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完成(1)—(6)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欣然起行 ②念无与为乐者
③遂至承天寺 ④如积水空明
(2)概括写出本文“记”的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3)翻译语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文章集中写景的句子是哪一句?内容可用那四个字简括之?
(5)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此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
(6)文中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实际不是这样,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对这句话如何理解?
参考答案:
(1)①高兴的样子 ②考虑,想到 ③于是,就 ④清明澄澈
(2)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承天寺;“我”、张怀民;夜游承天寺
(3)庭院中的月光,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有像交错纵横的藻和荇似的水草,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枝叶在月光下的影子。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色竹影
(5)文中苏东坡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又将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情:既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又有赞赏自己与朋友情趣高雅的自得等。
(6)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作者正是借“何夜”、“何处”句点明了这一真谛。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缘由。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训练附答案】相关文章: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附答案03-22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附答案01-23
记承天寺夜与记承天寺夜游阅读训练及答案01-15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附答案7篇03-22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理解题附答案09-01
阅读《记承天寺夜游》答案01-25
记承天寺夜游试题附答案01-15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理解训练11-11
《世说新语》《记承天寺夜游》阅读附答案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