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兰亭集序》后的鉴赏

2024-06-12 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是人教版必修2第三单元的一篇山水游记散文,是传统名篇。文章用短短的篇幅,融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于一体。一、二段写景部分容易理解,后两段对人生发出的感慨则“不易说清却不难感受”,本文试着“说清”,当然说清的只是本人的一孔之见。

  文章的第一、二段及第三段前半谈“乐”。由前两段具体地谈到三段前半概括地谈。

  第一、二段是叙说本次具体的宴游之乐。“暮春之初”,美好的季节;“修禊事”,消灾祈福,美好的风俗;“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美好的人;“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美好的景;“流觞曲水,列坐其次”,“一觞一咏”,美好的事;一连串外在的美好自然让人“畅叙幽情”,激发出内在的美好,产生了强烈的表达愿望。“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既是“暮春之初”应有的,也是天公作美;既是外在的天气环境,也是内在的心理环境。此刻用同学们常用的一个字来形容就是“爽”!于是“仰观俯察”,去感受苍天大地万物的大美。“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于是,感官得到了极大地满足,也引得“心游万仞”,胸怀得到了极大地放纵。所以,这次宴游“信可乐也”,确实得到了极大的快乐。

  理解第三段,是把握本文哲理思辨的关键。

  第三段“不知老之将至”之前,作者高度概括人生之乐.“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说的是人与人之间那种亲密无间地思想情感地交流,是所谓“掏心窝子” 的,哪怕交流的是痛苦,这种交流本身也是畅快的,也能获得情感体验的高峰,这是心理活动之乐。“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说的是那些能使自己产生快乐的事情,自己就纵情地去做——书法能给王羲之带来快乐,那就尽情地书写,见到老太太卖六角竹扇,拿过来便写——便有无限的快乐,这是身体活动之乐。句中的两个“或”理解成“有的人”可以,这是不同人的乐;理解成“有时”也可以,是一个人不同时候的乐。“趣舍万殊”是思想情感各种各样,“静躁不同”是性格不同。思想情感是后天形成的,性格主要源于先天。“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就是指无论什么样的人,所有的人。所有的人都有让自己感到快乐的事,当人遇到让自己感到快乐的事,必然快乐,即“快然自足”。

  行文及此,作者告诉我们:快乐的形式可以不同,快乐的时间可以不同,引发快乐的事物可以不同,但相同的是,任何人都有快乐。

  这也是后文作者说死生不同的原因——生有快乐。

  第三段“不知老之将至”之后,作者高度概括了人生之乐短暂、人生亦短暂的道理。“所之既倦”,对所喜爱或得到的事物已经厌倦,是审美疲劳,是因主观感受而使得的快乐短暂;“情随事迁”,事物是会变化的,美丽的花朵几天后就凋谢了;情感也会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盛开的花朵给人的美感会随着凋谢而逝去。这是因客观事物的变化而使得快乐短暂。“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因为审美疲劳,原来的“所欣”今已不“欣”,已是“陈迹”;或因为事物的变化,原来使人“欣”的美已不存在,美已是“陈迹”。结论仍然是让人“兴感”的快乐短暂。尤其让人感慨的是,不仅快乐短暂——“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连体验这快乐的生命,也要听凭造化,也短暂!

  快乐短暂,人生短暂,“岂不痛哉!”

  “俯仰一世”“不知老之将至”“俯仰之间”等句,强化了短暂的感受。

  总的说来,作者告诉我们:人生有快乐,所以生死不相同;人生的快乐短暂,人生本身亦短暂,所以“感慨”“兴怀”“嗟悼”。

  “感慨”“兴怀”“嗟悼”什么,当然首先是短暂、无常,是生命悲剧性;但这不是全部,还有更重要的内容,核心的两个字是:珍惜。快乐短暂,要珍惜快乐。挚友的交流能带来快乐,就要珍惜这样是交流,珍惜这样的友谊,珍惜这样的朋友…… 生命短暂,要珍惜生命。生命的长短由时间度量,要珍惜时间;青春是生命最美好的一段,要珍惜青春;什么能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要珍惜什么……一言以蔽之:既正视人生苦短,又珍视人生美好。

  读此文,如果读出“珍惜”二字,便是作者之幸,更是读者之幸。

  末段,王羲之“临文嗟悼”,所临之文应是孔子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庄子的“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屈原的“望崦嵫(yānzī)而勿迫”“恐鹈鴂(tíjué)之先鸣”;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作者强调“今昔”、“今后”人们面临的人生困境是相同的——快乐短暂、生命短暂;感受也是相同的——既然短暂,就要加倍珍惜。今天我们“有感于斯文”,不要仅仅伤感于生命的悲剧色彩,还要珍惜一切美好的东西。

  如果对文章有一个更准确深入的把握,还必须了解时代背景。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政治统治极为严酷,“天下名士,少有全者”,孔融、嵇康等许多名士都死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因此知识分子们首要的是保全性命,于是他们崇尚玄学的清谈,所以作者说“悟言一室之内”。这一时期又通常被认为是我国历史上人的自觉和文的自觉的时代。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名士们蔑视礼教,率性而为,寄情山水,所以作者说“放浪形骸之外”,所以有兰亭宴游,山水诗也由这一时期滥觞。而魏晋玄学,以探讨老、庄、《周易》为主,对自身和外在于人的客观世界都有深广精微的体认和探求,这使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人生意识和宇宙情调。所以王羲之在短短的324字中来感慨那么大的命题。

  《兰亭集序》是人教版必修2第三单元的一篇山水游记散文,是传统名篇。文章用短短的篇幅,融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于一体。一、二段写景部分容易理解,后两段对人生发出的感慨则“不易说清却不难感受”,本文试着“说清”,当然说清的只是本人的一孔之见。

  文章的第一、二段及第三段前半谈“乐”。由前两段具体地谈到三段前半概括地谈。

  第一、二段是叙说本次具体的宴游之乐。“暮春之初”,美好的季节;“修禊事”,消灾祈福,美好的风俗;“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美好的人;“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美好的景;“流觞曲水,列坐其次”,“一觞一咏”,美好的事;一连串外在的美好自然让人“畅叙幽情”,激发出内在的美好,产生了强烈的表达愿望。“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既是“暮春之初”应有的,也是天公作美;既是外在的天气环境,也是内在的心理环境。此刻用同学们常用的一个字来形容就是“爽”!于是“仰观俯察”,去感受苍天大地万物的大美。“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于是,感官得到了极大地满足,也引得“心游万仞”,胸怀得到了极大地放纵。所以,这次宴游“信可乐也”,确实得到了极大的快乐。

  理解第三段,是把握本文哲理思辨的关键。

  第三段“不知老之将至”之前,作者高度概括人生之乐.“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说的是人与人之间那种亲密无间地思想情感地交流,是所谓“掏心窝子” 的,哪怕交流的是痛苦,这种交流本身也是畅快的,也能获得情感体验的高峰,这是心理活动之乐。“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说的是那些能使自己产生快乐的事情,自己就纵情地去做——书法能给王羲之带来快乐,那就尽情地书写,见到老太太卖六角竹扇,拿过来便写——便有无限的快乐,这是身体活动之乐。句中的两个“或”理解成“有的人”可以,这是不同人的乐;理解成“有时”也可以,是一个人不同时候的乐。“趣舍万殊”是思想情感各种各样,“静躁不同”是性格不同。思想情感是后天形成的,性格主要源于先天。“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就是指无论什么样的人,所有的人。所有的人都有让自己感到快乐的事,当人遇到让自己感到快乐的事,必然快乐,即“快然自足”。

  行文及此,作者告诉我们:快乐的形式可以不同,快乐的时间可以不同,引发快乐的事物可以不同,但相同的是,任何人都有快乐。

  这也是后文作者说死生不同的原因——生有快乐。

  第三段“不知老之将至”之后,作者高度概括了人生之乐短暂、人生亦短暂的道理。“所之既倦”,对所喜爱或得到的事物已经厌倦,是审美疲劳,是因主观感受而使得的快乐短暂;“情随事迁”,事物是会变化的,美丽的花朵几天后就凋谢了;情感也会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盛开的花朵给人的美感会随着凋谢而逝去。这是因客观事物的变化而使得快乐短暂。“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因为审美疲劳,原来的“所欣”今已不“欣”,已是“陈迹”;或因为事物的变化,原来使人“欣”的美已不存在,美已是“陈迹”。结论仍然是让人“兴感”的快乐短暂。尤其让人感慨的是,不仅快乐短暂——“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连体验这快乐的生命,也要听凭造化,也短暂!

  快乐短暂,人生短暂,“岂不痛哉!”

  “俯仰一世”“不知老之将至”“俯仰之间”等句,强化了短暂的感受。

  总的说来,作者告诉我们:人生有快乐,所以生死不相同;人生的快乐短暂,人生本身亦短暂,所以“感慨”“兴怀”“嗟悼”。

  “感慨”“兴怀”“嗟悼”什么,当然首先是短暂、无常,是生命悲剧性;但这不是全部,还有更重要的内容,核心的两个字是:珍惜。快乐短暂,要珍惜快乐。挚友的交流能带来快乐,就要珍惜这样是交流,珍惜这样的友谊,珍惜这样的朋友…… 生命短暂,要珍惜生命。生命的长短由时间度量,要珍惜时间;青春是生命最美好的一段,要珍惜青春;什么能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要珍惜什么……一言以蔽之:既正视人生苦短,又珍视人生美好。

  读此文,如果读出“珍惜”二字,便是作者之幸,更是读者之幸。

  末段,王羲之“临文嗟悼”,所临之文应是孔子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庄子的“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屈原的“望崦嵫(yānzī)而勿迫”“恐鹈鴂(tíjué)之先鸣”;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作者强调“今昔”、“今后”人们面临的人生困境是相同的——快乐短暂、生命短暂;感受也是相同的——既然短暂,就要加倍珍惜。今天我们“有感于斯文”,不要仅仅伤感于生命的悲剧色彩,还要珍惜一切美好的东西。

  如果对文章有一个更准确深入的把握,还必须了解时代背景。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政治统治极为严酷,“天下名士,少有全者”,孔融、嵇康等许多名士都死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因此知识分子们首要的是保全性命,于是他们崇尚玄学的清谈,所以作者说“悟言一室之内”。这一时期又通常被认为是我国历史上人的自觉和文的自觉的时代。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名士们蔑视礼教,率性而为,寄情山水,所以作者说“放浪形骸之外”,所以有兰亭宴游,山水诗也由这一时期滥觞。而魏晋玄学,以探讨老、庄、《周易》为主,对自身和外在于人的客观世界都有深广精微的体认和探求,这使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人生意识和宇宙情调。所以王羲之在短短的324字中来感慨那么大的命题。

  • 相关推荐

【读《兰亭集序》后的鉴赏】相关文章:

《兰亭集序》鉴赏10-06

兰亭集序书法鉴赏04-07

读《琵琶行》后的鉴赏04-21

《兰亭集序》高考诗歌鉴赏04-15

读《滕王阁序》后的鉴赏02-02

文言文《兰亭集序》鉴赏03-25

兰亭集序书法作品鉴赏11-09

杜甫《后游》全诗鉴赏04-23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与教后反思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