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在苏轼笔下,又是怎样一幅月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记承天寺夜游听课评语1
一、导入
古往今来,月亮一直受到文人的青睐。你还记得哪些有关月的诗句?
学生交流。
这节课,让我们学习《记承天寺夜游》,看看在苏轼笔下,又是怎样一幅月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二、朗读
1. 老师配乐范读
2. 读准停顿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 自由朗读,读准字音、停顿。学生朗读,同学评价。
三、译读
1. 对照注释,独立翻译,圈划不理解的字词,小组合作解决疑难字词。
有没有不理解的字词?
欣然起行——欣欣然张开了眼
盖竹柏影也——盖一癞蛤蟆
月色入户——足不出户
考查学生翻译情况: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
句子翻译: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四、整体感知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按照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补充写作背景:元丰二年,苏轼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罗织罪名,投入监狱,险丢了性命。四个月后,……
五、局部探究
1. 哪些语句体现了他“闲”?
2. 苏轼的心情经历了哪些变化?念无与为乐者——欣然——怀民亦未寝
3. 你能否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文中美好月色?
4. 提问:空明,仅仅写月色吗?
5. 你看到了一个有怎样生活态度的苏东坡?
补充资料:贬官诗
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吃长作岭南人。
六、推荐阅读:
林语堂——《苏东坡传》
余秋雨——《东坡突围》
记承天寺夜游听课评语2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熟悉课文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记承天寺夜游》,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及文下注释。
学生自由朗读。
师:老师增加几个词的注释:盖,句首语气词。可译为“原来是”;但,只,只是;遂,于是,就。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幻灯展示相关资料(学生读)
苏轼(11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与其第苏辙和其父苏洵合称为“三苏”――(略)
助读资料:乌台诗案 黄州作品
林语堂评价“绝世妙文”; 后人“神品”(仅84字)
三、教师表明教学目的和任务
1.读背 2.欣赏
四、读背练习(学生齐读,教师指导,反复五遍)
生齐读
师:朗读不够舒缓,要表达一种闲适之情。我们再试试。
生齐读
师:语速过快,读时仿佛娓娓道来。同学们再读读。
生齐读
师:有进步,但有点像现代文。文言文怎么读?有几个字要读得较长:念、盖、但。
同学们再试试。(生齐读)
师:能感受到作者的心情吗?读出一点快乐味。哪几个字表现了作者的快乐?
生:欣然、相与、亦未寝。
师:好,我们最后来读一遍。(生齐读)
师:现在我要为难一下大家。别看这篇文章只有一段,其实是可以分段的,可以分为两段,也可以分为三段,也可分为四段。你们选一种分一分。
学生认真阅读思考。(一分多钟后)
师:同学们交流一下道理。
生1:我分为三段:第一段,“元丰六年”到“相与步中庭”这里写作者邀请好朋友去承天寺,第二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描写庭中的月色,第三段是“何夜无月”到“如吾两人者耳”是抒发感情。
师:有道理,但你这个会有人跟你商量的。
生2:我也分为三段:第一段,“元丰六年”到“欣然起行”这里写作者月夜难以入睡,第二段“念无与为乐者,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邀朋友赏月,第三段是“何夜无月”到“如吾两人者耳”赏月的感受。
师:好的,你的看法与那位同学的看法有点不同。
生3:我分四段,第一段,“元丰六年”到“欣然起行”是叙事,第二段,“念无与为乐者”到“相与步中庭”邀人赏月。第三段,“庭下如积水空明”到“盖竹柏影也”是描写月色,第四段是最后一句,抒发夜游感慨。
师:我很喜欢你的发言。我提出一个假说,将你的四部分合成两个部分,你想想再告诉我。
(请生3坐下。)
师:你们学过《一步再走一步》吧,一共两段,一个是故事,一个是议论。《狼》共5个段,前4段是故事,后一段是议论,凡是遇到这样的文章,我们都可以分为两部分。
生3起:我想了一下,两段可以这样分,第一段,从“元丰六年”到盖竹柏影也,这是记叙事情经过,最后一句是发表议论。
师:大家分析很有道理,你们知道为什么吗?请把这样的词眼读一遍:
幻灯片展示:
叙事、议论
记叙、描写、抒情
起、承、转、合
师:课文研读完成了,现在来背吧。(学生自由读,教师巡视)
师:我发现了了一个聪明的孩子,我说你以前是否背过,他说他一看就会背了。
生背诵,刚背两句就停顿了下来,“对不起,我有点紧张”(师:缺少临场经验。)继而生顺利背完。
师:很好,我们来齐背吧。(生齐背)
师:我刚才注意到大家都有意识地回避屏幕,很真诚。(屏幕上有原文)
接下我们来做一次分析练习。
五、赏析
〔幻灯展示〕请谈谈自己欣赏到了课文中的一点之美。如:一字之美,一词之美,一句之美,结构之美,层次之美,描写手法之美,表达方式之美,情感之美,等等。
学生思索。师:好的,同学们之间还要继续地交流一下。(片刻)
师:请同学们发表“课文观感”
生:我觉得“相与步中庭”中的“步”字看出作者和朋友张怀民的悠闲默契之情。
师:很好,谢谢你看得这么细微的地方。
生:“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最美是“空明”,写出了月色在庭院中的朦胧之美。
师:画面之美、宁静之美、色彩之美。
生:“盖”原意是“原来是”,可看出作者欣赏景物时很沉醉,沉入进去了,觉得那些月色就是积水,倒影就是水草,好一会才发觉是竹柏影。
师:沉醉其中,产生幻觉。
生:“闲人”二字可见作者被贬的忧愁,但对现在的生活持乐观态度。
师:呵呵呵,不只是对现在的生活,对未来的生活也是很乐观的。
生:我认为“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但”字笔锋一转,表达了一种失落之情。
师:这位同学发言的优点在于他运用了术语――笔锋一转。
生:――
师:他看到了一个更深沉的问题,不仅看到了作者的处境,也看到了当时社会环境,这也是言之有理的。
总之,我们可以明确这篇课文有“六美”
1美在内容的精致。一个完整的故事竟是用84个字表现出来的。
2美在内容的丰富。写了一晚、一游、一景还有一感,这么短的文章却有着这么丰富的内容。
3.美在结构的灵动。别看只有一个段落,但起承转合,起伏有致。
4.美在月色描写。特写镜头,写月色而不露痕迹。
5.美在情感的波澜。
6.美在“闲人”的意味。
六、小结
这节课我们做了两件事:读背课文、赏析课文。下课。
我的听后感:
一、 这是一堂“天然去雕饰”的语文课。
没有激情澎湃的导入,也没有诗情画意的讲述,没有热热闹闹的小组讨论,更没有花样层出的教学手段。一堂课下来,总共只用到四张幻灯片,但每一张幻灯片都充分发挥了功用。相比网上的《记承天寺夜游》的精美课件,余老师的课件技术只能是丑小鸭。
一节课下来,留在听课老师脑中的只有“读”和“说”。然而从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到指导背诵,到引领鉴赏,引人入胜,不着痕迹,水到渠成。
教师语言干净简练,语速缓慢,一字一顿,清晰明白,句句有指向性、针对性。从整理笔录来看,我也找不出一句或一个多余的字样。指导了五遍朗读,每次抓一个点,落到实处,一步步引导学生读出了味道。每一次实时评价即包含赏识和尊重,又能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而学生的回答也似受了老师的语言熏陶,清晰精到。整堂课感到就是真正的语文课,“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清爽素美。
二、 这是一堂“铁棒磨成针”的语文课。
余老师的教案恐怕是我至今看到的最简单的了,全部内容如下:
(1) 一次背诵练习
活动:课文背诵
(2) 一次欣赏练习
活动:课文观感
请谈谈自己欣赏到了课文中的一点之美。如:一字之美,一词之美,一句之美,结构之美,层次之美,描写手法之美,表达方式之美,情感之美,等等。
然而,从课堂实录来看,余老师对这篇课文的研读是极为全面和深刻的。不仅如此,他有意识地将文言知识和语文术语穿插在主要环节里,体现了老到的富有创意的提问艺术。如为了深入浅出地使学生掌握“叙事、议论,记叙、描写、抒情和起、承、转、合”,余老师巧妙地设计了一个问题:“别看这篇文章只有一段,其实是可以分段的,可以分为两段,也可以分为三段,也可分为四段。”这样激发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知识或体验去划分层次,然后老师巧妙地提纲挈领地归结出理清文脉的三种方法,实在高明之极。
余老师在“一次欣赏练习”中将题目简化为“课文观感”,比起我们平时挂在嘴边的“鉴赏”要来得朴实得多,轻松得多。少去了高深莫测的专业要求,学生倒能尽自己的体验畅快地谈论“观感”。然而又不是放羊式地泛泛而谈,在提出问题的题干中老师又巧妙地告诉了学生怎么谈一点之美,即“鉴赏的角度和方法”,真是举重若轻。当然,结尾教师用简练的语言总结文章“六美”,精妙而深刻,这既是对学生发言的补充,也是对学生发言的优化细化和条理化。
这就是我欣赏的语文课!没有深厚的语文素养,没有扎实的经验磨炼,没有执著的教学艺术追求,是无法达到这种境界的。
【记承天寺夜游听课评语】相关文章:
记承天寺夜游作文01-01
记承天寺夜游作文12-31
改写《记承天寺夜游》07-10
《记承天寺夜游》学案11-11
记承天寺夜游讲解11-07
翻译记承天寺夜游11-05
古文记承天寺夜游06-23
记承天寺夜游评析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