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夹竹桃的教案分析

2023-09-12 课文大全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课文夹竹桃的教案分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课文夹竹桃的教案分析 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自然段。

  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作者为什么爱上夹竹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

  课文录音、配乐磁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这样一种花,她静静地、默默地绽放,开得泼泼洒洒,充满无限生机。虽然它在百花中并非最艳丽,更谈不上名贵,但它却算得上最令人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它就是——夹竹桃。(板书课题、齐读)

  二、品读课文

  过渡:是什么原因令作者爱上夹竹桃的?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用课文中的语言回答。(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这样的韧性 引起我许多幻想)让我们先来见识一下夹竹桃的韧性。

  (一) 韧性

  1、提到“韧性”你想到了哪些词语?(不屈不挠、顽强不屈、能屈能伸……)

  2、轻声朗读第四自然段,画出你认为最能体现夹竹桃韧性的句子。再读读画的句子,说说自己的心得体会。

  第一句:默默绽放,常年不败,不张扬。指导朗读“一朵花败了,又开了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

  第二句:生命力顽强,一年三季充满生机,花期长。

  (出示…无日不…)还可以换个说法吗?为什么说“无日不迎风吐艳”能体现韧性?应该如何读?请你指导大家读出赞美之情。齐读。

  第三句:别的花无法与之相比。(出示…无不…)指名读,你读懂了吗?换句式说。齐读。

  小结:不论天气变化,还是季节更替,夹竹桃依旧迎风吐艳。春天的和风里,它在烂漫的花丛中笑;夏季的暴雨里,它仍然笑意盈盈;秋天的清冷里,它送走了谢幕的花儿们,这不正体现它难能可贵的韧性吗?齐读第四自然段。

  3、院子里其它的花又如何呢?作者的小院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可他为何单单钟情那一声不响、悄然开放的夹竹桃呢?再读第四自然段两句话。

  他将小院的花写得如此美,这样写用意是什么?(衬托夹竹桃的韧性)

  4、老师和同学们合作,重新组合教材,将其它花与夹竹桃对应起来读,突出这种强烈的对比。

  教师引读: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一年三季,虽万紫千红,却又花开花落。唯有夹竹桃,一朵花败了……

  (二) 幻想

  过渡: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月光下的夹竹桃就像一剂催化剂,引发了我许多幻想。(听课文录音)

  1、自主学习:

  月光下的夹竹桃为何能引起“我”的幻想?

  读了作者的幻想,你有什么感受?你最喜欢哪一次幻想?有感情地朗读。

  2、小组交流:

  3、汇报:

  月光下的夹竹桃为何能引起“我”的幻想?

  ①指名回答。“你站在它下面……”

  叶影参差(长短、高低、大小不齐),花影迷离(模糊)

  ②请用朗读将我们领入情境中去。

  ③教师叙述:朦胧的月色下,夹竹桃花影迷离,叶影参差,浓浓烈烈的花香毫不含糊地袭来,你顿时恍惚了,产生了许多的幻想。④齐读。看哪些同学已经进入了情境。

  读了作者的幻想,你有什么感受?你最喜欢哪一次幻想?有感情地朗读。

  ①(想象丰富、意境美、用词准确、描写生动有情趣。)指名读。

  ②自由练习朗读,老师为你们配上音乐。

  ③指名配乐读。尝试背诵,将美好的画面记在脑海里。配乐背诵。

  4、这种由眼前景产生联想的.写作方法我们常会用到,请看图,欣赏日光下的夹竹桃,展开幻想,仿照句式说话。先自己想,再分小组交流。

  三、.总结:

  既不名贵,又非最艳丽,却成了最令人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这就是夹竹桃。让我们记住它可贵的韧性,记住它给我们带来的美好幻想。

  板书设计:

  这样的韧性

  夹竹桃

  引起我许多的

  课文夹竹桃的教案分析 2

  教学目标

  1、运用学过的方法,认识本课生字,并能规范书写。

  2、能运用查阅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等多种方法,理解本课生字、新词。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文中一些精彩段落引导学生体会想象。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语言的优美。

  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词卡片,夹竹桃的录像或挂图。

  学生:向别人了解夹竹桃的有关特点。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1、出示夹竹桃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然后交流对夹竹桃的颜色、样子等的看法。

  2、孩子们介绍得真不错,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欣赏一篇文章(板书课文题目),看作者笔下的夹竹桃是怎样的

  二、自学课文,讨论交流

  自学方法提示: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认识生字,读通课文。

  2、运用学会的方法和喜欢的方式自学生字和理解词语。

  3、读课文,试着说说每段的意思。

  4、质疑: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检查交流自学情况。(略)

  三、研读课文,理解内容

  根据学生自学质疑的情况采用以自读自悟交流讨论为主,教师相机点拨为辅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1、自读第2段后说说你读懂了些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如:本段中融洽一词在这儿指红白两色的夹竹桃互相衬托,交相辉映,不抵触;宛如是好像的意思。

  2、研读第3段后,说说自己是怎样理解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别的花比起来,不是形成一个强烈的对比吗这一句话的。让学生各抒己见,充分发表看法,深入理解夹竹桃的韧性所在,认识夹竹桃的特点。

  3、阅读第4段。引导学生理解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如此这一过渡句的作用。抓住妙处还不止如此联系上下文分析理解。勾画出描写作者想象的句子,反复诵读,交流一下自己的体会。再看课件或夹竹桃的图片,鼓励学生像作者那样想象一下,并鼓励学生学着作者的语气描述一下自己所产生的美妙的想象。

  四、体会感情,指导朗读

  1、读课文最后一段,说说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感情。

  2、从课文哪些地方还能体会作者爱夹竹桃的感情?勾一勾、读一读、背一背。

  3、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五、指导书写生字

  1、比较记忆洽恰、宛婉。

  2、书写时注意区别衰哀。

  六、完成课后练习

  1、课后第3题。

  ①先读词语,再工整地抄写下来。

  ②鼓励学生任选两个词造句。

  2、小练笔。

  ①先回忆作者抓住事物特点,描写夹竹桃的方法。

  ②鼓励学生仿照课文说出自己喜欢某种花的理由。

  ③再把自己喜欢的理由写一写。

  附:板书设计

  夹竹桃

  课文夹竹桃的教案分析 3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在自读自悟中,感受夹竹桃花的花色“奇妙有趣”和花期之长“韧性可贵”的特点,品味课文的语言。

  2、借助画面,感受意境,指导诵读。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林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盆美丽的花,请看大屏幕,知道它的名字吗?(板书:夹(jiā)竹桃)

  没错,这美丽的花有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叫“夹竹桃”。请注意这里的“夹”读第一声,让我们齐读。

  2、夹竹桃多么富有诗意的名字,有没有同学对这个名字感兴趣?请大家结合图来研究研究,说说你的想法。(夹竹桃因为叶片像竹,花朵如桃,因此人们给她取了这样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

  3、让我们再来仔细观察观察她,看看她是什么样儿的,你觉得她怎样?(根、干、枝、叶、花)。

  4、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语言学家季羡林先生对夹竹桃情有独钟,他曾为夹竹桃专门写下了一篇优美的文章,这就是我们今天共同学习的第17课。

  二、浏览课文,初知大意:

  1、过渡:那么,季先生笔下的夹竹桃是什么样儿的呢?让我们打开书好好读读课文。昨天,袁老师已经和大家初读了这篇文章,现在请同学们浏览一遍课文,回忆课文的大意。

  2、学生交流大意。

  3、在季先生笔下,浓墨重彩的展示的是夹竹桃的“花”。(板书:花)(“花”这个字是课文中出现频率最多的一个字。)

  4、请同学们再认真默读一遍课文,找出文中直接写夹竹桃“花”的自然段,在开头画上三角符号。然后读读这些自然段,看看夹竹桃的花有什么特点。

  5、学生讨论:第2、4、5自然段。(花的特点暂不讨论。)

  6、过渡:咱们六(1)班的同学真不简单!书读两遍,大意自现。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夹竹桃花的世界,去欣赏她、品味她……

  三、学习第2自然段:

  1、谁愿意带我们到季先生家的大门内,看看那两盆夹竹桃呢?指名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2、你看到了那两盆夹竹桃了吗,她是什么样儿的呢?用“——”画出直接描写花的语句,自读自悟,夹竹桃的花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3、学生交流讨论:(联系画面)红色——火;白色——雪;不相容——融洽。(俗话说“水火不相容”。)

  4、看到这样的景象,你有什么感受呢?(板书:奇妙有趣)

  5、你是否真的觉得这景象奇妙而有趣?请你试着读出这景象的奇妙有趣。

  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邀请几位“诸葛亮”出主意)。

  这么奇妙有趣的景象,这么美的文字,值得我们来诵读记忆,看画面试背。

  四、学习第3、4自然段:

  1、过渡:第2自然段对夹竹桃的花已经作了细致的描写,为什么接下来在第4自然段中还要写夹竹桃的花呢?这其中必有缘由,让我们来共同读读第4自然段。

  2、自读自悟,这段写了什么。夹竹桃花期很长。(用最简练的文字来概括)

  3、用“~~”画出描写夹竹桃花期很长的词句,自读自悟:说说你从这些词句中是怎样读出花期很长的。

  4、四人小组进行交流。

  5、讨论:

  (1)、又开出、又长出(注意这句话中句号若是改成省略号就更准确地说明夹竹桃的花期之长。);

  (2)、看不出、也看不出、无日不迎风吐艳;

  (3)、无不奉陪。(课件出示文字。)

  6、有没有同学在读“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这句话时,想到了课文第3自然段?说说你的想法。

  我们先请位同学读读第3自然段,看看这一自然段有什么特别之处? 一百多字,十四种花,没有一个字写夹竹桃的。那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段“离 题”的内容呢?(课件展示十四种花,对比衬托夹竹桃的花期之长。)

  7、了解到夹竹桃花期很长这一特点后,你对它又有了什么新的感受了呢?(花期之长,韧性可贵!)你真的觉得它韧性可贵吗?请你读读这个反问句: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

  8、自由练读,揣摩如何读好这段话。全班交流。指名朗读,读后评议。请四位学生分句读,闭眼想象夹竹桃一年三季,花开不落的可贵韧性。试背。

  五、设置悬念:

  夹竹桃的花色奇妙有趣,花期之长韧性可贵,读到这你们是不是也喜欢上了这夹竹桃?告诉大家,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月光下的夹竹桃别有一番情趣,

  让我们下节课再接着去领略她月下的扑朔迷离的风姿吧!

  板书设计:

  夹竹桃

  花色——奇妙有趣

  花期——韧性可贵

  课文夹竹桃的教案分析 4

  目的要求:

  1、充分感知课文,认识夹竹桃的外形特征与内在品性;

  2、学会字词,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学习,让学生受到夹竹桃精神的感染,激发审美情感。

  重点、难点:

  由“形——性”引导学生充分感悟夹竹桃的特点。

  教学准备:

  相关课件图片、文字内容、夹竹桃实物、课文朗读录音

  教学程序和内容

  一、出示图片,初看夹竹桃的花、叶

  引出课题: 夹竹桃

  认读课题

  二、回顾欣赏,认识形貌。

  1、再次观察。

  (1)叶 图上的叶有什么特点?(细长、翠绿、如竹叶……)

  板书 叶如竹

  (2)花 用语言描述,或用词语概括(艳丽、迷人、如桃花……)

  板书 花如桃

  2、指点:有了这样的外形特征,人们就给它形象而好听的名字:夹竹桃

  3、出示明代翰林学士的诗,吟读加深认识。

  妾容如桃萼,郎心如竹枝。

  桃花有时谢,竹枝无时衰。

  4、出示夹竹桃实物,看一看,摸一摸,增强感性认识。

  5、引入课文第二小节对花的描述。

  6、小结概括: 夹竹桃真是一种________的花。

  7、比较课文第1小节作者的看法。

  “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说来,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

  质疑:究竟是什么最值得作者留恋与回忆呢?你们想更深入地了解夹竹桃吗?

  三、听课文朗读(录音),注意生字读音和易读错的字,并思考这样的问题。

  四、检查初步感知。

  1、与词语“对话”(逐行出示)

  融洽 花团锦簇 满院生辉 五彩缤纷

  熏透 美不胜收 一墙之隔 迎风吐艳

  衰败 无不奉陪 毫不含糊 叶影参差

  一嘟噜 微风乍起

  (学生自读、试读、领读结合)

  2、是什么让作者爱上夹竹桃?

  出示最后一小节“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齐读)

  五、把握重点,品悟韧性。

  1、课文的哪一小节着重突出了夹竹桃的韧性?

  2、出示第4小节内容。

  (1)哪些语句你特别有体会,能感受到夹竹桃的韧性呢?(鼓励,有发现就举手)

  (2)相机出示相关语句。

  ①“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

  认识 在逆境中顽强生长(板书:生命力强)

  有感情地朗读此句。

  A 比较句子练习

  春天、夏天、秋天,夹竹桃都开花。(比较原句体会表达)

  B 体味“无……不……”“无不……”的作用。

  练习改句子:

  例:a 翁建平同学热爱体育,注重锻炼,每一次比赛都名列前茅。(无……不……)

  b大家听了好书记孔繁森的事迹报告后,没有一个人不激动万分。(无不……)

  ②“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

  结合欣赏图片,认识花期长、生命力旺盛。

  体会读这一句。

  (让学生再自由读,关注课堂生成的契机,灵活把握)

  (3)指点:这就是韧性,你觉得韧性就是指怎样的精神呢?

  (不屈服、敢于进取、顽强……)

  (4)自由体会读,表现出这样的精神。

  (5)指名读 (师注意有新意地评价)

  (6)师示范读,互动评价。

  (7)学生再体会读。

  (8)出示划出重点词的这段,学生齐读,注意突出这些词。

  六、总结课文。

  现在你爱上夹竹桃了吗?爱它的什么?

  七、布置课外作业。

  1、将本课的所知所得,用“我喜爱的夹竹桃”为题,向他人介绍(还可查阅有关资料,以求全面了解)

  2、背诵课文第4小节。

  板书设计:

  叶如竹

  形 花如桃

  夹竹桃

  性 生命力强

  [教案说明]

  《夹竹桃》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描绘了在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花季里,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和花影迷离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本案的设计有以下特点:

  一、图文结合,声情并茂。

  课件的有效运用,有助于学生多方位地、全面地认识事物,在特定的情境下,产生丰富的内心情感,学生的体验空间,变得更加开阔,思维与审美的情感自由地碰撞、提升。

  二、精心练习,突出感悟。

  练习的设计,让学生自然地融入与文本的对话中,层次分明地为完成由“形----性” 的过程认识而服务。学生的主体在课堂中得了到充分的发挥,与文本进行和谐的交流,在自悟中完成一次次认识的质的飞跃。

  三、整体联系,注重拓展。

  教案的设计不局限于课本,引入“活水”是为了让自身更加“清澈”, 为学生全面地、整体地认识事物而努力,跳出课本学课本,让学生更多地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活力。

  课文夹竹桃的教案分析 5

  教学目标:

  1、感受夹竹桃花期长、韧性可贵的特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味作者所引起的美妙幻想,联系生活经验,说说自己的幻想。

  3、用无不和无不造句。

  教学重难点:

  感受夹竹桃花期长、韧性可贵的特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

  学生做好预习作业,一是用文后带点词语造句,二是写一写自己的幻想。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产生话题。

  1、同学们,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季羡林先生说: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却是(引生齐接说)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为什么这么说呢?上节课我们学了第2节,知道了一个原因,谁来说一说?

  (板书:花色奇妙)

  2、还有两个更重要的原因,请同学们翻开书,到结尾找一找。

  (1)指名读。

  (2)大家有没有发现,本文开头与结尾是首尾呼应,齐读结尾这一句。

  (3)另外的两个原因就是(板书:)夹竹桃 韧性

  引起幻想

  二、自读自悟,感受韧性。

  1、提到韧性,你想到了哪些词语?

  生:(不屈不挠、顽强不屈、能屈能伸、坚强、坚定不移、坚持不懈)

  2、韧性这个词语在课文中出现了两次。请同学们找到带有韧性的另一句话读一读。

  (1)生: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

  (2)这是一个反问句,谁能把它改成陈述句?

  3、课文第三小节一百多字,十四种花,却没有一个字写到夹竹桃。

  现在读了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话,你认为:能把第三小节删掉吗?为什么?

  (用其他花来进行对比,衬托夹竹桃的韧性)

  那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夹竹桃有韧性?

  (1)请读一读,划一划。

  (2)指名读所划的句子。

  4、再读第四自然段,体会:夹竹桃的韧性其实是指什么?你能解读出来吗?

  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让你的智慧闪光起来!

  指名读句子,说一说:你感悟到了什么?

  生A:韧性是夹竹桃顽强的生命力。

  生B:韧性是生生不息地延续生命,绽放花朵。

  生C:韧性是永不言谢的坚持。

  生D:韧性是夹竹桃向恶劣环境挑战的精神。

  5、解释一下:无日不迎风吐艳、无不奉陪这两个词是什么意思?

  无日不迎风吐艳说明夹竹桃没有一天不是迎着风开出艳丽的花朵。

  无不奉陪的意思就是不管什么时候都奉陪。

  ①无不和无不都属于双重否定式的词语,双重否定等于肯定。

  ②请选其中一个词语造句。 (无时不、无法不、无人不)

  6、夹竹桃的花期如此之长,是多么顽强啊!难怪作者会说(齐读最后一句)

  生: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的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

  ①谁能把它改成感叹句?(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的那些花比起来,显得多么可贵啊!) 板书:可贵

  ②此时此刻,作者对夹竹桃充满了怎样的情感?(敬佩、赞美)

  ③师:是啊,这样的韧性难道不值得我们敬佩吗?难道不值得我们赞美吗?让我们带着这份敬佩、赞美再读第四小节!先自己读一读。

  生试读,指名2人读,齐读。

  7、补充资料:季羡林先生博古通今,学贯中西,被誉为学术泰斗。和文字打了一辈子交道的他,历经艰难困苦,但爱国家、爱人民始终不渝,他不懈奋斗,把自己的.知识奉献给社会、服务于人民。在他最困难的时候,包括在牛棚挨整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信仰。那个特定的历史年代,他利用在传达室看门的时间,翻译了280万字的梵文作品。同学们,从这平凡的夹竹桃身上,季先生仿佛看到了他自己的影子,想到自己坎坷的经历。季先生喜欢夹竹桃的韧性,其实是在为自己树立信心,他要以夹竹桃为榜样,在逆境中不屈服,不放弃!

  再一次有感情地齐读第4自然段,把对夹竹桃的韧性和季先生人格力量的理解融入进去。

  三、想象画面,体会幻想。

  1、过渡: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

  第5自然段第一句是什么句?句中的此指什么?

  2、月光下的夹竹桃引发了我许多幻想。下面我们来学习幻想部分。(手指板书)

  (1)季先生为什么特别喜欢月光下的夹竹桃?迅速找出答案。

  指名读这三句话。

  (2)多美的景象啊!再次轻轻读读这三句话,边读边想像当时的情景。

  指名读。

  是啊!月色朦胧,花影迷离,叶影参差,花香袭人,作者顿时恍惚了,产生了许多的幻想。

  3、自主学习:他把夹竹桃幻想成哪些东西呢?

  你最喜欢哪一次幻想,有什么感受?用心读一读。

  4、汇报:作者把夹竹桃幻想成哪些东西呢?

  (1) 交流。(地图、荇藻、墨竹)

  (2)你最喜欢哪一次幻想?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有感情地读一读。 评点:听了你的朗读,老师觉得自己就在那艘远渡重洋的海轮上了,多么奇妙的越洋旅行啊。

  (3)下面请3位同学来读:一位读幻想成地图的内容,一位读幻想成荇藻的内容,一位读幻想成墨竹的内容。

  (4)叶影吹动,如梦如幻,多么美妙的享受啊!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美妙的幻想中,一起读。

  5、季羡林先生其实跟我们一样,也是那么爱幻想。在生活中,我们也常看到月光下类似的景象,你又会产生怎样的幻想呢?

  说话:我幻想它是 ,我就真看到 。

  (教师举例:我幻想它是一个舞台,我就真看到一出精彩的戏,小虫子成了戏中的主角,在舞台上大显身手呢。)

  指名学生说自己的幻想,进行评点和表扬。

  四、总结。

  1、我们了解了夹竹桃的韧性,又知道了它令作者产生许多美妙的幻想,怪不得作者会爱上夹竹桃,相信你也会和作者一样爱上夹竹桃的。

  一起读最后1小节。

  2、季羡林先生不愧为学界泰斗,他真会观察。我们在生活中也要这样善于观察,对于人或事物,我们不光要看其外表,更要注意它的内在美。

  课文夹竹桃的教案分析 6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2.结合文本语言,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无……不……”、“无不”造句。

  3.能找出直接描写夹竹桃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作者为什么爱上了夹竹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夹竹桃的韧性和月光下的夹竹桃引起作者许多幻想

  难点:理解夹竹桃可贵的韧性

  教学任务:

  第一课时

  一.引发猜想,导入新课

  上课开始,板书课题:夹竹桃,指名读,引导学生说说读了课题后有什么感受?引发学生对夹竹桃的猜想,如为什么叫夹竹桃?这名字怎么来的?然后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出示:夹竹桃的图片,让了解的学生作简单介绍,紧接着没下悬念: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作者为什么对它这么留恋、回忆呢?以激发学生迫切读文的愿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学生充分自读的基础上,检查初读情况,正音,对文中比较长的难读语句,如写夹竹桃韧性的那些句子等,重点加以指导,并理解相关字词。在读通顺课文的基础上,想想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在次基础上给课文分段,引导学生理清课文条理,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三.把握重点,朗读感悟

  在学生基本了解各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握重点段。默读课文,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课题是“夹竹桃”,课文是怎样具体介绍夹竹桃的呢?哪些自然段直接描述夹竹桃的呢?学生不难找出第二、四、五自然段。然后让学生重点朗读这三个自然段,从中感悟夹竹桃花色的融洽,开花的.韧性和由它引出的奇妙思想。为下一课时的学习作好铺垫。

  四.布置作业

  1.指导学生用钢笔书写本课生字,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下面重点说说第二可是的教学设计,主要分三个环节展开教学。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课开始,我再现第一课时的生词,带领学生默写并订正。然后与学生谈话,组组交流上堂课的学习收获,以唤起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回忆,进入第二个教学环节。

  二.学习课文,朗读感悟

  教学时,我先让学生整体浏览课文,把握课文脉络。课文第一自然段总写夹竹桃是作者最值得留恋和回忆的花,而第六自然段则是对3—5节的总结,同时照应了第一段。接着思考:你觉得夹竹桃怎样?可作者是情有独钟,为什么?这样,就很自然地过渡到学习课文的重点段落:第二、四、五自然段。

  当学生交流到第二自然段内容时,我顺势出示相关内容,指名学生读一读。当学生交流到夹竹桃花的色彩红白相映,景象十分奇妙有趣时,启发学生联想“红似火”“白如雪”的景象,:“火上有雪”、“雪上有火”交相辉映,指导读好这句话。凭借课件画面,边读边想,让学生脑海里呈现那样的色彩,那样的景象,领略作者当时的情趣。

  当学生交流到第四自然段“夹竹桃的韧性”时,我没疑:夹竹桃的韧性体现在哪里?让学生去找一找相关的语句,重点引导学生充分读懂“在和煦的春风里,……无日不迎风吐艳”和“从春天一直到秋天,……无不奉陪”这两句话,启发学生从这两句话中体会不论是气候和变化,还是季节的更替,只有夹竹桃始终如一,迎风开放;花期之长,无花可比。从而理解作者为什么说夹竹桃的可贵之处——韧性。通过朗读指导认识双重否定句式,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夹竹桃韧性的赞美。

  当学生交流到月光下的夹竹桃引起作者许多奇妙的幻想时,学生会兴趣盎然。我着重从月光下的夹竹桃为什么会引起作者的幻想以及引起了哪些幻想两方面引导,启发学生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力求获得和作者同样的感受。接着,我又带领学生由情入境,将美好的语言文字记在心里。“堵不住烦琐分析的路,就迈不开语言训练的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抓住学习语文的关键,重视高年级学生的读书感悟和背诵积累。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出示填空练习:

  我想它是地图()。……()是远渡重洋的海轮。

  我幻想它是(),……()是游鱼。

  我幻想它是()。……这一幅画竟变成了活画了。

  指导学生边读边闭目想象,达到熟读背诵,在赏读中积累内化,以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意境美,受到美的陶冶。

  而第二自然段的学习也不可忽视,让学生通过朗读,既体会到季老先生家院子里那一年三季热闹非凡的景象,又让学生明白这样写是为了与夹竹桃进行比较,反衬出它的那种韧性。

  三.布置作业

  1.背诵4、5自然段,进一步巩固积累课文规范语言。

  2.造句:无……不……;无不——

  3.迁移写法,模仿课文写一种植物。

  附极书:

  韧性

  17.夹竹桃 值得留恋和回忆 爱上夹竹桃

  幻想

  课文夹竹桃的教案分析 7

  一、 教学要求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无……不……、无不”等词语造句。

  2、 认识文章的中心句,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3、 欣赏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和动人花影,体味作者的喜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4、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 教学重点、难点

  欣赏夹竹桃夫人可贵韧性和动人花影。

  三、教学时间

  三课时

  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看图解题

  1、 出示夹竹桃挂图。

  2、 谈话,简介夹竹桃。

  图上画的是什么植物,谁能结合看图说说你所看到和了解的夹竹桃。

  简介夹竹桃。

  3、 板书课题。

  二、 自读课文

  1、 自由轻声朗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生字新词。

  (2)画出课文中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2、 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

  玉簪花 荇藻 参差不齐 鸡冠花 奉陪 榆叶梅 海棠 五彩缤纷 菊花 飞蛾 乍起

  (2)正音,齐读。

  (3)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重点理解下词语的意思。 融洽:彼此感情好,没有抵触。

  乍起:刚刚开始。

  韧性、柔软而结实。

  三、 初读指导

  1、 默读课文,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夹竹桃?

  2、 朗读第一自然段,完成练习:

  (1)夹竹桃不是_______________,也不是___________________,但是对我说来,它却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练习用“不是……也不是……却是……”说话。

  3、 为什么说夹竹桃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组织学生讨论。

  4、 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认识文章的中心句。

  这句话既能回答作者为什么要写夹竹桃,又是文章内容的总括。)

  四、 指导书写

  五、 作业

  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1、 提示“不是……也不是……却是……”,指名试背第1自然段内容。

  2、 比较下面两句话,看哪一句在文中的作用重要。

  (1)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来说,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

  (2)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

  组织学生讨论后小结:第一自然段是全文的总起,可以引起悬念,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一自然段是文章的总结,照应第1自然段,点明了“我”爱上了夹竹桃的原因。

  二、 精讲分析

  1、 讲读夹竹桃的韧性。

  (1)“夹竹桃的韧性”是“我”爱上了夹竹桃的原因之一。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夹竹桃的韧性?(3.4自然段)

  (2)默读课文3.4自然段,画出最能表现夹竹桃韧性的句子

  (3)出示:

  “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

  “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

  这两句话主要讲了什么?

  主要讲了无论是季节的变更,还是气候的变化,只有夹竹桃始终如一,没有哪一天不是迎风开放;它的花期之长,没有哪一种季节性的花可以与之相比。

  (4)读第4自然段最后一句话,把它改成陈述句。

  (5)课文哪一自然段写了“院子里那些花”?

  (6)朗读第4自然段最后一句话,明确反衬作用。

  (7)在和煦的春天,在盛夏和深秋,作者分别写了哪些花来衬托夹竹桃的韧性的?指名读“一年三季。花开花落,万紫千红”的景象,读出“应有尽有”的语气。

  (8) 小结。

  第3.4自然段通过一年三季、花开花落的衬托和夹竹桃花期之长,始终如意写出了夹竹桃的 “韧性”。

  (9)齐读夹竹桃引起的幻想。

  2、讲读夹竹桃引起的幻想。

  (1)夹竹桃“引起我的许多幻想”,也是“我”爱上夹竹桃的原因之一。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作者的想像和幻想?

  (2)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我”为什么觉得这景象十分奇妙,十分有趣?

  (3)轻声读第2自然段,体委这奇妙有趣的景象。

  (4)作者对夹竹桃的`想像还不止与此。默读课文第5自然段,思考:月光下的夹竹桃为什么会引起作者的幻想?月光下的夹竹桃引起了作者的哪些幻想?

  (5)月光下的夹竹桃有什么特点?

  (6) 小结。月光下的夹竹桃香气袭人,叶影参差,花影靡丽,让我领略了无限的妙处。

  (7)朗读第5自然段。

  三、 布置背诵

  在理清上述课文思路的基础上,试背上述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 总结课文

  1、 默读课文,说说作者为什么爱上了夹竹桃。

  2、 朗读第1.6自然段,弄清课文“总——分——总”的结构。

  3、 划分段落

  一(1):总写夹竹桃是作者值得留恋和回忆的花。

  二(2~5):分写夹竹桃开花时的景象,花期之长以及作者产生的想像和幻想。

  三(6):总结课文,点明作者喜欢夹竹桃的原因。

  4、 画出文中描写几幅图景的文字,仔细品位,体验衬托和想像的好处。

  (1)雪火相容图。

  (2)一年三季,花开花落,万紫千红。

  (3)月光下的夹竹桃。

  二、 指导背诵

  1、 熟读课文。

  2、 指导方法。

  3、 学生试背。

  三、 感情朗读,完成练习。

  1、 回答文后问题。

  2、 课后完成背诵。

  板书:

  和煦的春风里

  这样的韧性,盛夏的暴雨里无……不……

  深秋的清冷里

  我爱上了夹竹桃

  雪与火相容——奇妙、有趣

  许多幻想

  月光下的夹竹桃——特别喜欢

  课文夹竹桃的教案分析 8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描绘了在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花季里,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和花影迷离的动人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纪传体的喜爱之情。

  第四、五自然段写纪传体的韧性及月光下的夹竹桃引起作者许多幻想是课文的重点,而理解夹竹桃可贵的韧性是文章的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无不、无不造句。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2、能找出直接描写夹竹桃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作者为什么爱上了夹竹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课前准备:

  有关夹竹桃的资料,写有生字的小黑板。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理清课文脉络。

  一、导入

  1、板书课题:17、夹竹桃,齐读

  2、简介夹竹桃:这是我国各地常见的栽培观赏植物。它的叶、皮、根、花均有毒。

  二、自读课文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生字新词。

  (2)画出课文中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词语,指名读后集体朗读。

  (2)说说词语意思

  融洽:彼此感情好,没有抵触。

  乍起:刚刚开始。

  韧性:柔软而结实。

  (3)指名读课文

  三、理清课文脉络

  1、自由读课文,想想如何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总写夹竹桃是作者最值得留恋和回忆的花。

  第二段(2)写作者家中的夹竹桃开花时红白相映,景象奇妙有趣。

  第三段(35)写夹竹桃的可贵以及引起作者的幻想。

  第四段(6)写作者爱上了夹竹桃。

  四、作业

  1、课作:描红

  2、家作:抄词、默词、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一、复习检查

  1、听写词语

  2、指名朗读课文

  二、学习课文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题是夹竹桃,课文是怎样具体介绍的呢?哪些自然段直接描述夹竹桃的呢?(2、4、5)

  2、课文的2、4、5自然段分别介绍了夹竹桃的什么内容?请同学们边读边想,努力把课文读好。

  学习第2自然段

  1、默读,思考:我为什么觉得这景象十分奇妙,十分有趣?

  2、讨论,交流:

  (1)这是什么景象?(两盆夹竹桃,一盆红色的,一盆白色的)

  (2)为什么觉得这景象十分奇妙,十分有趣?(火与雪:不相容融洽)

  3、轻声读,体味这奇妙有趣的景象。

  学习第5自然段

  1、轻声读,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2、讨论:

  月光下的夹竹桃引起了作者的幻想。

  3、默读,思考:

  (1)月光下的夹竹桃为什么引起作者的幻想?

  (2)月光下的夹竹桃引起了作者哪些幻想?

  4、月光下的.夹竹桃有什么特点》读第5自然段,试着完成填空练习:

  我想它是地图()。()是亚洲,()是非洲,()是大海。(),

  ()是远渡重洋的海轮。

  我幻想它是水中的荇藻,我眼前就真地展现出()。(),()就是游鱼。

  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我就真看到()。(),(),这一幅画竟变成活画了。

  5、小结:

  月光下的夹竹桃香气袭人,叶影参差,花影迷离,我把它幻想成地图,幻想成荇藻,幻想成一幅墨竹让我领略了无限的妙处。

  6、练习朗读。

  学习第4、3自然段

  1、那么第4自然段又写了夹竹桃的什么呢?轻声朗读

  2、讨论:写了夹竹桃的韧性。

  3、默读,画出最能表现夹竹桃韧性的句子。

  自由读,交流,出示:

  (1)

  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

  (2)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

  ①这两句话主要讲了什么?

  (主要讲了无论是季节的变更,还是气候的变化,只有夹竹桃始终如一,没有哪一天不是迎风开放;它的花期之长,没有哪一种季节性的花可以与之相比。)

  ②体味无不、无不的作用。

  ③练习用无不、无不造句。

  4、读第4自然段最后一句话,把它改为陈述句。

  5、课文重点写夹竹桃,为什么要用一个自然段来描写一年三季,花开花落,万紫千红的景象呢?(反衬)

  6、指导朗读

  7、小结:

  这两个自然段通过一年三季、花开花落的衬托和夹竹桃花期之长,始终如一写出了夹竹桃的韧性。

  8、练习背诵

  学习第1、6自然段

  1、自由读第1、6自然段,联系全文想想作者为什么爱上了夹竹桃?

  2、课文的最后一节在全文起了什么作用?(前后呼应,总结全文)

  三、作业

  1、抄写词语

  2、造句:

  无不(无时不,无日不,无人不,无法不)

  无不

  附板书:

  韧性

  17、夹竹桃

  值得留恋和回忆

  爱上了夹竹桃

  幻想

  课文夹竹桃的教案分析 9

  一、复习

  1、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

  2、读词

  (1)、再读“荇藻”,强调“荇”是后鼻音

  (2)、“玉簪花”象什么?读黄庭坚关于“玉簪花”的诗

  (3)、理解秋风乍起的“乍”(突然)

  (4)、读“一嘟噜”

  (5)、理解“熏透了”(香味很浓),理解“凄清”(凄冷、微寒)

  (6)、“藻、凄”在写法上要注意什么?

  3、欣赏夹竹桃的图片,夹竹桃顾名思义有什么特点?

  (夹杂两种植物的特点,枝叶似竹,花似桃)读名,记住夹竹桃的特点

  二、新授

  1、季羡林老先生笔下的夹竹桃又是怎样的呢?用哪些语言可以来形容它?用文中的语言。

  (十分奇妙、迎风吐艳、有韧性、一声不响亮、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无不奉陪……)

  (1)、哪个词在季羡林心中印象最为深刻?(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

  (2)、为什么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

  2、读文中的第2小节

  (红色的花朵让我想到火,白色的花朵让我想到雪,火与雪是不相融的,但是这两盆花却融洽地开在一起,宛如火上有雪,或雪上有火。我心里觉得这景象十分奇妙,十分有趣)

  这是什么样的景象?(融洽)平时我们会说什么融洽?(关系融洽)“融洽”让语言有了感情,这就是语言的.精妙。

  3、接下来,哪里写了夹竹桃?(第四小节)

  (1)、你能看见夹竹桃在怎样开?读第四小节。

  (在盛夏、清冷、和煦的春风里开,无日不迎风吐艳)

  (2)、夹竹桃迎过哪些风?(和煦的春风、盛夏的暴风、深秋的冷风)

  (3)、那风仅仅是风吗?

  (4)、无论环境怎样改变,夹竹桃怎么开?

  (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

  (5)、两个看不出提示了你什么?(夹竹桃始终如一地开)

  (6)、夹竹桃迎风吐艳吐出的仅仅是枝头的花朵吗?(是那顽强的生命力)

  读“无日不迎风吐艳”,读出夹竹桃的生命力

  (7)、为什么悄悄地,一声不响地?能读出言外意吗?(不张扬、含蓄)

  (8)|能读出季老的言外情吗?对夹竹桃的默默无闻怀有怎样的感情?(喜爱)

  (9)、“两个又”看出是怎么开?

  用个词来形容。(生生不息、连续不断、接连不断……)

  读“夹竹桃却……又长出一嘟噜)

  4、“无不奉陪”一词看出夹竹桃都陪过谁?第几小节写的?(第四小节)

  (1)、花在分布上有什么特点?(季节的特点)

  别的花花开一季,夹竹桃却是花开三季,读出了什么?(夹竹桃生命力旺盛)

  (2)、除了写花多,还有什么?(花美)

  (3)、还写了什么?(熏透了整个院子)(花香)

  (4)、这一小节,仅仅是写这些花吗?(为了衬托夹竹桃)(为了与夹竹桃对比)

  所以季先生写到“然而…………”

  一起来回味这些文字,读。

  5、读到了这里,悟出了吗?什么是夹竹桃的韧性?

  (连续不断地开、始终如一地开、花开三季……)

  大声地读它的韧性

  6、所以说“对我来说它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

  三、为什么季先生爱夹竹桃,看季先生的生平

  所以,课文的开头和结尾,才会包含深情地说:“它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

  课文夹竹桃的教案分析 10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文本感受夹竹桃的韧性,体会作者喜爱夹竹桃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交流导入

  1.有一种植物,它既不高贵的,也不是最美丽的,它却有一个诗意的名字——夹竹桃。

  2.见过夹竹桃吗?(见过夹竹桃的同学一般来说较少)

  (出示图)

  3.那位同学,借助课前的预习来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夹竹桃?(指名简单介绍)

  师总结:夹竹桃是一种常绿灌木,叶片像竹,花像桃,所以人们给他起了一个很有诗意的名字——夹竹桃。

  4.同学们,夹竹桃是一种极其普通的植物,但在“学界泰斗”季羡林先生的笔下,却有着别样的一番情趣。今天我们就跟随着季老先生一起走进他心中的夹竹桃。(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季先生笔下的夹竹桃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把课文打开,默读课文。将你看到的夹竹桃用笔画下来。(生默读圈画。)

  2.交流。(板书:美妙、有趣

  一声不响,迎风吐艳

  花影迷离)

  3.出示词语,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些词。(指名读词。)

  三、感受色美

  1.在作者的眼中,夹竹桃是奇妙的。同学们,文章哪一节写出了夹竹桃的奇妙?

  2.出示第二节,读了这一段,你的脑海中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3.这画面给你怎么样的感觉?

  4.这么奇妙、有趣的景象真让人喜爱,谁用你的朗读将这美妙的画面表现出来?(指名、齐读。)

  四、细品“韧性”

  同学们,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让我们走进一墙之隔的大门内,欣赏那一声不响、迎风吐艳的夹竹桃。请同学们翻到课文第四节,用你喜欢的方式去感受夹竹桃的与众不同。(可以读一读、圈画圈画、做做批注、也可以同桌小声交流)

  生自读感悟

  【一品韧性】

  1.好!同学们,我们交流一下。哪些地方你感受最深?

  A『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

  一声不响:夹竹桃就是那样地默默无闻。

  又开出一朵,又长出一嘟噜:默默无闻的夹竹桃一年三季没有衰败的时候,总是连续不断地竞相开放着。

  B『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

  谈谈你的感受

  无日不:每日这是一个双重否定。

  既然每天就是“无日不”那我们干脆就把“无日不”换成“每日”,你们觉得好吗?

  无日不,更强烈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谁来将这强烈的语气读出来。(指名)

  同学们,(点红: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气候,不管怎样的环境,夹竹桃始终如一。

  同学们,我们的.身边有哪些像夹竹桃一样始终如一、坚持不懈的人或物?请你仿照课文用“无日不”说句话。

  C『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

  一直、一直、无不:开花时间长。(板书:常开不败)

  同学们,从春天一直到秋天,陪伴夹竹桃开放的都有哪些花?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的第三节。(出示)

  老师想请三个女生分季节读。(指名)其他同学边听边想,通过她们地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场景?

  看到了许多的花,有多少种花?(很多)多到了什么程度?文中有个词语叫——应有尽有。

  花很美。

  3.多美的庭院,让我们美美地把这一段读一读。(指名)

  4.同学们,作者写庭院中这么多美丽的花,他的目的是什么?(衬托)

  我们一起来读读第四节

  同学们,读到这儿,你觉得夹竹桃的韧性体现在什么地方?

  总结:同学们,尽管庭院中的花一年三季花开花落,万紫千红,然而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一声不响,无日不迎风吐艳,一年三季,常开不败。多么有韧性的花。(板书:韧性)难怪作者那样喜欢它

  如此有韧性,难怪作者那么喜欢它(出示:『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说来,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

  【二品韧性】

  1.同学们,其实季羡林先生如此喜爱夹竹桃的韧性还有另外的一个原因,下面就让我们进一步去了解一下季羡林先生。同学们课前也一定搜集了许多关于季羡林先生的资料,哪位同学来交流交流。(指名交流)

  2.是介绍季羡林人生的艰苦历程。

  3.同学们,正是这夹竹桃般坚忍的品质支撑着季羡林老人一步步地走向成功。从这平凡的夹竹桃身上,季先生仿佛看到了他自己的影子。

  4.让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

  5.想到自己坎坷的经历,看着这坚韧的夹竹桃,季羡林先生的喜爱之情油然而生——读:『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说来,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

  【三品“韧性”】

  1.同学们,此时此刻,对于“韧性”这个词,你的心中一定有你自己的理解了,请你用一个词,一句话或一首诗,将你心中的“韧性”表达出来好吗?

  2.交流。

  五、总结

  同学们,夹竹桃美妙之处还不止于此。月光下的夹竹桃又是怎样的呢?我们下节课继续交流。

  六、作业

  背诵课文第四节。

  备课资料

  • 相关推荐

【课文夹竹桃的教案分析】相关文章:

课文《离骚》分析11-16

课文《社戏》结构分析02-21

社戏课文原文及分析02-24

牧场之国课文分析04-20

课文《猫》教材分析03-30

《刷子李》课文分析04-12

小说项链课文分析04-20

猴王出世课文分析03-07

《劝学》课文特点分析08-11

《劝学》课文结构分析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