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品味文中意境优美的写景句子,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3、感受学习苏轼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品析写景语句并体味意境。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月夜图导入: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夜晚,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一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似真似幻。面对如此美景,真让人忍不住要出门去好好欣赏一番。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苏轼去承天寺,一同欣赏这美丽的月色。
二、诵读译读,初读感知课文
1、师范读课文
要求: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做好标记。
2、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3、生个别读,其他点评。
4、生齐读课文。
5、生结合注释,译读全文
用小组对抗赛和新旧知识结合的方法来落实课文重点词的理解和课文翻译。
三、品味赏析,深入理解课文
1、作者是如何描写月景的?有何特点?
运用增减,调换法,通过比较来体味原文的精妙。
(1)添一添,品意境: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丛中蛙鸣不断,空中流荧飞舞,村中狗吠鸡鸣,几处纳凉处人笑语阵阵。)
你认为添上这些语句好不好,为什么?
(2)删一删,品修辞
A、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B、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你认为删去原文中的“如”盖竹柏影也,可以吗?为什么?
(3)调一调,品虚实
A、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B、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横。
你认为这样的调换好不好,为什么?
2、如何理解作者夜游的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提示:要注意“闲人"的含义。
背景资料:
(1)元丰二年(1079),苏轼被诬陷以诗诽谤朝廷,被捕入狱。获释出狱后,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城东买坡地耕种养家。
(2)21岁高中进士:“奋励有当世志”。(为引出“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时出示)
(3)贬官杭州
“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贬官黄州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官惠州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近代学者林语堂称: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
(第(3)点为引出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时出示)
明确:“闲人”并非是闲极无聊,无所事事之人。而是指具有闲情逸致,兴趣高雅之人,也包含了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壮志难酬,一贬再贬,可见他的无奈与悲凉。“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作者最后这一句慨叹,看似平淡,意在点睛。作者以“闲人”自居,其中夹杂着自矜、自嘲、自解多种况味,只得咀嚼、领略。
这其中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赏月的欣喜,更多的是作者潇洒人生、达观处世的生活态度。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的乐趣。也正是这种潇洒人生、达观处世的.人生态度才使作者笔下的月夜那样空灵、皎洁。
四、总结课文
苏轼之所以名垂青史,不仅仅在于他的政绩,他的诗词,更在于他饱经忧患仍然对社会和人生保持热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是一种“宠辱不惊,闲看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卷去舒”的旷达情怀……尽管千年的时空相隔,使我们无法与苏轼握手相拥,但人性中豁达、乐观等美好的心态却是我们共同的追求!漫漫人生长路,我们也许会遭遇逆境,身处低谷,那时,请你记住承天寺夜游,记住苏轼。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五、背诵课文
让我们带着对苏轼的敬意有感情地背诵全篇!
六、作业设计
1、课外阅读:
(1)阅读散文《苏东坡突围》(选自秋雨散文《山居笔记》)。
(2)阅读林语堂著《苏东坡传》(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收集一些描写月亮的古诗句。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 篇2
教学案例:
景福德
为了提升教研能力,营造教研氛围,我执教了苏轼名传千古的美文《记承天寺夜游》。用这篇课文上公开课的老师数不胜数,其中不乏许多大家,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执教了这篇课文,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那怎样才能上出自己独特的味道呢?批注式阅读,这种教学方式在现代文的教学中取得不错的效果,决定采用批注式这种传统而不乏创新的教学方式来执教这篇课文。我把课堂的着力点放在“学生自主批注——学生合作交流——学生展示批注”上,让学生解读批注文本内外所蕴含的一切内容。
教学流程;师生互相问好后,进入简单的导入环节。
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将采用批注式阅读的方式,来学习苏东坡的这篇仅有84个字的美文。经过七年级阶段对现代文的学习,我想同学们对批注式阅读应该有所了解,哪位同学来给我们总结一下现代文的批注式有哪些方法?
学生:语句和修辞的角度。
学生:我觉得可以分为四种,一种是感想式的,一种是重点字词的批注,还有一种是质疑式,还有一种是关于课文内容的。
教师:我们来总结一下两位同学的方法。关于批注式阅读,若是现代文可以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批注,对重点字词从写法的角度批注,还有从情感的角度批注,这是最基本的批注方法,当有问题的时候我们可以做质疑式的批注,学贵质疑嘛,最后一种即感悟式批注。文言文的批注和现代文批注相差无几,但文言文有自己很重要的一条,叫做对重点字词含义的批注,这也是疏通文义的第一步。
(课件投影批注重点词的含义(区别于现代文)批注文章的内容;批注字词的写法;批注文章的情感;质疑式批注;感悟式批注;)
教师:下面我们根据这几种方法来批注苏东坡名传千古的美文《记承天寺夜游》,请大家自己静静地读文章,把你的所感所悟所思所想批注在课文旁。
简单的一番话导入却点明了本节课的教法、学法和学习内容,进而让学生根据已掌握的现代文阅读的批注方法过渡到文言文批注的方法,并点明文言文只有一项方法即对文言字词的解释是不同于现代文阅读的批注方法的,这化解了学生对文言文批注方法的疑惑。
学生自主批注10分钟,我在巡视查看学生的批注时,发现基础较差的学生很难批注除了重点字词含义以外的内容,部分学生在课前预习时也只是照搬参考资料书中的内容,而缺少个性解读质疑,造成这结果的部分原因是我没有在导入环节之后让学生自由朗读几遍课文和课文下的注释,于是在此过程中我提醒学生细读文本,做到字字可品,句句可赏,并对文本做质疑式批注进行了适当引导,此时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启发,这也为后来的合作交流做了铺垫。
教师:自主学习时间到此结束,我想集体的智慧是大家所共同期待的,下面请同学们小组交流合作讨论出你所发现的美点。
学生合作交流接近10分钟,此时我参与倾听了各个小组的交流,并对学生的疑问进行了引导,发现集体交流后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好的碰撞,思路逐步拓展了,每个小组都对文章的不同之处进行了个性化的批注,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
师:同学们,停下来,我刚刚发现很多小组赏析的点很好,也提出了很有价值的问题,下面我们进入第一段的批注,请同学们齐读一遍。
师:对这一段哪位同学来给我们第一个批注。
生:我想问个问题,“月色入户”可以改成“月色敲门”吗?
生:当时作者被贬官了,所以他得心情应该是有一点忧愁、悲伤,“月色入户”的“入”字可以体现出淡淡地宁静的气氛,如果改成“敲门”那太过于欢快了,这和文章的内容情感不相符合。
师:这也就是说和文章的感情基调不相符。关于作者贬官,大家请看这则资料。
生齐读助读资料:元丰二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随后被流放至黄州。(课件投影)
师:这则资料能更好地帮助大家了解苏轼,解读课文,下面请同学们接着展示批注。
生:我的问题是文章仅有84个字却用了10个字来写时间。
师:的确哦,古人应该是惜字如金,但作者却耗费10个字来写时间,这说明这个时间对作者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生:这时间交代了事情发生在夜晚,营造了凄清宁静的氛围,时间接近十五日,说明月亮比较圆,为下文美丽的月色做铺垫。
师:你是解答了交代时间在文中的作用,还没有回答出为什么用10个字来写时间。
生:我觉得应该是作者对这件事情非常的重视,因为她觉得这是他人生的一个折点,他从被贬黄州的那种人生的低潮,经过这一夜欣赏月色,把所有的事情都看开了,对人生有了感慨。
师:回答的太好了。(师生鼓掌)还有同学对第一段批注赏析了其它句子吗?
生:第一句话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夜游的起因,“欣然”看出了作者心中的兴奋和喜悦,“欣然”这个重点字词翻译为“高兴地样子”。
师:作者在这样的夜晚,是否最开始就很高兴呢?
生:不是,“解衣欲睡”流露出的是作者的忧愁,因为作者被贬官了。
生:我觉得“月色入户”和后面“欣然起行”有点联系,月色淡淡的,有寂寞的氛围,这把作者空虚寂寞的心情引出来了,看到月色很美所以他的心情变得高兴,就想出去走一走来平息下自己的心情。
师:也就是说他想通过欣赏月色来解除心中的孤独寂寞之情。
生:其实我觉得“解衣欲睡”更加直白地体现作者的孤单,因为此时的家家户户都一起进入梦乡了,而作者一个人却孤孤单单的只好睡觉。
生:我有补充,我重点赏析的是“月色入户”,月亮什么时候才会把屋子里面照的非常明亮呢?说明当时的月亮真的.是非常的亮,没有云层遮挡,作者用的是“入”,而不用其它的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亮照进来的动态美,然后,一般来说,那些达官贵人的屋子都是遮盖的严实,月亮不会那么轻易地照进来,这就说明当时苏轼的房子并不是那么好。
师:也就是说他得房子比较简陋,那么我就想问大家“户”指的是“窗户”吗?
生齐答:不是,指的是“门”。
对于文章第一部分的批注,同学们既有对文言字词的批注,如“欣然”、“户”,又有对情感波澜的批注,既有对文句内容的批注,也有对字词从写法角度的批注,更难能可贵的是,学生能站在全篇的高度,提出深刻的问题如“为什么用十个字来写时间”,而同学能妙语解读出“这是苏轼人生的折点”来说明强调这个时间的重要性,他们还能通过想象从“月色入户”读出苏轼屋子简陋的状况,这其中有些问题是我在备课时根本就没有考虑过的问题,可见之前的个性化自主批注和小组交流是非常成功的,也说明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不可估量的。
师:同学们批注地非常好,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第二段,请大家齐读一遍。
生齐读: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课件投影)
师:这一段紧承上文,哪位同学来展示批注?
生:我想问个问题,为什么作者马上就会想到张怀民而不去找其他的人?
生:因为当时的张怀民和作者一样,也是被贬到黄州了,两个人都抑郁寡欢,所以两个人的心是相同的。
师:我们用一句诗歌来形容就是
生齐答:同是天涯沦落人
师:关于张怀民,老师这里也有一则资料来帮助大家理解,大家请看。生齐读:张怀民,元丰六年被贬黄州,居住在承天寺,张怀民虽担任小官,但心胸坦然,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课件投影)
师:关于这一段,还有同学赏析其它的字句吗?
生:古代的人,不是都喜欢在坐在一起赏月嘛,当时的月亮也非常的圆而明亮,那为什么作者要和张怀民一起走在中庭,而不与张怀民一起赏月呢?
师:作者和张怀民走在中庭是去干嘛呀?生齐答:赏月。
师:那老师有个问题,他们是怎样去赏月的?
生:散步,“步”字体现出来了。“步”字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是清静的,没有被贬黄州的时的忧郁。
生:我想提两个问题,第一个是为什么作者不一个人孤行而要去找张怀民呢?第二个问题是如果张怀民睡着了,后文会怎样发展?
生:因为作者本来就觉得很寂寞,他想找个人来聊天散步,这样可以抒发自己的被贬黄州的抑郁寡欢之情。
师:也就是说把一个人的痛苦分担给另外一个人,那么痛苦则减少一半。
生:因为此时的月色是非常美丽的,作者突然兴起,想找人与他分享这美景。
师:也就是说把一个人的快乐同另外一个人分享,则变成了两个人的快乐。第二个问题谁有见解呢?
生:我想他还会去找其他的人。
生:我觉得可能会像上个问题一样,苏轼会一个人在那散步赏月。
生:我觉得他会坐在椅子上,喝着酒,静静地抒发心情。
师:你认为他会把酒问青天。看来后文的发展是无可预料的。
学生的质疑式批注可以说是这部分批注的亮点,由这一两个问题而把内容和情感都解读出来了,不足的是对于重点字词“遂”和“相与”没有提醒学生注意,处理最不好的一环是关于学生提出“张怀民睡着了后文该如何发展”的问题时,我有点措手不及,只是纯粹地顺着学生的思路走,而没有逆向引导学生,反问一句“张怀民会睡着吗,如果张怀民不是和作者有共同遭遇的人,苏轼会马上就想到他吗?”,以此来证明苏轼是找对了人的,进而说明两个人志同道合。
师:作者在这中庭见到了怎样美丽的月色,请大家齐读原文。
生: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课件投影)
生:这句话用了比喻的手法,“积水空明”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出了竹柏的清丽淡雅,渲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好境界,也与前文苏轼要欣然起行相照应。
师:空明是什么意思?
生:水的清澈,这里形容月光的澄澈。
生:我觉得这一句写出了他们真的是无事可做,也说明了他们被贬心情的忧郁和淡淡的哀愁,体现了下文的“闲”字。
生:我觉得这一段最好的地方就在于无一字写月,但它所有的比喻都写出了月光的美丽、澄澈、空明。他省略了本体“月光”。
师:作者这时发现了月光了吗?
生:应该还没有,可能是他低着头走着走着,后来看到竹柏的影子,才发现是月光。
师:如果我把这句改为“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横”,那也是在写月光啊,可不可以呢?
生:它有一个“盖”字,说明作者是恍然大悟才发现是月光的,可能开始作者低着头走以为踩到了水,结果发现不是,所以才抬头发现是月光照耀下呈现出竹柏的影子。
生:承天寺应该是有很多植物的,为什么作者只写竹柏这两种植物呢?
生:我觉得竹子光秃秃的,可以体现作者的空虚寂寞之情。
师:这似乎没有理解到位,想想竹柏象征着什么?
生:我觉得这里作者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因为竹柏是非常的坚强,有一句话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作者想拿松柏来比喻自己不慕名利,追求悠闲淡雅的生活。
在这部分,学生对重点字词“空明”进行了批注,并从写法的角度赏析出了比喻的妙处,在我的引导下,读出了“盖”字的意味,还通过想象猜测作者由低头散步到抬头望月这一微妙动作的转换。学生通过引用《论语》里写松柏的句子,感悟出作者选竹柏二景的深刻含义。不足的是对于基础稍差的学生来说,应该让他们准确地把这句话翻译出来,那样理解起来可能更容易一点。
师:看到这美丽的月色,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呢?请大家齐读最后一部分。生齐读: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课件投影)
师:这一句可谓笔力千钧,哪位同学对此进行赏析了呢?
生:每一个夜晚都会有着美丽的月色,竹柏也是随处可见的,但是像作者和张怀民这样被贬官,但心境依然高雅、淡泊名利的闲人却很少见,他们本来都处于不好的环境之下,但他们一直都有良好的心态,对未来都抱有希望,所以这句话中的“闲”字能体现他们的豁达。
生:我想赏析“但少闲人”四个字,如此美好的夜晚却很少有像作者这样的闲人去赏月,侧面看出大多贬谪的人都是热衷名利,被世俗之事所困,所以很少有人出来赏月。
师:作者有发现美的眼睛和心情。
生:这句话表现了作者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和漫步的悠闲。
师:也就是说一个“闲”字包含着复杂的感情。
生:我想问个问题,那时是晚上,很少人会去工作了,都是闲在家里,为什么作者还说很少人闲着呢?
师:也就是说怎样理解“闲”,字?
生:清闲。
师:那是不是所有清闲的人都可以看到这美丽的月色呢?
生:应该有不追逐名利的性情,他会抛开杂事去赏月,而那些热衷功名的人都去处理繁忙的公务了,所以作者被贬了还有会闲情雅致去赏月去发现美。
师:也就是说不仅仅要有闲的时间,还要有闲的心境去赏月。总结一下这篇文章,同学们从语言、情感、写法来对文章进行了批注式阅读。
这一部分的难点为对“闲”字的理解,也就是学生问到的问题,“明明大家在晚上都不用工作,闲下来了,为什么作者还说少闲人”。可见闲不仅仅指政治上的清闲,还指的是闲情雅致。“闲”字不仅包含悠闲、欣喜,还有被贬的淡淡悲凉,但更多的是作者面对挫折的豁达乐观。学生能理解到这样的深度,那整篇文章的难点也突破解决了。如果我此时强调一下重点字词“但”为“只是”的含义,可能学生更能理解那种叹息的意味。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用批注式阅读的方式读了一篇美文,解读了苏轼这个人,而且了解了苏轼的豁达、乐观以及他被贬的悲凉和排遣悲凉的自我方式,最后请同学大声地朗读课文。生朗读课文,下课。
课后反思: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批注式阅读是一种以问题研究为载体,以主动探究为核心的传统的但非常有效阅读教学实践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处于动态之中,他主动地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设身处地与文本进行广泛深入和全方位的解读,从各个层面对文本进行理解、感悟、阐释、发现和点评,并直接在课本上圈点勾画,注明自己的思维轨迹,打上自己的认识烙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从而获得自我发展的过程
在这篇文言文的教学中,我第一次尝试运用批注式阅读方式进行教学实践,在课前的3分钟内,让学生根据现代文批注的感悟总结出批注式阅读的方法,并指出文言文和现代文阅读不同的一处,即对文言字词含义的批注来疏通文义,这打消了学生心中对文言文批注的疑虑,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根据这些方法的提示来自主批注。接着用了整整十分钟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感悟、理解、质疑、赏析,这是批注式阅读的基础。接着又用了将近十分钟让学生小组交流谈论,这是批注式阅读的展示环节做进一步的铺垫。这样一来,一方面以学生的自读自主批注为基础,重视学生的个性化理解,一方面注重学生间的互动,充分开展合作、交流与分享的讨论活动,从而在理解认同文本的基础上能创造性地解读文本,从而提升文本的价值,使文本解读能更深刻,以期达到超越文本的目的。
整堂课用了二十分钟让学生展示批注。我把课文分成了四个部分,边朗读边展示批注。学生有对重点字词的批注,这样让基础较差的学生也有发言权,对文章内容的批注让学生在疏通文义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课文所写的内容,对“解衣欲睡”、“欣然”、“步”等字解读出了作者情感的变化,对“入”、“盖”以及写景之句,学生从写法的角度进行了更深入的批注,能解读出文本以外的信息,初步超越了文本,最精彩的是学生的质疑式批注,可谓惊喜连连。从“为什么用十个字来写时间”解读出这个时间为苏轼人生的折点,到“月色入户可否改成月色敲门”解读出文章以淡淡哀愁为感情基调,再到“苏轼为什么马上就会想到张怀民”解读出两人有相同的遭遇。从“可否去掉盖字”解读出作者赏月时由低头到抬头这一恍然大悟的情景,到“为什么只选择竹柏这两种植物”解读出苏轼的坚强和淡雅心境,再到“为什么大家晚上都闲下来了,但苏轼却还说闲人很少”解读出闲字不仅指政治上的清闲,还指心中的闲情雅兴。尽管作者被贬官却还有这种闲情雅兴,说明作者的乐观豁达。学生的种种批注可以说是源于文本但又超越了文本,读出了文本没写出来的众多信息,对文章的精美之处、对苏轼的闲情豁达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整堂课也符合“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课改精神,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在这节课上,我也留下了许多遗憾,首先是面临学生提出我没有预料到的问题时,缺少应有的教学机智,如学生抛出“如果张怀民睡着了,后文该如何发展时”,我没有进行很好的引导,不会以此反向证明苏轼是找对了人,说明苏轼和张怀民是志同道合之人。这提醒自己以后开展批注式阅读教学时,解读文本要更细致更全面,做到心中有数。其次是这堂课缺少学生自由读书背书环节,如果在自主批注前,给三分钟让学生自由读,那更多基础较差的学生能收获更多,在课文批注展示完后,节省出两到三分钟,让学生自由背诵这短小精炼的文字,那全班同学的收获会更大。
总之,在文言文中开展批注式阅读教学方式,能让课堂更生动,能让学生的思维更活跃,能让文本的解读更深刻,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吧。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
2.理解文章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预习要求
整体感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二、预习重点
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三、预习过程
1.结合课下注释或查工具书,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藻荇交横()怀发亦未寝()遂至承天寺()盖竹柏影也()
2.有感情朗读课文,注意文章中的停顿,并划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念无与为乐者,相与步于中庭
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就是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
一是句中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
3.结合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的意思。
念无与为乐者()怀民亦未寝()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水中藻荇交横()
4.熟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整体感知文意,重点翻译下列句子。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预习自测
(1).(自主)文章点明地点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主)把夜写得具体化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主)写出夜游原因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一、先学交流:
各小组用3分钟的时间在小组内对预习案的预习自测情况进行交流(小组长组织好).
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初步把握文章的内容和情感:
三、精读探究,揣摩运用:
1.概括每一段的意思。
第一段:__________
第二段:__________
第三段:__________
2.在文中找出描写作者心里感受的句子,并说说传达出作者怎样的心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用的表达方式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的点睛之笔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最后一段:“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说说句中的“闲”字在全文起什么作用?这个“闲”字有哪些含义?这些句子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心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请写出两个借月抒情的诗句,并注明出处和作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小百科: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少时博通经史,21岁时中进士。因不满王安石的“新政”,自愿外放,先后历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知事。元丰二年,43岁的苏轼因涉嫌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八年之后,收集有关写月的著名诗句及篇章,并作好摘录旧党司马光为相,召苏轼回京,继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兼侍读。旋以龙图阁学士出知杭州等地。绍圣元年,新党复政,又以“讥讪先帝”为名贬苏轼至英州。其后一贬再贬,直到以琼州别驾身份流落海南。宋徽宗即位后,才将他召回,次年死于常州。苏轼是一位且有多方面才能的艺术家。他的诗浪漫瑰丽,气势不凡;他的词境界高远,开启宋词豪放一派;他的书法大气淋漓,并列“宋四家”之一;他的绘画也自成一家,为后人所称道。在散文方面,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不仅创作数量很大,而且以气势纵横,变化多姿,畅达明快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张怀民:名梦得,清河(今河北省清河县)人。他于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初到时寓居在承天寺。他虽然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地坦然,不把迁谪之事放在心上,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一位有过人自制力的性格倔强的人。无怪乎苏轼要引他为同道和知己了。
承天寺: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禅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故又名月台寺。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1,3略。
4、(1)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2)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3)月光照进门内,高兴地起来散步。
(4)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5、(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中庭。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第二课时
三、1、第一段:寻伴夜游;第二段:庭院月色;第三段:月下感叹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月夜处处都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赏它。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3、记叙,描写,议论。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闲字是本文的文眼,闲人是本文的点睛之笔。闲人含义是:①反映作者身为闲官的现实;②表达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发的惆怅和苦闷。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背诵课文,把握文章内容,体味作者复杂的情感。
2、品味文中意境优美的写景句子,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3、学会查找并利用资料多角度解读文本,感受学习苏轼豁达的人生态度。
学情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了作者微妙复杂的心情。话中有诗,意蕴深远,适合学生的诵读学习。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但对文言文阅读分析还不够到位,特别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怀的文言文,讲解本文时,要注意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并努力创设情景,以诵读为主,激发学生兴趣,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能够在读中思、读中品、读中悟。
重点难点
1、诵读课文、积累字词,学习写景方法。
2、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记承天寺夜游
一、导入新课。
有一种画轴,且细且长,静静垂于厅堂之侧。她不与那些巨幅大作比气势,争地位,却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使人喜爱。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这就是宋代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代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其中的一轴精品《记承天寺夜游》。
二、预习展示,把握文章内容。
1、请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从字音、节奏等方面来进行点评。
2、请一位同学大致通译课文内容。
3、交流填写好的表格,了解文章基本内容。
夜游的时间
十月十二日夜
夜游的原因
月色入户,想邀人取乐
夜游的对象
贬官之人张怀民
夜游的地点
黄州承天寺
夜游的内容
庭院赏月
三、自主学篇。
2、学生结合导学提纲进行自主学习,师巡视并给予适当的指导。
自主学习要求:
找出文中描写庭中月色的句子
1)放慢语速,放低语调。读出夜游承天寺的一点宁静的味道。
2)闭目想象当时庭院中的景象,感受文字绘成的“画面”,用“步于中庭,目光所及,……”这样的`句式来描绘月景图,品析文章写景的妙处。
3、交流提升:
假设①:当学生想象和描述的画面出现偏离。
比如,学生把藻荇当成真的,这样描绘“步于中庭,目光所及,皎洁的月光洒满整个庭院,庭院中水池里的水草交错纵横。”
归纳方法:翻译入手,扣词展开。如扣紧“如”“空明”、“交横”等词。同时提示这里用到层层比喻的修辞手法。
假设②:学生的想象单薄。
例如,仅从字面翻译。
归纳方法:调动感官,合理想象。如从动静、明暗、点面、线条等角度,调动视觉、听觉、触觉、心中的感觉等感官来描绘文字绘成的“画面”之美。
四、合作探究——品月下抒怀。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合作学习。
探究:文章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谈谈你的感受。
方法指导:
1)抓关键词。如:欣然、念、亦、盖、但、闲人……
2)联系背景。如:念无与乐者,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感同身受。关键是要:设身处地,感同身受。
4)由景悟情。如:写月景句
2、交流展示小组学习成果,师引导提升,突破难点:
其实这篇文章作者的情感还是比较复杂的,你能从文中找出最能体现作者复杂情感的一个词来吗?(闲人)如何理解“闲人”?
师出示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闲人的含义:
资料一:
21岁高中进士:“奋励有当世志”,“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38岁任密州太守:“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40岁任徐州太守:治理水患,力挽狂澜。
43岁(元丰二年)任湖州太守。同年,以诽谤嘲讽新政的罪名被捕入狱。
44岁(元丰三年)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资料二:
苏轼的一生屡遭贬谪,历经八州,身行万里,但始终释然安然。苏轼因反对王安石,主动自请外任,被贬职,任杭州通判,迁知密州、移知徐州。元丰二年(1079年),因“乌台诗案”罪贬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有名无实。
提示:①生活清闲。苏轼当时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官。张怀民也是被贬谪到黄州,挂了一个闲职。他们“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所以清闲。
②闲情雅致。有闲情雅致的:并不是所有清闲的人,都会有如此雅兴。现代生活中有很多闲人,他们宁愿把时间掷在搓麻将、玩游戏之上,是想不到安静喜悦地赏月的。可见,这里的闲还是“闲适”的闲、“闲情雅致”的闲。
2、结合上面的学习收获,朗读课文,读出文章的情味。
朗读指导:
1)拉长字音,品味情感。
如:“念——无与为乐者”,有一点寂寞之感;“盖——竹柏影也”,有一点兴奋:“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有一点感慨。
2)放慢语速,放低语调。
读出夜游承天寺的一点宁静的味道。如读月下写景段。
3)节奏轻快,淡淡喜悦。
如: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寄情自然,见月则喜,月色如水,庆幸喜悦。)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见到好友,竟也没睡,兴致大增。)盖竹柏影也。(融进自然,心情闲适,恍然大悟,心情畅和。)
五、课堂小结——悟旷达胸襟。
师出示相关资料:
1)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在朝期间,他直言敢谏,不惧权贵;在贬期间,他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无数传世杰作。
(2000年法国《世界报》对苏轼的评论)
2)这是一种饱经忧患仍对社会和人生保持热情的豪迈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是一种“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边云卷云舒”的旷达情怀;这是一颗即使在艰难岁月中也始终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时时刻刻发现美、欣赏美、体会美的敏感心灵……
师:大家静静地看,静静地想,面对着在顺境中不浮不骄,在逆境中泰然自若的苏轼,面对着一生始终拥有一颗闲心领略江山风月的苏轼,你有什么感悟呢?
学生交流自己的感想、收获。
师:同学们,《记承天寺夜游》不仅是一幅清闲淡雅的水墨画,是一颗即使在不平遭遇中仍然用一颗恬淡的心灵去欣赏生活中的美的敏感心灵,更是一种饱经忧患仍然对社会和人生保持热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是一种“宠辱不惊,闲看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卷去舒”的旷达情怀……尽管千年的时空相隔,使我们无法与苏轼握手相拥,但人性中豁达、乐观等美好的心态却是我们共同的追求!漫漫人生长路,我们也许会遭遇逆境,身处低谷,那时,请你记住承天寺夜游,记住苏轼。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让我们带着对苏轼的敬意有感情地背诵全篇!下课!
六、作业设计
课外阅读:⒈阅读散文《苏东坡突围》,选自秋雨散文《山居笔记》。
⒉阅读林语堂著《苏东坡传》,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板书: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事: 寻友赏月 志同道合
景: 庭中月色 清幽宁静空明澄澈
情: 闲人 复杂情愫旷达胸怀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全文蕴含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1、通过正解苏轼,把握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2、培养豁达的人生观。
三、课前准备:ppt、歌曲。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两分钟,听歌曲《我想去桂林》
师生交流歌词,小结:
看来人生无奈啊。当我们有钱又有时间的时候——老了!
(出示文字:一个现代人的一生)
一个普通现代人的一生据说是这样度过的:努力读书——拼命工作——攒钱买房——结婚生子——供子读书。当子女长大成人的时候,这个现代人已经怎么样了?
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是否很无趣?
(二)、了解苏轼生平,导入新课:
(出示引号中文字)
今有一人,此人跟我们一样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读书非常努力。然后他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谁能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可怜啊,是不是?我们接着看,他也买了房,“只影自怜,命寄江湖之上”。房子在哪里?
飘零江湖。好不容易买了房了,他又“惊魂未定,梦游缧绁之中”。缧绁,是捆人的绳索,象征着牢房。这个人好象连住在家里都不得安宁啊。他当然也娶了妻子,可惜30岁的时候,他妻子就过逝了,多年以后,他写下这样的句子纪念早逝的妻子——“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大家说这个人的一生怎么样?
我们来看看他到底活的怎么样?
(出示文字,念):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这个人去世很久很久以后,有一个作家仔细地研究了这个人的一生,然后为他写了一本传记,在传记中,这个作家给这个人下了如下结论,大家一起念。(出示文字)
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的。
(出示苏轼图片)
苏东坡的一生比之常人的一生应该说是非常不幸的,但他活得十分快乐,而我们很多人平平常常的过日子,却说人生无趣。看来我们真的该好好的学一学苏东坡,问问他为什么能过得如此快乐。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希望下课的时候大家能从东坡这里取到快乐人生的真谛。
(出示图片,课文)
(三)、推荐的学生读课文
读完评价并注意顿号功能。
顿号前后什么关系?(指“藻”“荇”二字)
念古文就是要读准停顿,读出节奏感。我们全班齐读一遍,注意停顿。
生齐读。
(四)、读完感知(乐在何处?):东坡为何深夜起行?
看月色在家里不能看么?
为什么找朋友?
能不能从文章里面找一个字回答?
同学来完整的回答一下这个问题,东坡为何深夜起行?
我们知道东坡“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他有很多朋友,为何独寻张怀民?
东坡深夜起行为的是与朋友分享“乐”,那他为何找一个被贬的人?两个人同病相怜,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的?
来看一段资料。(出示文字)
张怀民:1083年贬黃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绝不挂怀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悅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现在我们知道了,东坡找张怀民真是找对了,现在我们来齐读一遍课文,仔细看看他们的乐是什么?
学生齐读课文。
说到乐,人们总是想到“吃、喝、玩、乐”,东坡他们的快乐是什么呢?
我们具体来找一下,东坡二人看到了哪些景物。
(五)、体味作者微妙的心境以及“闲”的含义。
现在我们搞清楚了东坡所看到的景色,他看到的是“月色与竹柏影”,东坡看着这美景开始发感慨了:“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他说的这句话我不大明白,请这个同学来帮我解释一下。
有些不懂:“哪一夜没有月光?”下雨的晚上有么?“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好象我们这个校园里就没有竹子啊。这句话是不是有点逻辑问题?它是一个病句?
这句话中的月光、松柏并不是月光,竹柏,它们只是一个象征——美景的象征。(出示文字)原句=哪里没有美?只是缺少闲人罢了。这我就明白了。不过我还有点困惑:书上注释“闲人”是“清闲的人”的意思,也就是“没什么事做的人”。我找了一点资料
(出示资料)
苏轼以犯人身份贬黄州,无薪俸,故租50亩荒地经营。有诗曰:“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又有“自笑平生为口忙”之句。
大家看,苏东坡要养活一家老小,好象很忙啊。要开荒种地,要种黄麻桑树,还要造房子,为糊口奔忙。他是闲人?
东坡不是闲得无聊之人,他是富有闲情雅致之人。让我们再来读一下这篇短文。不过这一次我希望大家能读的更好一点,在读出节奏之外,我们还需要读出什么呢?
读这篇文章要有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齐读课文。
(六)、拓展延伸,培养豁达的心境:
现在让我们再来听一遍《我想去桂林》,大家边听边思考一下,老师为什么要在这节课里反复给大家听这首歌曲?这首歌与课文有什么关系?
来填两个空吧(出示题目:“桂林”=课文中的=。)
让我们再回到开头。什么时候我们能去“桂林”?
要不要加几个条件?用一下这个句式:只要……,就……。
为什么“只要你有闲心,就什么时候都能去桂林”?
美是无处不在的,只要你有闲心,就什么时候都能去桂林!现在让我们来看看现代人去得了桂林么?
(出示资料)
现代人的旅游
他们穿着为出去玩而特制的衣,戴着草帽和太阳镜,提着野餐水壶以至于急救用的药品箱等等,郑重其事地出发。但是。他们一路只是马不停蹄地跟着大队的'人们,象竞走一样,又象要赶着去参加什么非去不可的重要会议一样,目不斜视地匆匆赶路,并不停下来留神一下周围的景色。他们在做什么呢?难道他们这样装扮了出来一趟,只是为赶路吗?
现代人去得了“桂林”么?
去“桂林”的条件是“闲”。现代人呢?给他们找一个“闲”的反义词。
“忙”,他们忙得傻到在“桂林”竞走。我们真应该好好劝劝他们。阿尔卑斯山谷中有一条公路,两旁景物极美,可惜人们只是匆匆而过。后来有有心人在路边插了一个标语牌,上写大字:“慢慢走,欣赏啊!”看来在“桂林”,我们也应该做一些这样的牌子,大家一起把这六个字念一下吧。
学生齐读。
“闲”,看来很难做到啊。怎样才能“闲”?东坡有没有在文章里告诉我们?
有人说“有”啊。(出示文字)这个人叫王国维,他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就是说作者无意识中写下的景色会透露他的内心世界,比如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大家能读出李白当时的心境吗?
苏东坡呢?东坡的景语透露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我们先把他的景语念一下。哪几句啊?
东坡的景语透露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呢?现在大家思考1分钟,可以互相交流一下。
(小组交流)
大家是否真的“看穿”东坡了呢?让东坡自己来告诉我们吧。
(出示文字)
吾兄弟老矣,当以时自娱。世事万端,皆不足介意。所谓自娱者,亦非世俗之乐,但胸中廓然无一物,即天壤之内,山川草木虫鱼之类,皆是供吾家乐事也。
这里有一句话,跟课本里一句话意思几乎一样。谁能找到。
“天壤之内,山川草木虫鱼之类,皆是供吾家乐事也。”等于“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空明”是澄澈的意思,形容水非常干净,就好象心非常干净一样。现在东坡自己告诉我们了,要欣赏山水,就是要心胸开阔,心无杂念。那么我想问一下大家:常人有什么杂念呢?或者说心里忙什么呢?
司马迁有句名言(出示文字)“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世人往往利欲熏心,心被钱塞住了,心盲了,致使有眼无珠看不到美景。苏轼正是因为不汲汲于名利,所以才能“闲”啊。我们来看看外国人对苏轼的评论吧,大家一起念。
2000年,法国《世界报》评论苏轼:“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在朝期间,他直言敢谏,不惧权贵;在贬期间,他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无数传世杰作。”
(七)、总结全文。
用三句话来总结一下这篇文章。第一句,雕刻大师罗丹说的:“美,是到处都有的!”(出示文字)这句话相当于文中哪一句?
如何才能欣赏到无处不在的美呢?苏轼告诉我们: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出示文字)这句话相当于文中哪一句?
如何才能心闲呢?还是东坡告诉我们,要“胸中廓然无一物”。(出示文字,这句出现在最上方)这句话相当于文中哪一句?
(八)、积累诗句。
看着屏幕上这三句话,把课文最后这四句话背一下,看谁第一个背出。
(屏幕上从上到下排列:“胸中廓然无一物”,“美,是到处都有的”,“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三句话。)
学生齐背最后四句。
德国有位大诗人荷尔德林说过:“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生活中到处都有诗意,到处都有美。我希望同学们能好好的去领略生活。最后送给大家一段话。
(齐读):“慢慢走,欣赏啊。”让我们把这句话也放在杭州的路标上,让我们都像苏轼一样淡薄名利,有一个诗意人生。
(九)、推荐阅读。
最后让我们来较为详细的看看东坡。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个东坡小传,是写东坡黄州时期的,现在发下来给大家看。
(发资料)
向大家推荐几本书,想更详细的了解东坡的同学可去看一下。一,王水照教授写的《苏轼传》,这书相当详细的介绍了东坡的人生与创作。二,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这书比较薄,网上能找得到。三,东方龙吟的文侠小说《万古风流苏东坡》,此书有点像武侠,应该很合大家的口味。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东坡志林》,此文是作者贬官黄州所作。本文篇幅虽小,写景抒怀却有独到之处。一切都像信手拈来,却创造了一个明净悠闲的境界。文中十八字写景,运用比喻手法,将随处可见的寻常景物描绘的充满诗情画意,充分显示了作者的艺术才思和豁达宽广的胸襟。
学习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本课的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4、领悟作者简洁精妙的写景抒情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朗读以至成诵,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味文章的感情基调。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时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学习重点:
1、朗读,把握文意。
2、体会写景的妙处,领略作者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人无论是在得意还是失意时都喜欢以风花雪月寄托自己的情怀,苏轼也不例外,在他被贬黄州抑郁不得志时就借用月光将自己的感情释放了出来。
出示课题(
为了大家在学习时有迹可寻,不至于茫然不知所措,我先给大家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总体要求。
出示学习目标
在大家明确了这一节课的目标后,我要向大家发出一次又一次的挑战,大家敢于应战吗?挑战第一关——苏轼知多少。
好,同学们查找资料既全面又迅速,那么请看挑战第二关——看谁读得好。
古文阅读三字经
读一遍,找生字。读两遍,断句子。读三遍,看注解。读四遍,握文意。
第二关同学们过得很容易,下一关就没有这么容易了。
挑战第三关——改写之中理文意
自学指导
(一)改写课文:以散文化形式,或新诗分列句式,将课文内容改写成幽默、趣味、口语化或兼而有之的文字,且能笼盖全篇文意。
(二)共同欣赏讲评。
班内交流
品评范文
到此为止,大家已经过了三关《三国演义》中关云长千里护送皇嫂,出五关斩六将,看来大家过关斩将的本领也不错吗?我的给大家设个难关。
挑战第四关——看谁做得好
1、喜欢文中写景的句子吗?主要写得是哪种景物?如果喜欢说说理由。(幻灯片14)
讨论交流
2、我们身边有许多闲人,文章中的闲人与他们一样吗?(幻灯片15)
创新作文
月总是文人墨客的爱物,咏月文章数不胜数。课文作者寝而见月,见月而起,起而寻友,寻友赏月,以水喻月,最后写出了在空明的月色中对人生哲理的领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啊,“何夜无月”。请以“月”为话题写一篇600字的作文。
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大家快乐吗?还有什么疑问吗?有疑问就对了,因为一节课的结束就是同学们探索的开始,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用心去品味生活,你的生活将会有无限的乐趣等待着你。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感悟作者简洁的语言特点
2、学习记事、写景、抒情的融合
3、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背诵、翻译全文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歌手周传雄的新歌<寂寞沙洲冷>,听完之后向学生说明这首歌是在他读完苏轼的一首著名的诗词后有感而发,写成一首比较流行的歌曲。用幻灯片出示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资料: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有关作者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少时博通经史,21岁时中进士。因不满王安石的“新政”,自愿外放,先后历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知事。元丰二年,43岁的苏轼因涉嫌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本文即是在第二年写的)八年之后,旧党司马光为相,召苏轼回京,继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兼侍读。旋以龙图阁学士出知杭州等地。绍圣元年,新党复政,又以“讥讪先帝”为名贬苏轼至英州。其后一贬再贬,直到以琼州别驾身份流落海南。宋徽宗即位后,才将他召回,次年死于常州。苏轼是一位且有多方面才能的艺术家。他的诗浪漫瑰丽,气势不凡;他的词境界高远,开启宋词豪放一派;他的书法大气淋漓,并列“宋四家”之一;他的绘画也自成一家,为后人所称道。在散文方面,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不仅创作数量很大,而且以气势纵横,变化多姿,畅达明快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有关背景
本文是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年)2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是团练副使却有职无权,无事可做。写本文之时,他在黄州贬所已近四年,但苏轼的心胸却“很坦然”。累遭贬谪,仍然乐观,旷达。并不“悲伤憔悴”。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并不甘愿做“闲人”。因贬得“闲”,便“自放于山水之间”,虽在赏明月,观竹柏,自乐其乐,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适也包含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
有关课文
疏通文句:借助工具书,参照注释,理解文句,在通读中整体感知。
熟读背诵:让学生在简单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背诵。
作业: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检查背诵、翻译情况
感知、理解全文内容:
一、再次重申写作背景。重点理解文章中的“闲人”。这里作者以他人之“闲”(指世人多汲汲于名利而为俗务所累),反衬“吾两人”之“闲”(当时张怀民也谪居于黄州)。而作者心境之闲,既有清闲安逸之情,也含谪居空寂之感,主要反映的是作者淡泊宁静的.情怀。而这种“闲”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在前文夜游的基础上产生的。
二、本文的意境:本文先写出年月日,并特别点出“夜”,于是引出对“夜游”的记叙。“解衣欲睡”,却见“月色入户”。只因这月色,于是有“欣然起行”去寻“乐”。一人不足“乐”,于是便想到寻人共“乐”,遂有“至承天寺”与张怀民“步于中庭”。只几句话,便把事情叙述得清清楚楚。这是记叙。
寺庭漫步,中心是观赏月色,于是有如绘的写景。“步于中庭”时,被满院月光所吸引,以致产生一种错觉:“如积水空明”,空明得能够看清水中横斜交错的各种水草。院里怎么会有藻荇之类的水草呢?抬头一看有竹、柏在碧空皓月之下,这才醒悟:原来不是藻荇,而是月光照出的竹柏影子。“月光如水”的比喻,在作者笔下别开生面,产生了良好的艺术效果。从而突出了月色的澄澈,展现了诗般的意境。
三、简洁的语言:本文叙事、描写、抒情相结合。叙事简单,写景如画,而抒情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人的“闲”。三种表达方式相互融合,但文字简洁,实为作文之典范。
四、布置作业: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 篇8
一、教学目标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
诵读、积累
三、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品味法、竞赛法,合作探讨。
五、教具准备
CAI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六、教学过程
(一)课间准备:放映《子午书简》中家同十家中苏轼部分。
(二)导入新课:
古有一人:
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
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态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一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他频遭贬滴,一生历典八州,他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尽了人间丑态,却说:“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同学们,你知道他是谁吗?(苏轼)
你能替我介绍一下苏轼吗?
生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豪放派词作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
今天,我们学习他被贬滴黄州时写的一篇文章——《记承天寺夜游》。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放声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提示:(1)念/无与无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生听读录音
要求: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听懂作者的感情。
3、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4、生结合注释,译读全文
要求: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名的含义,男女生分组竞赛。(生译读,师巡回质疑)
抢答题(一):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
(1)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
(2)念无与为采者:(思考、想到)
(3)月色入户:(门)
(4)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5)怀民亦未寝:(睡)
(6)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7)盖竹柏影也:原来是
(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罢了)
抢答题(2):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
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枸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绿竹和翠柏?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缺少有像我们这样清闲逸致的人罢了。
师:通过精彩的比赛,我们初步读懂了课文,接下来给大家2分钟准备,下一回我们举行挑战。
老师:师生朗读比赛(生准备)
5、挑战老师:师生朗读比赛
要求:读得流畅自然,读得声情并茂。
(男、女各一名,挑战教师,其他学生据朗要求,作点评。)
(四)精读课文,与文本对话。
1、生默读课文,并思考
抢答题(三):先思考,后分组讨论,再抢答。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2)作者所见夜景如何?(用原文回答)你有何感受?
(3)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怎样的变化?(提示:先找关键词句,再体会作者心情)
(4)你是如何理解作者夜游的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生成答案预设:
(1)一是因为作者被贬滴,心情郁闷、孤独,想出去走走;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写作背景链接:
元半二月七日,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如对王安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新法,并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写台诗案”。长时间的审问、折磨,苏轼差点丢了脑袋。后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案件惊动两宫,十二月苏轼获救出狱,被贬到黄州,住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耻无权的闲客。
(2)描写夜景之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它给人的感受是空灵、皎洁、明净……
不错,此句定景仅用18个字,却创造出生动的意境,我们不妨仔细玩味,看它妙在何处?
品析语言方法指导:
抓住关键词语,仔细揣摩其含义,运用增减,调换法,通过比较来体味原文的精妙。
原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添一添,品意境: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丛中蛙鸣不断,空中流荧飞舞,村中狗吠鸡鸣,几处纳凉处人笑语阵阵。)
你认为添上这些语句好不好,为什么?
(2)删一删,品修辞
A、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B、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你认为删去原文中的“如”盖竹柏影也,可以吗?为什么?
预设参考答案:
(1)添上语句后感觉不好,原文以如积水空明的月光和如藻荇交横的竹柏影来描写月色,不仅创设了一个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意境,而且写出了月色的皎洁与空灵。然而添加语则写夏夜的嘈杂之声,既不符合时间,也破坏了原文的清幽淡雅之意境。
(2)删去后当然不好。因为原句(一)用比喻,将整座庭子注满了水,水本来是天色之物,实有其物,看似却无,月光不正是如此吗?“空明”二字,更是绝妙,用“空”去修饰一种色调,不仅出奇制胜,而且更显空灵。原句(二)把庭中当作水中来比喻,说藻荇交横,给人如临水池之感,最后以“盖竹柏影也”点透真情,这样明暗交替,使人自然而然地步入一个空灵、皎洁、恬静的月夜之中。而删去后,不但没了新意生动形象,更改变了原意。
(3)为降低教学难度,先出现关键词句,再让学生体味作者的心情。
欣然起行(欣喜之情)念无与为乐(有点遗憾)遂(不假思索中有点激动)
寻(有急切访友之情)亦未寝(与好友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喜悦)
相与步于中庭(一份闲适,一份从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有
(4)月光虽非夜之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可觅,处处可寻,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的乐趣。作者借“何夜”何处一句点明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人生真谛。这也正是作者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原因。
所以这里的“闲人”并非是闲极无聊,无所事事之人,你认为“闲人”是怎样的一种人呢?
具有闲情逸致,兴趣高雅之人,也包含了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壮志难酬,一贬再贬,可见他的无奈与悲凉,他何尝要做一个闲人呢?赏月只不过是他借月抒情,自我排遣罢了。
(五)与作者对话
面对此景此情,难道你不想对苏轼说点什么吗?
师:解读了文本,读懂了作者,接下来我们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生齐读)
师小结:
苏轼虽遭“文字狱”,被贬到黄州,心情郁闷,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孤独,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他坦荡、旷达,笠对人生的生活信条。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美景的同时,更要感受到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
我们在领悟作者情感的基础上,我们一起来背诵课文。(生背诵课文)
(六)拓展、积累
师: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就是温柔多情的。要么是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淡淡的柔弱的清凉的味道?而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兴和追求平淡的心理,所以文人学者们常借月抒抒怀。你能说出有关描写月亮的诗句吗?
教师预设答案: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2、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3、我寄愁心寸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
5、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
6、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
7、举杯望明月,对钦成三人。
——李白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
反思一:
本节课为新课程教学展示课。对于文言文教学,我一直注重诵读和积累,常用竞赛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接到开课任务后,我就想对一年来的文言文教学作一个归纳总结,来体现我的文言文教学。于是在本节课我作了以下的设计:
诵读——积累——感悟——拓展
重点体现在诵读上:整体感知时,我设计了自由放声朗读、听读,有感情朗读、译读师生朗读比赛;在精读课文时,我设计了默读,重点句品读和声情并茂朗读;最后以学生背诵全文归结。整节课以读贯穿课堂,在读中感知,在读中读懂读透文本,最后在阅读中与作者对话,不仅读懂作者,而且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我觉得本节课的课是成功的,因为在各种不同形式朗读中,学生比较顺利地走进了文本,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但遗憾的是我准备不充分,在各部分衔接中比较生涩,课堂语言比较粗糙,当堂激励和随机深入引导不能达到水到渠成,更要命的是可能自己诵读不够熟练,竟然卡带,虽无伤大雅,但可见准备不充分。
反思二:
在文言积累方面,我设计了两个环节:一是立足课内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二是注重文言语名的积累。我觉得这两个环节是成功的,我把学生分成两大阵营,进行分组竞赛,学生能在短时间内掌握重点字词句,而且课外有关描写月亮诗句,也说得相当多。有点感觉不是的是学生不能像经常一样自如兴奋,而在要求学生说出有关月亮的诗句时,我想我完全可以让一部分同学声情并茂的朗读,而我仅让学生说出而已,这在教学处理上过于浅显。
反思三:
在感悟文本,领悟作者情感之一环节上,这是我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难点,也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一个焦点。一直以来,我教得累,学生学得苦,而且有时许多学生还是一知半解,稀里糊涂,可能是由于本节课前面读的铺垫做得比较好,特别是品读环节的设节,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于是学生对主题的解读便异彩纷呈,让我大为满意。这也引起我的深思:解读文言文主题虽然很难,但只要我用心体会、领悟,努力寻我突破口,这个顽疫是可以突破的。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 篇9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文意,背诵全文。
2、体会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写景。
3、了解背景,揣摩文中写景文字所寄托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意,背诵全文,揣摩文中写景文字所寄托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本文教学的重难点。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解题激趣)
苏轼是我国古代的大文豪,唐宋散文八家之一,诗文都有很高的成就。《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他被贬官,谪居湖北黄州之时。被贬官意味着在政治生活上遭到很大的挫折。从文章的标题来看,是记叙夜晚到一家寺院游玩的经历。那么我们事先推测,这篇文章会不会描述他游玩的心情?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
下面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看看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我们的推测是否相符。
(二)展示目标:见前页。
(三)课前检测:
1、注音:藻()荇()寝()
2、填空:《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是(),()朝人,号()。
(四)精讲点拨:
1、初步感知课文。
要求:先对照注释默读,然后大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中停顿。
划分朗读停顿:
(1)念无与为乐者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4)庭下如积水空明
提示根据句子的意思划分朗读停顿,不要把句子的意思读破,领字后面需有一个小的停顿。
2、翻译理解。对照注释,疏通文句,划出疑难词语,向同学或老师质疑。注意下列文句的翻译:
欣然:高兴地。逐:于是。盖:原来是。但:只是。
相与:一起。无与为乐者:没有人与我同享快乐。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有闲人。
(五)强化训练
1、思考: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
提问后明确:因为月色很美,去庙寻张怀民一起赏月。
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
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横。
2、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文章的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把自己的失意寄托于欣赏月色。
(六)课堂检测
1、翻译句子:(全做)
(1)欣然起行。(2)相与步于中庭
(3)盖竹柏影也。(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七)总结评价
全文廖廖84字,记叙的是一个细小的生活片断。但仔细品味,朴素的语言中蕴含着丰富的内涵。从作者的描绘中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热爱,感受到作者的人情美。
(八)布置作业:
语文基础训练4——7题选做,4——5必做。
四、板书设计:
绘景: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
抒情: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达观
写人:“有闲”——热爱生活
五、教学体会: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词汇,理解课文内容。
2、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3、体悟文人积极达观的处世态度,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形成语感。
2、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解读“闲人”二字,体悟文人积极达观的处世态度,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流程】
(一)导入:(教师唱《但愿人长久》,营造氛围,引入课题)
师:知道这首歌的名字是什么?这首词的作者是谁?词中的名句是哪句?月是诗人墨客笔下的宠儿,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月的名句?下面让我们学习苏轼的另一写月名篇《记承天寺夜游》,学习《记承天寺夜游》,走进苏轼。(板书)
(二)解读标题。
明确:文体(记),时间(夜),地点(承天寺)
补充介绍承天寺(展示图片):“承天寺”是张怀民居住之所,张怀民在元丰六年也被贬谪到黄州,他修了一座亭,苏轼给亭命名为“快哉亭”,并写了一首《水调歌头》送给张怀民,其中有一句“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三)交流预习体会,明确学习目标。
1、学生资料展示,走进苏轼,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学生交流预习收获与疑难,明确个体学习目标与全体学习重点。
(四)初读课文,体会层次美。
1、自由朗读,明确朗读要求。
要求:读得流畅响亮。
读得字正腔圆。
读得抑扬顿挫。
读得层次分明。
2、小组再读课文,体会文章层次美。
指导:表达方式的不同,感情不同,语气语调不同。
读叙事。读出闲适、欣慰之情。
读写景。第二段描绘庭院月色,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要读出喜悦、闲适之意。
读抒情。既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闲时赏月欣喜,漫步的悠闲。
3、指名读,读出记叙、描写,抒情的不同感情。
4、播放视频,听读课文,体会层次美。
5、男女生分角色朗读,体会抑扬顿挫、节奏分明的层次美。
(五)疏通文意,合作研讨。
1、学生交流以往学习文言文的经验及明确重点。
教师补充(媒体出示)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留——如人名、地名、年号等不翻译,保留。
换——用近义词替换。
补——补充省略成份。
调——倒装句式进行调整。
删——将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去掉不翻译。
2、小组合作,借助课文注释,理解句意,并在便利贴上整理重点。抓住重点字和特殊句式,重点句子翻译等。
3、学生整理汇报,解决疑难。
4、全文整体感知。
(六)深入探究,感受胸怀美。
1、思考:文中那个字最能体味到作者的内心情感?苏轼是“闲人”吗?
扣住文眼“闲”字做文章,引导学生到文中寻找答案。学生自己找,自己讲,自己归纳,老师点拨。
2、明确主旨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体会人物胸怀境界美。
教师小结:苏轼看上去真的很闲,无官一身轻,有闲情雅致欣赏美景,(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但苏东坡内心深处不愿意做一个无官一身轻的.闲人。他不断被贬,却能够随遇而安,我们从苏轼的身上看到了豁达乐观,看到一生屡遭贬谪,身形万里,但始终释然安然,达观豁达。
3、探究“文人心境”。
补充欧阳修、范仲淹等材料,课外延伸。
(七)拓展迁移,培养胸怀美。
1、展示烦恼清单。可以是学习方面的,与朋友、父母交往方面的,可以是体态长相方面的。通过实物投影展示清单。
2、讨论:遇到烦恼时,应该如何面对?
(八)学生谈体会及疑惑。
(九)教师布置作业并结束语。
苏轼一生坚守自己的政治理想,为此,他屡遭贬谪,历经坎坷,他的那份豁达乐观如皎洁的明月照亮了历史的天空!那么当我们面对生活的风雨时该如何呢?请同学们齐读寄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面对风雨坎坷,让我们改换一下肺中的呼吸,与脉管中的血流。这样,也许我们就会找回人生的坐标,用纯净的笔去书写我们大写的人生!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相关文章: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06-22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10-23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06-09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06-08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07-11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08-20
[合集]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07-12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精华】07-13
记承天寺夜游02-20
《记承天寺夜游》的教案范文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