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问答》李白古诗赏析

2024-10-10 李白

  《山中问答》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这是一首古绝,以问答形式抒发作者隐居生活的自在天然的情趣,也反映了诗人的矛盾心理。

  山中问答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注释】

  ⑴余:我,诗人自指。何意:一作“何事”。栖:居住。碧山:山名,在湖北省安陆市内,山下桃花洞是李白读书处。一说碧山指山色的青翠苍绿。

  ⑵自闲:悠闲自得。闲:安然,泰然。三国魏曹植《杂诗》之五:“烈士多悲心,小人媮自闲。”

  ⑶“桃花”句:晋陶渊明《桃花源记》载,东晋时,武陵有一渔人在溪中捕鱼。忽进桃花林,林尽处有山。山有小口。从山口进去,遇一与外界隔绝的桃花源,里边的人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此句暗用其事。窅(yǎo)然:指幽深遥远的样子。《庄子·知北游》:“夫道,窅然难言哉!将为汝言其崖略。”

  ⑷别有天地:另有一种境界。别:另外。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诺皋记下》:“抑知厚地之下,别有天地也。”非人间:不是人间,这里指诗人的隐居生活。

  【白话译文】

  有人问我为什么隐居在碧山。我微笑不答,心境自在悠闲。

  桃花盛开,流水杳然远去。这里别有一番天地,岂是人间!

  【创作背景】

  李白曾经多次隐居山林。他在少年时代,和逸人东严子隐居岷山。出川以后,从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开始,李白在安陆(今属湖北)居住十年,曾隐居碧山桃花岩。此诗当作于李白在碧山桃花岩隐居时期。

  【赏析】

  这是一首诗意淡远的七言绝句,以问答形式并暗用典故抒发了作者隐居生活的自在天然的情趣,也体现了作者的矛盾心理。

  第一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前句起得突兀,后句接得迷离。这首诗的诗题一作《山中答俗人》,那么“问”的主语即所谓“俗人”。诗以提问的形式领起,突出题旨,以唤起读者的注意。当人们正要倾听答案时,诗人笔锋却故意一晃,“笑而不答”。俗人的疑问,就是李白为何要隐居。可是他的隐居,却实在不容易说得那么清楚,使得俗人能够明白;而且这样的事,对俗人不便说,也无必要说起,所以他就“笑而不答。”李白所以隐居,是有意造就声誉,好取得有力的人的推荐,更便捷地走上仕宦的道路。他真诚地爱好自由自在的隐居生活。他的隐居,可不是遁世,而是想要等待时机到来,就做一番“济苍生”、“安社稷”的事业。及到功业既成,就飘然引退,“与陶朱、留侯,浮五湖,戏沧州”(李白《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李白隐居的思想是这样复杂而且充满矛盾,他难以跟俗人说明白。这里“笑”字值得玩味,它不仅表现出诗人喜悦而矜持的神态,造成了轻松愉快的气氛;而且这“笑而不答”,还带有几分神秘的色彩,造成悬念,以诱发读者思索的兴味。“心自闲”三个字,既是山居心境的写照,更表明这“何意栖碧山”的问题,对于诗人来说,既不觉得新鲜,也不感到困惑,只不过是“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罢了。第二句接得迷离,妙在不答,使诗增添了变幻曲折,有摇曳生姿、引人入胜的魅力。“笑而不答心自闲”,李白此时的心情是很安闲的,神态有些悠然自得。

  第二联:“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这是写“碧山”之景,其实也就是“何意栖碧山”的.答案。这种“不答”而答、似断实连的结构,加深了诗的韵味。这两句用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典故。诗虽写花随溪水,窅然远逝的景色,却无一点“流水落花春去也”的衰飒情调,而是把它当作令人神往的美来渲染、来赞叹。因为上面写的“笑而不答”的神态,以及末句的议论都流露出这种感情。“山花如绣颊”(李白《夜下征虏亭》)固然是美的,桃花随流水也是美的,它们都是依照自然的法则,在荣盛和消逝之中显示出不同的美,这不同的美却具有一个共同点——即“天然”二字。这种美学观点反映了诗人酷爱自由、天真开朗的性格。“别有天地非人间”,其言外之意是,碧山桃花源别有天地,妙趣无穷,他就爱在这山中隐居。诗人在前面对俗人的疑问“笑而不答”’在这里才作出了巧妙的回答。“碧山”之中这种没有名利,又不冷落荒凉的环境,充满着天然、宁静之美的“天地”,不是“人间”所能比。而“人间”究竟怎样,诗人没有明说。只要读者了解当时黑暗的现实和李白的不幸遭遇,诗人“栖碧山”、爱“碧山”便不难理解了。这里隐含了诗人心中许许多多的伤和恨。所以,这首诗并不完全是抒写李白超脱现实的闲适心情。诗中用一“闲”字,就是要暗示出“碧山”之“美”,并以此与“人间”形成鲜明的对比。因而诗在风格上有一种“寓庄于谐”的味道,不过这并非“超脱”。愤世嫉俗与乐观浪漫往往能奇妙地统一在他的作品之中,体现出矛盾的对立统一。

  这首诗完全是口头语,很朴素,像行云流水似的,流畅自然,浑然天成。如李白所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全诗虽然只有四句二十八字,但是有问、有答,有叙述、有描绘、有议论。诗境似近而实远,诗情似淡而实浓。用笔有虚有实,实处的描写形象可感,虚处的用笔一触即止,虚实对比,蕴意幽邃。明代李东阳曾说:“诗贵意,意贵远不贵近,贵淡不贵浓;浓而近者易识,淡而远者难知。如……李太白‘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皆淡而愈浓,近而愈远,可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诗押平声韵,采用不拘格律的古绝形式,显得质朴自然,悠然舒缓,有助于传达出诗的情韵。后两句意境甚美,构思很巧妙,更使全诗为之增色。

  • 相关推荐

【《山中问答》李白古诗赏析】相关文章:

李白《山中问答》赏析08-15

李白《山中问答》翻译赏析09-14

李白《山中问答》原文赏析09-23

李白诗词《山中问答》的诗意赏析09-13

李白的诗:山中问答07-28

李白《山中问答》诗歌鉴赏11-02

李白《山中问答》译文及注释08-24

李白的古诗大全赏析09-28

《立冬》李白古诗赏析08-25

李白《塞下曲》古诗赏析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