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最新

2024-08-21 记承天寺夜游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最新,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最新 1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以游记形式抒发“闲人”之“闲情”的散文小品,全文仅84字,却蕴涵深厚。起笔交代夜游承天寺的缘由,中间写所见美景,收尾抒内心感慨。作者将这“闲人”这种超脱的情感融入记叙、描写之中,看似无情,却处处用情,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阅读此文,眼前犹如展开一幅笔墨淡雅的画卷。虽无雄阔的气势,却给人以清新、恬适的感受。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与阅读能力,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能很容易接受这篇短文,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理解、背诵、创新的学习活动中来。

  【教学设想】

  本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篇幅虽短却极具独到艺术魅力。寥寥数笔,写景如绘,行文自然,宛如行云流水,一个“闲”字更是创造了一个豁达超脱的淡远境界,揭示了极其深刻的人生真理,是散文小品中的极品。

  本设计旨在以朗读为主线,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引导学生通过了解苏轼的坎坷经历,品读领悟“景语”中的“情语”并与之产生情感共鸣。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积累语言,在各抒己见中升华认识,在知识的积淀和积极的思维中,接受一种人格的影响。构建平中见奇,奇中求实呈现和谐深厚具有跌宕之美的语文课堂。

  【教学目标】

  1.熟练朗读课文,读出文章韵味。

  2.掌握重点字词,了解写作背景。

  3.欣赏月色美景,领悟作者闲情。

  【教学重点】

  在朗读中体味写景妙处领悟作者情怀,通过诵读品味出文章的意境。

  【教学难点】

  “闲”字的深蕴内涵,体会作者豁达乐观的心态。

  【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创设情境法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走进古典诗文的世界,我们发现处处都有月亮的影子。这轮明月曾照亮了《诗经》的河畔,曾惊扰了鸟儿的安眠,也曾打湿了乡书的封面……请同学们回忆所学过的`古诗文,你想起了哪些有关月亮的名句?(学生发言)

  背景材料:公元1079年,苏轼因为被人指出用诗歌来诽谤新法,其政敌以“讪谤朝政”的罪名把苏轼投进监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苏轼被贬黄州,成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书公事,近乎于流放。

  简介黄州对苏轼的重要意义。

  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他们或借月抒写相思愁绪,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当苏轼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贬黄州,他会借月抒发什么样的情怀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注意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指名学生朗读。要求其他学生做点评。

  4、生有感情齐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1、借助课下注释,翻译课文,圈划疑难字词。

  重点词语:

  ①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

  ②念无与为乐者。(思考、想到)

  ③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罢了)

  重点句子:

  ①念无与为乐者。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合作解决疑难问题。

  思考问题:

  1、作者为什么夜游承天寺?

  答案预设:①外界景物的触动(月色);②作者当时的境遇(被贬)。

  背景材料:公元1079年,苏轼因为被人指出用诗歌来诽谤新法,其政敌以“讪谤朝政”的罪名把苏轼投进监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苏轼被贬黄州,成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书公事,近乎于流放。

  2、如何理解作者的感慨?

  分组讨论,交流明确。

  3.译句小检测。

  四、质疑探究

  1.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问题。

  2.师生归纳出主要问题,各学习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并选派一代表发言。

  3.在学生发言过程中教师进行引导点拨,完成对重点内容的探究。

  4.背诵课文。

  重点问题预设:

  1.“闲人”是什么意思?文中哪些地方透露出作者之“闲”?

  (适时简介写作背景。)

  2.请为“闲”字组词,并说明理由。看谁组的词最能体现“闲”之内涵,最契合文意。(引导学生结合文本体味探究,各抒己见。)

  3.欣赏写景句。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月色美景。

  听读。请一位同学朗读,其它同学边听边想象画面。

  美读。读出形象、韵味。

  4.“一切景语皆情语”,这空明的月色折射出“闲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明确:豁达、坦荡、乐观……

  五、拓展

  简介黄州对苏轼的重要意义。

  此刻,面对着空明的月色、豁达的苏东坡,你想说些什么呢?(学生畅所欲言)

  六、结语

  苏轼一生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为此屡遭贬谪,历经坎坷,但无论走到哪里他都能在江山风月中自得其乐。他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豁达乐观的坚守如皎皎明月照亮了历史的天空!明月不老,经典永远不朽;明月不老,精神永远年轻!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请常读一读苏轼吧,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七、作业设计

  让学生写一段文字,将自己的思想感情与景物邮寄的结合起来。

  附: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邀友夜游对月抒怀

  庭中赏月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教学反思:

  本文较为短小,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在从事教学过程中能有较好的发挥空间,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感受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为了学生更好地分析和理解作者的情感,课堂导入部分应该详细介绍黄州对苏轼的重要意义,这样学生在后面的缝隙中就不会感到突兀,上课时也更流畅。

  为了学生更好地分析和理解作者的情感,课堂导入部分应该详细介绍黄州对苏轼的重要意义,这样学生在后面的缝隙中就不会感到突兀,上课时也更流畅。

  学有所用,让学生及时的练习以强化情景交融的理解,理论联系实际。

  课堂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朗读和小组讨论。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最新 2

  【课程标准】

  1、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2、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

  【评价设计】

  1、通过对不同形式句子的朗读,落实学生文言文诵读能力的积累。

  2、通过对品读、分析重点词语、句子提升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3、通过三个设问检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情况,落实情感目标。

  【教学设想】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写的一篇小短文,意蕴丰厚,字字有玄机。本设计试图引导学生立足文言之“言”,抓住重点词语敲击文本,以期走进苏轼细腻丰富的心灵,感悟苏轼空明的心境,豁达的生活态度和人生境界。本设计不强调课前的自主预习,让学生对文本保持适度的陌生感,围绕真实问题阅读文本,用自己的思维实实在在地一点点掘进文本,走近苏轼。

  【教学目标】

  1、理解文意,能把握作者的情感波澜,掌握几个重点文言词语。

  2、解读“乐”“闲”两字的丰富内涵,走进苏轼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品读关键词、句,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理解“乐”和“闲”的内涵;

  难点:对“念无与为乐者”中“乐”的理解。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了解苏轼,做好解读文本的相关铺垫

  1、请学生谈自己对苏轼的了解。

  2、引导学生关注课下注释1,同时补充相关资料,初步感受苏轼的生活态度。

  (PPT补充:苏轼被贬的有关资料及《临江仙》(上阕):夜饮东坡醉复醒,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请学生齐读并谈谈对词意的理解。

  二、感知文章大意,掌握部分重点文言词语

  在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后,教师从能否读准字音、读通句读、读懂文意三个方面检查朗读情况。

  1、指名不同层次学生朗读,检查能否读准、读通。

  ①引导理解三个句子的朗读节奏: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②用不加标点的课文检查学生节奏把握情况。

  2、检查学生能否读懂文意。

  ①请学生尝试用一个主谓短语简洁概括文章所写的这个生活片段。

  ②检查重点词语、句子的`理解。

  引导学生注意词语间的联系。(PPT出示:重点词语:欣然户念遂至寝步盖)

  (PPT出示:句子大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念无与为乐者)

  引导学生注意两句的特点,在此基础上生成下一步教学的基础性资源。

  三、理解苏轼,感受作者精神境界

  (一)品“乐”之内涵。

  通过设问一学习文章记叙部分:

  我认为,这里的“为乐”,不仅仅是课下所注释的“交谈取乐”,还有更丰富的内涵。不知道同学们意见如何?请同学们依据文本讨论对这个“乐”字的理解,有理有据的陈述你的观点。

  学生通过交流、探讨体会:“乐”之多重含义,这份快乐藏在“欣然”“遂”“亦”“步”四个字眼里。

  齐读记叙部分,体会苏轼的这份赏月之乐,分享之乐,读出几个关键字所传达的快乐。

  (二)探“闲人”心境。

  1、通过设问二学习写景部分,感悟景物写法及特点:

  我认为作者在这句话中漏了一个主语:“月色”。我补出来了,同学们认为是补出来好还是不补好呢?

  (PPT出示:庭下(月色)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想象体验:请同学们试着在这句话的空白处填两个感叹词把作者的情感波澜补出来。

  齐读(背)写景句:读出一份发现的快乐,读出一种恍然大悟的味道。

  2、通过设问三学习议论部分,感悟作者的精神境界:

  我认为苏老夫子这两问实在太绝对。昨夜无月,我校即无竹柏嘛。怎么理解这句话呢?

  追问:“闲人”如何理解?

  齐读(背)议论部分,读出作者内心的感慨,一点自嘲,一点自赏。

  追问:哪个词透露了作者的内心世界呢?

  司马迁有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也就是说,世俗之人庸常之人大都被琐碎或者欲望淤塞了心灵,穷者奔波于生计,满脸愁苦,富者追逐于利益,肠满脑肥。只有从种种生活的琐碎中超脱自己,才能拥有空明之心。

  齐读(背)全文,体会苏轼的心境。

  四、总结归纳文章内涵,深化认识。

  苏轼确实是拥有生活艺术、生活能力的人,不仅能于敲门不应之时倚杖听江声,更能于贬谪之境遇看见如水月色。这有赖于他豁达超脱的人生境界。这才是更重要的财富。

  最后还是把苏东坡的这句话送给大家:

  (PPT出示: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苏轼《东坡志林临皋闲题》)

  愿同学们在未来的岁月里,也能耳聪目明,拥有闲情雅致,做江山风月之主人。

  齐背全文。

  五、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为乐——赏月之乐,分享之乐,心有灵犀之乐

  闲人——闲情雅致,自嘲、自赏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最新 3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学习本文写景抒情的语言。

  3.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理解作者的心境。

  【教学重难点】

  学习本文写景抒情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歌曲《但愿人长久》,感受歌者和词人苏轼所表达的感情。导入本文,共同学习体会苏轼在这篇写月亮的文章中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二、整体把握

  1、悟读——把握文章内容

  (1)初读,扫清字词障碍。

  (2)再读,思考讨论并回答: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3)齐读课文,注意停顿、节奏,读出韵味。

  2、译读——疏通文意

  (1)自读,结合课下注释,同桌互译互听全文。

  (2)再读全文,进一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研读赏析

  1、学生自读课文,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2)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这幅月夜图有何特点?

  (3)文中有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4)最后一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2、交流对以上问题的看法,再读课文。

  四、探究学习

  1、学生自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提出问题,教师准备以下问题。

  (1)文中并未直接叙述作者与张怀民的友情,但字里行间却可以看出两个人亲密无间。请试着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词句加以体会。

  (2)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里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看见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2、学生再读课文,争取背诵文章。

  五、拓展延伸

  1、当你面对如诗似画的月色,难道你不想对苏轼说点什么吗?

  2、请你用优美的文字把你记忆中最难以忘怀的月色描绘出来。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最新 4

  一、教学目的要求:

  1.通过两篇文章的学习,比较两位作者的心情感受。

  2.学习两篇文章的写作手法,说说它们的异同。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教学目的要求1

  2.教学难点:教学目的要求2

  三、教学课时数

  一课时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1.导入课文:

  两篇文章都是“记”,记下的是两位作者的心情感受;两篇文章都是“记”,记下的是作者的行踪,读课文时,我们感受着两位作者独特的心境。

  2.说说两位作者的心情感受。

  3.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

  先由学生谈谈两篇文章的异同,只要说出其中的一二。

  可从两篇文章的内容、结构、语言方面作比较。

  参见教案后面的小论文《心情感受格调有其殊

  描写衬托较相似——〈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导读比较》

  4.品味语言

  请同学可选择两篇文章中的字词、句子、段落,品味它们的妙处。

  5.质疑

  请有疑问的同学说出还存在的疑问。然后学生讨论。最后老师作点拨,总结。

  6.探究

  在中国历史上,被贬官或远调的人很多,请你说说他们的心情感受,以及他们的文化心态。

  7.布置作业:选择其中的一篇文章,写一篇赏析的文章。

  描写衬托较相似

  心情感受格调有其殊

  ——《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导读比较

  两篇文章,都放在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它们均写景,一文摹写潭中景色,一文摹写院中月光。两篇文章,都在景中寓情。它们借景抒情,抒写着自己的切身感受;它们托物言志,都因贬官,排遣着自己内心的郁闷。两人这些较为特殊的心境,都是我们能感受得到的。文中的写作手法,较为相似。两篇文章都运用了描写、衬托等手法。《小石潭记》一文,描写的是小石潭,以潭中的石、潭中的水来衬托,以潭四周的环境气氛来衬托心情;《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描写的是月光,用积水空明与竹柏影来衬托此月光,当然最主要的是用来衬托作者在贬谪中感慨微深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接着再来说说两篇文章的不同吧。

  1.两篇文章的心情感受有微殊。如,在《小石潭记》中,文章最后写到潭上的气氛,借景抒情,抒写了作者悄怆悲凉的心绪。文章的结尾处,就以“其境过清”收尽全篇。因为景物稍有差异,故心情感受也有所不同。你看,《小石潭记》描写了小石潭景色及其周围环境,而《记承天寺夜游》描写的是承天寺周围环境及其月色。柳宗元身处潭边,苏轼步入庭院,都因被贬,各自产生的复杂感情大抵还是有所差异的吧。虽然两篇文章都是情景交融,可《小石潭记》的写景方式是寓情于景,《记承天寺夜游》的写景是写景抒情的有机结合。

  2.两位作者所处的时代不同

  ,造成他们的文化心态是有所不同的。柳宗元所处的朝代是唐朝。他因参加王叔文的革新集团而被贬为永州司马。柳宗元在永州整整过了10年的放逐生活,虽然被剥夺了从事政治活动的权利,但却使他有机会直接了解人民的痛苦生活,进一步认识黑暗的社会现实,潜心致力于文学创作。他的主要作品基本上都是在被贬后,特别是在永州时期产生的。因长期在政治上受迫害,就寄情山水之间,刻画荒远地区秀丽奇特的自然风景,叹息它的被埋没,寄托自己愤懑不平的苦闷心情。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四个多月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这篇仅有80多字的《记承天寺夜游》就是在贬斥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作者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生涯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它好象一首清冷的月光曲,每一个音符都闪耀着银色的月光曲,每一个音符都闪耀着银色的寒光,都倾诉着作者皎洁而悲凉的情怀。

  3.个性不同,造成两位作者的文风也有所不同。柳宗元为人压抑,在永州,那10年的放逐生活,加上从事政治活动的权利被剥夺。他在进一步认识黑暗的

  社会现实后,潜心着自己的创作。可43岁的柳宗元,等待着他又是苦痛。元和十年(815),这时他正好43岁,大有作为之时,被召回长安,但很快又被派到柳州当刺使,去的地方更僻远了(今属广西)。两次流放,长期抑郁,健康状况恶化,年仅47岁的柳宗元终于在柳州病逝。苏轼为人旷达。试想,一个被抛出喧嚣的功名利禄之场的“闲人”却能有这份“闲情”来欣赏大自然的美妙景色,许是较为旷达的.吧。这样的“闲人”,从官场仕途的失意者,变为大自然的骄子,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在大自然的抚慰中治愈政治的斗争的创伤,从大自然的神奇秀美中获得精神的复苏和心境的安宁。是啊,苏轼他的情怀很豁达,在这篇《记承天寺夜游》中,他含蓄表达的就是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他的文风在此文中,就有所反映。

  4.文章的格调不同。柳宗元的文章凄寒

  ,苏轼的文章闲旷。“文如其人”,此言用在他俩身上,真是再恰当不过了。联系两个人的其它文章,就更能佐证了。所比较的两篇文章,它们的感情基调就是很不相同的。用文章的句子就可说明了。《小石潭记》中,写道,“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这样写道:“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其余文章所及作者的格调,这里,笔者就不多展开详述了。

  最后,笔者想用两句话两篇比较的文章作结,“描写衬托较相似,心情感受有其殊”。看来,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有比较的必要了。以前,笔者教两篇文章时,不作过多的比较,现在想来,让学生比较一回,这两篇文章文章的学习,印象不是更深了吗?效果就更不用多说了。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最新 5

  教学目标: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欣赏文中的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悠闲、超逸的心境。

  3.体会文中起伏的情感,结合作者在黄州的经历,深入探究“闲人”的内蕴。

  教学重点:

  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

  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1、交流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词句。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刘禹锡西江月[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长相思[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2、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

  3、有关背景

  本文是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年)2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是团练副使却有职无权,无事可做。写本文之时,他在黄州贬所已近四年,但苏轼的心胸却“很坦然”。累遭贬谪,仍然乐观,旷达。并不“悲伤憔悴”。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并不甘愿做“闲人”。因贬得“闲”,便“自放于山水之间”,虽在赏明月,观竹柏,自乐其乐,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适也包含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

  二、初读感知内容

  1、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子停顿。

  2、听录音确定朗读的节奏,请一位同学范读,大家评价。

  3、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合作翻译全文。学生质疑,讨论解疑,理解课文内容。

  三、思读探究感情

  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

  1、试想苏轼为何要夜游?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起一同贬官到黄州的好友,想起一同赏月

  2、为何寻张怀民?心有灵犀

  3、作者用妙笔绘美景,请问作者用笔的巧妙之处体现在哪里?

  虚实相生,联想巧妙,无一字提到月,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背面敷粉”(即用视觉的错觉从反面敷墨)

  ――水→水草→影

  ※作者眼中的月色是怎样的月色?――欣赏图片,品读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

  (从具体的描写句中感受,在下面横线上写出一个比较恰当的词)

  空灵、清丽、淡雅、皎洁的月色

  4、其间有怎么的情感变化起伏?

  欣然―无与为乐(微憾)―遂(不假思索中的激动)―寻(急切访友的.心意)―亦(“心有灵犀一点通”,同好相知的喜悦)―相与步(平和从容)

  5、如何理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作者与张怀民欣赏月夜景致时感慨到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得──月夜处处都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赏它。“闲”是相对“忙”来说的,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有闲赏月的欣喜,这使我们看到作者潇洒人生,达观处世的人生哲学。正因如此,作者笔下的月夜才会那样空灵,皎洁。作者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使得文章富有感染力。

  6 、“闲人”究竟是什么人?

  〖明确〗:“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不为俗务所累,可以悠然赏景。

  当然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我安慰罢了。

  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四、赏读品味语言

  1、创造情境,请大家一起吟诵描绘月下美景的语句,并思考作者如何描绘月景的?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

  2、探究:在作者写景的基础上,我们来续写一句,大家看哪句合适?(1、丛中蛙鸣不断。3.村中狗吠鸡鸣。3、几处纳凉人笑语阵阵。)为什么?

  五、延读拓展积累

  1、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与作者对话:当你面对如诗似画的月色,难道不想对苏轼说点什么吗?

  2、看图写景抒情

  六、板书设计

  描绘――庭中月色

  追求――美好事物

  人生观――热爱生活、旷达处世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最新 6

  教学目标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诵读、积累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有一位文人,他一生担任过30个官职,遭贬17次,坐过130天监牢。然而,他一生豁达乐观,晚年贬谪海南,这已是十足的流放。而此时,他年事已高,疾病缠身,且不适应那里的气候。于是他平静地为自己打造了棺木,掘好了坟墓。他就是北宋豪放派词作代表苏轼。他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传世佳作。面对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迈奔放的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面对青春的一去不复返,他积极乐观的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公元1083年10月12日的夜晚,和这位大文豪作一次心灵的交流吧。让我们共同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古文味道。

  1、自由读课文,学生结合课文下注释,(要求读准字音)

  2、指名学生读,不正确的指出。

  3、老师范读

  4、学生齐读

  5、托音朗读:请同学们把“念”“盖”“但”三个字在读的时候采用托音的方法来读,读出古文的味道来。

  指名学生读

  (设计意图:文言文的第一步首先是读准字音,所以设计了几种形式的朗读,以便同学们解决朗读中的问题。第二步,采用托音读,让学生在读中品味古文的味道。)

  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要求学生结合课文下注释翻译课文,不懂的可以划出来,小组交流,小组不懂的可以放到全班提问,共同解决。

  (设计意图:本环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小组合作交流能力,同时让同学们疏通文意,为后文理解作者的心境做铺垫。)

  四、精读课文,感受作者复杂的感情。

  设计问题:

  (1)“记承天寺夜游”这是文章的题目,请同学们加上人物,事件把它说成一句完整的话。

  明确:苏轼和张怀民在晚上在承天寺欣赏月景

  (2)苏轼和张怀民是什么关系?

  明确:朋友

  (3)朋友分一般朋友和好友及志同道合的朋友。你认为他们属于哪一类,并从文中找出根据。

  明确:志同道合的朋友,根据“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

  (4)出示张怀民简介,张怀民:1083年被贬谪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绝不挂怀贬谪之事,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超逸的人

  (5)写作背景链接:元半二月七日,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于对王安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谤新法,并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乌台诗案”。长时间的审问、折磨,苏轼差点丢了脑袋。后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案件惊动两宫,十二月苏轼获救出狱,被贬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6)过渡语:怀民和苏轼同为贬谪之人,有着共同的感慨,面对澄明的月光,他们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明确:何夜无月,何夜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7)作者称两人为“闲人”,由此表达出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入夜及睡,闲,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那么认真,两人都很闲。何夜无月,何夜无竹柏,冬夜出游赏月的更是只有“吾两人”因为别人都是忙人。结尾更是直接点出两人是闲人。自嘲的意味。贬谪的悲凉心境。

  同学们,加上叹词“唉”字在“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前面,读出诗人的悲凉心境

  学生试读,齐读

  (设计意图:加上叹词“唉”更让同学们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不得志的心情,同时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设置问题:联系作者和怀民的处境,我们体会到了他们贬谪的悲凉和无奈。但是,苏轼还是一位豁达乐观之人,难道这“闲人”二字仅仅是反映了他悲凉的心境,还有没有其他感情。

  比如这句话,可以这样理解。(出示幻灯片)

  何夜无月,何夜无竹柏,(何处没有美景),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明确:闲人:闲情雅致

  加上“唉”字再来读读这个句子,要求读出作者的对世人追逐名利的蔑视和自己独有的闲情雅致。

  学生试读。

  老师总结:只有具有闲情雅致的人,才能欣赏出景色的美妙,而我们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忙着追求,忙着工作,迷失在富贵中,迷失在物欲横流中,而忽略了自己身边美丽的风景。丢掉了那一份闲情雅致。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唉”字的`不同语气的朗读,让同学们真正体会到作者当时复杂的心境)

  齐读课文,五、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本文是苏轼和怀民在承天寺夜晚赏月,那么,他们赏到了什么样的美景呢?

  明确: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同学们从修辞或者语气上来分析此句。

  试读此句:请同学们在“盖竹柏影也。”前边加上“噢”这个叹词,表达出一种恍然大悟的感情,试着读一下。

  学生加上叹词试读,师生共读。

  (设计意图:此环节同样是加上叹词的方法,让同学们在恍然大悟中体会诗人的喜悦心情))

  老师总结:(出示幻灯片)20xx年法国《世界报》这样评论苏轼: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在朝期间,他直言进谏,不惧权贵,在贬期间,赈贫救孤,颇多政绩,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了无数传世杰作。

  师生配乐共读

  六、精读课文,探究文人心境。

  古往今来,有这种豁达乐观心态的文人很多。(出示幻灯片)

  材料1:柳宗元被贬到柳州,仍然在乎山水,题词写诗,最终被后人称赞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材料2:欧阳修,即使被贬到滁州,但仍与百姓同乐,写下“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名句。

  材料3:范仲淹,驰骋沙场的时候就很乐观,在变法中被贬后,居于偏僻之地,但仍然保持着他积极的人生态度,挥笔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句子。

  总结语:

  同学们,明月不老,经典永远不朽,明月不老,精神永远年轻,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请经常读一读苏轼,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最新 7

  一、教学目标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

  诵读、积累

  三、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品味法、竞赛法,合作探讨。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有一人:

  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

  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态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一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他频遭贬滴,一生历典八州,他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尽了人间丑态,却说:“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同学们,你知道他是谁吗?(苏轼)

  你能替我介绍一下苏轼吗?

  生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豪放派词作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

  今天,我们学习他被贬滴黄州时写的一篇文章——《记承天寺夜游》。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放声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提示:

  (1)念/无与无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生听读录音

  要求: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听懂作者的感情。

  3、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4、生结合注释,译读全文

  要求: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名的含义,男女生分组竞赛。(生译读,师巡回质疑)

  抢答题(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

  (1) 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

  (2) 念无与为采者:(思考、想到)

  (3) 月色入户:(门)

  (4) 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5) 怀民亦未寝:(睡)

  (6) 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7) 盖竹柏影也:原来是

  (8)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罢了)

  抢答题(2):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

  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枸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绿竹和翠柏?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缺少有像我们这样清闲逸致的人罢了。

  师:通过精彩的比赛,我们初步读懂了课文,接下来给大家2分钟准备,下一回我们举行挑战。

  老师:师生朗读比赛(生准备)

  (三)精读课文,与文本对话。

  1、生默读课文,并思考探究

  (1) 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一是因为作者被贬滴,心情郁闷、孤独,想出去走走;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写作背景链接:

  元半二月七日,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如对王安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新法,并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写台诗案”。长时间的审问、折磨,苏轼差点丢了脑袋。后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案件惊动两宫,十二月苏轼获救出狱,被贬到黄州,住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耻无权的闲客。

  (2) 作者所见夜景如何?(用原文回答)你有何感受?

  描写夜景之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它给人的感受是空灵、皎洁、明净……

  不错,此句定景仅用18个字,却创造出生动的意境,我们不妨仔细玩味,看它妙在何处?

  2、品析语言方法指导:

  抓住关键词语,仔细揣摩其含义,运用增减,调换法,通过比较来体味原文的精妙。

  原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添一添,品意境: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丛中蛙鸣不断,空中流荧飞舞,村中狗吠鸡鸣,几处纳凉处人笑语阵阵。)

  你认为添上这些语句好不好,为什么?

  (2)删一删,品修辞

  A、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B、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你认为删去原文中的“如”盖竹柏影也,可以吗?为什么?

  3、预设参考答案:

  (1)添上语句后感觉不好,原文以如积水空明的月光和如藻荇交横的竹柏影来描写月色,不仅创设了一个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意境,而且写出了月色的皎洁与空灵。然而添加语则写夏夜的嘈杂之声,既不符合时间,也破坏了原文的清幽淡雅之意境。

  (2)删去后当然不好。因为原句(一)用比喻,将整座庭子注满了水,水本来是天色之物,实有其物,看似却无,月光不正是如此吗?“空明”二字,更是绝妙,用“空”去修饰一种色调,不仅出奇制胜,而且更显空灵。原句(二)把庭中当作水中来比喻,说藻荇交横,给人如临水池之感,最后以“盖竹柏影也”点透真情,这样明暗交替,使人自然而然地步入一个空灵、皎洁、恬静的月夜之中。而删去后,不但没了新意生动形象,更改变了原意。

  (3) 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怎样的变化?(提示:先找关键词句,再体会作者心情)

  为降低教学难度,先出现关键词句,再让学生体味作者的心情。

  欣然起行(欣喜之情) 念无与为乐(有点遗憾) 遂(不假思索中有点激动)

  寻(有急切访友之情) 亦未寝(与好友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喜悦)

  相与步于中庭(一份闲适,一份从容)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自我排遣的达观、被贬的.悲凉)

  (4) 你是如何理解作者夜游的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月光虽非夜之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可觅,处处可寻,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的乐趣。作者借“何夜”何处一句点明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人生真谛。这也正是作者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原因。

  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作者与张怀民欣赏月夜景致时感慨到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得──月夜处处都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赏它。“闲”是相对“忙”来说的,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有闲赏月的欣喜,这使我们看到作者潇洒人生,达观处世的人生哲学。正因如此,作者笔下的月夜才会那样空灵,皎洁。作者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使得文章富有感染力。

  (5)抒情即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作者和朋友的“闲”,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明确〗:入“夜”即“解衣欲睡”,“闲”;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清楚,两个人都很“闲”。“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冬夜出游赏月看竹柏的,却只有“吾两人”,因为别人是忙人,“吾两人”是“闲人”。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

  (6)“闲人”究竟是什么人?

  〖明确〗:“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不为俗务所累,可以悠然赏景。

  当然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 慰罢了。

  自嘲、自矜、自解、自 慰 抒发壮志难酬的愤懑

  (四)与作者对话

  面对此景此情,难道你不想对苏轼说点什么吗?

  师:解读了文本,读懂了作者,接下来我们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生齐读)

  师小结:

  苏轼虽遭“文字狱”,被贬到黄州,心情郁闷,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孤独,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他坦荡、旷达,笠对人生的生活信条。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美景的同时,更要感受到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

  我们在领悟作者情感的基础上,我们一起来背诵课文。(生背诵课文)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最新 8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词汇,理解课文内容。

  2、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3、体悟文人积极达观的处世态度,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形成语感。

  2、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解读“闲人”二字,体悟文人积极达观的处世态度,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流程】

  (一)导入:(教师唱《但愿人长久》,营造氛围,引入课题)

  师:知道这首歌的名字是什么?这首词的作者是谁?词中的名句是哪句?月是诗人墨客笔下的宠儿,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月的名句?下面让我们学习苏轼的另一写月名篇《记承天寺夜游》,学习《记承天寺夜游》,走进苏轼。(板书)

  (二)解读标题。

  明确:文体(记),时间(夜),地点(承天寺)

  补充介绍承天寺(展示图片):“承天寺”是张怀民居住之所,张怀民在元丰六年也被贬谪到黄州,他修了一座亭,苏轼给亭命名为“快哉亭”,并写了一首《水调歌头》送给张怀民,其中有一句“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三)交流预习体会,明确学习目标。

  1、学生资料展示,走进苏轼,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学生交流预习收获与疑难,明确个体学习目标与全体学习重点。

  (四)初读课文,体会层次美。

  1、自由朗读,明确朗读要求。

  要求:读得流畅响亮。

  读得字正腔圆。

  读得抑扬顿挫。

  读得层次分明。

  2、小组再读课文,体会文章层次美。

  指导:表达方式的不同,感情不同,语气语调不同。

  读叙事。读出闲适、欣慰之情。

  读写景。第二段描绘庭院月色,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要读出喜悦、闲适之意。

  读抒情。既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闲时赏月欣喜,漫步的悠闲。

  3、指名读,读出记叙、描写,抒情的不同感情。

  4、播放视频,听读课文,体会层次美。

  5、男女生分角色朗读,体会抑扬顿挫、节奏分明的层次美。

  (五)疏通文意,合作研讨。

  1、学生交流以往学习文言文的'经验及明确重点。

  教师补充(媒体出示)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留——如人名、地名、年号等不翻译,保留。

  换——用近义词替换。

  补——补充省略成份。

  调——倒装句式进行调整。

  删——将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去掉不翻译。

  2、小组合作,借助课文注释,理解句意,并在便利贴上整理重点。抓住重点字和特殊句式,重点句子翻译等。

  3、学生整理汇报,解决疑难。

  4、全文整体感知。

  (六)深入探究,感受胸怀美。

  1、思考:文中那个字最能体味到作者的内心情感?苏轼是“闲人”吗?

  扣住文眼“闲”字做文章,引导学生到文中寻找答案。学生自己找,自己讲,自己归纳,老师点拨。

  2、明确主旨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体会人物胸怀境界美。

  教师小结:苏轼看上去真的很闲,无官一身轻,有闲情雅致欣赏美景,(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但苏东坡内心深处不愿意做一个无官一身轻的闲人。他不断被贬,却能够随遇而安,我们从苏轼的身上看到了豁达乐观,看到一生屡遭贬谪,身形万里,但始终释然安然,达观豁达。

  3、探究“文人心境”。

  补充欧阳修、范仲淹等材料,课外延伸。

  (七)拓展迁移,培养胸怀美。

  1、展示烦恼清单。可以是学习方面的,与朋友、父母交往方面的,可以是体态长相方面的。通过实物投影展示清单。

  2、讨论:遇到烦恼时,应该如何面对?

  (八)学生谈体会及疑惑。

  (九)教师布置作业并结束语。

  苏轼一生坚守自己的政治理想,为此,他屡遭贬谪,历经坎坷,他的那份豁达乐观如皎洁的明月照亮了历史的天空!那么当我们面对生活的风雨时该如何呢?请同学们齐读寄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面对风雨坎坷,让我们改换一下肺中的呼吸,与脉管中的血流。这样,也许我们就会找回人生的坐标,用纯净的笔去书写我们大写的人生!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最新 9

  教学目标:

  1、感悟作者简洁的语言特点

  2、学习记事、写景、抒情的融合

  3、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全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歌手周传雄的新歌<寂寞沙洲冷>,听完之后向学生说明这首歌是在他读完苏轼的一首著名的诗词后有感而发,写成一首比较流行的歌曲。用幻灯片出示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资料: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有关作者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少时博通经史,21岁时中进士。因不满王安石的“新政”,自愿外放,先后历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知事。元丰二年,43岁的苏轼因涉嫌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本文即是在第二年写的)八年之后,旧党司马光为相,召苏轼回京,继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兼侍读。旋以龙图阁学士出知杭州等地。绍圣元年,新党复政,又以“讥讪先帝”为名贬苏轼至英州。其后一贬再贬,直到以琼州别驾身份流落海南。宋徽宗即位后,才将他召回,次年死于常州。苏轼是一位且有多方面才能的艺术家。他的诗浪漫瑰丽,气势不凡;他的.词境界高远,开启宋词豪放一派;他的书法大气淋漓,并列“宋四家”之一;他的绘画也自成一家,为后人所称道。在散文方面,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不仅创作数量很大,而且以气势纵横,变化多姿,畅达明快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有关背景

  本文是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年)2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是团练副使却有职无权,无事可做。写本文之时,他在黄州贬所已近四年,但苏轼的心胸却“很坦然”。累遭贬谪,仍然乐观,旷达。并不“悲伤憔悴”。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并不甘愿做“闲人”。因贬得“闲”,便“自放于山水之间”,虽在赏明月,观竹柏,自乐其乐,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适也包含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

  有关课文

  疏通文句:借助工具书,参照注释,理解文句,在通读中整体感知。

  熟读背诵:让学生在简单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背诵。

  作业: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检查背诵、翻译情况

  感知、理解全文内容:

  一、再次重申写作背景。重点理解文章中的“闲人”。这里作者以他人之“闲”(指世人多汲汲于名利而为俗务所累),反衬“吾两人”之“闲”(当时张怀民也谪居于黄州)。而作者心境之闲,既有清闲安逸之情,也含谪居空寂之感,主要反映的是作者淡泊宁静的情怀。而这种“闲”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在前文夜游的基础上产生的。

  二、本文的意境:本文先写出年月日,并特别点出“夜”,于是引出对“夜游”的记叙。“解衣欲睡”,却见“月色入户”。只因这月色,于是有“欣然起行”去寻“乐”。一人不足“乐”,于是便想到寻人共“乐”,遂有“至承天寺”与张怀民“步于中庭”。只几句话,便把事情叙述得清清楚楚。这是记叙。

  寺庭漫步,中心是观赏月色,于是有如绘的写景。“步于中庭”时,被满院月光所吸引,以致产生一种错觉:“如积水空明”,空明得能够看清水中横斜交错的各种水草。院里怎么会有藻荇之类的水草呢?抬头一看有竹、柏在碧空皓月之下,这才醒悟:原来不是藻荇,而是月光照出的竹柏影子。“月光如水”的比喻,在作者笔下别开生面,产生了良好的艺术效果。从而突出了月色的澄澈,展现了诗般的意境。

  三、简洁的语言:本文叙事、描写、抒情相结合。叙事简单,写景如画,而抒情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人的“闲”。三种表达方式相互融合,但文字简洁,实为作文之典范。

  四、布置作业: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最新 10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文意,背诵全文。

  2、体会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写景。

  3、了解背景,揣摩文中写景文字所寄托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意,背诵全文,揣摩文中写景文字所寄托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本文教学的重难点。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解题激趣)

  苏轼是我国古代的大文豪,唐宋散文八家之一,诗文都有很高的成就。《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他被贬官,谪居湖北黄州之时。被贬官意味着在政治生活上遭到很大的挫折。从文章的标题来看,是记叙夜晚到一家寺院游玩的经历。那么我们事先推测,这篇文章会不会描述他游玩的心情?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

  下面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看看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我们的推测是否相符。

  (二)展示目标:见前页。

  (三)课前检测:

  1、注音:藻()荇()寝()

  2、填空:《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是(),()朝人,号()。

  (四)精讲点拨:

  1、初步感知课文。

  要求:先对照注释默读,然后大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中停顿。

  划分朗读停顿:

  (1)念无与为乐者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4)庭下如积水空明

  提示根据句子的意思划分朗读停顿,不要把句子的意思读破,领字后面需有一个小的停顿。

  2、翻译理解。对照注释,疏通文句,划出疑难词语,向同学或老师质疑。注意下列文句的翻译:

  欣然:高兴地。逐:于是。盖:原来是。但:只是。

  相与:一起。无与为乐者:没有人与我同享快乐。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有闲人。

  (五)强化训练

  1、思考: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

  提问后明确:因为月色很美,去庙寻张怀民一起赏月。

  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

  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横。

  2、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文章的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把自己的失意寄托于欣赏月色。

  (六)课堂检测

  翻译句子:(全做)

  (1)欣然起行。

  (2)相与步于中庭

  (3)盖竹柏影也。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七)总结评价

  全文廖廖84字,记叙的是一个细小的生活片断。但仔细品味,朴素的语言中蕴含着丰富的内涵。从作者的描绘中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热爱,感受到作者的人情美。

  (八)布置作业:

  语文基础训练4——7题选做,4——5必做。

  四、板书设计:

  绘景: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

  抒情: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达观

  写人:“有闲”——热爱生活

  五、教学体会: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最新 11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熟读成诵。

  2、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句。

  3、品味语言特色,体会作者的心境。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诵读,积累文言知识。

  【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特色,体会作者的心境。

  【教学方法】

  诵读品味,合作探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让学生直接关注文本。

  二、初读感知

  1、出示幻灯片,引导学生关注作者。

  明确: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诗、词和散文都代表北宋文学成就,被誉为“千古第一文人”、“唐宋八大家之首”。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变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差。此文写于元丰六年,流放生活中又有怎样独特的体验。

  2、学生默读课文,读准字音。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作者,介绍相关的历史背景和人物经历。通过默读,解决字音疑难,为学生解读文本扫除障碍。

  三、解读记叙

  1、学生朗读课文,关注记叙部分,寻找信息。

  明确:时间、地点、事件、人物、夜游的原因

  2、读记叙部分,解决疑难字词、疏通文意,把握情绪变化。

  明确:夜游要读出宁静的氛围,语气要舒缓些。“欣然、亦”要读的.快乐一点。“念”要拖长,语气要稍显低沉。把握合理的`断句。

  设计意图:本文篇幅短小,前三句浅显易懂,引导学生根据表达方式的不同关注记叙部分,在朗读中把握内容和情感。

  四、细读写景

  1、学生读写景部分,疏通文意。

  明确:理解句意,读出心无杂念的宁静,“盖”要拉长。

  2、引导学生分析本文写景的妙处。

  明确: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光喻成积水空明,把竹柏喻成藻荇交横。作者笔下的月光有如一池春水那样静谧,透明,澄澈,令人神往。全文无一个“月”字,却使人感到月光无处不在,有动有静,动中愈见静。这就是作者写作的妙处。难怪古人惊叹这是“仙笔也”。在这静静的月夜之中,人与自然融为一体。

  3、创设情境,学生闭目想象,描绘承天寺的月夜景色。

  明确:调动感官,合理想象。如从动静、明暗、点面、线条等角度,调动多种感官来描绘。

  示例:在皓月照耀下,庭院里自上而下,都洒满了透明清澈的水。而水中呢?水藻、荇菜参差错落,漂浮游荡。清风拂来,树影婆娑、月光澄澈、竹影斑驳,幽静的恍如仙境。”

  设计意图:从反复诵读、想象描绘中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写景文字的妙处,初步体会其中透露出来的作者心境。

  五、品读情怀

  1、朗读抒情议论句。

  2、质疑问句理解,学生分组讨论,然后交流。

  明确: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在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作者正是借“何夜”“何处”点明这一真谛。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缘由。

  3、“闲人”为何重读,怎样理解?

  明确:由于作者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闲”是相对于“忙”来说的。它包含着作者的感慨和愤懑:眼前景色虽美,自己却壮志难酬。这其中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有闲赏月的欣喜,令我们看到作者潇洒乐观的态度,旷达处世的胸襟。

  设计意图:主要是通过反复诵读,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感悟文本,体会作者的独特心境,提高欣赏文言文的品味。

  六、熟读成诵:

  通过自由读、齐读等方式,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进一步体会作者情感。

  设计意图:对文言文熟读成诵,增加学生的文言积累,不断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七、作业设计:

  推荐阅读《水调歌头》、林语堂《苏东坡传》。

  设计意图:推荐阅读文本,开阔学生阅读视野,进行文化积累。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最新 12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和凝练含蓄、饶有趣味的语言。

  2、学习几个文言实词和虚词。

  学习重点:

  目标2

  学习方法:

  自读、讲读、合作交流

  课时计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阅读序幕

  苏轼是位才华横溢的大文豪,但他的命运却不太好。他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其心情可想而知。可他善于解脱,与友人张怀民一起夜游承天寺。承天寺的月色在他的笔下,显得澄清透明,如诗如画。诗人陶醉于迷人的月色中,随缘自适,自我排解,自豪地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现在让我们与这位大诗人共同夜游承天寺吧。

  二、阅读主场

  (一)学习小组组织对课文的.阅读。(查工具书或参考书,疏通字词,把握文意。)

  (二)抽两三个学生朗诵,检查学习小组组织阅读的效果。如有问题,请学生纠正或老师订正。

  (三)指导学生翻译课文,好的译文安排在组上、班上交流。教师指导中提醒学生注意下列词句:

  念无与乐者(想,考虑)(……的人)

  怀民亦未寝(睡觉)

  相与步于中庭(相约一起)(散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不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留连光景的'人)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四)问题讨论。

  怎么看待“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句慨叹?

  这句慨叹看似平淡,意在点睛――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不能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也透露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五)师生一起朗诵课文,再次感受课文的美景和作者的闲适。

  三、阅读尾声

  (一)师生合作研究“探究练习一、二”

  (二)解决学生预习中提出的问题。

  (三)课堂背诵课文。

  (四)布置作业。

  向家长朗诵课文,并把课文的大意讲给家长听。抓住结尾处“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与苏轼谈心,就自己的认识看法写一段文字。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最新 13

  教学目标

  1.结合已学文言知识和注释为文章断句并疏通文意。

  2.品析文中对月色的描绘,并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着重理解“闲人”含义。

  教学重点

  品析文中对月色的描绘,并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理解“闲人”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闲人”含义。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一年多的文言学习,已经具有一定的文言功底,本篇文章较为短小,语言简单,文言字词可以不作为教学重点,可以让学生按照语义完整、停顿为文章加标点,借此来疏通文意。本班学生课堂发言积极,但语文素养一般,口头表达能力欠佳,回答问题时能找到关键点,但表述不是很清楚,需要老师提示和帮助总结。语文学习兴趣较高,小组合作讨论完成度较好。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 导入:

  当代作家梁衡在他的《秋月冬雪两轴画》里曾这样写到:“有一种画轴,静静垂于厅堂之侧,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我们已经在练习中遇到过,今天我们一起来品一品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二、 明句读,晓文意。

  结合已有的文言知识和注释,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为学案上的文章加上标点符号。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三、 划段落,读美文。

  请结合文章内容从表达方式的角度来给文章划分层次,并说说每部分写了什么。

  四、 析美文、赏美景

  1.全班齐读课文,请同学用一句话概括一下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样的事?

  2.月光如何?文中如何描写?

  3.请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你读到的月夜景色?

  4.既然前两句已将月光的'澄澈写得如此精妙传神,“盖竹柏影也”一句是否就多余了呢?

  5.“盖”字可否删掉呢?

  五、 感其人,悟奇情。

  1.赏空明之月的是个怎么样的人呢?

  用“我发现苏轼是一个 的人,因为 (从文中找到依据)。”的句式来回答。

  (适时引入背景):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经过长达四个月的审问和折磨,苏轼幸免于死,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2.“闲人”二字蕴含着作者怎样的心境?

  3.引入作者其他诗文来帮助理解。

  贬官密州:“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贬官杭州:“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比好湖山”

  贬官黄州:“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贬官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官琼州:“抒说先生睡未足,着人休撞五更钟”

  贬官海南:“九死蛮荒无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六、 阅东坡,解气度。

  推荐阅读林语堂先生写的《苏东坡传》

  七、 作业

  1、背诵全文。

  2、选一风景进行描绘,要求融情于景,让阅读文字的人能感受到你的心情。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最新 14

  【教学目标】

  结合文本内容及写作背景,总结出“闲”字蕴含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出示学习目标。

  二、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再次熟悉文本。

  师:在文章中最后一句引出了“闲人”,我们先看“闲”字本身,在小篆文中“闲”是一个会意字

  三、请同学们再读文章,在文本中划下苏轼这位“闲人”在月夜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

  (要求:一定要在文本中找原话。时间1分钟)

  生:看到“月色入户”“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做的“欣然起行”“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

  师:所以在此处的闲人的情感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四、请大家看补充的`两个背景,并思考相关的两个问题:

  背景1.宋神宗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人说苏轼以诗讪谤新法,八月,将他逮捕入狱。他被长时间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十二月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本文写于元丰六年,苏轼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政治上遭受打击、不被重用的.闲官,会有怎样的心情?

  生:……

  师:郁郁不得志的悲凉,以“闲”自嘲。

  背景2.苏轼以犯人的身份被贬黄州,无薪俸,故租五十亩荒地经营。有诗云“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草堂,日炙风吹面如墨”“自笑平生为口忙”。

  生活如此艰难忙碌,为何还称自己是“闲人”?

  生:……

  师:“自笑”“欣然”可以看出他热爱自己的生活,懂得自我排遣自我释放。

  五、小结:

  “闲”字的情感: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自我排遣的达观。

  六、板书设计

  闲人:即清闲的人。

  ①赏月的欣喜

  ②漫步的悠闲

  ③贬谪的悲凉

  ④自我排遣的达观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最新 15

  教学目标:

  1、读通文意。

  2、领悟心境。

  3、赏析美景。

  教学重难点:

  1、赏析月景的特点及写法。

  2、领悟作者复杂的心境。

  教学方法:诵读法、竞比法、质疑法、讨论法。

  媒体设计:计算机课件

  教学步骤:

  一、设置情景导入课文。播放一组月色图让大家欣赏。

  导语:人们常说:“月色如画”,在摄影家、画家眼中如此,在散文大家的笔下也毫不逊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古代散文《记承天寺夜游》欣赏一下散文大家苏轼笔下的月色图。

  二、简介作者。

  请学生交流收集的有关作者的信息,用多媒体展示苏轼的生平,让学生摘要做笔记。

  三、读熟课文。

  自读课文,就难读的词或句子进行圈点,小组讨论解决,如仍有疑问则向老师提出,多媒体展示重点词句,让学生当堂巩固。然后熟读课文(可按下列步骤进行:个别朗读——学生评说——再听范读——一起朗读)

  四、读懂课文。

  1、请学生结合注释和已学过的知识,或查阅工具书自渎理解,有疑问可同桌交流,也可提出大家一起讨论解决。

  2、请一个同学用现代语言表述文章大意。

  五、读课文,欣赏月景。

  1、这篇散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一句话概括。

  2、作者看到了些什么,划出文中写景的句子。(多媒体展示“赏月图”)

  3、这一句主要写了哪些景物?

  4、这些景物都是客观实景吗,体会“藻荇交横”的妙处。

  5、讨论如将“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改为“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横”,表达效果一样吗?

  6、学生用诗意化的语言描述这幅月色图。

  7、有感情的朗读此句,当堂背诵。

  六、感悟作者复杂的心境。

  1、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苏轼与张怀民漫步在这冰清玉洁、宁静淡雅、如诗如画的月色之下,其心境如何呢?快速浏览全文,找出文章中能表达他此时心境的一个字。并结合文章中的词句加以品析。

  2、作者为什么会如此清闲、悠闲呢?我们来看作者是在何时何地写的这篇散文?(多媒体出示文章的写作背景)

  3、他遭受冤屈而被贬谪,成了有职无权的“闲官”,按照常理,遇到这样的打击,他的心情应该如何呢?

  4、但他却表现得那样的洒脱、安闲,可见其是一个怎样的`人?

  5、作为一代大文豪、一个大政治家,他想不想做一个闲人呢?

  6、朗读最后一句话,读出感慨万千的语气,体会作者复杂的情感。

  7、一边欣赏优美的月色图,一边配乐有感情朗读全文。

  8、开展背诵竞赛。

  七、拓展延伸。

  月亮在诗人的眼中是一个有情之物。回忆我们读过的有关月亮的古诗文,用下列句式进行赏析。

  “我欣赏诗(文)的

  一句,它写出了月亮,表达了诗人情感。”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最新 16

  一、教学目标: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全文蕴含的思想感情。

  二、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简短的文言文游记。文章情思如水,汩汩而流,语句清新,描写月色如诗如画,语言凝练含蓄,饶有余味,言简意赅,比喻精当,情景交融,内涵丰富,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需要学生好好体会其中的美丽之处。

  三、教学设想

  由人及情,由读到悟,对本篇课文,设想通过读课文来体会其中作者的感情,通过了解作者,了解创作背景来领悟感情。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这样一个人,他意气风发,豪情壮志,他仕途坎坷,笑看人生。他是谁呢,他就是宋代的著名词人苏轼。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游记散文《记承天寺夜游》。

  (二)、了解苏轼生平

  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在他去世很久很久以后,有一个作家仔细地研究了这个人的一生,然后为他写了一本传记,在传记中,这个作家给这个人下了如下结论,大家一起念。(出示文字)

  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的。

  (出示苏轼图片)

  苏东坡的一生比之常人的一生应该说是非常不幸的,但他活得十分快乐,而我们很多人平平常常的过日子,却说人生无趣。看来我们真的该好好的学一学苏东坡,问问他为什么能过得如此快乐。我们就从《记承天寺夜游》中寻找答案,希望下课的时候大家能从东坡这里取到快乐人生的真谛。

  (三)、朗读课文,感受情景

  学生听范读,感受朗读时的节奏,感情。

  请同学起来读课文,看看大家能否感受到其中的要点。

  大家齐读感受。

  提问:苏轼在这个夜晚看到了哪些景象呢?

  月色与竹柏影

  (四)、了解背景,体会“闲”情

  现在我们搞清楚了东坡所看到的景色,他看到的是“月色与竹柏影”,东坡看着这美景开始发感慨了:“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他说的这句话我不大明白,请这个同学来帮我解释一下。

  请同学翻译这几句的意思。

  提问:老师仍有些不懂:“哪一夜没有月光?”下雨的晚上有么?“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这句话是不是有点逻辑问题?它是一个病句?

  学生思考

  明确:这句话中的`月光、松柏并不是月光,竹柏,它们只是一个象征——美景的.象征。(出示文字)原句=哪里没有美?只是缺少闲人罢了。这我就明白了。不过我还有点困惑:书上注释“闲人”是“清闲的人”的意思,也就是“没什么事做的人”。我找了一点资料

  (出示资料)

  苏轼以犯人身份贬黄州,无薪俸,故租50亩荒地经营。有诗曰:“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又有“自笑平生为口忙”之句。

  大家看,苏东坡要养活一家老小,好象很忙啊。要开荒种地,要种黄麻桑树,还要造房子,为糊口奔忙,他怎么是个闲人了?

  东坡不是闲得无聊之人,他是富有闲情雅致之人,要仔细体会这里的“闲”情。

  让我们再来读一下这篇短文。不过这一次我希望大家能读的更好一点,在读出节奏之外,我们还需要读出这里的感情,读出苏轼的豪情与乐观。

  学生齐读课文。

  (五)、培养豁达的心境

  这样的“闲”是不是谁都能做到的呢?苏轼在文中有告诉我们怎样才能闲吗?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就是说作者无意识中写下的景色会透露他的.内心世界,比如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反映他的思乡之情,那么苏轼呢?他的景语透露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呢?现在大家思考1分钟,可以互相交流一下。

  要欣赏山水,就是要心胸开阔,心无杂念

  (六)、总结

  用三句话来总结一下这篇文章。第一句,雕刻大师罗丹说的:“美,是到处都有的!”

  如何才能欣赏到无处不在的美呢?苏轼告诉我们: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如何才能心闲呢?还是东坡告诉我们,要“胸中廓然无一物”。

  六、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通 贬谪的悲凉

  达 赏月的欣喜 闲情

  乐 漫步的悠闲

  观 人生的感慨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最新 17

  【教学目的】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品析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月夜图导入: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夜晚,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一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连坚实的大地似乎也溶成了一片浮动的云烟。面对如此美景,你是否想出门欣赏一番?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一篇文章《记成天寺夜游》,看看苏轼在美丽的月色中会发出怎样的.人生感慨。

  二、整体感知文段

  1.给生字正音、朗读课文、听录音确定朗读的节奏,再次朗读。

  2.请一位同学范读,大家评价。

  3.质疑: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同学解答,全班共同关注、探讨。

  户:门;遂:于是;盖:大概;但:只是;耳:语气词

  4.听音乐《二泉映月》品味月色描写,用自己优美的语言复述描写月色的文段。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小组商量,以各种方式(如:小品、诗歌、散文等)复述课文内容。

  6.表演。

  三、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去一去关键词,品修辞)

  绘景:月色—积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横

  把“如”、“盖……也”去掉,和原文相比,句子的意思有无改变?

  变了。原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3.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添一添,品意境)

  皎洁、空灵、清丽、淡雅

  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后加上“丛中蛙鸣起伏,空中流萤飞舞,寺中人语喧哗,院外狗吠连绵。”一段话,好不好?

  不好。改变了原文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味道。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

  6.小结:《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四、能力扩展:一切景语皆情语

  看图写景抒情。

  五、作业

  阅读古诗《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情感。

  水调歌头[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最新 18

  学习目标:

  1、理解掌握以下文言实词:念、寝、步、寻。

  2、理解掌握以下文言虚词:但、耳、遂。

  3、理解作者当时特殊的心境。

  4、领悟语言的凝练含蓄。

  教学重难点:

  本文寓情于景的写法。

  教学为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一定读过不少的文言诗词,你都知道哪些文人笔下描写月光的句子?说出来和大家共同欣赏一下吧!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杜牧的“烟笼寒水月笼沙”给人以朦胧美;借月思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借月祝愿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回到公元1083年10月12日夜,和苏轼伴张怀民共赏美好的月光吧!

  (板书:题目“记承天寺夜游”)

  (二)自主学习: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以下字音。

  qǐn zǎo xìng héng wú

  未寝藻荇交横如吾

  2、学生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流畅。把你不理解的词语圈出来。

  3、学生之间互相帮助解决疑难。

  4、学生根据课下注释弄通文意。(分段用现代汉语复述)

  (三)合作学习:

  1、再读课文。(有感情的朗读)

  此处可指名读。

  文章共3段一叙事

  二写景(描写)

  三议论抒情(此处板书)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解决以下问题:(逐个解决问题)

  a、第一段中最能体现作者心情的一个词是( )?

  答:“欣然”

  b、作者因何而“欣然”?

  答:因“月色入户”,表现了他的兴奋和喜悦,一个被贬谪之人,被美景吸引,抛开尘俗,尽情享受大自然的恩赐。不能不说是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胸怀。

  C、请画出文中描写月光的句子。

  答:“月色入户”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d、讨论,这两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艺术效果?

  答:(1)、“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的自然而生动。自然万物本无情,但在作者笔下,充满了灵气,像久违的朋友。在他贬谪落寞之时,前来拜访以慰藉失意的诗人。

  (2)、“庭下如……”写月光的高度传神之笔。用比喻烘托月光之清。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给人恍然大悟之感。句中没有一个“月”字,却无不在写月,只用18个字就描绘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弹奏了一曲空灵的月光曲。

  3、复读课文。(齐读,可试背。体味其中的情感)

  思考以下问题:(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a、作者问什么要“寻张怀民”张怀民是谁?

  --作者想到应有人共享月色之美,进而想到只有和自己境遇相同的张怀民。张怀民与苏轼兄弟均有来往,元丰六年被贬黄州。

  b、这个“寻”字能不能换成其它的字,如“找”,它有什么艺术效果?

  --有一种急于找到的迫切感,这就写出了作者渴望与知心好友共赏月光的急迫心理。

  (四)换位思考:

  如何理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如果你就是当年的苏轼,你为何称自己为“闲人”?

  (此处要让学生大胆的说)参考答案:“闲”是相对于“忙”来说的,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闲”包含着作者的几分感慨,有安闲赏月的欣喜,有自我排遣的豁达,更有对朝廷的抱怨和被贬他乡的惆怅无奈。一个“闲”字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

  (五)自主表达:

  同学们,课文学到这里,如果你是苏轼的好朋友,面对当时苏轼的处境,你该如何劝勉他?

  (此处更应让学生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

  (六)课文小结:

  学完这篇文章,你觉得你应该向大文学家苏轼学些什么写作技巧?

  --如:1、语言凝练含蓄。2、描写生动形象,如诗如画。

  (七)布置作业:

  作者从视觉角度写出了月光之美,你能从听觉、嗅觉、触觉等角度来描绘月光吗?

  把它写在日记本上。

  • 相关推荐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最新】相关文章: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04-08

《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设计03-25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04-15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1-24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2-09

[精选]《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07-07

【精】《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2-29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荐】01-04

【热】《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