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歌赏析鉴赏

2024-08-06 李白

  塞下曲六首(其一) 李 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此诗从“天山雪”开始,点明“塞下”,渲染边地苦寒 。“五月”在内地属盛暑,而天山尚有“雪”。但这里的雪已不是飞雪,而是积雪。虽然没有满空飘舞的雪花(“无花”),却只觉寒气逼人。仲夏五月“无花”尚且如此,其余三时(尤其冬季)可想而知其严寒。这两句是举轻而见重 ,举隅而反三,语淡意浑。同时 ,“无花”双关不见花开之意,这层意思紧启三句“笛中闻折柳 ”。“折柳”即《折杨柳》曲的省称。这句表面看是写边地闻笛,言外之意指眼前无柳可折,“折柳”之事只能于“笛中闻 ”。花明柳暗乃春天的象征 ,“无花”兼无柳 ,也就是“春色未曾看”了。五六句紧承前意,突出军旅生活的紧张。写出“金鼓”,则烘托出紧张气氛 ,军纪严肃可知 。只言“晓战”,则整日之行军、战斗也不言而喻。晚上只能抱着马鞍打盹儿,更见军中生活之紧张。本来,宵眠枕玉鞍也许更合军中习惯,不言“枕”而言“抱”,一字之易,紧张状态尤为突出,似乎一当报警,“抱鞍”者就可身上马,奋勇出击 。以上六句全写边塞生活之艰苦 ,末二句却陡转。这里用了西汉傅介子的故事 。由于楼兰(西域国名)王贪财,屡杀前往西域的汉使,傅介子受霍光派遣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此诗末二句借此表达了边塞将士的爱国激情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愿字与“直为”,语气慷慨激昂,足以振起全篇。这结尾的雄劲有力 ,得益于前六句的反面烘托。没有那样一个艰苦的背景,则不足以显如此卓绝之精神 。

  关山月 李 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开头四句,可以说是一首包含着关、山、月三种因素在内的辽阔的边塞图景。原来这是就征人角度说的。征人戍守在天山之西,回首东望,所看到明月从天山升起。天山虽不靠海,却有横亘在天山上的云海。诗人将人们印象中似乎只是在大海上空才更常见的云月苍茫的景象,与雄浑的天山组合到一起,显得新奇而壮观 。接下去“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气势比前两句更为广阔。长风、明月、天山、玉门关,构成一幅万里边塞图。这表面上似乎只是写了自然景象,却是征人东望所见,那种怀念乡土的情绪就显而易见了。

  中间四句是再现征战的景象。下,指出兵。汉高祖刘邦领兵征匈奴,曾被匈奴在白登山(今山西大同市西)围困了七天。而青海湾一带,则是唐军与吐蕃连年征战之地。边地烽火不息,使得从来出征的战士,几乎见不到有人生还故乡。这四句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描写的对象由边塞过渡到战争,由战争过渡到征戍者。

  后四句写战士们望着边地的景象,思念家乡,脸上多现出愁苦的表情,他们推想自家高楼上的妻子,在此苍茫月夜,一定也是叹息不已 。

  用广阔的空间和时间做背景,并在这样的思索中 ,把眼前的思乡离别之情融合进去,从而展开更深远的意境,这是其它一些诗人所难以企及的。

  客中行 李 白

  蒲桃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行”原为乐府歌曲的一种。 开始两句都是描写一杯美酒。这是一杯蒲桃美酒,在酿造时特别加进郁金草去 ,此刻它便泛出阵阵特殊的醉香,酒的颜色也变成金黄发亮,在精致的玉碗中,它沉甸甸地如同一片闪闪的琥珀。这样的美酒 ,这样的酣饮显然并非对月独坐的小酌,而必然是一席盛宴,由此不难想见这场欢宴盛况。

  前两句的铺阵既点出了主人的盛情相待,同时又为诗人的客中的兴感作了极好的铺垫。这在后两句的抒情中,被有力地揭示出来了。诗人醉眼中只有酒,后两句的抒情,也直接从酒生发。李白象是在回答主人的殷勤询问,他说 :“很好了,再不要什么了,只要你能让我这作客的喝个痛快,喝他个一醉方休,我就把你这里当做我的家,忘记自己是身在他乡啦 !”话是说得不拘礼节,甚而使人感到未免粗野,然而它真率,没有丝毫惺惺作态,它亲切动人,诗人豪爽狂放的性格与形象跃然纸上。

  送友人 李 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诗的首二句不仅仅是对宣城地理环境的客观描写,其中也包含有诗人对寓居之地的深厚的感情。在送友人的特定时刻提起,还应当包含有对彼此在山青水秀的这座名城共处过的一段难忘时光的留恋。从全诗看,诗人是与友人骑马同行,出城来到郊外,青山白水都是眼前所见景色。但诗人将这番景色铸成工致的联语(青山——白水,北郭——东城),又产生了一种深长的意味。山依着城,水恋着城;水毕竟要流去,青山却依然留驻,这难道不正是一种依依惜别之情的象征?

  于是,水到渠成地引出第二联的惜别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此地作别,是直叙眼前正在发生的事 ,而“一”字的嵌入,加强了感慨唱叹之情,使诗句顿生神采。而孤蓬,在诗歌中都是飘泊游子的象征,但“孤”字更强调分离、离群的意义。加之友人此行前路迢远(“万里征”),惜别之情岂不沉重 ,复杂的离绪,全含在唱叹的声情和蕴藉的意象中。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似乎前两句嗟叹犹嫌未足,诗人又推出一组惜别的意象。“浮云”、“落日 ”和“孤蓬”一样,都是送别诗常用的诗歌语汇。李白将“浮云”、“落日”分配给“游子意”、“故人情” ,实际上则是互文的修辞法。浮云出,日薄西山,也许就是分手时的光景,但诗人已经将情移入 ,使景色成为依依难舍,而又无可如何的象征。不必明言“游子意 ”究竟是何意,“故人情”究竟是何情,离情愁肠已结于读者心间。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诗人只写送、别双方挥手致意,而集中描写本已长相厮伴的两匹坐骑临别前,相对长鸣。马尚如此有情 ,何况人呢。

  李白《送友人》基本上是写景——抒情——再写景(象喻式)——再抒情,从“此地一为别”到 “挥手自兹去 ”,构成一个螺旋式推进的结构,颇有回肠荡气之感。诗人尽量避免直抒胸,反复运用山水云日等自然意象,来隐喻烘托别情,最后以班马长嘶作结,余韵深长。

  秋浦歌 李 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这是一首抒愤诗。诗人以奔放的激情,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塑造了“自我”的形象,把积蕴极深的怨愤和抑郁宣泄出来 ,发挥了强烈感人的艺术力量。 “白发三千丈。白发哪能有三千丈长呢?李白咏庐山瀑布为“ 飞流直下三千尺”,已是奇语不凡;而这里咏白发 ,竟说白发比庐山瀑布更长十倍,大胆夸张,非李白莫敢。

  诗人说:“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显然,诗人不是说白发真有三千丈长,而是说愁长;因为忧愁生白发,所以白发像有三千丈长一般。这样写,既准确地表达了诗人内在感受的真实性,又巧妙地赋予诗歌外在形象以更大的感染力。诗人连用了“不知”与“何处”两个词组成问句。但他似问非问,或明知故问 ,纯粹是借此抒发感慨而已。“秋霜”固然指白发 ,但另给人以萧瑟的感觉。诗人利用感觉的移借,用外部感觉表达其心理感受。使读者自然联想起诗人晚年的不幸际遇,便难免同生凄凉、寂寞之感了。

  春夜洛城闻笛 李 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这是一首情意绵长的思乡曲。这是一个偶然的机遇中所触动的思乡。从第一句的询问口气中,对此不期然而听到的玉笛之声,有些出乎意料。但它借着春天柔和的东风,吹奏着古老的《折杨柳》离别的曲调,破空而来,将绵长惆怅的乡思洒满了全城 。在夜空中飘荡着,一时间浩渺无际,抓住了人们的心灵。本来是平静的春夜,被一声玉笛吹得陷入了乡思的愁城。究竟是玉笛之声有如此神奇的力?还是客居洛城的游子太多?应该说首先是诗人自己积淀于心中的故园之思是深沉的,被笛声中的乐曲一触发,便更是不可收,广漠无际地延伸开来,仿佛充塞於整个洛阳城,洛城便成了思乡的愁城。

  早发白帝城 李 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诗是诗人在东下江陵途中所作,表现了诗人重获自由时欢畅轻快的心情。

  首句是写诗人离开白帝城。诗人在此改“发”为“辞”,显得感情充盈,神采飞扬 ,亲切轻快 。“彩云间”三字,既说明白帝城地势的高峻,又表现出了其间景色的绚丽多彩 ,同时 ,也显出诗人“辞”别的不是荆棘坎途,而是旷逸仙境,更增添了诗歌情调的欢悦感。次句是写诗人东归江陵的情况 。“千里”二字,写出了行程路途之遥; “一日还”三字,说明了还归的时间之短暂。这里 ,“千里”与“一日”的鲜明时空对照,形象地表现了飞舟疾下的迅速,显得凝炼干净,简捷有力,大有“归心似箭”之意。第三句是从听觉感受方面补叙归途之上的所闻。这里的“猿声啼不住 ”,其实也是诗人心情欢愉的表现从中我们更能体会到诗人激动兴奋的心情和“ 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真正含意。第四句是从瞬时的视觉感受补写归途之上的所见。这里承接上句,只写“万重山”这一宏观客体,既能使人体会到江舟顺流疾行之迅捷,又能使人感受到诗人胸怀宽广明亮。从这轻舟如飞的描写中,我们看到了诗人欢快轻松的心境和重又燃起的豪情壮志。

  望天门山 李 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在这首诗中,诗人为我们成功地再现了长江中下游天门山奇诡鬼斧神工的自然美,表现了诗人豪放、傲岸的非凡个性,流露了其一腔爱国热情。首句以天门山与长江的关系,反衬天门山气势的雄峻险要。诗人采用侧面烘托的艺术手法,渲染长江洪流的湍急与威力,进而反衬出天门山的壮丽奇观。次句暗示了天门山雄视一切、镇洪流的威力 。“碧水”写出了长江流水之澄清 ,“东流”是写长江总的流向 ,“回”字力度很强,极富动态美,既写出了长江到天门山处江水曲折回荡、漩涡丛生的奇险和壮美,又突现了天门山一段江水流向的陡然转变。正是从一个“回”字中,我们才更加深刻地领会出天门山扼江回流的雄伟气势。第三句是正面刻划天门山的山势 。“两岸”指出了天门山与长江的关系 。“相对”二字,恰到好处地表现出天门山隔江兀立、崖峭如削、对峙如门、巧夺天工的雄姿,给人以只可仰观的高峻感。一个“出”字,出神入化,化静为动,令人感到郁郁葱葱的天门山生机盎然,更增添了画面的动态美感。末句是诗人顺着天门山远一幅远景。“孤帆一片”是想以背景的单纯突现“孤帆”之高大 。“日边”写出了长江远景浩迷茫,给人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而一个“来”字,又给远景注入了活泼新鲜的色彩和血液 ,使画面顿显活跃,具有不断变幻的美感。

  夜宿山寺 李 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怕惊天上人。

  《夜宿山寺》是李白的一首纪游写景短诗。首句正面描绘寺楼的峻峭挺拔、高耸入云。发端一个“ 危 ”字,倍显突兀醒目,与“高”字在同句中的巧妙组合,就确切、生动、形象地将山寺屹立山巅、雄视宇的非凡气势淋漓尽致地描出来了。次句以极其夸张的技法来烘托山寺之高耸云。字字将读者的审美视线引向星汉灿烂的夜空,非但没有“高处不胜寒”的感慨,反给人旷阔感,以星夜的美丽引起人们对高耸入云的“危楼”的向往。三、四句“不敢”写出了作者夜临“危楼”时的心理状态,从诗人“不敢”与深“怕”的心理中,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到“山寺”与“天上人”的相距之近,这样,山寺之高也就不言自明了。这里,诗人发挥大胆想象,渲染山寺之奇高,从而将一座几乎不可想象的宏伟建筑展现在我们面前。

  峨眉山月歌 李 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说明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季 。以“秋”字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正应了秋高气爽,月色皎洁的自然规律,自然入妙 。月只“半轮”,使人进入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次句“影”指月影 ,“入 ”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为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示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第三句中人出现了,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赶去。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一般来说,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达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字中地名就有五个占了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绝无仅有的 。

  乌栖曲 李 白

  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吴歌楚舞欢未毕,青山欲衔半边日。

  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东方渐高奈乐何!

  诗的开头两句,以洗炼而富于含蕴的笔法勾勒出日落乌栖时分,姑苏台上吴宫的轮廓和宫中美人西施醉态朦胧的剪影 使人们隐约感受到笼罩着吴宫的幽暗气氛 ,联想到吴国日暮黄昏的没落趋势。而这种环境气氛,又正与“吴王宫里醉西施”的纵情享乐情景形成鲜明对照,暗含乐极悲生之意。这层象外之意,贯串全篇,含蓄隐微。

  “吴歌楚舞欢未毕,青山欲衔半边日 。”对吴宫歌舞 ,只虚提一笔,着重写宴乐过程中时间的流逝。轻歌曼舞,欢宴正酣,却忽然发觉,西边的山峰已经吞没了半轮红日,暮色就要降临了 。

  “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 。”续写吴宫荒淫之夜。铜壶漏水越来越多,银箭的刻度也随之越来越上升,暗示着漫长的秋夜渐渐消逝;一轮秋月,在时间的默默流逝中越过长空,此刻已经逐渐黯淡,坠入江波,天色已近黎明。暗示静谧皎洁的秋夜中隐藏着淫秽丑恶,而且揭示出享乐者叹春宵苦短的心理。

  诗人讽刺的笔锋并不就此停住,给这首诗配以一个意味深长的结尾 :“东方渐高奈乐何 !”“高”是“”的假借字。东方已经发白,天就要亮了,寻欢作乐难道还能再继续下去吗?这孤零零的一句,既象是恨长夜之短的吴王所发出的欢乐难继、好梦不长的叹喟 ,又象是诗人对沉溺不醒的吴王敲响的警钟。诗就在这冷冷的一问中戛然而止,发人深省。

  这首诗在构思上有显著的特点,即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描写出吴宫淫佚生活中自日至暮,又自暮达旦的过程。诗人对这一过程中的种种场景,并不作具体描绘渲染,而是紧扣时间的推移、景物的变换,来表明吴宫荒淫的昼夜相继 ,来揭示吴王的醉生梦死,并通过寒林栖鸦、落日衔山、秋月坠江等富于象征暗示色彩的景物隐寓荒淫纵欲者的悲剧结局。

  塞下曲六首(其一) 李 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此诗从“天山雪”开始,点明“塞下”,渲染边地苦寒 。“五月”在内地属盛暑,而天山尚有“雪”。但这里的雪已不是飞雪,而是积雪。虽然没有满空飘舞的雪花(“无花”),却只觉寒气逼人。仲夏五月“无花”尚且如此,其余三时(尤其冬季)可想而知其严寒。这两句是举轻而见重 ,举隅而反三,语淡意浑。同时 ,“无花”双关不见花开之意,这层意思紧启三句“笛中闻折柳 ”。“折柳”即《折杨柳》曲的省称。这句表面看是写边地闻笛,言外之意指眼前无柳可折,“折柳”之事只能于“笛中闻 ”。花明柳暗乃春天的象征 ,“无花”兼无柳 ,也就是“春色未曾看”了。五六句紧承前意,突出军旅生活的紧张。写出“金鼓”,则烘托出紧张气氛 ,军纪严肃可知 。只言“晓战”,则整日之行军、战斗也不言而喻。晚上只能抱着马鞍打盹儿,更见军中生活之紧张。本来,宵眠枕玉鞍也许更合军中习惯,不言“枕”而言“抱”,一字之易,紧张状态尤为突出,似乎一当报警,“抱鞍”者就可身上马,奋勇出击 。以上六句全写边塞生活之艰苦 ,末二句却陡转。这里用了西汉傅介子的故事 。由于楼兰(西域国名)王贪财,屡杀前往西域的汉使,傅介子受霍光派遣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此诗末二句借此表达了边塞将士的爱国激情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愿字与“直为”,语气慷慨激昂,足以振起全篇。这结尾的雄劲有力 ,得益于前六句的反面烘托。没有那样一个艰苦的背景,则不足以显如此卓绝之精神 。

  关山月 李 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开头四句,可以说是一首包含着关、山、月三种因素在内的辽阔的边塞图景。原来这是就征人角度说的。征人戍守在天山之西,回首东望,所看到明月从天山升起。天山虽不靠海,却有横亘在天山上的云海。诗人将人们印象中似乎只是在大海上空才更常见的云月苍茫的景象,与雄浑的天山组合到一起,显得新奇而壮观 。接下去“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气势比前两句更为广阔。长风、明月、天山、玉门关,构成一幅万里边塞图。这表面上似乎只是写了自然景象,却是征人东望所见,那种怀念乡土的情绪就显而易见了。

  中间四句是再现征战的景象。下,指出兵。汉高祖刘邦领兵征匈奴,曾被匈奴在白登山(今山西大同市西)围困了七天。而青海湾一带,则是唐军与吐蕃连年征战之地。边地烽火不息,使得从来出征的战士,几乎见不到有人生还故乡。这四句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描写的对象由边塞过渡到战争,由战争过渡到征戍者。

  后四句写战士们望着边地的景象,思念家乡,脸上多现出愁苦的表情,他们推想自家高楼上的妻子,在此苍茫月夜,一定也是叹息不已 。

  用广阔的空间和时间做背景,并在这样的思索中 ,把眼前的思乡离别之情融合进去,从而展开更深远的意境,这是其它一些诗人所难以企及的。

  客中行 李 白

  蒲桃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行”原为乐府歌曲的一种。 开始两句都是描写一杯美酒。这是一杯蒲桃美酒,在酿造时特别加进郁金草去 ,此刻它便泛出阵阵特殊的醉香,酒的颜色也变成金黄发亮,在精致的玉碗中,它沉甸甸地如同一片闪闪的琥珀。这样的美酒 ,这样的酣饮显然并非对月独坐的小酌,而必然是一席盛宴,由此不难想见这场欢宴盛况。

  前两句的铺阵既点出了主人的盛情相待,同时又为诗人的客中的兴感作了极好的铺垫。这在后两句的抒情中,被有力地揭示出来了。诗人醉眼中只有酒,后两句的抒情,也直接从酒生发。李白象是在回答主人的殷勤询问,他说 :“很好了,再不要什么了,只要你能让我这作客的喝个痛快,喝他个一醉方休,我就把你这里当做我的家,忘记自己是身在他乡啦 !”话是说得不拘礼节,甚而使人感到未免粗野,然而它真率,没有丝毫惺惺作态,它亲切动人,诗人豪爽狂放的性格与形象跃然纸上。

  送友人 李 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诗的首二句不仅仅是对宣城地理环境的客观描写,其中也包含有诗人对寓居之地的深厚的感情。在送友人的特定时刻提起,还应当包含有对彼此在山青水秀的这座名城共处过的一段难忘时光的留恋。从全诗看,诗人是与友人骑马同行,出城来到郊外,青山白水都是眼前所见景色。但诗人将这番景色铸成工致的联语(青山——白水,北郭——东城),又产生了一种深长的意味。山依着城,水恋着城;水毕竟要流去,青山却依然留驻,这难道不正是一种依依惜别之情的象征?

  于是,水到渠成地引出第二联的惜别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此地作别,是直叙眼前正在发生的事 ,而“一”字的嵌入,加强了感慨唱叹之情,使诗句顿生神采。而孤蓬,在诗歌中都是飘泊游子的象征,但“孤”字更强调分离、离群的意义。加之友人此行前路迢远(“万里征”),惜别之情岂不沉重 ,复杂的离绪,全含在唱叹的声情和蕴藉的意象中。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似乎前两句嗟叹犹嫌未足,诗人又推出一组惜别的意象。“浮云”、“落日 ”和“孤蓬”一样,都是送别诗常用的诗歌语汇。李白将“浮云”、“落日”分配给“游子意”、“故人情” ,实际上则是互文的修辞法。浮云出,日薄西山,也许就是分手时的光景,但诗人已经将情移入 ,使景色成为依依难舍,而又无可如何的象征。不必明言“游子意 ”究竟是何意,“故人情”究竟是何情,离情愁肠已结于读者心间。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诗人只写送、别双方挥手致意,而集中描写本已长相厮伴的两匹坐骑临别前,相对长鸣。马尚如此有情 ,何况人呢。

  李白《送友人》基本上是写景——抒情——再写景(象喻式)——再抒情,从“此地一为别”到 “挥手自兹去 ”,构成一个螺旋式推进的结构,颇有回肠荡气之感。诗人尽量避免直抒胸,反复运用山水云日等自然意象,来隐喻烘托别情,最后以班马长嘶作结,余韵深长。

  秋浦歌 李 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这是一首抒愤诗。诗人以奔放的激情,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塑造了“自我”的形象,把积蕴极深的怨愤和抑郁宣泄出来 ,发挥了强烈感人的艺术力量。 “白发三千丈。白发哪能有三千丈长呢?李白咏庐山瀑布为“ 飞流直下三千尺”,已是奇语不凡;而这里咏白发 ,竟说白发比庐山瀑布更长十倍,大胆夸张,非李白莫敢。

  诗人说:“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显然,诗人不是说白发真有三千丈长,而是说愁长;因为忧愁生白发,所以白发像有三千丈长一般。这样写,既准确地表达了诗人内在感受的真实性,又巧妙地赋予诗歌外在形象以更大的感染力。诗人连用了“不知”与“何处”两个词组成问句。但他似问非问,或明知故问 ,纯粹是借此抒发感慨而已。“秋霜”固然指白发 ,但另给人以萧瑟的感觉。诗人利用感觉的移借,用外部感觉表达其心理感受。使读者自然联想起诗人晚年的不幸际遇,便难免同生凄凉、寂寞之感了。

  春夜洛城闻笛 李 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这是一首情意绵长的思乡曲。这是一个偶然的机遇中所触动的思乡。从第一句的询问口气中,对此不期然而听到的玉笛之声,有些出乎意料。但它借着春天柔和的东风,吹奏着古老的《折杨柳》离别的曲调,破空而来,将绵长惆怅的乡思洒满了全城 。在夜空中飘荡着,一时间浩渺无际,抓住了人们的心灵。本来是平静的春夜,被一声玉笛吹得陷入了乡思的愁城。究竟是玉笛之声有如此神奇的力?还是客居洛城的游子太多?应该说首先是诗人自己积淀于心中的故园之思是深沉的,被笛声中的乐曲一触发,便更是不可收,广漠无际地延伸开来,仿佛充塞於整个洛阳城,洛城便成了思乡的愁城。

  早发白帝城 李 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诗是诗人在东下江陵途中所作,表现了诗人重获自由时欢畅轻快的心情。

  首句是写诗人离开白帝城。诗人在此改“发”为“辞”,显得感情充盈,神采飞扬 ,亲切轻快 。“彩云间”三字,既说明白帝城地势的高峻,又表现出了其间景色的绚丽多彩 ,同时 ,也显出诗人“辞”别的不是荆棘坎途,而是旷逸仙境,更增添了诗歌情调的欢悦感。次句是写诗人东归江陵的情况 。“千里”二字,写出了行程路途之遥; “一日还”三字,说明了还归的时间之短暂。这里 ,“千里”与“一日”的鲜明时空对照,形象地表现了飞舟疾下的迅速,显得凝炼干净,简捷有力,大有“归心似箭”之意。第三句是从听觉感受方面补叙归途之上的所闻。这里的“猿声啼不住 ”,其实也是诗人心情欢愉的表现从中我们更能体会到诗人激动兴奋的心情和“ 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真正含意。第四句是从瞬时的视觉感受补写归途之上的所见。这里承接上句,只写“万重山”这一宏观客体,既能使人体会到江舟顺流疾行之迅捷,又能使人感受到诗人胸怀宽广明亮。从这轻舟如飞的描写中,我们看到了诗人欢快轻松的心境和重又燃起的豪情壮志。

  望天门山 李 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在这首诗中,诗人为我们成功地再现了长江中下游天门山奇诡鬼斧神工的自然美,表现了诗人豪放、傲岸的非凡个性,流露了其一腔爱国热情。首句以天门山与长江的关系,反衬天门山气势的雄峻险要。诗人采用侧面烘托的艺术手法,渲染长江洪流的湍急与威力,进而反衬出天门山的壮丽奇观。次句暗示了天门山雄视一切、镇洪流的威力 。“碧水”写出了长江流水之澄清 ,“东流”是写长江总的流向 ,“回”字力度很强,极富动态美,既写出了长江到天门山处江水曲折回荡、漩涡丛生的奇险和壮美,又突现了天门山一段江水流向的陡然转变。正是从一个“回”字中,我们才更加深刻地领会出天门山扼江回流的雄伟气势。第三句是正面刻划天门山的山势 。“两岸”指出了天门山与长江的关系 。“相对”二字,恰到好处地表现出天门山隔江兀立、崖峭如削、对峙如门、巧夺天工的雄姿,给人以只可仰观的高峻感。一个“出”字,出神入化,化静为动,令人感到郁郁葱葱的天门山生机盎然,更增添了画面的动态美感。末句是诗人顺着天门山远一幅远景。“孤帆一片”是想以背景的单纯突现“孤帆”之高大 。“日边”写出了长江远景浩迷茫,给人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而一个“来”字,又给远景注入了活泼新鲜的色彩和血液 ,使画面顿显活跃,具有不断变幻的美感。

  夜宿山寺 李 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怕惊天上人。

  《夜宿山寺》是李白的一首纪游写景短诗。首句正面描绘寺楼的峻峭挺拔、高耸入云。发端一个“ 危 ”字,倍显突兀醒目,与“高”字在同句中的巧妙组合,就确切、生动、形象地将山寺屹立山巅、雄视宇的非凡气势淋漓尽致地描出来了。次句以极其夸张的技法来烘托山寺之高耸云。字字将读者的审美视线引向星汉灿烂的夜空,非但没有“高处不胜寒”的感慨,反给人旷阔感,以星夜的美丽引起人们对高耸入云的“危楼”的向往。三、四句“不敢”写出了作者夜临“危楼”时的心理状态,从诗人“不敢”与深“怕”的心理中,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到“山寺”与“天上人”的相距之近,这样,山寺之高也就不言自明了。这里,诗人发挥大胆想象,渲染山寺之奇高,从而将一座几乎不可想象的宏伟建筑展现在我们面前。

  峨眉山月歌 李 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说明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季 。以“秋”字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正应了秋高气爽,月色皎洁的自然规律,自然入妙 。月只“半轮”,使人进入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次句“影”指月影 ,“入 ”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为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示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第三句中人出现了,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赶去。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一般来说,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达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字中地名就有五个占了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绝无仅有的 。

  乌栖曲 李 白

  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吴歌楚舞欢未毕,青山欲衔半边日。

  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东方渐高奈乐何!

  诗的开头两句,以洗炼而富于含蕴的笔法勾勒出日落乌栖时分,姑苏台上吴宫的轮廓和宫中美人西施醉态朦胧的剪影 使人们隐约感受到笼罩着吴宫的幽暗气氛 ,联想到吴国日暮黄昏的没落趋势。而这种环境气氛,又正与“吴王宫里醉西施”的纵情享乐情景形成鲜明对照,暗含乐极悲生之意。这层象外之意,贯串全篇,含蓄隐微。

  “吴歌楚舞欢未毕,青山欲衔半边日 。”对吴宫歌舞 ,只虚提一笔,着重写宴乐过程中时间的流逝。轻歌曼舞,欢宴正酣,却忽然发觉,西边的山峰已经吞没了半轮红日,暮色就要降临了 。

  “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 。”续写吴宫荒淫之夜。铜壶漏水越来越多,银箭的刻度也随之越来越上升,暗示着漫长的秋夜渐渐消逝;一轮秋月,在时间的默默流逝中越过长空,此刻已经逐渐黯淡,坠入江波,天色已近黎明。暗示静谧皎洁的秋夜中隐藏着淫秽丑恶,而且揭示出享乐者叹春宵苦短的心理。

  诗人讽刺的笔锋并不就此停住,给这首诗配以一个意味深长的结尾 :“东方渐高奈乐何 !”“高”是“”的假借字。东方已经发白,天就要亮了,寻欢作乐难道还能再继续下去吗?这孤零零的一句,既象是恨长夜之短的吴王所发出的欢乐难继、好梦不长的叹喟 ,又象是诗人对沉溺不醒的吴王敲响的警钟。诗就在这冷冷的一问中戛然而止,发人深省。

  这首诗在构思上有显著的特点,即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描写出吴宫淫佚生活中自日至暮,又自暮达旦的过程。诗人对这一过程中的种种场景,并不作具体描绘渲染,而是紧扣时间的推移、景物的变换,来表明吴宫荒淫的昼夜相继 ,来揭示吴王的醉生梦死,并通过寒林栖鸦、落日衔山、秋月坠江等富于象征暗示色彩的景物隐寓荒淫纵欲者的悲剧结局。

  • 相关推荐

【李白诗歌赏析鉴赏】相关文章:

李白《将进酒》诗歌鉴赏06-20

李白诗歌赏析09-06

李白《蜀道难》诗歌鉴赏04-20

李白《古风(其一)》诗歌鉴赏04-21

李白诗歌赏析大全05-18

杜牧《赤壁》赏析诗歌鉴赏11-16

李白《独坐敬亭山》诗歌鉴赏07-21

李白《渡荆门送别》诗歌赏析04-16

李白《拟古十二首(其九)》诗歌鉴赏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