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课文正反解读《兰亭集序》

2020-11-12 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

  【课文故事】

  王之轶事(1)

  王之是我国著名的书法家,被人们誉为“书圣”。

  王之自幼喜欢练习书法,且练得很刻苦,甚至连吃饭、走路都不放过。没有纸笔,他就在身上划写,久而久之,连衣服都被划破了。有一次,他练字忘了吃饭,当家人把饭送到书房时,他竟不加思索地用馒头着墨吃起来,还吃得津津有味,等家人发现时,他已是满嘴墨黑了。

  王之还常临池书写,就池洗砚,时间长了,池水都变黑了,被人称为“墨池”。现在绍兴兰亭、浙江永嘉西谷山、庐山归宗寺等地都有这样的“墨池”。

  王之的书法艺术和刻苦精神很受世人赞许,传说他的婚事也与此有关。王之的叔父王导是东晋的宰相,与当朝太傅稀鉴是好友。稀鉴有一位如花似玉、才貌出众的女儿,他很想在王导的亲戚中选一女婿,王导同意了。选婿那天,王家的诸侄儿都忙着更衣打扮,只有王之仍躺在东厢房床上专心琢磨书法艺术。稀鉴得知此事后,高兴地对王导说:“东床那位公子,必定是在书法上学有成就的王之。此子内含不露,潜心学业,正是我意中的女婿。”于是把女儿嫁给了王之。王导的其他儿侄十分羡慕,称王之为“东床快婿”。从此,“东床”也就成了女婿的美称。

  王之轶事(2)

  一天,王之路过集市,见一家饺子铺门口,人声喧嚷,热闹非常。尤其是门旁的那幅对联,分外惹人注目,上写“经此过不去,知味且常来”十个字,横匾是“鸭儿饺子铺”。但是字却写得呆板无力,缺少功夫。

  王之看罢,心中暗想:这样的字,也配写匾?又一琢磨:“经此过不去,知味且常来”。——好家伙!这里到底是什么人的买卖,竟能如此夸口? 走近一瞧,见铺内有口开水大锅,设在一道矮墙旁边。包好的白面饺子,

  好似一只只白色的小鸟,一个接一个地越墙飞来,不偏不倚正好落入滚沸的大锅。一锅下满,不用招呼,“小鸟”就停飞了。等到这锅饺子煮好,捞完,“小鸟”又排队一样飞来,准确无误。

  王之十分惊奇,就顺手掏出一些散碎银两,要了一大碗饺子,然后坐下。这时他才发现,饺子个个玲珑精巧,好象浮水嬉戏的鸭儿,真是巧夺天工!他用筷子将饺子夹起,慢慢地送到嘴边,轻轻地咬了一口。顿时,清香扑鼻,鲜美满口。不知不觉间,把那一大碗饺子,全吞到了肚里。

  一顿饱餐之后,王之对自己说:这鸭儿饺子果然不错!只是门口那副对联的字写得太差,与这美味饺子实在不能相配,我王之何不乘此机会为他们另写一副对联,也不负我来此一场——想到这里,他便问店伙计:“请问店主人在哪里?” 店伙计用手指着矮墙说:“回相公,店主人就在墙后。”

  王之绕过矮墙,见一白发老太婆坐在面板之前,一个人擀饺子皮,又包饺子馅,转眼即成,动作麻利极了。更令人惊奇的是,包完之后,白发老太婆便随手将饺子向矮墙那边抛去,鸭儿饺子便一个一个依次越墙而过。

  老人的高超技艺,使王之惊叹不止。他赶忙上前问道:“老人家,象您这样深的功夫,多长时间才能练成?”老人答道:“不瞒你说,熟练需五十年,深熟需一生。”

  听了这话,王之沉默了一会,好象在品尝这句话的滋味。然后又问:“您的手艺这样高超,为什么门口的对子,不请人写得好一点呢?”

  老人气鼓鼓地说;“相公有所不知,并非老身不愿意请,只是不好请啊!有的人写字刚有了点名气,就眼睛向上,哪里肯为我们老百姓写字。其实,照我看,他们写字的功夫,还不如我这扔饺子的功夫深呢!”老人的活不一定是指王之,可是王之听了,觉得脸上火辣辣的,羞愧难当。于是,他特意写了一副对联,恭恭敬敬地送给了这位老人。

  【课文正解】

  化人生顿悟于景情理中

  人生苦短,世事无常。这是文人雅士千古探讨的问题。尽管表述迥异,但最终殊途同归。因此,王之的《兰亭集序》虽然写的是景、情、理,但同样是探讨“生死”这一命题,不过是另辟蹊径而已。

  文章由生之“乐”而转向死之“痛”,最后以“悲”和“叹”作结,感情起伏,情真意切。虽然作者对生死的思考最终并没有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也没有得出大彻大悟的解释,但在情感的变化过程中,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表现了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强烈关注,这在当时流行“一死生,齐彭殇”消极思想的社会背景之下,是敢于直面人生的客观务实而又旷达的人生态度的反映。

  有景无事亦无病呻吟,有事无情亦空谈感慨。因此,作者在写景之时不忘记记事,记事之时不忘抒写性灵。三者相互映衬,融为一体。

  作者一开始就用“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惠风和畅”来描写兰亭宴会清澈明朗、生机盎然的`自然风光。语言蕴藉雅致、铿铿有力。

  兴由景生,文人雅士岂能错过如此大好的良辰美景,于是酒性诗情油然而生。作者便开始描写文人雅士们流觞曲水,畅叙幽情的情景和他们游目骋怀,仰观俯察,极视听之娱的美好心情。

  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再美好的宴会总有尘埃落定的一刻,再优美的景色总有从眼前消失的时候。因此,兴尽悲来,作者站在理性的高度,自然而然地想到了造化,想到了人生,想到了生死。

  有人“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来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有人“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用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地生活。

  两种人生,两种态度,孰是孰非,作者并不在意,他在意的是,当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时,眨眼间,岁月流逝,青春不再,功业无成,作者便情不自禁地发出“曾不知老之将至”的人生感慨

  何况“向之所欣,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往昔的盛会已化为历历在目的往事,过去曾有的欢乐,已如流水向东而去,这真是“胜景不常,胜筵难再”,怎能不让人黯然伤怀。

  更何况“修短随化,终期与尽”,人的寿命的长短,要听凭造化,无论寿命的长短,其结果是殊途同归,人总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个体的生命在死亡面前是如此地轻于鸿毛,无足轻重。作者不由地发出“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痛惜。

  痛定思痛,千古同悲。有人总把生死看得很虚无、很超脱,不是用“兼济天下”的人生信念去主宰人生命运,而是以“一死生,齐彭殇”的消极思想来逃避现实。这不能让人痛心疾首,不能不让人悲从心来。但作者的悲,是一种人生豁达的悲,是一种由己及人的悲,是一种对生命个体进行终极关怀的大仁大义大智的悲。

【高中课文正反解读《兰亭集序》】相关文章:

高中课文正反解读《采薇》12-15

墨梅课文解读12-10

课文离骚解读06-12

课文《采薇》解读05-28

化石吟课文解读12-11

《化石吟》课文解读10-22

老舍《母鸡》课文解读11-21

《兰亭集序》课文背景知识12-22

兰亭集序课文读书有感10-11

短歌行课文解读02-04

《兰亭集序》语言风格与写作特色 兰亭集序真迹去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