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2024-09-25 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1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掌握读音和意义并背诵。

  2.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丰富情感,感悟作者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乐”。教学难点:“闲人”蕴含的'丰富内涵。

  【学法点睛】

  ◎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读准字音,准确、顺畅地朗读课文。

  1.一读课文,借助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完成下题。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遂()寝()荇()

  (2)文学常识积累

  《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是北宋的(),字()是()家、()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代表作品有()、()、()()。

  2。二读课文,借助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解释下列词语。

  (1)念()相与()中庭()空明()但()闲人()

  (2)一词多义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念无与为乐者寡助之至

  (3)词类活用:

  相与步于中庭

  (4)古今异义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今义:

  月色入户古义:今义:

  念无与为乐者古义:今义:

  【温馨提示】

  ◎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

  【学法点睛】

  文言文翻译的“四字诀”:留:人名地名保留不译;

  加:单音节加字组成词;

  删:赘余的文言词汇删去;

  换:找近义词

  【温馨提示】

  老师帮你学知识

  3.用一句话简要概括文章内容。

  4.三读课文,初步口译句子,了解课文大意,在课本中注明你的疑问。

  疑问摘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老师帮你学知识

  “记”即游记;记承天寺在现在湖北黄冈南,点明游的地点;“夜”点明时间。题目点明文章的写作内容,简洁明了。

  苏轼少时即精通经史,善于写文章。21岁即高中进士,38岁任密州太守,40岁任徐州太守,43岁(元丰二年)任湖州太守。也就是在这一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两年后出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闲散不管事的官职),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没有薪俸。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他租数十亩荒地经营,筑水坝,建鱼池,移树苗,种植稻麦和蔬菜,并在坡边自筑茅屋,号“东坡居士”。本文就是作者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元丰六年,是作者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年。

  张怀民,名梦得,。宋神宗元丰六年(西元一零八三)贬黄州,初时寓居承天寺。曾筑亭於住所之旁,以纵揽江山之胜概,苏轼名之为“快哉亭”。苏轼之弟苏辙亦有黄州快哉亭记,谓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绝不因迁谪而郁郁寡欢,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有过人自制力和品格清高超逸的人。苏轼在写《记承天寺夜游》时和张怀民当时都被贬黄州,可以算是志同道合之人。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2

  目 标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重 点

  难 点

  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学 习 过 程

  一、预习导学

  1、查找工具书,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解衣欲睡 ( ) 欣然起行 ( ) 竹柏( )

  怀民亦未寝( ) 水中藻荇交横( ) 遂至( )

  2、多音字积累:

  解 ( )

  3、借助有关资料,解释加点的文言词:

  (1)欣然起行( ) (2)念无与为乐( )

  (3)遂至承天寺( ) (4)怀民亦未寝( )( )

  (5)相与步于中庭( )( )

  (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

  (7)庭下如积水空明( ) (8)盖竹柏影也( )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本文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朝代)

  ________家、________家,与父________、弟________合称“三苏”,三人同为________

  之列。苏轼死后谥号________。

  5、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这篇文章创作的背景。

  6、熟读背诵课文。

  二、学习研讨

  (一)学生交流收集的有关柳宗元的资料,了解文章的协作背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放声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提示:(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听读录音或教师示范朗读。

  要求: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听懂作者的感情。

  3、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一段内容

  第一段:记事,交代

  第二段:写景,描写

  第三段:抒情,抒发

  (四)生结合注释,译读全文(要求: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

  (五)、小组合作探究

  (1)苏轼为何要夜游?为何寻张怀民?

  (2)文中哪句是写月色的?作者眼中的月色是怎样的月色?

  (3)如何理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这篇短文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你认为那些语句与“闲”字有关?

  (六)总结全文

  1.中心思想:

  2.写作特色:

  三、巩固延伸

  (一)复习所讲内容,背熟课文

  (二)结合已有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1.填空:

  ⑴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 ,表现了作者

  的心境,也抒发了自己 的苦闷心情。

  ⑵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 ”

  此句描写的对象是 , 是指“竹柏影”,这句使用的修

  辞手法是 ,作用是:

  (3)“月色入户”意思是 ,这句话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

  (4)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 ,它与“ ”

  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活跃,一沉闷。

  (5)文中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是⑴ ;

  2.翻译下列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

  (2)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枸影也。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5、“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

  6、文章“记”的要素是: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7、本文的构思角度是( )(3分)

  A、托物言志 B、即景生情 C、类比象征 D、以物喻人

  (三)课外阅读

  高 山 流 水

  伯牙子①鼓琴,其友钟子期②听之,方鼓而志在太山③,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④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复曰:“善哉乎鼓琴,汤汤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为鼓琴者。非独鼓琴若此也,贤者亦然。虽有贤者,而无以接之,贤者奚由⑥尽忠哉!骥不自至千里者,待伯乐而后至也。

  【注释】 ①伯牙子:春秋时精于琴艺的音乐家。 ②钟子期:春秋时精通音律的音乐鉴赏大师。③方鼓而志在太山:正弹奏到意在描绘泰山的乐曲。鼓,动词,弹奏。太山,指泰山。 ④少选:一会儿。 ⑤汤汤(shāng shāng):形容大水急流的样子。 ⑥奚由:“由奚”的倒装,即“由何”,从何。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伯牙子鼓琴 2.以为世无足为鼓琴者

  3.伯牙破琴绝弦

  (二)翻译下列句子。

  1.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2.非独鼓琴若此也,贤者亦

  (三)文中的“骥”是比喻 ,“伯乐”是比喻 。

  (四)对下列句子中的语气助词“哉”的用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1

  .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2.贤者奚由尽忠哉!

  A.(1)表示感叹,(2)表示反问。 B.(1)表示感叹,(2)表示设问。

  C.(1)表示设问,(2)表示感叹。 D.(1)表示设问,(2)表示反问

  学生质疑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3

  【学习目标】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自主导学】

  1.苏轼,字 ,号 ,北宋著名的 ,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 ,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

  2.给下列字注音。

  遂( ) 寝 ( ) 藻( ) 荇( )

  3.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6分)

  ①念无与乐者( ) ②遂至承天寺( )

  ③相与步于中庭( ) ④庭下如积水空明( )

  ⑤盖竹柏影也( ) ⑥如吾两人者耳( )

  4.积累古人写“月”的诗句。

  【自主合作探究】

  5.本文“记”的要素是:

  ⑴时间:

  ⑵地点:

  ⑶人物:

  ⑷事件:

  6.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③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7.默写出文中描写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并对其写景的妙处试作简要的分析

  8. 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的理由。

  9.全文以“ ”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 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浩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反馈检测】

  1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义。(4分)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①但 古: 今: ②闲人 古: 今:

  11.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12.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13.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它与“___________”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2分)

  14.本文的构思角度是()。(2分)

  A.托物言志B.即景生情C.类比象征D.以物喻人

  15.“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幅月夜图,作者没有直接写月,却处处在写月,这样写妙在何处?(3分)

  16.“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4分)

  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相关文章: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07-03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1108-31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案例10-02

记承天寺夜游02-20

《记承天寺夜游》10-25

记承天寺夜游11-01

记承天寺夜游-记承天夜游文言现象09-15

记承天寺夜游 / 记承天夜游原文翻译及赏析08-14

记承天寺夜游作文【经典】12-26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