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2翻译课文

2024-05-25 课文大全

  想知道大学英语2课文全部翻译的朋友们可以看下下文,小编已经整理出来啦。

  大学英语2翻译课文

  第一单元

  美国人认为没有人能停止不前。

  如果你不求进取,你就会落伍。

  这种态度造就了一个投身于研究、实验和探索的民族。

  时间是美国人注意节约的两个要素之一,另一要素是劳力。

  人们一直说:“只有时间才能支配我们。”

  人们似乎把时间当作一个差不多是实实在在的东西来对待。

  我们安排时间、节约时间、浪费时间、挤抢时间、消磨时间、缩减时间、对时间的利用作出解释;我们还要因付出时间而收取费用。

  时间是一种宝贵的资源,许多人都深感人生的短暂。

  时光一去不复返。

  我们应当让每一分钟都过得有意义。

  外国人对美国的第一印象很可能是:每个人都匆匆忙忙──常常处于压力之下。

  城里人看上去总是在匆匆地赶往他们要去的地方,在商店里他们焦躁不安地指望店员能马上来为他们服务,或者为了赶快买完东西,用肘来推搡他人。

  白天吃饭时人们也都匆匆忙忙,这部分地反映出这个国家的生活节奏。人们认为工作时间是宝贵的。

  在公共用餐场所,人们都等着别人尽快吃完,以便他们也能及时用餐,你还会发现司机开车很鲁莽,人们推搡着在你身边过去。

  你会怀念微笑、简短的交谈以及与陌生人的随意闲聊。

  不要觉得这是针对你个人的,这是因为人们都非常珍惜时间,而且也不喜欢他人“浪费”时间到不恰当的地步。

  许多刚到美国的人会怀念诸如商务拜访等场合开始时的寒暄。

  他们也会怀念那种一边喝茶或喝咖啡一边进行的礼节性交流,这也许是他们自己国家的一种习俗。

  他们也许还会怀念在饭店或咖啡馆里谈生意时的那种轻松悠闲的交谈。

  第二单元

  一般说来,美国人是不会在如此轻松的环境里通过长时间的闲聊来评价他们的客人的,更不用说会在增进相互间信任的过程中带他们出去吃饭,或带他们去打高尔夫球。

  既然我们通常是通过工作而不是社交来评估和了解他人,我们就开门见山地谈正事。

  因此,时间老是在我们心中滴滴答答地响着。

  因此,我们千方百计地节约时间。

  我们发明了一系列节省劳力的装置;

  我们通过发传真、打电话或发电子邮件与他人迅速地进行交流,而不是通过直接接触。虽然面对面接触令人愉快,但却要花更多的时间,尤其是在马路上交通拥挤的时候。

  因此,我们把大多数个人拜访安排在下班以后的时间里或周末的社交聚会上。

  就我们而言,电子交流的缺乏人情味与我们手头上事情的重要性之间很少有或完全没有关系。

  在有些国家,如果没有目光接触,就做不成大生意,这需要面对面的交谈。

  在美国,最后协议通常也需要本人签字。

  然而现在人们越来越多地在电视屏幕上见面,开远程会议不仅能解决本国的问题,而且还能通过卫星解决国际问题。

  美国无疑是一个电话王国。

  几乎每个人都在用电话做生意、与朋友聊天、安排或取消社交约会、表达谢意、购物和获得各种信息。

  电话不但能免去走路之劳,而且还能节约大量时间。

  其部分原因在于这样一个事实:美国的电话服务是一流的,而邮政服务的效率则差一些。

  有些初来美国的人来自文化背景不同的其他国家,在他们的国家,人们认为工作太快是一种失礼。

  在他们看来,如果不花一定时间来处理某件事的话,那么这件事就好像是无足轻重的,不值得给予适当的重视。

  因此,人们觉得用的时间长会增加所做事情的重要性。

  但在美国,能迅速而又成功地解决问题或完成工作则被视为是有水平、有能力的标志。

  通常情况下,工作越重要,投入的资金、精力和注意力就越多,其目的是“使工作开展起来”。

  第三单元

  我和盖尔计划举行一个不事张扬的婚礼。

  在两年的相处中,我们的关系经历了起伏,这是一对情侣在学着相互了解、理解和尊重时常常出现的。

  但在这整整两年间,我们坦诚地面对彼此性格中的弱点和优点。

  我们之间的种族及文化差异不但增强了我们的关系,还教会了我们要彼此宽容、谅解和开诚布公。

  盖尔有时不明白为何我和其他黑人如此关注种族问题,而我感到吃惊的是,她好像忘记了美国社会中种族仇恨种种微妙的表现形式。

  对于成为居住在美国、异族通婚的夫妻,我和盖尔对未来没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相互信任和尊重才是我们俩永不枯竭的力量源泉。

  许多夫妻因为错误的理由结了婚,结果在10年、20年或30年后才发觉他们原来是合不来的。他们在婚前几乎没有花时间去互相了解,他们忽视了严重的性格差异,指望婚姻会自然而然地解决各种问题。我们希望避免重蹈覆辙。

  事实更说明了这一点:已经结婚35年的盖尔的父母正经历着一场充满怨恨、令人痛苦的婚变,这件事给盖尔带来了很大打击,并一度给我们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关系造成了负面影响。

  当盖尔把我们计划举办婚礼的消息告诉家人时,她遇到了一些阻力。

  她的母亲德博拉过去一直赞成我们的关系,甚至还开过玩笑,问我们打算何时结婚,这样她就可以抱外孙了。

  但这次听到我们要结婚的消息时,她没有向我们表示祝贺,反而劝盖尔想清楚自己的决定是否正确。

  “这么说我跟他约会没错,但是如果我跟他结婚,就错了。

  妈妈,是不是因为他的肤色?”盖尔后来告诉我她曾这样问她母亲。

  “首先我必须承认,刚开始时我对异族通婚是有保留意见的,也许你甚至可以把这称为偏见。

  但是当我见到马克时,我发现他是一个既讨人喜欢又聪明的年轻人。

  任何一个母亲都会因为有这样一个女婿而感到脸上有光的。

  所以,这事跟肤色没有关系。

  是的,我的朋友们会说闲话。

  有些朋友甚至对你所做的事表示震惊。

  但他们的生活与我们的不同。

  因此你要明白,马克的肤色不是问题。

  我最大的担心是你也许跟我当初嫁给你爸爸一样,为了错误的原因而嫁给马克。

  当年我和你爸爸相遇时,在我眼中,他可爱、 聪明、富有魅力又善解人意。

  一切都是那么新鲜、那么令人兴奋。而且我们两人都认为,我们的婚姻是理想婚姻,至少表面上看是如此,而且一切迹象都表明我们的婚姻会天长地久。

  直到后来我才明白,在我们结婚时,我并不十分理解我所爱的人——你的爸爸。”

  “但是我和马克呆在一起已有两年多了,”盖尔抱怨道。

  “我们俩一起经历了许许多多的事情。

  我们彼此多次看到对方最糟糕的一面。

  我可以肯定时间只能证明我们是彼此深情相爱的。”

  “你也许是对的。但我还是认为再等一等没坏处。你才25岁。”

  盖尔的父亲戴维——我还未见过他的面——以知事莫若父的态度对待我们的决定。

  他问的问题基本上和盖尔母亲的问题相同:“干吗这么匆忙?这个马克是什么人?他是什么公民身份?”

  当他得知我办公民身份遇到了问题时,就怀疑我是因为想留在美国而娶他女儿的。

  “不过爸爸,你这话讲得太难听了,”盖尔说。

  “那么干吗要这样着急?”他重复地问。

  “马克是有公民身份方面的问题,但他总是在自己处理这些问题,”盖尔辩解道。

  “事实上,当我们在讨论结婚的时候,他清楚地表明了一点:如果我对任何事情有怀疑,我完全可以取消我们的计划。”

  她父亲开始引用统计数据说明异族通婚的离婚率比同族结婚的要高,而且还列举了接受过他咨询的、在婚姻上有麻烦的异族通婚夫妇的例子。

  他问道:“你考虑过你将来的孩子可能会遭受的苦难吗?”

  “爸爸,你是种族主义者吗?”

  “不,当然不是。

  但你必须得现实一点。”

  “也许我们的孩子会遇到一些问题。但谁的孩子不会呢?

  可是有一样东西他们将会永远拥有,那就是我们的爱。”

  “那是理想主义的想法。

  人们对异族通婚生下的孩子是会很残酷的。”

  “爸爸,到时候我们自己会操心的。

  但是假如我们在做什么事之前,就必须把所有的疑难问题全部解决的话,那么我们几乎什么都干不成了。”

  “记住,你什么时候改变主意都不晚。”

  第四单元

  大中央车站问询处桌子上方的数字钟显示:差六分六点。

  约翰·布兰福德,一个年轻的高个子军官,眼睛盯着大钟,看确切的时间。

  六分钟后,他将见到一位在过去13个月里在他生命中占有特殊位置的女人,一位他素未谋面、却通过书信始终给予他力量的女人。

  在他自愿参军后不久,他收到了一本这位女子寄来的书。

  随书而来的还有一封信,祝他勇敢和平安。

  他发现自己很多参军的朋友也收到了这位名叫霍利斯·梅内尔的女子寄来的同样的书。

  他们所有的人都从中获得了勇气,也感激她对他们为之战斗的事业的支持,但只有他给梅内尔女士回了信。

  在他启程前往海外战场战斗的那天,他收到了她的回信。

  站在即将带他进入敌人领地的货船甲板上,他一遍又一遍地读着她的来信。

  13个月来,她忠实地给他写信。

  即使没有他的回信,她仍然一如既往地写信给他,从未减少过。

  在那段艰苦战斗的日子里,她的信鼓励着他,给予他力量。

  收到她的信,他就仿佛感到自己能存活下去。

  一段时间后,他相信他们彼此相爱,就像是命运让他们走到了一起。

  但当他向她索要照片时,她却婉然拒绝。

  她解释道:“如果你对我的感情是真实和真诚的,那么我长什么样又有什么关系呢。

  假如我很漂亮,我会因为觉得你爱的只是我的美貌而时时困扰,那样的爱会让我厌恶。

  假如我相貌平平,那我又会常常害怕你只是出于寂寞和别无他选才给我写信的。

  不管是哪种情况,我都会阻止自己去爱你。

  当你来纽约见我时,你可以做出自己的决定。

  记住,那时候我们两个人都可以自由选择停止或继续下去──如果那是我们的选择……”

  差一分六点……布兰福德的心怦怦乱跳。

  一名年轻女子向他走来,他立刻感到自己与她之间存在着一种联系。

  她身材修长而苗条,漂亮的金色长发卷曲在小巧的耳后。

  她的眼睛如蓝色的花朵,双唇间有着一种温柔的坚毅。

  她身穿别致的绿色套装,犹如春天般生气盎然。

  他向她迎去,完全忘记了她并没有佩戴玫瑰。看他走来,她的嘴角露出一丝热情的微笑。

  “当兵的,跟我同路?”她问道。

  他不由自主地向她靠近了一步。然后,他看见了霍利斯·梅内尔。

  她就站在那少女的身后,一位四十好几的女人,头发斑斑灰白。在年轻的他的眼里,梅内尔简直就是一块活脱脱的化石。

  她不是一般的胖,粗笨的双腿移动时摇摇晃晃。

  但她棕色的外衣上戴着一朵红色的玫瑰。

  绿衣少女快速地走过,很快消失在了雾中。

  布兰福德觉得自己的心好像被压缩成一个小水泥球,他多想跟着那女孩,但又深深地向往那位以心灵真诚地陪伴他、带给他温暖的女人;而她正站在那里。

  现在他可以看见,她苍白而肥胖的脸上透着和善与智慧。

  她灰色的眼中闪烁着温暖和善良。

  布兰福德克制住跟随年轻女子而去的冲动,尽管这样做并不容易。

  他的手抓着那本在他去战场前她寄给他的书,为的是让霍利斯·梅内尔认出他。

  这不会成为爱情,但将成为一样珍贵的东西,一样可能比爱情更不寻常的东西──一份他一直感激、也将继续感激的友情。

  他向那个女人举起书。

  “我是约翰·布兰福德,你──你就是霍利斯·梅内尔吧。

  我非常高兴你能来见我。

  我能请你吃晚餐么?”

  那女人微笑着。

  “我不知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孩子,”她答道:“那位穿绿色套装的年轻女士──刚走过去的那位──请求我把这朵玫瑰别在衣服上。

  她说如果你邀请我和你一起出去,我就告诉你她在公路附近的那家大餐厅等你。

  她说这是一种考验。”

  第七单元

  如果你常常生气、身心疲乏,好像你生活中的压力正在快速地积聚,将要失去控制,那么你可能是在损害你的心脏了。

  假如你不想损害自己的心脏,你就需要努力学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控制自己的生活──并且承认有许多东西你是无法控制的。

  这是罗伯特·S. 埃利奥特博士的观点。他是内布拉斯加大学的临床医学教授,新书《从压力到力量:怎样减轻你的负担,拯救你的生命》的作者。

  埃利奥特说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类他称之为“热核反应堆式的人”(即易怒的人)。

  对这些人来说,紧张会导致他们血压大幅度迅速上升。

  埃利奥特说,研究人员已经发现,有压力的人除了其他症状外,胆固醇的含量也较高。

  “我们已经做了多年研究,证明过分忧虑或紧张所产生的化学物质的确会损伤心肌纤维。

  这种情况发生时往往很快,不到5分钟。它会造成许多短路,而且这种短路会引起严重的心律不齐。

  心脏跳起来不像一个泵,而像一只装着蠕虫的袋子(杂乱而又绵软无力)。当这种情况发生时,我们就活不成了。”

  现年64岁的埃利奥特,在44岁时曾有过一次心脏病发作,他把那次心脏病发作的部分原因归于压力。

  多年来,他一直是一个“热核反应堆式的人”。

  表面上,他显得沉着、冷静、泰然自若,但他内心深处的压力使他筋疲力尽。他现在身体状况很好。

  他说,压力破坏性程度的主要预测指标是FUD因素──FUD指的是恐惧、犹豫和怀疑──再加上可察觉到的缺乏控制力。

  对许多人来说,压力的根源是愤怒,而对付愤怒的诀窍是找出怒从何来。

  埃利奥特问道:“这种愤怒是否来自这么一种感觉:希望一切事物都必须完美无缺?”

  “这在职业女性中是很常见的原因。她们觉得要让人人感到她们无所不能,而且要把样样事情都做得完美无缺。

  她们认为,‘我应该这样,我必须这样,我不得不这样。’追求完美永无止境。

  完美主义者事必躬亲。

  他们生气是因为他们不得不把什么事情都扛在自己肩上,还为之发脾气。

  随后他们就感到内疚,接着他们就再把整个过程重复一遍。”

  “还有的人生气是因为他们的生活没有方向。

  他们把交通阻塞看得和家庭纠纷一样重,” 他说:

  “如果你生气超过5分钟──如果你生闷气,没有安全的发泄渠道的话──你就必须弄清你为何生气。”

  “此时就会发生这种情况──人们由于心理压力在生理上变得越发激动,他们的身体就越可能因为某种心脏病而崩溃。”

  让自己平静下来的做法就是承认你存在这种倾向。

  通过改变你的某些看法和消极思想,学会对事物不再抱有那么强烈的敌视态度。

  埃利奥特建议人们控制自己的生活。

  “如果有什么能取代压力,那就是控制。

  你所需要的不是FUD因素而是NICE因素──NICE是指新的、使人感兴趣的、有挑战性的经历。”

  “你必须确定你能控制自己生活中的哪些部分,”他说:“停下你的脚步,对自己说,‘我要把指南针拿出来,弄明白自己需要什么。’”

  他建议人们写下他们觉得自己生活中最重要的、最想做成的6件事。

  本·富兰克林在32岁时就是这样做的。

  “他写下了他想要做的事情,诸如要做一个更慈爱的父亲、更体贴的丈夫、经济上独立、思维上活跃,而且还要保持性情平和──这一点他也做得不好。”

  埃利奥特说,你可以先列出12件事,然后压缩到6件,要确定轻重缓急。

  “别让自己去做不可能做到的事。要做那些会影响你的个性、控制能力和自我价值的事情。”

  “把它们记在一张可以随身携带的卡片上,需要的时候看看。

  既然我们无法让一天有26个小时,我们就得确定先做哪些事情。”

  请记住:随着时间的推移,优先要做的事会有所改变。

  “孩子会长大,狗会死去,你所优先考虑做的事也会改变。”

  根据埃利奥特的观点,控制压力的另一关键因素是“要承认你生活中还有一些棘手的、你几乎无法或完全无法控制的东西──比如经济以及政客们。”

  你必须认识到,有时候像交通阻塞、最后期限及讨厌的老板这类事情,“你无法抗争,也无法逃避。你必须学会如何与之相容。”

  第八单元

  人们常常说:对于青春来说,最令人悲伤的事情莫过于青春在年轻时被浪费掉了。

  在读一份对大学一年级新生作的调查报告时,我又想起了这种惋惜之情:“要是当初我就懂得了现在我领悟到的东西该有多好!”

  这份调查报告印证了我以前根据在梅肯和罗宾斯住宿中心对学生进行的非正式民意调查所作的推断:学生们认为如果某种东西(不管它是何物)没有实际意义,不能把它当酒喝、当烟抽、当钱花,那么“它”就基本毫无价值。

  基于对188,000多名学生答卷的调查表明,当今的大学新生比这项民意测验开始17年以来的任何时候的大学新生都“更主张消费主义,同时也少了些理想主义”。

  在这个经济不景气的时代,学生们的主要目标是追求“经济上的富裕”。

  与过去任何时候相比,树立有意义的人生哲学已不那么重要了。

  这一情况并不让人感到惊奇。因此,如今最受欢迎的课程不是文学或历史,而是会计学。

  如今人们对当教师、社会服务和人文学科、还有种族和妇女研究的兴趣都处于低潮。

  而另一方面,攻读商科、工程学及计算机科学的学生人数却在迅速增加。

  还有一件事也不令人意外。

  我的一个朋友(一个化工公司的销售代理)在干这份工作的第一年所挣的钱就已是大学教师薪水的两倍了──这甚至还是在她修完两年制的准学士学位课程之前的事。

  她喜欢说这样一句话:“我会对他们讲,他们学习音乐、历史、文学等等有什么用!”那还是四年以前呢,我都不敢想象她现在赚多少钱。

  坦率地说,我为这位小姐感到骄傲(不是为她的态度,而是为她的成功)。

  但是我们为什么不能两全其美呢?我们就不能教会人们既懂得谋生,又懂得人生么?我相信我们能够做到。

  如果我们做不到这一点,那就是对我们从幼儿园、小学、中学直到大学的整个教育制度的否定。

  在一个日益专业化的时代,我们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了解什么是生活中真正重要的东西。

  这就是年龄和成熟所能带给人们的启示。

  大多数年龄约在30至50岁之间的人都会最终得出一个必然的结论,即他们不应该仅仅是为某个公司、某个政府机构或任何其他单位服务。

  我们大多数人最终会认识到,生活质量并不完全是由资产负债表来决定的。

  诚然,每个人都想在经济上富裕点。但是我们还希望对自己职业范围以外的世界有所了解;我们希望能为我们的同胞和上帝效劳。

  如果说人要到步入中年才能对人生的含义有所领悟的话,那么为这种领悟扫清障碍不正是教育机构的责任吗?大多数人在年轻的时候怨恨从他们工资中扣钱交社会保险金,然而好像只是短短几年后,他们就发现自己正焦急地站在信箱旁边(等待养老金支票)了。

  虽然我们所有人都确实需要一份工作,最好是一份薪水丰厚的工作。但同样不容争议的事实是,我们的文明已经在我们各自的领域之外积累了巨大的知识财富。

  而且正因为我们理解了这些在其他领域的贡献――不管是科学方面的,还是艺术方面的――我们的人生才更完善。

  同样地,我们在了解他人的智慧的同时,自己也学会了如何去思考。

  也许更重要的是,教育使我们的视野超越了眼前的需求,并使我们看到了事物间的联系。

  我们每周都在报纸上读到这样的消息:工会在为要求更高的工资而罢工,结果却只是使他们的老板破了产。

  没有了公司,也就没有了工作岗位。

  从长远来看,他们的目光是何等地短浅!

  但是赞成全面教育的最重要的理由是,在学习世世代代积累起来的知识的同时,我们也提高了自己的道德感。

  最近我看了一幅漫画,描述了几个商人坐在会议桌周围,看上去困惑不解的样子。

  其中的一个正通过内部通话设备讲话:“巴克斯特小姐,”他说,“是否可以请您叫一个能明辨是非的人来?”

  从长远观点来看,这确确实实是教育应该做的事。

  我认为教育完全能够做到这一点。

  我的一位大学室友──现在是纽约一家大型航运公司的总裁──过去曾主修过商科,这一点并不出人意料。

  但是他也曾在大学调频电台上主持过一档古典音乐节目,并且在学习会计学的时候还在欣赏瓦格纳的音乐作品。

  这就是教育之道。

  奥斯卡·王尔德说得好:我们应该把我们的才能用于工作,而把我们的天赋投入到生活中去。

  我们希望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能满足学生对职业教育的渴求,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确保学生能为他们认识到自己目光短浅的那一天做好准备。

  人生的意义远远不止是工作。

  大学英语2翻译课文

  Unit 7 Are Animals Smarter Than We Think? 动物比我们想象的更聪明吗?

  What does an elephant see when it looks in the mirror? Itself, apparently. Previously, such self-awareness was thought to be limited to humans, primates and the great celebrities of the world of animal intelligence, dolphins. At first, elephants in studies with mirrors will explore the mirror as an object. Eventually, they may realize they are looking at themselves. They will repeatedly touch a mark painted on their heads that they wouldnt see without the mirror. Diana Reiss of Hunter College believes these are compelling signs of self-awareness.

  Scientists used to believe that animals were like machines programmed to react to stimuli. They were not considered capable of feeling or thinking, and certainly not of understanding abstract concepts. However, any dog owner will disagree. They know, when they see the love in their pets eyes, that it has feelings. A dog can be trained to respond to commands and perform useful tasks. It can recognize different people and make choices about what to eat or which path to take. But does this mean that an animal is capable of thinking and, if so, can it be proved? Our perceptions of animals are filtered through our own human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ld and we often project human feelings and thoughts onto other creatures.

  One of the first scientists to try to investigate the animal mind was the British naturalist Charles Darwin. In his book The Descent of Man, published in 1871, he questioned whether higher mental abilities such as self-consciousness and memory, were limited to human beings. Darwin speculated that human and non-human minds arent all that different. Animals, he argued, face the same general challenges and have the same basic needs as humans: to find food and a mate, to navigate through the sky, the woods or the sea. All these tasks require the ability to problem-solve and to categorize. Birds, for example, need to be able to distinguish colors so they know when a

  fruit is ripe, what is safe to eat and what is not. Knowing the shapes of predators helps them to escape danger. Having a concept of numbers helps them to keep track of their flock, and to know which individuals have a mate.

  All these skills require, not just instinct, but cognitive ability, argues Irene Pepperberg, who has worked on animal intelligence since 1977.

  She studied an African grey parrot called Alex from the age of one for 30 years. Parrots are well-known for their ability to imitate speech and in her experiments; Pepperberg used this talent to find out about Alexs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ld. Her aim was to teach him to reproduce the sounds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so that she could then have a dialogue with him. "I thought if he learned to communicate, I could ask him questions about how he sees the world."

  Memory, language, self-awareness, emotions and creativity are key indications of higher mental abilities. Scientists have, bit by bit, uncovered and documented these talents in other species. Pepperberg discovered that Alex could count, distinguish shapes, sizes, colors and materials such as wood, wool and metal. Until recently, only higher mammals, such as primates, have been thought capable of understanding concepts of "same" and "different". But parrots, like primates, live for a long time in complex societies, so abstract mental ability would seem to be a valuable survival skill for them, too.

  Darwin argued that animals minds, like their bodies, have evolved to suit their environment. He went so far as to suggest that even worms have some hint of intelligence since he observed them making judgments about the kinds of leaves they used to block their tunnels. Many scientists in the 20th century dismissed such findings as unreliable, usually influenced by anthropomorphism, in other words, judging animals by human attributes. However, the pendulum is now swinging away from thinking of animals as machines without intelligence, and back towards Darwins ideas. A wide range of studies on animals suggests that the roots of intelligence are deep, widespread across the animal kingdom and highly changeable.

  People were surprised to find that chimpanzees and other primates were smart. They make tools. Orangutans use leaves as rain hats and protect their hands when climbing spiky trees. Scientists put this down to the fact that primates and humans share a common ancestor. What is surprising them now however, is that intelligence doesnt seem to be limited to those species with whom; we have a common ancestor. It appears that evolution can reinvent similar forms of consciousness indifferent species; and that to an astonishing degree, this intelligence is not reserved only for higher mammals. One vital question is thrown up by the current research: If all this is true and animals have feelings and intelligence, should it affect the way we humans treat them?

  大象照镜子时到底看到了什么?显然是它自己。以前,人们认为这样的自我意识仅存于人类、灵长类动物以及动物智慧世界的明星—海豚。在这项大象和镜子的研究里,大象起初只把镜子当作物品来把玩。最后,它们可能意识到它们在镜子里看到了自己。它们会反复触碰画在它们头上的印记,这是一些没有镜子就不可能看见的印记。亨特大学的戴安娜·雷斯认为,这是自我意识的很有力的说明。

  过去,科学家认为动物和机器一样,能根据事先编排好的程序对外界的刺激作出反应。还认为它们不具备感受和思考能力,绝对没有理解抽象概念的能力。但是,养狗的人是不会同意这种看法的。他们在宠物狗的眼睛里看到了爱,知道它有情感。狗能通过训练接受指令做有益的事情。它会认人、选择食物、识别道路。但这是否意味着它有思维能力呢?如果有的话,又如何证实呢?我们对动物的认知是经过过滤的,是建立在人类对世界的理解的基础上的,我们经常把人类的情感和思想投射到其它动物身上。

  最早研究动物心智的科学家之一是英国博物学家查尔斯·达尔文。在1871年出版的《人类的起源》一书中,他质疑是否只有人类才具有高级思维能力—如自我意识和记忆。达尔文猜测人脑和动物脑没有那么大的差别。他认为,动物和人一样面对相同的常规挑战和相同的基本需求:寻找食物和伴侣,在天空、森林和海洋中旅行时不迷失方向。要完成这些任务,就需要有解决问题和甄别分类的能力。例如鸟类必须有分辨颜色的能力,以确定果实什么时候成熟,什么东西能吃,什么东西不能吃。了解捕食动物的形状能帮助它们避开危险,有数字概念可帮助他们了解本鸟群的情况,了解哪些鸟已有伴侣。

  从1977年起就从事动物智慧研究的艾琳·佩拍伯格认为,所有这些技巧不仅需要本能,还需要认知能力。

  她研究一只叫“亚历克斯”的非洲灰鹦鹉,从它一岁开始整整研究了30年。鹦鹉以模仿语言的能力著称;在她的实验里,佩拍伯格利用鹦鹉这方面的才能来了解亚历克斯对世界的理解。她的目标是教会它英语,以便能够和它对话。“我想如果它学会如何交流,我即可问它是如何看待这个世界的了。”

  记忆、语言、自我意识、情感和创造性是高智力的关键标志。科学家已经一点一滴地揭示并记录了其他物种在这些方面的才能。佩拍伯格发现亚历克斯不仅能够数数,还能分辨形状、大小、颜色及材料(如木头、羊毛和金属)。直到最近,只有高等哺乳动物,如灵长类,才会被认为具有理解“相同”和“不同”这些概念的能力。但鹦鹉和灵长类一样长期生活在复杂社会里,因此抽象的智力对它们而言似乎也同样是有价值的生存技巧。

  达尔文认为,动物的心智和它们的身体一样因为要适应环境而进化了。他甚至说:即便是虫子也有一点点智慧,因为他观察到虫子能判断什么样的叶子适合用来堵它们的洞口。许多20世纪的科学家轻视这些发现,认为它们不可靠,这是受了拟人说的影响,即根据人的特征来判断动物。但是,现在舆论的天平已不再向那些认为动物像机器一样没有智慧的观点倾斜了,而是向达尔文的观点倾斜。大范围的动物研究表明:智慧之根在动物界的分布既深又广,变化多端。

  人们吃惊地发现黑猩猩及其他灵长类动物都很聪明,它们会制造工具。红毛黑猩猩能用树叶当斗笠挡雨;在爬带刺的树时,它们知道如何保护自己的手。科学家把这种现象归结为灵长类动物和人类拥有共同祖先这一事实。但是,现在让他们吃惊的是智慧似乎并不仅仅体现在与人同祖的物种身上。进化似乎能够在不同物种身上重新创造出相似的意识形式。令人吃惊的是,这种智慧并非高等哺乳动物的专利。目前的研究提出了一个重大的问题:如果这一切都是真的,如果动物具有情感和智力,这会改变人类对待动物的方式吗?

  大学英语2翻译课文

  第一单元

  中国式的学习特色

  霍华德·加德纳

  1987年春,我和妻子埃伦带着我们18个月的儿子本杰明在繁忙的中国东部城市南京住了一个月,同时考察中国幼儿园和小学的艺术教育情况。然而,我和埃伦获得的有关中蓁教育观念差异的最难忘的体验并非来自课堂,而是来自我们在南京期间寓居的金陵饭店的大堂。

  我们的房门钥匙系在一块标有房间号的大塑料板上。酒店鼓励客人外出时留下钥匙,可以交给服务员,也可以从一个槽口塞入钥匙箱。由于口子狭小,你得留神将钥匙放准位置才塞得进去。

  本杰明爱拿着钥匙走来走去,边走边用力摇晃着。他还喜欢试着把钥匙往槽口里塞。由于他还年幼,不太明白得把钥匙放准位置才成,因此总塞不进去。本杰明一点也不在意。他从钥匙声响中得到的乐趣大概跟他偶尔把钥匙成功地塞进槽口而获得的乐趣一样多。

  我和埃伦都满不在乎,任由本杰明拿着钥匙在钥匙的槽口鼓捣。他的探索行为似乎并无任何害处。但我很快就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现象。饭店里任何一个中国工作人员若在近旁,都会走过来看着本杰明,见他初试失败,便都会试图帮忙。他们会轻轻握紧本杰明的手,直接将它引向钥匙的槽口,进行必要的重新定位,并帮他把钥匙插入槽口。然后那位“老师”会有所期待地对着我和埃伦微笑,似乎等着我们说声谢谢——偶尔他会微微皱眉,似乎觉得我俩没有尽到当父母的责任。

  我很快意识到,这件小事与我们在中国要做的工作直接相关:考察儿童早期教育 (尤其是艺术教育)的方式,揭示中国人对创造性活动的态度。因此,不久我就在与中国教育工作者讨论时谈起了钥匙槽口一事。

  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

  我的中国同行,除了少数几个人外,对此事的态度与金陵饭店工作人员一样。”既然大人知道怎么把钥匙塞进槽口——这是处理槽口一事的最终目的, 既然孩子还很年幼,还没有灵巧到可以独自完成要做的动作,让他自己瞎折腾会有什么好处呢?他很有可能会灰心丧气发脾气——这当然不是所希望的结果。为什么不教他怎么做呢?他会高兴,他还能早些学会做这件事,进而去学做更复杂的事,如开门,或索要钥匙——这两件事到时候同样可以 (也应该)示范给他看。

  我俩颇为同情地听着这一番道理,解释道,首先,我们并不在意本杰明能不能把钥匙塞进钥匙的槽口。他玩得开心,而且在探索,这两点才是我们真正看重的。但关键在于,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试图让本杰明懂得,一个人是能够很好地自行解决问题的。这种自力更生的精神是美国中产阶级最重要的一条育儿观。如果我们向孩子演示该如何做某件事——把钥匙塞进钥匙的槽口也好,画只鸡或是弥补某种错误行为也好——那他就不太可能自行想方设法去完成这件事。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他就不太可能—共如美国人那样——将人生视为一系列的情境,在这些情境中,一个人必须学会独立思考,学会独立解决问题,进而学会发现需要创造性地加以解决的新问题。

  把着手教

  回想起来,当时我就清楚地意识到,这件事正是体现了问题的关键之所在——而且不仅仅是一种意义上的关键之所在。这件事表明了我们两国在教育和艺术实践上的重要差异。

  那些善意的中国旁观者前来帮助本杰明时,他们不是简单地像我可能会做的那样笨拙地或是犹犹豫豫地把他的手往下推。相反,他们极其熟练地、温和地把他引向所要到达的确切方向。我逐渐认识到,这些中国人不是简单地以一种陈旧的方式塑造、引导本杰明的行为:他们是在恪守中国传统,把着手教,教得本杰明自己会愉快地要求再来斗次。

  学习应通过不间断的精心塑造与引导而得以实现,这一观念同样适用于艺术。我们观看了孩子们在教室里学习艺术的情景,他们的娴熟技艺令我们惊讶。年仅5、6岁的孩子就带着成人的那种技巧与自信在画花、画鱼和动物;9岁:10岁的小书法家写出的作品满可以在博物馆展示。有一次去两位小艺术家的家里参观,我们从孩子的父母处得知,他们每天练习数小时以完善他们的技艺。

  创造力第一?

  从对创造力的态度来说,优先次序似乎是颠倒了:西方的年轻人先是大胆创新,然后逐渐深谙传统;而中国的年轻人则几乎离不开传统,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同样可能发展到具有创新的境界。

  美国人的立场可以概括起来这么说,我们比中国人更重视创新和自立。我们两种文化的差异也可以从我们各自所怀的忧虑中显示出来。中国老师担心,如果年轻人不及早掌握技艺,就有可能一辈子掌握不了;另一方面,他们并不同样地急于促进创造力的发展。美国教育工作者则担心,除非从一开始就发展创造力,不然创造力就有可能永不再现;而另一方面,技艺可于日后获得。

  但我并不想夸大其辞。无论在过去还是在当今,中国在科学、技术和艺术革新方面都展示了巨大的创造力。而西方的创新突破则有被夸大的危险。如果仔细审视任何一项创新,其对以往成就的依赖则都显而易见(“站在巨人肩膀之上”的现象)。

  然而,假定我这里所说的反差是成立的,而培养技艺与创造力两者都是值得追求的目标,那么重要的问题就在于:我们能否从中美两个极端中寻求一种更好的教育方式,它或许能在创造力与基本技能这两极之间获得某种较好的平衡?

  • 相关推荐

【大学英语2翻译课文】相关文章:

大一英语2课文翻译01-25

大学英语3课文翻译答案10-14

大学英语精读4课文翻译04-15

劝学课文翻译09-18

离骚课文翻译03-25

水调歌头课文翻译08-27

《童趣》的课文翻译02-03

《过秦论》课文翻译04-01

《咏雪》课文翻译09-21

《塞翁失马》课文翻译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