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序读后感

2024-04-24 兰亭集序

  导语:兰亭序的读后感如何书写呢?读了兰亭序现之后,引起我们对于生死的思考,告诉人们,人的一生是非常的短暂的,要珍惜我们现在的生活,把握时间。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兰亭序的读后感,欢迎阅读!

  兰亭序读后感 1

  高中就偏爱《兰亭集序》这篇课文,当时读来只觉得精短清透,字句顺滑如润却无雕凿之迹,称得上是即兴之作中的上乘作品。对于“兰亭“这个文人雅集的地方,心中溢满神秘的向往之情。遥想在山水环抱、诗酒交融的幽境里洒墨挥毫,落出飘如浮云,矫如惊龙的精致书画,是何等闲适风雅!

  再读《兰亭集序》时,除了品尝仍爱的清洗文风之外,更多追索的是文中的深层含义。兰亭位于浙江绍兴的兰渚山下,生于得天独厚的水乡之地;又恰逢天朗无云、草暖风微,群贤毕至,大家一起探讨人生,是不由得对生命意义发出刨根追问,对人生的各种境遇作出总结归纳的。兰亭,这样一个巧致的名字,让人联想到一位蕙质兰心的女子从烟雨江南中秉着骨竹伞款步过桥,抑或是轻裘缓带的墨客骚人把盏临风,倚亭望月,感叹吟咏……然而,作者对于生命根本的诘问不是如此悠闲唯美、附庸风雅的,而是苦闷的、反复的、令人百思辗转的。《兰亭集》是与会的41位诗人的结集,也是41个人的思考结晶。

  后来查了资料,探索到了兰亭的真实境地:兰亭门前,有“鹅池”两字,各成风格,是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俩共同书写的。王羲之的一笔绝妙书法的.精髓,就是从鹅的形体上,悟出真谛来的。顺着小径前行,迎面的是一亭,一痕痕沉沉的历史的斑迹显现出来。内一石碑上书“兰亭”二字,系清康熙手书。西侧是“乐池”,临池有“俯仰亭”。东侧为流觞亭,亭内有“曲水邀欢处”一匾,正下悬唐名画家李公麟的《兰亭修禊图》。一条清澈的小溪,水澄如镜,在竹影树荫下缓缓并带着轻快的节奏逶迤流过,流得那样洒脱自在。几只时而盘旋、时而俯冲的蝴蝶,几片沿溪而下的花瓣构成一幅美妙的图画。在这样的环境中,发出的人生感叹自然也不是一般的小问小论。对于我们学园林的人来说,如何开创一爿曲径通幽宛自天开的富有人性化、情趣化且恬淡文雅的园林天地,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古人往往是最好的老师,它告诉我们精神和性灵的力量是强大的。

  在王羲之所处的魏晋时期,是一个政治恐怖、国家分裂、民不聊生的时段。魏晋的文章普遍受到了玄学文化及儒道释三教合流的思想文化背景的广泛影响,反映现实生活。文人们喜爱亲近自然、逸情自然,探讨自然观和人生观,以及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我最爱这两句——“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这两种人生态度都是值得欣佩欣赏的,是生命最美妙的音乐。若能在希望中存储抱负,或在寄托中充实自己、找到人生的乐趣享受生命付出热情,就是在用生命抒写自己的故事传奇,都值得欣慰。

  兰亭中这次文人聚集,没有多么高深的影响,但他们的真性情和高雅情趣确实是现代人望尘莫及的。静坐在坦白宽广的天地山水间,想想欢乐成过往,新恋换旧爱,美丽总是短暂的,似乎什么都是无法永久停留。死死生生,人在追寻什么?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王羲之真诚如水,向自然提出了追问,他只提出问题,答案没有果断得出,而是让人去猜想、去揣度,余味深长。他这种冷静又热情的人生态度、对生命意义的寻找实在令人感动。愿自己有一天,也能在自然中有一番彻悟,有一番天真又深刻偏僻的追问。

  兰亭序读后感 2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奠基了中华文明的博大;多少文人墨客血泪的凝聚,铸就了中华文明的精深;篇篇传世永恒的经典,成就了中华文明的璀碟。

  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孕育了无数文化瑰宝。指尖在泛着历史气息的书页轻扰,身心在经典韶韵中升华。

  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集》更是其精华所在,灵魂所托,它在浩瀚中华文明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盏古灯,悠悠古道,盈盈茶香,渐渐神迷,将我带到千年前的晋朝。会稽山水清幽,风景秀丽,不少名士相约在此,谈玄论道,放浪形骸,真可谓“人杰地灵”之处。

  或许真的如此巧合,我与“初渡浙江有终焉之志”的.王羲之在兰亭相遇。他醉意朦胧,但只见他泼墨挥笔,一气呵成,一篇不朽之作己成。那是饱含热血的真挚,是蕴含真谛的感悟!

  虽我与他不相识,我却能看出他“此地有崇山峻岭”的快乐心情和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己为陈迹”乃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正因为作者对人生忧患有清新的认识,才可扬长避短,在有限人生中进行无限的价值创造。

  东晋是名士风流的时代。但他们崇信庄子,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就是哪里。在当时谈玄成风的东晋时代气氛中,王羲之提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尤为可贵。

  《兰亭集序》文字灿烂,字字矶珠意,境清丽淡雅,情调欢快,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它打破成规,自辟径蹊,不落案臼,隽妙雅逸,不论绘景抒情,还是评史述志,都令人耳目一新。

  国学经典是古代圣贤思想、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它就如同一颗明珠,在时光流逝中熠熠生辉,在风雨激荡中璀琛夺目!作为时代的弄潮儿的我们,更要多读圣贤书,让国学经典伴我成长。

  兰亭序读后感 3

  再次品读《兰亭集序》已是毕业之后的多年了。高中读到《兰亭集序》时就很喜欢,那时读来只觉得字美词优,圆润湿凉如修竹般清新,理深义广如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聊发感慨,最难得是即兴之作,实属上乘作品。当时对于“兰亭”这个文人雅集的地方,心中溢满神秘的向往之情,什么样的一个地方能够遍植兰花,香气四溢,历经多年历史沧桑而令更多人趋之若鹜。一个地方可以成就一个人,就像当年的黄州成就了被贬的苏轼,亦或是黄州因苏轼而有名,兰亭这个本就充满诗情画意的地方因著名的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而更加出名。

  于是当时读来傻傻、痴痴遥想在山水环抱、诗酒交融的幽境里洒墨挥毫,落出飘如浮云、矫如惊龙的精致书画,与趣味相投好友推杯换盏是何等闲适风雅、洒脱畅意。至于生死,似乎是那么遥远的字眼,可能因着一种恐惧,本能的去忽视了,即使碰到了它的衣角,我们也是惊慌不已,四散逃远,尽可能地远离,希望一直不会在某个转弯路口,碰见它。

  现在读来又另有一种深意,曾经勘不破的困扰和痛惜似乎随之解开,深有体会,也许正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感同身受,对于喜和悲有了更深的理解。

  生,我们都留恋,红尘往事、纷繁复扰;年轻时,我们忘却关注这个世界,错失了太多的美好时刻;对于朋友,也许付出的真心不够,体会不出细水流长、肝胆相照的忠义,多年后环顾身旁,竟找不到一位毫不保留诉衷肠的.知己,于是悲哀、孤单挥之不去,追悔莫及。对于人事,自不可事事计较,也不用为了应酬而去刻意结交,将时间、生命浪费在毫无结果的事情上。

  于时光之前,所有人都是渺小卑微的,我们逃不出时间的无情碾压。遥想当初,谁没有过不知愁滋味的的童年时光,谁不曾走过青春的迷茫,谁没有过年少轻狂,谁没有经历过考试中的起起落落。如今站在岁月的彼岸回望,那些烂漫纯真的年月,那些沧桑的无数磨砺,都变成泛黄的记忆,留在内心深处,偶尔翻开时也许感动了时光,也感动了自己。那些曾经痛过的,哭过的,慢慢地伤口也就结疤了,不是不痛了,也不是遗忘了,只是随着时光辗转、岁月流逝,慢慢释怀了。

  也许体悟并不深刻,如今被认为是后人的我们,顺着历史的河流往前走,依稀能够感受到古人的率真性情和高雅情趣,倾慕也好,神往也罢,我们能把握的是自己的这一世。无论是身处高位还是平凡如我,不管是锦衣玉食还是粗茶淡饭,守心自暖,不忘初梦,心不动,风奈何,人若不伤,岁月无恙就好。我们终会随着花开花谢,缘起缘落,所有的浮浮沉沉,都会尘埃落定,自有安排;时光面前,一切终将释怀,我们的脚步会走的不急不缓,从容不迫。现在的我会怀念过去,以后的我更会怀念现在。

  兰亭序读后感 4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当我再读起《兰亭集序》这熟悉而深邃的诗篇,不禁浮想联翩。名序一篇,流传千载。

  有的人思绪随文穿梭千载,看到了名流荟萃,与会诸者;有的人情节随风凝结万点,看到了流觞所至,即席赋诗。可是,我却看到了在曲水流觞的背后,作者那一颗孤寂的'心;可是,我却听到了在瑰玮之文背后作者那透人肺腑的诉说。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诗人的第二种眼光一针见血,它不同于前人只看到了生命的长度,简单的一致,他还看到了生命的宽度是不同的。不论以怎样的方式活着,生命都在不知不觉中逝去,而寿命的长短只能听凭造化,最终归于结束。生就是生,活着能享受乐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无。活着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二者不可等量齐观。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

  生命是一场单向的旅程,路上少不了质疑和嘲笑,这些就好比是你漫漫人生路上的杂草和磐石。如果你一味的退让,只是仰天长叹“一死生,齐彭觞”,那你的一生只能是“狭窄”地走过。痛苦不能只剩下痛苦,那是非常恐怖的,没有什么不可能。如果你能去清除它们,就相当于拓宽了你生命的宽度,你将走得更加顺畅,这就是奋斗的奥义。

  回到现实,想要学业有成,事业有成,也只有多些认真,多些专注;少些浮躁,少些抱怨,才能成功。

  所以,我们还是少一些空谈,多做一些实事,毕竟走在一条宽敞的路上比走在一条狭窄的路上给人的感觉是不同的吧!

  兰亭序读后感 5

  中国的书法博大精深,海外闻名,要说中国书法,所有人都会想到《兰亭集序》吧,可以说是中国书法的巅峰,它不求平正,强调欹侧,不求对称,强调揖让,不求均匀,强调对比。结体或修长或浑圆,突破隶书扁平方正的行貌。特别是文中字有重复者,则转构别体,无一雷同,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二十个“之”字,写法个个不同,或平稳舒放,或藏锋收敛,或端整如楷,或流利似草,变化不一,尽态极妍,是无法复制的艺术品。

  唐太宗赞叹它“点曳之工,裁成之妙”。黄庭坚称扬说:“《兰亭序》草,王右军平生得意书也,反复观之,略无一字一笔,不可人意。

  但是,人们通常所关注的只是它的书法价值,而不曾关注它的文学价值。《兰亭集序》从文学方面来看,是一篇优美的散文。

  其描述了会稽山美丽的景色,“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语言朴素自然,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从遒劲的书法中阅读此文,兰亭的景色已浮现在眼前。如此美景,当然要有知己陪伴,虽然没有热闹的音乐,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天气晴朗,使王羲之心情也很舒畅。便有了“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的快乐。在抒发了生之快乐的同时,又表现出一种旷达的心境。让读的人也不禁因此而快乐起来了,或许,人们就是因为这优美的文章中,这不拘一格的书法中,传达出来的积极愉快之情所感染了吧?

  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一个痛字引出作者无限的悲哀。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到对得到或喜爱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最后感叹出:“岂不痛哉!”

  是对所谓名士的批评,是对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们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就是哪里。当然,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这种消极观念的批评。他要告诉人们:生和死是两码事,不能等同起来。生有各种各样的生,有的人活得窝窝囊囊,有的人活得志得意足;死也有各种各样的死,有的人死得默默无闻,有的人死得轰轰烈烈。的确,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王羲之在生活安逸时仍为所有人着想,以“死生亦大矣”的观点来警醒“后之览者”,这不能不令人慨叹作者有一副多么好的心肠!

  这篇文章或许没有教育人要勤学、爱国,也没有描写多少美好景色,但是,从王羲之写这篇文章的感情中,我学会了一个字“仁”。

  兰亭序读后感 6

  “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月下门推,心细如你脚步碎。忙不迭,千年碑易拓却难拓你的美。真迹绝,真心能给谁......无关风月,我题序等你回,悬笔一绝,那岸边浪千叠,情字何解,怎落笔都不对,而我独缺,你一生的了解......”

  这首歌是《兰亭序》,初次听时,曲境清幽,中国风的气息令人也无比神往。

  遥想一千六百年前的兰亭盛会,会稽山阴刚刚暮春,便迎来群英荟萃。盛会上,各界名士齐聚,可谓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在崇山峻岭之中,茂林修竹之内,名士们心旷神怡,在此地聚会,映带的清澈的湍流,也使他们忘却了功名利禄,忘却了从政的压力,忘却了世俗的一切喧嚣。在这里,他们可以畅所欲言,谈谈人生,谈谈追求,谈谈理想,也谈一谈各种处世之道,讨论一下文学的事情......曲水流觞,带着每个名士们的情思,带着他们的理想,带着他们的胸襟。在这里,他们纵享山水之乐,吟诗作赋,畅叙幽情。于是,在这个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暮春之初,名士们游目骋怀,在兰亭饱览了会稽山的盛景,以极视听之娱,而那著名的《兰亭集序》也因此出现。

  晋时的名士们都喜欢玄学。在魏晋时期,因为名士们实在太重要了,们都非常重视他们,这种重视是要他们归所用,否则便是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那些名士们身心无比压抑。因为他们是不能自由说出自己的心声的,为了排遣心中的郁闷,寻找一个很好的精神寄托,因此,他们竟不约而同的迷恋上了玄学,之思,文便是他们的`寄托。而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为文清雅,看后竟找不到一点玄学的影子,却多了几分哲思。

  四十多位名士列坐其次,流觞为曲水所携,名士们各自倾吐胸怀,有乐有忧,而王羲之饮酒即兴,便挥毫写下了这篇闻名于世的《兰亭集序》。此刻,它不仅完成了一篇名文,更是留下了书法艺术上的瑰宝,会稽山阴的兰亭也因此变得璀璨,流光溢彩。

  因景思人,借景悟人。王羲之在这里也留下了哲理之思,“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世间之人不同,其所悟也亦因人而异,俯仰之间的哲思也许不同,但最终还是如出一辙,不管是悟言一室,还是放浪形骸,对于他们,感情之间是相同的,“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美景之前,王羲之想到人的一生,乐趣不同,感情不一。也许当曾经令自己欣喜的事物成为陈迹之时,换做谁都会有所感悟吧,人的一生短短几十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不管寿命长短,结局总是一样的,只不过是时间问题罢了,王羲之写道:“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其实,在我看来,其实不用太过在意,虽是大事,其实每个人不都还是要迎来吗。不管是怕,是忧,还是悲;抑或是紧张还是坦然,这种事还是要到,所以不必悲,更不必愁,如果尽力让自己的一生变得精彩,那么当那一刻来临之时,就可以坦然地说:“今生无憾。”

  王羲之说的对。“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虽世殊时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没错,时代在发展,但人的感情世界却永远不会变,每览《兰亭集序》,总有所感,总有所悟。

  看着兰亭集序的原文,透过那神采飞扬的墨迹,字字显现出作者的那份感情,而从字里行间,那份艺术上的风采也显露无疑,这就是瑰宝啊,任凭时光流逝,那份力永存,依然令人神游兰亭。

  再听《兰亭序》,音乐中这份情思也更为清晰。“牧笛横吹,黄酒小菜有几碟;夕阳余晖,任你的羞怯似醉。摹本易写,而墨香不退与你共留余味。一行朱砂到底圈了谁。”方文山将他的兰亭之思写于其中,透过悠扬的乐曲,那兰亭更是令人神往。神游于兰亭,置身于暮春之初,立于兰亭之上,向西望着夕阳,悠扬的牧笛声声,带动情感所发,独悟人生,也许更会有新的收获。耳边响起悠扬的乐曲:“无关风月,我题序等你回,手书无愧,无惧人间是非,雨打蕉叶,又潇潇了几夜,我等春雷,来提醒你爱谁......”兰亭情思,身心融入意境之中,从墨色中,再来感悟兰亭的序言。心中透过雨打蕉叶,萧萧之声似响耳边,春雷声过,心中自有所悟...... 内容仅供参考

  兰亭序读后感 7

  风是那么的妖娆,轻轻地抚摸着我的脸庞。步入梦一样的兰亭:听,涓涓的细流在奔跑,清澈见底;瞧,粉红的花瓣在空中翩翩起舞,娉娉袅袅的投入溪水的怀抱。“沙”,溪水泛起了层层淡淡的涟漪,恰似美人蹙起的眉,显得分外忧愁……

  入园,风在树林中轻轻掠过,唱着它那沙哑却又富有魅力的歌。花瓣,仿佛滚滚的长江水,在天空中漫舞,却又恰似喝醉了酒的诗人正在天空中洋洋洒洒的提笔作诗。不经叹言:粉花之美,春色之美啊!

  沿着石子铺成的小路,我一边哼着小曲,一边徘徊玩耍。兰亭的空气真是新鲜,我深深地呼了一口气,那泥土的芬芳,使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

  竹子都笔挺着杆,翠绿的竹子伸展着枝条,竹叶像一只只张开的小手,似在迎客。风一吹,枝条相互吹,枝条相互嬉闹,竹林中便发出“沙沙”的竹林涛声,十分动听。因为竹节中间空心的缘故,竹节上敲一下还会发出清脆的“当当”声,怪有趣的。晋代书法家王羲之所写的'兰亭序让我回味无穷。

  《兰亭序》文字灿烂,字字珠玑,通篇给人以淡和空灵,潇洒自然的感觉,它用笔遒媚飘逸,字里行间反映出作者的洒脱超凡:它的手法既平和又奇妙,虽然有精心去安排字的形体,但却没有做作雕琢的痕迹。

  《兰亭序》在让我们感觉受到书法的最高境界的同时,也让我们品读了一篇佳作。它具有清新朴实的风格,清丽动人。

  《兰亭序》无论是站在书法的角度还是从内容来看,都能给我们无穷的惊喜和知识,它从骨子里渗透出的自由潇洒更让我为之动容。这一切使它登上书法界的巅峰,无作能匹。

  “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月下门推,心细如你脚步碎:忙不迭,千年碑易拓却难拓你的美:真迹绝,真心能给谁……”

  兰亭序读后感 8

  据说,王羲之特别喜爱这篇序文,在他去世以后,《兰亭集序》的真迹一直由他的子孙珍藏,从来不轻易拿给别人看。到了二百多年后的唐贞观年间,《兰亭集序》已传到了王羲之七世孙智永和尚的手里。智永死后又传给辩才。传说当时唐太宗李世民爱王羲之的书法到了着迷的程度,先后从全国各地搜集到他的-各种书法真迹达三千种,可就是没有《兰亭集序》的真本。后来得知在辩才手里,就叫监察御史肖翼,扮作书生模样,来到山阴,用计骗取。唐太宗得到《兰亭集序》的真迹后,就叫全国有名的书法家都来临摹。他死后,《兰亭集序》的真本就作了陪葬品。所以,现在留在世上的《兰亭集序》,都是唐时一些书法家的幕本了。”听了爸爸的`解说,我不禁为失去《兰亭集序》的真本而叹息起来。这时,爸爸已走向流筋亭右侧的背池小亭,俗称“小兰亭”。我紧跑两步,撵上爸爸,抬头一看,只见亭内有块石碑,上刻“兰亭”字,是清朝康熙皇帝所书。“这碑在动乱中曾被毁坏萝现在虽已修复,但字迹残破,伤痕犹存哪。”

  流筋亭左侧是王右军祠。我和爸爸信步走了过去。只见正门上悬有当代著名书法家沙孟海书写的“王右军祠”匾额一方。字迹刚毅苍劲。大门两侧有四个花窗,精致古朴。王右军祠整个建筑别具一格。祠前清泉流动,祠内池水清澈。祠内祠外,流水相通,整个祠亭好象筑在水上一般。

  我和爸爸还观看了祠内的墨池。那是因为王右军写完字时,经常去洗笔,天长日久竟使池水尽黑,所以后人把这个池称墨池。

  穿过王右军祠,御碑亭便呈现在眼前。亭基呈八角形,粗大的雕龙石柱托着重檐翘角的亭顶,显得气势恢弘。亭内立有一块高六米八十、宽两米六十、厚四十厘米的丰碑。听人说,这块碑重达三万六千余斤,是我国最大的石碑之一,在没有起重机的情况下,能把御碑立起来,这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御碑正面有康熙所书写的《兰亭集序》全文,碑阴有乾隆书写的一首诗。那诗我是看不懂,而爸爸却津津有味地吟哦起来:“向慕山阴镜里行,清游得胜惬平生。”

  兰亭,碧流萦绕,修竹摇曳,石碑盛立,亭阁古雅。这景色深深地吸引着我和爸爸。听爸爸讲,最近在兰亭又成立了兰亭书法学会,沙孟海老爷爷是名誉会长,会员中最小的是十二岁的苏洁。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只好带着无穷的余味,折径归途。再次仰望兰亭,只见它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古貌展新颜。路上,我情不自禁地吟起自己作的诗来:山阴道上一兰亭,茂林修竹印四带。

  • 相关推荐

【兰亭序读后感】相关文章:

兰亭序译文05-30

王羲之兰亭序12-07

兰亭序重点词06-08

兰亭序书法 赏析10-13

王羲之兰亭序真迹07-26

兰亭序集全文05-29

兰亭序集是谁的11-10

兰亭序全文 王羲之05-29

兰亭序繁体全文07-25

《兰亭序》全文翻译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