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季羡林先生的一封信

2024-08-17 季羡林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说到书信,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书信一般包括称呼、问候语、正文、祝语、署名、日期六个部分。那么一般书信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致季羡林先生的一封信,欢迎大家分享。

致季羡林先生的一封信1

尊敬的季羡林先生:

  您好。

  我是一名初二的学生,在我的印象里似乎很少读到您的文章,但是这一学期学到的《我的童年》,却让我记忆犹新。

  开学刚拿到语文课本时,正在随意的浏览,翻到第五课时,我没有继续往下翻,因为课文的第一句话,让我停下了正在翻阅的动作。“我的童年没有红,没有绿,只是一片灰黄。”这句话让我无法理解,我在想:“每个人的童年应该都是美好的,又怎会是灰黄的呢?”好奇心促使我阅读下去,读完文章后,心中的疑问似乎清楚了一点。先生出生在最穷的县中最穷的村,最穷的村中最穷的家,每天吃的只能是红高粱和苦咸菜,那时的半个白面馒头都可以被称作是龙肝凤髓。

  文章中还讲述了你童年的生活中的琐事,但是虽说是琐事,亦如先生所言“这些芝麻绿豆般的小事,是不折不扣的身边琐事,使我终生受用不尽”。其实,从儿时开始,母亲也会给我讲她的童年生活。吃不饱的酸辛,扔沙包的快乐。

  掩卷沉思。我发现这三代人的童年生活完全不同:先生的童年生活是灰黄的,那其中唯一的乐趣,最幸福的事就是在奶奶那儿吃到那半个白面馒头;又因为生活,不得不与母亲分离,但是也正是因为这个转折点,先生才有了辉煌的成就;妈妈的童年里有扔沙包,跳皮筋,捉蛐蛐,有小伙伴们一起玩耍的乐趣;而我的童年,虽然在三代生活中是近乎完美的,是最美好的,但是却少了许多欢乐。我的童年,有各式各样的高科技玩具,却少了一个滚铁圈乐上半天的快乐;有了便捷网络及电视,却少了读童话书的朦胧。

  先生的.《我的童年》读起来,虽都是平常之中的平凡小事,但却能带领人进入那种生活,仿佛身临其境一般,平凡琐事之中却蕴含无法言语的真情,给予我们人生的寄语——“真”。

  我的童年,虽然有红,有绿,但却少了一丝本应有的灰黄。但它是美好的。先生的童年让我明白,要珍惜现在所拥有,不要等失去后又后悔。

  谢谢先生的《我的童年》,带我领略了那个时代的生活,也让我明白了我现在的生活是多么美好,也让我认识到社会的快速发展,我们需要紧跟时代步伐。

  您更让我学到了何为坚持——如何在困境的生活中不忘初心。像先生一般,即使过上好生活,也不曾忘记“苦”,不曾浪费一点儿粮食。

此致

敬礼

  学生:吴xx

致季羡林先生的一封信2

季羡林老先生:

  您好!

  我是一名六年级的小学生。我是从报纸上得知您去世的消息的。我知道,这封信您收不到,但当老师让我们给先锋写封信时,我还是第一时间想到了您。您是我心目中的伟大先锋。

  有人说,您就是大海,站在您的面前,远望看不到边,向下看不到底。确实,您就像大海一样,深不可测,无所不容!

  您的知识渊博如大海,深不可测。

  您在古代语言文字学、佛教学、文化学、比较文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真是太了不起了!当我得知您还精通梵文、巴利文、阿拉伯文,一生中翻译了无数外国著作时,我不禁大吃一惊,因为这些文字我连听都没听说过!我想,您能够成为众人眼中的“学界泰斗”,一定与您一生的勤奋好学密不可分。

  您每天4点就起床,读书写作到7点再去上班。即使外出开会、访问、乘火车、坐飞机,也不停地进行阅读与思考。换了我,可是做不到的!

  您的胸怀宽广如大海,无所不容。

  在您生病住院的'那段时间里,曾有一位记者写文章指责您“自封大师”。您夫人很不服气。不要说您夫人,就是我听了也很生气。您却心平气和地说:“人家说的对,我本来就不是什么大师。只不过我运气好,好事都往我这儿流。人家说得对是鼓励,说得不对是鞭策,都要感谢,都值得思考。”您的这番话让我敬佩不已。

  子曰:智者乐,仁者寿。您用自己大海一般的学识与品格证明,您就是孔子所说的智者与仁者,您就是令人敬仰的当代圣贤。

  愿

  您的博学精神与宽广胸怀代代相传!

学生:xxx

  20xx年9月19日

致季羡林先生的一封信3

羡林同志:

  首先祝贺您“九五”大寿!您我住得不算远,见面机会也很难得,近来又写了什么短文随笔?在裒成文集之前,可以先发表一些,这也不失为与外边友人交流的一种方式。

  祈善自摄持,祝

  康泰

  此信函写于季先生九十五岁寿诞之前,信中除了祝寿之外,似并无大事,但也感慨,“您我住得不算远,见面机会也很难得”,诉说与好友同乡之间多日不见的思念。两人同为山东人,且一生交好,多有往来,至晚年因工作繁忙再加上身体的衰老,平日两个老友之间也就多以书信相问候了,古语曰“相见亦无事,不见长思君”如今两人同归道山,相信在天国当“此中无远近”了,季、任二公可以无拘无束的畅谈叙旧了。

  我与季羡林先生是山东老乡,都是生长在鲁西鲁南的大平原上,曾有幸多次聆听先生带有浓郁乡音的话语,倍感亲切。季先生的散文“月是故乡明”每次都读得我泪眼婆娑,“每个人都有一个故乡,每个人的故乡都有一轮圆月……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我故乡里的月亮呀!我怅望南天,心飞向故里。”越是到晚年,季羡林先生的思乡之情越是浓烈,许多次在散文中怀念故乡临清,追忆早逝的母亲。如今先生终得自由之身,他可以乘风御宇,再返故乡官庄,去长相守伴他日思夜想的亲朋。

  与任继愈先生相识有年,为佛教的一些问题曾多次求教于先生,先生多以朴实而又简洁的言语释疑解惑,使我在读书学习的道路上少走了很多的弯路。记得20xx年的春节,我给任继愈先生送去家乡菏泽的牡丹,先生看着盛开的牡丹花,无限感慨地说:“花无百日红,你们当趁年轻将精力投入到自己钟爱的事业上,莫待无花空折枝呀”。

  又一次为了周汝昌先生“诗画红楼”大展一事,我曾到先生家求字,任继愈先生亦是周汝昌先生多年的好友,先生将“奇文腾海内,红学重士林。会心不在远,芹溪有知音。”的贺诗交给我,随口说了一句话“老友大都不在了”,先生之话言犹在耳,如今却与我们阴阳两相隔。

  季羡林先生寿高九十八岁,任继愈先生享年九十有三,按中国的传统来说已属喜丧。“人生不过百,常怀千岁忧”这是数千年来中国“清流”们的`一贯心态,所以我们在感伤大师远去的同时,更担忧两位先生所创学科的传承。今天的学术界越来越浮躁,不断有硕士、博士、甚至某学部委员抄袭之事东窗事发。国学的明天将会怎样,学术的发展今后又如何?季羡林先生曾说“二十一世纪当是东方中国的,因为中国古老而又充满生机的传统文化是世界上其他国家所不具有的。”中华文明薪火相传五千年,今天成长于民国的众多的文化老人相继去世,今天的学界将何去何从?我想我们当思考的是如何搞好各类学科的建设,而不是象李承鹏、梁文道诸君忙于炒作两先生是否配称“大师”的无聊话题。清代赵翼有诗曰“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如今政通人和,百业俱兴,国家对教育和文化的重视是前所未有的,人们在悲伤大师们远去的同时,更应该坚持人亡学不绝,薪尽火正传。

  大师远去风骨永存,

  愿两位先生在天国安息!

  荣宏君初稿于韩国庆州至荣州途中

  再修稿于北京品一草堂雨窗

致季羡林先生的一封信4

亲爱的季羡林先生:

  您好!

  从您和小苗苗的对话中,我知道了您小时候就很爱读书,其实我也是。正因为这样,我想通过这次的书信交流,跟您说说我的益友——书,带给我的收获……

  我和书,只不过是在心灵成长的道路上萍水相逢,而他给我的不仅只有那学不完的知识。似乎,读书给我插上翅膀,使我穿越千山万水,去领略自然的美丽,造物的神奇。读书,让我在夏日读出了凉爽,在冬天读出了温暖。读书,把烦躁读成清静,把平淡读成浓郁。人生得意,读了书,人就不至于忘形;人生失意,读了书,人就不至于沉沦。书的魅力,就只有这些吗?不是的,季羡林爷爷,您认为呢?

  有人问我为什么读书?我的回答并不只是指书让我成长罢了。读书让我看得更高,更远,开拓了我的视野。读书是有趣的,书中的语言充满情趣,这种乐趣是发自内心、无可替代的。善于读书,可以陶冶性情,令自己改变,使人变得优雅和风趣。读书为了安身立命,为了不断的精神追求,只有用思想建立的精神家园才是自己心灵的永久归宿。读书可以不断启蒙自己,更新自己,懒惰会让自己不想突破,不更新思想会受到蒙蔽,而阅读则能让自己摆脱蒙蔽。

  如果说,在你微笑的.时候,书与你分享;当你难过的时候,书安慰你;当你寂寞的时候,书成为你依靠的肩膀,他是否成为了你最亲近的好友呢?

  书在我的生活中可以说是家常便饭,从幼儿园读的《白雪公主》到一年级的《童话100篇》,三年级的《十万个为什么》,一直到了现在的《城南旧事》,书让我学会了多少知识,我认识了多少指导我前进的益友啊!但是如果一天爱读书,轻而易举;如果一辈子都爱读书,谈何容易啊!

  生活正如一本书,生活中缺少乐趣,正如书中的情节令人乏味;而生活中没有书籍,正如书中没有文字……读书,在于积累,如果读到的书就像过眼云烟一样,读书又有何用呢?在书中学到的知识不仅仅记入脑中,还要会运用啊!读书应该全身心投入到书中,做到身临其境,读书才会有价值。应该随着书中的情节,随之欢,随之悲,随之大笑,随之淌泪。

  快捧起手中的书本,像捧起你的宝贝,保护你的书,像保护你的财富一样,别让自己感到遗憾。季羡林爷爷,您说对吗?

  祝愿您:

  身体健康!

  笑口常开!

【致季羡林先生的一封信】相关文章:

致季羡林先生的一封信11-13

季羡林:回忆梁实秋先生08-07

季羡林先生的资料05-08

季羡林先生的经典语录12-29

季羡林《忆念胡也频先生》07-15

季羡林散文《哭冯至先生》03-25

季羡林先生最为详细的学术成就介绍05-26

季羡林《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原文及练习04-11

致李白先生的一封信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