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的京味十足

2024-09-08 老舍

  老舍先生对于“京味小说”有三大功劳:

  第一,老舍是“京味小说”的奠基人,有开创之功。在他之前,中国虽有写京都生活、北京风情之作,但却没有显示多少京味特色,比较突出的倒是京派的“官气”。三十年代,沈从文等人曾提倡“京派小说”,但那与“京味”也完全不相干。老舍是第一个真正写出“京味”的作家,无论就作品的数量和质量看都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

  第二,老舍的京味小说有典范之格,在挖掘北京人的深层心态、传达北京人的神韵、气味上,迄今为止,尚无人能超越。人们不能不承认,老舍笔下的北京人才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具有无可置疑的真实性。这固然得力于老舍对于北京的深刻了解,有深厚的生活根底,同时,也与他的取材对象有密切关系。老舍笔下的人物主要是生活在城区大杂院内的下层市民。在这些人物身上,“京味”所包含的“市井味”、“乡土味”,乃至“传统味”表现得最为集中、鲜明。

  老舍刻画小人物成功的原因,还在于他那深切的情感倾向和客观的审美视角。老舍是用一种宽厚仁爱的胸怀和公允和善的眼光来看待北京发生的一切。他既痛恨小市民的庸俗自私,也赞扬下层市民身上体现的善良、豁达和淳朴。这使他笔下的人物往往闪烁出人性善恶的各种光彩,既有可怜、可卑、可悲,也有可敬、可爱、可贵,完整地、真实地反映灵魂的各个侧面。

  在驾驭北京语言的技巧上,老舍所达到的那种炉火纯青的地步,是众所公认的。他写的北京话,既保持了民间口语的朴素、生动,又筛选掉那些粗陋的杂质,确实烧出了京韵的香气,精妙传神。这使他的京味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第三,老舍的“京味小说”有正宗之美。老舍作品的京味一不靠描写新异的民风民俗取胜;二不靠传奇性的情节故事引人;更不靠猎奇搜异的野趣去逗人。老舍笔下的北京是普普通通的平民大院或四合院。老舍笔下的人物大多是平凡常见的中下层市民。老舍所写的故事也往往是日常生活,家长里短。总之,他是完全以写普通人、普通事,写大众心理来显示出北京最普通存在的“京味”。不仅如此,老舍还以平民百姓的心态去描写北京人,他如同生活在人物中间,同他们同命运、共呼吸,不是高踞于这群小民头上,颐指气使,指手画脚,也不是以一副悲天悯人之态,赐舍廉价的同情。而是让人感到一种融洽无间的亲切感。当然,这决不是意味着降低作者思想高度。老舍对旧文化和旧市民意识的批判是鲜明的,只是这种批判隐藏于平易近人的描述中,而幽默风趣的笔调,又使这种褒贬不那么锋芒毕露而已。

  老舍先生的“京味”文学成就表现在他的“京味”文学语言上。在他小说和戏剧里,人物的对话是用北京民间口语来写,景物的描写,情节与过程的叙述也是用北京老百姓的口语中的语言和北京特有的一些语法来写。他用毕生的努力,去追求,去实践,用现成的北京民间口语去写小说与戏剧。经过几十年不断地对北京口语的提炼、净化,反复的选择,北京口语成了他创作文学作品时得心应手的文学语言。武汉大学曾用计算机对《骆驼祥子》的文字进行过统计,结果这本小说共使用了北京口头常用字2411个。这说明老舍先生能把北京口语用作文学的书面语言,而且写得平易简练。因此他的作品才如此贴近老百姓,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简练上口,而且雅俗共赏。

  另外,幽默是老舍作品的显著特色之一,他作品中的幽默,也是深深打上了“北京文化”的烙印的,形成了更具内蕴的“京味”。老舍的幽默得力于他对北京语言及民间文艺的热爱与熟悉,他使用的语言,句式,语句以及说话的神态气韵,都有他独特的体味何创造,同时有渗透着浓郁的北京文化。

  我们不乏描写民族语言、民族人物、民族生活、民族情感的作品。我们缺少的是世界级的民族作品。时至今日,老舍笔下的北京市民的子孙们正召唤着当代京味儿文学作家,用现代化意识和文化眼光,成功地表现今天的北京传统美德和弱点,新北京人的精神风貌。我们的作家,我们的读者,应该从老舍的文艺观和世界观里,从老舍京味儿文学作品的文化蕴含里得到心灵的共振和启示。

  • 相关推荐

【老舍的京味十足】相关文章:

“京味”文化与老舍创作10-10

老舍作品的“京味”语言08-25

老舍作品“京味”形成的主要因素07-09

老舍事例09-12

老舍自传10-17

养花老舍09-08

母鸡老舍08-15

老舍散文10-19

老舍的随笔07-23

老舍的诗歌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