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的公开课教案

2024-10-27 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一文描绘了兰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集会的乐趣,抒发了作者盛事不常、“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感叹,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兰亭集序》优秀教案,供大家学习和参考。

  《兰亭集序》的优秀教案:

  教学目的要求:

  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兰亭集序》的课文内容,掌握有关本文重要的词语和句式的意思,懂得作者写作此文的缘由,进而理解有关作者的人生逸事和《兰亭序》在书法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经典美文的能力,尤其是鉴赏能力,同时打通文学与绘画书法音乐的联系,充分展示审美教育,让学生在“美”中学。

  3、 思想感情和价值观目标:懂得作者在行文中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积极的人生观,挖掘学生珍视经典美文的潜在情感,为培养阅读经典的习惯打下扎实的基础。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兰亭集序》的课文内容,掌握有关本文重要的词语和句式的意思,懂得作者写作此文的缘由,进而理解有关作者的人生轶事和《兰亭序》在书法文学史上的地位。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阅读经典美文的能力,尤其是鉴赏能力,同时打通文学与绘画书法音乐的联系,充分展示审美教育,让学生在“美”中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那幅书法作品吗?板书(兰亭集序,王羲之)今天我就带来了此幅作品的摹本。出示冯承素的摹本。

  实际上,《兰亭序》的真本已经由唐太宗带入昭陵,唐太宗在世时,唐代就有过好几种摹本和临本(摹本是完全遵照原作的摹写,而临本实际上已经掺入了书写者的自我风格特征的临写),流传到今天,像初唐的几位大书法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他们都进行过《兰亭集序》的临写,而专门在皇宫里面做摹本的是冯承素,现在我们通行的就是冯承素的摹本,都一致认为此摹本是非常接近原作的。那么关于临本后代也有赵孟頫、董其昌等比较著名。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篇“文风清闲,字字珠玑”,被称为历代序跋样板中的妙品;一起走近这幅书法艺术登峰造极,被推为“天下第一行书”并对后世在文学上、书法上以及文化上有深远影响的千古杰作。

  二、检查预习

  根据我们对本文的预习,我来考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出示重要的词语和句子,让学生疏通文意。

  1、夫人之相与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夫,句首发语词,实际是人相与(人与人相交往)。

  2、修禊事也 (动词,做、举行)

  进行修禊活动(一种驱邪的活动,到河边搞祭祀,沐浴,目的是为了驱除不祥,祈福)。

  3、其致一也 (一致)

  他们的情致是一样的。

  4、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古义:形容时间短暂

  人与人相交往,转瞬间就度过一生。

  今义:低头或抬头,泛指一举一动

  5、死生亦大矣。(判断句)

  译文:死和生也是人生的大事呀。

  6、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状语后置句)

  译文:在会稽郡山阴的兰亭聚会。

  7、当其欣于所遇。(状语后置句)

  译文: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

  8、亦将有感于斯文。(状语后置句)

  译文:也将对这篇文章有所感受吧。

  三、分析文本

  (一)、抽一学生朗读。

  1、思考:本文中能体现作者心情变化的词语分别是哪些?

  教师明确:乐、痛、悲(板书)

  2、那么作者的乐之由?痛之因?悲之源?分别是什么呢?

  落实:问题一:兰亭聚会,俯仰之间,“乐”在何处?

  教师提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曾发出这样的感叹:“四美具,二难并”,“四美具”指的是“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二难并”指主客难得在一起,指人才聚集。

  那么我们在这里套用这句话,分别指出“乐”之由。

  教师明确:

  (1)、良辰:暮春之初。

  暮春是三月。南北朝丘迟在《与陈伯之书》中也说:“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想以江南暮春之美景、故国之思激发屈膝事敌的陈伯之幡然悔悟。可见暮春三月是人间一段最美的时光。又因为修禊,可知是3日,古人在这一天举行祈福消灾的仪式,这又是一个多么吉祥美好的日子啊!具体落实在句子上表现这一天的天气状况的句子:板书: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 这体现什么之美?板书:气候宜人。

  (2)、美景:

  兰亭地处“会稽山阴”,即当时的会稽郡山阴县距离城西二十余里有个名兰渚的胜境,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教师板书。

  A、“修”指的是“高”,茂密的树林,高高的翠竹。

  B、(译文:又有清澈激荡的水流,(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省略句)

  主体是山水,这里体现的是环境之美。

  (3)、赏心:

  此情此景,作者感到赏心悦目,如何表达?

  原文:“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A、译文:(我们)抬头纵观天地的广大无边,低头俯察万物的兴盛繁茂。当然:照定语后置的正常语序应该译成:(我们)抬头纵观广大无边的天地,低头俯察兴盛繁茂的万物。

  B、所以:古义:用来……的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C、所以游目骋怀 (动作使动,使……放纵,使……奔驰)

  用来放开眼界,开阔胸怀。

  D、足以极视听之娱 (副词作动词,尽享) 之:的

  尽情地享受观赏和倾听的乐趣。

  E、译文:用来放开眼界,开阔胸怀,尽情地享受观赏和倾听的乐趣。(苏东坡说: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锝之为声,目遇之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F、信可乐也:实在是快乐啊!

  板书:仰观俯察 游目骋怀

  这实际上体现了生活的美好。板书:生活美好。

  (4)、乐事:

  当然更乐的事不在修禊,而在于作曲水流觞之饮。将他们的赋诗的一句找出:

  “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我们来看这句话:

  A、引以为流觞曲水。

  译文:汲引(清流急湍),把(它)作为流动酒杯的曲折水道。(省略句)

  B、其次:古义:它(曲水)的旁边的地方。大家在曲水旁边排列而坐。

  今义:次第较后;第二(用于列举事项);次要的地位

  C、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译文:虽然没有热闹的管弦音乐。(定语后置)

  D、一觞一咏 (名作动,喝酒)

  一边喝酒,一边赋诗。

  F、也足够尽情地抒发内心的情思了。

  板书:流觞曲水 一觞一咏

  众人陶醉在自然美景之中,尽情尽意,欢声笑语,久久不绝,以致感到人为的管弦之声亦属多余了。这体现了相聚诗酒之乐。板书:相聚诗酒。

  (5) 那么还有“二难并”,我们不知道这些名士谁是主人,但大家相聚在一起,那真是开心得不得了。板书: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

  A、群贤毕至 (形作名,贤士)众多的贤士都聚在这里。

  B、少长贤集 (形作名,年轻的人,年长的人)年轻的、年长的人都聚集在一起。

  在这些人中,除王羲之外,还有像谢安、孙绰、支遁等人,这些人就是所谓的魏晋风度,名士风流,像王羲之、谢安不用说,孙绰、许洵是著名的玄学家,支遁是和尚,这些人聚在一起,他们忘记了年龄,尽情享受着乐景、美事。

  这是“名士相聚”之乐。(板书)

  总体板书:

  气候宜人(良辰):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

  环境优美(美景):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

  清流急湍 映带左右

  生活美好(赏心):仰观俯察 游目骋怀

  相聚诗酒(乐事):流觞曲水 一觞一咏

  名士相聚(二难并):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

  问题二:人们常说:“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第二段中,作者表现了人生俯仰的哪些“痛”?

  提示:作者由乐一转,本来是今天游宴的快乐,作者由此感慨,人啊!其实生死,万物的生和灭,其实是非常迅速的。作者由乐转悲有一个过渡,他先写两种人,一种人好静,这种好静的人就“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悟言一室之内 (“悟”通“晤”,面对面)

  在家里(室内)和朋友面对面交谈。(畅谈)

  就是说:我们这些好朋友,我们是好静的,我们在屋里,谈谈人生啊,谈谈抱负啊,谈谈理想啊,还有一种人啊,好动,他就可以“放浪形骸之外”这种人是可以到处形迹天涯。可是作者说,无论是好静也罢,好动也罢,这两类人,其实他们的快乐都不能永保,那么这样一来呢,厌倦了之后,“痛”由此产生了。

  教师明确:

  首先:“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A、及其所之既倦 (动词,达到、得到)

  B、译文:等到对于自己已经对得到的东西感到厌倦,情绪随着事物和环境的变迁而改变,感慨就会随之而生。

  板书:所之既倦

  这是永不满足的欲望使然。我用“生命本体永难满足的内在欲望”来概括。(板书)

  其次:“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A、向之所欣,这里的“向”,古义:过去、以前,原先感到高兴的事。

  今义:方向

  B、俯仰:古义:形容时间短暂

  今义:低头或抬头,泛指一举一动

  C、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代词,指“向之所欣,已为陈迹”)

  还不能不因此(因为这)而激起心中的感触。

  D、译文:原先感到高兴的事,转眼之间,已经成为陈迹,还不能不因此而激起心中的感触。

  实际上是“所遇已陈”,生命状态在不断变化,无法把握,我用“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停无法掌控”来概括。(板书)

  最后:“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A、何况寿命长短,完全听凭造化的(大自然的,唐代画家张璪曾经提出了一条艺术创作理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造化”,即大自然,“心源”即作者内心的感悟。“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也就是说艺术创作来源于对大自然的师法,但是自然的美并不能够自动地成为艺术的美,对于这一转化过程,艺术家内心的情思和构设是不可或缺的。)

  B、终归要走到尽头。

  生命的消逝“无法抗拒”,我用“个体生命的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来概括。(板书)

  总体板书:1、生命本体永难满足的内在欲望(所之既倦)

  2、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停无法掌控(所遇已陈)

  3、个体生命的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无法抗拒)

  问题三:第三段中俯仰古今,其“悲”与“痛”是一样的情感吗?作者悲什么?

  教师明确:如果说“痛”是感性的,是浅表的情感表现,那么“悲”则是理性的,内在的情感体验,只有足够大的“痛”感,才能上升为“悲”之境地。因此,这两种情感体验是不同的。

  A、“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说明作者“悲叹古今同为生死无常”板书。表达生命无常的观点是一样。

  B、“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实际上是作者“悲叹后人慨叹今人之慨叹”(板书),实乃“悲哀”之极。(我们后来在王勃的《滕王阁序》中“胜地不常,盛宴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得到印证。

  总体板书:

  1、 悲叹古今同为生死无常

  2、 悲叹后人慨叹今人之概叹

【兰亭集序的公开课教案】相关文章:

兰亭集序公开课教案04-13

《兰亭集序》市级公开课教案04-13

《兰亭集序》公开课教案(精选10篇)06-02

兰亭集序 公开课04-13

兰亭集序公开课04-13

《兰亭集序》公开课教学反思04-15

《兰亭集序》公开课教学案例04-13

《兰亭集序》公开课上课记录04-13

《兰亭集序》教案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