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

2021-03-15 记承天寺夜游

  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有助于我们领会解题思路,掌握答题技巧。还在为找阅读答案而苦恼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1

  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完成(1)—(6)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欣然起行 ②念无与为乐者

  ③遂至承天寺 ④如积水空明

  (2)概括写出本文“记”的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3)翻译语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文章集中写景的句子是哪一句?内容可用那四个字简括之?

  (5)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此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

  (6)文中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实际不是这样,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对这句话如何理解?

  参考答案:

  (1)①高兴的样子 ②考虑,想到 ③于是,就 ④清明澄澈

  (2)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承天寺;“我”、张怀民;夜游承天寺

  (3)庭院中的月光,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有像交错纵横的藻和荇似的水草,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枝叶在月光下的影子。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色竹影

  (5)文中苏东坡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又将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情:既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又有赞赏自己与朋友情趣高雅的自得等。

  (6)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作者正是借“何夜”、“何处”句点明了这一真谛。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缘由。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2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袁宏道《西湖游记》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①月色入户。户: ②其实湖光染翠着工。工: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世道哉!

  10.这两段文字描写月色的句子分别是什么?同是描写“月色”,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2分

  8、①门 ②精巧,精妙

  9、①庭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水草交错,原来是竹柏的影子。

  ②这种乐趣留给僧人和游客享用,怎么能够对俗人说呢?

  10.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前者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通过比喻表现了月光的澄澈透明,又通过描写竹柏的影子来间接表现月光的明亮;

  后者则通过对月下景物的描写,间接表现月光的别样趣味。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的意思。

  (1)解衣欲睡 解:____________________

  (2)相与步于中廷 步: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着重号的词。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能体现友情的句子: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画线的句子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的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脱掉(2)散步

  2.院子被明月照得就像一池清水,明净空阔,还好像长满了纵横交错的水草,这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3.(1)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理由:两个句子都表现出二人的默契。

  4.“略”。要点:表现了苏轼被贬后的失意和对当局的不满。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拭《记承天寺夜游》

  1.下列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月色人户(窗户)

  B.念无与为乐者(想到)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一起)

  2.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庭下如积水空明——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

  B.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C.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是缺少像我俩这样闲极无聊的人啊。

  3.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

  C.苏轼“念无与为乐者”的“乐”与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在思想内容上有着相同的意味。

  D.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一个“闲”字。

  参考答案:

  1.A

  2.D

  3.C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5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吴均《答谢中书书》)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1.解释加粗词的词义。

  ①晓雾将歇:________________

  ②月色入户: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答。

  ①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___________________,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________”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________”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

  参考答案:

  1.①消散(或“消歇”“散去”)②门(这里指门窗)

  2.①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表达与此相近即可)

  ②水中藻、荇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表达与此相近即可,“盖”是发语词,可译为“原来是”,也可以不译出,直接翻译出“也”字判断句也可以)

  3.①描写 议论 ②闲 仙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6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⑤何夜无

  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画皆以人重

  王士禛

  予尝谓诗文书画皆以人重,苏、黄遗墨流传至今,一字兼金;章惇(dūn)京、卞岂不工书,后人粪土视之,一钱不直。永叔有言,古之人率皆能书,独其人之贤者传遂远,使颜鲁公书虽不工,后世见者必宝之,非独书也。诗文之属莫不皆然。——选自《明清闲情小品赏析》

  1.解释下面句子中画线词的意思。

  ①念无与为乐者 念: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但: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古之人率皆能书,独其人之贤者传遂远。

  3.《记承天寺夜游》中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能体现友情的句子:

  理由:

  4.《记承天寺夜游》中画线句子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

  5.“苏、黄”中的“苏”指苏轼,他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千古传唱,其最后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对亲人的怀念和祝愿。

  参考答案:

  1.①念:考虑 ②只

  2.②古代的人大都会书法,只有那些品格高尚的人(的书法)才能流传的久远

  3.①怀民亦未寝

  理由: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理由: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命运相同

  ③遂至承天寺

  理由:只有张怀民才是自己的知音,理解自己的情趣。

  ④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志趣相投,庭中赏月。(答出两句即可)

  4.苏轼才华横溢,素有大志,但不被朝廷重用。 仕途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旷达。

  5.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7

  比较阅读甲文《答谢中书书》和乙文《记承天寺夜游》,完成下面各题。

  【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

  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解释下列画线的词。

  (1)晓雾将歇( )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3)怀民亦未寝( )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沉鳞竞跃。

  (2)相与步于中庭。

  4.填空。

  (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_”和 “__________”。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_________”。

  (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口口之美”,乙文描写了“口口之美”。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__________”的语句中。

  参考答案: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1)消散 (2)参与,这里指欣赏 (3)睡觉 (4)只是

  3.(1)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2)我们一起在庭院中做步。

  4.(1)猿鸟乱鸣 沉鳞竞跃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山川 月色(月夜)

  热爱自然,沉醉山水(意思对即可)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8

  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完成18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解释下列加粗词。

  ①月色入户( )

  ②念无与乐者( )

  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 )

  2.把下面面译成白话文。

  庭下如积水空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贯穿全文的线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描写月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的角度是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文中内容,作者要到承天寺,是因为( )

  A.失眠难耐

  B.心绪无聊

  C.偕友赏月

  D.参禅求道

  6.末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表达出怎样的感慨?下列正确的一项是( )

  A.标榜自己有随遇而安的修养

  B.自嘲自己与张怀民一事无成

  C.有闲情逸致才能欣赏到美景

  D.无所事事的人才能欣赏到美景

  7.下列句子点出题目中游字的一项是( )

  A.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B.相与步于中庭

  C.水中藻荇交横

  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8.文章表达的作者的生活态度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①门 ②想到 ③只是 罢了

  2. 庭院中月光好像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3.月色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侧面描写

  5. C

  6.C

  7.B

  8.文章表达的是作者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2分)

  【甲】水陆草木之花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皆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元丰六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庭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7.解释加点的词。(4分)

  ①陶后鲜有闻 鲜: ②濯清涟而不妖 濯:

  ③亭亭净植 植: ④相与步于庭中 步:

  8.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译: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

  9.甲文运用了()的表现手法,寄寓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乙文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抒发了()的心情。(4分)

  【答案】

  7.①少 ②洗涤 ③竖立 ④走

  8.①我惟独喜爱莲花,莲从淤积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受一点沾染。②庭院地面,沐浴在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的月色之中,“水”中有像藻、荇似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

  9.托物言志 壮志未酬的苦闷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1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盖①余以八月之望②过洞庭,天无纤云,月白如昼。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船其下,尽却③童隶④而登焉。沙之色正黄⑤。与月相夺⑥;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阆风⑦、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⑧耳。

  ——张孝祥《观月记》

  【注】①盖:句首语气词。②八月之望:八月十五日;望,指夏历每月十五日。③尽却:全部退去。④童隶:书僮仆役。⑤正黄:纯黄。⑥与月相夺:和月光争辉。⑦阆(làng)风:传说是仙界昆仑山所谓“三山”之一。⑧如是而止:如此而已。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

  (1)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___________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_________

  2、给下面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解 衣 欲 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 无 与 为 乐 者 遂 至 承 天 寺 寻 张 怀 民。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无纤云,月白如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文中写景的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______________。

  5、甲、乙两文在写景的同时,都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请你说说他们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一起,共同;(2)只

  2、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3、(1)月光照在院子里,像积水一样空明澄澈,水中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2)天上没有一点云彩,月光明亮如同白昼。

  4、庭中月色(或:月下美景)

  5、不同点:甲文作者除了赏月的欣喜外,还表达了贬谪的悲凉和人生的感慨(表达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乙文则主要表现了作者赏月时的闲适恬静、心旷神怡。

  (意思对即可)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11

  【甲】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

  喜雨亭记

  苏 轼

  亭以雨名,志喜也。

  予至扶风①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②。既而弥③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④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⑤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⑥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⑦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注释】①]扶风,即凤翔府,今陕西凤翔府。苏轼时任凤翔府判官,于嘉佑六年(公元1061年)到任。 ②雨麦,上天下麦子。岐山,今陕西岐山县。占,占卦。年,年成。有年,指丰收。人们不知道雨麦是不是“祥瑞”,所以占卦。 ③弥,满。弥月,整月。雨,下雨(动词)。 ④乙卯,四月初二日;甲子,四月十一日;丁卯,四月十四日。 ⑤属,酌。属客,指斟酒给客人喝。 ⑥荐,重。荐饥,重复地遭到饥荒。 ⑦优游,叠韵连绵字,从容不迫的样子。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念无与为乐者 念:_____ ②怀民亦未寝 寝:______

  ③志喜也 志:_____ ④雨麦于岐山之阳 阳:_______

  2.将【乙】文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

  3.【甲】文没有直接写友情,但可从字里行间看出。请你找出相关句子并作简要说明。

  4.(1)贯穿【甲】文的线索是__________________

  (2) 【乙】文的题眼是_____________

  5. 【甲】【乙】两文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

  20xx年辽宁省朝阳市初中升学考试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

  1.①念:人教版,考虑、想到;语文版,想。

  ②寝:睡觉 ③志:记 ④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门为阳

  2.官吏们在院子里一起庆贺,商人们在集市上一起唱歌,农夫们在田野里一起欢笑。

  3.句子: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作者夜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此时张怀民果然也没睡,二人心意相通呀!随后一同在庭院中散步赏月。这些都表明二人友情深厚。

  4.(1)赏月(月光) (2)喜(1分)

  5.甲文表达了作者悲凉苦闷、豁达乐观的复杂心情,乙文表达了作者关心人民疾苦、遇到好雨的喜悦之情。(意思接近即可)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12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用“/”划出下面句子朗读停顿(只划一处)。

  遂 至 承 天 寺 寻张 怀 民

  2.解释文中加粗的字。

  念( ) 但( )

  3.用现代汉语描画下面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为什么最后却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他怎样的心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念:考虑、想到;但:只是

  3.庭子下面的月色如一潭清水,明亮清澈,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织,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4.正因为哪里都能看到这样的景色,只有清闲的人才能够有心欣赏,共抒情怀。表达了作者虽遭贬谪但却旷达悠闲的心境。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13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17教育网]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句中加点的字。(4分)

  (1)落英缤纷。

  (2)阡陌交通。

  (3)月色入户。

  (4)念无与为乐者。

  2.下面句子加点的“于”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相与步于中庭。 B.皆以美于徐公。

  C.骗死于槽枥之间 D.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3.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甲】【乙】两文的画线句子分别有什么作用?(4分)

  参考答案:

  1.(1)花 (2)交错通达 (3)门 (4)想到。(每个1分,共4分)

  2.B(2分)

  3.(1)老人和小孩都心情舒畅,自得其乐。

  (2)庭院里像是积满了水,澄清透明,其中水藻和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每句2分,共4分)

  4.【甲】突出了桃花源的美好,表达了作者对桃花源的向往之情。(2分)【乙】文描写了月色下竹柏之影,衬托了月下庭院的幽静、淡雅和赏月者的恬静、悠闲。(2分)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14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加粗词语的意思。

  (1)月色入户 ________ (2)念无与为乐者 ________ (3)相与步于中庭 ________

  2.翻译下面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选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运用拟人、比喻、夸张的手法写景,给人清新雅致的感觉。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表现出作者是一个清闲无所事事的人。

  C.作者在大自然中找到了快乐和解脱,他和写《醉翁亭记》的欧阳修志同道合。

  D.作者通过赏月色,看积水,与友乐来排解自己被贬谪的悲凉之情。

  4.文中“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写出了景物什么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简要分析文中“闲人”一词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户:门 (2)念:想到,考虑 (3)相与:一起,共同

  2.(1)庭院地面上的月光,宛如一泓水那样清澈透明,(在这)水中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2)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3.C

  4.写出了月色皎洁,清澈透明的特点。

  5.一方面指具有闲情逸致的人。作者惋惜无人赏月,更暗示世人大都醉心于功名利禄,为世俗所累,表现了张怀民超凡脱俗,淡泊名利的情怀。另一方面也包含作者仕途失意的落寞和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15

  【甲】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喜雨亭记

  苏轼

  亭以雨名,志喜也。

  予至扶风①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②。既而弥③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④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⑤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⑥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⑦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注释】①]扶风,即凤翔府,今陕西凤翔府。苏轼时任凤翔府判官,于嘉佑六年(公元1061年)到任。②雨麦,上天下麦子。岐山,今陕西岐山县。占,占卦。年,年成。有年,指丰收。人们不知道雨麦是不是“祥瑞”,所以占卦。③弥,满。弥月,整月。雨,下雨(动词)。④乙卯,四月初二日;甲子,四月十一日;丁卯,四月十四日。⑤属,酌。属客,指斟酒给客人喝。⑥荐,重。荐饥,重复地遭到饥荒。⑦优游,叠韵连绵字,从容不迫的样子。

  7.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念无与为乐者念:______________②怀民亦未寝寝:______________

  ③志喜也志:______________④雨麦于岐山之阳阳:______________

  8.将【乙】文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甲】文没有直接写友情,但可从字里行间看出。请你找出相关句子并作简要说明。(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4分)(1)贯穿【甲】文的线索是__________________

  (2)【乙】文的题眼是_____________

  11.【甲【乙】两文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7.①念:人教版,考虑、想到;语文版,想。(1分)②寝:睡觉(1分)③志:记(1分)④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门为阳(1分)(只要答出句中的“阳”指山的南面即可。)

  8.官吏们在院子里一起庆贺,商人们在集市上一起唱歌,农夫们在田野里一起欢笑。(2分)

  9.句子: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1分)

  理由:作者夜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此时张怀民果然也没睡,二人心意相通呀!随后一同在庭院中散步赏月。这些都表明二人友情深厚。(1分)

  10.(1)赏月(月光)(1分)(2)喜(1分)

  11.甲文表达了作者悲凉苦闷、豁达乐观的复杂心情,(2分)乙文表达了作者关心人民疾苦、遇到好雨的喜悦之情。(1分,意思接近即可)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15篇】相关文章:

1.《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

2.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

3.阅读《记承天寺夜游》答案

4.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阅读答案

5.苏轼《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

6.《记承天寺夜游》的阅读答案

7.记承天寺夜游阅读与答案

8.记承天寺夜游的阅读答案

9.《记承天寺夜游》阅读附答案

上一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下一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