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老舍》有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读《老舍》有感1
第四章的故事显然是祥子第二部分的开始,自然也要花上大部分的笔墨来描写去刘老爷租车之前的故事,祥子的心里,行动都描写得非常的详细,到了刘老爷家里,祥子认识了泼辣的虎妞,并且于虎妞做了朋友,在于刘老头谈论分利的话语中,第四章也就结束了,着一章里,对刘老爷的人物描写,祥子的心理描写,以及语言描写,都描写得十分的细致,十分的普通,十分的真实,也是有这种朴实而又真实的'描写,在能体现出一个作家的写作水平
在这一段时间里,祥子非常的努力,并且非常的勤奋,甚至有些过了火,有时为了拉到自己指定的钱数,可以拉上一天一夜,也正是因为这一份拼命,是的祥子找来的刘老爷的厌恶,祥子在这时也显得十分的急躁,虽然和以前的祥子一样的勤奋,但他不在去关心老人的生意,只要见到客人,便努力的抢来,拉起便跑,在同行的骂声中,祥子想道歉却又说不出口,与同伴的关系也渐渐疏远,祥子急于赚钱,因为想挽回自己以前的损失,他这样玩命的努力,也只是想重新再买一辆属于自己的车,好不用在抢他人的生意,后来祥子拉了包月,当然结果也没好到哪去,只干了四天,便撂挑子走人了。
带着怨气回了车行,到了虎妞的房间,祥子便第一次喝了酒,祥子这时对虎妞也有了爱意。曾几次路过车行,却都没敢走进去,直到拉了新的包月,他才勇敢地走进了车行,这时虎妞将钱给了祥子。
老实说,将文章概括不算大本事,将简练的复杂化才是难的,老舍讲那么简单的故事写的非常的长,并且非常的精彩,我也应多多学习老舍。
读《老舍》有感2
我们学习了《我的母亲》一文,读后我感受颇深。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老舍,文章主要讲了对母亲一生经历往事的回忆,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无私伟大的'母亲。
相比之下,我们的母亲和老舍先生的母亲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她总是无怨无悔地帮我们做事,为了我们,她可以舍弃一切!
文章里说:“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是啊,母亲在世,多少会给我们一些温暖,但如果母亲不在了,我们心里也会感到落空了许多。
母亲为我们操劳了一辈子,我们应该回报母亲,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开始回报母亲,比如为母亲做一顿饭,接母亲下班回家等等,不要总和母亲顶嘴,要多干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让母亲开心,千万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时候,像老舍先生一样,留下一辈子的遗憾和歉疚。
从现在做起,孝敬自己的母亲吧!让她们放松一下身心,享受生活吧!
读《老舍》有感3
之前读过老舍先生的很多作品,《骆驼祥子》《月牙儿》,还有话剧《茶馆》,每一部作品都很容易让我联想到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主人公或凄惨或幸运的命运。同是现代作家。比起鲁迅的豪壮爱国志,我就更喜欢老舍的作品,具有更多的细腻感情,更能给我真实的感觉,更容易接受。
今年寒假,爸妈带我来到了泉城济南,也就是老舍先生的第二故乡。他在那里写了很多作品,包括我曾学过的课文《济南的冬天》。我来到了大明湖边上的老舍纪念馆,才知道那部《月牙儿》的原本面貌竟是《大明湖》,很可惜这部作品只有郑振铎、张西山、徐调孚等几位老友拜读过,便同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印刷所葬身火海,就此夭折。后来在朋友们的劝说下,老舍将《大明湖》中最精彩的部分写成一部中篇小说,这才有了《月牙儿》。这故事使我更加对大明湖产生浓厚兴趣,便立刻开始品读老舍先生的另一部作品,散文《大明湖之春》,更细致的品味它的美丽。
说是“大明湖之春”,不如更恰当的称为“大明湖之秋”。文章开头老舍先生便指出一个缺点——大明湖之春更无从说起。他眼中的大明湖萧瑟、干枯,它即不大,又不明,也不湖,简直一无是处。然而我亲眼见到的大明湖的冬景,却是水平如镜、清澈见底的大片湖面。游人很多,游船在湖面上来去自如,虽然湖面的荷花荷叶早已干枯,却丝毫挡不住散发到空气中的缕缕清香。这不禁使我产生大大的疑问:老舍先生很讨厌大明湖吗?还是……
带着疑问,我继续读下去,似乎找到了答案。
因为泉水的喷涌,济南逐渐成为北方唯一的“水城”,“在千佛山上往北眺望,则见城北灰绿的一片──大明湖;城外,华鹊二山夹着弯弯的一道灰亮光儿──黄河。这才明白了济南的不凡,不但有水,而且是这样多呀。”对于泉水,老舍在这方面与我有着共同的见解。我们出了酒店走不了几步路便能看到一个泉眼,有很多当地的市民自觉的排队打水。我趴在桥栏杆旁看着龙口中源源不断的清澈的泉水,原本复杂的心情也慢慢变得淡然,这也就是泉水的魔力吧。我暗自做了个假设:若老舍没有生活在那个纷乱嘈杂的'社会中,他笔下的大明湖也就不会这般“索然无味”了吧。
慢慢读下去,细细品味着老舍先生将济南的山、水、湖、泉、寺、塔、夏日的荷花、春天的杨柳,甚至大明湖游船上漂亮的对联都活脱脱地写进他的散文里。用亲身的经历细腻的笔触把一座城市描写得那么精致、动人。我仿佛能看到老舍在桌前似一位画家描绘着被他自己称为第二故乡的美丽泉城济南的画卷,色彩并不艳丽,只是淡淡的几笔浓墨便能引人入胜。我想,这也恰恰是我喜爱老舍先生的原因吧。
影涵溶滟晚霞,淡烟疏柳芽。清荷浅笑湖心月,玉虚弹藕花。珠华透,映窗纱,中合梦伴渔家。低玉管笙歌漫,细雨菰香笼翠芭。——后记。
读《老舍》有感4
中国古今修真之士与文人雅客的饮茶讲究,也讲究出了喝茶的档次。其中有唐朝诗僧皎然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中描述了饮茶的神奇功效,“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饮茶可得道,大约是茶之清心明目解毒的功能在起作用吧。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所描述的七碗境界,跟皎然的“三饮”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诗歌虽然对饮茶的功效带有夸张的描述,但饮茶之与修身养性确实是息息相关的;而从一个平民化的角度来探讨呢,茶对于普通老百姓的提神醒脑解毒作用,也是随时随地可以感觉得到的。茶能够跟诗歌、禅修、修真有联系,也因了茶的平等对待所有生民,至于不同地位的人们怎样来将茶作为养生保健的饮品而乐此不疲,更说明了茶之能够随顺众生的特性,这恰恰是禅者最基本的态度。
究其实,说白了,茶只是茶,只是一种适应能力很强的嘉木,作为一种饮料,只是绿叶子制作出来可以供人解渴化毒的绿色食物。饮之可解百毒,也能怡情;忙时饮之可提神,闲时饮之也能把玩其雅致情调。无论是身居雅舍静室,还是穷居陋巷,只要能以清净心饮之品之,就一定能品出生活的真情趣。天地日月,四时风雨,其精其华,在茶树长年的吸纳中得以极其巧妙的综合,其外形之普通,其质地之平凡,其内在之通透清凉的启发人性中智慧的基因密码,是为茶之超越世俗凡尘的特有个性。饮之品之,在不同的人群、不同的节令、不同的环境中,皆能生发出良性的情趣来。
或雷鸣电闪狂风暴雨大作之深夜,身居陋室,独自品茗,观心亦观外面的大响动,这饮茶的格调就一定伴奏着太多的大自然交响的成分了,此时屋瓦已经被风雨掀翻了,漏雨如注,门窗也哗啦啦啦地响动着,更有小儿啼哭,老妻焦急呐喊,其情其景,饮者自然能从对自然大威力的恐怖与敬畏中慢慢回过神来,便定神呼唤一家人围拢来苦度着这艰难的`夜晚。待得风雨雷电停息下来,已经天亮了,新的一天又开始了。品苦茶,品苦涩人生,茶通人性,这茶便始终伴随了苦寒人生的路途。
或清风明月之夜,与一位友人手谈围棋,一边品茗一边体悟棋盘上的星星点点里的实与虚、生与死、得与失之玄奥莫测意趣。品茗着棋,是人生如棋的,人生于舍与得之间,是需要一些智慧来呵护着自己心灵的。室内,袅袅的香烟生起又淡去,淡去又生起;窗外的宿鸟正作梦于西楼明月的如水光华笼罩,池塘里的波光也闪烁出空灵的诗性来。宴坐而手谈围棋,品一口香茶,入神又入灵,空,静,虚,闲,丁丁棋子声,亦声声悦耳悦神,虚静之极有大动,心动,神动,魂动,魄动,虚静中的狼烟四起与激烈的攻城掠地,胜者败者的形貌,于这四方的棋盘被演绎得活灵活现的。且品一口香茶,胜者谦和中的微微一笑,这滋味比起夺取天下统治权的帝王来还要舒爽;败者额头已是豆大的汗珠滴落,摇摇头,又开始静思这方寸棋盘纵横交错道路的玄奥来。若是那苦读之清闲文人,于此月白风清的时分,手执书卷,宴坐而琅琅吟诵,旁边的茶壶正咕咕嘟嘟地冒着热气,茶香,书香,虚静中自有一瓣两瓣的心香烘托着意想的轻安情趣。
偏僻山村,贫寒人家之于饮茶,一是解渴提神,二是将茶叶子掺合着少许的粮食,作一日充饥的食物,喝一碗油茶,便扛着锄头挑着大粪上山做活路去了。如若是风调雨顺的年分,收成很好,这样的乡村的喝油茶就有了很多的讲究,糍巴与米线,还有荞麦作成的荞皮,三朋四友围坐,这喝油茶也能喝出亲情友情与年分的好滋味来。
时下的茶楼大多是赌博场所,还有色情fuwu,出入于这些场所的人,只是那些政坛与商道成功之人士,一般小老百姓是不会光顾的。如此饮茶,名之为品茶品文化,其实是在品味权钱之交易与金钱下面的男女xx对等交换的浅薄快感。
想想过去那些老茶馆,长条形的茶几,竹躺椅,制作粗陋的带盖的土巴碗,新老茶客一坐就是一天,人们也就在清苦中以这种悠闲的姿态将日子打发掉了。说书的,唱戏的,说媒的,退婚的,还有生意方面的交涉,大小民事纠纷,也在这里各持己见地进行着他们的事情。一间小小的茶馆,就是大社会的缩影,这论点确实不假;而那个时代的茶馆,也带有浓浓的人情味,让经历过的人们难以忘怀。
正是炎炎夏日,且喝一杯浓酽的苦茶吧。窗外,阳光明媚,青山隐隐,聆听夏天心脏的声音,微闭了双眼慢慢品味老茶叶的苦涩,隐隐约约生起的甘甜绵长着心灵的感悟。
读《老舍》有感5
在漫长无依的黑夜里,我在寻找你的足迹,在浩浩汤汤的人群里我在寻找你的身影,在寒风呼啸的雪夜里,我在感受你的气息,我在寻找你,寻找像您一样的人。
我想在每一个人的心中,像周总理这样有着领导权的人都会令人望而生畏,对于任何一个平凡人,能过接近他都是遥不可及的梦想,但是当我读完周恩来与老舍这篇文章时,我有种的敬畏他周恩来总理。同样我更加羡慕老舍作家,它能够亲身感受到总理的那份爱,那份安心和骨子里的待人亲切,一个高高在上的领导人应该有的一切他都有但唯独他不具有当官人的摆官谱,他不会在意任何人对他的评价、虚心接受意见,不会小气,我想这,他的性格,就是周恩来总理的.别具一格吧,他的性格、他的作为真的无人能及。
他身上的这种性格、品德是值得我们任何一个人学习的,他的精神应该被中国人所传承、发扬。 当读完这篇文章时,我突然发现了一个令人十分开心的事,很简单,我和周总理是同一个姓,虽然其他的我没有任何一丝与他相像,,只有这一个字我就很开心了,这种欢喜不是忘情假意,也不是特意为了强调什么,只是从心而生的敬佩之情。我向往周总理的那种忘我境界,但我很无奈,也很惭愧自己恐怕永远无法相比。此刻的周恩来总理是一片蔚蓝色的大海,而我只沙滩上那一颗小小的沙粒,即使有着太阳的光照也无法放射出钻石一样的光芒,而周恩来总理那片大海即使是在黑夜可以倒影耀眼的光茫。
我永远都追不上那位早已过逝的周恩来总理,我和他不只是在世间上存在着无法弥补的距离,思想上行动上都是如此。但我会努力追进。 我羡慕老舍先生,即使他的结局很令人伤痛,但是他的的确确是拥有过,拥有别人都不曾拥有的东西。和周恩理的几次谈话,我想那应该会是老舍先生人生中的几次亮点吧,但是更刺眼的会是他多部的文学作品吧。 在老舍的身上我似乎得懂了人生的真谛。无论多么艰苦,为了目标要坚强,无论失败多少次,都可以重头再来,追求完美的创作,,不在任何一件作品上留下遗憾。也许是知识潜伏,又或许是思想不够,我无法理解老舍作品中的思想,那一点点的感受却又不知用什么样的语言才能表达。 老舍先生一生的坎坷曲折,但他从未屈服,在生命终结的那一刻他依然坚持真理,虽然老舍先生的肉体在那一刻离开了世界,但是他的作品依然带着她的灵魂,在这个世界存活下来。在人们的心中老舍会一直活下去带着他的作品在热波们心中驻留。有些东西早已远去但仍会在人们心中驻留,有些东西即便近在咫尺,但却依然没有任何印象,这就是一个人生命的意义吧。
毛泽东曾在为人民服务中有的人死重于泰山,有的人死轻于鸿毛,我想周恩来与老舍的死都是十分有价值的,虽然他们没有将生命奉献宅血色战场上,但是却仍然用一生的时间在付出、在奉献,这就是生命的真谛。
读《老舍》有感6
在暑假这段时间里,我读了《《骆驼祥子》》这本书,当我看完这本书时,我的心仿佛就像祥子的妈妈,看着他每一次的从高兴,转换为悲痛,再次从悲痛,转换为欢乐,他受着社会的黑暗风气的折磨,他一次又一次的站了起来,可又一次又一次的被压了下去,他那乐观的精神已经完美地体现在我们的眼前,可他最后还是禁不住悲观的打击,最终变成了一个堕落,没有生活目标的人,可我对此却无能为力。
虽然他最终变成一个自甘堕落的人,可他之前的那段生活,却给了我很大的震撼。
在这黑暗混沌的社会中,祥子用自己的.双手,开创出自己的一片天地,他先苦苦的工作了三年,用自己的血汗钱,买来了一辆车,他苦苦的拉车,养活了自己,他就认为自己的生活就会一片光明,当我看到这里时,我不禁为他感到可怜,只要买了一辆车,就自足了,可见当前的社会景气是多么的黑暗,可祥子并没有灰心丧气,当他被偷了一辆车时,他忍住心中的冲动,自己又买了一辆,重复了几次,他也是自己忍住。
这是我最佩服的一点,如果是我,我早就崩溃了,这么黑暗的社会,到底有没有一丝光芒啊,可祥子并没有放弃,放下,重头再来,在放下,再重头再来,他对生活总是抱有希望,就像大海捞针,总是把握住自己活下来的每一个机会。再把祥子的这个精神,放在这个社会中,祥子的精神。就像一把钥匙,而我们就像一把锁,可这把钥匙总是找不到它所匹配的这把锁,看看现在的人,就因为公司的一点小损失,就选择了跳楼,早早的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看看祥子,在这一片黑暗的浑水中,还能生存下去,而看看我们现在的人,受到了一丝的打击,就崩溃了,这点需要我们学习。
正当我看着祥子的生活一天比一天糟糕的时候,我开始担心祥子会不会因此而放弃,可因为黑暗社会的存在,祥子的心已经伤痕累累了,他再也无法支撑下去了,他开始自甘堕落,无耻,麻木,潦倒,狡猾,他再也不是以前的祥子了,他的生活,再也没有了希望。
当我看到这里时,我也为他感到惋惜,到底是什么导致他变成这样?当我看到他为了生存,与人争夺的时候,我非常的揪心,每当他的生活有一丝希望的时候,他的希望也随之而破灭,当每个人经历到这些时,就算过去了,心中也还是有一丝的残渣当这些残渣堆积到一定时候,就会爆发出来,祥子就是这样,他的生活,只有失败的阴影,之后,就形成了如今的现状。
读完这本书,最让我感觉深刻的,就是要珍惜现在的生活!
读《老舍》有感7
冰心曾这样赞叹过老舍:“我感到他的作品有特殊的魅力,他的传神生动的语言,充分地表现了北京的地方色彩,本地风光;充分地传达了北京劳动人民的悲愤和辛酸,向往与希望。”我想着这句话,看了《老舍》这本书。
老舍出生在北京城区小杨家胡同的一个普通旗人家庭。但幼年丧父,生活清苦,让他从小就知道了自力更生,对母亲也是特别的孝顺。让我最佩服的,还是他的坚贞不屈,坚不可摧的顽强意志。当他面对着凶残、毫无人性的敌人、黑暗的腐败社会的.时候,他从没低头,不被压抑住,坚决与他们抗争。他以自己宝贵的生命为沉重的代价,为人民写了一本本充满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精神的扛鼎之作。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是“七七事变”的时候,书上介绍说,那时,祖国又陷入了空前大劫难。老舍一个文弱的书生,但他用笔做武器,著写了《剑北篇》,里面热情地赞颂了边疆军人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和抗战到底的决心。在这场战争中,老舍成了民族英雄,深受广大群众的爱戴。
老舍是个广交益友的人,虽然他自己是一位出类拔萃的大作家,但他不妄自尊大,和许多知名作家都是好朋友,如:郭沫若、茅盾、张恨水、丰子恺等。他们在一起,不耻下问,一起探讨文学方面的琐事,老舍幽默生动的语言,让大家都理所当然地喜欢与他交谈。
我真想像老舍那样,语言虽然平凡,但却用得很精辟,恰到好处,他的人敬尊之也很值得我学习。我现在一定要努力,我相信,我将来一定能和老舍一样出色!
读《老舍》有感8
初读文章,难免对一些句子不理解。如“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真难道不是真理吗?”老舍写这句话,仅仅是说“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吗?我又将文章读里几遍,细细琢磨了好久,终于悟出了一个道理:不劳动,连棵花这么点儿小事都干不成,何况做*事情呢?想到这儿,我的脸不由得热了,这句话好像指着我说的。我的理想是当一名actress,但是我空有大志,却不愿意去演。现在想起来,真觉得惭愧万分,又不动手,不为自己理想努力奋斗,这能当actress吗?如果还像以前那样只空想,手和脑都不劳动,就可能真的当上一名“actress”了!我觉得老舍文章中的“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句话确实是真理。我下定决心,一定努力学习,实现自己的理想。
像“当然,也有伤心的时候......”这一段,我开始也不明白。老舍写《养花》这篇文章为什么还写伤心事呢?经过反复思索,我才弄明白:养花都有伤心的`时候,那么生活中该有多少伤心事呀?由此,我想到人生的道路是不平坦的,不能因为有一两次打击,就对生活失去信心。这一点,我是有亲身感受的。一至四年级时,我是班里的中队干部,一直被评为“三好学生”......可称得上是事事顺心,处处如意。那时,天真的我天无忧无虑,十分高兴。可是到了五年级,有一次没评上“三好学生”,紧接着考试成绩不太理想......当时我失望、悲观。读了这篇文章,我全身不禁产生了一种神奇的力量,心情格外舒畅。
读了这篇文章,我似乎长大了,懂得了许多许多......的确,这篇文章对我的教育太大了。
读《老舍》有感9
第一次接触老舍先生的文章是在初中的时候,他的一篇《骆驼祥子》令我深受感动,旧社会的困难真的是令人绝望,不过老舍先生在绝望中还是给我们希望了,这就是他的高明之处,老舍草原读后感。之后忙于中考,一直没有接触老舍的文集。
我上大学后,我慢慢开始欣赏老舍先生的书。读了老舍先生的《草原》后,让我觉得草原不仅有美若仙境的自然环境,也对蒙古人民浓厚的民族风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些好客的蒙古人大方、诚实待人,这些感染了访客们,好像回到了自己家,一点儿都不拘束。人们都那么亲切,如同多年未见的老朋友不知不觉就进了蒙古包。蒙古的特产都摆上了,大家边吃边聊,好似一家人。老舍先生用可爱来描写天空很恰当,仿佛躺在天底下,天空格外高,蓝地让人舒服。一团团的大白云挂在天空,白地让你忍不住摸一摸再舔一舔。有了它,天空不再那么空虚。老舍写到:“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的确,在这种环境下,谁都会不由自主地忘掉一切烦恼,只剩下天空一样纯洁而又明净的心,只有粗犷和豪放的歌声才能表达出回归自然的愉悦。
这篇文章放到现在也是给人类敲响了警钟。因为牧人无限扩张动物的数量和不停地开垦草原,蓝天碧草的景色已经不多了。我们一定不能让环境再恶化下去,必须保护这美丽的大草原!
老舍先生的优秀作品还有很多,只是我还没有读完,相信早晚会读完的,也许我理解的还是不够透彻,我只能够慢慢的拓宽我的知识面,将我的欣赏作品的能力提高几个档次,才值得也配写老舍先生的作品赏析!
天,我们学了《草原》这篇课文,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真是美不胜收。“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轻轻流入云际。”这句话把小丘柔美翠绿的特点写了出来,把小丘比作成一幅幅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难怪老舍先生写道:“在这样的境界里,连老牛和骏马也静立不动”。是啊,连老牛和骏马都被这草原美景深深的陶醉了,又怎能不叫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假如我是歌唱家,我要让最美的歌声回荡在辽阔的草原;假如我是摄影师,我要用最高超的技术来拍摄这如诗如画的草原;假如……
草原上风景美,草原上人们的热情更感人。“不知怎么得就进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读后感《老舍草原读后感》。”还端来了最出名的手抓羊肉。鄂温克姑娘们唱的唱,跳得跳,表达着他们对汉族人民的友好和欢迎。“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读到这里我不由得想到一首歌曲: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怪不得老舍先生在文章最后感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快了,快到了。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蒙古包外,许多匹马,许多辆车。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主人们下了马,我们下了车。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客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儿不拘束。不大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了大盘的手抓羊肉。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这时候鄂温克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点羞涩,来给客人们唱民歌。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饭后,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民族舞蹈。客人们也舞的舞,唱的唱,并且要骑一骑蒙古马。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是呀!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老舍记叙了自己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表现了大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疆的热爱以及对民族友谊的歌颂。看看吧!挑拨离间的人看啊!文中最后一句话是什么?你扪心自问,这样在吧里骂人有意思吗?这么多的革命先烈用鲜血保卫了祖国的每一寸土地,你们就是这样让民族之间产生矛盾,毁了着一切吗?这样对你们有什么好处?
读《老舍》有感10
今天我怀着感动的心情读了《我的母亲》,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老舍。
《我的母亲》这篇文章通过老舍对母亲一生所经历的往事的回忆,塑造了一位非常感人的母亲形象,语言虽然很朴实、平凡,但是却把作者母亲的特点一一体现了出来:他勤俭城市,做事认真、心胸宽广、乐于助人、不怕吃亏;处是有度,轻中带硬;她善良坚强吃苦耐劳……这篇文章体现了作者母亲对女儿的关心与呵护的情感。
我读完这篇文章,感受颇深。深切体会到:母亲就像一首田园诗,悠远纯净,和雅清淡;母亲就像一首深情的歌婉转悠扬,轻吟浅唱;母亲就是一幅山水画,洗去铅华雕饰,留下清新自然;母亲就像一阵和煦的春风,吹去塑雪纷飞,带来春光无限……
由此我想到了我伟大的母亲。
我的母亲非常的爱我,我在他心中的地位很高,也很重要,母亲对待我比对待他自己都要好很多,时时刻刻都把我放在心上。
上学之前,母亲总得啰嗦半天。我一上学就对我说:“过马路看着点车,上学别追打乱斗,在学校要认真听讲,下可别乱跑,上课要专心,不能分神……”这些话虽然对我说了许多年,都已经是我厌烦了,但是这代表着母亲对我深深的爱与关心。现在我真想对母亲诚恳地说一声:“谢谢您,亲爱的母亲!”是我的母亲给予我多彩的生命,给予我广阔的智慧,给予我丰富的知识,给予我生存的'空间,给予我幸福的生活……
我和我的母亲,千千万万的母亲与母子,凝成了多少感人的事迹啊!这篇文章是我受益匪浅,懂得了母爱的力量是伟大的、无穷的、不可战胜的……
读《老舍》有感11
我看了20xx年适用文摘1月(上)的老舍人穷志大后,感触很大。对我们家长如何教育我们的接班人有了新的看法,对我自己也是具有很深刻的反省。是啊!面对当今社会物质生活的如此繁荣,每个人心里都很不平静,都显得很浮躁,没有都少人沉下心来做学问搞研究,一切向“钱”看,所以大家都在比较中生活,心很累,身体很累,社会是变化的,人是变化的,环境是恶化的。都在搞短期行为,包括人际关系都是这样,过河就拆桥。好像扯得有些远了,还是书归正转吧!
先说说老舍的生平事迹。老舍(1899-1966):原名叫舒庆春,字舍予,也就是把“舒”字拆开来,满族人,是我国著名作家。他写了许多作品,最著名的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等。
老舍小时候家里很穷,常常是吃不饱饭,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仍然是珍惜学习的机会,在学校名列前茅。有一天,他又是没有饭吃,但他还是在教室里坚持学习。这时候有个富人家的同学拿着烤鸡腿,让他学三声狗叫,就让他把剩下的给他吃,可是他没有屈服,而且还教训了那小子。老师却用教鞭打了他,而且还让他向那个同学道歉,他却没有那样做,他说:“我是没有钱,和你一样是人,但我一点也不比你差。”他从此以后离那些有钱人远远地,更加努力学习,每次都是第一,他们也不敢欺负他了。
老舍虽然穷,可是不自卑,不和别人比阔气,不让有钱人看不起来。我们现在的学生真应该向老舍学习,在同一个宿舍里,比吃比穿,比用的东西谁是名牌,不好好学习,拿上父母的血汗钱不懂得珍惜,不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脑子里想的是如何挣钱。学好知识难道还怕没有钱挣吗?不是有句名言说:知识改变命运。现在的学生学习一点也不踏实。记得我们升大学,每天只有一种饭菜,穿的衣服也很朴素,学生之间也没有什么区别。我们比的是看谁学习好,把学得知识学好,以后好好工作。
上班这么多年了,从来都是兢兢业业的,领导让干什么都会认真完成。不想现在进入单位的人,首先是什么待遇,什么好处,脏活累活都不想干,就想着的好处。有时也实在是看不惯,但也没办法,社会风气,以后慢慢会改变的。
我教育我的'孩子,从小就告诉她们,不论在哪儿,都要有一个原则:当学生比学习,当工人比技术,做什么比的是才能,而不是比谁的家里有钱,钱是父母的,而不是自己的,是能花完的。而自己学下的本领是用不完的,而且是一生最大的财富。
我建议:作为父母,我们不要再孩子面前,说一些羡慕别人有钱之类的话题。都和孩子沟通她内心世界的需求,她们还很小,对物质的享受还不敏感。在我看来她们需要一个温暖幸福的家,有一个快乐的学习环境。有父母的疼爱支持,老师的关爱鼓励,朋友的喜爱信任是她们最大的愿望。
俗话说:穷不扎根,只要努力,好日子是很长的。从小吃苦不算苦,老来享福才是福。
让我们都有一颗健康的心,去迎接美好的未来。
读《老舍》有感12
在前一段时间里我看了一本老舍的代表作《骆驼祥子》讲的是一位旧北京人力车夫祥子的故事祥子有一个理想拥有自己的车。于是他凭者勤劳和坚韧省吃减用,终于如愿以尝,但好景不长没有多久,他的车就被士兵抢走但他没有灰心靠自己的努力有买了一辆车,不过他实在太倒霉了,辛辛苦苦的积蓄又被洗劫一空,就这样反复了三次,祥子再也无法鼓气生活的勇气,他开始游戏生活,吃喝嫖赌,彻底堕落为城市的垃圾。
这个故事是一个悲剧,他揭示了在那个社会中人性丑恶的一面,和黑色的社会风气,在祥子这样一个曾经勤劳坚韧,有自己目标的人身上,让他一步又一步的改变最后成为一个对社会,对自己都无用的社会败类与垃圾,从前的祥子善良淳朴,正直诚实,对生活有着像骆驼一样积极与坚韧,周围的人都是作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有一天混一天,而祥子却不安现状,他为了美好的生活而努力而奋斗,他宁愿冒着极大的风险去多赚一点钱,来达到自己所想象的生活,在他的`生活中有目标有理想不断追求成功与幸福,然而即使是这样再几次的磨难与挫败之后也终究没有改变他的悲惨结局。
也许这才是现实,理想,悲哀,无可奈何,理想和现实总是充满了矛盾他们往往不能调和,然而他们却又同在,在这一本小说中,社会的现实程度超出了人们的想象,他不会为了一个人理想而改变。也不会是完美无暇的。人们为了自己的理想不断奋斗,最终却不一定能真正的获得成功。就像祥子一样他努力就是为了寻求美好生活,但是结局却是那样的悲惨。
读《老舍》有感13
老舍是我国著名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幽默中带着讽刺,而他借《骆驼祥子》充分描绘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以导致人性的邪恶。
《骆驼祥子》主要记叙了祥子原来是北平城的一个善良、好强,又不吃喝嫖赌的车夫,他日夜辛苦地拉车,用自己的车是他永远的梦想,却在一次赚钱时丢掉了自己辛辛苦苦买来的车还给大兵当了苦工。逃途中,他牵了两条骆驼卖掉,因此得名“骆驼祥子”。回城后,他受尽了气,回到熟悉的“人和车厂”却遭引诱与车厂主女儿——比他大的虎妞同睡了一夜。事后,他羞恼万分,遇见了难得的好人曹先生,并在他家打工,而虎妞却赖上了他。几天后,曹先生因一些事躲了起来,祥子攒的钱也被侦探拿光了。他只好和虎妞结了婚,用虎妞的`钱又买了辆车,虎妞却立刻因难产而死。之后, 他对邻居小福子产生了极大的同情,当他再回到曹家看到希望时,小福子却已在树上吊死了。祥子悲痛欲绝,觉得什么事都没指望了,他逐渐变得越来越坏,出卖了曹先生与他的朋友……
看到祥子最后的颓废样,以及他的坏习惯:吃喝嫖赌,出卖朋友,为了钱什么事都做得出来。人们难免会气愤,但更多的却是心痛。祥子原本那么正直善良,又抱着摆脱悲惨生活的决心,为什么到最后却堕落了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当时社会的黑暗。社会的黑暗决定了祥子的希望一次次破灭,决定了底层劳动人民注定悲惨的结局。他把一个充满活力、有大好前景的少年生生折磨成了一个麻木、卑鄙的行尸走肉,甚至肯出卖曾经几乎对自己有“救命之恩”的大好人。他一开始向上,后来又不怕失败,但人总有一个极限,在无边的黑暗中总会绝望,就这样,他自暴自弃堕落了。从中体现了当时的统治下,底层劳动人民悲惨痛苦的生活,他们处处遭人欺压,最终在乱世中越变越坏;体现了当时社会前的重要性,任何人可以为钱干出任何见不得人的勾当,因为那时,钱才是最重要的!
读完这篇文章,我的心情很沉重。这篇文章,将那个黑暗的社会以及当时劳动人民的痛苦鲜活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它让人们反省对金钱的追求,反省懦弱的人性,更让我明白,劳动人民的一切都是来之不易的,他们的一切都是美好的!我们要尊重劳动人民!更要尊重自己,不能让自己沦为守财奴!即便在残酷的境遇里,我们也要坚持心中的梦想和信念,紧紧把握自己的命运,奋发向上,永不放弃!
《三字经》有一句话“人之初,性本善”,一个人生下来是纯洁的、善良的。而小说中的祥子也是一个心怀大志、充满理想的老实人,然而在那样残酷无情的社会压迫中,他最终选择了投降,转向堕落。每一个读者在看完小说后都会为祥子悲剧感到惋惜、感到心痛。
读《老舍》有感14
文章写了:作者的母亲虽然出身贫困,但是她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在作者的父亲去世之后,他们一家的生活重担,都压在母亲一个人身上。为了生活,母亲要给人家缝衣裳,手终年鲜红微肿的。母亲为了作者上学,筹了半个月的钱,才把学费抽到。母亲为了生活,甚至把屠户们送来黑如铁的布袜,都能洗的雪白。为了作者的前程,母亲不惜把他松开手,含着泪送他出门……这最终培养了作者以后做的每一件事,母亲不求儿女的回报,只有默默的付出。
这个故事真感人,我也想起了我的'母亲,在夏天,有多少个夜晚,妈妈在我睡觉时给我扇扇子,直到我入睡。再冬天,妈妈为我加棉衣,放学晚了,妈妈等我回来他们才开饭……妈妈总是那样默默的为我付出,而我却不知道。我以后要好好学习、不惹妈妈生气、让妈妈不在为我担心,做个懂事的孩子。
读了《我的母亲》我明白了母亲不但是我们的启蒙老师,而且也是我们在成长到路上的引导人。
读《老舍》有感15
老舍先生在《我的理想家庭一》文中说:"一妻和一儿一女就正合适。女儿顶好是十二三岁,不准小也不准大,老是十二三岁。儿子顶好是三岁,既会讲话,又胖胖的会淘气。”
这样的孩子,的确令人喜欢。女儿十二三岁,既能做些家务,又知道心疼爸妈。而且总也长不大,免得嫁给别人。三岁的儿子,白白的,胖胖的,会走路,也会说话。你逗他,他就会笑;你骂他,他就哭。时不时地耍点小聪明,惹点小乱子,给一家人增添很多话题和乐趣。
老舍先生的幻想,让我想起了一个问题,什么样的孩子,才是理想的孩子?老舍先生的标准是儿子三岁,女儿十二三岁,而且总也不要长大。这样既能保持他们的天真和童趣,父母也可以少操许多的心。但谁都知道,这是绝不可能的。
现在的父母们,似乎更加理智和现实。对孩子的期望和目标,也更加清晰。在这些爹妈的心目中,理想的孩子必须是聪明的孩子。不说过目不忘,起码一点就通。他们在学校里学习成绩,最好总是第一。偶尔第二或第三,也只是马虎大意。学校的老师也摸透了家长的心思,于是每开家长会,总是对一些家长赞美他(她) 们的孩子:"这孩子真聪明,就是粗心大意。"于是给家长造成了一种错觉:我的孩子只要改了"粗心大意"的坏习惯,在班上就可以稳拿第一了。在家长心目中,理想的孩子必须是听话的孩子:让他练钢琴,他就练钢琴:让他学画画,他就学画画。爸妈让他往东,他就绝不会往西。
为了把孩子培养成理想的孩子,不同的.家庭采取了不同的手段。其中最传统也最普遍的方法,就是骄纵和打骂。有的是骄纵过度,最典型的例子便是李双江教授和梦鸽之子李天一,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要学冰球就送到美国冰球学校,厌烦了,被美国冰球学校开除,就回国玩汽车,不到法定驾车年龄就花几十万元买辆宝马玩玩,骄奢淫逸,最终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有的打骂过度,典型例子是网上报道的一位石家庄的母亲,竟然在学校门口暴打孩子,原因是孩子没完成作业。被打的孩子已经满头是血,这个母亲仍不罢休,我很想问一句:"你们是不是理想的爸妈?"敬请李双江夫妇和石家庄那位母亲诚恳地回答。
还有一些家长,其实从小自己就没好好学习过,长大了也不好好工作,还沾染上了很多不良习气。但他们却把自己没有完成的理想,都强加到孩子身上。当然这也没有多少不好,但他们不做孩子的榜样,比如好学上进,勤劳敬业,诚实善良,尊老爱幼等等。自己都做不到,又有什么资格要求孩子?
朱自清先生说:"人的好坏与成败,也不尽靠学校教育;说是非大学毕业不可,也许只是我们的偏见。好在孩子们还小,将来的事且等将来吧。目前所能做的,只是培养他们基本力量,即胸襟与眼光。光辉也罢,倒霉也罢,平凡也罢,让他们各尽各的力去。"在朱自清先生看来,孩子们最需要培养的,是胸襟和眼光。拥有宽阔胸襟可容万物,练就独到眼光能通达远方。
笔者认为理想的孩子是身心健康的,既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又能融入社会群体。理想的孩子是有追求的,对世界充满好奇,对未来充满梦想。他们未必样样优秀,却能够发现,发掘和培养自己与众不同的特长。理想的孩子是快乐的,无忧无虑,无拘无束,丰富多彩,天真烂漫。
我们的社会,已经发展到相对发达和繁荣的时代,财富越来越多,机会也越来越多,而且新一代父母正在成熟,他们会拓出一片高远的天空,让孩子们自由飞翔。
【读《老舍》有感】相关文章:
读老舍的养花有感10-07
读老舍先生散文有感10-04
读老舍《茶馆》有感范文09-08
读《老舍》有感(精选22篇)06-07
读老舍的养花有感9篇08-10
读老舍的养花有感(精选9篇)10-04
读老舍的养花有感(9篇)06-12
读老舍《我的母亲》有感范文08-24
读老舍《骆驼祥子》有感范文10-01
老舍《小麻雀》作品赏读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