐,道士与诗人一同伴奏,汉东太守则起舞弄影。没有尊卑,毫无拘束,本来就洒脱的诗人,举措更随便了,不但喝得烂醉,甚而忘形到“我醉横眠枕其股”了。

  由诗入画,让人浮想联翩,这就是李白。他以他的放荡不羁和超凡脱俗,给予世人一个理想化的视界。

  如果顺着李白的足迹,就不难发现李白在此期间还多次去过寿山(今湖北广水)。寿山离现光山并不远,李白去寿山的时间大概是在唐开元年间(公元727年)前后,诗人李白的生命之帆在安陆搁浅。诗人的这次栖居,从原因上颇为后人猜度。是浅滩,还是暗礁?抑或是宿命的安排?是名山,是胜景?还是一段才子与佳人的爱情缠绵……

  当时的淮南道小寿山并不出名,与之仅一条涢水之隔的白兆山更是不足为人称道。只有现光山因了胡紫阳而稍逊风骚。然而,李白却在这“一水担三山”(白兆山、现光山、寿山和涢水)之间诗意地栖居着,而且一住就是10年。据资料记载,李白在旅居安陆的10年中,至少有1000个日夜是在寿山度过的。寿山的身躯在鄂北岗地间,算是突兀的,那种突兀中略显圆润的山势,比起三山五岳不知要逊色多少。但寿山的名气却因了诗人的涉足而更是代代攀升,寿山下的百姓也因借了诗人的灵气而有着享不完的福祉。

  一轮明月给诗人做伴,一间陋室为诗人挡风。青灯黄卷,寻常巷陌,李白在诗意的山水间游离。他还在对酒当歌吗?他还在慨叹人生几何吗?他还在思念远在巴蜀的亲人吗?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月光就是寿山的月光,这月亮是公元1280年前的月亮。那月亮是生在中秋之夜,还是在初冬的某个宁静的拂晓?月光水一般地倾泻在寿山的沟壑丛林中,流泻在静谧而从容的涢水上沉睡的片片帆影间。月色如水如银,正透过纸糊的窗棂,温柔地抚摸着诗人的脸,正是这瞬间的温柔,勾起了诗人对故乡,对亲人的无尽思念。故乡的亲人还好吗?他们还在思念着我吗?哦,他们也一定在同一片月色下遥望着诗人所在的方向,对着一轮皓月,祈求月中仙子为他们传达故乡对诗人的深深祝福。

  如果说《静夜思》是诗人思乡情感的真情流露,那么,在同一时期,同一地点所作的《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则是李白对人生遭遇的另一种真情表白。诗人李白才华横溢,志向高远,但由于性情孤傲,仕途上多有不顺自然是入情入理的。然而,诗人在逆境中没有颓废,而是选择了与世隔绝的隐居生活。对一个诗人来说,10年的确太长,而对于一个民族的诗史来说,10年则短得不屑评说。而正是这10年,才使李白对诗意的人生再一次作出重要选择。

  纵观李白隐居白兆山十年间,他的足迹遍布中原,虽然他更多是盘桓在白兆山——现光山——寿山之间(三山距离不过百里)但在南阳、襄阳、沔阳乃至天府之国的巴蜀,我们依稀都能看到他孤傲的身影,所到之处都留下他脍炙人口的诗歌。当然,我的追寻也只仅仅局限在李白在白兆山隐居的那十年极小的一部分。他为中国诗坛留下了不朽的宏篇巨著,那才是诗仙李白给予后人的永远享受不完的精神财富!

【追寻李白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追寻李白作文三篇07-02

李白《月下独酌(其一)》读书笔记11-11

刘长卿李白10-03

刘长卿 李白10-03

李白座右铭07-22

李白《夜宿山寺》李白唐诗鉴赏11-01

追寻杨贵妃的荔枝之谜04-02

关于李白的小故事:李白求师10-13

我心中的李白有关李白的作文11-26

《李白墓·采石江边李白坟》翻译赏析09-01

李白《金陵酒肆留别》古诗原文及赏析 为什么要研究李白的赠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