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的人生经历决定《兰亭序》的高度

2020-09-20 兰亭集序

  引导语:在中国书法史上有这么一个人物,被人们美誉为中华书圣,对中华书法艺术的成熟产生举世公认的影响,让后来者难以超越;而他在一次聚会中挥毫写就的一件墨宝其踪迹更是让后人津津乐道,并成为历史之谜,这个人物就是王羲之,这件墨宝就是“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

  王羲之的人生经历决定《兰亭序》的高度

  一千六百多年来,诸多专家围绕着《兰亭序》的书法艺术成就及其真伪论争,发表了不少研究成果,但综合探讨《兰亭序》的思想性、文学性和以作品思想内容为要求而选择书法表现形式,却相当罕见。

  实事就是的说,《兰亭序》首先是一篇关于人生思考的散文,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同时才是一篇划时代的书法珍品。

  我们非常有必要强调和评价《兰亭序》的思想性和文学性。如果没有其思想高度,没有其文学高度,王羲之不会选择具有创新意义的字体而写出《兰亭序》,也就不会有《兰亭序》的书法艺术高度。

  当然,《兰亭序》如果没有成为“天下第一行书”,尽管其具有思想高度和文学高度,也将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兰亭序》之所以诞生在王羲之的笔下,是由王羲之的人生经历所决定的。

  首先,我们来分析《兰亭序》的思想性。

  《兰亭序》不是一般的诗文集的序言。它叙事简练,抒情真挚,哲理深刻,虽有“岂不痛哉”、“悲夫”等伤感词句,但总体上与王羲之的其它作品——诗歌、书札、信函所表现出的学识的丰富性、感情的充沛性和思想的深刻性相一致。

  它的思想高度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其一,文章揭示生命之乐。文章第一段先写“良辰”:暮春三月是会稽山区四季中最美的时光,在这一天举行祈福消灾的仪式,众多的贤能之士都来到了,老老少少集聚在一起,多么吉祥美好!次写“美景”:会稽山阴的兰渚山区,“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同志亲友在晴朗的天空下,感受着和煦的春风,举行被今天的我们称之为“迎春活动”的“修契”活动,表明环境很美。再次写“赏心”:虽然没有音乐交响的热闹,但饮酒吟诗,也完全可以尽兴地抒发幽雅的情趣。“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表明纵目观览,舒展胸怀,足以尽情享受耳目的乐趣!此段的结论认为本次活动:流觞曲水,畅叙幽情,游目骋怀,是一件人间“乐事”,表现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

  二、文章揭示死亡之遗憾。人们生活在一起,很快就度过了一生。有些人喜欢各抒情怀,聚集在一室之内促膝畅谈;有些人喜好寄情于物,放浪旷达直至忘掉自己的形迹。前者“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后者“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性格的恬静或浮躁虽然各有不同,但当他们为自己的境遇而欣然于怀,一时间怡然自得,都会忘记老年即将来到。等到对所想往的事情已经厌倦,情趣随着事物变化而转移,感慨便会随之而来了。从前所感到欣喜的事,顷刻之间就成为往事,不能不因此而生感慨,何况人的寿命长短听任大自然来左右,最终都归于完结。古人说“生与死,也是大事啊!”怎能不叫人悲伤啊!文中表达的感慨“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述”,“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内含三个哲理:其一,事物有生就有灭,有乐就有悲;其二,事物由生到灭,由乐到悲,其时间很短暂;其三,生命之长短之存灭,不是主观所能左右的,它取决于自然的造化,由此说来,生命是何其宝贵。作者引用古训“死生亦大矣”,并慨叹:“岂不痛哉!”

  三、文章批评虚无的思想观念。作者在文中抒发了自己的思考:每当我考察古人兴发感慨的原因,便发现都是那样不谋而合。读他们的文章未尝不叹息感伤,而内心又不太明白为什么。所谓生死如一,寿夭等同的说法,该是虚假荒诞的。东晋是名士风流的时代,他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认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对此,作者作了委婉的批评。生和死是两码事,不能等同起来。作者说“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明了他对生死问题的看重,启发那些所谓名士,不要让生命轻易地从自己的身边悄然逝去。

  四、作者希望文章的主题能与“后之览者”沟通。认为有必要逐一记下与会人士的姓名,录下他们所咏的诗歌。虽然时代会不同,人事会各异,但使人感慨的原因却是一致的。“向其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把他们赋的诗收录下来,不至于使其泯灭,而让其流芳百世,使“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作者认为,后世的读者,也将会对这篇文章有所感慨。结集的目的在于警醒后世人在读文的时候,能够充分地认识到“死生亦大矣”的思想精髓。

  人类文明的发展已是今非昔比,但无论世界怎么变化,人类对生命本质的体验却是一致的,王羲之说出了许多人想说而没有说出的人生体验,才如此深深地打动了后来的人们。但发出悲叹不等于内心悲观,王羲之的人生观并不消极。他的文章多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

  上述深刻的人生哲理,作者如果没有丰富的`人生阅历是写不出的。

  王羲之出生于公元303年,时处我国历史上的西晋末年。他的出生地史称琅琊临沂,即今山东临沂。当时,北方发生战乱,王羲之的堂伯父王导和王羲之的父亲王旷向王室成员司马睿建议,建议他渡过长江到江南建立根据地。司马睿采纳建议,率令大批人马南渡长江,抵达建邺(建邺后来更名为建康,也就是今天的南京)。

  如果王羲之没有自幼相随琅琊王氏家族南渡的经历;没有23岁走上仕途担任秘书郎(秘书郎相当于皇家图书馆的中层干部);没有其后当上会稽王友,历任临川太守、征西幕府参军、宁远将军兼江州刺史的经历;没有在地方官的位置上得到多岗位的锻炼后,被多位朝廷官员推荐担任护军将军,主管全国武官的选拔任用,与领军将军一起共同统率中央军队的经历;没有主动出任会稽内史,肩负起既要维护老百姓利益,又要使会稽地区成为保障朝廷大量需求的重要基地的重任;没有遇到特大灾荒,实施开仓救灾、宣布禁酒,被扬州刺史派人监察呈请朝廷给予处分的遭遇;没有(http://www.ruiwen.com/wenxue)惩治腐败,力除政弊,放弃安逸,不辞辛劳的感受;没有身在会稽而关注天下大势,危言进谏,谋划国是的眼光;再如果没有琅琊王氏家族的孝悌文化和书法文化的长期熏陶,以及没有身处会稽悠久历史文化的氛围,王羲之是不可能在《兰亭序》中表达出上述人生哲理的。

  其次,我们来分析《兰亭序》的文学性。

  从结构看,文章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王羲之写了本次活动的时间、地点、名称、人员、环境和众人的欢乐情景。第二部分王羲之阐述了自己对于人生的感慨。这是文章的特色所在。第三部分是一段简洁的结束语。王羲之预测千百年以后,会有人与他一样的有共感。

  文章结构完整,文字凝练。文章中特别出彩的足以代表其文学性的是那些富有哲理的语言和对仗词语,例如: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流觞曲水,一觞一咏。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取舍万殊,静躁不同。

  一篇324字的精短古文,诸多词语被后世人频频引用,这难道还不足以表明其文学的魅力吗!

  现在,要说一说《兰亭序》作为书法作品的艺术性。大凡思想成熟而有书法实践体会的人都知道这个道理:在内容与书体的关系中,往往是书体选择内容,或者是内容选择书体。也就是说,一名书法家只擅长某种书体时,他必然会按照书体风格的要求选写合适的文字内容;而如果这位书法家擅长篆、隶、楷、行、草等书体,乃至敢于实践各种相交书体时,那么便是特定的思想内容指挥书法家选用适合表现其内容精神的书体。

  王羲之写《兰亭序》的时候,显然是内容选择书体。那篇具有高度文学性和思想性的作品,使他选择了当时他正在研究的亦行亦楷的新书体。于是书体的艺术性与作品的思想性、文学性达到了高度的统一。使得《兰亭序》在书法艺术上表现出如下“三美”:

  一是字法笔法之精美。《兰亭序》全文324字,28行,王羲之在字法上灵活处理了字形的大小、宽窄、长短、开合,在笔法上灵活飞动,字势各异,造成自然和谐、错综变化的效果。其中重字多变,如“之”字,各具形态,体现了王羲之在《书论》中所说:“若作一纸之书,须字字意别,勿使相同”。

  二是墨法之精美。《兰亭序》用墨或浓或淡,线条或粗或细,有枯有湿,即使是作品中几个信笔修改的单字,也使得墨韵生动而富有节奏。

  三是章法之精美。《兰亭序》中的28行字,行距之间阔窄有度,揖让顾盼;行气蜿蜒而富有变化,独具匠心,令人心和气顺;字距恰到好处,字势相连,互为呼应。整篇文字血脉相通,流露出不事雕琢的天然意趣。

  《兰亭序》的书法艺术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离不开思想性和文学性为基础。而这一切,从其内因来说很大程度取决于王羲之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琅琊王氏的家族文化,包括家族的孝悌文化和书法文化。

  当然,王羲之与《兰亭序》的举世闻名,还有其独特的际遇。主要因素有三个:

  其一,魏晋时代中国书法的书体处于正书体向行书体演化的时期。这个时期诞生的行书精品,具有代表一种新书体问世的意义。王羲之的《兰亭序》流传以后,人们一致公认代表了新书体,开拓了一代书风。

  其二,王羲之以后的时代,也涌现无数行书大家,尽管各位书家奋力创新,各有成就,但或多或少都受到王羲之的书论及其《兰亭序》的滋养。《兰亭序》在人们的心目中至今仍是一座不可逾越的书法艺术高峰。

  其三,《兰亭序》传世千百年来,古代有唐朝太宗皇帝和清朝康熙、乾隆两位祖孙皇帝极力推崇,现代有人民共和国开国领袖毛泽东支持开展关于《兰亭序》真伪的论辨。在中国书法史上,再没有第二件作品受到如此礼遇,《兰亭序》的社会地位被推上了极点。

  在历史进入21世纪的今天,《兰亭序》依然具有社会影响力,乃是在我们当代出现了长江南北两大活动:南方产生了浙江绍兴的兰亭书法节,北方产生了山东临沂的书圣文化节。如果没有绍兴、临沂两地有识之士的正确决策、有力推动和精心实施,就不会有当代社会的这两大文化活动。

  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当代绍兴、临沂两地的这两大经典(http://www.ruiwen.com/wenxue)文化活动的社会影响力已经扩大到了全国乃至海外,其推动作用是多方面的,简言之:一是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二是有利于两地旅游产业的发展,三是有利于绍兴和临沂两个名城地位及其形象的提升。

  我们如果能在弘扬《兰亭序》的书法艺术的同时,加强弘扬其思想性和文学性,那么既是对这件稀世墨宝的全面推介,也可以让更多的社会大众共享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杨进才书法《兰亭集序》赏析 对《兰亭集序》的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