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默写考点

2024-05-21 记承天寺夜游

  导语:《记承天寺夜游》写出了作者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失意情怀自我排遣的旷达!

  默写句子

  1、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主旨句)

  3、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

  4、《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描绘了一个空明澄,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一词多义】

  盖:A. 盖竹柏影也(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原来是”)

  B. 盖大苏泛赤壁云(表示推测的句首语气词,相当于“应该是”)(《核舟记》)

  C. 盖追先帝之殊遇(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是因为”)(《出师表》)

  D.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大概,用于句首)(《送东阳马生序》)

  【重要词语】

  (1)月色入户(门户)

  (2)怀民亦未寝(卧,睡)

  (3)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不过)

  (5)欣然起行(高兴地)

  (6)念无与为乐者(考虑;的人)

  (7)遂至承天寺(于是)

  (8)庭下积水空明(清澈透明)

  (9)水中藻、荇交横(交错纵横)

  【重要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文意提示】

  本文所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此句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对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不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仙境的嘲弄;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文言现象

  记承天寺夜游一词多义

  1.与:相与步于中庭。(跟,向。介词)

  念无与为乐者。(和,连词。)

  2.遂:遂至承天寺。(于是)

  遂迷,不复得路(终于)——陶渊明《桃花源记》

  3.至:遂至承天寺。 (到)

  寡助之至。 (极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寻:寻张怀民。(寻找)

  未果,寻病终。(不久)——陶渊明《桃花源记》

  5.空: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旷澄澈)

  空谷传响。(空荡荡的)——郦道元《三峡》

  而或长烟一空(消失,消散)——范仲淹《岳阳楼记》

  记承天寺夜游古今异义

  1.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只是,只不过;

  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2.耳(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助词,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 而已”“罢了”;

  今义:名词,耳朵。

  3.闲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 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留连于光景之人;

  今义 与事无关的人

  4.户(月色入户)

  古义:窗(门户)户;

  今义:住户、人家

  5.念(念无与为乐者)

  古义:考虑,想到;

  今义:纪念,思念 ,读

  8.盖(盖竹柏影也)

  古义:原来是,表推测原因;

  今义:器物上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7.中庭(相与步于中庭)

  古义:院子里;

  今义:庭子中间。

  记承天寺夜游词类活用

  1.相与步于中庭:名词作动词,散步。

  2.怀民亦未寝:名词作动词,睡;卧。

  记承天寺夜游特殊句式

  ⑴倒装句

  1.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便一起在庭院中散步。(介宾短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不过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闲人罢了。(定语后置,应为“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

  ⑵省略句

  解衣欲睡:(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省略主语)

  ⑶判断句

  盖竹柏影也:大概是竹子跟柏树的影子吧?(起判断作用)

  ⑷主旨句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表达出作者孤寂凄凉,无所归依的心境以及仕途不得志的抑郁,以及他豁达的人生观。

  创作背景

  此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近乎流放,心情忧郁;但是,他仍然有进取之心,于是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分层赏析

  全文分三层,第一层叙事。首句点明事件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为团练副史已经四年了。这天夜里,月光照入他的房间,作者本欲就寝,怎奈被这美好的月色所迷,顿起雅兴,但想到没有同乐之人,遂动身去不远的承天寺寻张怀民。张怀民和苏轼一样,亦是被贬至黄州来的贬官,他和苏轼的友谊相当笃厚。当晚,张怀民也还未睡,于是二人一起来到院子中间散步。第一层叙事,朴素、淡泊而有自然流畅。

  第二层写景。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个字,就营造出一个月光澄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读者自可以发挥想象:月光清朗,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还有水草漂浮,游荡,于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作者的高妙之处在于,以竹、柏之影与月光两种事物互相映衬、比拟、比喻手法精当,新颖,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肃穆。更体现出了月光清凉明净的特点。衬托出作者闲适的心境

  第三层转入议论。作者感慨到“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可是有此闲情雅致来欣赏这番景色的,除了他与张怀民外,恐怕就不多了”,整篇的点睛之笔是“闲人”二字,苏轼谪居黄州,“不得签书公事”,所担任的只是个有名无实的官,与儒家的“经世济民”之理想相去甚远,即所谓“闲人”之表层意义,它委婉地反映了苏轼宦途失意的苦闷;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月光至美,竹影至丽,而人不能识,唯此二人能有幸领略,岂非快事!苏轼的思想横跨儒释道三家,这便使他的处世态度有极大的包容性,可以说是宠辱不惊,进退自如。当然,他在逆境中的篇章更能折射出他的人格魅力。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卒后追谥“文忠”,

  北宋杰出文学家、诗人、散文家、词人、书画家,四川眉山人。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 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曾在立新法中反对过王安石,被贬到黄州。与汉末“三曹父子”齐名。著名的唐宋八大家(苏辙、苏轼、苏洵、欧阳修、曾巩、王安石、柳宗元、韩愈)之一,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政治上属旧党。

  • 相关推荐

【《记承天寺夜游》默写考点】相关文章: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04-17

《记承天寺夜游》考点练习集锦03-30

记承天寺夜游02-20

苏轼 记承天寺夜游01-05

记承天寺夜游作文01-30

记承天寺夜游赏析10-13

记承天寺夜游的赏析09-24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03-31

《记承天寺夜游》翻译09-22