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学道是认真的, 很虔诚, 也很辛苦 (他在《游太山六首》其四里说自己曾“清斋三千日, 裂素写道经”) , 但却乐此不疲。匡山 (戴天山) 道士既是隐者, 与禽兽为伍, 则会像禽兽一样形影不定, 来去无踪。大约在唐玄宗开元七年 (公元719年) , 李白19岁时, 屡访某道士 (不知是不是东岩子) 不得, 遂写下《访戴天山道士不遇》一首以自嘲:
犬吠水声中, 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 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 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 愁倚两三松。
《李诗直解》 (清乾隆时刻印, 编者不明) 卷五解说是诗云:“山境之奇致如此, 今羽士只在此山中, 但云深不知所在耳。今我徘徊不遇, 愁倚两三松, 亦无聊之极矣。”但无聊中的学道者李白却得以以闲适的'心境去重新认识眼前的大自然——他心目中的仙山, 仅寥寥几笔, 便将匡山的犬吠、水声、深树、青霭以及带露桃花、林中小鹿、碧峰飞泉与野竹、两三松等这些庄老自然主义的, 属于“小国寡民”或“至德之世”的景致, 展现得可闻可见, 如画如梦。
蜀地道家之气甚重, 崇山峻岭间多道观羽士, 令李白目不睱给而引以为骄傲并自美曰:“蜀国多仙山” (《登峨眉山》) 。他在天宝九载 (公元750年) 所作《题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诗里开篇就写道:
家本紫云山, 道风未沦落。
况怀丹丘志, 冲赏归寂寞。
……
按王琦《李太白集辑注》里的解释, 紫云山在匡山之南, 在昌隆县西南40里处。那里峰峦环秀, 古木葱笼, 常有紫气盘礴于上。山里有仙人青龙洞、露香台、白云洞、帝舜洞、桃溪源、天生桥等仙人驻地, “有道宫建其中, 名崇仙观。观中有黄箓宝宫”。李白对紫云山自是深怀朝圣敬意, 不时造访道宫, 混迹于诸道士中。他所谓的“丹丘志”乃求仙学道之志。丹丘, 为上古神话中的羽人结集之地。李白友人元丹丘 (即元林宗) 即以此为名。
【李白学道】相关文章:
李白座右铭07-22
刘长卿李白10-03
刘长卿 李白10-03
李白《夜宿山寺》李白唐诗鉴赏11-01
我心中的李白有关李白的作文11-26
《李白墓·采石江边李白坟》翻译赏析09-01
关于李白的小故事:李白求师10-13
致李白书信06-12
月下李白随笔11-12
李白的随笔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