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写的不是诗,是寂寞

2023-03-29 李白

  李白是中华历史上少有的奇才。他性情任侠豪放,既抱定“济苍生”“辅社稷”“安黎元”的志向,又向往神仙的逍遥自在生活,加之豪放、率性、傲王候的个性,不能随俗入世。这就注定了李白一生孤独、寂寞的命运。

  李白的诗咏山水、羡神仙、歌侠客、记饮酒、赠友人,诗作以浪漫、豪放著称,但这只是李白的诗的“外相”。

  正如清代文艺理论家刘熙载所说:“太白诗言侠、言仙、言女、言酒,特借用乐府形体耳。读者或认作真身,岂非皮相。”(《艺》卷二)

  而其族叔李阳冰说的更明白:“凡数百首,多言公之不得意。”(李阳冰.《草堂集序》)

  因此,我们只要细读其诗、认真品味,便可感知其豪放外衣掩盖下内心的悲愤、孤独、寂寞和凄凉。

  原来斗酒诗百篇的李白写的不是诗,是寂寞。

  李白在离家出游前,经过十数年的潜心苦读,博览群书,已是满腹经纶,在《上安州裴长史》中,他说自己“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轩辕以来,颇得闻矣”。在《赠张相镐二首》中他又说自己“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他立志要“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区大定,海县清一。”“吾与尔,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一身!”(《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

  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二十五岁。此时的李白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踌躇满志,意气风发。他不再甘于做屋檐下的燕雀,要做展翅高飞的鸿大鹏。“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出蜀以图仕进。

  初次出道的李白是少年不知愁滋味,带着新奇、兴奋的眼光游历江南一带。他到江南的目的是走“门子”,拜访官宦,企图引荐,也就是今天所说的“跑官”。他广交朋友、轻财好施、挥金似土。他在《上安州裴长史书》称:“昔,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馀万。有落魄公子,恶皆济之。此则是白之轻财好施也。”在扬州,他“系马垂杨下,衔杯大道边。天边看绿水,海上见青山”(《广陵赠别》)。这就是那段日子的真实写照。

  然而,好景不长,是年秋便卧病他乡。病床寂寞之中,李白冷静地回想两年多来仕进无门、建功立业希望的渺茫,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便在扬州客舍写下了炙人口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病中李白思前想后,感受到了仕途的艰难,失望的痛苦,孤独的寂寞,思乡的煎熬。他想念起恩师赵,便写了封信给恩师并附《淮南卧病书怀寄蜀中赵征君》一诗,诗云:“吴会一浮云,飘如远行客。功业莫从就,岁光屡奔迫。”“古琴藏虚匣,长剑挂空壁。”“故人不可见,幽梦谁与适。”“国门遥天外,乡路远山隔。”感叹人世漂泊,功业不成,身处琴无知音者,剑无用武处的苦闷之中,更难耐的是无一知音吐心曲的寂寞。因此“寄书西飞鸿,赠尔慰离。”

  李白在寂寞中写下了这封没有寄出的信和诗来排解孤寂的心灵。

  26岁的李白初次品尝到了惆怅寂寞的滋味。

  千金散尽还没复来的李白,几经辗转,在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春到了湖北安陆,居于寿山。他曾多次谒见本州裴长史,因遭人谗谤,反而得罪了裴长史。虽上书自白,终为所拒;以致“云山间之,造谒无路。”“谤言忽生,终口攒毁。”(《上安州裴长史书》)。

  李白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以干谒、游说的方式结交官吏,(干谒:为某种目的而求见 “地位高的人”)即以自己的文才为资本,以提高声誉,企图引起达官贵人重视并举荐,以实现他效命天子的抱负。

  然而,李白的干谒基本上到处碰壁,不得要领。

  虽然“干人”无望,无路可去,无法可想,隐居寿山的李白的才情还是得到唐高宗时任宰相的许师的青睐,“许相公家见招,妻以孙女,便憩迹于此。”(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是年李白二十七岁。

  唐人往往把上门女婿称之为赘婿,赘者,多余之物也,自然会遭人轻视。其内心的无奈与寂寞可想而知。

  前朝宰相毕竟是“离退休老干部”,对李白的仕进没多大帮助。李白为求仕进,还得靠自己去干谒求人。他以安州妻家为根据地,几次出门“找门子”。

  李白向来有“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的高傲。”(《忆旧游寄郡元参军》)一向奉“平交王侯”为社交宗旨的李白,为了实现自身的政治抱负,不得不“尊降贵”、委曲求全,四处求人。

  开元十八年夏天(公元730年),不甘寂寞的李白怀揣寻求仕进的终南捷径的期望,到了京城。李白找到岳丈的好友崔宗之、许辅乾。通过他们引荐,李白结识了玄宗皇上的小九妹玉真公主,接着认识了当朝宰相张说的二公子张(ji);但“天路”不开,“跑官”无果,仕进无望,因而不断在诗作中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寂寞和悲哀。“秋坐金张馆,阴昼不开。空烟迷雨色,萧飒望中来。昏垫苦,沉沉忧恨催。清秋何以慰,白酒盈吾杯。吟咏思管乐,此人已成灰。独酌聊自勉,谁贵经纶才。弹剑谢公子,无鱼良可哀。”《玉真公主别馆苦雨赠卫尉张卿》“奈何青云士,弃我如法埃!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方知黄鹤举,千里独徘徊。”(《古风》其十五)

  李白初入长安三年来,竟无人赏识他的“经纶才”,充满“弹剑无鱼”的无奈,直落得“弃我如法埃”下场。于是,在开元二十一年冬(公元733年),三十二岁的李白终于带着怀才不遇的失落回家过年。

  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李白听说荆州刺史兼州刺韩朝宗,曾提携后辈、推荐了一些年轻人到朝廷做官。李白仰慕其声,便去谒见韩朝宗。为能够受到接见,写了《与韩荆州书》这封信。李白在信中大拍马屁:“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赞颂他有周公的“一食三吐,一沐三握发”的遗风,说到了他家后可以提高身份:“一登龙门,则身价十倍。”李白担心韩朝宗不识其才,信中建议最好是设宴,当场作文,当场评点。

  然而,李白的“热脸蛋”却碰到了韩朝宗的“冷屁股”。“爱才”的韩朝宗却不理睬李白。因此,李白满腔希望又泡了汤。

  世事艰难,仕途坎坷,生活贫困,“造谒无路”,较之“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并不为过。这段经历对李白来说是那么刻骨铭心!及至晚年,他忆及这段坎坷的经历还说:“少年不得意,落魄无安居。”(《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二首》其一)“酒隐安陆,蹉跎十年”(《秋于敬亭送从侄游庐山序》)。
  可谓是痛定思痛,痛犹甚焉!

  这一时期的李白,过着颠沛流离、仰人鼻息,愁苦寂寞。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因苦闷、寂寞而终日错酒浇愁,从而冷落了妻子。李白曾半是赧愧半是愤激写了首《赠内》诗:“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虽为李白妇,何异太常妻。”说自己近乎不通人情的汉太常周泽、愧对妻子。(“太常”为专掌祭祀礼乐之官。“太常妻”是《后汉书》中的典故。周泽在担任太常卿的时候,曾主持祭祀,因为犯病,暂住于斋宫中。“其妻哀其老病﹐窥问疾苦。泽大怒﹐以妻干犯斋禁﹐收送诏狱﹐时人作诗讥之曰:“生世不谐,作太常妻。一岁三百六十日,三百五十九日斋。”言泽不近人情,难为其妻。见《后汉书.儒林传下.周泽》。后用为夫妻不同居的典实。)

  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冬,夫人病故。开元二十八年(740)春,李白带子女离安陆至山东齐、鲁等地,并寓居山东任城(今山东济宁)。

  如果说李白在召为翰林前,是初涉寂寞的人生苦旅的话,那么,寂寞的人生苦海正在前途等着他去跋涉苦渡哩。

  • 相关推荐

【李白写的不是诗,是寂寞】相关文章:

李白写的诗09-25

李白写的诗11-15

李白写的诗有哪些07-21

李白写山水的诗赏析11-28

李白写的描写月亮的诗07-07

李白写的诗4篇11-15

李白的诗07-08

李白写夏天的诗有哪些08-04

李白写月的诗有哪些09-24

李白写友情的诗有哪些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