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教案

2021-09-11 兰亭集序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兰亭集序》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兰亭集序》教案 篇1

  《兰亭集序》教案

  教学目的

  一、指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作者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深切感慨。

  二、指导学生体会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及行文的巧妙。

  三、指导学生品味本文精练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两课时。

  二、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朗读环节,指导学生在把握文意、理清思路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三、结合课后练习(一)的回答,达到教学目的(一)、(二),应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四、利用预习效果教学,避免逐字、逐句、逐段平均主义的讲解,重点突出一些疑难字、词、句,主要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教师适当点拨。

  五、介绍阅读课外文学作品《腾王阁序》,比较两文内容和写法上的异同,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水平。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简介作家作品,引导学生参看书下注释(1),教师可补充以下内容:王羲之,有“书圣”之称,也长于诗文,字和文任意而行,得自然之妙,风格潇洒放脱。王羲之曾经一度做官,他关怀国事,在政治上曾有积极用世的一面,后辞官归田,以山水为娱,好服食养性,胸怀旷达,为时人敬重。

  “序”是一种文体,写在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性文字。古人宴集时,常一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个作序,《兰亭集序》即是脍炙人口的诗序名篇,其思想和辞藻都是很有代表性的,从中可以看出东晋一部分士大夫文人的生活情趣、思想修养、精神状态和文学造诣。

  二、朗读

  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听清文章语气、节奏和读音。出示小黑板,指一名学生读准下列生字:

  癸(guǐ)丑 修楔(xì) 流觞(shāng) 游目骋(chěng)怀 趣(qū)舍万殊 齐彭殇(shāng)

  2.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在预习初读的基础上,加深对课文的印象。

  3.默读全文。要求学生参阅注释,理解文章大意,提出预习时不能解决的字词句,教师答疑或学生讨论。应特别强调理解“俯仰”一词在文中的意义,“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句子含义。

  三、整体感知作品,理清文章思路

  讨论:全文有三段,每一段的内容要点是什么?(分别用六个字来概括。)学生发言后,明确本文层次,板书:

  (一)记叙兰亭盛况;

  (二)抒发人生感慨;

  (三)交代作序目的。

  四、讨论第一段内容

  完成课后练习(一)中的(1),教学的同时要求学生试背诵。

  提问:本段共有六句话,作者是如何记叙这次兰亭聚会的盛况的?指名学生依次朗读每一句的内容,然后概括出每句话的内容要点。板书明确:

  (一)记叙兰亭盛会:

  (1)时间:“永和……癸丑……暮春……”

  地点:“……兰亭……”

  目的:“修禊事也”

  (2)人物:“群贤……少长……”

  (3)环境:“此地有……,又有……” ,

  (4)活动:“引以为流觞曲水……”

  (5)天气:“……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6)感受:“……信可乐也。”

  讲析过程中,给定短暂时间强化记忆,然后指名学生根据板书内容提示,试背诵。

  讨论:这段文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发言后,明确:写景抒情,叙议结合。如叙说“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列坐其次。”下面紧接着引申而论“虽无丝竹之盛,……亦足以畅叙幽情”;下面也同样是叙议结合:“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由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得出这样的结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讨论:这段话语言有什么特点?

  教师明确:记叙性文字言简意赅,如开头总叙,只25个字就交代清楚了兰亭集会的时间、地点、目的,表现出高超的语言技巧;写景的文字精练优美,朴素清新。

  五、布置作业

  1.背诵第一段;

  2.预习思考:作者是如何围绕乐忧生死等人生重大问题展开议论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第二课时

  一、集体背诵第一段

  简要复习第一段内容,导人新课。

  二、讨论第二段内容

  1.教师领读或学生齐读。

  2.“俯仰”一词在这一段中两次出现,意思是否相同?引导学生参看注释,理解这两句话的含义。

  3.本段教学有一定难度,应先指名学生串讲大意。

  4.提问:这段话作者是围绕什么主题展开议论的?是如何逐步展开的?学生发言后,明确:作者承上文的“乐”字,由乐而忧,由生而死,围绕人生重大问题抒发感慨。

  5.结合课后练习(一)中的(2),讨论这段话的议论与上一段的叙事有何联系。讲析:首句“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是承上段“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而言;也是承上“仰观宇宙之大,俯察晶类之盛”中的“俯仰”二字推开一步的说法。下面承此句论述了两种人:一种是“晤言一室之内”倦于涉猎游玩的,一种是“放浪形骸之外”寄情山水的。他们虽然“取舍”“静躁”不同,但当“欣于所遇”时都是“不知老之将至”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又都是情随事迁,令人感慨的。作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表议论,推进到生死的大问题,抒发了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无奈和“死生亦大矣”的沉痛感慨。

  板书: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晤言一室之内(静)

  或放浪形骸之外(躁)

  欣于所遇(快然自足) 情随事迁(感慨系之)

  况修短随化 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6.齐读。指导学生在板书提示下试背诵。

  三、讨论第三段

  交代作序目的,引起后人感怀。

  1.指名学生朗读。

  2.讨论:结尾部分从“临文嗟悼”说到“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发言后,明确:这段议论中饱含感情,写出了阅读昔人兴感之作时内心苦闷伤感与古人产生共鸣。作者接上文“死生亦大矣”提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观点,认为“有生就有死”,对于生死说得如此痛切,虽有悲观消极情绪,但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批判了老庄哲学中的虚无主义世界观。

  3.如何理解这篇书序行文的巧妙?学生讨论后明确:作者写供后人阅读的《兰亭集序》,却先写阅读昔人兴感之作,由“今之视昔”想到“后之视今”亦是如此,为使后人也对今天的所为所思“兴怀”,所以“列叙时人,录其所述”,以便“后之览者”也会“有感于斯文”。作者把昔人昔文、今人今文以及后人有感串联起来,巧妙地交代了诗集的由来,说明了编集的目的。

  4.全班齐读。

  四、归纳总结

  本文先绘声绘色地记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接着叙志抒怀,抒发了对人生的无限感慨。语言清新朴实,叙议结合,在雕章琢句、华而不实的文风充斥文坛的当时,显得尤为可贵。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三。

  3.比较阅读:课外阅读《腾王阁序》,比较与本文在内容和写法上的异同。

  (郭玲 《高中语文第一册教案》人民教育出版社 延边教育出版社)

《兰亭集序》教案 篇2

  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3.背诵全文,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教学重点

  1.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2.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1.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2.对文中多义词具体义项的确定,如“一”在“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数量词)“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整个)“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把……看作一样),“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一样、相同)等四个句子中的意义。

  教具准备

  投影仪

  投影胶片

  《兰亭集序》摹本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王羲之及其作品。放录音范读,领会句法上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朗读课文,结合注释,把握文意,了解本文作为宴游诗的特征。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初中阶段我们学过不少写景状物的诗作,想必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大家还记得吧,师生一起诵读: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挞送青来。

  诗人描写景物时,毕其形传其神,一水多情地呵护着绿田,两山像从远处奔腾而来,来不及敲门便捧上一片青翠。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也摹景状物,但手法却别具一格,言简而神具,这就是王羲之以书中神品称著于世的《兰亭集序》

  二、作者简介

  选一学生读注解。

  教师略作补充:魏晋时期在中国抒发艺术的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王羲之书写的《乐毅论》《黄庭坚》等楷书作品称“书之圣”,行草《兰亭集序》被后世书法家誉为“行书第一”。

  出示王羲之《兰亭集序》摹本,正如前人对他的评价“飘如游云,矫如惊龙”“天机流布,挺然秀出”。

  三、放录音、正音

  学生听录音一遍。

  教师强调一些字的读音。

  投影:

  多音字:会稽(kuàijī)

  感慨系之(xì)

  曾不知老之将至(zēng)

  通假字:趣舍万殊(通“趋”)

  古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通“犹”)

  四、朗读课文,体会本文句法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

  五、品读课文,结合注释,熟悉文意,并思考:本文和一般的书序有什么不同,找出与《兰亭集》有关的语句。

  明确:一般的书序介绍成书的经过、出版意旨、编次体例或作者情况等,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作为书序,本文介绍了作诗缘由(因修禊而“群贤毕至”)、作诗情形(“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成书经过(“列序时人,录其所述”)、本书意义(“后之览者,亦将有敢于斯文”)。

  本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的意义。这便是《兰亭集序》与一般书序的不同之处。

  六、布置作业

  熟读全文,把握各段大意,完成思考练习一。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采用诵读教学法,以指导学生诵读为主。包括两部分内容:①对课文内容作简单的分析,以期尽快形成背诵思路。②语气揭示。难点突破,引导学生理解本文貌似消极悲观实则积极的人生感慨,归纳总结一词多义。

  教学步骤:

  一、学生齐读全文,检查多音字、通假字的掌握情况

  二、分析理解,指导诵读

  1.选一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要求学生体会作者状物写景言简意赅、妙趣天成的特点,感受作者快乐的心境。

  要求学生摘录写景句,明确: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朗读语调提示:“永和九年……修禊事也”以中速读。下文有关集会的文句应以清新明快的语调读出,特别重读“乐”,以体现作者快乐的心境。

  理解背诵思路:记叙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岭”引出四周环境及场面的铺叙,最后由“是日地”领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情。

  学生尝试背诵。

  2.齐读第二自然段,要求学生体会作者心境的变迁。

  朗读语调提示:作者以从容沉稳的气势稍一收拢,便转到全文的主旨上来,探索人生哲理,发表对人生忧乐和生死问题的看法,故应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重读的词语有“死生亦大矣”中的“大”,“岂不痛哉!”以“

  ”调读出慨叹语气,重读“痛”。

  理清背诵思路: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从中提示了人生忧患的来源。首先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其次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第三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即“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最后以“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作结。

  学生背诵第二自然段。

  3.选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

  理清背诵思路: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对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写,批判当前士大夫“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随之又发出“后之视今,亦由今视昔,悲乎”的慨叹,可见作者对人生敏锐、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对人生特别的热爱和执著,接着作者交代了《兰亭集》的成因“后之览者,亦将有敢于斯文”,总结全文。

  朗读指导:“固知/一/死生/为/荒诞,齐/彭殇/为/妄作。”读出节拍,读出批判语气,“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乎!”缓缓吐出,重音为“悲”,以后的句子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

  集体齐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背诵。

  4.学生齐读课文三遍,背诵。

  三、探究性阅读训练

  思考:课文对老之将至,人生无常慨叹不已,情调有些低沉,但作者的积极情绪又无不蕴含其中,你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学生分组讨论。

  明确:本文第一自然段作者对这次宴集环境的描述素淡雅致,摄其神韵,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些斗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和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

  第二自然段,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正因为作者对人生忧患有清新的认识,才可扬长避短,在有限人生中进行无限的价值创造。

  第三自然段,作者在尽述古人、今人、后人慨叹人生无常的同时,批判了庄周“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当然应该看作是积极的。

  四、小结

  魏晋时期通常被认为是我国历史上人的自觉和文的自觉的时代。魏晋人对自身和外在于人的客观世界都有深广精微的体认和探求,这使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人生意识和宇宙情调。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记下了与会者的.千古风流。时至今日捧读,仍恻然动人。

  五、词语解难

  课后思考练习第三题中有5个实词,归纳其一词多义,力求在动态的语境中辨析词义。

  学生逐一明确。

  教师归纳总结。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①修

  例句

  出处

  释义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岳阳楼记》

  修建、修造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过秦论》

  治理、整治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答司马谏议书》

  修订、修改

  邹忌修八尺有余

  《邹忌讽齐王纳谏》

  高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兰亭集序》

  长

  ②期

  例句

  出处

  释义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史记·陈涉世家》

  期限

  今夜半,方期我决斗某所

  《大铁椎传》

  约定时限

  上不顺天,下不惠民,征敛无期,求索无厌

  《吕氏春秋》

  限度

  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

  《察今》

  期望、企求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战国策》

  (jī)满、周,一周年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兰亭集序》

  至、及

  ③致

  例句

  出处

  释义

  皖师欲结欢于宁南,致敬亭于幕府

  《柳敬亭传》

  送、送达

  一篇之中,三致意焉

  《屈原贾生列传》

  表示、表达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劝学》

  到达

  家贫,无以致书以观

  《送东阳马生序》

  获得、得到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过秦论》

  招致、引来

  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孔雀东南飞》

  致使、使得

  专心致志

  成语

  极、尽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兰亭集序》

  情趣、情致

  ④临

  例句

  出处

  释义

  把酒临风,其喜气洋洋者矣

  《岳阳楼记》

  面对、迎

  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兰亭集序》

  面对、引申阅读

  居高临下

  成语

  从高处往低处看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出师表》

  将要

  ⑤次

  例句

  出处

  释义

  1.贤能不待次而举

  《荀子·王制》

  等次

  2.陈胜吴广皆次而行

  《陈涉世家》

  按次序

  3.凡用兵之法……全军位上,破军次之

  《孙子兵法》

  在排列上次一等

  4.师退,次于召陵

  《左传·僖公》

  临时驻扎

  5.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夜篝火

  《陈涉世家》

  行军途中的驻地

  6.列座其次

  《兰亭集序》

  旁边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写一段话,把“崇山峻岭”“清流激湍”“游目骋怀”“情随事迁”五个词用进去,描写恰当,内容要合理,不少于400字。

  [板书设计

  ]

  写景状物

  记会

  畅叙幽情

  欣于所遇,及其既倦

  兰亭集序

  慨叹

  向之所欲,已为陈迹

  死生亦大矣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昔人兴感,若合一契

  明意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览者

  延伸阅读:将王羲之《兰亭诗》和《兰亭集序》对读,《兰亭集序》中的自然之景和诗中的自然之景诗如何对应的,这些自然之景是纯粹客观的自然之物吗?

  教师可把《兰亭诗》打印分发给学生。

  《兰亭诗》其一

  仰视碧天际,俯瞰渌水滨。

  寂阒无涯观,寓目理自陈。

  大哉造化工,万殊莫不均。

  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诗中的“仰视碧天际”对应《序》中“仰观宇宙之大”“天朗气清”。

  诗中“俯瞰渌水滨”对应《序》中“俯查品类之盛”“清流激湍”。

  诗中“无涯观”“万殊”“群籁”对应《序》中“崇领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惠风暖日”。

  这些景物并非客观存在之景,而是贯注了诗人心性的情致化景物,从诗中最后一句来看,宇宙万物虽有差别,但它们给作者的感受都是崭新的、可爱的。

《兰亭集序》教案 篇3

  【复习目标】

  1、 复习本课的重点文言基础知识及翻译重点句子。

  2、 记诵全文。

  【复习流程】

  一注音(5分)

  癸(ɡuǐ)丑 会(kuài)稽 修楔(xì) 激湍(tuān)流觞(shāng) 管弦(xián)

  游目骋(chěng)怀 齐彭殇(shāng) 晤(wù)言一室之内 趣(qū)舍万殊

  一死生为虚诞(dàn) 曾(cēng)不知老之将至 若合一契(qì) 放浪形骸(hái)

  嗟(jiē)悼(dào) 感慨系(xì)之

  二、解释下列加横线的字(10分)

  1、群贤毕至(全) 2、少长咸集(都)

  3、清流激湍(流势很急的水) 4、亦足以畅叙幽情(深藏的感情)

  5、是日也,天朗气清(代词,这) 6、信可乐也(诚,确实)

  7、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交好)(低头仰头,比喻很短的时间)

  8、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依,随着) 9、虽趣舍万殊(进取与退让)(不同)

  10、感既系之矣(附着) 11、不能喻之于怀(晓,懂得)

  12、每览昔人兴感之由(原因)

  13、列坐其次(排列) 14、列叙时人(一个个地)

  15、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通“故”所以,因此)(看作一样)(是)

  16、齐彭殇为妄作(看作相等) 17、或取诸怀抱(之于)

  18、晤言一室之内(对面谈话) 19、曾不知老之将至(乃,竟)

  20、向之所欣(向来) 21、未尝不临文嗟悼 (面对着)

  三、一词多义 (15分)

  次:(1)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旁边水边) (2)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次一等)

  (3)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 有序的排列) (4)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驻扎)

  (5)余船以次俱进 (次序)

  致:(1)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到达,最后所达到的结果)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达到)

  (3)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得到)

  (4)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招致)

  (5)肃宣权旨,致殷勤之意。(表示、表达 )

  (6)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用尽)

  修:(1)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高 )

  (2)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寿命长)

  (3)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学习 进步)

  (4)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办好)

  (5)乃重修岳阳楼 (修建)

  (6)修守战之具(整治、治办)

  盛:(1)虽无丝足管弦之盛(多,这里是“热闹”的意思)

  (2)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繁多)

  (3)胜地不常,盛宴难再(盛大)

  (4)今又盛寒,马无稿草(程度深,极,非常)

  期:(1)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期限)

  (2)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期望、要求)

  (3)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时间期限)

  (4)期年之后(一周年)

  (5)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约定)

  (6)外无期功强近之亲(服丧一年)

  于:(1)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介词,在)

  (2)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对于)

  (3)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至,及,到)

  (4)不能喻之于怀(在)

  (5)亦将有感于斯文(对)

  所以:(1)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的原因 )

  (2)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用来……)

  (3)吾知所以距子者,吾不言(……方法 )

  之:(1)曾不知老之将至(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

  (2)及其所之既倦(动词 往 达到 )

  (3)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助词表定语后置 )

  (4)每览昔人兴感之由(助词 的)

  (5)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代词,指代“向之所欣。。。。已为陈迹”)

  (6)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7)晤言一室之内(助词 的)

  以:

  (1)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因,介词)

  (2)引以为流觞曲水(介词,把)

  (3)足以极视听之娱(用来)

  (4)舟遥遥以轻飏(连词 相当于“而”,修饰)

  (5)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介词 把、拿 )

  (6)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动词 用,任用)

  (7)日以尽矣,荆轲岂无意哉( 副词 通“已”,已经 )

  (8)不赂者以赂者丧(因为)

  (9)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用)

  (10)君臣固守以窥周室(连词,目的)

  三 、翻译句子(6分)

  1、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译文)

  2、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译文)

  3、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译文)

  4、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译文)

  四、名句默写(7分)

  1、(20xx福建卷10年天津卷)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

  2、(20xx重庆卷)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________________ 。

  3、(20xx山东卷20xx重庆卷20xx安徽卷)仰观宇宙之大,________,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4、(20xx安徽卷)__________________ ,少长咸集。

  5、(10年江西卷北京卷)或取诸怀抱,___________________;或因寄所托,________。

  6、(20xx山东卷)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_______________,俯察品类之盛。

  7、(20xx四川卷)_______________,齐彭殇为妄作。

  五、翻译划横线的句子(7分)

  申屠敦之鼎

  洛阳布衣申屠敦①有汉鼎②一,得于长安深川之下。云螭斜错③,其文烂如④也。西邻鲁生见而悦焉,呼金工象而铸之。淬⑤以奇药,穴地藏之者三年。土与药交蚀,铜质已化,与敦所有者略类。一旦,持献权贵人,贵人宝之,飨宾而玩之。敦偶在坐,心知为鲁生物也,乃曰:“敦亦有鼎,其形酷肖是,第不知孰为真耳。”权贵人请观之,良久曰:“非真也。”众宾次第咸曰:“是诚非真也。”敦不平,辨数⑥不已。众共折辱⑦之,敦噤不敢言,归而叹曰:“吾今然后知势之足以变易是非也。”龙门子闻而笑日:“敦何见之晚哉?士之于文亦然。” (选自明?宋濂《宋学士文集》)

  [注释]①申屠敦:复姓申屠。这是作者虚构的人物。②鼎:古代的炊具,三足两耳。后演变为工艺品。⑧云螭(chī)斜错:云与螭(兽名,外形像龙而无角)互相掩映交错。④其文烂如:它的花纹斑斓。⑤淬(cuì):金属烧热后浸在水中或油中。⑥辨数:多次争辩。辨,通“辩”。⑦折辱:挖苦。

  1、 (2分)译文:

  2、 (3分)译文:

  3、 (2分)译文:

  译文:洛阳有个平民叫申屠敦的有一个汉朝的鼎,是在长安的一个深深的山谷底下得到的。(这个鼎外形)云和螭互相掩映交错,花纹斑斓。西边有个姓鲁的人看见了这个鼎非常喜欢,找了铸金的工匠仿照它的样子铸一个鼎。铸的时候浸泡在稀奇的药水中冷却,还在地下挖了个洞埋了三年。泥土和药水都腐蚀着鼎,铜的本质已经产生了变化,和申屠敦的大体相似了。一天,鲁生把鼎献给了一个有权势的贵人,贵人很珍视这个鼎,宴请宾客并赏玩这个鼎。申屠敦恰巧也在宴席上,心里知道这是鲁生的东西,于是就说:“我也有一个鼎,它的外形跟这个很像,只是不知道哪个是真的。”权贵的人请他把鼎拿来让他辨别,(权贵人)看了很久说:“不是真的。”那些宾客一个接一个地都说:“确实不是真的。”申屠敦忿忿不平,争辩个不停。大家都挖苦嘲笑申屠敦,敦就不敢说话了,回去感慨地说:“我经历这事之后才知道权势足够用来改变是非了。”龙门子听了笑着说:“申屠敦怎么这么晚才明白这个道理啊?读书人评价文章也是这样啊。”

《兰亭集序》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文学地位;

  2.流畅地翻译全文,并能背诵;

  3.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把握文章的主旨;

  4.指导学生探索生活的意义及生命的价值。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浙江的绍兴兰渚山是美丽的地方。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尽管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不过由于有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兰亭兰渚之亭则流芳万古,大大超过了兰草的清香。就让我们共同欣赏《兰亭集序》吧。

  二、作者介绍

  学生读注释(1)。教师补充:魏晋,是中国书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出现了一批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即其中最有盛名的一位。他有书圣的美称。他不仅长书法,也长诗文。字和文都任意而行,得自然之趣,风格潇洒放脱。书法作品《兰》最为有名,它被后世评论者誉为行书第一,那么它到底是什么样的面貌呢请看插图。古人评价:飘如游云,矫如惊龙。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我们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只可惜,我们看到的只是临摹本,其真迹已经失传。据说被李世民带到地下了。王羲之的诗文以《兰》最出色。从注释我们已经知道,它是诗歌集子的序。《兰亭集》的内容又是什么呢请看93页的补白。集子中的诗文艺术性不高,但是集子的序却脍炙人口,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下面我们就来欣赏它吧。

  三、课文诵读

  配乐朗读(教师范读)。读后提出需要注意的字音。然后学生自由朗读,要求:注意文章语气、节奏、字音。最后学生齐读。

  四、疏通字词

  1.重要词语;

2.练习三,并补充:所以(所以游目骋怀,所以兴怀)、一(俯仰一世,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其情一也);

3、成语及常用语

  五、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力求背诵;2.练习一;3.如何评价作者的生死观?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二、朗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了解序的体裁特点

  序是一种文体,有两种。一是赠序,一是书序。后者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内容多是介绍书的内容和特色、成书经过,写书目的等。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有的则如说明文,还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兰亭集序》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

  2.本文写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以及变化?

  由乐而生痛,由痛而生悲,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

  3.分小组讨论,给文章划分段落部分,概括要点。

  第一部分:点叙宴集盛况(乐)

  第二部分:抒发人生感慨(痛)

  第三部分:交代作序目的(悲)

  四、课文分析

  1.逐句请学生试讲,教师订正、补充。

  2.重点语句赏析

  (1)作者写兰亭的景色突出什么特征,与作者的情有何关系?

  文章写兰亭景色突出淡雅的特征,三月的江南,山间水渚之间,绿树成映,鲜花吐艳,但在作者笔下,所有浓艳之物皆不见踪影,唯山、水、林、竹、天、风而已。看山,言其崇峻而舍其青翠;绘竹,言其修而舍其绿;写水,言其清而舍其碧;叙气候,亦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而已。一切尽显淡雅,而这景物正是作者淡雅心境的客观反照。东晋之时,玄学盛行,名士们对山水的欣赏,不仅目寓,而且神游,到自然中去,并认真观察思考,不只是怡情养性,还可以明理和悟道。

  (2)文中信可乐也句乐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从字面上看来,乐的具体内容一是同道相逢,二是环境幽雅,三是气候宜人;但更深层次的乐在于作者在此情此景中对大自然的一种领悟,观宇宙之大,察品类之盛,大自然神奇的造化,使自然界的一切均等地享受大自然的恩赐,置身于自然中,往往使人物我两忘达到道的最高境界。

  (3)第二自然段中岂不痛哉是缘何而痛?

  第二自然在前面极写宴集之乐后引出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兰亭宴集,自然快乐,但终有期限,聚会难而短,分离易而长。由此想到了人生。人生一世,各有所好,有的晤言一室之内,有的放浪形骸之外,或静或动,暂得于心,但随着时境的变化,心境也随之而发生变化,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痛由此而生。

  (4)全文在亦乐亦痛之中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怀?

  本文由乐而悲,感情曲折深沉。先写景、写事、写情,以一乐字作统领,然后写宴集之后的感慨,以一悲字为核心。由乐而悲,看似突兀,但却在情理之中。由聚想到散,由宴集而想到人生,顿生感慨;随着时光流逝,生命也终有尽期,感慨之余,产生伤感,悲随之而生。作者将目光上移至古人,从古人留下的文章来看,古人亦为人生的变化而兴叹,因此斥庄子一死生,齐彭殇为虚妄,再将目光移至未来、推想后人,未来的人一定和古今之人的感情相通。死生之大,千古同慨,录其所述并为之作序,目的在于引起后之览者的感慨与共鸣,能够理解作者心中的感触,在深沉的感慨中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与前文的乐遥相照应,形成一个整体。

  3.本文的语言特色:

  东晋文坛盛行骈文,而王羲之此文,以散句为主,骈散结合,朴素自然而又错落有致。

  五、小结

  我认为王羲之的人生观不消极,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诗中写道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

《兰亭集序》教案 篇5

  设计说明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作为书法作品,历来为人推崇,被尊为“墨皇”,亦有“天下第一行书”之誉。其实,作为入选教材,文章也是文辞优美,识见高远,至今脍炙人口,熠熠生辉。而作为一篇文言文来教学,如何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妥善处理好文言关系,打破传统机械的先“言”后“文”教学模式,却值得探讨研究。鉴于此,笔者以“文言融生”(详见拙文《文言文教学:行于文言之中》)为教学理念指导,试图将“因言释文”和“因文悟言”相结合,尝试另辟一条文言文教学之蹊径。下面设计则拟从这一角度作如是探讨。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写景言情时关键词语(重点文言词语)的作用及影响。(“因言释文”)

  2.在了解兰亭宴会的基础上,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人生思考的哲理性。(“因文悟言”)

  3.了解本文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行文笔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素有“书圣”美誉的王羲之不仅擅长书法,也长诗文。书法作品《兰亭集序》被后世评论者誉为“行书第一”(出示临摹图),只可惜我们看到的是临摹本,据说其真迹已随唐太宗葬入昭陵而失传。但是,作为散文佳作的《兰亭集序》却脍炙人口,流传至今,真可谓是“文质双绝”。下面,我们就来一同欣赏这篇文章。

  二、审读课题

  提问:《兰亭集序》这一标题如何断句?(或问:这是一种什么文体?在文中哪几句话能看出来?)

  明确:“兰亭/集序”还是“兰亭集/序”? A.会于会集山阴之兰亭。B.后之览者,亦。C.故列叙时人。

  (掌握“序”这种文体:书序与赠序区分;为下文“兰亭集会”展开垫本)

  三、朗读文章,研习文本

  1.朗读课文,提问:既然《兰亭集序》是一篇序文,它与通常序文有不同之处吗?

  明确:作为书序,除了具备一般书序介绍写作缘由、成书过程和本书意义外,最大的不同是:文章由事及理,从一次宴会上升到对生死的思考。

  2.文中作者是如何从一次宴会上升到对生死的思考的?(或者问:作者的情感变化的过程是怎样的?)

  明确:这篇作品的情感变化流程是一个由“乐---痛---悲”的过程。作品也是以作者的情感为主线来建构的。

  接下来具体研读作者是怎样表达三种不同情感的。默读第一自然段。

  (一)第一段

  1.提问:本文记叙了这次兰亭集会盛况,这是一个怎样的集会?何以见得?最好用原文回答。

  明确:良辰—美景--佳处—乐事:“信可乐也”。师生共同研习如下:

  良辰:“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即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结合“癸丑”,简介古代干支纪年及相关知识。

  佳处:“会嵇山阴”即浙江诏兴,兰亭在诏兴兰诸山,当年勾践曾经在那种过兰花所以就以此为名为兰亭。

  乐事:“修禊事也”。“修禊事也”,禊事,类似于云南傣族的泼水节。这种祭礼要挑个黄道吉日,古人规定三月上旬的“巳”为修禊日。但魏以后用三月三日,不用“巳日”(提问:春天在古代分几个阶段?明确:孟--仲--暮)。

  人物:群贤毕至,少长咸集。重点落实“咸”字。

  美景: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 (解释词语并板书)

  重点落实研习“修竹”、“清流”。

  明确: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铿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湍急的流水,飞花溅玉”。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机盎然。

  2.赏析:“引以为流觞曲水”

  我国古代有流觞而饮、吟诗歌赋之雅俗,因此,贤士聚会免不了“酒”与“诗”,“酒”是感情的催化剂,“诗”是情感的产品。流觞曲水(把盛酒的杯放在水面上循曲水而下,流到谁的前面,谁就取来饮酒),于是诗兴大发,贤士纷纷临流赋诗。虽无丝竹管弦之兴,然而可以"畅叙幽情",各抒怀抱。同时教师补充“滥觞”一词:江河发源处水浅,仅能浮起酒杯。后来比喻事物的起源、开始。

  3.出示"流觞曲水"图片:要求学生展开想象,做一段宴会场景描写,然后与原文两相比较,从中理解一些文言词语的文化意味。

  明确:看到这幅图,似乎时光倒转,回到兰亭集会上,仿佛看到了这些雅士间儒雅的风度和诗意人生,这种美好的聚会自此以后成为千古美谈。直到今天,每年三月三日,有许多书法家、画家、文学家都会汇集此地。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惠风”:“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洲。”只有春风才算得是惠风,和风。)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要求学生翻译此句,并能分析“俯”“仰”所指,同时体会这两个骈散结合的句子)

  总结:有人说,自然是心灵的风景。的确,自然是人心灵的外化,诗人和艺术家笔下的“风景”,往往不是纯粹的客观外在物,而是贯注了诗人和艺术家心情的情致化之景,是主客观交融的产物。中国传统美学和哲学都特别强调天人和一,天人感应,相互交流与相互共鸣。自然的存在与人类息息相关,它体现人的精神生活,展示人的精神品格。

  (二)第二段

  人们常说:“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第一段宴会描写是如此欢快自在、酣畅淋漓。为何这一段却让我们咀嚼到痛感呢?

  1.提问:接下来一段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一个字。

  明确:“痛”-----这是痛心?痛惜?悲痛?先不忙作答,看看作者因何而痛?

  人要真实地生活在现实里,总要与各种人、事打交道,这就是世俗生活。如何面对世俗生活,作者概括了两类不同的人生态度:

  其一是“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把自己的胸怀抱负,在室内畅谈。)

  其二是“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地生活。)

  2.提问:这两种人生态度可取吗?能否有更积极的人生态度,譬如就着自己的才华,到社会上去施展人生的抱负?

  赏析:王羲之所处时代是“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因而,有的人谈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内”;有的人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正如王羲之在文中写道:“虽趣舒殊,静噪不同,当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就一时的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再,而功业无成,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将至"。

  3.重点研习以下语句,深度明确作者的“痛”是什么?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人生就是这样永无止境地追求满足而又不断地厌倦,既充满了快乐也充满了无尽的烦恼,怎能不感慨万分。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往昔的盛会已化为历历在目的往事,过去曾有的欢乐,已如流水向东而去,这真是“胜景不常,胜筵难再”,这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

  “况修短随化,” 况且人的寿命的长短,要听凭造化,无论寿命的长短,其结果是殊途同归。自然是自在、自足无外求的,而人生需要外在的事物来满足。自然是永恒的,人生却如此短暂且欲望无止尽,而更多时候是“心想而事不成”,这样“人生的矛盾”又是绵绵无尽的。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这种“痛”是痛什么?----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痛惜。

  (三)第三段

  前面两段分别讲到了“乐”“痛”,那么接下来作者的感情会有怎样的延伸转变呢?(请一学生朗诵,师生感受作者字里行间的情感)

  1.理清本段的思路。

  明确:首先,作者陈述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对人生的深入书写,这与当时的社会风气有关,随后作者发出“后之视”的感叹。最后交代了作品的成因,总结全文。

  2.提问:很多人都说这段以“悲”为感情基调,那么到底是不是真的“悲”呢?重点研习以下几句:

  “每览”一句:每看到古人对死生发出感慨的原因都像契那样感触相合,我就为此悲伤感叹,也说不出是什么原因。

  “若合一契”一句:像符契那样相合。“契”是古人借贷的一种凭证,从其甲骨文字形可一目了然。(写出甲骨文用刀在木上刻字,古人把它分成两半合起来就是凭验)

  “一死生”和“齐彭殇”一句:这里“一”“齐”是同义词,都是“把什么看作一样”的意思。“一 ”和“齐”都是庄子的看法,“彭祖”(活到3800岁懂得养生之道,所以把他当作长寿的代名词)。

  “后之”一句:后人看待今天也像今人看待从前一样真是可悲啊!

  教师总结:钱钟书曾说:“目光放远,万事且悲。”魏晋时代,由于社会的黑暗,现实残酷,人们便转向了内心世界的思考。从某种意义上说,魏晋时代人们的精神是最解放最自由的。近代“生命情调”、“宇宙意识”的哲学思想,都是从其超脱的境界里萌芽而来。他们对时间和死亡的恐惧,并没有必然导向消极悲观,反而起更强烈的创造冲动,以扎实的现实努力,来抗拒人生的“空无”。就这一段而言,可以说,虽然王羲之在尽述古人、今人和后人之后,慨叹了人生的无常,但是他的这种慨叹,不是消沉,不是沉寂,而是一种奋起和抗争。

  三、课文总结

  “在山阴道上走,如在画中游”。读罢《兰亭集序》,那掩映其间的森森林木,那穿插云霄的处处绿竹,还有那清幽水中自在嬉戏的鹅群,也许会在某一天“复活”在你的头脑中,激活起你对那个时代文化的深沉遐思。也难怪有人这么说:欣赏《兰亭集序》一文,亦如欣赏其书法作品一样:夏饮甘泉,神清气爽;秋日登高,天晴气朗;严冬围炉,温暖如春。

《兰亭集序》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1、领会本文的思想内容,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正确评价作者的生死观。

  2、学习本文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感受幽远的文思,清新的辞采。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情感思路,了解文章内容,揣摩作者的感情。

  2、了解书序体裁的特色和本文在写景方面的特点。

  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联系时代背景,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有关生死的人生态度。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浙江的绍兴兰渚山是美丽的地方。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尽管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不过由于有了书圣王羲之的“修禊”仪式(古代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这是古代的一朝风俗,到水边洗濯、嬉戏、并举祈、消灾的仪式。),东晋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谢安、孙绰等41人就在此集会,他们曲水流觞,引酒赋诗,各抒怀抱,最后有王羲之作序总述其事。兰渚之亭,即兰亭,因此成为了流芳万古的文人圣地,多少文人墨客纷纷来到这里,吟诗作画,抒情遣怀。现在便成了绍兴一处极具的旅游名胜。

  (伴着音乐,展示兰亭美景)

  二、随着音乐,教师朗读全文。

  要求:注意文章语气、节奏、字音。

  刚才老师读的就是传唱至今的《兰亭集序》,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篇美文。

  三、文体简介(有关“序跋”)

  序也写着“叙”或称“引”,犹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有对作者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称为“跋”或“后序”。这类文章,按内容分别书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以叙事为主、夹叙夹议的,不多见;抒情成分较多的序,多半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例如本文。(投影内容)

  四、作者介绍

  王羲之:东晋书法家、文学家。字逸少。官至右军参军,世称王右军。因与扬州刺史不和称病离郡,放情山水,弋钓自娱,以寿终,后人辑有《王右军集》2卷。

  相传王羲之7岁学书,12岁读前人笔论。少时曾学卫铄,自以为学得不差。后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锺繇等名家书法,又在洛阳看到蔡邕写的石经及张昶《华岳碑》,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及。于是遍学众碑,从此书艺大进。创造了妍美流便的新风格,把草书推向全新的境界。他的行草书最能体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后世誉之为书圣。

  (投影欣赏王羲之“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书法作品)

  五、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欣赏配乐朗读,在课前预习的前提下,熟悉抑扬顿挫的朗读,并尝试体察《兰亭集序》的写作思路与诗人的情感变化。从文中找出能概括作者的情感变化的几个词。

  明确:“乐”、“痛”、“悲”。(学生可能很难找出这三个词)

  2、请一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要求同学们摘录其中写景句 ,用文中的语句概括作者心境

  明确:写景句: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作者心境:信可乐也

  3、集体默读,细细研读,品味作者在表达自己的心境时从哪几个方面写的?

  明确:

  地胜: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

  事趣:流觞曲水,一觞一咏

  时美: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兴雅:仰观俯察,游目骋怀

  补充:写法上注重写景抒情,叙议结合。

  4、有一小组齐声朗读第二段,思考作者的心境变迁,为何有如此变迁?

  明确:有“信可乐也”,转而“岂不痛哉”,原因在于“死生亦大矣”。

  补充提示:王处的时代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剧动荡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因此,他们有一人谈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内,有的人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正如王羲之在文中写道:虽趣舒殊,静噪不同,当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就一时的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再,而功业无成,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人生就是这样永无止境地追求满足而又不断地厌倦,既充满了快乐也充满了无尽的烦恼,怎能不感慨万分。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往昔的盛会已化为历历在目的往事,过去曾有的欢乐,已如流水向东而去,这真胜景不常,胜筵难再,这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死生之大,岂不痛哉?

  人的寿命的长短,要听凭造化,无论寿命的长短,其结果是殊途同归,终期于尽,人总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强大而无法抗拒,因而个体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无法回避对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5、联系文章内容,积极思考作者如何得出“死生亦大矣”这一观点?

  明确: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从都中提示了人生忧患的来源。首先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其次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接着笔锋一转,由生说到死“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提出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多让人心痛,至此,作者得出“死生之大”的观点是水到渠成。

  6、请一同学朗读第三段,体会作者心境的变化?(齐声回答)

  明确:悲夫!

  7、深入思考,作者因何而悲,为何而悲?

  明确:为此而悲:1、我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对生命的体验是若合一契 (死生亦大矣); 2、士大夫们大多意志消沉,不求进取 ,崇尚虚无(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所以作者悲为古人、为时人、亦为后人(后之视今,亦由今视昔,悲乎!)补充提示: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作者由乐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终了而言悲,情真意切。这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

  8、小结

  明确:王羲之在文中表现出的人生观不消极,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诗中写道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正是因为他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

  9、组织学生齐声朗读三遍,一遍读顺,二遍读熟,三遍读情。

  六、概括本文的句法特点

  明确:骈散并行,以散为主。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写一段话,把“崇山峻岭”“清流激湍”“游目骋怀”“情随事迁”五个词用进去,描写恰当,内容要合理,不少于400字。

  八、延伸班阅读

  将王羲之《兰亭诗》和《兰亭集序》对读,《兰亭集序》中的自然之景和诗中的自然之景诗如何对应的,这些自然之景是纯粹客观的自然之物吗?《兰亭诗》仰视碧天际,俯瞰渌水滨。寂阒无涯观,寓目理自陈。大哉造化工,万殊莫不均。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兰亭集序》教案范文集合六篇】相关文章:

1.《兰亭集序》教案范文集合5篇

2.《兰亭集序》教案范文集合九篇

3.《兰亭集序》教案范文集合7篇

4.《兰亭集序》教案范文集合8篇

5.《兰亭集序》教案范文集合9篇

6.《兰亭集序》教案范文集合七篇

7.《兰亭集序》优秀教案范文

8.课文《兰亭集序》教案范文

9.《兰亭集序》的教案范文

上一篇:《兰亭集序》教案 下一篇:《兰亭集序》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