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鸡》是老舍于1942年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以作家对母鸡的情感变化为线索,以母鸡为主人公,通过描述母鸡前后具体细微的动作变化,歌颂了伟大的母爱和奉献精神。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老舍先生《母鸡》课文简说,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老舍先生《母鸡》课文简说
本文是老舍先生另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描写了作者对母鸡的看法的变化,表达了对母爱的赞颂之情。课文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半部分写了母鸡的无病呻吟、欺软怕硬和拼命炫耀,再现了一只浅薄、媚俗的母鸡;后半部分则描写了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和辛苦,塑造了一位“伟大的鸡母亲”的形象。作者对母鸡的情感由“讨厌”转变为尊敬。
本文的语言风格比较口语化,直白自然,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读起来令人感到亲切舒服。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通过与《猫》进行对比阅读,感受作者在表现动物特点和表达情感上的异同;二是通过阅读课文,体会作者对母亲的崇敬以及对母爱的赞颂。
学习这篇课文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体会母爱的伟大,并通过比较老舍两篇文章的特点,感悟作者的语言风格,加强语言实践。
原文
一向讨厌母鸡。不知怎样受了一点惊恐。听吧,它由前院嘎嘎到后院,由后院再嘎嘎到前院,没结没完,而并没有什么理由;讨厌!有的时候,它不这样乱叫,可是细声细气的,有什么心事似的,颤颤巍巍的,顺着墙根,或沿着田坝,那么扯长了声如怨如诉,使人心中立刻结起个小疙疸来。
它永远不反抗公鸡。可是,有时候却欺侮那最忠厚的鸭子。更可恶的是它遇到另一只母鸡的时候,它会下毒手,乘其不备,狠狠的咬一口,咬下一撮儿毛来。
到下蛋的时候,它差不多是发了狂,恨不能使全世界都知道它这点成绩;就是聋子也会被它吵得受不下去。
可是,现在我改变了心思,我看见一只孵出一群小雏鸡的母亲。不论是在院里,还是在院外,它总是挺着脖儿,表示出世界上并没有可怕的东西。一个鸟儿飞过,或是什么东西响了一声,它立刻警戒起来,歪着头儿听;挺着身儿预备作战;看看前,看看后,咕咕的警告鸡雏要马上集合到它身边来!
当它发现了一点可吃的东西,它咕咕的紧叫,啄一啄那个东西,马上便放下,教它的儿女吃。结果,每一只鸡雏的肚子都圆圆的下垂,像刚装了一两个汤圆儿似的,它自己却消瘦了许多。假若有别的大鸡来抢食,它一定出击,把它们赶出老远,连大公鸡也怕它三分。
它教给鸡雏们啄食,掘地,用土洗澡;一天教多少多少次。它还半蹲着——我想这是相当劳累的——教它们挤在它的翅下、胸下,得一点温暖。它若伏在地上,鸡雏们有的便爬在它的背上,啄它的头或别的地方,它一声也不哼。
在夜间若有什么动静,它便放声啼叫,顶尖锐、顶凄惨,使任何贪睡的人也得起来看看,是不是有了黄鼠狼。
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创作背景
这篇文章初刊1942年5月30日重庆《时事新报》副刊《青光》,初收于《老舍散文集》。自幼丧父的老舍由母亲抚养成人,对母亲怀有很深厚的感情。在老舍的自传中,他写道:“三岁失怙,可谓无父;志学之年,帝王不存,可谓无君,无父无君,特别孝爱老母,布尔乔亚之仁未能一扫空也。”老舍曾坦言,母亲对自己的教育是生命的教育,塑造了他的人格和创作心态。在《我的母亲》一文中,老舍这样写道:“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二十位教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对母亲的爱成为老舍一生上进的不竭动力。这篇文章即源于对母爱深刻的体悟,同时隐约可闻抗日战争背景下作者对新国民精神的期待与呼唤。
作品赏析
《母鸡》这篇文章虽然仅有寥寥数百字,却将作者平实朴素、幽默活泼的语言风格体现得淋漓尽致,“母鸡”生动的形象也跃然纸上。“我”对母鸡从“厌恶”到“敬爱”的心理变化,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不仅让这篇短小精悍的散文富于变化、跌宕生姿,还进一步将文章的主题升华到“歌颂母爱”的高度。
开篇便提出“我一向讨厌母鸡”,在随后的三段中有条不紊地给出了“我”讨厌母鸡的理由,这四个理由分别是:母鸡总是没理由地乱叫,令人讨厌;母鸡欺软怕硬,不反抗公鸡却欺负忠厚的鸭子;母鸡凶悍蛮横,遇到另一只母鸡会“下毒手”;四是母鸡喜欢炫耀,下蛋的时候会嚷得全世界都知道。
转折发生在“我”认识了一只“孵出一群小雏鸡”的母鸡后,“母鸡”令人生厌的形象被一一颠覆:第一,“鸡母亲”不再无来由地聒噪,为了雏鸡的安全,时刻保持着警戒的母鸡变得沉稳、安静,感觉到有危险时它才会“咕咕地警告”鸡雏到自己身边集合;第二,“鸡母亲”不再欺软怕硬,“假如有别的大鸡来抢食,它一定出击,把它们赶出老远”,就连原本母鸡不敢招惹的大公鸡,也怕上它三分;第三,“鸡母亲”不再凶悍蛮横,能从别的母鸡身上“狠狠地”咬下一撮毛的它,却任由鸡雏爬到自己背上啄它,却“一声不吭”;第四,“鸡母亲”不再是为了炫耀而发狂啼叫,而是为了保护雏鸡。
从主题思想上看,《母鸡》不单是一篇描写动物的佳作,更是歌颂母爱的名篇。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对母鸡在心理上产生的变化,正是由于“母亲”这个身份而发生的,所以在理解《母鸡》这篇作品的主题思想时,应该结合作者的成长背景,体悟“母亲”对作者的特殊意义。如果参照作者《我的母亲》一文,把作者的亲身经历与鸡母亲身上的优秀品质做个对照,不难看出母鸡身上这些优秀品质的来源。在《母鸡》一文中,母鸡“负责”“勇敢”,为了雏鸡的安全,时刻保持着警戒,勇于击退抢食的大鸡,哪怕遇上黄鼠狼,也毫不退缩。作者的母亲正是这样一个勇敢坚强的女性,“皇上跑了,丈夫死了,鬼子来了,满城是血光火焰,可是母亲不怕,她要在刺刀下,饥荒中,保护着儿女”,这样的惊恐、紧张,加上筹划一家人的饮食,担忧儿女的安全,对于一个寡妇而言是残酷的考验。但是母亲“心横起来”“不慌不哭”“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就算有泪也往心中落。这种勇敢、负责的优秀品质,正与“鸡母亲”一样。《母鸡》中的母鸡“慈爱”“辛苦”,它把鸡雏喂胖了,自己却消瘦不少,还要不厌其烦地教鸡雏啄食、掘地、用土洗澡。作者的母亲也是独自操持着整个家庭,为了儿女们的衣食,她要给人洗衣服、缝补衣裳,“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终年都不能休息。正是母亲的无私和伟大,给了作者对母爱深刻的体悟,这才有了《母鸡》中对鸡母亲生动形象的描绘。
在语言风格上,这篇文章也体现了作者一贯的艺术风格——朴素平实,直白自然,却又不失生动活泼,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这种语言特色源于以下两方面。一是文中多使用短句,富有节奏感,朗朗上口。如《母鸡》的开头:“有的时候,它不这样乱叫,可是细声细气的,有什么心事似的,颤颤巍巍的,顺着墙根,或沿着田坝,那么扯长了声如怨如诉,使人心中立刻结起个小疙疸来。”除了最后两句,其他的句子字数大多为四个字或五个字,最长的也不超过七个字,所以语言错落有致。二是精准选用动词,语言朴素平实却生动形象。如在第五段中,作者为了体现母鸡“负责”,便写它“总挺着脖儿”,有任何动静就“立刻警戒起来,歪着头听,挺着身预备作战,看看前,看看后,咕咕地警告鸡雏要马上集合到它身边来”。一连串的动作描写,尤其是“挺”这个动词,既把母鸡那种独特的形态贴切地描绘出来,又体现了母鸡英勇负责的品质。还有第六段,“当它发现了一点可吃的东西,它就咕咕地紧叫,啄一啄那个东西,马上便放下,教它的儿女吃”,“咕咕地紧叫”“啄一啄”,一系列动词准确地描摹了母鸡的动作,更进一步通过动作描写体现了母鸡的心理状态,即对儿女的无私奉献。
- 相关推荐
【老舍先生《母鸡》课文简说】相关文章:
老舍的母鸡课文原文05-16
中华少年课文及简说06-01
老舍先生的作品04-07
老舍《马裤先生》赏析05-18
老舍《猫》课文原文06-14
老舍《猫》课文阅读12-29
老舍《猫》的课文原文04-25
老舍《养花》课文原文06-22
老舍《我的母亲》课文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