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2024-07-27 记承天寺夜游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全文蕴含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1、通过正解苏轼,把握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2、培养豁达的人生观。

  三、课前准备:ppt、歌曲。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两分钟,听歌曲《我想去桂林》

  师生交流歌词,小结:

  看来人生无奈啊。当我们有钱又有时间的时候——老了!

  (出示文字:一个现代人的一生)

  一个普通现代人的一生据说是这样度过的:努力读书——拼命工作——攒钱买房——结婚生子——供子读书。当子女长大成人的时候,这个现代人已经怎么样了?

  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是否很无趣?

  (二)、了解苏轼生平,导入新课:

  (出示引号中文字)

  今有一人,此人跟我们一样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读书非常努力。然后他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谁能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可怜啊,是不是?我们接着看,他也买了房,“只影自怜,命寄江湖之上”。房子在哪里?

  飘零江湖。好不容易买了房了,他又“惊魂未定,梦游缧绁之中”。缧绁,是捆人的绳索,象征着牢房。这个人好象连住在家里都不得安宁啊。他当然也娶了妻子,可惜30岁的时候,他妻子就过逝了,多年以后,他写下这样的句子纪念早逝的妻子——“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大家说这个人的一生怎么样?

  我们来看看他到底活的怎么样?

  (出示文字,念):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这个人去世很久很久以后,有一个作家仔细地研究了这个人的一生,然后为他写了一本传记,在传记中,这个作家给这个人下了如下结论,大家一起念。(出示文字)

  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的。

  (出示苏轼图片)

  苏东坡的一生比之常人的一生应该说是非常不幸的,但他活得十分快乐,而我们很多人平平常常的过日子,却说人生无趣。看来我们真的该好好的学一学苏东坡,问问他为什么能过得如此快乐。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希望下课的时候大家能从东坡这里取到快乐人生的真谛。

  (出示图片,课文)

  (三)、推荐的学生读课文

  读完评价并注意顿号功能。

  顿号前后什么关系?(指“藻”“荇”二字)

  念古文就是要读准停顿,读出节奏感。我们全班齐读一遍,注意停顿。

  生齐读。

  (四)、读完感知(乐在何处?):东坡为何深夜起行?

  看月色在家里不能看么?

  为什么找朋友?

  能不能从文章里面找一个字回答?

  同学来完整的回答一下这个问题,东坡为何深夜起行?

  我们知道东坡“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他有很多朋友,为何独寻张怀民?

  东坡深夜起行为的'是与朋友分享“乐”,那他为何找一个被贬的人?两个人同病相怜,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的?

  来看一段资料。(出示文字)

  张怀民:1083年贬黃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绝不挂怀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悅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现在我们知道了,东坡找张怀民真是找对了,现在我们来齐读一遍课文,仔细看看他们的乐是什么?

  学生齐读课文。

  说到乐,人们总是想到“吃、喝、玩、乐”,东坡他们的快乐是什么呢?

  我们具体来找一下,东坡二人看到了哪些景物。

  (五)、体味作者微妙的心境以及“闲”的含义。

  现在我们搞清楚了东坡所看到的景色,他看到的是“月色与竹柏影”,东坡看着这美景开始发感慨了:“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他说的这句话我不大明白,请这个同学来帮我解释一下。

  有些不懂:“哪一夜没有月光?”下雨的晚上有么?“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好象我们这个校园里就没有竹子啊。这句话是不是有点逻辑问题?它是一个病句?

  这句话中的月光、松柏并不是月光,竹柏,它们只是一个象征——美景的象征。(出示文字)原句=哪里没有美?只是缺少闲人罢了。这我就明白了。不过我还有点困惑:书上注释“闲人”是“清闲的人”的意思,也就是“没什么事做的人”。我找了一点资料

  (出示资料)

  苏轼以犯人身份贬黄州,无薪俸,故租50亩荒地经营。有诗曰:“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又有“自笑平生为口忙”之句。

  大家看,苏东坡要养活一家老小,好象很忙啊。要开荒种地,要种黄麻桑树,还要造房子,为糊口奔忙。他是闲人?

  东坡不是闲得无聊之人,他是富有闲情雅致之人。让我们再来读一下这篇短文。不过这一次我希望大家能读的更好一点,在读出节奏之外,我们还需要读出什么呢?

  读这篇文章要有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齐读课文。

  (六)、拓展延伸,培养豁达的心境:

  现在让我们再来听一遍《我想去桂林》,大家边听边思考一下,老师为什么要在这节课里反复给大家听这首歌曲?这首歌与课文有什么关系?

  来填两个空吧(出示题目:“桂林”=课文中的=。)

  让我们再回到开头。什么时候我们能去“桂林”?

  要不要加几个条件?用一下这个句式:只要……,就……。

  为什么“只要你有闲心,就什么时候都能去桂林”?

  美是无处不在的,只要你有闲心,就什么时候都能去桂林!现在让我们来看看现代人去得了桂林么?

  (出示资料)

  现代人的旅游

  他们穿着为出去玩而特制的衣,戴着草帽和太阳镜,提着野餐水壶以至于急救用的药品箱等等,郑重其事地出发。但是。他们一路只是马不停蹄地跟着大队的人们,象竞走一样,又象要赶着去参加什么非去不可的重要会议一样,目不斜视地匆匆赶路,并不停下来留神一下周围的景色。他们在做什么呢?难道他们这样装扮了出来一趟,只是为赶路吗?

  现代人去得了“桂林”么?

  去“桂林”的条件是“闲”。现代人呢?给他们找一个“闲”的反义词。

  “忙”,他们忙得傻到在“桂林”竞走。我们真应该好好劝劝他们。阿尔卑斯山谷中有一条公路,两旁景物极美,可惜人们只是匆匆而过。后来有有心人在路边插了一个标语牌,上写大字:“慢慢走,欣赏啊!”看来在“桂林”,我们也应该做一些这样的牌子,大家一起把这六个字念一下吧。

  学生齐读。

  “闲”,看来很难做到啊。怎样才能“闲”?东坡有没有在文章里告诉我们?

  有人说“有”啊。(出示文字)这个人叫王国维,他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就是说作者无意识中写下的景色会透露他的内心世界,比如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大家能读出李白当时的心境吗?

  苏东坡呢?东坡的景语透露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我们先把他的景语念一下。哪几句啊?

  东坡的景语透露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呢?现在大家思考1分钟,可以互相交流一下。

  (小组交流)

  大家是否真的“看穿”东坡了呢?让东坡自己来告诉我们吧。

  (出示文字)

  吾兄弟老矣,当以时自娱。世事万端,皆不足介意。所谓自娱者,亦非世俗之乐,但胸中廓然无一物,即天壤之内,山川草木虫鱼之类,皆是供吾家乐事也。

  这里有一句话,跟课本里一句话意思几乎一样。谁能找到。

  “天壤之内,山川草木虫鱼之类,皆是供吾家乐事也。”等于“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空明”是澄澈的意思,形容水非常干净,就好象心非常干净一样。现在东坡自己告诉我们了,要欣赏山水,就是要心胸开阔,心无杂念。那么我想问一下大家:常人有什么杂念呢?或者说心里忙什么呢?

  司马迁有句名言(出示文字)“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世人往往利欲熏心,心被钱塞住了,心盲了,致使有眼无珠看不到美景。苏轼正是因为不汲汲于名利,所以才能“闲”啊。我们来看看外国人对苏轼的评论吧,大家一起念。

  20xx年,法国《世界报》评论苏轼:“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在朝期间,他直言敢谏,不惧权贵;在贬期间,他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无数传世杰作。”

  (七)、总结全文。

  用三句话来总结一下这篇文章。第一句,雕刻大师罗丹说的:“美,是到处都有的!”(出示文字)这句话相当于文中哪一句?

  如何才能欣赏到无处不在的美呢?苏轼告诉我们: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出示文字)这句话相当于文中哪一句?

  如何才能心闲呢?还是东坡告诉我们,要“胸中廓然无一物”。(出示文字,这句出现在最上方)这句话相当于文中哪一句?

  (八)、积累诗句。

  看着屏幕上这三句话,把课文最后这四句话背一下,看谁第一个背出。

  (屏幕上从上到下排列:“胸中廓然无一物”,“美,是到处都有的”,“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三句话。)

  学生齐背最后四句。

  德国有位大诗人荷尔德林说过:“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生活中到处都有诗意,到处都有美。我希望同学们能好好的去领略生活。最后送给大家一段话。

  (齐读):“慢慢走,欣赏啊。”让我们把这句话也放在杭州的路标上,让我们都像苏轼一样淡薄名利,有一个诗意人生。

  (九)、推荐阅读。

  最后让我们来较为详细的看看东坡。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个东坡小传,是写东坡黄州时期的,现在发下来给大家看。

  (发资料)

  向大家推荐几本书,想更详细的了解东坡的同学可去看一下。一,王水照教授写的《苏轼传》,这书相当详细的介绍了东坡的人生与创作。二,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这书比较薄,网上能找得到。三,东方龙吟的文侠小说《万古风流苏东坡》,此书有点像武侠,应该很合大家的口味。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东坡志林》,此文是作者贬官黄州所作。本文篇幅虽小,写景抒怀却有独到之处。一切都像信手拈来,却创造了一个明净悠闲的境界。文中十八字写景,运用比喻手法,将随处可见的寻常景物描绘的充满诗情画意,充分显示了作者的艺术才思和豁达宽广的胸襟。

  学习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本课的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4、领悟作者简洁精妙的写景抒情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朗读以至成诵,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味文章的感情基调。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时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学习重点:

  1、朗读,把握文意。

  2、体会写景的妙处,领略作者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人无论是在得意还是失意时都喜欢以风花雪月寄托自己的情怀,苏轼也不例外,在他被贬黄州抑郁不得志时就借用月光将自己的感情释放了出来。

  出示课题(

  为了大家在学习时有迹可寻,不至于茫然不知所措,我先给大家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总体要求。

  出示学习目标

  在大家明确了这一节课的目标后,我要向大家发出一次又一次的挑战,大家敢于应战吗?挑战第一关——苏轼知多少。

  好,同学们查找资料既全面又迅速,那么请看挑战第二关——看谁读得好。

  古文阅读三字经

  读一遍,找生字。读两遍,断句子。读三遍,看注解。读四遍,握文意。

  第二关同学们过得很容易,下一关就没有这么容易了。

  挑战第三关——改写之中理文意

  自学指导

  (一)改写课文:以散文化形式,或新诗分列句式,将课文内容改写成幽默、趣味、口语化或兼而有之的文字,且能笼盖全篇文意。

  (二)共同欣赏讲评。

  班内交流

  品评范文

  到此为止,大家已经过了三关《三国演义》中关云长千里护送皇嫂,出五关斩六将,看来大家过关斩将的'本领也不错吗?我的给大家设个难关。

  挑战第四关——看谁做得好

  1、喜欢文中写景的句子吗?主要写得是哪种景物?如果喜欢说说理由。(幻灯片14)

  讨论交流

  2、我们身边有许多闲人,文章中的闲人与他们一样吗?(幻灯片15)

  创新作文

  月总是文人墨客的爱物,咏月文章数不胜数。课文作者寝而见月,见月而起,起而寻友,寻友赏月,以水喻月,最后写出了在空明的月色中对人生哲理的领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啊,“何夜无月”。请以“月”为话题写一篇600字的作文。

  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大家快乐吗?还有什么疑问吗?有疑问就对了,因为一节课的结束就是同学们探索的开始,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用心去品味生活,你的生活将会有无限的乐趣等待着你。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

  2.理解文章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预习要求

  整体感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二、预习重点

  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三、预习过程

  1.结合课下注释或查工具书,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藻荇交横()怀发亦未寝()遂至承天寺()盖竹柏影也()

  2.有感情朗读课文,注意文章中的停顿,并划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念无与为乐者,相与步于中庭

  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就是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

  一是句中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

  3.结合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的意思。

  念无与为乐者()怀民亦未寝()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水中藻荇交横()

  4.熟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整体感知文意,重点翻译下列句子。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预习自测

  (1).(自主)文章点明地点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主)把夜写得具体化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主)写出夜游原因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一、先学交流:

  各小组用3分钟的时间在小组内对预习案的预习自测情况进行交流(小组长组织好).

  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初步把握文章的内容和情感:

  三、精读探究,揣摩运用:

  1.概括每一段的意思。

  第一段:__________

  第二段:__________

  第三段:__________

  2.在文中找出描写作者心里感受的句子,并说说传达出作者怎样的心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用的表达方式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的点睛之笔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最后一段:“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说说句中的“闲”字在全文起什么作用?这个“闲”字有哪些含义?这些句子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心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请写出两个借月抒情的诗句,并注明出处和作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小百科: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少时博通经史,21岁时中进士。因不满王安石的“新政”,自愿外放,先后历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知事。元丰二年,43岁的苏轼因涉嫌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八年之后,收集有关写月的著名诗句及篇章,并作好摘录旧党司马光为相,召苏轼回京,继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兼侍读。旋以龙图阁学士出知杭州等地。绍圣元年,新党复政,又以“讥讪先帝”为名贬苏轼至英州。其后一贬再贬,直到以琼州别驾身份流落海南。宋徽宗即位后,才将他召回,次年死于常州。苏轼是一位且有多方面才能的艺术家。他的诗浪漫瑰丽,气势不凡;他的词境界高远,开启宋词豪放一派;他的书法大气淋漓,并列“宋四家”之一;他的绘画也自成一家,为后人所称道。在散文方面,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不仅创作数量很大,而且以气势纵横,变化多姿,畅达明快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张怀民:名梦得,清河(今河北省清河县)人。他于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初到时寓居在承天寺。他虽然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地坦然,不把迁谪之事放在心上,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一位有过人自制力的性格倔强的人。无怪乎苏轼要引他为同道和知己了。

  承天寺: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禅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故又名月台寺。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1,3略。

  4、(1)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2)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3)月光照进门内,高兴地起来散步。

  (4)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5、(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中庭。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第二课时

  三、1、第一段:寻伴夜游;第二段:庭院月色;第三段:月下感叹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月夜处处都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赏它。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3、记叙,描写,议论。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闲字是本文的文眼,闲人是本文的点睛之笔。闲人含义是:①反映作者身为闲官的现实;②表达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发的惆怅和苦闷。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苏轼生平以及他的文学成就

  2、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能背诵全文

  3、理解作者的情感

  4、文言积累

  教学设计:

  一、导入:

  悠扬的古琴曲就像时光机一样,把我们带到了一千多年前的那个夜晚,皓月当空,引发了古人无限情思,我们似乎听到有两个人在月下聊天。那又是谁呢?他们又在谈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借着这琴声和苏轼的这篇文章,带着我们的.疑问向古人要答案去!

  先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看谁了解苏轼的有关资料最多。

  (请学生发言汇报了解的资料,然后展示课件,补充文章的写作背景)

  二、朗读,整体感知

  1、请学生自由朗读,尽量大声的读,然后请学生说说自己读的怎么样?(读的不大好,或者读的不错……引到录音朗读)

  2、听录音朗读,对照自己的朗读找距离(引到翻译理解文章内容上来)

  3、借助手头的工具、注释和自己的文言积累,合作译读文章(请学生提出讨论过程中的疑问,课堂讨论,教师提出文言积累要求)

  4、出示课件,提供参考译文

  三、背诵

  1,展示课件中,图文结合,请学生配乐朗读(四个不同的图文)

  2,听录音朗读,自己试着背诵或者跟读

  3,背诵

  四、品味

  出示课件问题:

  1、文中写了何人、何事、何景、何情?(用文章里的词、句回答)

  2、文中作者抓住了庭院中怎样的景物特征,怎样描写的?

  3、揣摩文字所寄托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里哪些语句是作者感叹的句子,这些句子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4、教师总结:

  苏轼在自己的政治观点不被人认同,出狱被贬后,还能以这种豁达的心胸写下如此优美的文章,试问我们也有如此心境么?那么让我们借着音乐和美丽的景色,也来学学古人吧。

  五、拓展延伸

  欣赏月夜图,倾听古曲,可以学着古人,激发情思也写一个短文或者写一两句自己想对苏轼说的话。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篇5

  18、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朝代)文学家。

  一、解释加横线词的含义

  1、念无与为乐者2、相与步于中庭5、庭下如积水空明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4、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二、翻译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

  2、相与步于中庭。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三、回答以下问题

  1、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2、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哪一句?

  3、全文分几层,请用“/”划分,并写出层意全文分三层:

  4、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5、中心思想是什么?

  7、作者称自己是“闲人”,有什么深意?你能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8、“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一句表达作者怎样的胸怀?

  9、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0、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作者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

  11、此文为作者遭贬之后所作,作者此时心情应抑郁才对,可作者却“欣然起行”,不但措绘了月景,还自诩“闲人”。对于作者这种做法,你怎样看待?结合实际谈谈。

  12、在我国文学史上,有很多诗人对月有独特的感受,借月抒发自己的感情,请举出两个这样的例子,注明出处和作者。

  四、古诗鉴赏

  (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体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赏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3、对这首诗的有关语句的表达方式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议论)

  B、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叙事)

  C、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写景)

  D、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抒情)

  4、杜甫一向关心人民疾苦他的诗素有“诗史”之称,但为什么他却反常态只写了自己的个人遭遇?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18、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是苏轼,北宋朝文学家(称谓)。

  一、解释加横线词的含义

  1、念:考虑、想到。 2、相与:共同,一起3、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

  4、交横:交错,纵横。盖:原来是5、庭下如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二、翻译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译文: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2、相与步于中庭。译文:一起在院里散步。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译文: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三、回答以下问题

  1、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答:月光(月色)

  2、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哪一句?答:“庭下如积水空明……影也”

  3、全文分几层,请用“/”划分,并写出层意全文分三层:

  答:第一层记事,交代了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第二层写景,写了月下庭中景物。第三层抒情,抒发了对月光,竹柏蔬影的感触。

  4、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答:表达了作者旷达的心境。

  5、中心思想是什么?答:本文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积极乐观的情怀。

  7、作者称自己是“闲人”,有什么深意?

  答:“闲人”可指闲来无事可做的人,依此解可看出苏轼被贬后失意落寞之情;“闲人”又可指有闲情逸致的人,自此我们又可看出苏轼不以被贬为意,仍旧有积极乐观旷达的人生情怀。

  8、“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一句表达作者怎样的胸怀?

  答:体现了苏轼乐观旷达的阔大胸襟。

  9、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被贬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10、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作者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

  答:借景抒情,表达和张怀民的'深厚友情。

  11、此文为作者遭贬之后所作,作者此时心情应抑郁才对,可作者却“欣然起行”,不但措绘了月景,还自诩“闲人”。对于作者这种做法,你怎样看待?结合实际谈谈。

  答:作者此时心情虽抑郁,但作者的“欣然起行”“赏月”和自诩闲人,都是苦中作乐,用娱情于景来排遣抑郁。这种做法是值得称赞的,因为人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多么抑郁,都应学会苦中作乐,找到生活的希望和乐趣,尽可能给自己一个快乐的心情。因为即使痛苦也是于事无补的。

  12、在我国文学史上,有很多诗人对月有独特的感受,借月抒发自己的感情,请举出两个这样的例子,注明出处和作者。

  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四、古诗鉴赏

  (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体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心怀天下,推已及人,忧国忧民

  2、赏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三句直抒胸臆,表现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同情劳动人民,即使身处逆境仍乐观向上,表达了作者美好的愿望和高尚的情操。

  3、对这首诗的有关语句的表达方式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

  A、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议论)

  B、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叙事)

  C、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写景)

  D、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抒情)

  4、杜甫一向关心人民疾苦他的诗素有“诗史”之称,但为什么他却反常态只写了自己的个人遭遇?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以小见大,推己及人,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篇6

  教学设想:

  文言文精练的特点决定了要多读,读得准,读得有韵味,进而熟读成诵。一遍又一遍地反复朗读未免太单调乏味,如果每次朗读都带着不同的目的,会使朗读的水平不断地提高:第一次朗读为正音,把文章的字音读准确;第二次朗读,整合古文的现代意思,读懂,读明白;第三次朗读,依据语言的节奏,读出抑扬顿挫来;第四次朗读,依据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读出感情色彩;第五次朗读,要整合,字正腔圆、感情饱满、韵味十足;最后把课文背诵下来。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你读过苏轼的哪些文章?知道苏轼的哪些事?

  二、教师补充介绍苏轼。

  苏轼在诗、词、散文方面的成就均达到了那个时代的最高峰,他的散文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为北宋名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开宋一代诗歌新风;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为豪放派创始人。

  三、学生朗读课文,纠正读错的字音。

  荇(xing)×(xing)√

  横(heng)×(heng)√

  四、学生对照注释自己串解课文,教师强调重点实词、虚词、重点句式,朗读课文整合文言文的现代意思。

  重点实词:欣然:高兴的样子为乐:作乐交横:纵横交错闲人:无权、无政事处理,清闲的人。

  重点虚词:者:的.人遂:于是亦:也相与:和……一起盖:原来也:表肯定语气何:哪但:只是耳:罢了。

  重点句式:“相与步于中庭”是倒装句,“于中庭”状语后置,翻译时语序调整为“于中庭步”;“盖竹柏影也”是判断句,翻译时“盖”的后面加“是”字;“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也是倒装句,“闲人如吾两人”定语后置,翻译时语序调整为“如吾两人闲人”。

  五、给文言文语句划分节奏,铿锵悦耳地朗读课文,教师拿出两个典型的句子做示范,然后举一反三让学生自己划分其他语句的节奏。

  示例:相与,步于中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明确:像“相/与”这样断开称为读破,因为“相与”单个不能表达实际意思,合在一起表达一个意思,分开不合古文语法要求;同样“闲/人”也不能断开,同样合在一起表达一个意思。

  六、赏析文章内容、形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联系本文写作背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王安石变法,苏轼由于接触社会生活较少,他从儒家的中庸之道、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出发,极力反对王安石变法,指责新法,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请外任。宋神宗二年,苏轼写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因老臣和王安石的营救,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个官职是个闲职,没有权力,没有公事处理。在贬谪的第四年,苏轼写了这篇文章。

  2、设计问题,启发诱导学生讨论、分析文章的内容,欣赏文章的形式。

  ①苏轼为什么对月色有兴致?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小结明确:因为他闲,没事干,又因贬谪而郁闷,只好睡觉。看见月色,他觉得有事干了,能够赏月,可以寻乐了。

  ②为何去找张怀民而不找别人?

  学生探讨后,教师小结明确:他走了一阵,不很乐,就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是贬谪中人,有着相同的境遇,是一个可以心灵相通能和他共乐的人。

  ③为什么就苏轼他俩有闲情逸致赏月景?其他人都在忙什么呢?

  学生探索后,教师小结明确:他们俩是被贬谪的人,胸中苦闷,又任闲职,无事可做,欣赏自然美景以排解郁闷,表达了他们寄情自然超脱世俗的旷达情怀。其他人都在世俗漩涡中忙于追逐名利。

  ④文章怎样描写月景的?

  学生感悟后,教师小结明确:在庭中散步的时候,看见满院清亮澄澈的水,水中还有纵横交错的各种水草,院子里怎么会有水草呢?抬头看见了竹柏和月亮,才醒悟过来,原来是月光照出的竹柏的影子,是错觉。错觉手法很新奇,不同于人们常写的月光如水。

  3、朗读时从语调上体现作者郁闷――欣喜――闲静――感慨等感情色彩的变化。从写作背景中可知他政治上受到打击,心中很郁闷,所以“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月夜,解衣欲睡”一句读时语调低沉压抑;但他又很旷达,寄情自然,看见月色就欣喜起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语调庆幸、喜悦;一个人觉得不怎么乐,“念无与为乐者”语调怅然若失;想到了一个可以共乐的人,“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语调高兴,两人漫步庭中,排遣光阴,“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语调欣慰;两人欣赏着院中月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作者融进大自然,心境闲静,语调畅和;由月景想到自己的处境不由发出了深深地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语调低沉悲凉。

  七、整合朗读

  把分解的四项朗读任务融合为一体,形成朗读技巧。

  八、让学生当堂把课文背诵出来

  为调动学生背诵的积极性,展开背诵比赛,最先背会的前三名赏以桂冠,给以冠军、亚军、季军的称号。

  九、拓展

  1、与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表达的思想情感作比较,使学生对苏轼的思想有个完整的认识:他很矛盾,既超脱世俗,又惧寒凉,同时又向往世俗,又恐世俗的排斥与打击。

  2、你还知道哪些写月的诗句?

  十、作业

  做同步练习册,巩固融汇本堂所学。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在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记承天寺夜游〉〉就似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画,给人带来心灵的宁静与明澈,淡定与安详。《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84个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啊?只有“闲”着的苏轼才能读懂它,只有达观洒脱的人才能读懂它,只有闲情逸致的人才能读懂它。月因人而格外美丽淡雅,人因月又倍增潇洒而达观,二者交相辉映。因此,我觉得这篇精美短文主要扣住两个词:一个是“月”,另一个就是“闲”。本文篇幅虽小,写景抒怀却有独到之处,一切都像信手拈来,却创造了一个明净悠闲的境界。文中十八字写景,运用比喻手法,将随处可见的寻常景物描绘的充满诗情画意,充分显示了作者的艺术才思和豁达宽广的胸襟。

  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掌握重点实词和重点句子的意思。

  2、能欣赏描写月色的句子,体味其意境,并能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

  教学重点:

  1、熟读成诵,掌握重点实词和重点句子的意思。

  2、能欣赏描写月色的句子,体味其意境。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在初一时学过苏轼的两首词,还记得吗?(《浣溪沙》、《水调歌头》)。我们一起来背诵里边的名句并复习它们的表达作用。(《浣溪沙》中“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劝告人们不要徒发自伤衰老之叹,可见其热爱生活,旷达乐观。《水调歌头》中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否定离愁别绪,以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发出对人生的美好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元丰六年,是苏轼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年,他写了《记承天寺夜游》,他还会有这种旷达乐观吗?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记承天寺夜游》。

  二、诵读课文

  1、自由诵读。要求:找出生字,利用页下注释解决,并利用老师教过的方法来断句。

  2、听范读。要求:注意生字的读音,注意范读的语调、节奏和重音,用笔划出朗读节奏。

  3、齐读。要求:读准生字读音,读出课文的节奏、语调和重音。

  三、自主探究

  学生借助页下注释和资料,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要求:翻译时必须字字句句落实,为即将到来的比赛作好准备。

  四、“我和月亮有个约会”小组竞赛

  竞赛规则:全班分为甲、乙、丙、丁四个小组,竞答各关的题目。题目分为抢答题和必答题。抢答竞赛时,抢先展示本组答案的小组视为抢到了答题的权利。注意:每次闯关都必须是不同的人。

  (一)第一关相约苏轼

  1、出示题目

  2、小组派人闯关。

  (二)第二关寻赏月人

  1、出示题目

  2、小组派人闯关

  (三)第三关携手怀民

  1、每组选择一个题目

  2、小组派人闯关

  (四)第四关庭中步月

  1、每组选择一个题目

  2、小组派人闯关

  (比赛结束,老师总结,表扬优胜小组)

  五、欣赏描写月色的句子并体会其意境

  1、找出描写月色的句子。

  2、教师引导学生想象画面:

  (1)你的图中出现了哪些景物?

  (2)把自己的大脑当做电视机,让画面更细致、逼真,使画面动起来,在大脑中放映特写镜头。

  (3)让画面连贯起来,同桌之间把大脑电视机中的画面用优美的`语言描述给对方听。

  3、出示一张图画,要求学生结合刚才的想象,品析句子的妙处,并体会画面的意境。

  明确:“积水空明”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一池春水的静谧感;“藻荇交横”比喻月光下竹柏倒影,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

  4、这段景物描写突出了月光清澈透明,疏影摇曳,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来朗读呢?(欣赏、欣悦)请大家用自己的声音把月光之美表现出来。

  过渡语: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段景物描写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冰清玉洁、宁静淡雅的世界,它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呢?

  六、体会作者的心境

  在最后一段,作者因景抒怀,惋惜无人赏月,在结尾连发两问:“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意思很明确:月色常有,竹柏常有,只不过像我们这样赏月的“闲人”却不多啊!我们眼中的“闲人”指的是哪种人?

  教师引导:

  1、联系写作背景理解。

  写作背景: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摘出苏轼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诽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十二月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2、联系最后三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和“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来理解。

  由此可知,“闲人”有两层意思:

  ①、被闲置的人。(贬谪的悲凉,失意的寂寥)

  ②、具有闲情雅致的人(有闲赏月的欣喜,自我排遣的达观)。

  2、老师小结。

  七、背诵

  1、按提示背诵。

  本文是一篇要求背诵的文章,我们背诵时可按什么思路进行背诵呢?可以按照作者所交代的要素。如:

  记承天寺夜游

  (时间)解衣欲睡,(起因)念无与乐者,遂至(地点),寻(人物)

  (经过)

  庭下,水中,盖。(经过)

  何夜?何处?但少。(经过)

  2、背诵全文。

  八、作业

  板书:

  积水空明贬谪的悲凉

  写景抒情自我排遣的达观

  藻荇交横有闲赏月的欣喜

  (清澈透明

  意境

  疏影摇曳)

  皆

  景语情语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词汇,理解课文内容。

  2、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3、体悟文人积极达观的处世态度,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形成语感。

  2、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解读“闲人”二字,体悟文人积极达观的处世态度,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流程

  (一)导入:(教师唱《但愿人长久》,营造氛围,引入课题)

  师:知道这首歌的名字是什么?这首词的作者是谁?词中的名句是哪句?月是诗人墨客笔下的宠儿,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月的名句?下面让我们学习苏轼的另一写月名篇《记承天寺夜游》,学习《记承天寺夜游》,走进苏轼。(板书)

  (二)解读标题。

  明确:文体(记),时间(夜),地点(承天寺)

  补充介绍承天寺(展示图片):“承天寺”是张怀民居住之所,张怀民在元丰六年也被贬谪到黄州,他修了一座亭,苏轼给亭命名为“快哉亭”,并写了一首《水调歌头》送给张怀民,其中有一句“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三)交流预习体会,明确学习目标。

  1、学生资料展示,走进苏轼,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学生交流预习收获与疑难,明确个体学习目标与全体学习重点。

  (四)初读课文,体会层次美。

  1、自由朗读,明确朗读要求。

  要求:读得流畅响亮。

  读得字正腔圆。

  读得抑扬顿挫。

  读得层次分明。

  2、小组再读课文,体会文章层次美。

  指导:表达方式的不同,感情不同,语气语调不同。

  读叙事。读出闲适、欣慰之情。

  读写景。第二段描绘庭院月色,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要读出喜悦、闲适之意。

  读抒情。既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闲时赏月欣喜,漫步的悠闲。

  3、指名读,读出记叙、描写,抒情的不同感情。

  4、播放视频,听读课文,体会层次美。

  5、男女生分角色朗读,体会抑扬顿挫、节奏分明的层次美。

  (五)疏通文意,合作研讨。

  1、学生交流以往学习文言文的经验及明确重点。

  ?教师补充(媒体出示)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留——如人名、地名、年号等不翻译,保留。

  换——用近义词替换。

  补——补充省略成份。

  调——倒装句式进行调整。

  删——将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去掉不翻译。

  2、小组合作,借助课文注释,理解句意,并在便利贴上整理重点。抓住重点字和特殊句式,重点句子翻译等。

  3、学生整理汇报,解决疑难。

  4、全文整体感知。

  (六)深入探究,感受胸怀美。

  1、思考:文中那个字最能体味到作者的内心情感?苏轼是“闲人”吗?

  扣住文眼“闲”字做文章,引导学生到文中寻找答案。学生自己找,自己讲,自己归纳,老师点拨。

  2、明确主旨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体会人物胸怀境界美。

  教师小结:苏轼看上去真的很闲,无官一身轻,有闲情雅致欣赏美景,(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但苏东坡内心深处不愿意做一个无官一身轻的闲人。他不断被贬,却能够随遇而安,我们从苏轼的身上看到了豁达乐观,看到一生屡遭贬谪,身形万里,但始终释然安然,达观豁达。

  3、探究“文人心境”。

  补充欧阳修、范仲淹等材料,课外延伸。

  (七)拓展迁移,培养胸怀美。

  1、展示烦恼清单。可以是学习方面的,与朋友、父母交往方面的,可以是体态长相方面的。通过实物投影展示清单。

  2、讨论:遇到烦恼时,应该如何面对?

  (八)学生谈体会及疑惑。

  (九)教师布置作业并结束语。

  苏轼一生坚守自己的政治理想,为此,他屡遭贬谪,历经坎坷,他的那份豁达乐观如皎洁的明月照亮了历史的天空!那么当我们面对生活的风雨时该如何呢?请同学们齐读寄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面对风雨坎坷,让我们改换一下肺中的呼吸,与脉管中的血流。这样,也许我们就会找回人生的坐标,用纯净的笔去书写我们大写的人生!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

  一、一词多义

  1、与

  相与步于中庭:跟,向。介词

  念无与为乐者:和。连词

  2、遂

  遂至承天寺:于是

  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打洞(《狼》)

  3、盖

  盖竹柏影也:原来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原来是(《狼》)

  4、至

  遂至承天寺:到

  寡助之至:极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寻

  寻张怀民:寻找

  未果,寻病终:不久(《桃花源记》)

  6、欲

  解衣欲睡:将要

  欲穷其林:想(《桃花源记》)

  二、古今异义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

  古义:只是

  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耳

  古义:助词,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而已”“罢了”

  今义:名词,耳朵

  闲人

  古义: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留连于光景之人

  今义:与事无关的人

  2、月色入户

  户

  古义:多指门

  今义:窗户、人家

  3、念无与为乐者

  念

  古义:想到

  今义:纪念,思念,读

  4、盖竹柏影也

  盖

  古义:原来是,表推测原因

  今义:器物上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三、词类活用

  相与步于中庭

  步:名词作动词,散步

  四、特殊句式

  (1)判断句:

  盖竹柏影也(“……也”表判断)

  (2)省略句:

  解衣欲睡(省略主语“余”)

  (3)倒装句:

  相与步于中庭(状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

  五、重点句子翻译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便很高兴地起来走动。

  2、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就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地面犹如一池空灵澄澈的积水,水中藻、荇交织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哪个夜晚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

  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缺少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所作,文中通过对承天寺景色的描写,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根据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和初二年级的学情分析,我确定了我的教学思路:一、积累词汇,熟读成诵。二、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三、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个人觉得有以下几方面值得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保持和发扬的。

  一、课文朗读和课堂教学紧密结合,方法得当新课标要求文言文要以诵读为基础。

  文言文有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都应多让学生去感知。感知的最好办法就是诵读。所以在本课的教学当中我采取了自由朗读、大声朗读等方法,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停顿,而后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形式多样,在朗读中初步感知文本。

  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在文章的翻译这一块我采取了学生自主疏通,小组合作解决疑难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教和学的互动,帮助学生在整体把握文章情意的同时领会文言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三、问题设计巧妙、材料引入灵活

  为掌握重点、突破难点,主要设计下面几个问题并及时灵活引入材料:如苏轼为什么夜游承天寺并及时介绍相关写作背景;虽然本课的教学在整体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还有几个地方自己觉得没把握好,觉得挺遗憾的。

  其一不够放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些问题如“闲人”的理解等较有深度的问题不敢放手让学生讨论解决,教师介入太多。以致学生对“闲人”理解不到位,似懂非懂。

  其二课堂教学过程缺少创新,需要大胆革新。融入新的教学方法。

  其三教学过程中只考虑中上层学生,缺少对学困生的指导。没有顾及全面。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篇9

  一、教学目标: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2.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三、预习要求:

  1.解决生字词注音;

  2.看注释、查工具书试翻译课文;

  3.查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作品;

  4.找古今中外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词句。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流程

  1.导入:

  结合苏东坡的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和本地东坡遗迹(惠州东坡亭、东坡小学等)导入。

  学生自由发言,简介东坡的生平、经历、作品。

  投影:作者生平。

  2.疏通文意

  1)解决生字词读音(叫学生读、纠正、齐读)

  遂(suì)

  寝(qǐn)

  藻(zǎo)

  荇(xìng)

  2)朗读课文,听录音纠正

  3)解决重点词语(投影)

  欣然:高兴地

  念:思考、想到

  相与:一起

  遂与外人间隔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遂至承天寺

  盖竹柏影也

  但闻屏障中尺一响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翻译课文(学生提问,师生解决,强调重点,学生翻译,对照投影)

  3.研习课文

  1)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明:叙述、描写、抒情

  2)叙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明: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优美

  3)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绘景修辞作用特点

  月色积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横比喻生动形象如临其境皎洁、澄清、透明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明: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5)文中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明: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达观

  4.板书设计

  5.小结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6.能力扩展:一切景语皆情语。

  7.能力迁移:看图写景抒情。

  8.作业

  1)背诵《寄承天寺夜游》。

  2)阅读古诗《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结合作者的身世和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情感。(自行查阅作者的身世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文章的韵味;

  2、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以至熟读成诵。

  3、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进一步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

  播放音乐《月光曲》

  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提示课题,板书)

  你对苏轼了解多少呢?

  苏轼(1037-1101):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 ,为“唐宋八大 家”之一。1079年,因反对王安石被贬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

  二.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指名读。

  3.翻译。先小组合作翻译,解决字词障碍,再不懂可举手问老师。然后,指名翻译。

  强调:“但……耳”翻译为“只……罢了”

  4.(1)本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作者和张怀民夜游承天寺。

  (2)去夜游的一般会是什么人?

  闲人。

  (3)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给“闲”组词,并从文中找理由说说为什么?

  悠闲、空闲、闲趣等

  (4)用“我认为苏轼是一个________的人,因为_______”说话。

  三.品读赏析

  月夜出游,别有一番情趣。那么,书画的'境界,课文中表现在哪里?找出并读一读。

  如: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用了比喻的修辞,生动地写出了月光的皎洁(空明)。此时的我和张怀民俨然两条小鱼,自在地游来游去。

  如: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结合“乌台诗案”背景,引导学生理解“闲愁”。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 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 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 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重点

  难点1. 重点: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2. 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具投影仪

  教学法

  设计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

  1. 导入:

  结合苏东坡的.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和本地东坡遗迹(惠州东坡亭、东坡小学等)导入。

  学生自由发言,简介东坡的生平、经历、作品。 投影:作者生平。

  2. 疏通文意

  1) 解决生字词读音(叫学生读、纠正、齐读)

  遂(suì) 寝(qǐn) 藻(zǎo) 荇(xìng)

  2) 朗读课文,听录音纠正

  3) 解决重点词语(投影)

  欣然:高兴地 念:思考、想到 相与:一起

  遂与外人间隔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遂至承天寺 盖竹柏影也 但闻屏障中尺一响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 翻译课文(学生提问,师生解决,强调重点,学生翻译,对照投影)

  3. 研习课文

  1) 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明:叙述、描写、抒情

  2) 叙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明: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优美

  3) 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绘景 修辞 作用 特点

  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 比喻 生动形象

  如临其境 皎洁、澄清、透明

  4) 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明:“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5) 文中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明: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达观

  4. 板书设计

  描绘庭中月色 ——追求美好事物(热爱生活,旷达处世)

  5. 小结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6. 能力扩展:一切景语皆情语。

  西江月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长相思 [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

  流到瓜洲古渡头,

  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

  恨到归时方始休,

  月明人倚楼。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7. 能力迁移:看图写景抒情。 (贴图)

  8. 作业

  1)背诵《寄承天寺夜游》。

  2)阅读古诗《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结合作者的身世和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情感。(自行查阅作者的身世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篇12

  课型:

  精读

  教学目标:

  1、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

  2、理解文章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

  2、理解文章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感情。

  教学设想:

  《记承天寺夜游》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极其生动形象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在学习时,除了对字词的疏通外,重点是体味文章凝练含蓄的语言,并从中感觉作者的特殊心境。

  教学方法:

  学生自己合作探究式学习基础上,教师加以引导。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就对月有一种特别的青睐,月极易勾起人的想象,(足以使人忧伤、惆怅),这是古人对月亮的特殊情结,也是一种心灵上的宣泄与洗礼。

  今天,就让我们穿越千年时空,到承天寺与苏轼一起夜游,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二、新授课程

  (一)初读课文,疏通文意,初步把握文章的内容和情感

  1、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自己确定字词的读音和句读。

  2、听配乐朗诵,确定字词的读音和句读。

  3、请大家在音乐声中,轻声朗读课文,做到读通、读懂意思,如果有不理解的字词含义,句子翻译可以和同学交流一下,或者举手问我。

  4、齐读课文

  (二)再读课文,深入感受

  1、一个深秋的夜晚,苏轼为什么会想到夜游?结合文句来谈一谈你的理解。

  生交流

  师组织:

  当时月色很美,“月色入户”,深秋之夜,万籁俱寂,月光悄悄地进门来了,整个堂屋因月光而明亮、生动起来。看到如此美的月色,苏轼有什么反映?(你能体会这“欣然起行”包含的作者的情感吗?

  生交流

  师组织:

  “欣然起行”面对如此之美的月色,作者一天的疲倦一扫而光,睡意顿消,披衣而起,充分显示了月光带给他的喜悦,苏轼的自得其乐,辛性而为,随意而行。(衬托月色的美妙)

  如此美的月色,若有人能共享,更是一件乐事,但苏轼为何会单身想到与张怀民一同夜游呢?你能否结合文章来谈谈你的感受。

  生交流

  师组织:

  张怀民与苏轼是一类人,品格清高超逸。

  “念无与乐者”出游当然要找志趣相投的人了,这里,苏轼很自然地将张怀民与自己归为一类,认为怀民“可与乐”推测一下张怀民是一个怎样的人?

  “遂至承天寺”遂至二字表面看来很轻淡,好像不假思索,实际包含能一同赏月者只有一个人,非张怀民不可,可见张怀民在作者心中地位。

  “寻张怀民”面对如此良夜,张怀民一定不会蒙头大睡吧,他很可能也在赏月,只是不知他是庭中赏月,还是出门赏月,因此需要寻他一寻,两人交往很深。

  “怀民亦未寝”“亦”一种如我所料的自得感,体现两人心意相通,因此可见,苏轼认为他与张怀民是一类人,志趣相投的人,因而选择与怀民一同夜游。

  投影张怀民资料:

  1083年贬黄州,初寄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薄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绝不挂怀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2、两个志趣相投的人夜游时,看到怎样的景致呢?

  生交流

  师组织: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葆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跟随音乐细细品味这18个字,想象一下这是怎样一幅画面?

  学生赏析、交流(2-3个学生)

  (可以轻读,闭上眼睛想象一下)

  师:我发现大家在描述时都提到了月光,我们仿佛也沐浴在如水的月光中,但这18个字里有没有提到月?(没有)那么,苏式是如何把月色写得如此空明、澄澈、皎洁的呢?

  生交流

  师组织

  (1)比喻以隐喻先声夺人,造成一种庭院积水的错觉,令人有水月莫辨之感。

  (2)以实写虚,以有衬无,创造一个澄沏空灵的透明世界。

  这正如后人“不着一学,尽得风流”

  3、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作者无意识中写下的景色会透露他的.内心世界,那么,东坡所写之景表现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心境)

  生交流

  师组织

  他能抛开世俗的烦恼,忘却了自身被贬谪的不幸遭遇,只有眼前这片美妙空明的世界,可见他的内心是平静,纤尘不染的。

  4、这18个字既让我们看到了美妙空明的月光,又看到苏轼此时的心境,那么,苏轼本人又有怎样的感慨呢?

  生交流

  师组织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那么,我们怎么理解苏轼的这一番感慨呢?说说你的看法。

  理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象征美景处处有。

  “闲人”(1)字面意义上:身为闲官的事实,自嘲

  (2)安闲自在的心境

  (3)淡淡的惆怅,空有一腔抱负

  (4)对当时人汲汲于名利的不屑

  5、回头看课文短短84字,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苏轼是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

  生交流

  师组织

  豁达、乐观

  这种豁达、乐观的处世态度在逆境中尤为可贵、可敬,我们一起看看他的一生吧打出投影:

  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师:他在如此坎坷的人生经历中,始终保持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折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将近千年之后,的另一位文学大家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这样说“我们所得的印象是,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不仅人对苏轼有着近乎崇拜的感情,法国《世界报》在评说“影响世界十大名人”时,这样他“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无数传世杰作。”

  三、

  短短84字让闲人苏轼踏着如水的月光步入了经典,他空明的心境,豁达的情怀亲耀着独具魅力的光彩!

  同学们,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让我们常读读苏轼吧,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和写景语句。

  2、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丰富情感,感悟作者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乐”,获得阅读的快乐。

  【教学难点】“闲人”句中蕴含的丰富意蕴。

  【教学方法】诵读法、比较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历史上的杰出人物,林语堂先生说“他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猜一猜他是谁?

  对,他就是多才多艺的苏轼、苏东坡。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他在黄州写的一篇游记小品文《记承天寺夜游》。

  二、识其人。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题目中提到的“承天寺”。

  1、解题——承天寺。

  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禅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故又名月台寺。

  2、作者简介。

  下面我们共同来回顾苏轼的相关资料。比比看谁掌握的好。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这样来评价:“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法国《世界报》这样评价他,“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在朝期间,他直言敢谏,不惧权贵;在贬期间,他抗洪灭蝗,赈贫救孤。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无数传世杰作。”

  这样一位俯仰无愧于天地,领略无限江山风月的风流人物是在怎样的境遇下写下这篇文章的?让我们了解一下本文背景。

  三、品苏轼小品。

  1、背景介绍。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为被人指出用诗歌来诽谤新法,其政敌以“讪谤朝政”的罪名把苏轼投进监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审讯历时五个月,在多方营救下,加之神宗皇帝怜惜其才,苏轼幸而死里逃生,被贬往黄州,充黄州团练副使(宋代闲散不管事的官职),但不准擅离该地,并无权签署公文,没有薪俸。他租数十亩荒地经营,筑水坝,建鱼池,移树苗,种植稻麦和蔬菜,并在坡边自筑茅屋,号“东坡居士”。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也体现了二人即他和张怀民的深厚友谊和无限感慨。

  2、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找生字、读准音

  (2)看断句、品节奏播放《高山流水》,品味古典意境。

  3.看注释、通文意

  4.测一测,你记住了吗?

  5.试一试,你能行。翻译下列句子:

  6.全文译文:

  四、与苏轼对话。

  1、第一段阅读过程中你读出了哪些信息?产生了哪些困惑?

  资料链接一:写作背景

  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变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差,于是他在郡城旧营地的东面开荒种地,有时游乐于山水间,咏唱江山,感怀英雄,抒发郁闷心情。

  资料链接二:政治上失意的苏轼

  苏轼政治上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苏轼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因讥讽朝政被贬任杭州通判;历徙湖州、黄州、常州。哲宗嗣位,召至京师,任中枢舍人、礼部尚书。后又与司马光面争新法“不可尽改”而出知杭州。后又因哲宗亲政启用新党,他又被一贬再贬,直至贬到海南,宋徽宗登基大赦天下,他北返时在常州逝世。

  资料链接三:

  张怀民:名梦得,清河人,他于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初到时寓居在承天寺。曾筑亭于住院所之旁,在那里可以纵览江山的胜概,苏轼名之为“快哉亭”,并写了一首《水调歌头》词赠他,词中有“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名句。苏轼之弟苏辙也为他写了一篇《黄州快哉亭记》,文章中说张怀民虽然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他心地坦然,不把迁谪放在心上,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一位有过人的自制力和性格倔强的人。

  共同赏月的人应当是志同道合之人,有着高雅志趣,浩然正气,心胸坦荡的人。世上那些庸俗势利之徒,是不配来与自己共同赏月的。作者只寻张怀民,一方面表明他志趣高雅,而世上庸俗之人太多,少有志同道合者;另一方面也暗示其处境,无人敢与之交往。

  五、与苏轼共赏月色

  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全班齐背诵读。

  承天寺庭院之中真的有这样一汪水塘吗?没有。你从哪一个关键词得出的结论?那么这里主要采用的是什么写法?比喻

  将月色比作积水,将竹柏比作藻荇,突出怎样的特点?空明交横

  此外还采用了怎样的写法呢?从描写的角度来看采用的是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从景物的状态来看是动静结合的手法。从而进一步突出怎样的特点?

  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

  苏轼《水调歌头》中也曾有非常经典的描写月光的句子,你还记得吗?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小结:《水调歌头》句,用拟人的手法把月光拟人化,使其有了人的性情,真切感人;善解人意,辗转陪伴无眠之人。

  本文写月而不见月,以“积水”“月色”,用水的“空明”展现月的“皎洁”“空明”;仅此还不够,又以“藻荇”衬托水的真切,烘托月光。动静结合,如此层层设喻,别出心裁,将这清美的月光写到了极致。

  难道承天寺的院子里只有竹子柏树,就没有其他植物吗?

  苏轼《于潜僧绿筠轩》中有这样的句子: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苏轼很喜欢竹子,宁肯不吃肉也要有竹子作伴。对居住环境都有相当高雅的品味,这是对竹的高度评价,自古就有梅,竹,菊,兰岁寒四友。把这些植物人性化了,而竹是代表着超凡脱俗,清新高雅。居住的地方必须有竹子生长,哪怕那里离闹市太远而没有肉吃;没肉吃充其量叫人缺少点力气,而没有竹子的居所就会令人落入俗人之列。由此细节也可见作者的人生的追求。

  六、觅苏轼知音。

  过渡: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在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参考语句分析。

  小组讨论。

  你认为“闲人”是指什么样的人?“闲人”指谁?为何自称“闲人”?

  “闲人”二字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复杂情感?

  明确:

  1、贬谪的悲凉:一个“闲”字,反映了作者当时身为“闲”官的现实,有一种惆怅、悲哀之意;

  2、赏月的欣喜:天下不乏良辰美景,闲适自得得以赏此美景;

  3、人生的感慨:作者对世人忙碌于名利而辜负了美景的慨叹,

  4、漫步的悠闲:自己安闲自适,能够安然赏此美景;

  作者品过人生百味,抒发无尽的人生慨叹,最终淡然处之。

  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他渐渐习惯于淡泊和静定。艰苦的物质生活,又使他不得不亲自垦荒种地,体味着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苏轼《临皋闲题》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苏轼《西江月》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已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苏轼《临江仙》

  这就是苏轼苏东坡:

  他率性自然,敢于袒露真性情;他诗意面对逆境、智慧面对得失;他超然于世俗名利、拥有空明自的心灵;他始终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身在俗世却能发现别人即便在天堂也无法感到的美……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的一生!

  让我们背熟全文,用一生去慢慢体会他那如汩汩清泉流泻而出的美妙情感,那如空明月色倾泻而下的快乐!

  请用现代汉语描绘此句所呈现出的画面,以此指导学生如何使描写形象生动。写法要点:

  1、恰当的修饰语;2、准确的修辞手法;3、适时的联想与想像;4、作者的主观感受等。

  参考示例:

  皎洁的月光如水般倾泄而下,洒满了整个庭院,铺了一地银白。微风徐来,翠竹舞动,柏枝摇曳,又恰似那水中的藻荇。好一个静美的月夜,怎不叫人痴迷留恋?又怎能让人忍心入睡?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篇14

  知识目标:

  1、反复诵读,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2、了解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3、品味朴素自然、意味隽永的语言。

  能力目标:

  1、通过诵读,培养语感。

  2、培养用朴素的语言表达感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作者旷达的心境,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

  2、领略文中月色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意境。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心境。

  教学方法:朗读法 合作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歌曲《水调歌头》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苏轼是一位且有多方面才能的艺术家。他的诗浪漫瑰丽,气势不凡;他的词境界高远,开启宋词豪放一派;他的书法大气淋漓,并列“宋四家”之一;他的绘画也自成一家,为后人所称道。在散文方面,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不仅创作数量很大,而且以气势纵横,变化多姿,畅达明快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2.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官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人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断章取义。八月,将他逮捕入狱。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他几次都差点丢了性命。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三、欣赏影片,初步感知

  课文视频

  四、疏导字词

  遂至 ( ) 亦未寝 ( )

  藻荇 ( )竹柏( )

  五、指导朗诵(配乐)

  记 承 天 寺 夜 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与苏轼同游了承天寺,现在我们通过小组合作来将原文翻译成现代文,自然分组,选出中心发言人。

  八、合作探究,品味文本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提示:一是因为作者被贬谪,心情郁闷孤独;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2. 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这月色有什么特点?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皎洁 空灵

  比喻

  3.你是如何理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两层意思:

  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

  二、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九、拓展练习:

  1.收集有关写月的著名诗句及篇章,并作好摘录。

  2.试采用文中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发挥你们丰富的想象力,描绘月夜下你们认为最迷人的景色。

  十、板书

  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相关文章: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06-08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07-11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08-20

记承天寺夜游02-20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10-23

《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教案07-09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范文08-21

《记承天寺夜游》的教案范文09-15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必备]06-17

(热门)《记承天寺夜游》教案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