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广义的古诗,泛指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所有的诗歌,与近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全文翻译注释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记承天寺夜游
宋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①,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 为乐者②,遂至承天寺③寻张怀民。怀民亦未被寝,相与步 于中庭④。
庭下如积水空明⑤,水中藻荇交横⑥,盖竹柏影也⑦。
何夜无月?那里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⑧。
翻译: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看见月色照进了门里,于是我欣然而起,走出门外。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院子里散步。 庭院下的月光像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有像藻、荇那样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明月,哪一处没有竹子和柏树,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字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嘉佑进士。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
其文汪洋恣肆,大白畅达,为"唐宋八各人"之一。其诗清爽豪健,善用浮夸比喻,在艺术示意方面独具气魄威风凛凛。少数诗篇也能反应民间痛楚,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恣。词开豪爽一派,对儿女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善于行书、楷书,取法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荡,有灵活壮丽之趣。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能画竹,学文同,也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以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高度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造诣。诗文有《东坡七集》等。
思想感情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虽感慨身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胸怀。
[注释]
①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年号。
②念:想。无与乐者:没有(可以)配合游乐的。
③承天寺:在今湖北省黄冈县南,今废。另一说苏东坡曾被贬到福建泉州,故有也许所在是泉州。
④相与:一块儿。步:作动词用,散步。
⑤如积水空明:积水,意思是庭中自上而下像布满着水,不是地上积水。其水澄澈,以是用"空明"来形容。
⑥藻荇(xìng):泛称水草。藻,水草的总称。荇,一种多年生水草,叶子像心脏形,而绿背紫,夏日开黄花。
⑦盖:这里是承接上文而推究其缘故起因的一个虚词。
⑧闲人:这里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景物的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著名无实的官,并没有工作可作,以是他自称为"闲人".
[译文]
在元丰六年的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解开衣带,脱衣躺下来,正想入睡,忽见月光从门缝中射进来,豁亮皎洁,禁不住心中一喜,兴奋地起家穿衣,走出门外。这样好的月色,却没有人和我一路疏散个中的爱好,心中颇感缺憾。于是就闲步走到承天寺,找挚友张怀民。正巧,怀民也未曾入睡,我便跟他一路来到庭院里。
庭院中,月光洒在地下,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亮,那样透明,水中恰似圆叶的藻草和长叶的荇草纵横交织,摇曳不定,让人看得目眩凌乱,或许那是竹叶和柏叶的蚊子吧。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一处没有竹柏,为安在这通俗多见的竹柏月影中体味个中的爱好呢?只是由于像我们这样两个闲人是不多见的而已。
[赏析]
苏轼是有宋一代文学各人,宋文、宋诗、宋词都在他的手中到达了岑岭,个中苏轼的叙事记游之文更是在文学史上为后人树立了规范。他的游记中,叙事、抒怀、议论三种成果经常是团结得水乳领悟。这方面的例子许多,这里,我要向各人先容是苏轼的出名小品文《记承天寺夜游》。
全文分三层,第一层叙事。首句即点明变乱时刻"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为团练副史已经四年了。此日夜里,月光照入他的房间,作者本欲睡眠,怎奈被这柔美的月色所迷,顿起雅兴,但想到没有同乐之人,遂启航去不远的承天寺寻张怀民。张怀民和苏轼一样,亦是被贬至黄州来的贬官,他和苏轼的情意相等笃厚。当晚,张怀民也还未睡,于是二人一路来到院子中间散步。这一层叙事,朴实、淡泊而有天然流通。
第二层写景。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个字,就营造出一个月光澄碧、竹影斑驳、清幽迷人的夜景。读者自可以施展想象:月光清明,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恰似积水空潭一样平常,更妙的是,"水"中尚有水草漂流,游荡,于是乎恍恍然便如瑶池一样平常了。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以竹、柏之影与月光两种事物相互映衬、相比、比喻伎俩精当,新奇,恰如空气地渲染了景致的幽美肃穆。
第三层便转入议论。作者感应到,何夜无月,何夜无竹柏,然则有此闲情文雅来浏览这番景致的,除了他与张怀民外,生怕就不多了,整篇的点睛之笔是"闲人"二字,苏轼谪居黄州,"不得签书公务",所接受的只是个著名无实的官,与儒家的"经世济民"之抱负相去甚远,即所谓"闲人"之表层意义,它婉转地反应了苏轼宦途失意的苦闷;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月光至美,竹影至丽,而人不能识,唯此二人能有幸明确,难道快事!苏轼的头脑凌驾儒释道三家,这便使他的处世立场有极大的海涵性,可以说是宠辱不惊,进退自如。虽然,他在窘境中的篇章更能折射出他的人品魅力!
在进修这篇文章时,要害点有二。其一,起源明确苏轼的人生观。俗话说:"知人论世",读文章又何尝不是?只有大抵相识了作者的头脑和配景,才更能深入地去掌握他的作品。苏轼的人生观,正如前所言。 其二,写文章贵在精辟。这不是说要盲目地删减字数,而是要注重笔墨的内在。福楼拜说过,写文章时,能适当示意一种意思的只有一个词,作家的使命就是要把谁人词找出来。我们看苏轼的文章,都是以"辞达"为准则,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很少有芜词累句。这些都是同窗们该当加以进修的。
分层赏析
全文分三层,第一层叙事。首句即点明事件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为团练副史已经四年了。这天夜里,月光照入他的房间,作者本欲就寝,怎奈被这美好的月色所迷,顿起雅兴,但想到没有同乐之人,遂动身去不远的承天寺寻张怀民。张怀民和苏轼一样,亦是被贬至黄州来的贬官,他和苏轼的友谊相当笃厚。当晚,张怀民也还未睡,于是二人一起来到院子中间散步。这一层叙事,朴素、淡泊而有自然流畅。(寻友夜游)
第二层写景。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个字,就营造出一个月光澄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读者自可以发挥想象:月光清朗,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还有水草漂浮,游荡,于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作者的高妙之处在于,以竹、柏之影与月光两种事物互相映衬、比拟、比喻手法精当,新颖,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肃穆。更体现出了月光清凉明净的特点。衬托出作者闲适的心境(庭中夜色)
第三层便转入议论。作者感慨到,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可是有此闲情雅致来欣赏这番景色的,除了他与张怀民外,恐怕就不多了,整篇的点睛之笔是“闲人”二字,苏轼谪居黄州,“不得签书公事”,所担任的只是个有名无实的官,与儒家的“经世济民”之理想相去甚远,即所谓“闲人”之表层意义,它委婉地反映了苏轼宦途失意的苦闷;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月光至美,竹影至丽,而人不能识,唯此二人能有幸领略,岂非快事!苏轼的思想横跨儒释道三家,这便使他的处世态度有极大的包容性,可以说是宠辱不惊,进退自如。当然,他在逆境中的篇章更能折射出他的人格魅力!(月下抒情)
写作技巧
1.比喻传神: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抓住了瞬间的感受: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虚实(动静)结合:把竹柏(实、静)比作了水中的荇藻(虚、动)
细化赏析
“月色入户”:寒夜寂寥,“解衣欲睡”,这当儿,月光悄悄地进了门。“入户”二字,把月光拟人化。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孤独寂寞,主动来与他做伴。
“欣然起行”:是作者的反应;写出他睡意顿消,披衣而起,见月光如见久违的知心朋友,欣然相迎。一个被朝廷所贬谪的“罪人”,我们可以想见他这时交游断绝、门庭冷落的境况;只有月光毫无势利之情,在寂寥的寒夜里,依然来拜访他。四字写出了作者的喜悦和兴奋。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作者与张怀民同是被贬之人,于是作者便想到了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作者与张怀民心有灵犀,及其友情之深厚。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些安慰。最后一句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对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具体分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前者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后者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愈见其静,一正写,一侧写,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也折射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作者的心境
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失意情怀自我排遣的旷达!
——本文体现二人友情的句子: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唯张怀民可与同乐); 怀民亦未寝(两人遭遇相同,心境也相同); 相与步于中庭(两人亲密无间);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两人遭遇相同,心境相同,志趣也相同,是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
“水中藻、荇交横”说明了当时月色之浓、清、亮。
闲人: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这里指苏轼本人和张怀民),并非简单的清闲之人
- 相关推荐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全文翻译注释赏析】相关文章:
赏析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及原文翻译注释02-07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赏析03-31
记承天寺夜游全文翻译09-19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原文翻译06-28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原文及翻译10-24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注释及翻译07-10
记承天寺夜游翻译注释04-20
赏析苏轼的游记《记承天寺夜游》07-09
记承天寺夜游的翻译和注释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